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学案(含解析)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学案(含解析)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学案(含解析)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学案(含解析)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危机明清时期

【构建・时空坐标】

文化[《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利玛窦[明清小说)[IW

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

明朝清朝前中期

1368年1644年1840年

政治[内阁制][瓦刺与一赳][奴儿干都司):奏折制度:[军机处][驻藏大臣)[《尼布楚条约》|

经济「海禁”政策)•方|腐白银货币化〕画同关自守〕

【归纳・线索特征】

明至清前中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

转衰的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消灭,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⑴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渐渐定型,清朝国家疆域

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与俄国签订《尼布

楚条约》;另一方面,妄自尊大、闭关自守,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⑵经济上:进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进展,消灭新的经营方式,经济

总量仍旧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严峻阻碍了新经济

因素的进展,中国已经开头落后于时代进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思想界消灭

提倡共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等领域消灭了新的

成就;传统科技照旧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进展产

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课时16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

1.明朝选官、考核及监察制度的变化。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举2.明代法律与礼教、户籍制度与社会基

措。层治理和社会救济措施。

2.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3.明代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及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巩固。

■整合教材夯实必备知识学什么

学问点一明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政治制度

(1)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始终实行的宰相制度

君主(2)设内阁: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专制替皇帝扫瞄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3)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消灭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

中心

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渐渐总揽一省之

集权

权【链接・选择性必修1-P6]

3.社会治理

⑴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

选拔考试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制度严密,有考满(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与考察(京官与外地官员的定期

考核

考核)

①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②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

监察

③特点:御史与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2)法律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8]

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中特殊重视“例”

法律②重修《问刑条例》,实行''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

合编的体例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的“六谕”,用法律解释“六谕”,使

教化

乡约渐渐带有强制力

(3)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

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

户籍

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链接・选择性必

制度

修1-Pioo]

基层

实行里甲制,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1]

组织

(4)社会救济【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3]

表现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头兴起,消灭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①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帮助地位,宋朝以后,宗族、

慈善组织的作用渐渐增大。

特点②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鼓

舞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③社会力气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为民众供应了肯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

意义

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⑸变法改革:张居正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1T23】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措施: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③结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冲突相对缓和,统治危机临时得到缓解。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②明朝内阁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拥有决策权的中心最高行政机构。(X)

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机构,并无决策权,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J)

④明代“考满”有固定的时间,考察任期已满的官员;“考察”不定期进行,纠

察贪墨败度的官员。(J)

⑤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J)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明朝中后期消灭宦官专权的局面。(摘自必修教材P78)消灭这一现象的根本缘

由是什么?

提示皇权专制的存在。

②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

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9)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修

造“黄册”?

提示“黄册”就是户籍册,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③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夫集体迁往卫辉府汲

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并刻有一百一十户农夫及里长、甲首的姓名。(摘自

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1)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是争辩明朝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证。

④明太祖“六谕”规定:孝顺父母,敬重长上,和谐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

毋作非为。(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49)依据乡约宣讲的内容说明其作用。

提示推行社会教化。

⑤明朝王守仁曾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番收

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觉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摘自选择性

必修1教材P101)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提示有利于维持地方治安,使保甲制度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3.必考概念一拓视野

明代三司:1376年(洪武九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间续设置十三个承宣

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

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心有关部门管

辖。

学问点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1)时间:15世纪前期。

(2)概况: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4)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沿海形势

倭患明朝前期,东南沿海地区患病倭寇袭扰,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

问题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西方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殖民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学问点三明朝内陆边疆治理

1.对蒙古:时战时和

(1)为防备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2)瓦剌和勒勒威逼北部边防,曾两次包围北京。

(3)1571年,勒朝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

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

授官号。

助学助考

L学习聚焦一辨正误

①郑和下西洋是封建制度下的贡赐贸易,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J)

②明朝在黑龙江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展。

(0)

③明朝在西藏实行“以藏治藏”的方针,重用藏族上层人士。(J)

2.挖掘教材——学思用

据《明史》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珍宝,

不行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费(费:计算)”。(摘编自必修教材P78)据此,指出明

朝郑和下西洋存在的问题。

提示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不讲求经济效益,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3.必考概念一拓视野

奴儿干都司: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

高地方军政合一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辖区内分置卫

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赐予印信,照其习俗,统其所属,以

时朝贡。贡物相当于内地的赋税。

■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

主题一传承与创新一一明朝的政治统治与国家治理[3年8

考]

|已考角度

1.明初社会基层治理(2023•全国乙卷,27)

2.明朝科举制的特点(2023・湖北高考,5)

3.明代科举制与地方基层治理(2022.福建高考,4)

4.明代科举考试的现象(2022.湖北高考,5)

5.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022.山东高考,4)

6.明代科举选官制度(2021.全国甲卷,27)

7.明初胡惟庸案(2021.天津高考,4)

8.明代“以例辅律”现象(2021.湖北高考,4)

|热考角度

视角1学者观点一一明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

史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设殿阁高校士,“备顾问而已”。明

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等人“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万历

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

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

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黄宗羲说明

朝后期“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明史》云:“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

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摘编自吴士勇《明代内阁制之形成》

思考依据史料及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提示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

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肯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国策制定有肯定的科学性;

党派争夺内阁把握权,导致政治黑暗。

视角2学术争辩——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史料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心离心离

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

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①,

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心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消灭权力协调不一,.办事力量和效率不、

高等问题②,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

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

抚。……景泰以后,随着巡扰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

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化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③。

——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争辩——以中心

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明初地方三司的设置及职能、明朝设置巡抚制度的缘由

主旨

及特点

①明代三司的职能与地位

细读②明代巡抚制度设置的缘由

③巡抚地位的变化特点

思考依据史料信息,概括指出明代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提示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心。

不同:三司制一中心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一一皇帝直接派遣,统

领地方事务。

视角3史料证史一明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史料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

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

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

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开消灭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

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土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地区社仓进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朝社仓制度的救济方式及局限性。

提示救济方式:取之于富,民间经营。

局限性:不平衡,实效性差。

|史论归纳

1.历史解释——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⑴强化中心集权制度

①中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询问

机构——内阁,明宣宗时,内阁拥有“票拟”权;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成为

阁臣的一项专职。

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心集权。

(2)改革科举制

①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任凭发挥。

②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

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2.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

(1)内容: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

时期对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弱势群体进行福利救助。

⑵思想基础: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

寡民”及顺应自然的见解;还运用佛教的慈善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劝人积

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等。

(3)特点:政府主导,民间帮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

和宗族家族并存并行,宗教机构、教育机构、特地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4)局限:具有宗教颜色;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缺少制度

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调整。

主题二经略边疆一一明朝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3年1

考]

|已考角度

明清东北地区的治理及影响(2022.辽宁高考,6)

|热考角度

视角1学者争辩一明朝的边疆治理及特点

史料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

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KL①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

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爸

地②。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

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解读

主旨史料主要叙述了明朝时期对边疆治理实行的治理措施及特点

①指北方游牧民族

细读②卫所为明朝的主要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③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

思考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归纳其特点。

提示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主镇守北方;

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

特点:政策继承并创新;防备与怀柔政策并用;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等

等。

视角2图文证史一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往

史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史料二明初政府规定:“贡舶者,王法之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

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私也。”

“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俱海

防官管给”。

—摘编自王圻《续文献通考》、张燮《东西洋考》

思考(1)依据史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分析这一目的带来了

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特点: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消极影响: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航海活动无法持续进展。

⑵阅读史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贡舶者”与“海商者”所从事贸易的性质,概

括明朝政府对这些贸易活动所持的政策。

提示性质: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

政策:留意维护朝贡贸易体制;长期严禁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曾短暂弛禁;

对外贸易商品限制极为严格。

|史论归纳

1.历史解释——生疏明代民族与边疆政策的影响

⑴乐观影响

①实行“因俗而治”,让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这种开

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进展和巩固有重大意义。

②维护和巩固了边疆稳定,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进展制造了有利的条件。

③有利于加强民族交往沟通交融。

(2)消极影响

①在具体执行中,有时单纯依靠制服,有时又一味强调政治安抚,未能真正做到

“恩威兼施”。

②“恩威兼施”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气,由此而导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

民负担,激化了阶级冲突;为镇压各地方的起义,又减弱了边疆的防务力气。

③把主要力气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

患的生疏,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夺。

2.历史解释一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

(1)进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

实行“海禁”政策,渐渐走向“闭关”。

⑵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受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

体系照旧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头侵扰中国,西学开头传入中国,明朝对

外交往消灭了新的特点。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

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肯定的联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这是明

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

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渐渐落伍的重要缘由。

(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确定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

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始终连续

到工业革命前。

■随堂演练热考命题对接练什么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7“教材学问”改编)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

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今,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

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高校士。高校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

帝批阅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本质上反映了()

A.皇帝依靠宦官B.内阁取代宰相职能

C.宰相权力减弱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明太祖设置内阁,内阁取得“票拟”权,但其只有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

够获得“票拟”大权,说明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赐予的,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D项正确;内阁高校士不是宦官,排解A项;内阁取代宰相职能的说法错误,内

阁没有法定地位,不能统领百官,排解B项;明太祖就已废宰相,此时不存在宰

相,排解C项。故选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2“历史纵横”改编)(明朝)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

行南北卷。会试录用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化为

南北中卷,录用比例也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用人数分别占会试录用

总人数的55%、35%和10%。南北卷制度()

A.凸显了维护政治稳定意图

B.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

C.革除了八股取士的局限性

D.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

答案A

解析南北卷制度在肯定程度上完善了科举制度,它使得各个地区利益能够得到

妥当安置和均衡,并且在巩固国家稳定和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南北卷制

度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因此南北卷制度主要是出于均衡各地利益,维护政治稳

定的考量,A项正确;南北卷制度的实行有利于选拔各地优秀的人才,但无法保

证选拔的公正性,也无法确保满足政府对人才的需要,排解B、D项;南北卷制

度主要涉及如何安排录用名额,并未涉及考试内容的改革,无法革除八股取士的

局限性,排解C项。故选A项。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3“学思之窗”改编)《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特

地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困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

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

了当时()

A.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生产力水平格外发达

答案C

解析明朝法律中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助有特地律文规定,体现

了当时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政府对贫苦无

依人群的救助,但不能体现当时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排解A项;题干

中为法律规定,不能体现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排解B项;对''鳏寡孤独及笃疾

之人”的社会救济不能反映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明朝的生产力也达不到高度发

达的水平,排解D项。故选C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9“史料阅读”改编)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

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这说明当时()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

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

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

知,中国仿照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备的长城了,

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故选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明朝的社会基层治理

1.(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需相互知晓丁数、职业,

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

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把握

C.禁止人口流淌D.促进经济均衡进展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初,朱元璋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要求百姓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