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美育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美育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着内在关联性。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美立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的悠久传统。20世纪初,蔡元培、王国维等有识之士将席勒的“美育”译介到中国时,希望“以美育代宗教”来唤醒民众,而中华民族本就有美育传统。蔡元培讲到我国古代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时,认为“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王国维认为,孔子育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并且“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新时代美育连接历史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教育、体验与创造,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力量。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新时代美育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激励人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汇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育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他们的精神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审美体验的追求等,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无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人们追求美创造了先进手段。人们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现好、发展好人们对美的追求,助力提升人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美育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加强学校美育,使全体学生在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教育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必然结果,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坚强意志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美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他生动形象地说:“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让学生获得美育的浸润滋养,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摘编自王嘉毅《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材料二:美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只有全面了解美育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才不至于走向美育的形式主义。第一个特征,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美育不是一套道理或定律,也不是“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而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引导人们进入“如曾点之狂狷、逝者如斯之自在、乐之文与乐之情之浑成那样的状态”。入山川大地感受其形、其色、其声、其势,画画感受线之韵、色之丰,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因此,美育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受力,锻炼感觉的敏锐性,并要锻炼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如果你对自然、他人、包括自我无感,幸福便无从谈起。第二个特征,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但是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艺术离不开技能,但技能不是艺术。学习绘画、弹奏等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但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好音乐,画好素描不一定美术素养高。事实上,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所谓审美品位是指审美超越具体的形象和技艺,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想法和做法是急功近利的。实施美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与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活动。对于学校美育,除了要大力开展艺术活动,在艺术课程中达成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是最基本的方法。(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为什么很重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美育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有着内在关联性,对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B.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美育,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C.美育不是一套道理或定律,不属于理性教育。美育要注重锻炼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锻炼感觉的敏锐性。D.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审美品位需要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对美育无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元培、王国维等将“美育”译介到中国,而中华民族本就有美育传统,如王国维认为孔子育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B.美育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他们的精神追求,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处处且时时存在的,美育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C.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要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要让学生获得美育的浸润滋养。青少年有了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才能全面发展。D.学生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学生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好音乐,所以艺术的思维是建构性的,技能不是艺术。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的重要性”的一项是()A.美育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B.美育可以培养人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使人们感受到幸福。C.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等素养。D.美育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功能,能培育时代新人。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加点处的“干涸”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点评以下内容。小雅的妈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就送5岁的女儿小雅去学钢琴,虽然小雅并不喜欢,但妈妈逼迫她学习,逼迫她考级。小雅12岁时,考过了钢琴八级,小雅的妈妈非常高兴,经常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其实小雅并不喜欢弹钢琴,并不爱好音乐。【答案】1.B2.D3.C4.①含义:“干涸”这里指人生如果没有美的滋养,就像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一样,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②表达效果:“干涸”本用于修饰河道、池塘等具体事物,这里用来修饰抽象事物“人生”,富有表现力,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5.①小雅妈妈的做法急功近利,送女儿小雅去学钢琴只是进行技能培训,并将小雅会弹钢琴当作炫耀的资本,走向了美育的形式主义。②小雅妈妈没有真正理解美育的功能和意义,而是盲目从众,并没有让小雅在学习钢琴中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③小雅妈妈没有真正理解美育的特征,忽略了小雅的感受,小雅无法在弹奏钢琴中锻炼感受力,难以产生幸福感。【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美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材料一强调美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人中的关键作用,指出美育连接历史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教育,影响深远。材料二则具体阐述了美育的两个特征——通过艺术实践锻炼感受力和培养“另一种思维”,强调美育不仅在技艺学习中,还有助于个性化感受力和理性思维的培养,避免形式主义,确保教育的真正目标。两篇文章共同强调美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对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错误,材料一只是说美育对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C.“美育……不属于理性教育”错误,材料二说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只是这种理性与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D.“技能对美育无益”错误,材料二说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和辨析能力。D.“所以艺术的思维是建构性的,技能不是艺术”错误,学生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学生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好音乐,这只能说明一些学生和家长的做法急功近利,不能得出“艺术的思维是建构性的,技能不是艺术”的结论,选项强加因果。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由材料一“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新时代美育厚植人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可知,该项体现了美育的重要性。B.由材料二“美育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可知,该项体现了美育的重要性。C.“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等素养”只是在阐述美育的方法和目标,没有体现美育的重要性。D.由材料一“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加强学校美育”可知,该项体现了美育的重要性。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词语含义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干涸”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河道、池塘等因缺水而失去水分、变得干燥的状态。在文中“干涸”被用来比喻人生如果没有美的滋养,就如同没有水的河道或池塘一样,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没有美的滋养,人生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生命力。②通过将“干涸”一词从具体的事物转移到抽象的人生上,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的枯燥和缺乏活力。这种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美育的重要性,即美育能够为人生注入生机与活力,让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探究问题的能力。①小雅的妈妈的这种做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小雅妈妈只注重让小雅掌握钢琴技能,追求考级的结果,而忽略了小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兴趣。这与材料二中提到的美育的形式主义相符合,即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美育的本质是锻炼感受力和培养审美品位。②小雅妈妈送小雅学钢琴的原因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而不是真正理解美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她没有认识到美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是盲目从众,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获得一种外在的认可和炫耀的资本。这种做法没有真正发挥美育的作用,只是在形式上让孩子学习了一门艺术。③根据材料二,美育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锻炼感受力和“另一种思维”的教育。小雅妈妈没有真正理解美育的特征,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小雅学习钢琴,小雅的妈妈在让小雅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小雅的感受,没有让小雅在弹奏钢琴中锻炼感受力。小雅并不喜欢弹钢琴,说明她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获得幸福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呼兰河传[注](节选)萧红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祖父一天都在花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花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菜种不但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飞了。小白菜长得非常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趴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穗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始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可是白云一来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都知道了祖父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放在同一的地方,总是放在袖口和衣襟下。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在他衣襟下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了似的:“我就放在这块,你来找吧!”这样的不知做过了多少次,就像老太太永久讲着“上山打老虎”这一个故事给孩子们听似的,哪怕是已经听过了五百遍,也还是在那里回回拍手,回回叫好。每当祖父这样做一次的时候,祖父和孩子们都一齐地笑得不得了。好像这戏还像第一次演似的。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祖父,花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偏偏这花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黄的黄、败的败,好像很快似的一切花朵都灭了,好像有人把它们摧残了似的。(有删改)[注]这部作品创作于1940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萧红身处香港,远离家乡,这让她更加思念家乡和童年生活。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优美而沉郁的笔触展现了祖父花园里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我”喜欢的。B.“我”分不清狗尾草与谷穗,祖父告诉“我”谷穗有芒针,祖父教“我”,但“我”并不细看。C.文章写花园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也衬托了“我”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D.“祖父的眼睛……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运用比较,写祖父的神态,体现了祖父的心态。7.关于文中祖父的花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父的花园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承载了祖父和“我”的亲情,“我”深情地回忆、留恋祖父和花园。B.“我”在花园里尽情玩耍,调皮、捣蛋,瞎闹、乱闹,祖父对此很宽容,祖父慈祥的爱滋养了“我”的童年。C.“我”自由快乐的心情和“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只有通过花园里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才能表现出来。D.就像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一样,祖父的花园是“我”的精神家园,祖父、花园与“我”紧密相连。8.茅盾曾评论《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9.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回忆了童年时在东北家乡呼兰河城的生活,那时的“我”快乐自由但偶感“寂寞”,而回忆本身也蕴含着作者的“寂寞”。请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简要分析这两种“寂寞”。【答案】6.A7.C8.①语言诗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文中多处运用复沓手法,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营造出诗性韵味。②叙事生动,描绘了充满趣味的童年生活,表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富有诗情画意。如“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9.①“我”在呼兰河城,在祖父的花园里快乐自由,欢度童年,但偶感“寂寞”:“刮了风,下了雨”,没有去处,没有玩的,“我”度日如年,倍感寂寞;花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秋雨之后花开始凋零,花园逐渐失去生机,让“我”感到失落和寂寞。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本身也蕴含着作者的“寂寞”:萧红创作《呼兰河传》时,国家战乱,她远离家乡,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对童年时在呼兰河城快乐美好生活的回忆反映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透露出深深的寂寞感。【解析】【导语】萧红的《呼兰河传》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祖父的花园及其带来的童年记忆,以朴素的语言再现了田园生活的纯真与美好。作品不仅刻画了与祖父的深厚情感,还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对花园内植物和动物自由自在状态的描绘,体现了童年的无拘无束与快乐。同时,文字中流露出一种隐隐的寂寞,或许是作者身处战乱时期,远离家乡的心理写照,以及对那段无忧无虑时光的深切怀念。【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A.“沉郁的笔触”错误。文章主要记叙了“我”在祖父的花园里栽花、拔草、玩耍,捣蛋和看祖父“变戏法”等有趣的事,展现了“我”天真自由、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笔触优美而欢快,并不沉郁。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C.“只有通过花园里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才能表现出来”错误。作者在文中除了记叙具体的事件如辨认谷穗和狗尾巴草、浇水、看爷爷变戏法等外,还用了很多的笔墨描写了花园的环境。根据原文可知,在作者眼中“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天空蓝悠悠的”……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明亮的、高远的、健康的、漂亮的、充满生机的、自由的、明净的。通过描写这样明净旷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环境同样可以表现出作者自由快乐的心情和无忧无虑的生活,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从语言方面,小说语言体现诗化特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根据原文“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可知此处运用复沓手法,具有诗歌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营造出诗性韵味。②从叙事方面,小说叙事生动。作者充满童趣的描述了我在爷爷的花园调皮捣蛋的画面,如“种菜”“铲地”“浇水”的画面,叙事生动,展现了充满趣味的童年生活。如“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而“我”和爷爷拔草、种菜、浇水等都表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作者笔下的环境自由明亮、生机勃勃,富有诗情画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①“我”在呼兰河城,在祖父的花园里快乐自由,欢度童年,但偶感“寂寞”:根据原文“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可知,童年时候的“我”偶感“寂寞”一是因为有时天气不好,没有去处,没有玩的,“我”度日如年,才倍感寂寞;二是根据“花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一切花朵都灭了”可知,季节的更替,曾经热闹的、趣味无限的花园也变得了无意趣,让“我”感到失落和寂寞。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本身也蕴含着作者的“寂寞”:根据注释,萧红在创作《呼兰河传》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国家战乱。此时的她“身处香港”,远离家乡。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实则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在呼兰河城快乐美好生活的怀念。因国家战乱,流寓他乡,思念亲人等郁闷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文章透露出深深的寂寞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象①,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②。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选自《人物志·效难》,有删改)材料二: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③之赵,赵以为守相④。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⑤,习秦事。今大王使臣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律令孰与之明?”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忍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国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注]①假象:拟想的形象。②中情:内心的实际情况。③司空马:人名,文信侯吕不韦的下属。④守相:代理相国。⑤尚书:官名,秦相国的属官,主管文书。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少A为秦刀笔B以官长C而守小官D未尝为E兵首F请为大王G悉赵兵H以遇。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循其所言”中的“循”与成语“循规蹈矩”中的“循”词义不同。B.“富视其所与”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词义相同。C.侯,爵位名,依据《礼记》,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D.“内恶赵之守”与“恶施不孝”(《墨子·兼爱》)两句中的“恶”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识人才不容易,一般人审察人才的方法也不可能彻底完备,因为人的才智是奇异精妙的,而想要了解人的才智非常困难。B.人们听见一类事物的声音,就根据声音为之命名;而人们结交观察人才时,轻易地相信其行为和名声,不掌握他内心的实际情况。C.认识人才要看其行动,如看他没当官时安心于什么,看他当官后举荐什么人,看他窘困时的所作所为,看他贫穷时索取是否正当。D.司空马认为:赵国如果割让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国土,仍可以生存。赵王批评、指责了其看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2)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14.材料一告诉我们,认识(辨识)人才是很难的。你认为赵王辨识认清了司空马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0.BDF11B12.D13.(1)况且天下的人,不能够全部与他们交往相处。有的人志趣改变,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2)(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得到了崤山以东诸侯共同抵抗秦国(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14.[示例一]赵王没有辨识认清司空马。赵王草率地任命司空马为代理相国,并表示愿意听取司空马的意见,赵王注重其名声和言论,不注重掌握他内心的想法。赵王后来拒绝了司空马的建议,也只是不愿意把希望都寄托在司空马身上。[示例二]赵王最终辨识认清了司空马。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建议割出赵国一半的土地给秦国,又请求带领赵国的全部军队去抗击秦国,都被赵王拒绝了。赵王看清了司空马内心的想法,认识到司空马其实是为秦国服务的。【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均探讨了识才用人的困难和策略。材料一中,文士从多角度论述识人之难,揭示了多种观察人的方法及其局限性,强调了深入观察和试用的重要性。材料二通过历史案例,展示了司空马的策略与赵王的反应,体现了在国家危亡时,应对策略和识别人才的重要性。整体上,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判断人才、运用智慧的重要性和复杂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年轻时做过秦国的文书小吏,后来因为有政绩做了官长,现在又担任小官,从来没有做过军队的首领。请让我为大王调动赵国的全部军队来与秦军交战。“臣少为秦刀笔”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选B;“以官长而守小官”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中间不断开,后面断开,选D;“为兵首”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选F。“请为大王”表请求,后接具体内容,中间不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沿着,这里引申指“听取”;/依照、遵循。句意:有的听取人的言论。/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准则,不敢稍做变通。B.错误。词义不同。施与、给予;/亲附、亲近。句意:富裕时观察他给予别人的东西。/(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C.正确。D.正确。忌讳,引申指担心;/疑问代词,怎么、如何。句意:秦国心里担心赵国的抵抗。/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赵王批评、指责了其看法”分析不当。赵王并不是批评、指责司空马的看法,而是认为割让土地给秦国会导致赵国力量削弱无法自保,最终会灭亡,希望司空马再考虑别的计策。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况且;“游处”,交往相处;“或”,有的人;“化”,变化。(2)“从事”,合纵之事;“亡”,失去;“山东”,崤山以东;“敌”,对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示例一:材料一中提到“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随行信名,失其中情”,赵王任命司空马为代理相国,仅仅因为司空马曾是文信侯吕不韦下属且做过秦相国的属官,这是注重其名声和言论,没有深入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真实能力。赵王表示愿意听取司空马的意见,但当司空马提出割地赂秦等建议时,赵王又拒绝了,说明赵王没有真正认识到司空马建议的价值,只是不愿意把希望都寄托在司空马身上,没有全面、深入地认识司空马。示例二:材料二中秦国进攻赵国,司空马先分析秦赵两国各方面对比,得出赵国必亡结论,然后提出“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的建议,赵王拒绝;接着司空马又请求“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也不能将,说明赵王对司空马的建议保持警惕。赵王可能从司空马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司空马的建议看似为赵国考虑,实则可能对秦国有利,因为割地赂秦可能会让秦国更加强大,而带领赵国全部军队去抗击秦国也可能会让赵国陷入更大的危机。赵王最终拒绝司空马的建议,说明赵王认清了司空马内心的想法,认识到司空马其实是为秦国服务的。参考译文:材料一:什么是难以了解人的难处呢?人的性情最微妙,能够洞彻事理而又明智,其中的道理非常难,所以难以了解人是很难的事情。因此一般人对人的考察不可能完全具备各种方法。所以各自确立标准,以便互相观察采用。有的观察人的容貌体态,有的观察人的动作,有的揣测人的开始和终结,有的揣测人的比拟象征,有的推究人的细微之处,有的担心有错误,有的听取人的言论,有的考察人的行事。这八种观察方法错杂混乱,所以从中得到正确认识的少,失误的多。因此必然会有初步接触、相信外表而产生的错误,又有在人的处境变化时产生的错误。所以他们接触、观察人时,只是根据其行为表现相信其名声,失去了人的内在实情。就像听到声音之类的事物,名声随着声音而来。名声并非实际情况,依据名声任用人才不会有成效。所以说:名声如同口头推荐,而实际要依据做事的成效。有内在实情的人,名声与实际不符,但任用起来却有成效。所以名声会因众人的评价而降低,而实际做事的成效却会彰显出来。这是初步观察时常有的失误。所以一定要等到观察人的日常居处,然后才能识别他。所以要在他闲居时观察他的安适状态,显达时观察他举荐的人,富裕时观察他给予别人的东西,穷困时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贫穷时观察他获取东西的方式,这样才能知道他是否贤能。这又是已经经过考验的方法,不是初次观察人的方法。仅靠这些了解人的本质,还不足以了解人的谋略。况且天下的人,不可能都与他们交往相处。有的人志向趣味改变,随着事物而变化。有的人还没达到某种地位就预先有某种欲望,有的人已经达到某种地位却又轻易改变追求,有的人穷困时能努力践行,有的人得志时就放纵欲望。这又是从日常居处观察人所出现的失误。由此说来,能够两方面都兼顾得当,这就是难以了解人的难处。材料二:文信侯吕不韦被逐出秦国,和司空马一起到赵国,赵王让他担任守相。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游说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相国时,我做他的属官,担任尚书,熟悉秦国的情况。现在大王让我担任小官,熟悉赵国的情况。请让我为大王假设秦、赵两国交战的情况,而大王亲自观察哪一方会胜利。赵国和秦国相比,哪个国家更大?”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大。”“百姓哪个国家更多?”赵王说:“不如秦国多。”“金钱和粮食哪个国家更富有?”赵王说:“不如秦国富有。”“国家哪个治理得更好?”赵王说:“不如秦国。”“相国哪个更贤能?”赵王说:“不如秦国。”“将领哪个更勇武?”赵王说:“不如秦国。”“法令哪个更严明?”赵王说:“不如秦国。”司空马说:“既然这样,那么大王的国家,在各方面都比不上秦国,大王的国家将会灭亡。”赵王说:“您没有远离赵国,却能全力教导我处理国家大事,希望您能为我谋划对策。”司空马说:“大王分割赵国的一半土地用来贿赂秦国,秦国不用交战就能得到赵国的一半土地,秦国一定会很高兴。秦国心里担心赵国的抵抗,表面上又会忍住诸侯的救援,秦国一定会接受贿赂。秦国接受土地后就会退兵,赵国守住一半的国土可以保存自己。秦国得到贿赂会更加强大,崤山以东各国一定会害怕自己会灭亡,赵国危险了,诸侯一定会恐惧,恐惧就会相互救援,那么合纵抗秦的事情就可以成功。我请求为大王去联络合纵。合纵的事情成功了,那么大王名义上失去了赵国的一半土地,实际上却得到崤山以东各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秦国就不足以使赵国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日子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割让河间十二个县贿赂秦国,土地减少了,兵力削弱了,最终还是不能免除秦国的祸患。现在又要割让赵国的一半土地来使秦国强大,赵国的力量不能保全自己,接着就会灭亡了。希望您再考虑别的计策。”司空马说:“我年轻时做过秦国的文书小吏,后来因为有政绩做了官长,现在又担任小官,从来没有做过军队的首领。请让我为大王调动赵国的全部军队来与秦军交战。”赵王不能任用他为将领。司空马说:“我献上愚笨的计策,大王不采用,这样我就没有办法侍奉大王了,希望允许我离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再至西都①欧阳修伊川不到十年间,鱼鸟今应怪我还。浪得浮名销壮节,羞将白发见青山。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却到谢公②题壁处,向风清泪独潺潺。[注]①西都:洛阳,诗中的伊川属于洛阳。②谢公:诗人的好友,当时已离世。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时隔十年再到伊川,鱼鸟“应怪我”,颇有意蕴。B.中间两联写景抒情,诗人虽鬓角已现白发,但因壮志凌云而有些名气。C.尾联写诗人伫立在石壁前,友人谢公曾经的题诗还在,但人已逝去。D.本诗抒发故地重游的感慨,语句平易而道尽沧桑,含有丰富的情感意蕴。16.诗人重游伊川,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故地重游的喜悦。诗人有十年未到伊川,如今到来,鱼鸟会惊喜,野花也笑迎。②对岁月流逝的惆怅。十年后再次见到熟悉的山川,已是鬓发染霜,诗人感慨时光易逝,心有惆怅。③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描绘了野花盛开、芳草萋萋的自然美景,心生喜爱。④对友人的怀念好哀伤。尾联写昔日一同游览此地的谢公,其题诗仍在而斯人已逝。【解析】【导语】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欧阳修再游伊川的复杂情感。从拟人手法写鱼鸟怪他久别,过渡到对壮志未酬的感叹,以及面对大自然的短暂欣慰,最后在谢公题壁前感怀往事,泪流不止。诗人通过重点刻画对故地和故人的怀念,突显了岁月流逝、时光变迁的感慨,情感逐层递进,铺陈细腻深刻。【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诗人虽鬓角已现白发,但因壮志凌云而有些名气”错,“浪得浮名销壮节”表达是诗人对自己因追求虚名而消磨了壮志的羞愧和自责,而非“因壮志凌云而有些名气”。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故地重游的喜悦:首联“伊川不到十年间,鱼鸟今应怪我还”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时隔十年再次回到伊川的喜悦之情,鱼鸟都仿佛对诗人的归来感到惊讶。②对岁月流逝的惆怅:颔联“浪得浮名销壮节,羞将白发见青山”中,诗人感叹自己因追求虚名而消磨了壮志,如今鬓角已现白发,面对青山感到羞愧,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伤。③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颈联“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描绘了野花盛开、芳草萋萋的自然美景,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和闲适,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④对友人的怀念和哀伤:尾联“却到谢公题壁处,向风清泪独潺潺”中,诗人伫立在石壁前,看到友人谢公曾经的题诗,但人已逝去,不禁泪流满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哀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班会课上,班主任王老师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同学们不取不属于自己的钱财的道理。(2)小刚参观画展,在一幅画作前停留良久,画面上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让他震撼,他想起了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班级学习小组开展“龙年说龙”的活动,小明发言时说,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苟非吾之所有②.虽一毫而莫取③.连峰去天不盈尺④.枯松倒挂倚绝壁⑤.积水成渊⑥.蛟龙生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山不在高,有龙则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如“苟”“盈”“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河孕育了A的中华文明。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诞生于黄河流域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和传说,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虽几经迁移,但均位于黄河流域,这里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礼乐传统,形成了“中国”的正统观念等,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B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黄河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杜甫等先贤文豪。“天下大同”是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代表着人类(甲)。在造就灿烂文化滋养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同时,黄河在历史上又是一条C、多灾多难的河流。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在一次次战胜洪水灾害的斗争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日益成熟,也可以说是黄河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②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缺少的。④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可以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⑤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好黄河文化,讲好(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根据文中第一、二段内容简要概括黄河的重要性,要求使用排比句式,表达简洁连贯,不超过60个字。20.神话和传说往往有着深刻寓意,请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中任选一个,结合其故事内容谈谈其寓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源远流长;B绵延不断(连绵不断);C桀骜不驯(桀傲不恭)19.[示例]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黄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黄河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20.[示例一]盘古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将天地分开,创造了万物生长的环境。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盘古并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盘古开天的故事倡导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示例二]因为家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愚公决定带领一家人一起移山,以造福后代。移山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质疑,但愚公坚定信念,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仙将两座山背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就必须坚定信念、坚持不懈。21.甲: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乙:新时代黄河故事22.①修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④修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可以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黄河孕育了……的中华文明”,此处强调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头久远,可用“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指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B处,“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里表现中华文明持续不断地发展,可用“绵延不断”或“连绵不断”。“绵延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C处,“黄河在历史上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说明黄河难以驯服,可用“桀骜不驯”或“桀傲不恭”。桀骜不驯:形容性情强暴不驯顺。桀傲不恭: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文章第一段主要讲述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段,由“黄河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一次次战胜洪水灾害的斗争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日益成熟,也可以说是黄河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概括出,黄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黄河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据此可以整理为: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黄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黄河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示例一:首先描述盘古开天的故事内容,即凭借勇气和智慧分开天地,创造万物生长环境。这一描述要准确地抓住故事的核心情节。接着分析故事中的挑战与盘古的应对,指出过程充满未知和挑战,但盘古勇往直前,体现了其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最后得出故事的寓意,即倡导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这个寓意的提炼合理,从盘古的行为中挖掘出了积极向上、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示例二:清晰地叙述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家门前大山阻碍出行,目的是造福后代。让读者快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动机。强调移山过程中的困难和质疑,以及愚公坚定信念的表现,如面对各种困难不放弃,最终感动天帝实现目标。准确地总结出故事的寓意为要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必须坚定信念、坚持不懈。这个寓意贴合故事中愚公的行为和结果,具有较强的启示性。【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面提到“天下大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后面的语句应该与前面保持一致,表达人类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所以可填“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乙处:结合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警察学院《电子竞技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高中政治第》课件
- 珠宝定制合同范例
- 欠款欠帐合同范例
- 上海借款合同范例
- 联合竞买合同范例
- 培养学生合同范例
- 终止合同范例百度网盘
- 车辆批发合同范例
- 哈尔滨房屋租赁合同范例
- 2024年鄂尔多斯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第3课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 部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 幼儿园教师职称五套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件:《小花猫交朋友》
- 《架空输电线路直升机巡视技术导则》
- 热工基础课后答案超详细版(张学学)
- 沙门菌感染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应用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学生职业规划
- 《公寓运营方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