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达尔文回顾一生的道路时,曾谈到两种气质对他的帮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1881年,他告诉人们,自己遵循这样一条治学原则:“我曾坚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实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就丢掉我无论多么爱好的假设(而我不能反对每一问题成立一种假设),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办法。”考虑到当时宗教的社会习惯势力和神学的影响,考虑到研究进化论这一问题本身的难度,我们可以体会“保持思想自由"对达尔文是特别有意义的。
他一生最感谢和尊重两位导师,一个是汉斯罗,一个是赖尔。他恳切地接受导师的指导,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思考。例如,汉斯罗认为缠绕植物的运动是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种盘旋生长的自然倾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对花房中栽培的攀缘植物的观察,提出:“卷须植物或攀缘植物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以获取较大的阳光面和较多的空气,利于生存和生长,不这样的话,它们很难生活下去。”又例如,赖尔关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个火山口理论。人们相信赖尔,谁也不去怀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疑问:“新的事实似乎不像赖尔所说的那样。"他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火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珊瑚虫长年累月筑成的。
后来他自己成了权威,但这并没有使他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起来。有一次,他读着刚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书,作者引用比利时一位学者发表在权威杂志《比利时皇家学会会报》上的一段实验资料:用近亲的兔子交配许多代,丝毫没有发生有害的后果。人们对权威报刊上的文章,习惯于不去怀疑。但达尔文认为,这一实验报告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写信给那家杂志,提出自己的见解,询问实验是否真实。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复,那个实验报告是伪造的。
达尔文从来不以伟人自居,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贬低旁人的做法,面对别人的这种行为,他会直言相告:“反对您加在我们那些伟人身上的巨大重要性;我惯常认为:第二、三、四流人物都极为重要,至少在科学家方面是这样的。”
对自己的理论,他决不抱守一隅,而是不厌深思,反复琢磨。关于遗传的机制,他曾提出“泛生论"的假说,认为从身体各部输出一种名为“pangen”的粒子聚向生殖细胞,以此解释身体的变化即获得性状向子代的遗传。这一假说发表后,有些学者提出异议,达尔文很注意这些批评。例如对意大利植物学家菲得利克·德尔宾诺的批评,他表示:“他反对这个假说,但批评得公正;我发现他的批评很有用处。"此后,他们经常通信,讨论植物学问题。也正是在认真考虑批评意见的基础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六版中,删去了有关泛生论假说的论述。当然,从他1842年整理出“物种起源草稿”,直到1859年才发表《物种起源》一书的事实,我们更能体会到他的“不厌深思"之“深”。
达尔文的第二个重要素质是他的观察能力。这似乎是他唯一那么自信的。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这是没有疑问的。从他发表的许多著作中对动植物生态习性的描写,从他对物种与变种在形态与结构上微细差异的比较,我们不禁为他的观察能力叹服。当然,这一素质对达尔文的重要性也是不难理解的。对每一个博物学家和当时的进化论者来说,精细观察是进入研究的一个首要的、也是起码的条件。在达尔文,这真是个人能力与工作需要的巧妙适应。
达尔文还谈到,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另一重要素质,那就是兴趣,一种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使童年与少年时代的达尔文热衷于与哥哥去采集标本、旅行、打猎和研究化学。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因而成绩不好。他在自传里说:“学校对于我的教育来说,是一个空洞的场所。”正是这种兴趣,致使他在爱丁堡大学学医时心不在焉,以后转入剑桥神学系,一边学神学,一边却跟着汉斯罗等生物学教授、地质学教授学习了许多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知识,并参加植物与地质考察队进行学术探险。正是这种兴趣,使他虽然在神学系毕业,但不愿当神甫,而情愿去参加艰苦的环球考察。也正是这种兴趣,使他后半生虽疾病缠身,还是不懈地研究。兴趣,给了科学巨匠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出忘我工作的热情。
在自传中,达尔文这样总结自己为创立进化论奋斗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的经验之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摘编自赵连玉《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1.下列对文中“保持思想自由”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持思想自由是达尔文遵循的治学原则,使他在面对事实证明时可以决定坚持或放弃自己爱好的假设。
B.保持思想自由是达尔文做人做事的原则,使他成了权威后并没有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也不以伟人自居。
C.保持思想自由使达尔文对自己的理论决不抱守一隅,对别人的批评意见认真考虑甚而删改自己的论述。
D.保持思想自由使达尔文对自己的观察能力充分自信,精细观察是达尔文个人能力与工作需要的巧妙适应。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达尔文能保持思想自由的原则,他才能够对自己的导师,既恳切地接受指导又提出不同的看法。
B.《物种起源》从1842年整理出草稿直到1859年才发表这一事实,证明了达尔文对自己理论不厌深思。
C.达尔文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和过人的机智,但精细观察的能力在众人之上,说明观察对于研究十分重要。
D.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得达尔文在爱丁堡大学学医时心不在焉,转入剑桥神学系虽毕业却不愿当神甫。
3.以原文第三段两个事例为论据,最适合支撑下列观点的一项是()
A.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帕斯卡尔《思想录》
B.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C.在科学上,设想的主要职责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是有用又有趣。——威尔弗雷德·特罗特
D.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毛泽东
4.“保持思想自由”使达尔文的性格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本文的结尾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光
鲁迅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见榜,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他于是重新再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看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
凉风虽然拂拂的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涣散了的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这回又完了!"
他大吃一惊,直跳起来,分明就在耳朵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又听得嗡的敲了一声磬,自己的嘴也说道:
“这回又完了!”
他忽而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碗筷也洗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眼里颇清净了,四近也寂静。但这寂静忽又无端的纷扰起来,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倾耳听时,那声音却又提高的复述道:“右弯!”
他记得了。这院子,是他家还未如此凋零的时候,一到夏天的夜间,夜夜和他的祖母在此纳凉的院子。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讲给他有趣的故事听。伊说是曾经听得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对于这谜语,陈士成便在平时,本也常常暗地里加以揣测的,可惜大抵刚以为可通,却又立刻觉得不合了。有一回,他确有把握,知道这是在租给唐家的房底下的了,然而总没有前去发掘的勇气;过了几时,可又觉得太不相像了。至于他自己房子里的几个掘过的旧痕迹,那却全是先前几回下第以后的发了怔忡的举动,后来自己一看到,也还感到惭愧而且羞人。
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他了,他或者偶一迟疑,便给他正经的证明,又加了阴森的催逼,使他不得不又向自己的房里转过眼光去。
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但跨进里面的时候,便不见了白光的影踪,只有莽苍苍的一间旧房,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爽然的站着,慢慢的再定睛,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擅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幽静的,一锄一锄往下掘。
土坑深到二尺多了,并不见有瓮口,陈士成正心焦,一声脆响,颇震得手腕痛,锄尖碰着什么坚硬的东西了;他急忙抛下锄头,摸索着看时,一块大方砖在下面。他的心抖得很利害,聚精会神的挖起那方砖来,下面也满是先前一样的黑土,爬松了许多土,下面似乎还无穷。但忽而又触着坚硬的小东西了,圆的,大约是一个锈铜钱;此外也还有几片破碎的磁片。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急躁的只爬搔;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这似乎约略有些马掌形的,但触手很松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就灯光下仔细的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面还带着一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
“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他也就逃到院子里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而且这白光又远远的就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决定的想,惨然的奔出去了。
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
(节选自《呐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是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却均未考中,认为考官有眼无珠的内心释然。
B.文中“下巴骨"一段的描写有意写得阴森恐怖,主要是为了凸显不合理的制度给人带来的精神摧残。
C.文中陈士成追求功名失败后失去理智,在幻音、白光的引导下疯狂挖掘银子,他的可怜遭遇启人深思。
D.陈士成与孔乙己有相同之处,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缩影,表现作者对一类人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一句用词精准,生动写出陈士成急于找寻自己名字。
B.“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表现陈士成前程无望的心理感受。
C.本文以人物的内在心理作为叙述的重点,从陈士成的视角出发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
D.《白光》与《阿Q正传》都运用了第三人称表现手法,笔触冷隽而讽刺,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人物。
8.在房里挖祖宗所埋财宝过程中,陈士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说明。
9.“这回又完了!”一句反复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饗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痿、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祖死A于是B吾父死C于是D今吾嗣E为之F十二年G几死者H数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指相似、类似,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意思相同。
B.当,指充当、冲抵,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的“当"意思不同。
C.旦旦,指天天、每天,与《氓》中“信誓旦旦”的“旦旦"意思相同。
D.闻,指听见、听到,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的“闻"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能够采取正确的种树方法,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
B.材料二中的蒋氏三代都是捕蛇人,相比于乡邻们的窘迫生活,他们能安享天年心满意足。
C.两则材料表面上是写人,实际是借人展开议论,观点的阐发都建立在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D.两则材料文体不同,但都因事明理、针砭时弊,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飧饗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2)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4.两则材料都由人物经历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四)开篇以“泻水"起兴,由水流向取决于地势引出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B.(其六)开篇描写了几个紧相连结的动作,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
C.《拟行路难》是仿照乐府古题《行路难》写的一组抒情咏志诗,语言近乎口语而无深意。
D.两首诗歌都善用反问修辞,“安能”“岂"何况”等词语都增强了诗歌的感彩。
16.两首诗歌的思想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在内心惊恐想要返回时听到的声音,其质疑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日中雅事,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时的清闲落寞。
(3)文人常常通过“吟"啸”的方式来抒发个人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多有描述,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搜集相关的句子进行研究性学习,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①_____________,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②_____________,才能使得一首抒情诗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它们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③_____________,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是当之无愧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诗经》中许多诗篇也是有“情节"的,请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概述其情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一部世界强国崛起史,就是一部教育发展史。从强国崛起规律出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潜力。今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面对民族复兴,教育面临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何以强国
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孕育,给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如何适变应变,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强国的实质是人才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答案是理想信念坚定、能力本领高强、精神斗志昂扬的人才。唯有如此,才能回应时代的呼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既要为时代新人铸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
20.下列关于第一段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大程度上”可以删除,对原文表意没有什么影响。
B.“潜力"的“潜”正确读音是qiǎn。
C.“接力棒"一词在文中是比喻义。
D.“何以”在文中的意思是为什么,如:何以出尔反尔
21.下列四句话依次填入第四段的横线处,与上下文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①答好立德树人这个教育强国最核心的课题
②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③培养一大批能够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④不断增进青少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和认同
A.④①②③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④①③②
22.文中第三段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人才”古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今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杰出的人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达尔文回顾一生的道路时,曾谈到两种气质对他的帮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1881年,他告诉人们,自己遵循这样一条治学原则:“我曾坚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实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就丢掉我无论多么爱好的假设(而我不能反对每一问题成立一种假设),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办法。"考虑到当时宗教的社会习惯势力和神学的影响,考虑到研究进化论这一问题本身的难度,我们可以体会“保持思想自由”对达尔文是特别有意义的。
他一生最感谢和尊重两位导师,一个是汉斯罗,一个是赖尔。他恳切地接受导师的指导,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思考。例如,汉斯罗认为缠绕植物的运动是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种盘旋生长的自然倾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对花房中栽培的攀缘植物的观察,提出:“卷须植物或攀缘植物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以获取较大的阳光面和较多的空气,利于生存和生长,不这样的话,它们很难生活下去。"又例如,赖尔关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个火山口理论。人们相信赖尔,谁也不去怀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疑问:“新的事实似乎不像赖尔所说的那样。”他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火山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珊瑚虫长年累月筑成的。
后来他自己成了权威,但这并没有使他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起来。有一次,他读着刚出版不久的《血族婚姻》一书,作者引用比利时一位学者发表在权威杂志《比利时皇家学会会报》上的一段实验资料:用近亲的兔子交配许多代,丝毫没有发生有害的后果。人们对权威报刊上的文章,习惯于不去怀疑。但达尔文认为,这一实验报告是站不住脚的,于是写信给那家杂志,提出自己的见解,询问实验是否真实。果然,不久他得到回复,那个实验报告是伪造的。
达尔文从来不以伟人自居,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贬低旁人的做法,面对别人的这种行为,他会直言相告:“反对您加在我们那些伟人身上的巨大重要性;我惯常认为:第二、三、四流人物都极为重要,至少在科学家方面是这样的。"
对自己的理论,他决不抱守一隅,而是不厌深思,反复琢磨。关于遗传的机制,他曾提出“泛生论”的假说,认为从身体各部输出一种名为“pangen"的粒子聚向生殖细胞,以此解释身体的变化即获得性状向子代的遗传。这一假说发表后,有些学者提出异议,达尔文很注意这些批评。例如对意大利植物学家菲得利克·德尔宾诺的批评,他表示:“他反对这个假说,但批评得公正;我发现他的批评很有用处。”此后,他们经常通信,讨论植物学问题。也正是在认真考虑批评意见的基础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六版中,删去了有关泛生论假说的论述。当然,从他1842年整理出“物种起源草稿”,直到1859年才发表《物种起源》一书的事实,我们更能体会到他的“不厌深思”之“深"。
达尔文的第二个重要素质是他的观察能力。这似乎是他唯一那么自信的。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这是没有疑问的。从他发表的许多著作中对动植物生态习性的描写,从他对物种与变种在形态与结构上微细差异的比较,我们不禁为他的观察能力叹服。当然,这一素质对达尔文的重要性也是不难理解的。对每一个博物学家和当时的进化论者来说,精细观察是进入研究的一个首要的、也是起码的条件。在达尔文,这真是个人能力与工作需要的巧妙适应。
达尔文还谈到,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另一重要素质,那就是兴趣,一种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使童年与少年时代的达尔文热衷于与哥哥去采集标本、旅行、打猎和研究化学。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因而成绩不好。他在自传里说:“学校对于我的教育来说,是一个空洞的场所。"正是这种兴趣,致使他在爱丁堡大学学医时心不在焉,以后转入剑桥神学系,一边学神学,一边却跟着汉斯罗等生物学教授、地质学教授学习了许多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知识,并参加植物与地质考察队进行学术探险。正是这种兴趣,使他虽然在神学系毕业,但不愿当神甫,而情愿去参加艰苦的环球考察。也正是这种兴趣,使他后半生虽疾病缠身,还是不懈地研究。兴趣,给了科学巨匠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出忘我工作的热情。
在自传中,达尔文这样总结自己为创立进化论奋斗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的经验之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摘编自赵连玉《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1.下列对文中“保持思想自由"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持思想自由是达尔文遵循的治学原则,使他在面对事实证明时可以决定坚持或放弃自己爱好的假设。
B.保持思想自由是达尔文做人做事的原则,使他成了权威后并没有变得保守和谨小慎微,也不以伟人自居。
C.保持思想自由使达尔文对自己的理论决不抱守一隅,对别人的批评意见认真考虑甚而删改自己的论述。
D.保持思想自由使达尔文对自己的观察能力充分自信,精细观察是达尔文个人能力与工作需要的巧妙适应。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达尔文能保持思想自由的原则,他才能够对自己的导师,既恳切地接受指导又提出不同的看法。
B.《物种起源》从1842年整理出草稿直到1859年才发表这一事实,证明了达尔文对自己的理论不厌深思。
C.达尔文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和过人的机智,但精细观察的能力在众人之上,说明观察对于研究十分重要。
D.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得达尔文在爱丁堡大学学医时心不在焉,转入剑桥神学系虽毕业却不愿当神甫。
3.以原文第三段两个事例为论据,最适合支撑下列观点的一项是()
A.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帕斯卡尔《思想录》
B.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C.在科学上,设想的主要职责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是有用又有趣。——威尔弗雷德·特罗特
D.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毛泽东
4.“保持思想自由"使达尔文的性格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本文的结尾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
【答案】1.D2.C
3.D4.①富有怀疑精神,他对自己导师的理论敢于提出疑问,对权威报刊上的文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②不自满、不保守,他从不以伟人自居而接受别人的吹捧,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且认为很有用处。
5.①总结全义,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引用达尔文的话,使文章观点更为清晰。
③运用反问句式,引领读者不断思考,推动思维走向深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D.“保持思想自由使达尔文对自己的观察能力充分自信”错,根据文中“达尔文的第二个重要素质是他的观察能力。这似乎是他唯一那么自信的”,观察能力似乎是达尔文唯一自信的。“保持思想自由”“观察能力"分别是达尔文的重要素质,二者是并列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辨析能力。
C.“精细观察的能力在众人之上,说明观察对于研究十分重要”错,原文说达尔文“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并不是说观察能力在众人之上就表明观察对于研究十分重要,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第三段两个事例都是达尔文坚持从客观真实的情况出发,不盲目相信权威。
A.强调追求灵魂的荣誉而非物质。
B.强调开拓未知领域的职责。
C.强调设想的职责在于有用有趣。
D.强调从客观真实的情况出发,与文中达尔文的做法相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如他对汉斯罗关于缠绕植物运动的观点、赖尔关于珊瑚礁形成的理论提出不同看法,对权威杂志上关于近亲兔子交配的实验报告提出质疑,可见他富有怀疑精神,对自己导师的理论敢于提出疑问,对权威报刊上的文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②根据“达尔文从来不以伟人自居,他不能接受任何吹捧自己、贬低旁人的做法”,面对别人对伟人的过度吹捧,他直言反对。对于意大利植物学家菲得利克·德尔宾诺的批评,他表示“他反对这个假说,但批评得公正;我发现他的批评很有用处”,可见他不自满、不保守,从不以伟人自居而接受别人的吹捧,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且认为很有用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结尾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①结尾对达尔文一生进行总结,“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与前文对其经历和品质的阐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可知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是其特色。
②直接引用达尔文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其成功的关键,推知用达尔文的话,使文章观点清晰。
③“达尔文的经验之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这是反问句,引发读者对达尔文成功经验的深入思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光
鲁迅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见榜,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他于是重新再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看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
凉风虽然拂拂的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不自觉的旋转了觉得涣散了的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这回又完了!"
他大吃一惊,直跳起来,分明就在耳朵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又听得嗡的敲了一声磬,自己的嘴也说道:
“这回又完了!”
他忽而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碗筷也洗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眼里颇清净了,四近也寂静。但这寂静忽又无端的纷扰起来,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倾耳听时,那声音却又提高的复述道:“右弯!”
他记得了。这院子,是他家还未如此凋零的时候,一到夏天的夜间,夜夜和他的祖母在此纳凉的院子。那时他不过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讲给他有趣的故事听。伊说是曾经听得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对于这谜语,陈士成便在平时,本也常常暗地里加以揣测的,可惜大抵刚以为可通,却又立刻觉得不合了。有一回,他确有把握,知道这是在租给唐家的房底下的了,然而总没有前去发掘的勇气;过了几时,可又觉得太不相像了。至于他自己房子里的几个掘过的旧痕迹,那却全是先前几回下第以后的发了怔忡的举动,后来自己一看到,也还感到惭愧而且羞人。
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他了,他或者偶一迟疑,便给他正经的证明,又加了阴森的催逼,使他不得不又向自己的房里转过眼光去。
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也终于在这里!”
他说着,狮子似的赶快走进那房里去,但跨进里面的时候,便不见了白光的影踪,只有莽苍苍的一间旧房,和几个破书桌都没在昏暗里。他爽然的站着,慢慢的再定睛,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
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擅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幽静的,一锄一锄往下掘。
土坑深到二尺多了,并不见有瓮口,陈士成正心焦,一声脆响,颇震得手腕痛,锄尖碰着什么坚硬的东西了;他急忙抛下锄头,摸索着看时,一块大方砖在下面。他的心抖得很利害,聚精会神的挖起那方砖来,下面也满是先前一样的黑土,爬松了许多土,下面似乎还无穷。但忽而又触着坚硬的小东西了,圆的,大约是一个锈铜钱;此外也还有几片破碎的磁片。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急躁的只爬搔;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这似乎约略有些马掌形的,但触手很松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就灯光下仔细的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上面还带着一排零落不全的牙齿。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
“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他也就逃到院子里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魆魆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
而且这白光又远远的就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决定的想,惨然的奔出去了。
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
(节选自《呐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是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却均未考中,认为考官有眼无珠的内心释然。
B.文中“下巴骨"一段的描写有意写得阴森恐怖,主要是为了凸显不合理的制度给人带来的精神摧残。
C.文中陈士成追求功名失败后失去理智,在幻音、白光的引导下疯狂挖掘银子,他的可怜遭遇启人深思。
D.陈士成与孔乙己有相同之处,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缩影,表现作者对一类人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一句用词精准,生动写出陈士成急于找寻自己名字。
B.“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表现陈士成前程无望的心理感受。
C.本文以人物的内在心理作为叙述的重点,从陈士成的视角出发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
D.《白光》与《阿Q正传》都运用了第三人称表现手法,笔触冷隽而讽刺,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人物。
8.在房里挖祖宗所埋财宝的过程中,陈士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说明。
9.“这回又完了!”一句反复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6.A7.C
8.①开始时还迟疑、茫然;
②等白光闪起在房里并更广大后,又充满信心、期盼,随之小心挖掘;
③半天没有挖到时,心焦难耐;
④触到坚硬东西时,激动、战栗;
⑤发现坚硬的东西不是财宝时,更加空虚、急躁;
⑥再往下碰到古怪东西时,又燃起些希望,专注、谨慎;
⑦最后发现是下巴骨时,害怕、恐慌。
9.“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陈士成自己说出的,有他幻听别人说的;
①增强了陈士成多次落榜后的极度失望心理,
②表明他已经处于精神恍惚状态。为下文他更多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认为考官有眼无珠的内心释然”错误,原文“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可见,他十六回考试落榜,受到重大打击,但是可怜的自尊心让他不承认失败,反而找寻考官的原因,看似在嘲笑考官,其实是极度失望后已露疯癫之态。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从陈士成的视角出发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错误,原文几乎没有涉及陈士成的周围环境,而且陈士成的心理描写重点围绕他落榜后的感觉、回忆和幻想,不是他去观察什么。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题干“在房里挖祖宗所埋财宝的过程中"明确了设题区域,考生应抓住这一片段中人物的举止和环境等进行分析。
“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他或者偶一迟疑”表明开始陈士成还是迟疑不决的;
“白光却分明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他极小心的,幽静的,一锄一锄往下掘"可知,白光扩大后,他又充满信心、期盼,有力量又小心的挖掘;
由“土坑深到二尺多了,并不见有瓮口,陈士成正心焦”可见,挖了半天没见东西,他变得焦躁了;
由“锄尖碰着什么坚硬的东西了……他的心抖得很利害"可见,以为挖到财宝了,心情激动的厉害。
由“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浑身流汗,急躁的只爬搔”可见,硬东西不是财宝,心里空虚、急躁;
由“这其间,心在空中一抖动,又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又聚精会神的挖起那东西来,谨慎的撮着"可见,古怪东西出现,他又燃起了希望,专注而谨慎;
由“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他栗然的发了大冷……逃到院子里了”可见,古怪的东西真相大白,他吓得发冷逃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要找出文中这三句话,结合出现的具体情境分析表达效果。原文中“这回又完了!"出现三次,一次是幻听别人说,一次是幻听下巴骨说,一次自言自语;
“这回”是指这一次考试,“完了"是指考试落榜,这都是在第十六回落榜后产生的,一次次反复强化了陈士成失望心理;“幻听别人说”“幻听下巴骨说”,这些信息表明他已经处于精神恍惚之中,这也就为下文他的发疯埋下伏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饗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痿、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祖死A于是B吾父死C于是D今吾嗣E为之F十二年G几死者H数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指相似、类似,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意思相同。
B.当,指充当、冲抵,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的“当”意思不同。
C.旦旦,指天天、每天,与《氓》中“信誓旦旦"的“旦旦”意思相同。
D.闻,指听见、听到,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的“闻”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能够采取正确的种树方法,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
B.材料二中的蒋氏三代都是捕蛇人,相比于乡邻们的窘迫生活,他们能安享天年心满意足。
C.两则材料表面上是写人,实际是借人展开议论,观点的阐发都建立在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D.两则材料文体不同,但都因事明理、针砭时弊,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飧饗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2)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4.两则材料都由人物经历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G
11.C12.B
13.(1)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2)我将向管事的人报告,让他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你看怎样?
14.①材料一由种树之道指出为官者政令频出的危害。
②材料二由捕蛇之事揭露官吏横征暴敛的残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两句句式整齐,结构对称,所以B处、D处断开;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中间停顿,“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和前文“吾祖"吾父”照应,句意完整,应独立成句,所以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很像个女孩子呀。
B.正确,不同:充当、冲抵;/在……时。句意:充抵他的赋税缴纳。/在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C.错误,不同:天天、每天;/诚恳的样子。句意: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誓言说得非常诚恳可靠。
D.正确,不同:听见、听到;/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我听到他的讲诉,更加悲伤。臣通过上表仔细陈述让您听到我的想法。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们能安享天年心满意足"错,根据“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等内容,可知蒋氏的父祖两代都死于捕蛇,而蒋氏自己只是与乡邻相比,死在他们后面,不能说“他们能安享天年心满意足”。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辍”,停止、中断;“飧饔”,晚饭和早饭,“辍飧饔"意为“停止吃饭”;“蕃”,使繁盛。
(2)“莅事者”,管政事的人;“告于莅事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莅事者告”,向管事的人报告;“更”,更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根据“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主要是借种树之道指出为官者政令频出的危害。
②根据“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苛政猛于虎也"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等内容,可知材料二由捕蛇之事揭露官吏横征暴敛的残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材料二: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我将向管事的人报告,让他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你看怎样?"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常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到他的讲诉,更加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四)开篇以“泻水”起兴,由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引出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B.(其六)开篇描写了几个紧相连结的动作,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
C.《拟行路难》是仿照乐府古题《行路难》写的一组抒情咏志诗,语言近乎口语而无深意。
D.两首诗歌都善用反问修辞,“安能"岂”“何况"等词语都增强了诗歌的感彩。
16.两首诗歌的思想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和无奈。
异:(其四)抒情正言若反、半吐半吞,表达自己不甘认命又无法反抗,只能吞声徘徊的无奈与痛苦;
(其六)抒情更为直切深刻,怀才不遇自古皆然,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语言近乎口语而无深意”错,《拟行路难》虽然语言平实,但并非无深意。鲍照通过这两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诗人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感叹“人生亦有命”,在《拟行路难(其六)》中发出“丈夫生世会几时”感慨,都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不同点:
(其四)抒情较为浅易,如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感叹人心不是木石,怎么会没有感情,但又因种种原因“吞声踯躅不敢言”,徘徊不前,不敢再说什么,展现了内心的愤懑和矛盾,欲言又止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其六)抒情则更为深刻,先是“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选择远离官场,回归家庭;而后“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描绘了回归家庭后温馨的生活画面,体现了诗人在官场失意后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安慰。最后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进行自我安慰,在诗人看来,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自己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将个人对生活遭遇的感叹,近一步延申拓展到了历史层面。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在内心惊恐想要返回时听到的声音,其质疑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日中雅事,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时的清闲落寞。
(3)文人常常通过“吟”“啸"的方式来抒发个人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多有描述,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搜集相关的句子进行研究性学习,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矮纸斜行闲作草④.晴窗细乳戏分茶⑤.借书满架⑥.偃仰啸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噌吰"矮”“斜"晴”“乳"偃”“皋"赋”“幽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①_____________,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②_____________,才能使得一首抒情诗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它们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③_____________,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是当之无愧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诗经》中许多诗篇也是有“情节"的,请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概述其情节。
【答案】18.①单从篇幅上讲
②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
③须有伟大的艺术创造19.①《氓》讲述一位女子恋爱、结婚、婚变的过程。
②《静女》讲述恋人约会从相候、相见、相赠到相悦的情节。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句,结合后文“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可知此处突出《离骚》的篇幅是古代诗歌最长的,故可填:单从篇幅上讲。
②句,结合后文“才能使得一首抒情诗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可知此处指出作为抒情诗的《离骚》能够像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原因在于在诗中设置了情节,故可填: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
③句,根据分号前面的“‘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可知此处句子承接前文主语“伟大的诗人”(可省略),句式上照应前文继续使用“须有伟大的”,并结合前文“可以说它们精致、艺术、有个性”“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可知“伟大的”后面的宾语中心语可填“艺术创造"(或“艺术特色”),故可填:须有伟大的艺术创造。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诗经·氓》: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如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总体上,《氓》的主要情节线索是:恋爱——结婚——婚变。
《诗经·静女》:
第一部分描写约会守候的场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漂亮的女子与男子约在城墙边上相会。“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早早地到了约会地点,女子故意躲起来不出来,男子的内心又焦急又忐忑,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第二部分描写见面时的场景,心爱的女子终于出来和男子见面了,还送了一根彤管做礼物,彤管泛着光泽,非常漂亮。
第三部分接着写由礼物而引发的回忆,女子自野外回来,带给男子一根漂亮的荑草,白白嫩嫩,又漂亮又特别,让人爱不释手。“洵美且异”,可以看出男子对荑草的喜爱程度远超彤管,荑草本不如彤管珍贵,但心爱之人所赠,而且是非常用心去采集回来的,饱含了恋人对自己的情意,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并非荑草宝贵,而是因为它来自心爱之人,所以爱屋及乌,倍感珍贵。
总体上,《静女》的情节是:恋人约会从相候、相见、相赠到相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一部世界强国崛起史,就是一部教育发展史。从强国崛起规律出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潜力。今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面对民族复兴,教育面临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何以强国
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孕育,给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如何适变应变,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强国的实质是人才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答案是理想信念坚定、能力本领高强、精神斗志昂扬的人才。唯有如此,才能回应时代的呼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既要为时代新人铸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
20.下列关于第一段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大程度上”可以删除,对原文表意没有什么影响。
B.“潜力"的“潜”正确读音是qiǎn。
C.“接力棒"一词在文中是比喻义。
D.“何以”在文中的意思是为什么,如:何以出尔反尔
21.下列四句话依次填入第四段的横线处,与上下文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①答好立德树人这个教育强国最核心的课题
②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③培养一大批能够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④不断增进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园互换合同
- 财务合同管理岗位风险
- 贝雷片租赁合同范本
- 保险合同十句话
- 山西省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专题训练12.理解质量和密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深圳市中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船用钢质斜梯》
- 贵州省贵阳市观观山湖区美的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 无卤低烟阻燃电缆料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石英玻璃管(棒)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BBC美丽中国英文字幕
- 钢轨尺寸规格
- 高速铁路精品工程实施方案
- 表E4-7 视频系统末端测试记录
- 政府汽车采购标书投标书范本
-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训讲座
- 简易送货单EXCEL打印模板
- 西瓜的树式气雾培管理技术
- 2022年衬塑管行业标准和钢塑管国家标准
- 七年级动点问题大全给力教育课资
- 农村土地承包法解说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