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淄博市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淄博市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淄博市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淄博市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淄博市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淄博市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材料二: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布鲁诺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毕竟会被揭示。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事物的真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B.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又要怀着一颗纯真的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B.本体真相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真相必然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A.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微乎其微,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B.杨贵妃很美吗?在唐朝时期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是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也许不再认为她是美的。C.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D.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4.围绕“真相”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两则材料中的哪些观点。(6分)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牵手

范小青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凡事总有个道理。”“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半年吧。”“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你怎么知道?”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都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到哪里?”“到那地方你就知道。”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你听到了什么?”“鸟叫,很多很多的鸟。”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曾明说:“比什么?”“比鸟的叫声。”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6分)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墨子校注》)材料二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退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铬铬之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节选自《墨子亲士》,有删减)【注】①丑:羞耻、耻辱。②弗弗之臣:指敢于诤谏之臣。③铬:同谔。说话正直。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臣下重其爵位A而不言B近臣C则喑D远臣E则噤F怨G结于民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劫夺财物的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的“贼”意义不同。B.“家”“国”,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分别指卿大夫的封地和诸侯的封地。C.安,安宁、安定,与课文《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字意义相同。D.归,赠送,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天下归仁焉”中的“归”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论述践行兼爱之道的方法,要爱人若爱其身,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得出结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材料二以齐桓、晋文、勾践等贤君与桀纣昏君对待贤人的不同态度为例,证明能否用贤亲士,关系着国事成败。C.材料二为强调亲士的重要性,墨子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表明定要招贤纳士为己所用,实现己安国强。D.材料一、二体现了墨家主张: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强调亲士重贤,反对世袭特权;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②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14.要做到“亲士”,对君王应有怎样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日次弋阳(唐)权德舆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①长。家人定是持新火②,点作孤灯照洞房。清明(宋)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注】①葛溪:今江西省戈阳县。②新火:古代风俗每年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至清明节重新生火,是为新火。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权诗写诗人漂泊他乡,因想到故乡的葛溪上桐花在水面漂流的美景而悲叹。B.王诗写诗人在清明节却没有花和酒,贫穷让自己的处境像一个野僧般萧瑟。C.两首诗都写是清明节,氛围都较为消冷萧瑟,但抒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D.权诗借景抒发动人之情,王诗借事抒发隽永之感,有较鲜明唐宋诗之别。16.两首诗都提到清明节的“新火”风俗,但却借此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里仁》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3)《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要获得知识就要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才能对物外之理有充分认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什么是修辞?修辞注重的是选择语言材料。(1),就是能够把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里的反映准确地表达出来。准确,富有表现力,这是我们选择语言材料最根本的考虑。除此之外,(2)。同样一件事,对家里人随便说说,或者你觉得需要向领导反映一下,汇报汇报,在这些不同的场合,就需要有一定的讲法,就是说要得体。对你的家里人和熟悉的人,很严肃,A;跟领导,嘻嘻哈哈,“谈笑风生”,都不得体。所谓得体并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虚伪,说些B的话,那根本谈不到得体与不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同这样有关系的一些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①最后要说到,修辞既是一个选择过程,②那么,只有语言对于我们知道得多,③在头脑里有丰富的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④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如果很贫乏,⑤总共就知道那么一点点,⑥还说得上什么选择呢?(选自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9个字。(4分)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本语段中所说的“修辞”与“修辞手法”有区别,请你结合语段信息给“修辞”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字。(3分)22.假如你校为高三学生举办十八岁成人纪念仪式,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给本次仪式确定一个主题关键词,并按照要求写两句话。关键词:①请围绕关键词向你的老师说一句话:____________;②请围绕关键词向你的同学说一句话:____________。要求:每句话包含一种修辞手法;每句话50字以内。(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某班班会上,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已最欣赏的格言名句并畅谈感想,其中有六句同学们感受尤深,这六句是:①凡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③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魏征)④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请结合其中的两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在下次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1.AA选项中“事物的真相是可望不可即的”,是错误的。依据在材料一第一段“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该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选A。2.CA选项,运用了材料一第二段用到的例子,分析解决需要用到课内逻辑单元的知识,该命题违反了充足理由律。“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可以是没有一艘船停泊在这里,也可以是多艘船停泊在码头上。B选项强加比较,依据在材料一第三段“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原文并没有将二者的可靠性进行比较。D选项曲解文意。依据在材料二第四段“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并非是“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3.BB选项,对杨贵妃的美丑认识的不同是不同时代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并不存在真假的情况,所以说并不属于真假难辨。在材料二第二段中指出“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重在人性,而非相貌。4.①材料一侧重阐释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形态以及从融贯说和符合论来进一步阐释逻辑真相;②材料二侧重分析我们难以揭示真相的原因和揭示真相的方法、态度。5.①众人的赞美是一种谎言,是有意欺瞒。这些人明知道皇帝新衣并不存在却违心赞美。②社会生活中,人们揭示真相时会遇到各种阻碍、刁难。赞美皇帝新衣的人们担心显出自己不称职、愚蠢而选择说谎。③本体真相是关乎存在的真相。“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揭示的是一种本体真相。④怀有纯真之心,勇于说真话的人更能够揭示真相。童话中的小孩有一颗纯真的心,能够正视现实,勇于说真话。6.(3分)DA.“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文中对于金属板的数量问题,曾明的同事和负责人或事开玩笑,或是敷衍了事,没有给他合理的回答,他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并不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B.“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和刘主任的话被曾明打断后刘主任的反应,可知刘主任对曾明更加体贴关心,鼓励他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C.“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表现了刘主任面临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调与主题。另外,小说通过这一问题,意在表达人们应理解关注残疾人心理问题。故选D。7.(3分)DD。“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过度解读,鉴赏不当。文中的盲人世界并不都是那么美好,曾明在福利工厂的劳动成果被其他“盲人们”侵占就是明证。8.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9.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10.BDF解析:“近臣则喑”“远臣则噤”,对称句式;由“喑”“噤”可知,“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怨结于民心”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11.C解析:词义不同。“静而后能安”的“安”是“性情安和”的意思。A意义不同。材料中的“贼”是劫取财物的人,“自贼者也”的“贼”是“伤害”的意思。B正确。D.正确“归国宝”,赠送,“天下归仁焉”中的“归”,称赞、称许,意义不同。12.D解析:材料中没有谈及“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纸上谈兵”,此处属无中生有。13.(1)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事”“劝”、“恶得……”句式各1分,句意1分)(2)因此贤明君子总是能苛求自己而宽容别人,而一般人则宽容自己而苛求别人。(“难”“众人”、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14.①君王自身素质:坚定自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进取、不畏困难、善于纳谏等(任意一点2分)②君王用人之道:广开言路、善待贤臣、重用谏臣、远离谗臣等(任意一点2分)(两个角度,每个角度任对1点给2分。其他答案,符合文意,可酌情给分。引用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