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新改版教材专用)_第1页
新改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新改版教材专用)_第2页
新改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新改版教材专用)_第3页
新改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新改版教材专用)_第4页
新改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新改版教材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七上科学知识梳理精编版知识点全册新教材目录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认识生物4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4第二节生物的特征4第二章认识细胞6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6第二节植物细胞9第三节动物细胞11第四节细胞的生活13第三章从细胞到生物体14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4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5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7第四节单细胞生物18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植物的类群20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20第二节种子植物22第二章动物的类群25第一节无脊椎动物25第二节脊椎动物28一鱼28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30三鸟和哺乳动物32第三章微生物35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布35第二节细菌37第三节真菌39第四节病毒42第四章微生物43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43第二节从种到界45新改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观察校园、公园或林地中的生物1.观察的方式: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设备,有时还需要测量。2.观察的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并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对于耗时较长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与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3.观察的过程确定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交流观察结果4.观察动植物的方式①观察植物时,注意植株的高度、形态、生长环境等。例如,观察树干、枝条、花、叶的形状和颜色等。注意不要破坏植物。②观察动物时,注意它们的形态特点、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等。观察鸟类时,注意着装颜色,避免衣物的颜色过于鲜亮;要注意保持安静,不要喧哗;在拍摄时,尽量不要使用闪光灯。第二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①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②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制造为有机物,它们以其他生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营养方式为异养。③微生物: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寄生在动植物体内获取营养物质。3.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换气。呼吸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植物也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进行呼吸。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这叫应激性。如含羞草展开的叶受到鲸浮出水面换气触碰时会合拢。应激性使生物趋利避害,利于生存。5.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①生长: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如种子萌发长成幼苗。②繁殖: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如家鸡产卵,虎、狼等动物产崽。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①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②变异:生物的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现象。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7.生物的其他特征:生物可以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通过呼出气体、出汗、排尿等方式排出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生物还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等。8.古诗或谚语中体现的生物特征生物的特征诗句或谚语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朵朵葵花向太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生长、发育和繁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遗传和变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桂实生桂,桐实生桐;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排出体内的废物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生活需要营养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二、生物和非生物项目生物非生物概念有生物的特征,有生命现象的物体没有生物的特征,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举例珊瑚虫、生石花、病毒珊瑚、钟乳石、机器人、化石、电脑病毒判断依据生物与非生物的判断:是否同时具有生物的几大基本特征;依据生命现象的判断:现象中发出动作的主体是否为生物注:珊瑚是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堆积形成的。不能根据能运动、能变大、能发出声音等特征判断某物体属于生物,如升空的氢气球、不断变大的钟乳石、能说话的机器人等都不属于生物。第二章认识细胞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一、显微镜的构造1.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光圈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2.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不同倍数的物镜。3.粗、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的升降。粗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的幅度小。4.反光镜:能反射光线。光照强时用平面镜,光照弱时用凹面镜。5.目镜和物镜:放大物像。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二、练习使用显微镜1.对光调光(1)单目显微镜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下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距离。②调节遮光器,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向目镜内看,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经过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2)双目显微镜①打开显微镜电源开关,确认载物台已经降到最低处、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调节两个目镜间距离以适应瞳距,用光源调节旋钮调节视野亮度。2.调焦观察(1)单目显微镜①放置玻片: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②降低镜筒:转动粗准焦螺旋,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使物镜接近标本。③寻找物像: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④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应将要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转换物镜,用细准焦螺旋(不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调焦后观察。如果需要,可以调节视野亮度。(2)双目显微镜①通过调整移动手轮,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眼睛从侧面注视,至标本尽量接近物镜。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下降,直到看清物像。微调目镜间距离使双目观察到的视野完全重合。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④转换物镜观察的操作与单目显微镜的基本相同。三、显微镜的成像特点1.显微镜的成像规律上①成像: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放大的像(上下、左右都相反)。如从目镜中观察到“上”的物像是“”,观察到“d”的物像是“p”。上②玻片标本移动问题:要将视野中某个方向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玻片标本就向哪个方向移动,即“同向移动”。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②低倍镜与高倍镜的视野比较镜头物像大小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物镜与载玻片距离视野范围低倍镜小多亮远大高倍镜大少暗近小③污点位置的判定:污点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先移动玻片,若污点动则在玻片上;若不动再转动目镜,若污点动则在目镜上,若不动则可能在物镜上。低倍镜视野高倍镜视野低倍物镜高倍物第二节植物细胞一、玻片标本(被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1.切片:用从生物体材料上切取的薄片制成,如茎、叶的横切面切片。2.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涂抹制成,如血涂片。3.装片:用撕下或挑取的少量生物材料制成。个体微小的生物可直接制成装片。二、观察植物细胞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2.辨别气泡与细胞:气泡边缘呈黑色,内部一片空白;用镊细胞子挤压玻片,气泡会变形,细胞不会。3.绘生物图时,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细点表示,不能涂阴影。越暗的地方细点应越多。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的结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1.细胞壁:包围在植物细胞的最外面,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2.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3.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4.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5.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色素、糖类、无机盐等。6.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7.叶绿体:内含叶绿素,叶绿体(存在于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8.建构模型①建构模型就是把认识的对象塑造成模型的过程。②建构的模型要能够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特征。第三节动物细胞一、观察动物细胞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①擦: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③刮:用无菌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壁上轻轻地刮几下。④涂: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轻轻涂抹几下。⑤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平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⑥染和吸: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2滴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是清水,因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涨破,便于观察;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是生理盐水,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便于观察。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①细胞膜:包裹在细胞的最外面,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②细胞质:存在于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液态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加速物质的交换。③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等。④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细菌、真菌,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3.动植物细胞的比较项目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相同点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不同点细胞壁无有液泡无有叶绿体无植物体绿色部分有三、综合实践项目——制作细胞模型1.动物细胞模型:用水和食用琼脂加热成溶胶状,然后倒入小塑料袋中,琼脂即将凝固时,将一颗红枣和几颗葡萄干放入琼脂中。其中塑料袋模拟细胞膜,用针在塑料袋上扎一些细眼儿,可模拟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琼脂模拟细胞质,红枣模拟细胞核,葡萄干模拟线粒体。2.植物细胞模型:若要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在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基础上,要突出植物细胞的特殊结构,如补充细胞壁(硬纸板)、叶绿体(绿葡萄)、液泡(装满水的小气球)等。动物细胞模型植物细胞模型3.也可用橡皮泥、彩泥等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第四节细胞的生活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1.细胞中的物质①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元素,如无机盐、水等物质。②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如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2.细胞的边界——细胞膜①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分开,使细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②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能够让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把有些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将不需要的物质或分泌物排出细胞。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①叶绿体:分布在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②线粒体: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可使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线粒体在生物代谢旺盛的部位分布较多。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1.克隆羊的培育过程①结果:克隆羊“多莉”与供核母羊A十分相像。②结论: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2.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DNA上有指导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信息。3.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第三章从细胞到生物体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观察细胞的分裂1.生物体由小长大,这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是分不开的。2.细胞的生长①概念: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由小变大的过程。②特点:细胞不能无限制地长大。3.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①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切片,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阶段的细胞。②染色体:细胞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③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明显。二、细胞分裂的过程1.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2.过程: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再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细胞缢裂为两个;植物细胞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3.染色体的变化:细胞分裂的准备期间,染色体进行复制;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所以,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2.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组织。3.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关系①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②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均分恢复原来的数目。4.人体的基本组织组织特点主要功能举例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保护、分泌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间质多支持、连接、保护、营养骨组织、血液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收缩和舒张,使机体产生运动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感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神经冲动脑神经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1.器官的概念: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2.人体器官举例: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心脏、大脑、肝、胃等。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1.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人体的系统包括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分化2.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分化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1.营养器官:根、茎、叶与植物的营养有关,称为营养器官。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称为生殖器官。分生组织: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分生组织: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如根尖的分生区、芽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等。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厚,保护内部柔嫩部分。位于根、茎、叶等器官的表面。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厚,保护内部柔嫩部分。位于根、茎、叶等器官的表面。输导组织:根、茎、叶等处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薄壁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含有叶绿体的薄壁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果实和种子中的薄壁组织能储存营养物质。机械组织:细胞壁厚,对植物体主要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布在茎、叶柄、叶片、花柄、果皮、种皮等处。机械组织:细胞壁厚,对植物体主要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布在茎、叶柄、叶片、花柄、果皮、种皮等处。①吃橘子时,剥去的橘子皮属于保护组织;里面的“丝络”属于输导组织;橘子瓣内富含营养物质,属于薄壁组织。②“藕断丝连”中的“丝”属于输导组织。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体无系统层次,由器官直接构成植物体,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2.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人)结构层次的比较项目高等植物人或高等动物细胞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无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组织分类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有无系统无系统层次有系统层次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相同点都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而来:由细胞构成组织,由不同的组相同点织构成器官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1.单细胞生物①概念: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如变形虫、草履虫、衣藻、细菌、酵母菌等。②生活环境: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或湿润的环境中,有些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③生命活动: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能独立完成呼吸、代谢、营养、生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如草履虫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2.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二.观察草履虫并探究其趋性1.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及运动①步骤: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草履虫具有趋氧性、趋光性)吸取培养液,滴一滴在载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然后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其形态和运动。②注意: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若草履虫运动过快,可放几丝棉花纤维在培养液中,限制其运动,再盖上盖玻片进行观察。③草履虫的身体前端遇到阻碍时,会采取后退的方式,改变方向后,再试探着前进,直到避开阻挡物。2.探究实验(1)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2)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①对照原则: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②单一变量原则:每组对照实验中除探究条件(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要相同且适宜。③重复性原则:一般选择多个实验对象并进行重复实验,对实验结果求平均值,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3.探究草履虫的趋性(1)趋性: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作出一定的反应,我们将它们接近或离开刺激源的定向运动称为趋性。(2)实验方案①分别在甲、乙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用牙签在两个液滴之间轻划一下,使两液滴连通,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②在甲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滴一滴肉汁,在乙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几粒食盐,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3)实验现象:甲载玻片中草履虫会游到有肉汁的一侧,乙载玻片中草履虫会避开食盐,游到没有食盐的一侧。(4)实验结论: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这种趋性有利于草履虫适应环境。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许多单细胞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草履虫能净化污水。2.有害: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能侵入人体,危害健康;海水中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时可形成赤潮,危害渔业。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植物的类群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一、藻类1.生活环境:藻类主要分布在水中,有的生活在淡水中,如水绵、新月藻等;有的生活在海洋中,如海带、紫菜等。2.主要特征(1)形态结构:几乎全身都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没有专门的吸收和运输养料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海带的食用部分不是叶,而是叶状体。(2)营养方式:藻类的细胞中一般都含有可吸收光能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藻类释放的氧气是地球上氧气的重要来源;可食用或药用;还可作绿肥、工业原料、鱼类的饲料等。二、苔藓植物1.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常见的苔藓植物有葫芦藓、地钱、尖叶匍灯藓等。北半球的森林中,树干上有苔藓植物的一面是北面。(含有孢子)2.主要特征(含有孢子)葫芦藓(1)形态结构: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假根无吸收水分、无机盐的能力,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葫芦藓(2)营养方式: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苔藓植物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是,它们的繁殖过程仍离不开水。3.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许多苔藓植物的叶片只由一层细胞组成,背腹两面很容易受到有毒气体的侵害,故常被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三、蕨类植物根1.生活环境:蕨类植物主要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环境中,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肾蕨、鳞毛蕨、卷柏、贯众、满江红等。根2.主要特征(1)形态结构: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根、茎、叶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输导组织,植株长得比较高大。(2)营养方式: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3.与人类的关系:古代蕨类植物与煤的形成有关;蕨的嫩叶和富含淀粉的地下茎可食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铁线蕨、秒锣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4.古诗词中的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类群诗词藻类“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苔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应怜屐齿苔藓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蕨类“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钩帘阴卷柏,障壁坐防风”“箭茁脆甘欺雪蕨类菌,蕨芽珍嫩压春蔬”“放箸朝来颇不贫,野盘春蕨正宜人”第二节种子植物一、种子的结构1.观察种子的结构的步骤浸泡浸泡观察外形观察内部结构用清水浸泡使种子膨胀变软种脐、种皮菜豆种子玉米种子剥去种皮,分开子叶→用放大镜观察子叶、胚。纵剖→剖面滴碘液→用放大镜观察,胚乳变蓝2.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1)菜豆种子的结构①基本结构:菜豆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②营养物质:两片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内储存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在种子萌发时可将养料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2)玉米种子的结构①基本结构: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果皮和种皮、胚和胚乳。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胚乳不属于胚的组成部分。②营养物质:大都储存在胚乳中。子叶很薄,只有一片(单子叶植物种子),种子萌发时将胚乳中的养料转运给胚芽、胚轴、胚根。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的比较项目双子叶植物种子单子叶植物种子子叶数两片一片胚乳大多数没有胚乳绝大多数有胚乳营养贮存部位子叶胚乳子叶功能贮存营养物质将胚乳内的有机物转运给相同点都有胚和种皮(3)种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能结种子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①种子植物产生的种子的生命力比蕨类植物等产生的孢子强得多,寿命也长得多。②与蕨类植物相比,种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裸子植物(1)主要特征:能够产生种子,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根、茎、叶都很发达,里面都有输导组织,因而也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如油松、侧柏、银杏、银杉、水杉等。(2)意义: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化环境、减轻噪音有重要作用。2.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1)主要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一般都具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能够畅通无阻;一般都能开花结果,所结的果实靠果皮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种子传播。如小麦、玉米、菊、杨树等。(2)意义:陆地上分布最广的植物类群,人类的衣食住行往往都离不开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比较项目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主要特征有根、茎、叶和种子;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举例油松、侧柏、银杏、水杉小麦、玉米、菊、杨树繁殖方式种子繁殖3.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归纳类群主要特征意义繁殖方式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补充大气中的氧气孢子繁殖苔藓植物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根为假根,无输导组织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与煤的形成有关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三、古诗词中的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被子植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类别概念动物类型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脊柱的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划分依据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刺胞动物(1)代表动物——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口周围伸展着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体表(特别是触手上)有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刺细胞。(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3)常见种类:海蜇、海葵、珊瑚虫、水螅等。2.扁形动物(1)代表动物——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背腹扁平。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无肛门。(2)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3)生活方式:少数种类自由生活,如涡虫;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绦虫等,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3.线虫动物(1)代表动物——蛔虫①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②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最外面是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2)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3)常见种类: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秀丽隐杆线虫等。4.环节动物(1)代表动物—蚯蚓①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②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③肠壁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④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2)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3)常见种类:蚯蚓、沙蚕、蛭等。5.节肢动物(1)代表动物——蝗虫①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分为若干节。触角、足等附肢分节。②身体表面包裹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能够起到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所以蝗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蜕皮。(2)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3)常见种类:蝉、蜜蜂、蝴蝶等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6.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具有贝壳,如河蚌、鲍、枪乌贼、扇贝等。7.棘皮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因体表有棘而得名,如海星、海蛇尾、海胆、海参等。三、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有利(1)蚯蚓可疏松土壤:它排出的粪便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蚯蚓的身体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2)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蛭素,可用于生产抗血栓药物。(3)蜜蜂为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生产蜂蜜。(4)果蝇是经典的实验动物。2.有害①血吸虫、蛔虫等寄生在人体内,影响健康;蚊、蜱、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②蝗虫啃食农作物,会影响作物产量。第二节脊椎动物一鱼一、多种多样的鱼1.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2.鱼的种类(1)淡水鱼: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2)海水鱼:带鱼、鲨鱼、鲳鱼、海马、鲅鱼等。3.俗称中有“鱼”而并不是鱼的动物鲸鱼——哺乳动物章鱼、墨鱼、鱿鱼、鲍鱼——软体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鳄鱼、甲鱼——爬行动物4.黄鳝、泥鳅、海马等体表没有鳞片,但它们生活在水中,有鳍、用鳃呼吸,属于鱼类。脱离水的鱼,鳃丝粘连,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脱离水的鱼,鳃丝粘连,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1.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鱼的外部形态鱼鳃的结构(1)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动来获取食物和躲避敌害;二是能通过鳃在水中呼吸。(2)身体: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能减小鱼在水中游动时遇到的阻力。(3)鳞片:外有黏液,能保护身体和减小游动时的阻力。(4)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5)运动:鱼的脊柱能支撑整个身体,它的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着重要作用。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6)呼吸: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里面密布毛细血管。当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时,水由口流入,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就从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排出体外。2.藻类较多的池塘中,由于晚上呼吸作用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黎明时鱼会上浮到含氧相对丰富的水面呼吸,即鱼浮头现象。3.在菜市场买鱼时,可以通过鳃丝的颜色来判断鱼的新鲜程度,如果鳃丝是鲜红色的,则说明鱼刚死亡没多久;如果鳃丝是暗红色的,则说明鱼已经死亡很长时间了。4.有人用毛笔模拟鱼鳃,当把毛笔浸在水中时,毛笔的毛是充分散开的,模拟鳃丝在水中的状态,表面积大;但当毛笔离开水后,毛笔的毛粘连在一起,模拟鳃丝在空气中的状态,表面积小,鱼会窒息。5.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三、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鱼类养殖业和捕捞业都是国家的重要产业。2.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融入了人类的文化。3.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我国《渔业法》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的方针,还规定“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两栖动物1.代表动物——青蛙(生殖发育离不开水,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1)生活环境: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2)形态结构①鼓膜:生在眼后,可感知声波。②鼻孔: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通道。③四肢:前肢较短,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又能划水。(3)呼吸①肺:结构简单,不发达,是主要的呼吸器官。②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能够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2.种类: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是常见的两栖动物。3.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4.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如海龟(爬行动物)、海豹(哺乳动物)等。二、爬行动物1.代表动物——蜥蜴(1)形态结构①四肢:短小,跳跃能力一般较差,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②颈:头后有颈,因此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蜥蜴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③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2)呼吸: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3)生殖: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①产卵场所:青蛙将卵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受精,而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②受精卵的结构: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表面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2.种类及主要特征:蜥蜴、龟、鳖、蛇、鳄等都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三、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青蛙能有效减轻农作物的虫害,从而减少施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禁止对它们乱捕滥杀。2.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有利:人工养殖的鳖可以食用;鳖甲可以入药,蛇毒也能治病;避役能捕食危害林木的昆虫,蛇可以捕食鼠类。(2)危害:毒蛇受到刺激时会伤人。三鸟和哺乳动物一、鸟1.种类:鸟是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2.运动方式:绝大多数鸟都善于飞行,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1)体形: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中遇到的阻力。(2)翼: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成排的大型羽毛。(3)肌肉:发达的胸肌一端附着在龙骨突上,另一端附着在前肢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4)骨骼:轻、薄,可减轻体重;胸骨上有高耸的龙骨突。(5)消化:食量大,消化能力强,以满足飞行时对大量能量的需要;直肠短,粪便可随时排出体外,以减轻体重。(6)双重呼吸①概念: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②过程:鸟吸气时,吸进的空气小部分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大部分进入气囊;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双重呼吸气体交换发生在肺内,而非气囊中。4.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类群恒温动物变温动物特点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举例鸟和哺乳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意义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5.鸟的生殖:体内受精,产下的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起保护作用。6.鸟的主要特征:体温恒定;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二、哺乳动物1.外部形态:除鲸等少数水生种类体毛退化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有助于维持体温恒定。2.生殖发育:大都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3.牙齿分化①草食性动物: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无犬齿。门齿形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适于磨碎食物。②肉食性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之分。犬齿可用于撕裂食物。③意义:牙齿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4.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5.主要特征:体表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等的分化。如:鸭嘴兽是卵生、哺乳的原始哺乳动物。三、鸟、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害虫和鼠类的天敌:猫头鹰等猛禽是鼠类的天敌;大山雀、灰喜鹊、啄木鸟等捕食农业害虫。(2)食用:鸡、鸭、鹅等家禽是人类食物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3)观赏:孔雀、鹦鹉等鸟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2.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有益方面:驯养的家畜可以为人类提供蛋白质;哺乳动物作为消费者,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哺乳动物的皮毛具有经济价值;导盲犬、耕牛等经过驯化的动物是人类的得力助手。(2)有害方面:鼠类猖獗会对农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疾病。第三章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布一、观察菌落1.微生物(1)概念: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2)种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1)菌落: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菌落细菌菌落真菌菌落大小较小较大形态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霉菌菌落常呈絮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颜色可呈白、黄、红等多种颜色呈现白、红、褐、黑、绿、黄等颜色图示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配制培养基(1)用琼脂和牛肉汁混合在一起配制而成。(2)牛肉汁可以为细菌或真菌的生存提供丰富的有机物。灭菌(1)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即可使用。(2)冷却后再使用的原因是避免高温杀死已接种的细菌和真菌。接种(1)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2)接种时应注意不要将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防止空气中的细菌或真菌污染培养基。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恒温箱或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因为细菌、真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2.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1)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一套用于接种,一套不接种,作为空白对照。(2)实验中,将培养皿盖打开,在空气中暴露几分钟,或用无菌棉棒擦拭手心等处并在培养基上涂抹的过程相当于接种。(3)实验现象:从教室、操场、食堂、池塘、土壤、人的手心、口腔中接种的培养皿上都有菌落产生。(4)分布广泛:在空气、土壤和水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甚至寒冷的极地和滚烫的热泉中都有细菌和真菌。(5)生存条件:水、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有一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如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时,要为其创造无氧环境。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细菌和真菌繁殖三、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农民总是把粮食晒干再入仓储存;将鱼和肉挂在通风处晾干,制成鱼干和腊肉,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这些实例说明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水分。2.古代人们在夏季保存食物时,将食物放在提篮里,用绳吊到井的深处,食物能保鲜较长时间,这说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1.形态特点(1)大小:单细胞,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2)分类: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细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杆菌螺旋菌2.结构特点(1)基本结构: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等结构。(2)特殊结构:荚膜起保护作用,通常与致病性有关:鞭毛有助于游动。(3)与动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为原核细胞。细菌的结构3.营养方式:大多数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营养方式为异养。4.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即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有的细菌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不到半小时就能分裂一次。5.芽孢: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飘散,落在适宜环境中又能恢复为正常的细菌细胞。比如:外科手术器械的消毒以杀死芽孢为标准。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1)制作食品:酸奶、泡菜——乳酸菌:醋——醋酸菌;味精——棒状杆菌。(2)生产药物:利用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等。(3)污水处理:有些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可用于净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4)生产沼气:甲烷菌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产沼气。2.有害: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如扁桃体炎、肺结核等;使食物腐败变质。三、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1.作出假设:导致肉汤腐败的微生物来自空气。2.验证假设:长长的鹅颈能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与肉汤接触:打断鹅颈后,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直接接触肉汤,该实验形成前后对照,变量是空气中的微生物。四、综合实践项目——制作酸奶1.菌种选择:我们可以直接利用酸奶作为菌种,也可以单独购买菌包。2.发酵装置设计:由于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因此要注意发酵装置的密闭性。3.注意事项(1)牛奶要提前煮沸,发酵装置要提前消毒,目的是消灭其中的细菌和真菌,防止干扰实验。(2)将适量购买的酸奶加入冷却的牛奶中,相当于培养细菌和真菌一般方法中的接种。(3)购买的酸奶无需加热消毒,否则实验很可能失败,原因是高温杀死了酸奶中的菌种。(4)酸奶制作时要注意控制好温度、时间以及牛奶的质量等条件,这些都会影响酸奶的口味。(5)酸奶制作完成后,测定酸奶的酸度、甜度并品尝酸奶。调整配方和发酵时间,再次制作。最终确定酸度和甜度的合适范围。第三节真菌一、多种多样的真菌1.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等。2.多细胞真菌:如霉菌:蘑菇(如香菇、平菇)、木耳、银耳等。二、真菌的结构和生殖1.观察酵母菌(1)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呈椭圆形、单细胞结构。用碘液染色后,可以观察到被染色的细胞核。酵母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和细胞核等,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属于真核生物。(2)营养方式:酵母菌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异养腐生。(3)生殖方式:条件适宜时,酵母菌细胞上能形成小突起,进行出芽生殖;特殊情况下进行孢子生殖。2.观察青霉(腐烂的橘子上的青绿色霉斑是青霉)(1)形态:用放大镜观察,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是青霉的气生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呈扫帚状。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分为气生菌丝和营养菌丝。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2)营养方式:依靠营养菌丝深入营养基质内部吸收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3.蘑菇(1)形态结构①地上部分:由菌柄和伞状的菌盖组成,叫子实体。②地下部分:纤细的菌丝,吸收水和有机物。(2)营养方式:靠地下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营腐生生活。(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细菌和真菌的比较项目细菌真菌菌落较小较大形态单细胞,球状、杆状、螺旋状既有单细胞的,又有多细胞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成形的细胞核营养方式多数为异养,少数为自养异养生殖分裂生殖多数为孢子生殖三、真菌与人类的关系1.有害:有的真菌会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如水稻稻瘟病、足癣等。2.有益:香菇、木耳等真菌可食用;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面包等;有些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乙醇、甘油、蛋白质等:细菌和真菌可以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这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四、综合实践项目——制作米酒1.菌种选择:酿酒使用的菌种主要是酵母菌。2.制作原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制作3.米酒注意事项(1)将糯米用水浸泡一昼夜,把米淘洗干净的目的是去除杂质,使米充分吸收水。(2)蒸熟的糯米饭要等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才能与酒曲(制酒用的菌种)混合,否则高温会将菌种杀死。(3)把酒曲与微热的糯米饭均匀搅拌在一起,目的是让菌种与糯米饭充分混合,更有利于分解有机物。因为菌种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所以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4)制作米酒的过程中尽量少打开容器,以防止其他细菌和真菌的污染。第四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1.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通过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引起的,科学家把这种微生物称为病毒。2.其他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证明口蹄疫也是由病毒引起的。3.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二、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1.病毒的生活: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2.病毒的种类种类概念举例动物病毒感染人和动物细胞的病毒流感病毒植物病毒感染植物细胞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3.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三、病毒的增殖1.增殖方式: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2.病毒颗粒:病毒离开活细胞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一旦侵入活细胞,病毒又重新开始生命活动。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有害:病毒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肝炎、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口蹄疫、禽流感等。2.有益:利用噬菌体治疗超级细菌引起的感染;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害生物转基因、基因治疗等。第四章生物分类的方法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植物的分类1.分类依据:主要依据是植物的形态结构。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2.被子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出现比较晚、生存时间比较短,受环境影响发生的变化比较小,形态结构特征比较稳定。植物有种子无种子植物有种子无种子有花和果实无花、无果实有假根、“茎”“叶”有根、茎、叶平行叶脉一片子叶网状叶脉两片子叶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玉米向日葵油松肾蕨葫芦藓二、动物的分类1.分类依据:除了比较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生殖方式等。2.动物的不同分类依据分类主要类群有无脊柱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体温变化变温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恒温动物鸟、哺乳动物生殖方式卵生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胎生哺乳动物第二节从种到界一、分类等级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2.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3.分类等级的特点:分类单位等级越高,其中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等级越低,其中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二、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1.种也称物种。同一物种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一般不能繁殖后代。2.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大家庭”,它是通过繁殖而来的自然群体,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3.双名法①提出者:瑞典植物学家林奈。②组成:属名+种加词。在种加词后面还常附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可省略)。③写法:学名部分,即属名和种加词,用拉丁文书写,并为斜体字。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加词第一个字母小写。三、科学方法——调查1.调查的要求: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2.调查的方法:全面调查(普查)和抽样调查。3.调查活动中的注意事项1.调查要全面、细致。特别注意树皮、草丛和枯枝落叶太恶心了!等处的小生物,也要注意空中偶尔飞过的鸟和昆虫。2.如实记录。对看到的生物,不分喜好,客观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3.爱护生物资源,不伤害动植物。【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科学思维]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探究实践]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色光的混合[态度责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利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教学准备】[教师]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学生]1.记录单等【教学过程】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继续一起认识光。 1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光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还看到过其他什么颜色的光? 激发起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二、探索:制造“彩虹”(预设10分钟)(一)用不同的方法造“彩虹”方法一:用镜子制造“彩虹”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子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方法二:用水雾制造“彩虹”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方法三:用三棱镜制造“彩虹”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 指导学生分别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与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的存在研讨:分解白光(预设20分钟)(二)认识白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1.科学阅读:七色光2.结论: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三)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1.活动一: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1)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三只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在白纸上照出光斑,观察光斑的颜色(2)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3)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2.活动二: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发生的现象3.拓展: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你会看到什么?该活动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阳光能分解为多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对科学史牛顿关于光的颜色理论研究的描述,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能分解成不同色光,而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点,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四、课外拓展:白光的组成给我们的启示1.我们平时看到的五光十色的光很漂亮,你们知道它们也是由白光分解而来的吗?2.屏幕里的彩色影像是怎么来的? 拓展孩子实验,激发创造性的思维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热传导[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实践]能通过探究实验找出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态度责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热传导现象【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教学准备】[教师]凡士林、金属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学生]1.记录单2.思考冬天里让身体暖和起来的方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能想起寒冷的冬天里怎么让身体热起来吗?我们可以通过搓手、喝热水、暖手宝、泡温泉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 二、探究新知(1)同学们有没有吃过板栗?在销售板栗的店里你观察过板栗的加工过程吗?家里妈妈熨烫衣服的时候,你观察过吗?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板栗上的呢?(适时提醒:熨斗的底部发热的是加热板,炒板栗的铁锅下炉火是热源。)你能说出热量传递的路径吗?熨斗:发热板衣服炒板栗:火源铁锅沙砾板栗这两个路径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左边是热的来源,右边是热的去处。而且右边的物体都是越变越热了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呢?(2)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老师出示金属板,启发学生如何做实验:1、热源摆放是否随意,有几种摆放方法。2、实验中要观察什么?如何观察热传递到了何处?3、实验中要注意什么?怎么避免呢?请大家讨论之后,说说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如下:1、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侧,加热金属片的另一侧,观察凡士林是怎么变化的3、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么变化的你们猜一猜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请大家领取实验器材,认真仔细完成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记录纸上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汇报结论,总结结论(3)思考:图中,玻璃杯里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水槽中的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热水温度不断降低,冷水温度不断升高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此活动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热的现象,理,比较不同物体热的传导情况,认识不同物体热的传导情况三、课外拓展:反射的应用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热过程吗? 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认识热对流概念及其特点;2.了解走马灯[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利用热对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探究实践]1.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水受热流动的现象,获取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3.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并完成探究[态度责任]在进行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热对流的特征,知道对流主要发生在气体和液体的热传递中【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观察热对流的实验,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地描述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教学准备】[教师]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火柴、小铁盘、香、玻璃罩等[学生]1.观察水烧开的过程、点燃一支香并观察2.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红色热水放进冷水里会有什么现象?红色液体有没有运动,怎样运动的呢?红色液体是热水,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具有普遍性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二、探究新知(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处理)出示烧杯、水、木屑、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等实验器材接下来,我们给冷水进行加热,同学们猜猜看木屑是做什么用的?猜猜看当我们给水加热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谁能说一说?老师把大家的说法进行了总结,实验步骤可以这样安排:实验步骤:1、把木屑放入水中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3、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大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学生实验,并记录现象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在水中的现象是这样的,那么在空中又会是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出示器材:固定好的香、玻璃罩说明一下:香燃烧后会产生热的空气并且伴随着烟当我们把玻璃罩罩在香上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下面我们来亲自实验一下实验步骤:1、固定一支香,点燃2、用玻璃罩倒扣住3、观察香烟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大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纸上学生实验,并记录现象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3)回想这两个实验,请大家找出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三、拓展与应用跑马灯又叫走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属于灯笼的一种。是传统特色手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在过去,跑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跑马灯属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走马灯是怎么制作的制作步骤:1、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烛固定在杯底2、在另一个纸杯的侧面开多个直角扇叶窗3、在杯底穿一根绳,用牙签固定4、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固定5、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起来了学会了怎么做,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吗? 培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地球上来2.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3.知道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科学思维]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探究实践]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态度责任]1.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热辐射现象以及与其他两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制作太阳能灶【教学准备】[教师]纸板、锡纸、剪刀、美工刀、热熔胶、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学生]1.回忆在烈日下你的感觉是怎样的?2.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夏天,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觉?在哪些情况下还会有类似的感觉? 二、探究新知(1)太阳和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做热辐射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2)太阳灶就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辐射,通过聚光等形式获取热量,对食物进行加热,进行炊事烹饪食物的装置。它不烧任何燃料、没有任何污染老师带来了这样一些材料:纸板、锡纸、剪刀、透明塑料管、美工刀、热熔胶、玻璃管同学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些材料怎样才制作太阳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制作过程:1、用纸板做一个支架2、用热熔胶把锡纸固定在支架上3、将玻璃管灌满水,固定在支架上,调整锡纸凹陷的位置,使反射的阳光汇聚在玻璃管上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在使用热熔胶枪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太阳灶做好之后,大家可以在课后亲自使用试试看使用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加热快慢的问题(3)怎样才能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同学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如果要热量快速积聚起来,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1、减慢热量散失。2、加快热量产生具体可以怎样做呢?请大家认真思考回答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通过增加保温层减慢热量散失。还可以改变储水管颜色、尽量保证锡纸平整度及调整反光角度等等方式实现(4)类似太阳灶这样加热的产品,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烤箱、电烙铁、热水壶、加热器、太阳能热水器等等。你能说出它们都运用了哪种热的传递方式吗?它们是如何传热的?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待会小组代表汇报汇报交流,老师揭晓答案(5)同学们的答案存在一些分歧,这其中有因为大家观察的对象不同请看这两幅图:小男孩烤火炉取暖,这其中包含了哪些热的传递方式,你知道吗?三种方式都有厨师做菜这幅图中也是包括了三种方式,你能找到它们吗?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 三、拓展与应用请大家找找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各不同,但热量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效果是一样的。 培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不同物体导热性能不同,比较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将材料的传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科学思维]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感悟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会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事实,经历对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材料传热快慢。能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态度责任]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怎样设计实验,以便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教学准备】[教师]分组实验材料:不同材料的金属棒,黄油,酒精灯,保温材料[学生]1.走进厨房,亲自帮爸妈做饭菜2.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一)问题导入同学们,你做过饭菜吗?厨房间里有什么厨具和餐具?这些厨具是同一种材料做成的吗?为什么在手握的地方用塑料或者木头做成呢? 二、探究新知(1)这里有一些不同材料做成的勺子,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同学们,请你回想生活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观点(2)今天我们就利用5种不同材料的条形棒才研究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问题这些材料哪种传热最快,哪种传热最慢?同学们,请你做出自己的初步判断,给它们排个序,把你的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根据现有的材料和探究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实验过程呢?请大家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实验步骤:1、用黄油分别在5种材料上粘一颗珠子,粘珠子的位置与材料棒远端的距离要一致.2、把5种材料棒放入玻璃杯中,倒入热水3、观察5种材料棒上珠子脱落的先后顺序汇报实验现象。交流总结像铜、铝、钢那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3)下面的事例说明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呢?请大家说说理由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我们再来体验一些生活中的情况,感受热的传递快慢不同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地毯上面的感觉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呢?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判断,然后说一下理由。可以小组体验后交流讨论一下这些厨具的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现在你可以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了吗?农民伯伯为了让禾苗早日发芽成长,在气温低时候会在地表铺上一层塑料膜。现在的房子在建造时也要在外面加装岩棉板你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吗?三、拓展与应用(三)拓展与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利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设计制作保温盒吧。材料任意选择,但请注意节约成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可以选择制作学生选择材料制作交流分享成果和设计意图小组之间互相点评亲自测试保温效果,并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 培养的学生对于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科学思维]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探究实践]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态度责任]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教学准备】[教师]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学生]1.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出示课本25页第3单元的一首小诗: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当然是喜马拉雅山呀!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当然是太平洋啊!那喜马拉雅山上怎么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3.通过朗读这首小诗,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4.提问: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什么?5.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奥秘6.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触摸两种地球仪,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1.教师出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地球仪吗?这两种地球仪,一个是政区地球仪,一个是地形地球仪2.学生分别观察两种地球仪,初步了解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3.学生触摸这两种地球仪,说一说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活动二: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1.教师引导: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2.出示地形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表面,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地球仪,你知道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特点?3.出示课本26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4.全班交流5.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地形地球仪以及课本26页下面的这幅图片,进一步体会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6.教师小结:在地球的表面有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形态多样的、高低起伏的陆地地形,同样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活动三:了解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1.教师引导:在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那么这些地形分别有怎样的特点呢?2.出示课本27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点3.教师相机出示山地的一组图片、平原的一组图片、丘陵的一种图片、盆地的一组图片以及高原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活动四: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下面我们就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2.出示课本27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上展示的是哪两种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3.提出要求: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先确定制作包含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然后选择相应的材料动手制作4.教师指导:石膏塑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专用材料,如果没有可以用皱纹纸、旧衣物来代替。装饰时,可以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表面涂白乳胶,粘上草粉。(将草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质。)5.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先讨论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制作模型6.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制作的是哪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并展示本小组制作的立体模型。 三、拓展与应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表面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等,这些陆地地形各有不同的特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表面的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