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市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1页
横州市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2页
横州市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3页
横州市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4页
横州市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横州市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广西南宁市横州市2023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1.(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滞留(zhì)窒息(zhì)油光可见正襟危坐

B.娴熟(xián)妯娌(yóu)和颜悦色鹤立鸡群

C.锃亮(zèng)悄然(qiǎo)眼花缭乱抑扬顿挫

D.属引(zhǔ)禁锢(gù)藏污讷垢锐不可当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油光可见"的“见”应为“鉴"。

B项中“妯(yóu)娌”错误,应读作“妯(zhóu)娌"。

C项字形和字音全都正确。

D项中“藏污讷垢”应为“藏污纳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析。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2.(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B.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纷至沓来。

C.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D.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项“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使用正确。

B项“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使用正确。

C项中“具体而微”使用不恰当。“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用在这里形容环卫工人的劳动不恰当。

D项“不言而喻”意思是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人格魅力,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

C.抖音不再是一款只针对“先锋潮人"的应用,而是一个帮助普通用户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

D.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好的传承。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B项“塑造”与“人格魅力"搭配不当,可将“塑造”改为“展现"。

C项没有语病。

D项两面对一面,可在“优秀文化”后加上“能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4.(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D.秋天的枫叶,远远看上去好像一团火焰,近看又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树上翩翩起舞。

【答案】D

【知识点】比喻;夸张

【解析】【分析】A项“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天气炎热。

B项“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手法,强调皇帝换衣服频繁。

C项“桌子一天擦一百遍"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环境恶劣。

D项把枫叶比作火焰和蝴蝶,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夸张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

5.(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民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B.⑤②③④①C.④①②⑤③D.②③④⑤①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端午节总述→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内蕴随时代发展不断的增加)”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判断。④句中“端午节,是……”,点出句子中心引起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①句“关于他的起源”体现了句意衔接的紧密,可作为第二句;⑤句“汉魏以后"体现了分析过程语意衔接紧密,可作为第三句;②句可通过读能确认与上一句衔接紧密,可作为第四句;③句句意的总结的意味,可作为末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④①⑤②③。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排序题注意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尾句。确定收据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上下句中出现相同的词语),然后依据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句序。排序完成后要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义表达是否正确。通顺。

6.(2023八上·横州期中)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3)___,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白居易)

(4),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5)是故,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6)故人,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答案】(1)气蒸云梦泽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可怜身上衣正单

(4)浮云游子意

(5)学然后知不足

(6)不独亲其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到(6)题都记忆型默写;注意“蒸、俱、颜、游”等字写法。

故答案为:(1)气蒸云梦泽;(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可怜身上衣正单;(4)浮云游子意;(5)学然后知不足;(6)不独亲其亲。

【点评】本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2023八上·横州期中)文言文阅读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①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

(注)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①卜居:选择安身之处。

7.下列句中“以”与“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中“以”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以钱覆其口D.以其境过清

8.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A.传记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

B.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乱。

C.母亲临死时告诫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

D.顾炎武是个既怀大志又不忘治学的奇人,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诸经注疏,他一生治学成果丰富。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读书目十行下目___

②四谒孝陵谒

③即发书对勘发

④河漕兵农之属属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答案】7.C

8.B

9.目,看或者用眼睛看;谒,拜见;发,打开;属,类

10.①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

②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没从这里出去。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用法。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本题是文言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准确翻译文章内容,其次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在文中所渗透的观点和情感。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多读多练,在翻译时,做到逐字落实,弄懂全文意思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句子。

参考译文: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朝秀才。出生就有两个瞳孔,中间是白的,旁边是黑的。读书一目十行,看到明朝末年多变乱,追求治国安邦的学问。明朝弘光政权灭亡以后,侍奉嗣母(出继的儿子称所继用一方的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阔乱。昆山县令杨永言发起义兵,顾炎武和归庄跟从一起。鲁王授予他兵部司务,义兵的事情没有做成,侥幸逃脱,嗣母于是绝食而亡,告诫顾炎武不要侍奉两个朝代(不事清朝)。唐王用兵部职方郎的职位召唤他,因为母亲的丧事没有前往,于是离开家不返回了。顾炎武自己负有见用于世的谋略,没有得到实现,所到之处就小小的尝试一下,他曾在山东长白山下开垦农田,又曾在山西雁门北面、五台山东面放牧,积累干金。顾炎武走遍了边关要塞,四次拜谒明孝陵,六次拜谒明思陵,才在陕西的华阴住下来。他说“华阴控扼潼关和渭河的路口,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听到天下的事。一旦有警报,就能进山把守险要的地方,不过只有十里路的距离:如果有志于四方,那么一出潼关的关门,也有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的便利。因此在这里定居了。

炎武生平精力过人,从少年到老年,没有一时一刻离开书本。他所到的地方,常常用二头骡子二匹马运载书籍,经过边境要塞和驻兵的堡垒,就叫来老兵向他们询问当地事情的曲折经过,凡是有跟平时听到的不符的地方,就取出随身带的书籍查对:如果是在平原旷野,就在马鞍上默读各种经书的注疏。

顾炎武的学问,大都是主张收敛浮华而追求真实。凡是国家典章制度、府县旧制、天文观测,河工漕运军事农桑的类别,无不是追求到事情原委,考查订正利弊,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一书,一百二十卷。另外有一本《肇域志》,则是考订思索之外,糅合图经编著而成的。精通韵学,撰写三卷《音论》。

7.“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翻译为:唐王凭借兵部职方郎的身份征召(某人)。“以”在这里是“凭借……的身份"的意思。

A项“可以为师矣”翻译为: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以"是“凭借”的意思。

B项“河曲智叟亡以应"翻译为:河曲智叟没有(什么)来回答。“以”是“用来"的意思。

C项“以钱覆其口”翻译为:用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以"是“用”的意思。

D项“以其境过清"翻译为: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以”是“因为"的意思。

故答案为:C。

8.A.正确;

B.不正确,根据文中内容“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理解,明朝弘光政权灭亡以后,侍奉嗣母(出继的儿子称所继嗣一方的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活乱。选项中“生身母亲王氏"的理解有误;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9.①翻译:读书时一眼能看十行。“目”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看"。

②翻译:四次拜谒孝陵。“谒”的意思是“拜谒、拜见"。

③翻译:就打开书核对校勘。“发”的意思是“打开"。

④翻译:黄河漕运、军事、农业之类。“属”的意思是“类"。

故答案为:①目,看或者用眼睛看;②谒,拜见;③发,打开;④属,类。

10.翻译时注意关键词:①负:怀有。遂:满足。所至:所到的地方。②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故答案为:①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②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没从这里出去。

(2023八上·横州期中)阅读理解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②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③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④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⑤____。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⑥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研磨、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研磨耐心,修炼心性,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1.文章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12.联系上下文,在第⑤小节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13.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4.你觉得该如何研磨和修炼“耐心”呢?请结合文中观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0-100字。

【答案】11.由现实中不少任缺乏耐心的现象引出论题,耐心;激发阅读兴趣。

12.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13.引用论证,引用《道德经》和《大学》里的名言,论证了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成就过程之美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14.研磨和修炼“耐心”,就是凡事要不急、不躁、不厌烦;要坚持到底;要排除杂念,保持纯净,保持心清、心静;要沉得住气,保持淡泊、淡定……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章开头及其作用;引用论证;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开头语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吸引读者,增强论述的趣味性;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提炼概括分论点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讲述的主题或观点,这样可以让你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帮助你更好地提炼出核心分论点。综合以上的步骤,将找到的关键句子、重复的关键词和概念整理成一个有逻辑和精炼的句子,即为提炼出的分论点。

(3)本道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4)本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涵。

11.本文开头列举了现代人一些常见的焦虑、着急和不耐烦的具体表现,通过“一言以蔽之,没耐心”引出了本文的论题——耐心;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由现实中不少任缺乏耐心的现象引出论题,耐心;激发阅读兴趣。

12.本道题考查补写分论点的能力。既然是文章的分论点,我们先要找出分论点的模式。从第③段“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和第④段“耐心成就过程之美”可以明确,本文分论点的模式是:耐心成就之美。再从第⑤段“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等语句可以看出,这段主要在论述耐心与意志的关系。因此分论点是: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故答案为: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13.第④段划线句子可以明显看出引用了《道德经》和《大学》里的话,属于引用论证,目的是证明本段的分论点“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耐心成就过程之美"。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经》和《大学》里面的话,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故答案为:引用论证,引用《道德经》和《大学》里的名言,论证了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成就过程之美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14.注意从材料中筛选依据。从“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可以明确:研磨和修炼耐心需要有要坚持到底的恒心和毅力;从“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可以明确:研磨和修炼耐心要排除杂念,保持纯净,保持心清、心静。其他方面也可以。重点选择一两个方面联系文本和自身实际来谈即可。

故答案为:研磨和修炼“耐心”,就是凡事要不急、不躁、不厌烦;要坚持到底;要排除杂念,保持纯净,保持心清、心静;要沉得住气,保持淡泊、淡定……

(2023八上·横州期中)阅读理解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

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

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

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5.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6.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①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②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句:▲

17.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8.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5.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16.选①:“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选②: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17.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18.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描写中确定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体现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2)①本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动词。需要结合语句分析出该动词表现的内容,以及表达的人物的情感。

②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作答时: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②抓住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形容词,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③从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关联词语入手。在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是变化的,因而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及关联词语,就可以分析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④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⑤联系上下文,根据情节发展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3)本题考查插叙。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插叙有如下作用:照应题目;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4)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标题的含意,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15.此题从文章第十一段的后来,鹃爷成了民间艺人”,可以确定鹗爷这个人物形象的身份是民间艺人。之后再结合文章内容从“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等角度概括鹗爷的形象特点,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16.①“蚕食”这一动词的意思是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句中“蚕食”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一步步地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表现了鹗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②此题要求结合“一会儿闪过一会儿又闪过揣摩鹞爷的心理。鹞爷远远地望着放风筝的男孩,眼前闪过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影子”,可见鸭爷此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想起了儿子大龙曾经跟他学扎风筝的美好往事,但是现在儿孙不在身边,儿子大龙去城里开了风筝作坊去挣大钱,而自己的手艺也要慢慢失传了。想到这些,鹞爷难免失落和痛心。

故答案为:选①:“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选②: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17.本文插叙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作用如下:男孩被绊倒,随之风筝飞走了,照应了文章的标题“飘逝的风筝";鹞爷没有责备男孩,而是说“风筝早晚要飞走的”。当男孩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时,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这些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都表现了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了人物形象;鹞爷和男孩关于“根”的谈话,让人们思考根是什么,深化了小说主题。

故答案为: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18.本文的标题是“飘逝的风筝”,从表面看,飘逝的是风筝,但是从深层次看,“风筝”代表的是传统技艺、乡村文明。所以,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和乡村文明。还应看到留守乡村的老人内心的孤单、痛苦。

故答案为: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19.(2023八上·横州期中)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答案】【参考例文】这才是青春当我不再只是用哭来表达内心的悲伤时,当所有的幻想不再只是用表情画出时,当生命的内涵在不知不觉中根植于我的内心时,回头一望,才蓦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了。苦苦是人生之桥,怕苦会走上人生的歧途;苦是劳动的外壳,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只有走过人生的苦桥,才能抵达幸福的彼岸。今年“五一"提前放假了,正赶上农田打农药时期,爸妈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就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别人家打农药。当然,我也不可能待在家里当“大小姐”。早上起来吃个馒头便和爸爸出去,直到下午三点左右才回来,然后匆忙吃点饭,又开始起程。就这样,从我家到农田,两点一线式的跑两趟,一天也就结束了。我觉得很累,身体都快被太阳晒“焦"了,但我又不敢告诉爸妈我很累。看到爸爸被晒黑的皮肤、磨破了的鞋;妈妈渐白的头发、干黄的手后,我才发现自己受的累、吃的苦是多么微不足道。烈日下的暴晒,的确让人感到很辛苦。但是,天空很蓝,云很白,苦后一定会尝到甘甜。辣我很在乎成绩,成绩的不稳定总使我忐忑不安。每次考完试,成绩考得好,我会一连高兴好几天,有时也会兴奋过头;但若成绩考得不理想,我就像被放了气的气球,一点力气也没有。有时,会因成绩下降而感到头晕,感觉就像吃过很辣的辣椒一样,眼泪直往下流,很难受。“成绩代表不了什么”,这是妈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啊,它代表不了什么,可它毕竟又代表着什么……酸早晨起来,突然发现爸爸额间多了几道皱纹,妈妈头上多了几根白发。我有点心酸,我长大了,爸妈却变老了……从没想过父母终将会离开我,总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远到我都忘记自己会长大;远到我都忘了爸妈会变老,他们会和我分开;远到我都忘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要靠自己的。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甜生活中遇到点滴的挫折,我会怕,会退缩,但妈妈说:“你长大了,要学会自己闯,自己去面对。"现在,我们学校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每个同学自己去讲课。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我怕自己讲不好,怕自己讲错。在同学与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踏上了三尺讲台,顺利地讲完了那道题。顿时,掌声四起,同学与老师脸上都露出赞许的微笑;而我,也舒心地笑了。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豁然晴朗一般;那种滋味,就像夏日里的清泉一样,甜到我的内心深处。这才是青春!青春期的天空是由苦、辣、酸、甜糅合而成的。朋友,抬起头看看头顶那片蔚蓝的天空吧,请相信,我们青春的天空会更蔚蓝,更悠远……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2017年聊城中考语文试题的作文,是一道材料、命题作文题。一般性材料作文审题都要求准确、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并选择一个恰当的侧面和角度构思作文。今年的作文题目也不例外,在给出不设置审题障碍的材料,同时给学生提供叙写真事、抒发真情、释放积累的可能性;有意引学生对人生、生命、生活形成关注与思考!“青春”类命题,往往基于以下两点:1.关注青春生活风采。学习生活中,初中生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热爱科学,却也怕作业负担,怕考试失败;渴望老师的尊重、关爱,却也常常叛逆,喜欢自由自在,有自己的空间;喜欢表现自己,却因常常出错而害怕。课余生活中,我们总是生龙活虎,热爱班集体,却常常因打打闹闹毁坏了班级荣誉,伤了同学间的和气,被家长、老师批评;渴望同学友谊,却也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大打出手;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另类”,做自己爱做的事。家庭生活中,渴望父母的理解,厌烦父母的唠叨,常常和父母对抗;富有理想,但遇到挫折便失落怅惘……中考作文的命题,就是紧紧扣住我们自己的个性生活作为命题的范围和内容的。2.折射生命的内涵。成长中,中学生学会了开启尘封的心灵,睿智地面对世间一切不可预测的变故,打造坚实的青春底座,磨出生命的光亮,感受体验青春生命的精彩。中学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演绎人生的精彩。中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行动解读自己的生命,由青春成长感悟生命的内涵。针对此类命题,考生应注意到明显的趋向:引导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回眸抒写对生命的个性感悟体验。如“成长回眸,值得思索的也许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也许是换个角度思考的智慧和豁达;也许是战胜困难、毅者无疆的勇敢……回眸间,盘点曾经岁月中的记忆或对成长的理解、感悟,你一定有所收获。”此类命题既要写青春成长经历,又要得出自己独特人生感悟。一言以蔽之,在“青春"的大范畴内,写作时考生应该重点把握“这才是青春”中的“这"一字。写作此文时,文体以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为佳;文学素养深厚的同学,尽可能尝试抒情笔法,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寓情于物。立意宜“高”,题材宜“新"。立意和题材确定好后,方可设计题记、开头、和结尾。(1)广引用,总收笔。为了更好地表达青春感悟、心灵的收获,以增强文章的容量,可以巧妙的引用诗文,展示正积极的文采。(2)借修辞,创意境。如果你的胸中藏着丰富细腻的情感积累,不妨从小处落笔,写出曾经经历过的一次磨难、坎坷。这就可以借助修辞之法,烘心中之情,这就可使文章开头生动形象,情景交融。(3)用铺陈,造气势。当我们的心中对“青春”千般感慨,不妨站立于更高的位置来“俯视"青春,以抒发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则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用上铺陈的语句,以增强气势。

1/1广西南宁市横州市2023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1.(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滞留(zhì)窒息(zhì)油光可见正襟危坐

B.娴熟(xián)妯娌(yóu)和颜悦色鹤立鸡群

C.锃亮(zèng)悄然(qiǎo)眼花缭乱抑扬顿挫

D.属引(zhǔ)禁锢(gù)藏污讷垢锐不可当

2.(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B.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纷至沓来。

C.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D.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3.(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人格魅力,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

C.抖音不再是一款只针对“先锋潮人”的应用,而是一个帮助普通用户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

D.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好的传承。

4.(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C.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D.秋天的枫叶,远远看上去好像一团火焰,近看又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树上翩翩起舞。

5.(2023八上·横州期中)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民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B.⑤②③④①C.④①②⑤③D.②③④⑤①

6.(2023八上·横州期中)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3)___,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白居易)

(4),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5)是故,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6)故人,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2023八上·横州期中)文言文阅读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①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

(注)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①卜居:选择安身之处。

7.下列句中“以"与“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中“以"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以钱覆其口D.以其境过清

8.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A.传记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

B.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乱。

C.母亲临死时告诫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

D.顾炎武是个既怀大志又不忘治学的奇人,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诸经注疏,他一生治学成果丰富。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读书目十行下目___

②四谒孝陵谒

③即发书对勘发

④河漕兵农之属属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2023八上·横州期中)阅读理解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②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③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④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⑤____。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⑥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研磨、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研磨耐心,修炼心性,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1.文章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12.联系上下文,在第⑤小节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13.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4.你觉得该如何研磨和修炼“耐心”呢?请结合文中观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0-100字。

(2023八上·横州期中)阅读理解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

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

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

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5.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6.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①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②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句:▲

17.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8.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19.(2023八上·横州期中)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油光可见"的“见”应为“鉴"。

B项中“妯(yóu)娌”错误,应读作“妯(zhóu)娌"。

C项字形和字音全都正确。

D项中“藏污讷垢”应为“藏污纳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析。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2.【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项“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使用正确。

B项“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使用正确。

C项中“具体而微”使用不恰当。“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用在这里形容环卫工人的劳动不恰当。

D项“不言而喻”意思是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B项“塑造"与“人格魅力”搭配不当,可将“塑造"改为“展现”。

C项没有语病。

D项两面对一面,可在“优秀文化"后加上“能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4.【答案】D

【知识点】比喻;夸张

【解析】【分析】A项“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天气炎热。

B项“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手法,强调皇帝换衣服频繁。

C项“桌子一天擦一百遍"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环境恶劣。

D项把枫叶比作火焰和蝴蝶,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夸张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

5.【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端午节总述→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内蕴随时代发展不断的增加)”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判断。④句中“端午节,是……”,点出句子中心引起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①句“关于他的起源”体现了句意衔接的紧密,可作为第二句;⑤句“汉魏以后"体现了分析过程语意衔接紧密,可作为第三句;②句可通过读能确认与上一句衔接紧密,可作为第四句;③句句意的总结的意味,可作为末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④①⑤②③。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排序题注意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尾句。确定收据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上下句中出现相同的词语),然后依据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句序。排序完成后要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义表达是否正确。通顺。

6.【答案】(1)气蒸云梦泽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可怜身上衣正单

(4)浮云游子意

(5)学然后知不足

(6)不独亲其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到(6)题都记忆型默写;注意“蒸、俱、颜、游”等字写法。

故答案为:(1)气蒸云梦泽;(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可怜身上衣正单;(4)浮云游子意;(5)学然后知不足;(6)不独亲其亲。

【点评】本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答案】7.C

8.B

9.目,看或者用眼睛看;谒,拜见;发,打开;属,类

10.①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

②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没从这里出去。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用法。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本题是文言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准确翻译文章内容,其次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在文中所渗透的观点和情感。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多读多练,在翻译时,做到逐字落实,弄懂全文意思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句子。

参考译文: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朝秀才。出生就有两个瞳孔,中间是白的,旁边是黑的。读书一目十行,看到明朝末年多变乱,追求治国安邦的学问。明朝弘光政权灭亡以后,侍奉嗣母(出继的儿子称所继用一方的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阔乱。昆山县令杨永言发起义兵,顾炎武和归庄跟从一起。鲁王授予他兵部司务,义兵的事情没有做成,侥幸逃脱,嗣母于是绝食而亡,告诫顾炎武不要侍奉两个朝代(不事清朝)。唐王用兵部职方郎的职位召唤他,因为母亲的丧事没有前往,于是离开家不返回了。顾炎武自己负有见用于世的谋略,没有得到实现,所到之处就小小的尝试一下,他曾在山东长白山下开垦农田,又曾在山西雁门北面、五台山东面放牧,积累干金。顾炎武走遍了边关要塞,四次拜谒明孝陵,六次拜谒明思陵,才在陕西的华阴住下来。他说“华阴控扼潼关和渭河的路口,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听到天下的事。一旦有警报,就能进山把守险要的地方,不过只有十里路的距离:如果有志于四方,那么一出潼关的关门,也有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的便利。因此在这里定居了。

炎武生平精力过人,从少年到老年,没有一时一刻离开书本。他所到的地方,常常用二头骡子二匹马运载书籍,经过边境要塞和驻兵的堡垒,就叫来老兵向他们询问当地事情的曲折经过,凡是有跟平时听到的不符的地方,就取出随身带的书籍查对:如果是在平原旷野,就在马鞍上默读各种经书的注疏。

顾炎武的学问,大都是主张收敛浮华而追求真实。凡是国家典章制度、府县旧制、天文观测,河工漕运军事农桑的类别,无不是追求到事情原委,考查订正利弊,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一书,一百二十卷。另外有一本《肇域志》,则是考订思索之外,糅合图经编著而成的。精通韵学,撰写三卷《音论》。

7.“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翻译为:唐王凭借兵部职方郎的身份征召(某人)。“以”在这里是“凭借……的身份"的意思。

A项“可以为师矣”翻译为: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以"是“凭借”的意思。

B项“河曲智叟亡以应"翻译为:河曲智叟没有(什么)来回答。“以”是“用来"的意思。

C项“以钱覆其口”翻译为:用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以"是“用”的意思。

D项“以其境过清"翻译为: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以”是“因为"的意思。

故答案为:C。

8.A.正确;

B.不正确,根据文中内容“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理解,明朝弘光政权灭亡以后,侍奉嗣母(出继的儿子称所继嗣一方的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活乱。选项中“生身母亲王氏"的理解有误;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9.①翻译:读书时一眼能看十行。“目”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看"。

②翻译:四次拜谒孝陵。“谒”的意思是“拜谒、拜见"。

③翻译:就打开书核对校勘。“发”的意思是“打开"。

④翻译:黄河漕运、军事、农业之类。“属”的意思是“类"。

故答案为:①目,看或者用眼睛看;②谒,拜见;③发,打开;④属,类。

10.翻译时注意关键词:①负:怀有。遂:满足。所至:所到的地方。②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故答案为:①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②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没从这里出去。

【答案】11.由现实中不少任缺乏耐心的现象引出论题,耐心;激发阅读兴趣。

12.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13.引用论证,引用《道德经》和《大学》里的名言,论证了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成就过程之美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14.研磨和修炼“耐心”,就是凡事要不急、不躁、不厌烦;要坚持到底;要排除杂念,保持纯净,保持心清、心静;要沉得住气,保持淡泊、淡定……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文章开头及其作用;引用论证;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开头语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吸引读者,增强论述的趣味性;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提炼概括分论点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讲述的主题或观点,这样可以让你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帮助你更好地提炼出核心分论点。综合以上的步骤,将找到的关键句子、重复的关键词和概念整理成一个有逻辑和精炼的句子,即为提炼出的分论点。

(3)本道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4)本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