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4年春季高三年入学联考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审核:陈贵红、陈亚娥、庄丽霞、康伟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最好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社会调查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B.改革开放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遵循了“从实求知”的学科准则。C.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从实求知”则有可能弥合、跨越这一鸿沟。D.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调查中带着充实的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保持反思意识,找到社会的“真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社会调查主要经历了“社会调查运动”“社区研究”“田野调查”几个阶段,而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则是“回到人民”。B.“社区研究”引进了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方法上比“社会调查运动”更进一步,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C.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需要调查者沉浸到田野中,与研究对象“感通”,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D.理论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作用,当调查者观察社会现象时,往往会在理论的指引下,透过表象进入深层,去寻找所谓的“理论真实”。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梳理了我国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肯定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取得的成绩。B.文章在分析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C.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D.文章两次运用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的例子,来强调调查者应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4.请概括“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缺点。5.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调查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B3.C4.①“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缺点是缺少分析辨别。②“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5.①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②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③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并在其指导下”错误。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可知,文中强调“不被理论所支配”,而且理论也可能存在偏见,选项混淆了是非。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错误,由原文“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可知,文中只是指出“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选项混淆了程度深浅。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错误。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并不是“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而是指明吴文藻与费孝通两者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选项逻辑关系错误。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由原文“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缺点是缺少分析辨别。由原文“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由原文“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 ‘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由原文“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分析】【点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司汉科引子2014年3月28日上午,437位长眠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六十多年后终于回归祖国,中韩双方代表在仁川国际机场停机坪举行了交接仪式。“陈捷,你终于回家了!”八十九岁的父亲司淮生到机场参加了交接烈士遗骸的活动。他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反复喃喃着战友的名字。他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长津湖、盖马高原和老鹰岭……金玲子的回忆一天,敌机轰炸完刚离开,一个志愿军女兵出现在门口。女兵进屋就昏了过去,等醒了,金玲子把土豆给她吃了两个,她有些力气了,便说,是从老鹰岭下来的,去给部队送信。她知道女兵叫陈捷,十七八岁的样子,长着很秀气的瓜子脸。陈捷哭着说,我要给部队送信,救救战士,他们都快冻死了。妈妈顺花见陈捷高烧得很厉害,就说,自己可以帮她去送信。陈捷坚持不肯,顺花决定陪她一起去。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一定把她送回中国,把她的骨灰交给一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那是她的战友,也是她的恋人,她最爱的人。父亲回忆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们仔细地辨认牺牲的战友,把他们的遗体一一地抬到山上石洞边上的空地上,整齐地摆好,让他们的头朝着自己祖国的方向。骤降的气温和持续强降的大暴风雪,无情地肆虐着老鹰岭无名高地,老五团的战士不像美军有帐篷,有保暖的鸭绒被,还有口粮。阵地上一些重伤员由于严寒,伤口很快被冻上,加上体内没有热量,他们将被冻死。他们谁都不愿意死,一条腿被炸断的小战士周长海拉着他的手,说:“连长,我要回家,把我背回去吧。”淮生握着他的手,紧紧地抱着他,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随着深夜和风雪的交加,不断有战士死去,他们充满绝望的眼神让他心里被电击一样的难过,他不敢直视战士们的眼睛。21时:淮生把怀表掏出来给排长,说:“把它挂在树上,好记时间,让战士每隔半个小时进雪屋换一次岗,要动一动,跺跺脚。”在这样静静的夜晚,老鹰岭上,这群战士用生命之躯抗拒严寒。22时:淮生来到了马大球的阵地,在雪窝里他和淮生换着。马大球对淮生说:“我问你一个很可笑的问题,你说,什么是最幸福?”淮生说:“火啊,要是能生一堆火多好啊,我们好好地烤一烤。”马大球叹了口气说:“我也这样想的,哪怕只是划着了一支小小的火柴杆也好,可以暖暖手。”23时:雪屋内被冻得受不了的战士一个挨一个抱成团取暖,但仍然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狂风暴雪。韩德明再次昏迷过去。韩德明今年三十五岁了,是个老兵。解放上海后,他本该转业,令也下来了,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他一句怨言也没说,就随部队上前线了。过了很长时间,韩德明醒过来,见大家围着他。韩德明脸色蜡黄,大口地喘着粗气:“我有句话,你们得答应我,我的父母都不在了,也没什么牵挂的,死在这儿,没什么遗憾的。”副连长很艰难地说:“死后,把我捐了,捐给……”说完,副连长韩德明闭上了眼睛,永远地走了。无名高地上,只有如泣如诉的风声。1时45分:大部分战士被冻死,一排排的战士已分不清哪个是冻死的雪雕,哪个是活着的战士。淮生再次找到陈捷,说:“只有你能救剩下的人,要不都死在了这里。”他把最后几块口粮给了陈捷,她趁天还没有亮之前,消失在风雪中……伯格上校的回忆暴风雪停了下来。天刚刚蒙蒙亮。他们小心地向无名高地上进攻,生怕遇到突然袭击。老鹰岭的这个清晨是多么的静啊,伯格上校带着他的团边冲边想,这支死缠烂打一路让他们惊魂未定的军队怎么突然悄无声息了呢,撤走了?他怕中了埋伏,前进得更加谨慎。他们终于攻上了无名高地,并没有受到阻击。他心想,也许有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他听到一种声音,在不远处传来,由小变大。“嗒嗒”,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的清脆,这声音让死神听到都感到窒息和恐惧,声音越来越大,如同惊雷,铺天盖地。他几乎声嘶力竭地喊叫:“全部卧倒。”但是,他的队伍趴下足有十几分钟,那个声音还是在响。他抬起头来,仔细地辨认着声音的方向,他发现,这个声音来自不远处的一棵小树上。他小心翼翼地走近,是一块怀表,除了这个声音,整个阵地上没有半点声音和生气。他为自己草木皆兵的样子感到好笑。他放眼一看,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紧握着枪,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队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战士的眉毛和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伯格上校抬起右臂,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地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军人遗体行了个庄重的军礼。(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捷,你终于回家了!”父亲的喃喃自语中,既有他对战友的长久思念,也充满了对朝鲜战场的痛苦回忆。B.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把骨灰交给淮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捷在战火中也保有对爱情的浪漫幻想。C.淮生握着周长海的手,“眼里含着泪,不知说什么好”,从细节上生动而真实地反映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D.小说正文部分没有从正面去写战争,也没描写宏大的战斗场面,只写了战役中一个无名高地上一个晚上发生的故事。7.关于文中伯格上校行军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含了一个军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是一种纯粹真实的情感,有人性真实。B.说明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是全人类的共识,可以跨越国界存在。C.表达了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愧疚,带有对战争的深深的伤感和自责。D.丰富了伯格上校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能强化艺术美感。8.小说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9.作者在《我写了什么?》的创作谈中说:“那个怀表的描写,既是时间的推进,也是心理的期望,更是战争的节点。”请结合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金玲子的回忆,引出父亲和陈捷的故事。②父亲淮生的回忆,重点写无名高地那个生死之夜,表现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③伯格上校的回忆,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④多角度回忆和感受,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真实性,丰富读者战争感受,避免叙述单调。9.①代表时间推进,结构小说情节。小说把战争时间浓缩在一个晚上,用小时、用分钟展开,现场感强,使叙事具有张力。②传达心理期望,丰富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在死神随时可能降临的每时每刻,战士们的挣扎、幻想、绝望不断呈现,最终壮烈牺牲。(或者:希望这个夜晚快点过去,希望这场战争早点结束。)③是战争的节点,渲染出悲壮的场景。伯格上校听到怀表的声音,暗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牺牲,战士们用生命完成任务,战争格局开始转折,细节真实,让人震撼。【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年轻的陈捷在战火中也保有对爱情的浪漫幻想”错误,从“请一定把她送回中国,把她的骨灰交给一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那是她的战友,也是她的恋人,她最爱的人”中可看出,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明陈捷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和坚定忠诚的精神。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作用的能力。C.过度拔高。伯格上校的军礼是对这群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们的敬畏,并没有上升到“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愧疚”“对战争的深深的伤感和自责”的程度。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及作用的能力。第一个视角是“金玲子的回忆”,主要人物是陈捷,从金玲子的回忆中得知了陈捷是为老鹰岭部队送信请求增援的战士,并从“女兵说如果牺牲了,请一定把她送回中国,把她的骨灰交给一个叫淮生的志愿军战士,那是她的战友,也是她的恋人,她最爱的人”中初知陈捷与父亲司淮生的关系,从而引出父亲司淮生与陈捷的故事。第二个视角是淮生的回忆,这段回忆着重写了老鹰岭上志愿军战士们面临的严寒绝境,气温骤降,持续强降大暴风雪,而战士们没有帐篷和保暖物资,衣着单薄,甚至缺少口粮。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战士们不断死去,却始终坚守岗位,心怀祖国,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第三个角度是作为敌人的伯格上校的回忆,伯格上校印象中的这支队伍“死缠烂打一路让他们惊魂未定”,使得他不敢相信老鹰岭的安静,担心中埋伏,以至于听见怀表的声音让全体伏地十几分钟。从伯格上校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顽强斗争的精神;而伯格上校见到的冻僵的战士们“紧握着枪,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队将要经过的地方”“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进一步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何其恶劣的环境下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依然尽忠职守、不怕牺牲的精神,更令人震撼。从不同的角度交叉印证这一历史事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有普通朝鲜百姓的真实感受,有幸存志愿军战士的真实回忆,还有敌人亲眼目睹的震撼景象及敬畏之情,从多个角度来体现战争的残酷和真实,也让读者感受丰富,层层递进,升华主题,避免单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物象作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根据作者自己的分析,怀表描写有三方面的作用“时间的推进”“心理的期望”“战争的节点”。“时间的推进”,怀表本身是计时的,文中通过怀生把怀表挂在树上,让战士们隔半小时进屋换岗的情节,把战争浓缩为一夜,而一夜又分别以“21时”“22时”“23时”“1时45分”这样的时间节点来展开,从整点推进到精确到分钟,让人充分感到严寒夜晚时间的难熬,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心理的期望”,战士们在渐至深夜,愈加寒冷的环境下,面临着牺牲,从淮生提出的半小时换岗,期望能够让战士们对抗严寒,到马大球和淮生换岗时渴望能生一堆火烤,再到副连长韩德明临终遗言,最后到大部分战士被冻死,甚至分不清谁死谁生的绝望景象,通过怀表呈现的时间层层推进,写出志愿军战士们丰富的人物形象。即使人各不同,但直至最终壮烈牺牲,所有人都不曾动摇,更令人肃然起敬。“战争的节点”,伯格上校听见的怀表的声音,以声衬静,已经暗示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怀表的滴答声中熬尽了生命,怀表是战士们牺牲的见证者,更渲染出战士们屹立风雪之中不倒,以生命恪尽职守,完成任务的悲壮场景。战争局面由此转折,故而怀表的描写是战争的节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注:骊姬之乱——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死后,晋献公宠幸骊姬,在骊姬谗言之下想废掉申生立骊姬之子奚齐为继承人。狐突发现隐忧极力劝说申生为了晋国大局外出逃亡,但申生坚持“守情说父”以尽孝。材料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节选自《说苑·立节》)10.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闻夫仕者身A归B于C君D而E禄F归G于H亲I今J既K去L父M事N君O得P无Q死其难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B.“伯氏苟出而图吾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C.“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与《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字用法不同。D.“居三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骊姬的诽谤之下,晋献公想杀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坚持不这样做。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又很少,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如果伯氏愿意出山,申生甘愿自杀。C.申鸣想在家里侍养父亲,于是拒绝了楚王的授任,但父亲却认为申鸣应该入朝为官。D.面对白公胜的诡计,申鸣陷入了忠孝两难的境地,但最终申鸣选择了忠,他的父亲也因此被杀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2)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14.“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孝”的理解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申生和申鸣心中对“孝”的理解。【答案】10.DIO11.B12.B13.(1)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你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2)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14.①申生的孝:一切尊重父亲,为父亲考虑胜过自己,对父亲绝对服从。②申鸣的孝:尊重父亲,愿意以死尽孝;但是申鸣的孝不是对父亲观点的绝对认同和接受,在国家大局和孝的两难上,他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顾全大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归”的主语为“身”,“于”引出“归”的对象,所以应在“君”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禄归于亲”和“身归于君”在句式上是一致的,所以应在“亲”后面断开,即在I处断开;“去”的宾语为“父”,“事”的宾语为“君”,并且“得无……乎”是表反问的固定结构,所以应在“君”后面断开,即在O断开。所以应在DIO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均为“语气词,表示反问的语气”;句意: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B.“意思相同”错误。“为……图谋/考虑”;句意: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C.正确。“使……为相/名词用为动词,与我成为配偶,嫁”;句意: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幸好嫁给我。D.正确。“过了/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句意:过了三年。/(你们)平时常说。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儿子又很少”错误。“子少”意思是孩子年幼,而不是儿子少。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判断句;“往劫其父以兵”,状语后置句;“闻”,听闻;“因”,趁机。(2)第一个“食”,吃饭;“死”,为动用法,为……而牺牲;“毕”,为动用法,为……效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可知,申生认为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你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由原文“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可知,申鸣认为他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参考译文:材料一: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太子说:“不可,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君父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的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接着身亡。因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材料二: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于是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于是辞别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包围我,我该怎么办呢?”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安定您的国家,杀死我的父亲,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于是自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梦登河汉①(节选)梅尧臣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岂惜尽告汝,于汝恐不祥。至如人间疑,汝敢问于王?”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注】①这首诗作于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部分大臣所推行的新政,由于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宣告失败。诗人先用奇幻的笔调描写了自己梦登河汉的情景,随后见到神官,向其连续发出对天庭不公的疑问,尽情倾吐了胸中的不满和讥讽。本诗节选是神官回答部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官回答“于汝恐不祥”说明他不是不愿回答“我”的疑问,而是怕“尽告”于我不利。B.“汝敢”句是神官问诗人:人间的不平你敢向君主直接发问吗?点明社会现实的黑暗。C.“扣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神官的真诚感谢,神官的点拨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太过狂妄。D.诗人以梦境反映现实,借天上影射人间,通过交代梦醒后的感想,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16.诗歌最后两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在表现作者情感时所用的方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同:都有惊觉的细节描写。本诗通过对诗人顿感大汗淋漓等的细节描写,表现其惊骇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通过对诗人醒后的心惊胆战等的细节描写,凸显其惊骇之情。异:描写角度不同。本诗通过描绘空堂里残灯烛照的凄清、悲凉景象,侧面烘托出诗人的失意惆怅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通过描写诗人梦醒后一惊而起、长声叹息等动作,正面表现诗人的失意之情和深沉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D.“通过交代梦醒后的感想,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理解有误。透过“残灯荧空堂”交代梦醒后的感想,这一凄清而悲凉的景象,读者不难体会出作者失意怅惘的心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点:“骇汗忽尔觉”,梦中为神官对自己的告诫、反问而大汗淋漓,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惊骇之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写诗人忽然魂魄惊动,猛然惊醒,同样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其惊骇之情。不同点:“残灯荧空堂”句,描写空荡荡的室内,残灯烛照,一派凄清悲凉的景象,以景结清,侧面烘托出诗人的失意惆怅之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中“恍惊起”“长嗟”,写诗人梦醒后一惊而起、长声叹息,运用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诗人的失意之情和深沉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修缮项脊轩,他动手“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项脊轩内一改之前的昏暗,亮度大增。(2)以典入诗词,别有意趣。正如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化用陆机诗句劝慰自己不应感叹被京城风气所染的句子“__________”,亦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化用岑参诗句展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瑰丽画面的“__________”。(3)为政者只有善待百姓,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__________”,则秦可能江山永固;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动用刑罚“__________”,方能让百姓心悦诚服。【答案】①.前辟四窗②.垣墙周庭③.素衣莫起风尘叹

④.东风夜放花千树⑤.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⑥.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辟、垣、庭、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晕动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称为晕车、晕机或晕船,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任何移动的环境①。这通常并不代表你生病了,相反,晕动病是你的神经系统根据你有生以来积累的经验,试图以最佳方式起作用的结果。在处理感官信息和生成运动指令时,大脑会不断监控和调整其输入和输出信号,从而高效地执行生活中的各种任务。例如,为了在转头时看得更清楚,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它是根据你内耳中专注于平衡的感应器官的反馈来执行这些动作的。你的大脑会不断监控这种反射行为,不断进行调整,以确保②。内耳中主管头部平衡运动的前庭系统的效率基于体验和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协调动作和保持平衡。所以,如果你出现晕车或晕船,其实是你的神经系统在一种独特的、充满挑战和不那么理想的环境中展现其熟练且经过优化的机能的过程。通常,婴幼儿不会出现晕动病。大一点的孩子则非常容易出现晕动病,这一时期是他们学习不同感官之间典型关系的时期。随着人们长大成年,晕动病的发病率③,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能把自己过去的体验与现实情境相适应。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晕,文中词性为动词,指对移动的物体有种发晕的感觉。B.你,这里是虚指,泛指任何人,包括说话人自己在内。C.相反,用在下文句中或句首,与上文所说的意思对立。D.所以,因此的意思,表因果关系,其后句子表示由因及果。19.请结合文段内容,给“晕动病”下一个定义。要求,语意流畅,不超过45字。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D19.晕动病是内耳中主管平衡的前庭系统因不适应环境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20.①都可能引发晕动病;②眼睛和头部运动完美配合;③通常会再次降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D.“所以”后面的“如果”,表示的是一种假设的结果,然后分析其原因。“所以”用在此处表示由果探因。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给概念下定义,首先应找到以陈述对象为主语的句子主干。本题要下定义的句子主干是“晕动病……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然后将与陈述对象属性有关的成分添加进去,如材料中导致“晕动病”出现的原因“移动的环境”“内耳中主管平衡的前庭系统”。最后润色词语,组织答案。注意,下定义的句子一般是一个长单句,要注意句式和字数的要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任何移动的环境”表示原因,根据句意,此处应填写环境移动导致的结果,即出现“晕动病”,应填:都可能引发晕动病。第②处,根据“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此处表示大脑不断监控和调整的结果,即让眼睛和大脑相配合,相适应,应填:眼睛和头部运动完美配合。第③处,根据“能把自己过去的体验与现实情境相适应”,此处应表达“发病率”下降的意思,而且是增大之后的下降,所以是“再次降低”,应填:通常会再次降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雪在石河子是常态,一年有半年会下雪。雪景固然可观,久了就有审美疲劳;但是如果你能改用耳朵欣赏,倾听雪的声音的话,那你就会陶醉其中。初雪即已遍地盈野,此后更是肆意抛洒。这儿的雪是那么的晶莹与坚脆,不像南方的雪,一见太阳就化为污水,你想亲近一下就把你的鞋弄得湿湿的。这儿的雪没有那么娇柔,你踏上去,它也还是晶莹的,而且报答给你“嘎——吱——”脆脆的声音。在这儿你可以真实地体验自己走路的节奏——我们很多时候都忘了自己的步伐以及自己究竟走得稳不稳。把脚踩下去就是一个完美的脚印,不过如果你慌乱了,对它不够信任,匆忙拔出,那么你的脚印可能瞬间就乱了,鞋里也灌上满满的积雪。用最闲逸的心态踏雪,用真诚倾听自己的脚步,踏踏实实地踩上去,安安心心地拔出来,完成旅程的每一个惊喜。如果可以,在脚印的前方,拖出一个浅浅的弧形。这时你回头看看,那片静谧的森林划下了一道轨迹——这就是我们的旅程呀。我们很多时候忙着生活,从来没有留一些时间回头看看自己的精彩,从而渐渐地迷失了自己。其实,回头看看,我们的脚印是如此的美丽。纵使你有凌波微步,还留雪上爪痕。踏雪有声,脚步或匆忙,或凝重,而声音亦随之变化:如西域歌曲,节奏瞬间难揣测;如中原古琴,端庄千古可想见。独行时雪地可听心声,心静则雪声清脆稳重,心躁则雪声凌乱嘈杂;群出时旷野演奏交响,整齐如行进千军万马,混乱如两军对阵厮杀。倾听踏雪的声音其实就是倾听自己的心声。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效果。22.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正传》)B.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啊!(《大堰河——我的保姆》)C.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边城》)D.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哦,香雪》)【答案】21.①先将“独行”雪地与“群出”行走在雪地时形成对比;再从“独行”角度的“心静”听雪与“心躁”听雪,和从“群出”角度的“整齐”出行的声音与“混乱”出行的声音形成对比。②通过多层对比,既生动地描写出踏雪时的不同声音,增强真实性与丰富性;又将不同心境与雪声变化形成照应,启迪人们不要忘了倾听自己的心声。22.D【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独行时雪地……”“群出时……”先将“独行”雪地与“群出”行走在雪地时形成对比;“独行时雪地可听心声,心静则雪声清脆稳重,心躁则雪声凌乱嘈杂”,再从“独行”角度的“心静”听雪与“心躁”听雪,“群出时旷野演奏交响,整齐如行进千军万马,混乱如两军对阵厮杀”,和从“群出”角度的“整齐”出行的声音与“混乱”出行的声音形成对比。通过多层对比,“如行进千军万马”“如两军对阵厮杀”,既生动地描写出踏雪时的不同声音,增强真实性与丰富性;“静则雪声清脆稳重,心躁则雪声凌乱嘈杂”,又将不同心境与雪声变化形成照应,“倾听踏雪的声音其实就是倾听自己的心声”,启迪人们不要忘了倾听自己的心声。【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你”是泛指,表示任何人。D.是泛指,表示任何人,其余选项均为特指。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正值高三的你,常有“回首”与否的困惑,请你结合自身的学习感悟,给自己写一封信,鼓励自己更好地前行。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拘过往善回首,须知人生当远行亲爱的自己:你好!最近你看到一句话“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并陷入深思,因为你尝尝因为是否“回首”感到困扰,不知何解。对此,我想表达我对“回首”的看法,你看完这封信应该会有新的启发。衡阳雁断,潇湘水寒,洛河水滔滔汩汩,日夜不息地流淌。无论是承恩汉庭,还是“遭世罔极,俟罪长沙”,抑或是梁怀王意外坠马身亡,都“俱往矣”。可贾谊总忍不住频频回首,以致郁郁而终,实在令人叹惋!平心而论,这般念念不忘,的确难算明达之举。正如毛泽东所说“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论语》也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故曰:不拘过往善回首,须知人生当远行。毫无疑问,人们时常回首,或看看历史,或回顾一下过去的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正值高三的你,偶尔陷入对过往的回首之中,常常抱怨自己过去浪费那么多的学习时光,实在是悔不当初。但想想这样的“回首”只会让自己重新陷入新的“泥潭”中,于现在的学习并没有好处。恰如惊才绝艳的李清照,自1127年“靖康之难”后,亡国、丧夫,接踵而至。江湖飘荡、四海流徙的日子里,每逢“海棠依旧”,她总不免回首,长记当年“赌书泼茶”好时光。可像李清照这样的回首,总不免“魂梦不堪幽怨”,乃至于让张汝舟这样的浪子都有机可乘。如此,我们不难辨明,回首的意义不在于沉溺过去,无论你回头看到的是成功、荣誉,还是失败、耻辱。毕竟归根结底,这还是既看轻了人生,也唐突了自己。回首的价值应该重在能察过往而鉴今,让我们走得更远。至于那过去的不可挽回的事,不可再现的回忆,为什么不能把它风干,偶尔下酒呢?正如陶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