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小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们,教儿子们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夏承焘在《瞿髯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其词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已”。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词。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乘槎去,招手海边鸥。”(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经典。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C.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他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D.日本词人森槐南常在诗词创作中高度评价苏轼的人格、效仿其词作,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备受日本词人青睐,成为其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的情绪。C.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分)【答案】1.C2.B3.D4.①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②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5.①青少年时期运用抄写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②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③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思想和成长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深刻而广泛,风格独特;⑤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因而他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错。根据材料三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这与“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B.该选项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不符合题干要求,属答非所问。“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也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但并未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论述苏轼诗词洒脱旷达风格形成的原因,“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搏击风雨”都是其洒脱旷达风格形成的原因。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不是其洒脱旷达风格的体现,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特点的能力。题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仔细阅读材料三,第一段写苏轼作品在日本的影响,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首先是仿调”“其次是用韵”“再次是仿意”,第二、三、四三段分别说明日本人在词调、用韵、立意等方面的仿写情况,可见论证结构为总分式。从第二段“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的中心句、第三段的中心句“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第四段的中心句“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见,三段三个层次,是平行并列关系,多角度多侧面证明苏轼词对日本的影响。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们,教儿子们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材料二说“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营造出独特意境。(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心窗李春华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姥姥呢,理一理头发,不搭理姥爷,有空就抱着笸箩,拿着剪刀剪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姥爷气急了,抢过笸箩,连同一肚子的火气,砸到院子里,吓得鸡鸭叽嘎乱飞。姥爷还赌气囔囔地骂道:“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姥姥权当耳旁风,悄悄捡回笸箩,就是不做针线活儿。母亲包了一家人的鞋子、针线活儿。姥爷对闺女是慈眉善目,一扭脸,就数落姥姥没个正行。姥姥涨红脸反问:“啥正行?都跟你似的,天天没个乐模样?”村里的婆娘,有空就在村口杨树底下聚群,纳鞋底,扯闲天。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坑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剪刀飞扬,纸屑飞落,凫水的鸭子,扬脖打鸣的公鸡,吃草的兔子,在她手里活了。姥姥把它们贴到窗上,粘在大小不等的笸箩上。有时候,姥姥家活像被捅的喜鹊窝,叽叽喳喳。村里的小孩子,勾肩搭背地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姥姥像个孩子王,笑得腰身前仰后合。姥爷敲打得旱烟袋叮当山响,撅着胡子,挑开门帘走了。母亲夹在中间,不是滋味,顺口说:“没正事儿,为剪纸成天生气,不值当!”姥姥闷声不语。一日,从城里来了个中年人,到姥姥家看剪纸。姥姥打开笸箩,一张张摊开。他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闪着光。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啊!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姥姥先是张大嘴巴,而后淡淡地说:“非遗?我不懂。娘教的我。稀罕给你几张,我不卖。”中年人像在看外星人,惊愕地打量着姥姥。摇摇头,又笑了笑,搓着手走了。姥爷嘴角挂着笑,乜斜着姥姥:“你怕钱咬你咋地?”姥姥剜他一眼。姥爷下地干活儿。姥姥早把鸡鸭抛到九霄云外,鸡鸭飞出篱笆墙,四下觅食,姥爷赶了回来,憋了一肚子火气,随时要从嘴里喷出来。姥爷哐哐地进屋,姥姥没事人似的还在剪纸。姥爷一肚子的气泄了,扑哧乐了。姥姥倒是怕了,眼神幽幽地问:“你……你这是咋了?”晚年,姥爷得了肺癌。姥姥藏起笸箩,揭下窗户上的剪纸。姥爷种了一辈子地,让病魔拖垮在炕上。看不到村头的杨树林,闻不到泥土味儿,更甭提种地。他心里颤出一拨儿酸楚,泪光闪烁。姥爷瞥了一眼窗户,“嗯?少了啥?”他伸出枯干的手,指着窗户。“剪纸呢?”姥姥吃一惊,张大嘴,凑过来摸姥爷的脑门儿,又摸摸自己的脑门儿。“没发烧啊?”姥爷又问:“剪纸呢?”姥姥呃呃地答应着,颠着小脚,从旮旯翻出笸箩,拿出剪纸。展开、铺平,贴到窗上。姥爷盯着剪纸,敢情是熟头巴脑的玩意儿啊。瞅着窗上的剪纸,咋像正在黑灯瞎火里划拉,突然射进了日头,心里敞亮多了,疼痛也减轻了呐。可往日,都没拿正眼瞅过,气就不打一处来。记不清吵过多少回。“唉!老婆子没别的嗜好,不扎堆家长里短,就喜好鼓捣剪纸……”姥爷徒然心生歉疚,腮边滚泪。姥姥每天给姥爷做可口的饭菜,替换窗上不同画面的剪纸。有时贴杨树,有时贴牛羊。姥爷总是痴痴地盯着窗户。姥姥忘了换,姥爷指着窗户提醒她。姥姥问:“剪纸好看?”姥爷点点头。姥爷说:“你不识字儿,也不会画画,咋剪出的?”“嗐,它们在我心里生根喽。”“你会剪庄稼地不?再来个耕牛更好咧。”姥姥拿出笸箩,摊开红纸,折成方形。她的手像灵巧的鱼儿在纸上游走,剪刀下,指缝间,落下簌簌的纸屑。姥姥的手一抖,一幅田野农耕图在姥爷跟前颤悠。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道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姥姥也笑了,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儿笑出声来。片刻后,姥爷收回笑容。姥姥拎着那幅农耕图,想贴上窗户。姥爷伸出手,指着笸箩,“放着吧!”半年后的一天,姥爷使尽气力,努了努干瘪的嘴。母亲问:“爹,您想说啥?”姥爷浑浊的眼睛盯着笸箩,抓着姥姥的手,声音微弱得只有姥姥能听见:“别忘了——把那个——给——我带上。”姥姥会意地“嗯嗯”,不住地点头。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姥姥痴迷剪纸,把家务活都推给母亲,惹得姥爷发怒,但无论姥爷怎样反对,姥姥始终坚持自己的爱好。B.在姥爷心目中,庄户女人要干实用的活儿,比如针线活儿,而姥姥从小就喜欢剪纸,从不顾及姥爷的感受。C.小说中姥爷作为一个庄稼汉,热爱耕种,晚年生病不能种地心里酸楚,于是姥爷请求姥姥剪一幅农耕图。D.之所以姥姥说剪纸在她心里“生根”了,是因为姥姥长年剪纸,对剪纸了然于胸,也因为姥姥不识字儿,不会画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一段表明除了剪纸这件事引起冲突外,姥爷和姥姥关系很融洽,为后文姥爷态度转变埋下伏笔。B.小说写村里小孩子缠着姥姥剪纸,城里来的中年人求购姥姥的剪纸,从侧面表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精湛。C.小说叙事速度缓慢,详细而生动地叙述了姥爷和姥姥为剪纸争吵,以及姥爷让姥姥剪田野农耕图两个场景。D.小说善于利用冲突推动情节,节奏把控张驰有度,使行文波澜迭起,可读性强,人物形象也鲜明可感。8.姥爷对姥姥剪纸一事前后态度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9.小说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答案】6.C7.C8.姥爷反对姥姥剪纸的原因:①姥爷认为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剪纸是不务正业;②姥姥剪纸把村里的孩子引到家里,非常吵闹,引得姥爷生气。姥爷改变态度的原因:①城里的中年人要买姥姥的剪纸,使姥爷认识到姥姥剪纸的价值,姥爷开始改变对姥姥剪纸的态度;②姥姥只有剪纸这个爱好,姥爷对之前屡屡阻止她剪纸而感到歉疚。9.①对朴素的人间真情的赞美。小说中姥爷、姥姥虽然为了剪纸常常争吵,但晚年姥爷卧床,姥姥担心姥爷看到剪纸心烦,而收其剪纸,姥爷却欣赏起姥姥的剪纸,叙事中流露出二人朴素的夫妻情分。②对农民的勤劳品质的歌颂。姥爷一生勤劳,老年不能耕种,内心酸楚,姥姥剪的田野农耕图,缓解了姥爷的痛苦。③对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视。姥姥喜爱剪纸,孩子们向她索要剪纸,她会乐得前仰后合。【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把家务活都推给母亲”错误,据原文“姥姥烧火做饭”等内容可知,并没有把家务活都推给母亲;“姥姥始终坚持自己的爱”也不准确,姥姥在姥爷生病后中断过剪纸。B.“从不顾及姥爷的感受”错误,姥爷得肺癌后,姥姥把剪纸都藏了起来。D.“也因为姥姥不识字儿,不会画画”错误,姥姥不识字儿,不会画画,与剪纸在她心里“生根”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叙事速度缓慢”错误,小说叙事速度或疾或缓,安排得当。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姥爷反对姥姥剪纸的原因:由原文“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可知,姥爷认为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剪纸是不务正业。由原文“有时候,姥姥家活像被捅的喜鹊窝,叽叽喳喳。村里的小孩子,勾肩搭背地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姥姥像个孩子王,笑得腰身前仰后合。姥爷敲打得旱烟袋叮当山响,撅着胡子,挑开门帘走了”可知,村里的小孩子都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姥姥非常开心,而却撅着胡子生气。可见姥姥剪纸把村里的孩子引到家里,非常吵闹,引得姥爷生气。姥爷改变态度的原因:由原文“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啊!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可知,从城里来人评价姥姥的手艺是“非遗”并要买下剪纸,姥爷对剪纸价值有了新认知,开始包容姥姥,心窗渐渐打开。可见城里的中年人要买姥姥的剪纸,使姥爷认识到姥姥剪纸的价值,姥爷开始改变对姥姥剪纸的态度。由原文“‘唉!老婆子没别的嗜好,不扎堆家长里短,就喜好鼓捣剪纸……’姥爷徒然心生歉疚,腮边滚泪”可知,姥爷认为姥姥没别的嗜好,不扎堆家长里短,只有剪纸这个爱好,姥爷对之前屡屡阻止她剪纸而感到歉疚。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根据文本“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姥姥呢,理一理头发,不搭理姥爷。有空就抱着笸箩,拿着剪刀剪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可知,开始,姥爷不理解姥姥的爱好,心窗紧闭,时常争吵;根据文本“晚年,姥爷得了肺癌。姥姥藏起笸箩,揭下窗户上的剪纸”可知,姥爷得肺癌后,姥姥担心姥爷看到剪纸心烦,就把剪纸都藏了起来。根据文本“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可知,晚年姥爷得病卧床,不能下地干活,他从姥姥的剪纸中得到慰藉,习惯并喜欢上了剪纸,并对姥姥心生歉疚,围绕剪纸两人有了交流,叙事中流露出二人朴素的夫妻情分。由原文“你会剪庄稼地不?再来个耕牛更好咧”“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道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可知,姥爷生病了让姥姥剪纸,剪得都是庄稼和耕牛,可见姥爷喜欢土地,喜欢劳动。根据文本“姥姥也笑了,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儿笑出声来。片刻后,姥爷收回笑容。姥姥拎着那幅农耕图,想贴上窗户。姥爷伸出手,指着笸箩,放着吧!”可知,姥姥剪的田野农耕图,缓解了姥爷的痛苦,姥爷临终前要求姥姥给他捎带上“田野农耕图”,表现了对农民的勤劳品质的歌颂。根据文本“有时候,姥姥家活像被捅的喜鹊窝,叽叽喳喳。村里的小孩子,勾肩搭背地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姥姥像个孩子王,笑得腰身前仰后合”可知,村里的小孩子都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姥姥非常开心,可见作者对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王羲之任率王羲之字逸少,王导之从子①也。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②,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时太尉郗鉴③使门生求女婿于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④之兰亭⑤,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说,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⑥如此。(《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注:①从子:侄子。②辩赡:善于辩论。③太尉郗鉴:太尉,官名。郗鉴:人名。④⑤会稽山阴、兰亭:地名。⑥任率:任性率真不做作。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D.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人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成年时由父亲或尊长取定,一般用于自称。B.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C.东床,就是女婿,这一称呼,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东床的传说。D.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可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羲之才华出众。自幼能言善辩,世人无不为之惊奇,长大后更是长于辩论,还特别擅长隶书,为古今第一人。B.王羲之行事率性。太尉郗鉴派人前来选婿时,王氏诸少“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若无其事。C.王羲之性喜自然。他喜欢会稽山水,曾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并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D.王羲之爱鹅成癖。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后非常惋惜;又听说山阴道士养好鹅,去看后非常喜欢,坚持要买。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4.王羲之任性率真,文中哪些地方有具体的体现?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10.C11.A12.A13.(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2)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14.太尉选婿,王羲之坦腹东床吃东西,若无其事;为“求鹅”带着亲友前往观看;鹅被烹煮,叹息伤心;笼鹅而归,喜不自胜。【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中,“羲之雅好服食养性”,“羲之”是主语,“好”,喜欢,谓语,“服食养性”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谢安未仕时亦居焉”,“谢安”是主语,“未仕时”作“居”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句子翻译: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一般用于自称”说法错误。古人自称一般称名,而尊称对方时,则称字。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自幼能言善辩,世人无不为之惊奇”错误,原文“幼讷于言,人未之奇”意思是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之处。选项是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假”,“借助”;“利足”,脚走得快;“致”,达到;“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绝”,横渡。(2)“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愚益愚”,愚人更加愚昧;“所以”,……的原因;“其”,大概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太尉郗鉴派人前来选婿时,王氏诸少“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若无其事。可见其行事率性。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他想买却没能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动身前往观看。可见王羲之为“求鹅”而体现出来的“任率”。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此处表现王羲之为失去喜爱的鹅而伤心,这正是其“任率”性格的体现。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王羲之愉快地把经抄写完,用竹笼子装着鹅带回家去,他感到非常快乐。此处体现了王羲之因得到喜爱的鹅而有的高兴,这正是其“任率”性格的体现。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都很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王羲之曾和一些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给我书写《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全都送给你。”王羲之高兴地写完后,用笼子把鹅装起来拿回去了,非常高兴。他的率真任性就像这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点明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衰颓的状况。B.颔联“两行雁带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诗人也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C.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代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从字面看是感慨自己身世的安危,实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良机已失、大势已去的无限感慨。16.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5.B16.①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③壮志难酬之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诗人也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错误,应是鸿雁由北向南将秋来的消息带给诗人,并非将思情带回故乡。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首联写诗人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本联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本联写了诗人身世遭际之愁。由此可知,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诗人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这一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之悲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的《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跬”“至”“须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固,其想象之,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中国诗歌的长河,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光怪陆离其乐无穷兼收并蓄厚积薄发B.光怪陆离乐不可言兼收并蓄博观约取C.斑驳陆离乐不可言兼而有之厚积薄发D.班驳陆离其乐无穷兼而有之博观约取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B.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C.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D.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答案】18.A19.C20.(1)比喻。(2)将《诗经》喻为“上游”“源头”,形象地说明了《诗经》的地位。将《诗经》喻为“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则生动地揭示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连用多个喻体(或博喻的运用),又加强语意,增添文章的气势。【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色彩繁杂,形象奇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斑驳陆离”只用来形容具体物件,“光怪陆离”还可以形容某些奇形怪状的社会现象。语境用于形容想象,属于抽象事物,应选“光怪陆离”。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做某一件事,感到乐在其中。乐不可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语境强调务农做事之中的快乐,应选“其乐无穷”。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兼而有之: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几个方面,也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语境把中国诗歌比作“长河”,强调其包容性强,应选“兼收并蓄”。厚积薄发:长时间多多积蓄,慢慢放出或在某个瞬间一下子表现出来,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博观约取: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语境强调唐诗长时间的积淀,选“厚积薄发”。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个语病:原句“由于……使……”造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由于……为代表”搭配不当;成分赘余,“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中的“独”与“之一”语义重复,可删去“之一”。经过分析,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此句运用比喻修辞。从比喻的构成看,“它是上游,是源头……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这是一组博喻,一连用了三个暗喻句,本体是“它”,代指“《诗经》”,喻体分别是“上游”“源头”“第一个春天”,“是”是本题与喻体之间的连接词。从表达效果看,用“上游”“源头”来写出了“《诗经》一也”的地位,突出其地位之高。用“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来写《诗经》的特色和成就,明确《诗经》在诗歌史上的成就和地位。用“上游”“源头”“第一个春天”这一连串的喻体,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形象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0多年前那段苦难和辉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史。①,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②,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③,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B.我们党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C.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表现出无所畏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