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物种分布区的研究由来已久。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最早注意到不同地区物种分布的差异,他将动植物分布描述为“以地球为棋盘的大棋局"。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地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物种的分布区存在差异,但仍不清楚物种分布区的大小差异。在20世纪末,科学家发现种子植物的分布区大小相差可达5至6个数量级。
种子植物,顾名思义就是能产生种子的植物,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产者。种子植物的不同类群在陆地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如菊科植物欧洲千里光在南北半球都有分布,其分布区可达上千万平方公里,而云南高黎贡山一些特有的风仙花属物种只限于不足1平方公里的分布区。
现代生物学家通过DNA序列构建了种子植物的生命之树,结合现有的化石证据估算出不同种子植物的形成时间,如最早的松科植物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约为距今1.55亿年前,而最早的忍冬科植物形成时间约为距今1亿年前,二者相差5500万年。
种子植物在地球上形成以后,通过产生种子的形式向外扩张,不断占领新的生存环境以扩大其“领地”。理论上,随着扩散过程的持续发生,种子植物的分布区逐渐变大,但若扩散过程中发生极端事件,如晚新生代大冰期事件导致地球大幅度降温,会引起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缩小甚至导致植物灭绝。若排除扩散能力、定居能力等因素对种子植物分布区的影响,在地球上出现时间相近的种子植物应该有相似的分布区大小。
大种子储备的营养物质能为幼苗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资源,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它们在热带雨林等环境中具有生存优势;而小种子是“机会主义者”,它们会尝试进入更多新的生活环境,拓展其分布区,成为传播扩散“健将”。种子植物孕育一粒大种子所需资源大于孕育一粒小种子所需资源,且小种子更轻,故相对大种子而言,小种子具有更大的数量、更远的传播距离,因而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在种子植物形成的早期阶段,种子主要依靠重力、风力进行扩散。这两种扩散方式的效率与种子大小密切相关,如报春花的种子越小,其在重力介导的下落过程中可能被风传播得更远。在距今约八千万年前,随着大型脊椎动物的出现,形成了以动物为媒介的种子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削弱了传播效率与种子大小的关系。研究团队建立的种子植物分布区大小与种子大小相互关系的数学方程中,不同扩散方式的方程系数为:自助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这意味着自助传播与风力传播的种子,其大小对分布区大小的影响更显著。
研究团队还发现同种植物的种子质量有一定的变化,如单粒风仙花的种子可能为0.0021克,也可达0.0068克,这种可变性在生物地理学上称为种内交异性。团队通过广泛比较在不同地方采集到的同种植物种子,获得种子大小的种内变异性,建立植物分布区大小与种子大小变异性的数学方程,发现随着种内变异性增加,分布区大小也有增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种内变异性高的物种能适应更多环境,其分布区可能会更大,就如同生活中的活动扳手能拧动各种规格的螺丝钉。
传统观点认为,同种植物的属性(包括种子大小)在种内的变异性主要是由生存环境的差异引起的。目前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发现,植物属性的变异性可溯源至对应基因——“可塑性基因”,植物拥有“可塑性基因”,就有了高的变异性和适应能力。种子大小的变异性可能也与“可塑性基因"有关。而此类基因很可能正好是种子植物适应多种生存环境的遗传基础。
(摘编自王鸿良《种子植物传播为何有的近有的远》)
材料二:
种子大小、下垫面类型、风速对柠条种子风力再传播的最终分布会产生影响。种子大小是影响其风力再传播的重要因素。在相同下垫面类型下,随着风速增加,种子越小,传播距离越远。Eriksso在对常绿植物种子扩散和定居的进化研究中也发现小种子在近距离传播中具有优势。研究结果发现小种子启动风速最小,且种子在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启动风速小于低盖度,说明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小种子更易于搬运。
随着风速的增加,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小种子扩散变化最明显、水平传播距离最大。这表明种子大小和土壤结皮覆盖度存在交互作用。通常,静止平面上的种子,沿着地面运动需克服种子重力和其产生的升力之间引起的地表摩擦。柠条种子越大,其自身重力越大,则高风速能更好地克服这种地表摩擦。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结皮覆盖较为均一,地表平坦,相对摩擦力也最小。因此,这种交互作用主要来源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小和连续变化对种子沿地表运动的摩擦力的影响。
生物结皮通过改变土壤表层的粗糙度来影响种子的传播,易被风媒传播的植物种子落地后其风力再传播与沙面的稳定性及地表微区特征有很大关系,而且土壤质地越粗糙,种子越容易在土壤中定居。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在结皮覆盖度较低的样地中,风速不断增大,结皮底下的沙粒被不断搬运,导致结皮底下出现空间而形成小沙坑,部分种子暂时被搬运进去,逐渐被沙粒浅埋。但随着风速进一步增大,越来越多的结皮被破坏,浅埋的种子被再次搬运。
在种子大小和下垫面条件的交互影响下,柠条种子风力传播最终表现出多样的格局和策略,这种多样性最终也会影响到柠条种群的自然更新过程。
(摘编自王家辉《柠条种子风力再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菊科植物欧洲千里光和云南高黎凤仙花瓜物种为例,说明了种子植物因类群不同在陆地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
B.材料一表明,大种子储备的营养物质能为幼苗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因而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和更强的扩散能力。
C.材料二指出,地表越平坦,相对摩擦力也越小,那些易被风媒传播的植物种子,落地后就越容易在土壤中定居。
D.材料二认为,受种子大小和下垫面条件的交互影响,柠条种群自然更新,柠条种子风力传播表现出多样的格局和策略。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物种分布区大小的差异之因进行探索,这对生物地理学者的研究是一种挑战。
B.构建种子植物的生命之树,可佐证形成时间相对接近的种子植物具有相近分布区。
C.如果种子扩散过程中发生极端事件,会造成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缩小甚至植物灭绝。
D.即便同种植物的种子质量也会产生种内变异,这可能与其“可塑性基因”有关。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达尔文的描述,既突出动植物的分布面积大、存在差异,也增强生动性。
B.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C.材料一第六段表明自助传播与动物传播的种子,其大小对分布区大小的影响更显著。
D.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论证种子大小和土壤结皮覆盖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原因。
4.材料一第五段使用“机会主义者"健将”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种子的传播,二者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瞻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辨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磕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篙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鸣鸣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选自汪曾祺《故里杂记》)
材料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李三这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的塑造,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彰显出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在结尾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写了李三偷篙被罚这件事,从其中“李三挨罚,有史以来第一次”这句可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让读者回味无穷。
C.李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勾连全篇的叙事线索。他是地保、更夫,同时又是庙祝,作者通过他的几种职责写出了当地旧时代的有关民俗民风。
D.作者擅长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如文中三次写到李三打更,他从“定更"敲到“三更”,这能展现出作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8.汪曾祺的小说也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抒情性是散文化小说的重要特征,请从意境氛围、内蕴、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文本一的抒情性特征。
9.文本一的内容是否符合文本二中费孝通说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给予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碎碎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碟碟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肱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肱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文本二: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注】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
【注】夜明砂:干燥的蝙蝠粪便的别称。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有罅隙B风水C相遭D皆有E噌吰镗鞳之声F何独G兹山H为然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行,“舟”表示“行"的方式。文本二中“蛇行而入”的“蛇"也表示“行”的方式,两者用法一致。
B.不余欺,没有欺骗我。《种树郭橐驼传》中“故不我若也"的“不我若”表示不如我,两者结构相同。
C.记,古代文体,多以自然名胜为载体表达情感。苏轼的《石钟山记》以记游为议论,体现了宋代游记的新风格。
D.当,文中意为“应当"。李密《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的“当"与此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使文章别开生面,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
B.文本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本二不仅在具体描绘石钟山时对文本一多有继承,其质疑苏轼观点的逻辑与《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李渤观点的逻辑也颇为相似。
D.文本二认为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结论之所以有误,是因为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大钟,而没看到上钟山形状也是这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14.请简要梳理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②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③,谈笑静胡沙。
【注释】①叶梦得曾抗金有功,后被迫上疏告老,此作写于退隐湖州卞山时。②拚(pàn)却:不惜,甘愿。③东山老:指东晋谢安,他曾隐居浙江东山,复出后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击败前秦侵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色渐将晚”中的“晚"字极为形象,表现出暮秋时节景物的苍老暗深色彩。
B.“小窗低户深映”言小屋简陋古朴掩映于花木深处,可见隐居环境的幽静芳洁。
C.“徙倚"二句,表现了作者隐退后的闲适,怡情湖光水色,轻度流年,安享晚境。
D.“悲风”即秋风,“冉冉"为雁缓飞之状,胡笳指军中号角;诗人见眼前景,思身外事。
16.词下片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两句“______,______”以夸张修辞写山道高险,把行人仿佛手可摘星、心生惊惧而呼吸行走困难的情态表现得很生动。
(2)《扬州慢》中“______,______"两句虚实结合,含蓄表现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景象,词人黍离之悲溢于言表。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经常被人们用来表达过去的已不可挽回,未来的还能够把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天生的颜色,或黛或黝黑,或青或蓝,抑或是铁红、赭红,都是浑然天成的。不同颜色的山,传达出不同的意趣。南方的山多清秀俊雅,不去风骨;北方的山多雄奇,不失禅意。山有自己的声音,山在风中啸,在雨中泣,在冰霜中则是空谷足音。山也是有毛发的,树木杂草就是它的毛发。南方的山葳蕤茂盛,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而西北的山相对稀疏,像是一个A的老者,却不输大气,在气势上更胜一筹。南北山体在地形地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山所传达出的内在精神却是B的。①山有多重性格,或强硬或凝重,或奇险或高深。②它们仰面向上,冲天而起,我想这山的骨气也一定是向上的。③人又何尝不一样呢。
④山是含蓄的,它不张扬。把最好的东西都是藏得极深的,不会让人轻易寻到。你看那冬虫夏草要在高山雪窝子里才能挖到,即使你C也休想满载而归。山把灵芝、雪莲放在山崖,
一步不慎,人便落入万丈深渊。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高风险高回报。当然也是在传递一个“度"的概念,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必刻意强求,这是不是就是中庸之道呢?这理从书中来,却远没有从山中体悟来的更加真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一定”与文中加点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的球员都具有一定的水准。
B.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一定的。
C.你放心,我们明天一定离开这儿。
D.你还是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操作。
20.“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两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与气象有关的成语中,有一部分只是借用气象名词,①,因此我称之为“社会成语"。
“雪上加霜”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比喻灾上加灾,灾害深重。这本无问题,②。北方冬季雪下后一般并不马上融化,在东北、新疆北部甚至可以积一冬,因此雪上经常有霜出现;在气象原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积雪和霜的符号也经常同时出现。最重要的是,冬季北方田里已没有庄稼(东北)或庄稼正在越冬(华北),因此雪上加霜对农业来说基本没有影响。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这是因为,成语是文学,不是科学,人们完全可以组气象名词成语为社会服务。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雪是冻灾,霜也是冻灾,表示同样性质灾害的字叠加出现,不仅使成语美观,还会使人有灾重得透不过气的感觉。
类似“雪上加霜”,③,还有“傲雪凌霜"卧雪眠霜”“积雪封霜"等。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种影响。
前人留下的知识、经验在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可能制约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被认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可能不再适用于今天。
请对材料作延伸思考,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物种分布区的研究由来已久。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最早注意到不同地区物种分布的差异,他将动植物分布描述为“以地球为棋盘的大棋局”。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地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物种的分布区存在差异,但仍不清楚物种分布区的大小差异。在20世纪末,科学家发现种子植物的分布区大小相差可达5至6个数量级。
种子植物,顾名思义就是能产生种子的植物,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产者。种子植物的不同类群在陆地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如菊科植物欧洲千里光在南北半球都有分布,其分布区可达上千万平方公里,而云南高黎贡山一些特有的风仙花属物种只限于不足1平方公里的分布区。
现代生物学家通过DNA序列构建了种子植物的生命之树,结合现有的化石证据估算出不同种子植物的形成时间,如最早的松科植物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约为距今1.55亿年前,而最早的忍冬科植物形成时间约为距今1亿年前,二者相差5500万年。
种子植物在地球上形成以后,通过产生种子的形式向外扩张,不断占领新的生存环境以扩大其“领地"。理论上,随着扩散过程的持续发生,种子植物的分布区逐渐变大,但若扩散过程中发生极端事件,如晚新生代大冰期事件导致地球大幅度降温,会引起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缩小甚至导致植物灭绝。若排除扩散能力、定居能力等因素对种子植物分布区的影响,在地球上出现时间相近的种子植物应该有相似的分布区大小。
大种子储备的营养物质能为幼苗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资源,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它们在热带雨林等环境中具有生存优势;而小种子是“机会主义者”,它们会尝试进入更多新的生活环境,拓展其分布区,成为传播扩散“健将"。种子植物孕育一粒大种子所需资源大于孕育一粒小种子所需资源,且小种子更轻,故相对大种子而言,小种子具有更大的数量、更远的传播距离,因而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在种子植物形成的早期阶段,种子主要依靠重力、风力进行扩散。这两种扩散方式的效率与种子大小密切相关,如报春花的种子越小,其在重力介导的下落过程中可能被风传播得更远。在距今约八千万年前,随着大型脊椎动物的出现,形成了以动物为媒介的种子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削弱了传播效率与种子大小的关系。研究团队建立的种子植物分布区大小与种子大小相互关系的数学方程中,不同扩散方式的方程系数为:自助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这意味着自助传播与风力传播的种子,其大小对分布区大小的影响更显著。
研究团队还发现同种植物的种子质量有一定的变化,如单粒风仙花的种子可能为0.0021克,也可达0.0068克,这种可变性在生物地理学上称为种内交异性。团队通过广泛比较在不同地方采集到的同种植物种子,获得种子大小的种内变异性,建立植物分布区大小与种子大小变异性的数学方程,发现随着种内变异性增加,分布区大小也有增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种内变异性高的物种能适应更多环境,其分布区可能会更大,就如同生活中的活动扳手能拧动各种规格的螺丝钉。
传统观点认为,同种植物的属性(包括种子大小)在种内的变异性主要是由生存环境的差异引起的。目前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发现,植物属性的变异性可溯源至对应基因——“可塑性基因”,植物拥有“可塑性基因”,就有了高的变异性和适应能力。种子大小的变异性可能也与“可塑性基因”有关。而此类基因很可能正好是种子植物适应多种生存环境的遗传基础。
(摘编自王鸿良《种子植物传播为何有的近有的远》)
材料二:
种子大小、下垫面类型、风速对柠条种子风力再传播的最终分布会产生影响。种子大小是影响其风力再传播的重要因素。在相同下垫面类型下,随着风速增加,种子越小,传播距离越远。Eriksso在对常绿植物种子扩散和定居的进化研究中也发现小种子在近距离传播中具有优势。研究结果发现小种子启动风速最小,且种子在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启动风速小于低盖度,说明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小种子更易于搬运。
随着风速的增加,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小种子扩散变化最明显、水平传播距离最大。这表明种子大小和土壤结皮覆盖度存在交互作用。通常,静止平面上的种子,沿着地面运动需克服种子重力和其产生的升力之间引起的地表摩擦。柠条种子越大,其自身重力越大,则高风速能更好地克服这种地表摩擦。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结皮覆盖较为均一,地表平坦,相对摩擦力也最小。因此,这种交互作用主要来源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小和连续变化对种子沿地表运动的摩擦力的影响。
生物结皮通过改变土壤表层的粗糙度来影响种子的传播,易被风媒传播的植物种子落地后其风力再传播与沙面的稳定性及地表微区特征有很大关系,而且土壤质地越粗糙,种子越容易在土壤中定居。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在结皮覆盖度较低的样地中,风速不断增大,结皮底下的沙粒被不断搬运,导致结皮底下出现空间而形成小沙坑,部分种子暂时被搬运进去,逐渐被沙粒浅埋。但随着风速进一步增大,越来越多的结皮被破坏,浅埋的种子被再次搬运。
在种子大小和下垫面条件的交互影响下,柠条种子风力传播最终表现出多样的格局和策略,这种多样性最终也会影响到柠条种群的自然更新过程。
(摘编自王家辉《柠条种子风力再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菊科植物欧洲千里光和云南高黎凤仙花瓜物种为例,说明了种子植物因类群不同在陆地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
B.材料一表明,大种子储备的营养物质能为幼苗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因而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和更强的扩散能力。
C.材料二指出,地表越平坦,相对摩擦力也越小,那些易被风媒传播的植物种子,落地后就越容易在土壤中定居。
D.材料二认为,受种子大小和下垫面条件的交互影响,柠条种群自然更新,柠条种子风力传播表现出多样的格局和策略。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物种分布区大小的差异之因进行探索,这对生物地理学者的研究是一种挑战。
B.构建种子植物的生命之树,可佐证形成时间相对接近的种子植物具有相近分布区。
C.如果种子扩散过程中发生极端事件,会造成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缩小甚至植物灭绝。
D.即便同种植物的种子质量也会产生种内变异,这可能与其“可塑性基因"有关。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达尔文的描述,既突出动植物的分布面积大、存在差异,也增强生动性。
B.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C.材料一第六段表明自助传播与动物传播的种子,其大小对分布区大小的影响更显著。
D.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论证种子大小和土壤结皮覆盖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原因。
4.材料一第五段使用“机会主义者”“健将"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种子的传播,二者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A2.B
3.C4.①“机会主义者”“健将"等词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种子植物利用一切手段拓展其分布区的做法;②这些词语贴近社会生活,使抽象的术语变得通俗易懂。
5.相同点:两则材料都对种子植物传播远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种子和风速的大小对种子植物传播产生了影响。不同点:①材料一提出动物传播和种内变异性会对分布区产生影响。动物的活动范围越广,种子植物传播范围越大;种内变异性高的物种则能适应更多环境,会扩大分布区。②材料二提出下垫面类型会对分布区产生影响,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小种子更易于传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信息能力。
B.“因而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和更强的扩散能力”错误,结合“故相对大种子而言,小种子具有更大的数量、更远的传播距离,因而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可知,小种子更具备此优势。
C.“地表越平坦,相对摩擦力也越小”错误,结合“而且土壤质地越粗糙,种子越容易在土壤中定居"可知,种子越容易在土壤中定居的前提条件是“土壤质地越粗糙”,而非“地表越平坦"。
D.“柠条种群自然更新,柠条种子风力传播表现出多样的格局和策略”错误,结合“在种子大小和下垫面条件的交互影响下,柠条种子风力传播最终表现出多样的格局和策略,这种多样性最终也会影响到柠条种群的自然更新过程"可知,选项逻辑顺序错误,应是“多样的格局和策略”影响“柠条种群的自然更新"。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可佐证形成时间相对接近的种子植物具有相近分布区”错误,由“现代生物学家通过DNA序列构建了种子植物的生命之树,结合现有的化石证据估算出不同种子植物的形成时间"可知,可以估算出不同种子植物的形成时间,但并不能得出“形成时间相对接近的种子植物具有相近分布区”这一结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自助传播与动物传播的种子"错误,结合“这意味着自助传播与风力传播的种子,其大小对分布区大小的影响更显著”可知,应是“自助传播与风力传播"。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机会主义者”,指为达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人;“健将”,形容某种活动的高手。结合“而小种子是‘机会主义者’,它们会尝试进入更多新的生活环境,拓展其分布区,成为传播扩散‘健将’”可知,“机会主义者"健将”等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种子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种子植物能抓住机会,利用一切手段拓展其分布区的做法;同时,这些词语贴近社会生活,更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相同点:结合“在种子植物形成的早期阶段,种子主要依靠重力、风力进行扩散。这两种扩散方式的效率与种子大小密切相关"种子大小、下垫面类型、风速对柠条种子风力再传播的最终分布会产生影响。种子大小是影响其风力再传播的重要因素”可知,两则材料都对种子植物传播远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种子和风速的大小对种子植物传播产生了影响。
不同点:①结合“随着大型脊椎动物的出现,形成了以动物为媒介的种子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削弱了传播效率与种子大小的关系。研究团队建立的种子植物分布区大小与种子大小相互关系的数学方程中,不同扩散方式的方程系数为:自助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也就是说,种内变异性高的物种能适应更多环境,其分布区可能会更大,就如同生活中的活动扳手能拧动各种规格的螺丝钉”可知,材料一提出动物传播和种内变异性会对分布区产生影响。动物的活动范围越广,种子植物传播范围越大;种内变异性高的物种则能适应更多环境,会扩大分布区。
②结合“这种交互作用主要来源于下垫面粗糙度大小和连续变化对种子沿地表运动的摩擦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小种子启动风速最小,且种子在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启动风速小于低盖度,说明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小种子更易于搬运”可知,材料二提出下垫面类型会对分布区产生影响,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小种子更易于传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瞻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辨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磕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篙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鸣鸣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选自汪曾祺《故里杂记》)
材料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李三这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的塑造,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彰显出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在结尾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写了李三偷篙被罚这件事,从其中“李三挨罚,有史以来第一次”这句可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让读者回味无穷。
C.李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勾连全篇的叙事线索。他是地保、更夫,同时又是庙祝,作者通过他的几种职责写出了当地旧时代的有关民俗民风。
D.作者擅长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如文中三次写到李三打更,他从“定更"敲到“三更”,这能展现出作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8.汪曾祺的小说也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抒情性是散文化小说的重要特征,请从意境氛围、内蕴、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文本一的抒情性特征。
9.文本一的内容是否符合文本二中费孝通说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给予简要分析。
【答案】6.C7.B
8.①注重意境氛围描写,重点写民风民俗,在乡土情调中自然展现人物形象,淡化作家的直接褒贬判断。②内蕴:表现李三作为底层普通人艰辛不易、促狭油滑的生存状态,揭示当时社会环境中底层人的精神心理、表达对特定历史阶段底层人病态文化心理的反思。③语言抒情化:语言散化,多用短句,接近口语,简洁晓畅且有抒情情味,营造了散淡的氛围。
9.符合:①发生纠纷后,到土地祠赌咒,请神明解决,不去官府打官司;②失窃后,想找回丢失的东西,本家出钱找李三赎回,而不靠官府缉盗,相信礼治秩序;③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也选择罚钱的处理办法,遵循礼治秩序传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错误。文中“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这一动作和细节描写体现了李三的贪婪。
B.“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错误。文中“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主要体现其贪婪的品性。
D.“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错误。由文中“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是直接认罚,没有激烈的讨价。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可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错误。这篇小说中作家的情感态度不直接,不鲜明。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就意境氛围而言,由“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等句子着力刻画了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满了生活的氛围,营造了最本真的乡土社会的风俗,人物形象在乡土风俗中得到展现,作者对人物的或褒或贬的评判也在散漫的意境中间接地透露出来,并没有鲜明犀利地批判。具备散文化的特点。
从情感内蕴上,文中重点塑造了李三这一人物形象,其形象既有贪婪狡猾,也有艰辛不易,其性格多面多样,作为底层小人物,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的生存方式和状态,对其有批判,有关怀,有同情,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市侩心理影响下的小市民的心理状态、生活追求的反思和批判。
从语言特色上,“这也是规矩”“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等叙述语言,“恭喜恭喜,越烧越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等人物语言,语句句式短小,简洁明了,不事雕琢,口语入文,让人读后不免琢磨其中韵味,对事件的叙述从容不迫,不急不躁,在缓慢的节奏中写人记事,而情感倾向自然而然地流露展现出来,显出闲散平淡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需要首先结合材料二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然后结合文本一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由文本一“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可知,如果两家发生纠纷,分辩不清,两家人不是去官府打官司请官府判定,而是选择到土地祠来对土地老爷赌咒,请土地老爷解决问题,这正是受乡土社会影响的传统。
由“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可知,村里发生盗窃之事,村民不会向官府报案,而是让地保李三进行解决,由地保负责勘察或者追讨,自己出钱将丢失的重要东西赎回,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地位重要,礼治秩序强大。
由“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偷船篙被船家当场抓住,他不报案,而是自己像平常因别人挑粪、撒尿被自己罚钱一样认罚二百钱,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碎碎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碟碟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肱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肱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文本二: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注】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
【注】夜明砂:干燥的蝙蝠粪便的别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有罅隙B风水C相遭D皆有E噌吰镗鞳之声F何独G兹山H为然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行,“舟"表示“行”的方式。文本二中“蛇行而入"的“蛇”也表示“行"的方式,两者用法一致。
B.不余欺,没有欺骗我。《种树郭橐驼传》中“故不我若也”的“不我若"表示不如我,两者结构相同。
C.记,古代文体,多以自然名胜为载体表达情感。苏轼的《石钟山记》以记游为议论,体现了宋代游记的新风格。
D.当,文中意为“应当”。李密《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的“当”与此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使文章别开生面,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
B.文本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本二不仅在具体描绘石钟山时对文本一多有继承,其质疑苏轼观点的逻辑与《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李渤观点的逻辑也颇为相似。
D.文本二认为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结论之所以有误,是因为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大钟,而没看到上钟山形状也是这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14.请简要梳理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答案】10.BDF
11.D12.D
13.(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2)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温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干燥的粪便积累了一尺左右。
14.①首先概述石钟山地理位置,并引出苏轼观点;②接着阐述这种情况非石钟山所独有,指出苏轼理由不充分;③基于实地游览(考察)指出石钟山的山形特点“全山皆空如钟覆地”,即得名的原因,明确苏轼误解的实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凡有罅隙,风和水相遇,都有噌吰镗鞳的声音,为什么惟独这山是这样(命名)呢?
“罅隙”做“有"的宾语,是动宾结构,表意完整,故B处断开。
“风水”做主语,“相遭"做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故D处断开。
“皆有噌吰镗鞳之声”是前两句条件下的结果,且“噌吰镗鞳之声"做“有”的谓语,表意完整,故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用法和句式能力。
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舟”,表示“行”的方式,乘船;“蛇”,像蛇一样。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就像蛇一样爬了进去。
B.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不欺余”和“故不若我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因此比不上我。
C.正确。
D.错误。应当;担当,担任。句意:这两座山(的命名)都应该是以形状而论。/我以这样微贱的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D.“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错误,原文有“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应是作者认为苏轼没有看到两座山均山形似钟,从而错过了探讨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陋者”,浅陋的人;“乃”,竟然;“考击”,敲击;“其实”,它(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2)“烛”,名词用作动词,点着蜡烛;“许”,左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需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将其分层概括,再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作答。可以用首先、其次、再次的形式分析。
第一层是“湖口县钟山有二……此恐不然”,先说人们认可苏轼的观点,接着指出石钟山的地点,然后写出作者不赞同苏轼的观点。
第二层是“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指出天下凡是山上有罅隙的都会发出噌吰镗鞳之声,因此石钟山并非特例。
第三层是“余居湖口久……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作者实地考查,得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的结论,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文本二:
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和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在江西呆的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滨临鄱阳湖,叫做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靠近大江,叫做下钟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苏轼说山石将风水吞进吐出,发出的声音像演奏音乐,这恐怕不对。天下在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罅隙,风和水相遇,都有噌吰镗鞳的声音,为什么惟独这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冬天水面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进入洞中,里面玲珑剔透,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枯蛤,就像鳞甲似的。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旁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就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温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干燥的粪便积累了一尺左右。旁别又有小洞,像蛇一样前行着进入,又变得宽广,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上刻着‘丹房’两个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所作的。大概因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名字。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座山(的命名)都应该是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经过而没有进去一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②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③,谈笑静胡沙。
【注释】①叶梦得曾抗金有功,后被迫上疏告老,此作写于退隐湖州卞山时。②拚(pàn)却:不惜,甘愿。③东山老:指东晋谢安,他曾隐居浙江东山,复出后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击败前秦侵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色渐将晚”中的“晚"字极为形象,表现出暮秋时节景物的苍老暗深色彩。
B.“小窗低户深映”言小屋简陋古朴掩映于花木深处,可见隐居环境的幽静芳洁。
C.“徙倚"二句,表现了作者隐退后的闲适,怡情湖光水色,轻度流年,安享晚境。
D.“悲风”即秋风,“冉冉"为雁缓飞之状,胡笳指军中号角;诗人见眼前景,思身外事。
16.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16.(1)喟叹心志难酬事业未成。“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中“空飘荡"字言自己无所建树。诗人被迫隐退山野,御敌收地的心志未得实现。
(2)宽慰(自嘲郁愤)无奈隐退归乡赋闲。“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轻松中有无奈,是自我宽慰和开解,是对被迫闲居的自嘲(郁愤),也有对朝政的不满。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