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_第1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_第2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_第3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_第4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2教师用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南宁高二检测)近年来,西安附近出土了许多汉代铁农具,不仅数量多,种类也比较齐全,但从不同地点出土的同类铁农具,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说明汉代 ()A.农业生产由政府组织B.铁农具生产的标准化C.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D.农业劳作方式多样化【解析】选B。据材料“从不同地点出土的同类铁农具,形制、大小几乎相同”等信息可知,当时铁农具有着标准化的生产,才会使不同地点出土的同类铁农具,形制、大小几乎相同,故选B。由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生产由政府组织的结论,排除A;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未涉及农业的劳作方式,排除D。【补偿训练】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虽然不断改良,但总体变化不大,其进步主要是制造生产工具的原材料的变化。以下情况符合史实的是 ()A.夏代主要是青铜制工具B.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用于生产C.商代单一使用石制农具D.西周时期的铁制农具已普遍推广【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故选B。夏和西周,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木、石、骨、蚌材质的农具,排除A、D;商代有少量青铜工具,排除C。2.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下图为该书的一幅插图,该图可用于研究当时 ()A.畜牧业发展情况B.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C.铁犁牛耕的普及D.水排对生产力的推动【解析】选B。从图片信息可知,该图反映的是通过畜力带动灌溉工具翻车运作的信息,故选B。材料未涉及畜牧业发展情况,排除A;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普及的信息,排除C;材料未涉及水排,排除D。3.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脚踏三锭纺车,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的《农书》中,除了对手摇和脚踏纺车作了全面总结外,更介绍了另外两种新的纺车: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这反映出元代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纺织技术取得进步C.家庭手工业的普及 D.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东晋存在脚踏纺车,元代又出现了新的纺织工具,说明纺织技术取得进步,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状况,排除A;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家庭手工业普及的结论,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纺织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元代手工业技术水平,排除D。4.(2024·大连高二检测)“夫在耘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专心从事此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材料提及的中国古代手工业 ()A.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B.规模小且为家庭副业C.其产品皆于市场出售D.手艺传承归行会负责【解析】选B。材料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特征是规模小且手工业仅为家庭副业,故选B。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与小农经济特征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非皆于市场出售,排除C;材料没有描述行会信息,排除D。【补偿训练】1.(2023·驻马店高二检测)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妇人纺绩,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现象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家庭式劳作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选C。据材料“妇人纺绩,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可知描绘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家庭式劳作,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土地过度集中,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有田者无力可耕,排除B;地权与劳动者契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2.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努力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促进秦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问题,排除A;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民众赋税沉重的结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5.(2024·合肥高二检测)下图为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拓片,画面中可见住房、粮仓、舂米池、荷塘、水田、池塘等,以及提水、运粮、厨工炊煮、列坛盛酒等劳作场景。这些画像石可以佐证当时 ()A.小农经济的盛行 B.官营手工业的运作C.地主庄园的概貌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解析】选C。据材料“可见住房、粮仓、舂米池、荷塘、水田、池塘等,以及提水、运粮、厨工炊煮、列坛盛酒等劳作场景”可知描绘的是农业、手工业、渔牧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与汉代地主庄园经济相符,故选C。材料中的经济规模比较大,不符合小农经济,排除A;庄园手工业属于私营手工业,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精耕细作的发展,排除D。6.明朝在广东推行官准民办政策,佛山居民“皆业炉冶”,“两广铁货所都,七省需焉。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铁货而北”。据此可知当时佛山 ()A.官营冶铸业技术精良B.民营手工业作坊发达C.铁器产品畅销海内外D.大资本作坊实力雄厚【解析】选B。据材料“官准民办”“皆业炉冶”“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铁货而北”可知,材料反映了在官准民办政策下广东地区民营手工业作坊发达,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发展兴盛,而非官营,排除A;材料描述的是国内情形,未反映畅销海外,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反映大资本作坊实力雄厚的信息,排除D。[拓展延伸]古代手工业劳作方式的特点(1)家庭手工业劳作的经营方式是由农民家庭经营,俗称“副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2)手工业作坊分为官营手工业和民间私人手工业两种形式,是以作坊为场所进行的集体生产。(3)共同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7.18世纪晚期,英国资本家采用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雇佣专门的监工,以打铃的方式召集工人进入各种工序车间上班,奖励准时的工人,处罚迟到的工人。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A.促进“中间阶层”崛起B.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C.满足了垄断资本家需要D.适应了大工厂时代要求【解析】选D。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其通过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对工人实行一定的奖罚制度,这属于工厂制度内容,适应了大工厂时代下集中生产的需要,故选D。“中间阶层”和“垄断资本家”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C;工厂制度是顺应生产组织变革而出现的,B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8.(2024·甘肃适应性测试)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人很难买得起钟表。19世纪初,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生活稍有改善会优先买表,兰开斯特织工大都有表,曼彻斯特工人也离不开表。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时期 ()A.钟表制造业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B.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C.钟表是工人经济地位提高的标志D.钟表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升值功能【解析】选A。据题意可知,19世纪初,英国因大规模生产,钟表从“奢侈型”转向“实用型”,工人阶级买表成为常态,由此我们可知,在当时钟表生产量很大,需求量也很大,已经成为英国的新兴行业,A正确;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时期钟表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未涉及工人的上下班时间,无法说明钟表规范了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排除B;钟表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了实用日用品,并不能由此说明工人经济地位提高了,排除C;材料“工人生计不好时,还可以将表卖掉或典当”说明钟表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但无法说明具有较高的升值功能,排除D。【补偿训练】(2023·南通高二检测)18世纪中期以来,在英国的普通家庭中,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逐渐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英国家庭关系的转变源于 ()A.大机器生产的影响B.父权制逐渐衰弱C.家庭亲情日趋淡化D.妇女地位的提高【解析】选A。工业革命之后,妇女、儿童可进入工厂凭借自己的劳动能力获得经济来源,因此对男性的依赖性减少,故选A。B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C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不仅反映了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还有儿童,排除D。9.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名旅游者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解析】选A。火车是工业革命时期新的交通工具,通过材料“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可知,商业旅游服务业是当时出现的新行业,故选A。据材料不能得出火车是当时主要的出行工具,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整个西方社会,排除C;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0.(2024·邢台高二检测)工业革命开展后德国政府将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阶级斗争的压力B.新兴城市的发展C.无产阶级的增加D.工业革命的重要性【解析】选A。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资本主义国家经过立法等手段,缓和阶级矛盾,故选A。新兴城市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无产阶级的增加和工业革命的重要性与材料无关,排除C、D。【深化点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的阶级矛盾激化,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11.(2024·沈阳高二检测)在此前的人类社会中,大众收入微薄,服装并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18世纪的英国是第一个打破这一传统模式的国家。据此推知 ()A.机器生产改变传统产业结构B.社会已经实现了全面工业化C.英国国民的收入持续的增长D.工业革命促使消费观念变化【解析】选D。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大众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提升,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服饰消费欲望,故选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18世纪英国尚未实现工业化,排除B;由材料无法得出18世纪英国国民收入“持续的增长”的结论,排除C。【补偿训练】1.中世纪的欧洲人没有洗澡的习惯,理由是人们难以摆脱宗教禁令观念的束缚。直到18世纪中叶开始,这种不良习惯才有所改观。在英格兰,男子“贴身穿条衬裤,每天更换以保持清洁”,用肥皂沐浴开始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妇女将沐浴、穿着打扮看作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改变了生活观念B.文化交流开拓了英国视野C.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D.英国致力于引领时尚潮流【解析】选A。18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工作方式、生活用品等,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故选A。材料中未涉及文化交流对英国的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引领时尚,排除D。2.下表为英国1755—1851年18种行业男性从业者收入增幅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群体增长幅度蓝领阶层(农业工人、棉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造船业工人)61.3%-69.6%白领阶层(律师、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学者等)234%-695.5%其他行业92.8%-190.6%A.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分化B.工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C.白领阶层成为剥削阶级D.廉价劳动推动经济发展【解析】选A。据表中的英国蓝领阶层和白领阶层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蓝领阶层实际工资的增长远低于白领阶层的增长,所以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选A。“大幅提高”表述不准确,排除B;在工业革命时期,剥削阶级是工业资产阶级,不是白领阶层,排除C;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2.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说明我国 ()A.科学技术取得全面性突破B.科技创新的能力明显提升C.大深度深潜技术世界唯一D.探测技术助推了经济发展【解析】选B。“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反映了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科学技术取得全面性突破,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大深度深潜技术世界唯一,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探测技术助推经济发展,排除D。13.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化肥工业得到一定规模发展,化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并逐步成为一个工业部门。这主要是因为 ()A.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B.欧美城市化不断加速C.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D.饥饿困扰发展中国家【解析】选A。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化肥工业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科技对化肥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故选A。材料现象与欧美城市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两次世界大战损失大量人口,排除C;化肥工业发展不仅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需要,也是发达国家的需要,排除D。14.人工智能在劳动环节对人类的替代并非坏事,相反是对人类的一种解放。这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A.导致大量失业者产生B.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C.加剧全球科技的竞争D.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将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故选B。导致大量失业者产生,与题意不符,排除A;材料与“加剧全球科技的竞争”无关,排除C;人工智能并不能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D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5.(2024·南阳高二检测)2022年,中国北斗系统为国内110万辆共享单车、全国12个城市的20万个停车电子围栏提供高精度服务,为国内21款智能汽车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这说明我国 ()A.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B.正式建立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D.航空技术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解析】选C。中国北斗系统为共享单车、停车电子围栏、汽车等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服务,说明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故选C。北斗导航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排除A;材料仅提到北斗系统在国内提供的一些服务,不能说明建立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排除B;北斗系统不属于航空技术,排除D。16.21世纪,人们通过社交软件、搜索引擎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打车软件共享汽车,通过在线视频平台共享影视节目,通过网络平台购物。这说明 ()A.人们日常生活完全依赖网络技术B.知识经济推动世界市场形成C.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D.网络经济完全取代传统经济【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信息技术在通信、获取信息、出行、商业购物、娱乐等方面产生影响,即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故选C。“完全依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排除B;“完全取代”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补偿训练】下图是2015年到2019年中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可推知 ()A.政府对移动支付给予大力支持B.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消费方式C.移动支付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D.支付便捷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解析】选B。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持续增长,这极大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故选B。材料未涉及政府支持,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移动支付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支付方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大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为出土于河南辉县的战国铁犁铧。管子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劚,试诸壤土。”——《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等,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摘编自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摘编自徐勇《新编中国史话·经济生活卷》(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则?你的理由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8分)【解析】第(1)题主题:据材料一第一则材料为“战国铁犁铧”,第二则材料和第三则材料均为铁器作答;根据史料的类型及其史料价值分析其价值和理由。第(2)题特点:据材料“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结合铁农具的推广过程分析作答。影响:据材料“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结合所学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经济重心南移和农耕文明繁荣等角度作答。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河南辉县出土的铁犁铧。理由: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地区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18.(12分)(2024·洛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人类历史上,劳作(动)方式不断发生变迁。下面是某些学者就劳作(动)方式提出的观点:观点一:劳动方式就是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与社会组织。观点二:劳动方式的变化引起劳动工具的变化。观点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劳动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它们二者相互作用。观点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观点五: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摘编自张芹芹《马克思劳动方式思想及其当代思考》根据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劳作(动)方式的变革进行评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解析】据材料“观点五: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可得出观点:劳作方式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分别从铁农具出现前后和工业革命劳作方式的变化与生产力提高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注意紧扣主题得出每一次劳动方式的变革,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提高的结论。据材料“观点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劳动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它们二者相互作用”可得出观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作方式的变革。分别从铁制农具出现、蒸汽机应用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与劳作方式的变化进行说明。最后注意紧扣主题得出生产技术的改进,对劳动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了劳动方式变革的结论。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答案:示例一:观点:劳作方式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评述:在铁农具出现以前,人类集体劳作,生产效率低下。铁农具出现后,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式的劳作方式出现,农民为了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地获得农产品以缴纳赋税,必然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从而促进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后,随着机器的使用,出现了工厂。工人实行倒班制,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总之,每一次劳动方式的变革,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示例二:观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作方式的变革。评述: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出现,这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成为可能,从而集体劳作向个体劳作发展。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使得工业走向集中,形成了工厂。农业机械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推广,为现代化大规模农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总之,生产技术的改进对劳动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从而推动劳动方式的变革。19.(12分)(2024·庆阳高二检测)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材料请从上述图片中任意选择一幅或多幅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蒸汽机车”“机器大工厂”体现的是生产力进步;“英国伦敦大本钟”体现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反映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场”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霍乱滋生之地”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弊端。综上可得出论题是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关于阐释,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答案:论题: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阐释: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拉大了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距离,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打开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大门,把整个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体系。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