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作业指导书TOC\o"1-2"\h\u29358第1章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概述 3294861.1动物疫病的基本概念 399101.2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3193821.3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16862第2章动物疫病流行病学 410552.1动物疫病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447652.1.1流行病学的定义 4238222.1.2动物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 4314672.1.3动物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5197022.2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5108462.2.1调查方法 5215682.2.2分析方法 567162.3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与预警 580782.3.1风险评估方法 5253942.3.2预警体系构建 5207802.3.3预警措施 5385第3章动物疫病诊断技术 6212253.1动物疫病诊断方法概述 610003.2临床诊断 6235433.3实验室诊断技术 617046第4章动物疫苗接种与免疫预防 7293114.1疫苗的种类与制备 7263404.1.1灭活疫苗 7120364.1.2减毒疫苗 745224.1.3基因工程疫苗 7306784.1.4亚单位疫苗 775284.1.5重组疫苗 7238404.2疫苗接种策略与免疫程序 888644.2.1疫苗接种策略 8169794.2.2免疫程序 8225464.3免疫效果评价与监测 8102374.3.1免疫效果评价 8301334.3.2免疫监测 816720第5章动物疫病生物安全措施 9145025.1动物疫病生物安全概述 968825.2规模化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 9223725.2.1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911355.2.2疫苗接种 9289425.2.3疫病监测 9157765.2.4消毒杀菌 960235.2.5隔离封锁 997735.2.6无害化处理 9214075.2.7生物防护 9296405.2.8人员防护 9152945.3动物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10175945.3.1完善法律法规 10144945.3.2加强疫病监测网络建设 10235795.3.3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 10125645.3.4推广生物安全技术应用 10320085.3.5增强从业人员素质 10238115.3.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017474第6章化学防治与药物防治 10166086.1化学防治药物的种类与应用 1072016.1.1化学药物种类 1078046.1.2化学药物应用 1112166.2药物防治策略与规范 11196906.2.1药物防治策略 11314236.2.2药物防治规范 11145176.3抗药性产生与防控策略 11228206.3.1抗药性产生原因 1158396.3.2抗药性防控策略 1214102第7章动物疫病监测与预警 12265837.1动物疫病监测技术 1221797.1.1监测方法 1257997.1.2监测指标 12166297.1.3监测频次 1251997.2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 12292217.2.1监测网络建设 1294447.2.2信息系统应用 13276617.2.3信息安全保障 13276007.3动物疫病预警与应急处置 13211197.3.1预警机制 13316137.3.2预警发布 13318887.3.3应急处置 1329717.3.4应急物资保障 13216017.3.5应急培训与演练 1321069第8章动物疫病防控法律法规与政策 13250878.1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律法规体系 1481908.1.1法律层面 14170098.1.2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1468388.1.3地方性法规与政策 1451818.2动物疫病防控主要政策与措施 1474508.2.1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14278648.2.2免疫接种 1478178.2.3监测与预警 14181518.2.4检疫与监管 14299308.2.5疫情应急处置 1459478.3动物疫病防控相关国际公约与标准 1415788.3.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相关公约与标准 15263448.3.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相关公约与标准 15282898.3.3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与标准 15749第9章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案例分析 1525439.1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案例分析 1557039.1.1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案例 156599.1.2口蹄疫防控案例 15269799.1.3非洲猪瘟防控案例 15211949.2常见动物疫病防控案例分析 1567249.2.1猪瘟防控案例 15248879.2.2禽霍乱防控案例 15314649.2.3犬瘟热防控案例 15200089.3动物疫病防控经验与启示 16285809.3.1强化免疫接种 1612599.3.2加强疫情监测 16137139.3.3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16310009.3.4完善应急预案 16310499.3.5加强部门协同 16304259.3.6增强养殖户防控意识 1610356第10章动物疫病防控未来发展展望 162628810.1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创新与发展 163200510.2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政策优化 161032910.3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与交流展望 17第1章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概述1.1动物疫病的基本概念动物疫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侵害动物机体,导致动物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的疾病。根据传染性的不同,动物疫病可分为传染性疫病和非传染性疫病。传染性疫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对动物健康及养殖业发展具有严重危害。1.2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是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会导致动物死亡、生产功能下降,还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部分动物疫病可传染给人类,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加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现状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疫病种类多、防控难度大。部分疫病尚无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困难。2)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基层防疫设施和人员配备不足,防疫能力有待提高。3)养殖户防疫意识薄弱。部分养殖户对疫病防控重视不够,导致疫病传播风险增加。(2)发展趋势1)疫苗研发和免疫技术不断进步。新型疫苗和免疫佐剂的研究开发,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更多手段。2)防疫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和地方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提升基层防疫能力。3)养殖模式转型升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逐渐替代散养模式,有利于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4)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疫病防控法治化水平。5)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防控经验,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第2章动物疫病流行病学2.1动物疫病流行病学基本原理2.1.1流行病学的定义动物疫病流行病学是研究动物疫病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其流行规律的科学。2.1.2动物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1)传染源:患病动物、隐性感染者、带菌动物等;(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3)易感动物: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动物。2.1.3动物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感染: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2)潜伏期: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繁殖、扩散,但尚未表现出临床症状;(3)发病:病原体大量繁殖,动物出现临床症状;(4)康复或死亡:动物康复或因疫病死亡;(5)传播:病原体通过一定途径传播给其他动物。2.2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2.2.1调查方法(1)现场调查:收集疫情资料、了解疫病流行情况、观察疫病临床症状等;(2)问卷调查:收集疫病相关信息,如动物饲养管理、免疫情况等;(3)实验室检测:对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病原体。2.2.2分析方法(1)描述性分析:对疫情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分析疫病流行的基本特征;(2)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3)病因分析:探讨疫病发生的原因,为疫病防控提供依据。2.3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与预警2.3.1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根据疫病流行病学特征、动物免疫力、病原体传播能力等因素,对疫病风险进行定性分析;(2)定量评估:运用数学模型、统计学方法等,对疫病风险进行定量计算。2.3.2预警体系构建(1)预警指标体系:确定疫病风险评估的关键指标,如疫情报告、免疫密度、病原体检测阳性率等;(2)预警模型:建立疫病风险评估模型,实时监测疫情动态,评估疫病风险;(3)预警发布:根据预警模型结果,及时发布疫病风险预警信息。2.3.3预警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2)免疫预防:对易感动物实施免疫接种,提高群体免疫力;(3)生物安全:加强饲养管理,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4)应急处置: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迅速采取控制措施。第3章动物疫病诊断技术3.1动物疫病诊断方法概述动物疫病诊断是疫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介绍动物疫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技术。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运用。3.2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是基于对动物疫病临床表现和病史的分析,通过对病畜进行观察、听诊、触诊等手段,初步判断疫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临床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疫病表现的观察: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呼吸、排泄物等指标,分析疫病的发展趋势。(2)病史调查:了解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环境、免疫史、接触史等,为诊断提供线索。(3)体格检查:通过视、触、叩、听等手段,检查动物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状况。(4)特殊检查:对疑似疫病进行针对性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皮肤检查等。3.3实验室诊断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是通过对动物疫病相关病原体、抗体或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为疫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1)病原体检测:采用染色镜检、分离培养、PCR、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动物体内的病原体。(2)血清学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凝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动物体内的特异性抗体。(3)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测序等技术,对病原体的核酸进行检测和鉴定。(4)生物芯片技术:将多种病原体或抗体固定在芯片上,通过荧光标记和检测,实现高通量、快速、准确的疫病诊断。(5)免疫组化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病原体结合,通过酶标记反应,显示病原体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6)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病死动物的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变特点,为疫病诊断提供依据。通过以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提高动物疫病诊断的准确性,为疫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第4章动物疫苗接种与免疫预防4.1疫苗的种类与制备动物疫苗是根据疫病病原体的抗原性,通过人工制备的用于预防动物疫病的一种生物制品。疫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4.1.1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体灭活,使其失去感染能力但保留抗原性。常见的灭活疫苗有:禽流感疫苗、猪瘟疫苗等。4.1.2减毒疫苗减毒疫苗是通过人工或自然筛选,获得致病力减弱的病原体制备成疫苗。这类疫苗如:牛痘疫苗、麻疹疫苗等。4.1.3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病原体的保护性抗原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中,制备成疫苗。如: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等。4.1.4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从病原体中提取具有保护作用的抗原成分制备而成。例如:破伤风毒素疫苗、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疫苗等。4.1.5重组疫苗重组疫苗是将不同病原体的保护性抗原基因进行重组,制备成具有多种保护作用的疫苗。如:重组禽流感疫苗、重组口蹄疫疫苗等。疫苗的制备过程包括:病原体培养、抗原提取与纯化、疫苗配比、疫苗质量检验、疫苗分装及冻干等。4.2疫苗接种策略与免疫程序4.2.1疫苗接种策略疫苗接种策略应根据疫病流行病学、病原体变异、动物种类、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制定。主要包括:(1)常规免疫:针对动物常见疫病,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2)紧急免疫:在疫病暴发或流行时,对易感动物群体进行紧急接种。(3)强化免疫:在疫病高发季节或动物免疫力下降时,对动物进行加强免疫。4.2.2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应根据疫病防控需要、疫苗特性、动物种类等因素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免疫起始时间:一般新生动物在出生后1个月内开始接种疫苗。(2)免疫间隔:根据疫苗的保护期限和免疫效果,确定免疫间隔时间。(3)免疫剂次:根据疫苗种类和免疫程序,确定免疫剂次。(4)免疫途径:根据疫苗特性和动物种类,选择合适的免疫途径。4.3免疫效果评价与监测4.3.1免疫效果评价免疫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抗体水平:通过血清学检测,评价疫苗接种后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2)免疫保护率:通过攻毒实验,评价疫苗接种后动物的保护效果。(3)免疫持续时间:观察疫苗接种后动物抗体水平的维持时间,以确定免疫间隔时间。4.3.2免疫监测(1)定期监测:对动物群体进行定期免疫抗体检测,了解免疫状态。(2)疫病监测:在疫病高发季节,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觉疫情。(3)疫情应对:一旦发觉疫情,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紧急免疫等措施,防止疫病扩散。通过免疫效果评价与监测,为优化免疫程序、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第5章动物疫病生物安全措施5.1动物疫病生物安全概述动物疫病生物安全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防止疫病在动物群体中的发生、传播和扩散,保障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动物疫病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疫病监测、隔离封锁、消毒杀菌、无害化处理、生物防护和人员防护等。本章主要介绍动物疫病生物安全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5.2规模化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5.2.1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规模化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疫苗接种制度、疫病监测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等,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5.2.2疫苗接种根据国家和地方疫病防控政策,对养殖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5.2.3疫病监测定期对养殖动物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觉和隔离病畜,防止疫病传播。5.2.4消毒杀菌对养殖场内外环境、设施、器械等进行定期消毒,消灭病原体,降低疫病传播风险。5.2.5隔离封锁发觉疫病时,及时采取隔离封锁措施,防止疫病扩散。5.2.6无害化处理对病死动物及其排泄物、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5.2.7生物防护加强养殖场生物防护设施建设,如防鸟网、防鼠设施等,减少病原体传播途径。5.2.8人员防护加强养殖场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疫病传播。5.3动物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体系建设5.3.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生物安全措施的法律地位,为疫病防控提供法律保障。5.3.2加强疫病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网络,提高疫病监测预警能力,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5.3.3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加大疫苗接种力度,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降低疫病发生风险。5.3.4推广生物安全技术应用推广生物安全技术在养殖场中的应用,提高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5.3.5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5.3.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动物疫病防控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生物安全理念和措施,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第6章化学防治与药物防治6.1化学防治药物的种类与应用化学防治是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节主要介绍化学防治药物的种类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应用。6.1.1化学药物种类化学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如青霉素、链霉素等。(2)合成抗菌药:如磺胺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等。(3)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4)抗寄生虫药: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5)激素类药物:用于调节动物生长、发育和生殖,如雌雄激素、孕激素等。6.1.2化学药物应用化学药物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预防性用药:针对动物疫病的易感阶段,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预防。(2)治疗性用药:针对已经发病的动物,采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3)控制疫情蔓延:在疫病爆发时,对疫区和疑似疫区动物采用化学药物进行群体防治,以控制疫情蔓延。6.2药物防治策略与规范为保证化学防治药物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环保性,制定合理的药物防治策略与规范。6.2.1药物防治策略(1)针对性用药:根据动物疫病的种类、病原体种类及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药物。(2)交替用药:为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可采用交替用药策略。(3)联合用药:针对病情严重或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情况,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4)适量用药:根据动物种类、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剂量。6.2.2药物防治规范(1)严格遵循药物使用说明书,不得擅自改变用药剂量和疗程。(2)遵守国家有关兽药管理法规,不得使用禁用药物。(3)加强药物质量监管,保证药物质量。(4)定期开展药物敏感性监测,及时调整药物使用策略。6.3抗药性产生与防控策略化学药物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广泛应用,病原体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本节主要探讨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及防控策略。6.3.1抗药性产生原因(1)药物使用不当:长期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2)病原体变异:病原体在药物选择压力下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3)药物交叉耐药性:病原体对一种药物产生抗药性后,可能对其他药物也产生抗药性。6.3.2抗药性防控策略(1)合理使用药物:遵循药物使用规范,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药物。(2)交替用药:根据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合理选择药物,避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3)联合用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降低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的风险。(4)加强病原体耐药性监测:定期开展病原体耐药性监测,及时调整药物使用策略。(5)研发新型药物:加大新型药物研发力度,为动物疫病防治提供更多选择。第7章动物疫病监测与预警7.1动物疫病监测技术7.1.1监测方法动物疫病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通过对动物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初步判断动物是否感染疫病;实验室检测则运用病原学、血清学等手段,对疑似感染动物进行确诊;流行病学调查则分析疫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7.1.2监测指标动物疫病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评估疫病的流行趋势和危害程度,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7.1.3监测频次根据疫病种类、流行特点、防控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频次。一般情况下,对于高风险区域和重点疫病,应加大监测力度,保证及时发觉和控制疫病。7.2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7.2.1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实现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养殖场等信息互联互通。监测网络应涵盖疫病防控、养殖、流通、屠宰等环节,保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测。7.2.2信息系统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动物疫病监测信息系统,实现疫病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共享。信息系统应具备数据录入、审核、查询、统计等功能,提高监测工作效率。7.2.3信息安全保障加强动物疫病监测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保证数据安全。采取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备份等措施,防止信息泄露、篡改和丢失。7.3动物疫病预警与应急处置7.3.1预警机制建立动物疫病预警机制,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评估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预警级别分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分别对应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7.3.2预警发布根据预警级别,及时发布动物疫病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养殖场加强防控措施。预警信息应包括疫病名称、预警级别、防控建议等。7.3.3应急处置发觉动物疫病疫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封锁、扑杀、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为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7.3.4应急物资保障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疫苗、消毒剂、防护用品等,保证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7.3.5应急培训与演练定期开展动物疫病应急培训与演练,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培训与演练,熟悉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保证在实际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第8章动物疫病防控法律法规与政策8.1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律法规体系8.1.1法律层面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为核心,明确了动物疫病防控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和措施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也涉及动物疫病防控的相关内容。8.1.2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根据法律规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动物疫病防控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动物防疫条例》、《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规定》等,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具体操作依据。8.1.3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各级地方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防控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落实。8.2动物疫病防控主要政策与措施8.2.1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政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为原则,采取免疫、监测、检疫、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保证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8.2.2免疫接种根据动物疫病防控需要,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动物群体免疫水平,降低疫病发生风险。8.2.3监测与预警建立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开展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发布疫病预警信息。8.2.4检疫与监管加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严格动物调运监管,防止疫病传播。8.2.5疫情应急处置建立健全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采取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严防疫情扩散。8.3动物疫病防控相关国际公约与标准8.3.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相关公约与标准我国积极参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活动,遵循OIE制定的动物疫病防控相关公约和标准,如《国际动物卫生法典》等。8.3.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相关公约与标准我国还遵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制定的动物疫病防控相关公约和标准,如《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8.3.3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与标准我国已加入多个与动物疫病防控相关的国际公约,如《国际卫生条例》等,积极参与国际动物疫病防控合作,推动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与国际接轨。第9章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案例分析9.1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案例分析9.1.1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案例本节通过分析某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爆发和防控过程,阐述疫病诊断、疫情报告、疫区封锁、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措施,总结防控经验。9.1.2口蹄疫防控案例以某地区口蹄疫疫情为例,分析疫病传播途径、疫情监测、免疫接种、消毒等措施的实施,探讨口蹄疫防控的有效策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