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成熟——辽宋夏金元时期
【构建・时空坐标】
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金:“猛安谋克”元:中书省、行省制、
政治
院、三司、崇文抑武、王安石变法“大定之治”“四等人制”“诸色户计”
[辽:南、北面官)
北宋南宋型
960年1127年1271年1276年1368年
稻麦复利,制、开始植棉、设置榷场、经济重心完成南[推广棉花、重开大运河]
经济
纸币出现、大量采煤、五大名窑移、海外贸易发达
思想文化|书院、程朱理学、宋词、话本、三大发明、《梦溪笔丽儆曲、元杂剧、八思巴字学授时历》《农书》]
【归纳・线索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与成熟时期。此时期,多民族
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封建国家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大统一。
(1)政治上: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创新和变化,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进展完善,少数
民族政权封建化,封建国家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消灭了民族交融高
潮,形成新的民族,对外交往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进展。
(2)经济上:封建经济连续进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进展,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
富强。社会层面消灭了一些新变化,国家对社会的把握相对放松,推动了平民社
会的到来。
(3)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富强;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理学兴起并渐渐
取得统治地位;文学艺术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
民生活的风俗画,三大创造完成并外传,中外文化沟通加强。
课时12两宋的政治、军事与国家治理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
1.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官员考核和监
1.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革新。
察制度。
2.两宋政治、军事与国家治理的特点。
2.宋代法律与礼教及社会基层治理。
-整合教材夯实必备知识学什么
学问点一两宋的政治统治和国家治理
1.政治统治: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加强
(1)背景: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I。
⑵措施
把握地方加强中心
文宜出任地方知州;形成路、州
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府)、县三级制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
财政三司专掌财政
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枢密院专掌军政,与“全衙”分
军政
换驻地权
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州一级
监察设知谏院与御史中丞分掌监察权
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治国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文官担当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
策略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
①乐观: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局限: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
政治风气。
2.社会治理
(1)官员选拔【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321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进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
选官
的主要途径
考核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
监察
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2)法律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81
法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①儒学开头向基层渗透,并进展出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
位,把握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教化
深化族规、家训之中
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成为范本
(3)社会救济: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渐渐兴起。设立义田、义学等族
产,资助族中贫困者。【链接・选择性必修1T103]
助学助考
L学习聚焦一辨正误
①为分散相权,北宋在中心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门下省分
掌行政权。(X)
②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和宰相的权力,加强了中心集权,但却埋下了积贫积
弱的隐患。(J)
③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④崇文抑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是统治者反思唐代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结果。
(,)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雪夜访普图”主要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摘自必
修教材P52)宋太祖的这一行程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提示灭掉一系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观看“北宋中心权力安排示意图”(摘自必修教材P53)据此指出宋初加强中心
集权的突出特点。
(皇帝)
(御前会议)
三
中书门下(枢声院)
司
(政事堂)
参
枢密
同
-知
-Z
枢
史
御
政
副使
事
章n-
丞
出
>中
怅
曲政
政
宰Q
H
「-
,/
-
\
提示分化事权。
③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中写道:''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
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48)据此概括这一时期“乡
约”的主要内容。
提示扬善惩恶、道德教化。
学问点二两宋的统治危机与应对
1.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①宋辽关系:辽朝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几次战斗后双方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
辽“岁币”。
②宋夏关系: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2)财政危机
①“岁币”和“岁赐”数目浩大。
②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恶化。
2.王安石变法
⑴背景
①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庆历新政”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失败。
(2)基本原则: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和把握,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⑶措施
①富国:供应农业贷款、从事商业经营等,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拓财源。
②强兵:期望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对农夫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4)评价
①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不足:强兵效果不明显;部分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
益严峻,北宋渐渐走向衰亡。
3.南宋的偏安
(1)建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
(2)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①岳飞抗金: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②宋金议和:H41年,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
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供应了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和借鉴阅
历。(。)
②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守旧官僚阶层的利益,最终以失败而告终。(V)
③宋辽以兄弟相称,宋夏以君臣相待,表明宋对夏保持军事优势。(X)
④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北宋统治者将募兵进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
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摘自必修教材P54)这说明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
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提示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退动乱因素。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
大,财政负担沉重。
②北宋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曾经多次向少数民族政权缴纳“岁币”“岁赐”。(摘
自必修教材P53—54)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有什么影响?
提示一方面,有利于民族冲突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进展。另一方
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
宋的威逼。
3.必考概念一拓视野
绍兴和议:南宋与金在H41年订立的和约。和约规定: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
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
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绍兴和议确
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公平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斗状态,形成了南
北对峙的局面。
■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
主题一崇文抑武一一北宋的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3年4
考]
|已考角度
1.宋代门阀制度的衰落(2023•浙江6月选考,16)
2.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023・湖南高考,4)
3.宋代的地方管理制度(2022.全国乙卷,26)
4.北宋科举制的变化(2020•全国H卷,26)
|热考角度
视角1史料证史——北宋加强中心集权
史料一北宋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更革思路在政治实践中逐步明朗化,它
清楚地体现着“权力制衡”的精神,同时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工更为明朗、责任
更为集中。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史料二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
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
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彳卒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
思考(1)依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北宋前期在中枢权力机构设置上这一“更革
思路”的表现,并指出其目的。
提示表现: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
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目的: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⑵依据史料二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心集权
的什么特点?
提示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需与通判联
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
权力。
特点: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心集权。
视角2学者争辩——宋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史料两宋政府颁布了多项行政法律以管理浩大的官僚群体。宋朝的科举考试开
设了“明法科”,法律成为科考的重要内容。宋朝特地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和朝
官的考课……宋朝扩大了御史的弹奏权和行政监督权,“台谏官许风闻言事”;
地方建立监司、通判监察体系……制定《监司互监法》。皇帝亲自把握御史的任
免权,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还颁发了《名例敕》《职制令》……对监
察官的职权与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摘编自杨世鑫《法制前提下的
宋代公务员管理》
思考依据史料,概括中国宋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特征。
提示以立法形式加强管理;科考增设法律考试;重视对官员的考核;监察体系
完备;官员选任看重资格;以敕令形式加强监管;维护封建专制体制。
史论归纳
1.历史解释——宋朝加强中心集权的特点
⑴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
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消灭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逼。这导致了宋朝
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斗中几乎是屡战屡败。
(2)强干弱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朝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大规模减弱地方实
力,强化中心对地方财政的把握,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消灭,但也造成了地方
实力衰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⑶分化事权:宋朝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相互牵制,有效地加强
了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
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4)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
化空前富强;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朝对外战斗。
2.唯物史观——辩证地评价宋代的文官政治
(1)乐观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
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
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2)消极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简洁形成党争;头重尾
轻,地方凋敝。
主题二积贫积弱一一宋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危机[4年6
考]
|已考角度
1.宋代的社会基层治理制度(2023•广东高考,5)
2.宋代社会教化(2022.北京高考,3)
3.宋代门第观念的影响(2022.湖北高考,4)
4.中国古代乡村治理(2020.天津高考,3)
5.王安石变法措施(2020.北京高考,5)
6.王安石变法的特点(2020.山东高考,4)
|热考角度
视角1史料证史一两宋的边患危机与民族关系
史料一(按:以下为宋辽澧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
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
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摘自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
史料二元昊称帝后,宋夏战斗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
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
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宋册封夏国主,每年以“岁
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摘自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
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盟约内容的特点,并指出其维系的基础。
提示特点:政治上公平,经济上宋妥协退让。
基础:以当时双方力气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2)比较史料二与史料一,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说明白什么?
提示不同:政治上西夏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赐”的名义不同。
说明:当时西夏力气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视角2学者观点一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史料王安石把“管桑之术”主见政府干预经济、通过官营禁榷等方式来挽救当
时财政困惑的理论,进展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王安石提出在生产流通领域制
造财宝的观点……劳动生财人人皆知,沟通生财就属于商品经济意识,颇有超前
性。……变法实践中,不仅留意“开源”,也留意“节流”……然而王安石通过
垄断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流通来聚敛财宝,极大地扼制了民间经济的活力,不但没
有解决社会总体的危机,相反还加剧了社会冲突,以致民怨沸腾。
——摘编自谭建立《论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措施》
思考依据史料和所学学问,概括王安石理财思想的特点及基本原则,简评王安
石理财思想。
提示特点:政府干预经济,实行官营专卖政策;重视生产和商品经济进展;开
源和节流并重。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把握,达到富国强兵的
目的。
简评: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转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展;
理财思想理念超前,擅长创新,为后世经济进展供应借鉴;政府垄断经营,与民
争利,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力,加剧了社会冲突。
视角3问题探史——宋代的社会救济与乡约教化
史料一宋代中心负责救荒赈灾工作的有转运司、常平司……地方长官都要负责
赈济事宜。宋代的赈灾救荒包括检灾和赈济两大步骤,只有通过民户诉灾、检放
和抄札之后才能进入赈济程序。……还建立了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
等慈善福利机构,儿童、残疾人和一般老者也纷纷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宋代还
鼓舞民间有力之家乐观出资,赈济灾荒……肯定的嘉奖……以范仲淹为首的士大
夫们兴起的义庄也是有益的补充。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分解了很
多社会成员的生存风险。
—摘编自杜伟《两宋社会保障探析》
史料二宋神宗时期,乡间礼仪教化便已初见端倪。……陕西蓝田吕大忠、吕大
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在家为父丁忧,开创并推广《吕氏乡约》,这是礼仪下
乡运动的肇始。……《吕氏乡约》制定了四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德业相劝、过失
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氏乡约》提倡乡民互帮互助,自愿入约,并选
出约正监管值守。……宋徽宗时期……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
首次消灭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官方开头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进展。
——摘编自李文娟《宋代乡约乡礼》
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宋代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的特点。
提示政府重视;鼓舞民间力气介入,依据肯定的程序进行;社会保障的范围比
较广;民间自救;救济行为频繁,而且救助体系完善。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乡间礼仪教化的途径,分析宋代乡间礼
仪教化兴起的缘由。
提示途径:订立民间乡约;加强乡约监管;发挥榜样作用;制定国家礼典。
缘由:经济文化高度富强;等级制度遭到破坏;国家大力提倡;士大夫阶层的推
动;理学思想的影响;乡约简明易行。
|史论归纳
1.历史解释——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脆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岁币”
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冲突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疆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
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渐渐缩小。
(5)民族间经济沟通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2.历史解释——乡约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⑴特点
①由民众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始终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
字,见之于契约。
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
④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
(2)作用
①乡约制度的实行,使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为宽敞民众所内化,
从而起到了巨大的教化作用。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③有利于进展生产。
④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随堂演练热考命题对接练什么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3“史料阅读”改编)北宋名臣范祖禹指出:“唯本朝之法,
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
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说明
宋初政制()
A.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B.强化了各级机构权力
C.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D.引发了严峻财政危机
答案A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4'‘历史纵横”改编)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
开头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进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提
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一措施()
A.确保了北宋王朝的清静
B.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C.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D.通过王安石变法彻底转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宋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造成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故选B项;该做法造成了北宋冗兵冗费的状况,不利于
王朝的统治,无法确保北宋王朝的清静,排解A项;北宋初期通过“权、钱、
兵”等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把握,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隐患,排解C项;王安石对农
夫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期望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但
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排解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5“学思之窗”改编)关于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同朝为官
的刘挚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
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据此可知,变法()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操之过急加重百姓负担
D.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依据“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
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可得出这种观点认为变法太焦急了,增加
了百姓负担,C项正确;强兵的目的没有达到,排解A项;B、D项不是材料的
观点,排解。故选C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7“问题探究”改编)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
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行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峻失误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答案D
解析由“虽能自安,而有大不行安者”可得,作者认为宋代为了防止藩镇割据
的弊端,实行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实际上又产生了新的弊端,故选D项;题干
作者的意图不是强调唐代地方制度的严峻失误,而是说明宋代在防止唐代藩镇割
据弊端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弊端,排解A项;题干表达的重点是宋代消灭的
新问题,而不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的问题,排解B项;由“虽能自安,
而有大不行安者”可知,这不是强调宋代有效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而是强调
解决前代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排解C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宋代政治制度的运转
1.(2023・湖南高考,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
“后无过不行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
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宋仁宗废后遭到御史和谏官的反对,最终御史和谏官受到了惩处,
并且皇帝对御史和谏官的职能进行了限制,不允许他们“相率请对”,结合所学
学问可知,宋朝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即材料反映了宋代御史与
谏官职能的混通趋势,故选C项。皇帝并不是由于御史和谏官置疑家事而对其加
以贬黜,排解A项。材料中皇帝有确定的权威,B项无从体现,排解。材料并未
涉及宰相职能的变化,且“已沦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农贸场品牌形象设计合同4篇
- 2025年沪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
-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农业合作社股权投资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木材产品出口退税代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家居门系统安装及售后服务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乡村旅游资源承包经营合同4篇
- 2025年度密封胶产品回收与循环利用合同2篇
- 2025年度门头房屋租赁合同附带商业活动策划执行4篇
- 2025版智能锁与木门集成系统销售合同范本4篇
- 提高静脉留置使用率品管圈课件
- GB/T 10739-2023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 《心态与思维模式》课件
- 物流服务项目的投标书
- C语言程序设计(慕课版 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行业会计比较(第三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值机业务与行李运输实务(第3版)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含解析)
-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课件
- 《美的历程》导读课件
- 心电图 (史上最完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