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5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02/31/wKhkGWcDihCAS71IAADYxLb6YSk427.jpg)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5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02/31/wKhkGWcDihCAS71IAADYxLb6YSk4272.jpg)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5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02/31/wKhkGWcDihCAS71IAADYxLb6YSk4273.jpg)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5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02/31/wKhkGWcDihCAS71IAADYxLb6YSk4274.jpg)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5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02/31/wKhkGWcDihCAS71IAADYxLb6YSk42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重点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成为超级大国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2(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1)背景:①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片面发展重工
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水平
极低,普遍缺乏劳动积极性;②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巩固了自己的
权利。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导人。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了震惊。
下台后,赫鲁晓夫郁郁寡欢,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地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1960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第十五届联大会议上,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因会议主席宣布针对西方国家代表团提出的对“匈牙利问题”讨论时,激怒赫鲁晓夫用皮鞋敲打桌面,即“皮鞋敲桌子事件”或“皮鞋事件”。Ⅰ﹒农业:(重点)①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④将农业机械卖给农庄。Ⅱ﹒工业:①废除部分管理体制,将部分央企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②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Ⅲ﹒政治:①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1956年苏共“二十大”);②平反冤假错案。(2)内容:(摇摆不定的改革措施)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赫鲁晓夫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使个人崇拜死灰复燃。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3)特点:①不改变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的调整;②改革以农业为重点。(4)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Ⅰ积极:①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的斯大林模式;②开创了苏联改革之路。Ⅱ消极: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5)评价:
假如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具特色。他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
墓碑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内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提示:(1)掘墓:是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收效甚微,但取得一定成就;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2)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体制。赫鲁晓夫的墓碑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逐渐停滞的改革勃列日涅夫(1906-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乌克兰人,苏联政治家,曾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委主席,被授元帅军衔。1931年加入苏共,后参加“二战”,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在1964—1982年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有限主权论,推出勃列日涅夫主义,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入侵阿富汗。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11月10日因心脏病逝世,终年76岁,葬于列宁墓后。他曾被毛泽东斥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
——《苏共的领导集团》1、前提:①所有制不变;②经济体制不变。2、内容: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3、特点:①在不改变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②以工业为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同美国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思考:勃氏改革前期工业增长的原因?后期工业缓慢的原因?①前期:符合国情,调整政策;②后期: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
积极进行对外扩张。4、结果:①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使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上升,成为超级大国;②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加重,到1975年后经济发展停滞,陷入困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比较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相同目的内容败因不同内容结果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原则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根本)侧重于农业侧重于工业,尤其重工业。收效甚微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工业上的超级大国
B.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C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釜底抽薪”的改革戈尔巴乔夫(1931—)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族,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52年加入苏共,1985—1991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体制改革。1991年12月25日,辞去苏联总统一职。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于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时代》周刊对他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口号”。——《苏共的领导集团》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材料1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得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材料2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材料3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材料4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3)经济: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1)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4)外交: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归纳:改革的背景:(2)政治: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内容问题经济
政治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是改革的重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多元化。(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化社会矛盾,政治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2、内容:3、特点:(1)从经济改革开始,以政治改革为重点;(2)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变;(3)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考】赫氏改革、勃氏改革、戈氏改革三者的异、同点:(1)同: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改革都脱离了苏联国情,成效都不显著,可谓失败。(2)异:①赫氏改革侧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
和商品经济入手;
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③前两者的败因是未改变斯大林模式,对其只是小修小补;
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但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结果:失败。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经济不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4、失败原因:①主要是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②缺乏客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③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仍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④经济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又转向政治改革。①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没有固定模式,要不断地调整和改革;②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
性、曲折性和艰巨性;④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还要关注民众生活。
5、启示: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时期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未能过渡到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苏联解体单元小结: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B
A练一练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A
B
练一练5、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6、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导致了工农的不满
C、个人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不切实际,急躁冒进
D
A
练一练7、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8、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毛条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上调工资申请书
- 贫困支助的申请书
- 2025年中国盐酸金刚烷胺颗粒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焦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电力工程项目的劳务组织与质量控制
-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与植保生物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现代别墅空间布局与绿色科技结合案例
- 南华大学《开发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儿童简笔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上半年东莞望牛墩镇事业单位招考(1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度茶叶品牌加盟店加盟合同及售后服务协议
- 2025年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氧气、乙炔工安全操作规程(3篇)
- 砥砺前行决心谱写华章
- 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和再生建材利用措施计划
- 2025年开学教导处发言稿(5篇)
- GB/T 12723-2024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 TCETA 001-2021 演艺灯具型号命名规则
- c语言期末机考(大连理工大学题库)
- 煤矿从业人员考试题库全答案(word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