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_第1页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_第2页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_第3页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_第4页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TOC\o"1-2"\h\u20601第一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总则 2255161.1管理目的与意义 235051.1.1管理目的 2110611.1.2管理意义 2278061.1.3管理范围 3216181.1.4管理对象 327388第二章卫生管理制度 317301.1.5组织架构设置 3309601.1.6组织架构职责 4263241.1.7公共场所负责人职责 4207491.1.8卫生管理员职责 4130921.1.9卫生监督员职责 5136411.1.10其他相关部门职责 521908第三章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5247551.1.11空气卫生标准 568511.1.12水质卫生标准 5153561.1.13噪声卫生标准 512841.1.14照明卫生标准 648691.1.15公共卫生间卫生标准 682291.1.16公共浴室卫生标准 6153731.1.17公共餐厅卫生标准 693241.1.18公共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625917第四章公共场所卫生监测 7272451.1.19监测内容 791211.1.20监测方法 7324281.1.21监测频率 7304101.1.22监测记录 723330第五章公共场所卫生保障 8201471.1.23目的与意义 8159061.1.24卫生设施配置原则 8198721.1.25卫生设施配置内容 844021.1.26目的与意义 935931.1.27卫生用品管理原则 9101901.1.28卫生用品管理内容 913523第六章公共场所卫生消毒 974791.1.29消毒方法 1067581.1.30消毒要求 1045321.1.31消毒前准备 10269801.1.32消毒操作 10191921.1.33消毒后处理 1118434第七章公共场所卫生处理 1162741.1.34分类 1123951.1.35报告 1192671.1.36组织协调 1236391.1.37现场处理 12226431.1.38信息发布 12309971.1.39善后处理 124250第八章公共场所卫生宣传与培训 12142051.1.40宣传方式 12116351.1.41宣传内容 13130241.1.42培训对象 13141071.1.43培训方法 1319864第九章公共场所卫生监管 14160041.1.44监管机构 14135091.1.45职责划分 1411241.1.46监管手段 1456481.1.47监管措施 1522624第十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实施与评估 151651.1.48组织架构 15313991.1.49宣传培训 15130261.1.50卫生管理措施 15233921.1.51应急处理 16252241.1.52监督与考核 16119301.1.53预案评估 16152211.1.54预案修订 16165401.1.55预案评估与修订的持续改进 16第一章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总则1.1管理目的与意义1.1.1管理目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的制定,旨在明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达到国家标准,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公共环境。其主要目的包括:(1)预防和控制公共场所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水平,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3)促进公共场所卫生法规的贯彻落实,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秩序。1.1.2管理意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公共场所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其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2)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3)有助于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第二节管理范围与对象1.1.3管理范围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所涉及的公共场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宾馆、旅店、招待所、咖啡馆、茶馆、酒吧等住宿和餐饮场所。(2)商场、超市、市场、展览馆等商业场所。(3)电影院、剧院、音乐厅、体育馆等文化娱乐场所。(4)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教育机构。(5)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长途汽车等。(6)其他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候车室、候机楼等。1.1.4管理对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案所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公共场所的业主、经营者和使用者。(2)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4)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第二章卫生管理制度第一节卫生管理组织架构1.1.5组织架构设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架构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卫生管理组织架构应包括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1)决策层:主要由公共场所负责人、卫生管理员等组成,负责制定卫生管理政策、计划和措施。(2)执行层:主要由卫生管理人员、卫生监督员等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卫生管理工作。(3)监督层:主要由公共场所负责人、卫生管理员等组成,负责对卫生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1.1.6组织架构职责(1)决策层职责:(1)制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政策、计划和措施;(2)协调相关部门,保证卫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对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2)执行层职责:(1)具体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计划,保证各项卫生措施得到落实;(2)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和顾客的卫生意识;(3)定期进行卫生检查,保证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达标。(3)监督层职责:(1)对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2)对卫生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提出奖惩建议;(3)向上级报告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决策层提供依据。第二节卫生管理职责划分1.1.7公共场所负责人职责(1)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卫生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2)组织制定卫生管理计划,明确各部门职责;(3)定期检查卫生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4)负责对卫生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1.1.8卫生管理员职责(1)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落实卫生管理计划;(2)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和顾客的卫生意识;(3)定期进行卫生检查,保证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达标;(4)及时报告卫生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1.1.9卫生监督员职责(1)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2)对卫生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提出奖惩建议;(3)收集、整理卫生管理资料,为决策层提供依据。1.1.10其他相关部门职责(1)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卫生管理人员的招聘、培训和考核;(2)财务部门:负责卫生管理费用的预算和报销;(3)设施部门:负责公共场所卫生设施的维护和更新;(4)安全部门:负责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监管。第三章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第一节环境卫生标准1.1.11空气卫生标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PM2.5、PM10、CO2、细菌总数等指标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2)室外空气质量标准:依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公共场所周边空气质量应达到二级标准。1.1.12水质卫生标准公共场所水质应达到以下标准:(1)饮用水标准:依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公共场所提供的饮用水应达到规定指标。(2)污水排放标准:依据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公共场所污水排放应达到规定标准。1.1.13噪声卫生标准公共场所噪声应达到以下标准:(1)室内噪声标准:依据国家《室内噪声标准》(GB223372008),公共场所室内噪声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2)室外噪声标准:依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公共场所周边噪声应达到规定标准。1.1.14照明卫生标准公共场所照明应达到以下标准:(1)照度标准:依据国家《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公共场所照明应满足相应照度要求。(2)色温标准:公共场所照明色温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以保障视觉舒适度。第二节设施设备卫生标准1.1.15公共卫生间卫生标准(1)设施设备:公共卫生间应配备完善的卫生设施,如洗手池、马桶、蹲便器、纸巾等。(2)清洁卫生:公共卫生间应保持清洁卫生,无异味,定期进行消毒处理。(3)通风换气:公共卫生间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换气设施,保证空气流通。1.1.16公共浴室卫生标准(1)设施设备:公共浴室应配备完善的洗浴设施,如淋浴间、浴缸、毛巾等。(2)清洁卫生:公共浴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3)通风换气:公共浴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换气设施,保证空气流通。1.1.17公共餐厅卫生标准(1)设施设备:公共餐厅应具备合格的餐具、厨具、餐桌椅等设施。(2)食品安全:公共餐厅提供的食品应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保证食品卫生。(3)环境卫生:公共餐厅应保持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1.1.18公共娱乐场所卫生标准(1)设施设备:公共娱乐场所应配备合格的音响、灯光、舞台等设施。(2)环境卫生:公共娱乐场所应保持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3)噪声控制:公共娱乐场所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噪声,保证不影响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第四章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第一节监测内容与方法1.1.19监测内容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空气质量监测:监测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包括二氧化碳、细菌总数、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等指标。(2)水质监测:监测公共场所的饮用水、泳池水质,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余氯、浊度等指标。(3)噪音监测:监测公共场所的噪音水平,保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4)照度监测:监测公共场所的照明状况,保证照度符合国家标准。(5)温湿度监测:监测公共场所的温湿度,保证室内环境舒适。(6)病媒生物监测:监测公共场所的病媒生物密度,如蚊子、苍蝇、老鼠等。1.1.20监测方法(1)采样方法:根据监测内容,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如空气采样、水质采样、噪音测量等。(2)检测方法:采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检测方法,如细菌培养、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等。(3)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第二节监测频率与记录1.1.21监测频率(1)空气质量监测:每月至少监测1次。(2)水质监测:饮用水每月至少监测1次,泳池水质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3)噪音监测:每半年至少监测1次。(4)照度监测: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5)温湿度监测:每月至少监测1次。(6)病媒生物监测: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1.1.22监测记录(1)监测记录应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等。(2)监测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擅自更改。(3)监测记录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归档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4)监测记录应定期进行统计分析,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提供依据。第五章公共场所卫生保障第一节卫生设施配置1.1.23目的与意义公共场所卫生设施配置的目的是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符合国家标准,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设施配置是公共场所卫生保障的基础,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1.1.24卫生设施配置原则(1)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场所卫生设施配置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卫生设施的标准和规定。(2)因地制宜:根据公共场所的类型、规模、使用人群等因素,合理配置卫生设施。(3)安全实用:卫生设施应具备良好的安全功能和实用性,保证公众在使用过程中舒适、安全。(4)节能环保:在配置卫生设施时,应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1.1.25卫生设施配置内容(1)洗手设施:公共场所应配置足够的洗手池、肥皂、洗手液等洗手设施,方便公众随时清洁双手。(2)消毒设施:公共场所应配置消毒液、消毒设备等,对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消毒。(3)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场所应配置足够的垃圾桶,保证垃圾及时清理,避免环境污染。(4)环境清洁设施:公共场所应配置清洁工具、清洁剂等,保证环境清洁卫生。(5)通风换气设施:公共场所应配置通风换气设备,保持室内空气质量良好。(6)其他卫生设施:根据公共场所的特点,配置相应的卫生设施,如母婴室、残疾人卫生间等。第二节卫生用品管理1.1.26目的与意义公共场所卫生用品管理旨在保障公众在使用公共场所过程中的卫生安全,预防疾病传播。卫生用品管理是公共场所卫生保障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1.27卫生用品管理原则(1)采购合格:公共场所卫生用品应采购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2)定期检查:对公共场所卫生用品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其安全、卫生、有效。(3)分类存放:公共场所卫生用品应按照类别、用途进行分类存放,便于管理和使用。(4)定期更换:根据卫生用品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更换,保证其清洁、卫生。1.1.28卫生用品管理内容(1)洗手液、肥皂:定期检查洗手液、肥皂的质量,保证其安全、卫生。对于已开封的洗手液、肥皂,应定期更换,避免细菌滋生。(2)消毒液:对消毒液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其浓度、质量符合要求。使用消毒液时,应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保证消毒效果。(3)清洁剂:对清洁剂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其安全、卫生。使用清洁剂时,应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4)一次性卫生用品:对于一次性卫生用品,如纸巾、湿巾等,应保证其质量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5)其他卫生用品:根据公共场所的特点,对其他卫生用品进行管理,如口罩、手套等。第六章公共场所卫生消毒第一节消毒方法与要求1.1.29消毒方法(1)物理消毒法物理消毒法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高温消毒等。紫外线消毒适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和水体的消毒;臭氧消毒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高温消毒适用于餐饮具、布草等物品的消毒。(2)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法主要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消毒剂、乙醇消毒剂等。含氯消毒剂适用于空气、物体表面、水体和手的消毒;过氧化氢消毒剂适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和手的消毒;乙醇消毒剂适用于物体表面和手的消毒。1.1.30消毒要求(1)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消毒对象、场所和微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在选择消毒剂时,应考虑其杀菌效果、安全性、稳定性、腐蚀性等因素。(2)消毒剂的浓度消毒剂的浓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在使用前,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配制,保证消毒剂浓度准确。(3)消毒时间消毒时间应根据消毒剂种类、浓度和消毒对象确定。一般情况下,消毒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4)消毒频率公共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毒频率。对于重点部位和易污染区域,应加大消毒力度,保证卫生安全。第二节消毒操作流程1.1.31消毒前准备(1)确定消毒对象:明确需要消毒的场所、物品和区域。(2)选择消毒剂:根据消毒对象和微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3)配制消毒剂:按照产品说明书,准确配制消毒剂浓度。(4)准备消毒工具:准备消毒喷枪、消毒拖把、消毒毛巾等工具。1.1.32消毒操作(1)空气消毒: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或臭氧发生器进行空气消毒,保证消毒时间达到标准要求。(2)物体表面消毒:用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保证消毒剂覆盖均匀,作用时间达到标准要求。(3)水体消毒:将消毒剂加入水体,搅拌均匀,保证消毒剂浓度达到标准要求。(4)手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消毒剂或乙醇消毒剂对手进行消毒,保证消毒时间达到标准要求。1.1.33消毒后处理(1)检查消毒效果:对消毒后的场所、物品和区域进行检查,保证消毒效果达到预期目标。(2)清理消毒工具:将使用过的消毒工具清洗干净,存放于指定位置。(3)记录消毒情况:详细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使用情况、消毒效果等,以备查验。第七章公共场所卫生处理第一节分类与报告1.1.34分类公共场所卫生按照性质和影响范围,可分为以下几类:(1)食品卫生:包括食品中毒、食品污染等。(2)环境卫生:包括空气质量污染、噪音污染、水体污染等。(3)传染病:包括霍乱、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4)公共设施卫生:包括公共场所设施的损坏、污染等。(5)其他卫生:包括公共场所内发生的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卫生事件。1.1.35报告(1)报告程序:公共场所卫生发生后,发生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向所在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同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2)报告内容:报告应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可能产生的后果等信息。(3)报告时限:公共场所卫生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内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第二节应急处理措施1.1.36组织协调(1)成立应急指挥部:公共场所卫生发生后,应立即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指挥处理工作。(2)明确职责分工:应急指挥部应明确各成员单位、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处理工作有序进行。1.1.37现场处理(1)事发地卫生部门应迅速赶到现场,对原因进行调查,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扩大。(2)对涉及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及时救治受伤人员。(3)对现场进行封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保证现场安全。(4)对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隐患。1.1.38信息发布(1)事发地卫生部门应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透明。(2)加强与媒体、网络等舆论引导,防止不实信息传播。1.1.39善后处理(1)对涉及的人员进行赔偿、安抚,保证合法权益得到保障。(2)对原因进行总结,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再次发生。(3)对处理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公共场所卫生处理能力。第八章公共场所卫生宣传与培训第一节宣传方式与内容公共场所卫生宣传是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手段。本节主要介绍公共场所卫生宣传的方式与内容。1.1.40宣传方式(1)线上宣传:利用官方网站、公众号、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卫生知识文章、视频、海报等,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果。(2)线下宣传:通过公共场所的电子信息屏幕、宣传栏、海报等形式,展示卫生知识,方便公众阅读。(3)宣传活动:组织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知识竞赛、讲座、展览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提高卫生宣传的互动性。(4)媒体宣传:与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合作,制作卫生知识专题节目,扩大宣传范围。1.1.41宣传内容(1)基本卫生知识:普及公共场所卫生法规、卫生标准、卫生设施使用方法等,提高公众对卫生知识的了解。(2)卫生习惯培养:宣传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等。(3)卫生疾病预防:针对公共场所常见疾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宣传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4)卫生法律法规:普及公共场所卫生法律法规,引导公众遵守卫生规定,共同维护公共场所卫生秩序。第二节培训对象与方法公共场所卫生培训是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水平、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公共场所卫生培训的对象与方法。1.1.42培训对象(1)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服务员、清洁工等,他们是公共场所卫生工作的直接执行者。(2)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部门:包括卫生监督员、卫生执法人员等,他们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3)公共场所卫生专业人员:包括公共卫生医师、卫生检验人员等,他们为公共场所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1.1.43培训方法(1)理论培训:通过讲解卫生知识、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培训对象掌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2)实践培训:组织培训对象参观公共场所卫生设施,现场操作卫生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模拟演练:设置公共场所卫生突发事件情景,让培训对象参与处置,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考核评估:对培训对象进行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评估培训效果,保证培训质量。通过以上宣传与培训措施,有助于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水平,保障公众健康。第九章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第一节监管机构与职责1.1.44监管机构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机构主要包括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评估和预警;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及经营者的资质审查。1.1.45职责划分(1)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职责:(1)制定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2)组织、协调、指导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3)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4)对公共场所卫生违法案件进行查处。(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1)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收集、分析、报告卫生监测数据;(2)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进行评估,提出预警和改进建议;(3)指导公共场所经营者进行卫生管理。(3)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职责:(1)负责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及经营者的资质审查;(2)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对公共场所卫生违法案件进行查处。第二节监管手段与措施1.1.46监管手段(1)行政监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审查、评估等方式,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进行监管。(2)技术监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利用专业技术和设备,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和预警。(3)社会监管: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通过投诉、举报等方式,监督公共场所卫生状况。1.1.4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