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三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大义,不偏离,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变,发展至今,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D.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

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C.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

(5)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笔法”在构建中国当代学术话语权方面的重要性。

二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共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家(节选)

曹禺

[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觉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几乎未留心她们已经出去,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顺手取起一枝梅花,望了望,又苦痛地掷在桌上。沉闷而忧郁的声音,低低说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下一秒钟就死,睁眼是生,晚晌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虫。唉(到此仿佛完全静止,突又提起精神。)不过既然活着,就由不得你想的这么便宜。十年的光阴。能自由的人也许觉得短促,一秒钟就是十几年见不着阳光的冬天哪!(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天哪!

[觉慧抱着一大束梅枝,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

觉慧:大哥,鸣凤呢?

觉新:出去了。(长嘘一声)

觉慧:(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觉新:(苦笑)是做么?

觉慧:(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觉新:(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

觉慧:(不觉放下梅花,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大哥你就这么看得透?生下就为着死?

(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祸都没闯够

[远处忽然鞭爆大发,一阵非常热闹的唢呐声,夹杂远远人们的喧嚣。]

觉新:(不觉立起)这是什么声音啊?

觉慧:(讽刺地)这就是活着的声音,大哥的新娘子大概是到了。

女仆们:轿到了!……新娘子来了!……快去看!走啊!到了!到了!

黄妈:(一路嚷嚷着)好了,好了,花轿到了。(对觉新笑嘻嘻地)大少爷,快戴上花,接新人吧。(走近要为觉新戴上)

觉新:(不觉闪避着)黄妈,我,我有点闷气。你

黄妈:(连忙)也好。(立刻由偏门下)

觉慧:(方才已跑到正门外望,现在忽然跑回来。急促而痛切地)大哥,大哥(急切)你,你,你就闯一下吧!我劝过你四次了,我给你预备过!(匆促地望了一下)你

[由正中门跑进觉民和琴小姐。两个人也都是气愤愤的。]

觉民:(欣喜地)大哥,你在这儿!我们到处找你

琴小姐:(踌躇地)大哥,新娘子已经在大门口啦,你

觉慧:(认真地)琴表姐,你忘了跟我们一块儿在这屋里读书的人啦?

琴小姐:(诚挚地)我,我怎么会忘记梅姐姐?(深切的同情,望着新)不过事情已经延迟到现在,我

觉慧:(固执地)有,有办法,有!只要有决心!(忽然),你不能再犹疑了,(恳切地)这不是人家的事啊!

觉新:(仿佛自语,长嘘一声)怎么样呢?

觉慧:(冲动地)走,走,现在还不太晚,还来得及。你可以先到我的同学家里……

觉民:(忍不住叫出)这是不可能的。觉慧,你这是……

觉慧:什么叫不可能?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你……

沈氏:(由正门探出身来)新郎官预备好了么?

琴小姐:(连忙)好了,就好了。

王氏:(也探出身)快出来吧,外面人等着呢!

觉民:是啊,就出来。

[沈、王二氏立刻匆匆又走开。]

觉慧:怎么样,大哥?

觉新:(立起)不,没有这种办法。

觉民:觉慧,你那是纯粹小孩子的话,这件事只有慢慢……

觉慧:(性急)慢慢,慢慢,你还叫大哥……

[克明仓促由正中门上,后随袁成与苏福,衣服穿得十分整齐

高克明:明轩,你怎么还不出来?

觉新:就来。

[外面老太爷的声音:“克明啊!"]

高克明:是,爹!

觉民:(不得已)大哥,你去吧!

觉慧:大哥,你不去!(更激烈地)太哥,大胆,大胆

觉新:(苦笑)大胆,大胆?我要想到这个家呀,我不能够随便一个人大胆的。

(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

①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②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③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④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⑤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

⑥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⑦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⑧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梅花”,这一道具既暗示觉新正在思念的是钱家表妹,也象征了二人感情的纯洁美好。

B.文本二中父亲用“拈阄"的办法来决定儿子婚配对象这一情节,体现了旧社会封建家族制度下家长的独断与荒谬。

C.“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表明觉新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失望与无奈,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心。

D.觉新的悲剧是他懦弱隐忍的性格造成的性格悲剧,同时也由他特殊的出生环境造成的命运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文本一中觉慧反复劝说大哥“出逃”,先是直接反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给出策略

B.文本一中的人物对话多处使用了省略号都表现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更能吸引观众兴趣。

C.觉新在婚姻大事上的态度,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奴性特点,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的残害。

D.“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定亲"这一消息给觉新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3)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赏析觉新、觉慧的形象特点。

(4)文本一和文本二展示了两个内容相近的不同文体。请结合以下论述,简述两个文本艺术表现的不同点。

①“每一部好的小说里面肯定都包含着一部或者几部话剧,或者也可以说一部好的话剧完全可以扩展成一部好的小说,当然扩展成小说的过程当中也添加很多小说的元素

②戏剧理论家阿契尔说过,小说的叙事和戏剧的叙事的区别在哪里?他说小说是“渐变”的艺术,戏剧是“激变"的艺术。戏剧要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突然发生变化。

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共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①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②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③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鄙事之丑,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不敢献"中“其”意思不同。

B.教,在文中是“教导"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明以教我”中“教"的意思不同。

C.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

D.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他人的讥讽和指责。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坚定了改革决心。

B.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诸大臣的不赞成。

C.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

D.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

②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7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小题。

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①,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②,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注】①婆娑:形容月中桂树影子舞动的样子。②白雪歌:古代楚国比较高雅的乐曲。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一天蟾影映婆娑”,首句描绘出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

B.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询问谁磨,又回到眼前,紧扣题目。

C.“广寒宫好快活”,转入抒情,羡慕之意

D.“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没有写所欲问的是什么

(2)同写中秋,同是对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曲的诗人形象和《念奴娇过洞庭》中过“洞庭青草"而“悠然心会”的张孝祥的形象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

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学于师的这种现象,韩愈的评价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化的一面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

(3)《登泰山记》“,"中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写去

(4)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诗人将宴请宾客的诗句是:“,。"

(5)《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由梦境转入现实后诗人颇感失落的句子是:“,。"

(7)《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是说虽然现在头发少了,衣衫单薄,但在这冰凉的夜晚

(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四、语言文字运用(一)

6.(9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种美学精神,现实主义是融汇在不同题材、类型、风格的电影中的一种价值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之上。

当下,在文化产业界,电影可称得上是_____________,电影在日趋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中建构了正确的文化取向,而现实主义精神恰恰是支撑这种文化取向的美学基础。《百鸟朝凤》里,唢呐艺人在传授演奏唢呐的方法的过程中,更是一种精神信仰,是他对人生、理想、社会的多重寄予。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的文化雄心,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独立人格精神以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可见,现实主义说到底不是对现实的屈从,而是对现实的抗争。这种抗争既包括对现实问题的揭示_____________,类似的影片还有《烈日灼心》,创作者在一个杀人案的叙事框架内展示了一个灵魂转化、人性变异的故事。那些在烈日光焰下的镜头,昭示的是一个善恶并存、是非混杂的天地。中国的电影领域中还有许多经典的作品,都对现实有着深刻的反映。

(1)依次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

①特别是以现实主义美学命名的艺术作品②对人性善恶进行真切洞悉③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创造不能脱离生活的本质属性⑤其实质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对现实生活本质进行深刻揭示④对历史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判定⑥对现实生活本质、历史发展、人性善恶的判断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①④②⑥⑤

C.⑤③①④②⑥

D.⑤④②③①⑥

(2)依次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不一而足眼花缭乱

B.中流砥柱扭转乾坤无独有偶美轮美奂

C.至关重要扭转乾坤不一而足眼花缭乱

D.至关重要力挽狂澜无独有偶美轮美奂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对独立人格精神的正确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

B.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独立人格精神的确认以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

C.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对独立人格精神的确认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

D.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独立人格精神的确认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

7.(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一百多架分炸四川各地,一周之间,日以继夜,人民断炊,无家可眠,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

有一日,日机轰炸沙坪坝,要摧毁文化中心精神堡垒,邻家农夫被炸死,他瘦弱的母亲坐在田坎上无休无止地哭了二天三夜。我与洪婵、洪娟勇敢地回到未塌的饭厅,她们从厚厚的炮灰中摸出碗筷,竟然吃完了一碗才回学校。当天晚上,下起滂沱大雨,我们全家半坐半躺,必须躺在自己床上,全床铺了一块大油布遮雨,一手撑着一把大油伞遮着他和妈妈的头,就这样等着天亮……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要发出怒吼。

(摘自齐邦媛《巨流河》)

(1)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竟然"一词的意义及表达效果。

(2)文中画横线部分,强有力地回应了前文“其目的在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8.(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小耿高三,将迎来高考,但由于高一高二痴迷各种游戏,耽误了学业,分数极不理想。小耿决定痛改前非,于是他打算脱离学校日常教学,自己在家由家长监督,把成绩提上去。请从小耿、班主任个两角色中任选一个,模拟劝说的情景。不超过120字。

小耿:劝说班主任同意他离校学习。

班主任:劝小耿坚持在学校学习。

五、写作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香菱想做个诗人。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黛玉在讲解了诗歌章法后,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节选自《红楼梦香菱学诗》,有改动)

上述材料主要是讲香菱如何学诗,在学习领域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请你站在学生的角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大义,不偏离,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变,发展至今,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D.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

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B

A.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C.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

(5)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笔法”在构建中国当代学术话语权方面的重要性。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选择一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解答】(1)D.“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误、作家之褒贬,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D。

(2)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误,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故选C。

(3)A.“三子者出,曾皙后”,不含褒贬。

B.“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

C.“秦伯说,与郑人盟”,不含褒贬。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不含褒贬。

故选B。

(4)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

结合原文“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不着一褒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这种笔法,‘睹一事于句中,再以《春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富有逻辑。

结合原文“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

结合原文“并且增一字、减一字"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

(5)结合原文“‘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文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知、史学、修辞学,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

结合原文“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

结合原文“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可知,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结合原文“但是,从总体上看。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

答案:

(1)D

(2)C

(3)B

(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鲁迅为例,结构严谨。

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加强表达的严密。

(5)①连接着(经学、史学、修辞学,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

②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

③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④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二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共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家(节选)

曹禺

[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觉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几乎未留心她们已经出去,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顺手取起一枝梅花,望了望,又苦痛地掷在桌上。沉闷而忧郁的声音,低低说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下一秒钟就死,睁眼是生,晚晌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虫。唉(到此仿佛完全静止,突又提起精神。)不过既然活着,就由不得你想的这么便宜。十年的光阴。能自由的人也许觉得短促,一秒钟就是十几年见不着阳光的冬天哪!(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天哪!

[觉慧抱着一大束梅枝,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

觉慧:大哥,鸣凤呢?

觉新:出去了。(长嘘一声)

觉慧:(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觉新:(苦笑)是做么?

觉慧:(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觉新:(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

觉慧:(不觉放下梅花,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大哥你就这么看得透?生下就为着死?

(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祸都没闯够

[远处忽然鞭爆大发,一阵非常热闹的唢呐声,夹杂远远人们的喧嚣。]

觉新:(不觉立起)这是什么声音啊?

觉慧:(讽刺地)这就是活着的声音,大哥的新娘子大概是到了。

女仆们:轿到了!……新娘子来了!……快去看!走啊!到了!到了!

黄妈:(一路嚷嚷着)好了,好了,花轿到了。(对觉新笑嘻嘻地)大少爷,快戴上花,接新人吧。(走近要为觉新戴上)

觉新:(不觉闪避着)黄妈,我,我有点闷气。你

黄妈:(连忙)也好。(立刻由偏门下)

觉慧:(方才已跑到正门外望,现在忽然跑回来。急促而痛切地)大哥,大哥(急切)你,你,你就闯一下吧!我劝过你四次了,我给你预备过!(匆促地望了一下)你

[由正中门跑进觉民和琴小姐。两个人也都是气愤愤的。]

觉民:(欣喜地)大哥,你在这儿!我们到处找你

琴小姐:(踌躇地)大哥,新娘子已经在大门口啦,你

觉慧:(认真地)琴表姐,你忘了跟我们一块儿在这屋里读书的人啦?

琴小姐:(诚挚地)我,我怎么会忘记梅姐姐?(深切的同情,望着新)不过事情已经延迟到现在,我

觉慧:(固执地)有,有办法,有!只要有决心!(忽然),你不能再犹疑了,(恳切地)这不是人家的事啊!

觉新:(仿佛自语,长嘘一声)怎么样呢?

觉慧:(冲动地)走,走,现在还不太晚,还来得及。你可以先到我的同学家里……

觉民:(忍不住叫出)这是不可能的。觉慧,你这是……

觉慧:什么叫不可能?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你……

沈氏:(由正门探出身来)新郎官预备好了么?

琴小姐:(连忙)好了,就好了。

王氏:(也探出身)快出来吧,外面人等着呢!

觉民:是啊,就出来。

[沈、王二氏立刻匆匆又走开。]

觉慧:怎么样,大哥?

觉新:(立起)不,没有这种办法。

觉民:觉慧,你那是纯粹小孩子的话,这件事只有慢慢……

觉慧:(性急)慢慢,慢慢,你还叫大哥……

[克明仓促由正中门上,后随袁成与苏福,衣服穿得十分整齐

高克明:明轩,你怎么还不出来?

觉新:就来。

[外面老太爷的声音:“克明啊!"]

高克明:是,爹!

觉民:(不得已)大哥,你去吧!

觉慧:大哥,你不去!(更激烈地)太哥,大胆,大胆

觉新:(苦笑)大胆,大胆?我要想到这个家呀,我不能够随便一个人大胆的。

(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

①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②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③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④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⑤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

⑥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⑦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⑧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梅花”,这一道具既暗示觉新正在思念的是钱家表妹,也象征了二人感情的纯洁美好。

B.文本二中父亲用“拈阄"的办法来决定儿子婚配对象这一情节,体现了旧社会封建家族制度下家长的独断与荒谬。

C.“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表明觉新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失望与无奈,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心。

D.觉新的悲剧是他懦弱隐忍的性格造成的性格悲剧,同时也由他特殊的出生环境造成的命运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本一中觉慧反复劝说大哥“出逃”,先是直接反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给出策略

B.文本一中的人物对话多处使用了省略号都表现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更能吸引观众兴趣。

C.觉新在婚姻大事上的态度,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奴性特点,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的残害。

D.“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定亲"这一消息给觉新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3)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赏析觉新、觉慧的形象特点。

(4)文本一和文本二展示了两个内容相近的不同文体。请结合以下论述,简述两个文本艺术表现的不同点。

①“每一部好的小说里面肯定都包含着一部或者几部话剧,或者也可以说一部好的话剧完全可以扩展成一部好的小说,当然扩展成小说的过程当中也添加很多小说的元素

②戏剧理论家阿契尔说过,小说的叙事和戏剧的叙事的区别在哪里?他说小说是“渐变”的艺术,戏剧是“激变"的艺术。戏剧要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突然发生变化。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3)本题考查分析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可以借助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主旨,明确探究方向。

【解答】(1)C.“死就死了,是一种无奈的反抗,而不是“抱定必死之心”。

故选C。

(2)B.文本一中人物对话中的省略号;“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错。

故选B。

(3)①结合“觉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望了望。沉闷而忧郁的声音,如果一万年像一天,那么活着再怎么苦。做人再苦!……”等可知,虽然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善良。②结合“觉,你不去,你要大胆,大胆!"等可知、年轻单纯、不满封建家长对婚姻的干涉。

(4)①结合“觉慧:大哥?”等可知,是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的戏剧、独白和舞台说明、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等可知,为叙事性文学体裁、情节。②结合“女仆们:轿到了!……快去看!到了!”可知,舞台表演在一个场景;结合“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等可知、定亲到娶亲的过程。③结合“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望了望。沉闷而忧郁的声音,文本一通过展现党新内心的矛盾和觉慧与觉新的矛盾;结合“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他只是点头。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可知、隐忍,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文本一以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人物语言高度性格化;结合“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在他出世的时候,文本二则交代故事背景,通过心理。⑤结合“反正我们都是早晨生,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虫"可知;结合“就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命运便决定了”可知。

答案:

(1)C

(2)B

(3)①觉新是一个受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虽然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善良。②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思想激进、具有反抗精神的叛逆者形象。

(4)①文本一是话剧,是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的戏剧、独白和舞台说明,为叙事性文学体裁、情节。②文本一写觉新娶亲,剧情紧凑集中、定亲到娶亲的过程。③文本一通过展现党新内心的矛盾和觉慧与觉新的矛盾;文本二则着重表现觉新的顺从。④文本一以人物语言,推动情节发展,人物语言高度性格化;文本二则交代故事背景,通过心理。⑤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共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①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②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③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鄙事之丑,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不敢献"中“其”意思不同。

B.教,在文中是“教导"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明以教我”中“教"的意思不同。

C.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

D.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他人的讥讽和指责。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坚定了改革决心。

B.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诸大臣的不赞成。

C.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

D.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

②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句意: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头。

“明德先论于贱”“从政先信于贵"句式对称,句意相关,BD处断开;

“公叔之义”作“愿慕"的宾语,句意完整。

故BDF三处需要断句。

(2)A.正确。《鸿门宴》“会其怒,他。句意: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不敢献上。

B.错误。均为指教。句意:他与大臣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明白地指教我。

C.正确。句意:如果不是靠着祖先神灵保佑,我救不会到现在这样。

D.正确。句意:而叔父您一味因循中原的旧俗,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故选B。

(3)D.王叔公子成“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嘱咐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表述错误,公子成第二天便穿着胡服上朝”,而“明日服而朝”的主语是公子成。

故选D。

(4)①“狂夫”,狂狷的人,通“智”;“戚"。译文:猖狂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愚蠢的人觉得高兴的事。

②“袭”,仿效,习俗,违背,通“熟";“图”。译文: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这是改变传统习俗,我希肇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5)结合“肥义曰:‘……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智者见于未萌。’"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可概括出。

结合“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可概括出。

结合“王自往请之,曰:‘吾国……’公子成听命,明日服而朝”可概括出,向其当面解释。

答案:

(1)BDF

(2)B

(3)D

(4)①猖狂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贤明的人却对此担忧。

②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违背人心!

(5)①与国相肥义商议如何取得国人的支持。②派使者前往晓谕其叔父公子成,向其当面解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贤明的人却对此担忧,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

材料二:

赵武灵王向北侵略中山国的土地,又来到代地,向西进攻到了黄河。他与大臣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的举措。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于是他(带头)改穿胡服。

国中的人都不想这样做。赵武灵王便派人前往说服他说:“家事听命于父母。现在我向世人倡导改变服装,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政令得以执行是最重要的,而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头,道:“我听说,用礼乐仪制,是让四方蛮夷学习效法的地方,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违背人心!"使者把他的这番话报告给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于是亲自前往、中山国、东胡,与秦。现在(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早先中山国仰仗齐国的强兵,俘虏我们的子民;如果不是靠着祖先神灵保佑,对此先王深以为耻,学习骑射,一雪中山国之耻,憎恶改变服装,不是我所希望的呀,(赵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于是,并且招纳擅长骑马射箭之人。

【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7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列小题。

双调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宋方壶

一天蟾影映婆娑①,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②,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注】①婆娑:形容月中桂树影子舞动的样子。②白雪歌:古代楚国比较高雅的乐曲。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一天蟾影映婆娑”,首句描绘出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

B.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询问谁磨,又回到眼前,紧扣题目。

C.“广寒宫好快活”,转入抒情,羡慕之意

D.“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没有写所欲问的是什么

(2)同写中秋,同是对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曲的诗人形象和《念奴娇过洞庭》中过“洞庭青草"而“悠然心会”的张孝祥的形象特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作者希望自己也能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分析错误,为了反衬末句,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

故选C。

(2)本词“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轻轻一笔,紧扣题目“中秋对月”,转入即景抒情,溢于言表,无限遗憾,妙趣横生,没有具体说明,乃是有意不说明,并迅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闲将白雪歌”,道出了内心的寂寞,闲将白雪歌”,毫无做作的痕迹,怨气冲天,集中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塑造了一个中秋独自对月。

《念奴娇过洞庭》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之景,景中寓情,近中秋。玉鉴琼田三万顷”描写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如洁白明净的玉鉴琼田。“着我扁舟一叶"则是写在这广阔的,词人驾一叶扁舟,给读者一种恍然世外之感,其实是词人光明磊落,写出词人的光明磊落。

答案:

(1)C

(2)本曲塑造了一个中秋独自对月、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凸显孤独,体现孤独的处境与心境,一个“闲”字,以月的团圆反衬人的孤独。

《念奴娇过洞庭》中上阕“玉鉴琼田三万顷"表里俱澄澈”以景衬人,表面写洞庭之景,写出词人的光明磊落。

赏析:

此曲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描出了一个天无纤尘,下照人寰动摇之景物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万古谁将此镜磨”逞才发挥,由眼前思及“万古”,诱人寻思,古已有之,意却尖新,轻轻一笔,紧扣题目“中秋对月”,转入即景抒情,溢于言表,无限遗憾,妙趣横生,没有具体说明,乃是有意不说明,并迅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闲将白雪歌”,道出了内心的寂寞,闲将白雪歌”,毫无做作的痕迹,怨气冲天,绾摄全篇,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羡广寒的快活,而独坐,原是为这末句做铺垫的。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8分)

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学于师的这种现象,韩愈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苏轼在《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化的一面看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中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写去

(4)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诗人将宴请宾客的诗句是:“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由梦境转入现实后诗人颇感失落的句子是:“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念奴娇过洞庭》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是说虽然现在头发少了,衣衫单薄,但在这冰凉的夜晚

(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重点字:遗)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重点字:瞬)

(3)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重点字:汶)

(4)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重点字:嘉)

(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

(6)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重点字:枕)

(7)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重点字:骚)

(8)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重点字:庶)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四、语言文字运用(一)

6.(9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种美学精神,现实主义是融汇在不同题材、类型、风格的电影中的一种价值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之上。

当下,在文化产业界,电影可称得上是_____________,电影在日趋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中建构了正确的文化取向,而现实主义精神恰恰是支撑这种文化取向的美学基础。《百鸟朝凤》里,唢呐艺人在传授演奏唢呐的方法的过程中,更是一种精神信仰,是他对人生、理想、社会的多重寄予。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的文化雄心,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独立人格精神以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可见,现实主义说到底不是对现实的屈从,而是对现实的抗争。这种抗争既包括对现实问题的揭示_____________,类似的影片还有《烈日灼心》,创作者在一个杀人案的叙事框架内展示了一个灵魂转化、人性变异的故事。那些在烈日光焰下的镜头,昭示的是一个善恶并存、是非混杂的天地。中国的电影领域中还有许多经典的作品,都对现实有着深刻的反映。

(1)依次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B

①特别是以现实主义美学命名的艺术作品②对人性善恶进行真切洞悉③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创造不能脱离生活的本质属性⑤其实质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对现实生活本质进行深刻揭示④对历史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判定⑥对现实生活本质、历史发展、人性善恶的判断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①④②⑥⑤

C.⑤③①④②⑥

D.⑤④②③①⑥

(2)依次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A.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不一而足眼花缭乱

B.中流砥柱扭转乾坤无独有偶美轮美奂

C.至关重要扭转乾坤不一而足眼花缭乱

D.至关重要力挽狂澜无独有偶美轮美奂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

A.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对独立人格精神的正确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

B.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独立人格精神的确认以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

C.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对独立人格精神的确认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

D.对于观众来说,坚守的技艺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坚守中展示出的那种独立人格精神的确认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尊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段的关联。再结合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解答】(1)这里起句不可能是⑤“对现实生活本质、历史发展,与前面衔接不起来;③“其实质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对现实生活本质进行深刻揭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