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原卷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原卷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原卷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原卷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向40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

诗外传》中就指出孔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

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

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

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

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

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

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

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曲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

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法技才^

1.注意区分类型是向内挖掘式还是向外延伸式,向内挖掘一般是谈自己的看法、分析传主的品质或其

成功的原因,向外延伸一般有“结合实际”的内容,有是用分析句子或标题含义的方式呈现。

2.掌握不同类型的答题侧要点。向内挖掘式的答案组织方式是观点+事例;向外延伸式的答案组织方

式是观点+文中事例+现实事例。同时要注意观点明确、用词准确、要点之间不要包含。

有的题目要求谈谈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提建议,要注意这类题目不是自己信马由缰的谈自己的看

法,是对文中观点的归纳和总结。答题时要注意:(1)筛选文中相关题干的观点,重点注意专家、学

者的观点;(2)注意文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成绩是经验,不足从反方向总结;(3)整合,同

类的合并,重点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清答题的角度,分点作答。

易错点【01]不明答题思路。

审清题干,明确向内挖掘还是向外延伸,答题时注意结合材料,不要信马由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

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

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

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

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

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

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

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

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

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

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

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

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

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

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

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

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

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

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

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

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

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

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

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

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

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

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

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

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

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奥会期间,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其中有几天PM2.5浓度低至个

位数,创造了有PM2.5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兑现了中国申办冬奥会时的庄重承诺。为此,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

身处北京,放眼全国,你看到的大气污染治理有哪些显著变化?

朱彤:近十年,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

从2013年的年均值90微克/立方米,再到去年的33微克/立方米。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

达到288天,相比2013年多了将近四个月蓝天。

监测数据显示,冬奥会期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边地区

同比下降30%以上。特别是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低至5微克

/立方米。

北京的变化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自2013年以来,我国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

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

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污染排

放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我国钢产量、水泥产量都是巨量

的,治理大气污染面临挑战。

你是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回头看走过的路,有哪些重要经验值得总

结?

朱彤:应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当时,为了

解空气污染如何跨省输送,我们团队负责的《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课题组发起、组织协

调了200名左右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建立一个涵盖六个省份的监测

网,获取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及污染物形成的三维观测数据,还通过分析控制

区域输送和转化的重要物理化学过程,量化了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观测

证明,空气污染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输送,治理北京的空气污染需要区域协同推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

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

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使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

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册这个机制后来得以保留,成为区域空气治理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煤改气“、煤改电”、机动车限号,减少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

排放等多种方式,让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

我国污染治理实践对世界有何贡献?

朱彤:面对严峻的污染治理形势,我国逐步建立了从局部到区域的空气质量模型,对于

排放源、化学反应和气象条件的研究也有一定积累,可以用于模拟空气污染的形成过程,像

天气预报一样预测空气污染。

从数据来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实现从环境政

策、能源政策、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

一方面,坚持基础研究先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率先研究PM2.5,比世界卫

生组织2005年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指导值还早。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在1997年就提出

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为揭示中国大气污染成因、开展针对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目前我

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质量快速提升,已和国际上的研究基本同步,有一些领域还走在

前沿。

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强有力行动将政策落地。2012年2月,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

10%以上。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

朱彤:研究数据表明,全球20%左右的过早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

我们现在更大的责任是研究污染和健康的关系,在全社会对这一问题关注之前做一些有

效的基础和前沿研究,努力降低污染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北京

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和北京大学医院合作,完成了对120名受试者总计

589人次的健康随访,发现空气污染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等人群有很大影响,对年轻

人的生育率也有影响。同时一些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对空气污染更加易感。

(摘编自《如何让大气治理更上层楼一一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瞭望》

2022.04.06

某中度污染城市把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50微克女方米作为叶四五”奋斗目标,请根据

材料,为该市拟写几条具体建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但因起步较晚等因素,我国与美、

日、德等老牌制造强国仍有一定差距。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国将借助新一轮工业革

命的历史机遇,实施制造业升级转型。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

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

大而不强”的局面,计划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导

致劳动力总供给正逐年减少;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提升困难,中国制

造企业缺乏定价权和获利空间,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局;不同消费群体呈现需求多样化,中

国制造企业在产品创新、增加用户粘性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今年的新冠疫情给中国制造业

也带来了挑战:疫情期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复工人数不足,产能降低;我国医疗器

械高端设备的生产力较为薄弱,受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中国制造面临供应链断链风险……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十、分享经济、3D打印、智

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互联网+工业”将引

领我国制造业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这既可有效缓解用工荒难题,也能提升产品

附加值,赋予国家间产业竞争的新内涵。在实施制造业转型中,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

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围

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

业化。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人才是制造业

转型的根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

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产业创新之路上。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赋能制造

工厂:优质电商平台将消费者个性化及多样化的需求传递给制造企业,数据系统的全环节打

通使消费大数据有效传导至生产决策端,指导企业按需生产。

(摘编自《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研究报告》)

相关链接:此次疫情进一步坚定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中

国制造企业加强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寻求资源优化配置,以

提升产业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此外,我们应加强国际国内协调合作。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融

合,中国应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在标准互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推动建立有利于完

善供应链利益联结机制的全球经贸新规则,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摘编自《疫情下的中国制造:供应链中的危与机》)

这次新冠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升级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一、(2023•青海西宁开学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曾经从野外收集到大量白蚁,把它们放在一起,有的成群,有的分开,进行观察。

放在一群的白蚁变得越来越友好而好动,不断地用触角互相接触。分开的白蚁又成了另一种

东西。它们变得富于攻击性,而不再互相接触。它们甚至互相咬掉触角的末端部分,以减少

触动的诱惑。暴躁易怒的白蚁终于安下心来,要在这种不利环境中尽可能过得好一点,它们

开始准备产卵,并照顾新孵出的幼蚁。

蚂蚁其实不是独立的实体,倒更像一个动物身上的一些部件。它们是活动的细胞,通过

一个密致的、由其他蚂蚁组成的结缔组织,在一个由枝状网络形成的母体上循环活动。条条

线路交织得这样致密紧凑,使得蚁丘具有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妈蚁通过相互间不断接

触,能告知整个蚁丘关于外部世界的情况:食物的地点,敌人的接近,甚至太阳的方位。据

说,在阿尔卑斯山中,登山者用细长的蚁穴那阿米巴状构形作为指南针。蚁丘的回报方式是

管理那整个机构的事务,使其各个蠕动的部件协调一致,使蚁穴保持通风、清洁。通过长长

的触角取来食物,养育幼仔。

群居性昆虫,特别是蚂蚁,已被作为各种寓言的源泉。它们给人以勤劳、互相依赖、利

他、谦卑、俭朴、耐心等种种教诲。它们被用来在我们整个社会道德领域中指导我们。从白

宫直到街道储蓄所都得接受它们的指导。

而现在,它们终于成了一种艺术造型。纽约曼哈顿的一家美术馆展出了收集到的二百万

活的兵蚁,那是从中美洲借来的,它们被陈列在沙子上,放在一个大方匣子里,四周是塑料

挡板。作品的创造者根据他自己的灵感和蚂蚁们的趣味,改变着各个食物来源的位置,而那

些蚂蚁就自动地形成一些长长的、黑乎乎的、绳子一样的图案,伸展开来,从一个站点伸到

另一个站点。经过这样摆弄的蚂蚁,被一群外着冬季服装的人们充满热情地观看着。我可以

想象,那些人围绕塑料挡板移动着脚步,点点头,有时笑笑,像纽约人惯常那样随时准备一

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他们身上的线粒体油足火旺,噬噬冒着蒸汽。他们彼此交头接耳,

看起来像是说他们莫不是从另一个星球上掉下来的?

很可惜这一些我都没有亲眼看到。待我从电视和早报上得到了这消息,按捺不住地想要

去一看究竟时,我得知,那些兵蚁全都死了,一天之间,两百万蚂蚁全部死亡,由人扫入塑

料袋里,放到外边,以便由清洁车吞食、消化。

这是个悲凄的寓言。对其寓意我没有把握。但我想,这一定跟那塑料有关系,还有那离

开土地的距离。

从中美洲丛林的土地到画廊的楼板有好远,曼哈顿本身也是悬在某种水泥台上,由一些

电线、煤气管道和供水管道的网络支撑着的。但我想主要还是那塑料。在我看来,那是人迄

今造出的一切东西中最非自然的东西。我不信你能把兵蚁从地上悬起来,悬在塑料上,悬任

何一段时间。它们会失去接触,耗尽能源而死去。

人踩在蚂蚁身上,踩死一只或一小群,天天如此,而不假思索。但想到大到二百万蚂蚁

组成的这样大的一头动物之死,就不可能不感觉到一阵深切的同情,和一点说不出的什么。

人们把群居性昆虫和人类社会作了很多类比,这是不奇怪的。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类比

是错误的,或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昆虫的行为是由先天的指令性机制严格定型和决定的;

它们几乎没有学习的领悟力和能力,它们缺乏一种根据世代累积的经验发展社会传统的能力。

想到这里,我对那两百万只蚂蚁的死似乎有些释然了。但那毕竟是两百万活的生命,这样的

释然并没有持续多久。

(摘编自托马斯•刘易斯《曼哈顿的安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不是独立的实体,更像是群体肌体中的一个细胞,它们在肌体中循环活动,符合一

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

B.蚂蚁和蚁丘互相依存,蚂蚁为蚁丘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蚁丘则管理整个机构的事务,

使蚁群的活动协调一致。

C.蚂蚁可以通过相互间不断接触告知食物地点,并根据食物来源位置的变化,不断伸展开

来,连接起不同站点。

D.当蚂蚁成为人类的一种艺术造型时,它们就只能任由人类摆弄,被人观看,沦为满足人

类猎奇心理的对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将成群的白蚁和分开的白蚁的习性进行比较,突出群居生活对白蚁形成平和稳

定的心态、产子育后等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从白宫直到街道储蓄所都得接受它们的指导”一句说明,蚂蚁的品行对人类社会道德领

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语言生动幽默。

C.人类从依靠蚂蚁指引方向,学习蚂蚁各种优秀品质,到利用蚂蚁的习性创造艺术造型,

说明人们对蚂蚁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D.文章最后强调了蚂蚁的行为往往出自本能,与人类具有后天学习能力没有可比性,以此

提醒人类用研究蚂蚁行为来指导人类是可笑的。

3.文中纽约美术馆两百万蚂蚁一天之内全部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事件带给人类怎样的

启示?

二、(2023•吉林大庆开学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洁①访谈录

荒林②

荒林: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开始时是比较有社会

责任感的写作,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

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绪。

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

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

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不过是某个契机给你一种

创作的启发、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

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

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掘:比如,为什

么会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寻找故事、细节。

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

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

……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

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

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

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

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

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

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

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

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

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因为你很多事

情闹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

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

费心机了。

荒林:当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

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惟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说惟一,决定每

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

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过程,你的人物

也永远在过程之中?

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完成时态,创作、

人生都没有完成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

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的写作,从《爱,

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

思考变了。

张洁:《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到很大的纠正。

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

稿《沉重的翅膀》,简直一塌糊涂。但是通过《无字》12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

再写小说,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的是写作的过程,

人物的成长。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

透了故事本身。

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

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

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一一张洁访谈录〉》,有删改)

【注】①张洁(1937〜2022),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次获茅盾文学奖。②

荒林,原名刘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但自己的创作

不是基于对社会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的创作冲动。

B.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构方式,而自己创

作的关键在于产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求。

C.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作

家不会照着提纲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

提升创作技巧的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探寻创

作方式,从而分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

B.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从

而营造了对谈氛围,引导对话逐步深入地展开。

C.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创作的过程同

时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

D.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能冷静对待自己的成就,对自

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6.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理解。

三、(2023•江西上饶开学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每侯有一种特

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

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节气和物

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

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它

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三年时间创作的80余

篇文字作品。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

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

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

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时,他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

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含的中

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作家王蒙说,七十二侯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

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都可

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

刻保持着恭敬之心。

140余

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

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徐冬冬提到当西方文化独大的时候,另外的一种文化就要与其平

衡。实现这种平衡,是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访谈)

材料三: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

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坏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

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爵(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

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

A.立秋时分,暑气消退,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

B.白露时分,温差增大,秋寒渐起,寒蝉鸣于枝头。

C.秋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

D.霜降时分,豺狼多食,草木枯黄,小虫进入冬眠。

8.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匕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虽然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其描述与记载的节气和物候仍为当下气

候研究提供了唯一精准坐标。

B.从自然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侯,不仅代表四季的变化,而且能启发我们从科学角度认

识生命和宇宙。

C.画家徐冬冬以匕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进行抽象画创作,其创作作品的原料采自物

候中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体现,它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

但对世界文化贡献巨大。

9.徐立京、徐冬冬精心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带来哪些

启示?请简要说明。

四、(2023•安徽池州开学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斗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中文简称。“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自古以来,人类就非常崇拜日月星辰,华夏祖先对于北斗星更是有着高山仰止般的敬畏。指

极星(即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两颗星,通过天璇与天枢联线的五倍延长线可找到北极星),

因为找到了北斗星,就可以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中找到永远在正北方向的北极

星,也就实现了定向导航。所以,将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取名“北斗”,既有鲜明的中国特

色,又彰显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渊源,让人浮想联翩。

(摘编自曹冲、王立、来春丽《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为什么叫“北斗”?》)

材料二:

我国自古以北斗为极重要之星座。《史记•天宫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

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南宋王应麟引《春秋运斗

枢》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

摇光即招摇也。”年前在黄河流域,北斗七星终年在地平线上,常明不隐,终年照耀

于地平线上,自足引起深刻之注意。

(摘编自《竺可桢文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材料三:

北斗七星为什么会指北呢?其实它不是总指北,只有“勺子”头的两颗星(天枢、天璇)

连线是总指向北极星(见下图)。北斗七星每天都会围绕北天极转360。,这叫“恒星的周

日视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因此北斗的勺柄在一天内可以指向任意方向。

斗柄南报

天下杵SZ

/斗柄东指

、./天下件存

,・斗柄北拒

矢F皆冬

北斗七星四季位置

所谓“北”的方向来自地球的北极点,而这个地理北极点在天空中的反映就是北天极

(也就是现在北极星的位置)。由于地球自转,地面上的观测者看到天体于一恒星日内在天

球上自东向西沿着与赤道平行的小圆转过一周的运动,所有的天体似乎都在围绕北天极旋转。

而北斗星在北半球中纬度以上地区是不会沉到地平线以下的,属于“拱极星座”(指天极附

近的星座,这些星座在视觉上都像是围绕天极运行,在高纬度区,这些星座都不没人或都不

升出地平面)的一部分,因此只能说北斗星的所在的方向大致是北,但不能说“北斗星总是

指北”,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北极星的方向才是正北方”。

(摘编自中国宇航学会《北斗导航天地间》)

)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王勃《滕王阁序》)》

B.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沈约《夜夜曲》)

C.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D.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自古对北斗星非常崇拜,认为它常现不隐,运行于天空中央,可主宰四方地域。

B.北斗星是最好的指北针,从北斗星的天枢、天璇和北极星的相对位置,可找到正北方向。

C.中国古代人民由北斗斗柄位置变化确定季节,由斗转星移”的规律区分阴阳调节五行。

D.在地球上观测,会看到北斗星并不没入或升出地平面,它们只围绕北极星做360旋转。

12.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2023•安徽马鞍山开学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进行精密测量?这就需要实施精密测量的工具一一精密仪器。精密仪器包括各类高

端测量仪器、分析仪器、成像仪器、诊疗仪器等。在帮助工业生产“把关”的同时,精密仪

器也是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纵观各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技强国一定是基础研

究强国,基础研究强国一定是测量与仪器强国。大多数现代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的突破,都

是借助先进的精密测量方法和尖端的测量仪器实现的。

引力波探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引力波探测是直接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探索宇宙

起源和演变的实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但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探测难度极大,采用超高

分辨率的远距离激光干涉测量方法探测,是目前最有优势的技术途径。也就是说,激光干涉

测量仪的测量准确度,将直接决定探测引力波的极限能力。如果将激光干涉测量仪建立在地

球上,其互为垂直的两路激光测量臂长至少要达到4000米。只有满足这一条件,引力波引

起的激光测量臂长的极其微小的变化(不超过质子直径的万分之一)才能被测量到。如果按

比例放大,这一超高分辨率测量相当于在绕地球1000亿圈的长度上,检测出不超过一根头

发丝直径的长度变化。经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2016年人类首次直接测量到高频段引力

波,三位科学家因此项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就科学研究而言,这样的探测还远远不够。为测量到低频段引力波,必须将激光干涉测

量仪建立在太空环境中。引力波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测量技术有多精密,科学探索就能走

多远”。

(摘编自谭久彬《精密测量科学探索的“眼睛”高端制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