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1页
9 说木叶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2页
9 说木叶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3页
9 说木叶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4页
9 说木叶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说”木叶”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9说"木叶”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具有崇高的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2.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

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

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

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C.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突然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压力过大,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种死亡的很重要的诱因。

D.国内生产困难重重,海外投资短期内难以见效,粮食虽然连续十年增产,但中国由于土地连年减少,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个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干燥传颂诗文钢锭天高地阔B.精采语言洗练绵密随心所欲

C.钟爱精巧无比启发精神饱满D.典型无人问津联想淋琅满目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①。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②?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A.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B.①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

C.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D.①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则无人过问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

8.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

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9.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饱满褐色干躁思维B.概念桅杆门栓来历

C.疏郎漂泊迢远绵密D.繁茂飘零辨论缠绵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到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C.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的流光溢彩。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D.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引诱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经验。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木叶”》中,作者认为与“木"暗示的疏朗形象不同,“树”这一概念的背后是枝叶繁茂,可以引起人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B.《咬文嚼字》中文字直指的意义其实就是字典里的意义,具有固定化、类型化的特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就不适合使用这类意义。

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诗歌语言,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探究语言背后的艺术形象问题,材料二主要讨论文字的联想意义问题。

D.作为学术随笔,两文在论证上具有相似之处,都注重论述的形象生动,善于借助具体的文学现象来剖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叶"这个意象在诗歌中少见的原因,在于“树”“叶"两者的形象有太多的一致,组合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新意,反而导致表达上不精简。

B.文字联想的意义实际是使用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木叶”的联想意义也是经历代文人及其作品不断丰富、累积得到的结果。

C.材料二“点铁成金"是说苏轼将原本确凿的“小龙团”茶替换成了“小团月”,又将水泡茶与泉映月系到一处,产生了丰富新奇的诗歌意蕴。

D.人生来有惰性,语言和思想难免会滑向习惯,而语言又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因此人一旦使用了俗滥语言,他的思想情感也必然是俗滥的。

13.下列说法中最符合材料二中对“套板反应”理解的一项是()

A.黄庭坚《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中“落木”这一意象沿承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虽也传达了空阔的意境,但不免陷于“套板反应”。

B.古诗中大量以“燕然"或“勒燕然”来表示想要或已经在边塞立功的诗句,如“燕然未勒归无计"只今已勒燕然石”等都是写作者进入套板反应的体现。

C.当今也有人在作诗填词,不过有些诗词意象老化,流于套板,如写重阳节,不管有没有见到实景,总会选择黄花、红叶、雁阵、茱萸等意象写入其中。

D.“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只要语言做到了发前人之未发、不落俗套,诗歌就能摆脱套板,脍炙人口。

14.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对表格内信息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诗句作者篇目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北朝)吴均《答柳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宋)张先《千秋岁》

A.吴均诗中的“高木"在概念上就是“高树”,但此处却让人有疏朗空阔的联想,“寒风扫高木"呈现的是叶子被寒风扫过后越来越少的萧瑟意境。

B.刘禹锡诗中“万木春”道出经冬的树木在春天到来后蓬勃生长的景象,这里的“木"原本就是凋零枯败意味,只是与“春”连用产生了奇妙的表达效果。

C.“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字面上是写两种植物抽叶、开花时的形态,实际却要表达人的愁眉不展和心思郁结,若不能将两者联想到一处去读,就很难体会其妙趣。

D.“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中“雪"不是指冬天的雪花,而是指在色泽及漫天飞舞上与雪花相似的柳树飞絮,此处文字的联想意义为词句增添了蕴藉之美。

15.古人说:“诗无达诂。”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对同一首诗,不同的鉴赏者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季羡林先生没有给我们授课,在校时我却得知其大名——“清华园四剑客"是也,即季羡林、吴组缃、林庚、李长之。后来,我偶然读到季先生的《悼组缃》一文,其中也说及林庚先生作为文学青年时的状态:放言高论,古今上下,①,无所不及。季先生以林庚先生的创作为例:一日,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风吹帐动,立即写了两句诗:“破晓时天旁的水声,深林中老虎的眼睛。”

季先生说:“当天林庚就念给我们听,②,极为得意。"这两句诗的题目是《破晓》,此诗被收录在林庚先生的诗集《春野与窗》中。费振刚老师在林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说:“在他身上,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歌格律的探索实践和文学研究,贯穿始终,据我所知,至少在古典文学界,林先生是唯一一人。”费老师所言极是。林先生治学以诗学、诗性为大纲,使他笔下的文学史或《楚辞》研究,有③、令人拍案叫绝处。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林庚在一天早晨醒来,看到风吹动了帐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1)诗歌语言的(2)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3)冒这危险,创造出那(4)、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节选自《说“木叶”》)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如果___精妙___不如___万世流芳

B.原来___精妙___宁可___千古流传

C.如果___曼妙___宁可___千古流传

D.原来___曼妙___不如___万世流芳

19.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中“树叶"很少被用到,没有“落叶”的使用频率高。

B.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还要考虑诗歌的形象思维。

C.诗歌语言主观性强,不像科学性的语言那么严密,差一点儿也无所谓。

D.正是因为杜甫大胆的发挥创造性,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的名句。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熟能生巧,一用再用,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你该不会也准备做出这样的举动吧?

B.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C.包身工基本的人权都没有,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选择自由。

D.“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句话原是出自《西厢记》的。

21.选段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A项,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B项,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其整体。

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合语境。

D项,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A.一字千金: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不能用来表示差别大,正确。

B.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沉思”。

C.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正确。

D.大谬不然: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正确。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题要关注同音字、异体字、形似字、易错字等的书写,辨析注意准确把握字形,结合具体词语具体分析。

A.垂—唾,奈一耐。故A错误。

B.奇一其,团一谈。故B错误。

C.正确。

D.捍一悍。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成分残缺,在“形成”前加“使之"。

C“突然猝死”语意重复。

D语序不当,应把“虽然"调到“粮食”的前面。

故选B。

5.【答案】B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识记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应根据自己的积累,结合选项仔细辨析。

A“传颂诗文"应为“传诵诗文”。

B“精采"应为“精彩”。

C全部正确。

D“淋琅满目"应为“琳琅满目”。

故选C。

7.【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的连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B、D两项中②句均为陈述语气,且语意同文段主旨有悖,由此可排除这两项;据①空后面的文句可推知,应选A项。

8.【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A.萧(xiāo)。

B.妨(fáng)。

C.泊(bó)。

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解析】略

10.【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把“不但”放在“木"后;B项.搭配不当,“听到”和“游子的漂泊"搭配不当;C项,两面对一面,应改为“足以决定作品的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D正确。

故选D。

11~15.【答案】B、D、C、B、①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使得诗歌形象丰富多彩、含蓄蕴藉,诗人把概念中的意义与隐藏在概念背后的潜在力量组合在一处使用,不是显性呈现;

②诗歌语言具有联想意义,这使诗歌不只是客观精确、固定类化的书写,而具有更多游离、个性甚至模糊的表达,含混中又不乏丰富精妙;

③每个阅读者的生活阅历、个性喜好等都不相同,因而面对具有暗示性和联想意义的诗歌语言时候产生的体会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

【解析】1.

B选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就不适合使用这类意义"表达有误。原文中说“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而没有说直指的意义不适合在文学作品(包括诗歌)中使用。

2.

D选项“因此人一旦使用了俗滥语言,他的思想情感也必然是俗滥的"话语过于绝对。原文中说“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并没有流露“一旦……就……"的主张倾向。

3.

A选项“不免陷于‘套板反应’”表达臆断,化用前人诗句不等于陷入“套板"。

B选项“都是写作者进入套板反应的体现”失于片面。“燕然"勒燕然”作为典故使用,只要恰当即可。

C选项“总会选择黄花、红叶、雁阵、茱萸等意象写入其中"是描写重阳节套语滥调,符合对“套板反应”的理解。

D选项“只要……就"错误,发前人之未发、不落俗套有利于摆脱套板,但“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

4.

B选项“原本就是凋零枯败意味"理解有误。“万木春”中的“木"是作为“树”的概念,诗中的“万木"与“病树”相对,指茂盛的树木,并无凋零枯败意味。

5.

由材料一“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可知,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使得诗歌形象丰富多彩、含蓄蕴藉,诗人把概念中的意义与隐藏在概念背后的潜在力量组合在一处使用,不是显性呈现;

由材料二“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可知,诗歌语言具有联想意义,这使诗歌不只是客观精确、固定类化的书写,而具有更多游离、个性甚至模糊的表达,含混中又不乏丰富精妙;

由材料二“联想的意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可知,每个阅读者的生活阅历、个性喜好等都不相同,因而面对具有暗示性和联想意义的诗歌语言时候产生的体会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

16~17.【答案】【参考答案】①畅所欲言②眉飞色舞③与众不同、【参考答案】①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句式更整齐,有韵律感、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②“一日"初醒”“风吹帐动"有文言词汇特点,简约雅致,含义隽永,能够体现出林庚先生的诗人特征;③改过之后的表达显得平庸,文学艺术性有所欠缺。

【解析】1.

第一处,语境是说林庚先生“放言高论,古今上下”,把想要讲的话“无所不及"地全部讲出来,可用“畅所欲言”。畅所欲言:把心里要讲的话痛快地全部讲出来。

第二处,结合后文“极为得意”,说明此时的林庚表现出非常高兴得意的样子,可用“眉飞色舞”。眉飞色舞:形容非常高兴得意的样子。

第三处,语境是说林庚先生笔下的文学史或《楚辞》研究令人拍案叫绝,非常出色,可用“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和大家不一样。形容出色。

2.

“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风吹帐动”六字一组,句式看起来更整齐,读起来有韵律感,节奏感强,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一日"初醒”“风吹帐动"使用文言词汇,使文段文质兼美,文约意丰,文字简约雅致,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林庚先生的诗人特色;

“林庚在一天早晨醒来,看到风吹动了帐幔”,句子表达太平淡质朴,稍显平庸乏味,读起来没有亮点,不符合林庚先生的人物特色,文学艺术性不强。

18~19.【答案】B、C

【解析】1.

第一处,“如果"表示假设,“原来”指原本,未改动过的原来面目。根据语境“诗歌语言的……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不是假设关系,应选用“原来”;

第二处,“精妙"指精致巧妙;“曼妙”形容音乐、舞姿等柔美。根据语境用来修饰“诗歌语言”,应选用“精妙”;

第三处,“不如"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宁可”表示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其中的一面。根据语境“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可知杜甫在两种情况下选择了运用“木”,应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