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政治考点汇总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
货币
(1)
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及其发行量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信用工具和外汇
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对人们的「生活」:
①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
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需求量的急剧减少。高档耐用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
③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
对人们的「生产经营」:
①
调节生产规模
②
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
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正确的消费原则: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形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①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①
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②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
③
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④
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⑤
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5、企业与劳动者(1)企业
企业的含义
:我国法定公司的形式(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与破产: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里。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状]:
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这些就导致了我国的就业问题比较严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措施」:
①
国家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再就业工程,促进劳务输出;坚持“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②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重要性+必要性」:
①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
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措施]:
①
劳动者: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据);当权益受侵犯时,通过法律途径加以维护。
②
企业: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
国家: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投资与理财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和本金
储蓄贷款
商业银行的业务:存款业务(基础),贷款业务(主体,营利来源)
(2)投资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个人收入的分配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必然性」:
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
「做法」:
①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③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关系」:
⑴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
⑵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措施」:
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⒉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8、财政与税收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①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证体系与基本医疗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③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3)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依法纳税
「原因或作用」:
①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
国家的兴旺、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公民的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以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A.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B.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
①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②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规范市场秩序:
①
严格实施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内容:一是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二是市场竞争规则,它是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三是市场交易规则,它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
②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词,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消费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行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企业)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原因」:
①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②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③
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10、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小康的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①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③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
「地位和必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内涵」:
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建设,促建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④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仅仅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劳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④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1、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有利」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利」
①
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
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补充: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要:A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条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B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C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D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A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B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C
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D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人民当家作主;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①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②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①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①
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③
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民主选举的方式及特点: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差额选举或等额选举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①
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实施。
④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
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2、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①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制,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
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A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B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C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公民救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开设热线;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制度。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
「意义」:
⒈政府依法行政是观测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⒉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要求」:
⒈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⒉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⒋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
「意义」:
①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们给予的。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②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方法」:
①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②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等多种监督形式。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表现:
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声望;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它会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权威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我国政府权威的确立:
①
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②
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
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人大常务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权力: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质询权。
人民代表的义务: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⒈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⒉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⒊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太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法制化、规范化。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Ⅰ
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Ⅱ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Ⅲ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Ⅳ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Ⅴ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Ⅵ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Ⅶ
原因(*):
⒈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⒉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⒊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⒋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
⑴民族平等: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⑵民族团结: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⑶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⑷三者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其客观依据(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保证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满足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消除民族隔阂)
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调动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①
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②
制定和完善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有关法律,提供法律保障。
③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④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我国的宗教政策:如何管理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主权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及其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和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①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
(国家利益的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②
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③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和平和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①
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惠普、共赢方向发展。
③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⑤
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立场:独立自主(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⒈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⒉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⒊我们坚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基于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的作用;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
③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
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③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渊持久。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③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尊重文化多样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态度和原则」:
①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要求:
①
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
「表现」:传统习俗(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历史继承性
「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这重要的角色。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
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Ⅰ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Ⅱ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③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Ⅲ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字,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我们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意义」:
①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途径」①最根本的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①“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B.传播科学文化知识;C.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D.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②“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B.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C.
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③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发展大众文化:
①
坚持“一个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②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③
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贴近:实际、生活、群众;创新:内容、形式、手段。
④
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一切用劳动争取美好生活。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对于落后文化应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对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奏响文化主旋律(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求」:
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③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精神文明建设:
「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主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A.发展教育:
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要求: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B.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C.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3)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②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③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原因:
①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人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第四部分
哲学生活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
哲学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思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运动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③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能够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
①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实事求是。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原理: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6)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⒋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8)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
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
(9)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
原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和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质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再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同时应坚持适度原则,防止错误倾向。
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具体分析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因,又不可忽视事物发展的外因。
(4)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
①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②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这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③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
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想问题、办事情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年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27.3 位似(1)(含答案)-
- 研发团队有效管理培训
-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策划计划
- 壬二酸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自然观察小班孩子的环境教育计划
- 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与人事发展结合的计划
- 班级成员角色的明确计划
- 社区小型创业支持的工作方案计划
- 教育管理制度培训
- 美团合作协议书范本(2024版)
-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AQ/T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正式版)
-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
- 小学三年级-安全知识考试试题-(附答案)-
- 医院门诊医生绩效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
- MOOC 体育保健学-江西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复习试卷
- 康复科护理工作总结及计划
- 基于VMI的库存管理
- 建筑工程钢结构焊接变形的控制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