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
(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
材料二: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得这一能力。
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
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
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在机器上实现模仿乃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系统,分为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B.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C.人工智能的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创作的过程需要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
D.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创作”,文学创作则需要进行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因此,强人工智能之路任重道远。
B.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身智能潜力,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
C.当下的人工智能创作只能算“模拟创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因而不具备实际的价值。
D.媒体人的工作速度不可能快过人工智能,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刘慈欣的小说《诗云》中克隆诗人“李白"虽能凭借技术写成出神入化的诗歌,但始终不理解艺术的精妙之处何在。
B.当代文学的写作实践中一直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人工智能的创作则对这一倾向有着强有力的冲击。
C.“微软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并开设“小冰的诗”专栏,出版方称《阳光失了玻璃窗》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
D.诗人衣米一说:“即便机器人写诗了,我也不会取消写诗。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记忆,机器人和上帝都不可能替我写出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学校辩论社计划近日开展辩论活动,辩题为“人工智能创作会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正方立场为“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请你结合材料,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庭院
余秋雨
①二十七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一个人在岳麓山上闲逛。
②暮色压顶,山渐渐显得神秘起来。一堵长长的旧墙围住了很多灰褐色的老式房舍。沿墙走几步,便看到一个边门,轻轻一推,竟能推开,我稍作迟疑,还是跨了进去,装着咳几声,直着嗓子打招呼,都没有回应。走着走着,我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控制住了,脚步慢了下来。这儿没有任何装点,为什么会有一种莫名的庄严?这儿我没有来过,为什么处处透露出似曾相识的亲切?这些房子和庭院密密层层,每一个层次又排列得那么雅致和安祥,应该聚集过很多人,出现过一种宁静的聚会,一种无法言说的斯文,一种不火爆、不壮烈的神圣。
③我在这个庭院里磨磨蹭蹭不愿离开,终于摸到一块石碑,凭着最后一点微弱的天光认出那四个大字:岳麓书院。
④岳麓书院存世已有千年,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中国的事,说“老”可信,说“高等学府"便要打上一个问号,但这个问号面对岳麓书院完全可以撤销。千年间,岳麓书院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光论清代,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等等。
⑤这个庭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韧劲彰显了教育对一个民族的重大意义。历朝历代,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长久。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官府对它们投注了太多功利要求,控制严苛,而这种控制又必然导致繁琐和形式主义成风,说是教育,却着力于物质、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品格却失落了。
⑥而岳麓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这个称呼听起来野趣十足,不仅与书院所在的环境相应,还包含着对朝廷级别的不在意,显现着幽默自在。山长们只想管住一座书院,满山的春花秋叶、夏风冬月,管住一个独立的世界。在山长的执掌下,书院采取较自由的教学方法,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余则以自学为主,有问题可随时与师友讨论,同时有明确的学规,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此外,学生还须记录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山长定期抽查。可以想象,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酿造出令人心醉的学习氛围,而这种氛围有时可能比课程本身还能熏陶人、感染人。
⑦岳麓书院能够延绵千年,除了上述管理的成功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人格力量的贯注。这种力量便是一种灵魂。一旦散了魂,即便名山再美也成不了大气候。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我漫步于此,恍惚间看到许多书院教育家飘逸的身影,其中最清楚的是朱熹,尽管他离开书院已有八百年。
⑧朱熹是一位学者,辛弃疾曾称赞他的学术:“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一般说来,这样一位大学问家,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再去做教师。但朱熹有着另一层面的思考,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离开了这一途径,便谈不上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和发展。
⑨他晚年一直蒙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诬陷和攻击,纵使讲席前听者如云,内心却积贮着无法倾吐的苦水。被朝廷的高官们攻击他为不学无术、欺世盗名、宜摈斥勿用之人。兴办岳麓书院的举动没有逃过诬陷者的眼睛,就在朱熹到长沙的第二年,理学已被朝廷某些人宣判为“伪学”;再过一年,朱熹被免职,他的学生也遭逮捕。又过一年,“伪学"进一步升格为“逆党”,朝廷多方拘捕朱熹的学生和追随者。朱熹虽然逃过一死,但著作被禁,又眼看着自己的学生和朋友接连受到迫害,心里实在苦痛。但是,他依旧以教育家的独特态度来面对这一切。1197年官府即将拘捕他的得意门生蔡元定,朱熹与一百余名学生为蔡元定饯行,席间有的学生难过得哭起来了,蔡元定却从容镇定:为自己敬爱的老师和他的学说去受罪,无怨无悔。朱熹席后对蔡元定说,我已老迈,今后也许难得与你见面了,今天晚上与我住在一起吧。这天晚上,师生俩在一起竟然没有谈分别的事,而是通宵校订了《参同契》一书,直到东方发白。蔡元定被官府拘捕后杖枷三千里流放,死于道州。
⑩我在这个庭院里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岳麓书院以它千年的流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但这种积累和磨砺是不是必然往前呢?如果不是,那么,漫长的岁月不就组接成了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
人类历史上,许多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无奈和悲凉。对于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接受了苦难;最使他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他们为之献身和企盼的“千年教化之功"成效远不如人意。也许在技艺传授上好一点,而在人性人格教育上则几乎总是这样。当一代学生终于衰老死亡,他们的教师对他们的塑造也就随风飘散了。这就是为什么几个学生之死会给朱熹带来那么大的悲哀。当然,被塑造成功的学生会继续传播希望,这对教师无疑是莫大的慰藉与幸福,但这种结果又并不为教师所左右。更何况,总会有很多学生只学“术”而不学“道"。还会有少数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不良之徒,与社会文明对抗,使教师不得不为之自责自嘲。
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
(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历史文化题材的散文,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手法将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多维度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B.第②自然段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发现岳麓山建筑群经过与内心感受,既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自然引出下文。
C.通过第⑤自然段和第⑥自然段中官学与岳麓书院各自的办学特点进行对比,突出岳麓书院重视人格培养和文化熏陶的教学方式更能产生深远影响。
D.作者在院子里“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运用通感与双关的的手法,将触觉的“凉"转为嗅觉,旨在体现深秋时节、暮色渐深时天气的寒凉。
7.下列各项中,对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与开头相呼应,“我”没来过却感到“亲切"正是其中代代传承的文化与人格精神仍然健在,而“我”就是潜移默化中的继承者,也以此证明这座文化的“庭院"无法被夺走。
B.结尾将“教育”比做“游戏”,又说“不要过问结局”,这是对上文“教师不得不为之自责自嘲"的回应:教育者无法左右教育的结果,因此“过问终局”只会徒增无奈与痛苦。
C.结尾运用比喻,阐述了喻体特征,却始终不点明本体,作者将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具象为场景,更加耐人寻味,意蕴悠长,更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深思。
D.“庭院"即是题目“千年庭院”深层含义,指千百代教育家们用教育构建的文化殿堂;“我们"不仅指朱熹一样义无反顾传承中华文脉的教育家,也指如作者一样接受文化教育并自觉维护它的读书人。
8.如何理解文中“野趣”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真正的教育家"的形象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材料二: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天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③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节选自《庄子·至乐》,有删改)
【注】①胶西:山东密州。②瀹(yuè):煮。③誙誙然:一定要取得的样子。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且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是时A予弟B子C由D适在济南E闻F而赋之G且名H其台曰超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覆,指内心反复不定,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相同。
B.比,指连续、接连,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
C.烈,指功业、功绩,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
D.“吾未之乐也"与《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特殊句式类型一致。
12.下列对原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文中指出人有无穷的欲望而且被束缚在外物之中,眼界狭小,出现了寻求祸患而逃避幸福的反常情况。
B.苏轼调任密州知府之时,车马劳顿、栖身于粗木建造的陋室,远离杭州美景,又自感愚拙无能,身心备受煎熬。
C.虽同为“记”,但《超然台记》与《登泰山记》写法不同,苏轼由理入事,由事及景,再以理收煞,布局密合。
D.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即使是长寿的人,当他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中而没有死去时,也会十分苦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4.苏轼与庄子的快乐观有哪些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暑早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菜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一“屠”字,把风当作刀,希望清风“杀掉"暑热,却不能成功,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强烈憎恶。
B.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表现了盼望太阳赶快坠落、凉爽快些到来的心理。
C.颔联由描写转入议论,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连上天也非常害怕银河干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忧虑。
D.颈联宕开一层,诗人因暑热而思冰雪,由热思寒,从而触发了对清凉世界昆仑山和蓬莱岛的联想。
16.本诗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学《陈情表》时,发现有两句“_,”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类似之处,都提到“影”。只不过李白表现的是旷达洒脱,李密表达的是孤独悲哀。
(2)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从万物的欣欣向荣里,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兰亭集序》里描写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为报倾城随太守”一词,全城出动,跟随太守一同狩猎。可见太守亲民爱民,深得百姓拥护。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__,"的文句,描写男女老少,全家出游,可见太守励精图治,能与民同乐。
(5)2024年是龙年,2024年《故宫日历》就选用了93件故宫馆藏龙文物的图片作为插图。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诗文多有出现,比如“___,_"等。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物钟”长什么样?很多人会说它应该是一种没有实体的生理状态而已——A。
①最近,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了“有形"生物钟的存在。②他们发现大脑的视交叉上核神经元长有“天线”样的初级纤毛,③每24小时伸缩一次,如同生物钟的指针。④科研人员还发现纤毛是调控节律的重要细胞器。⑤如果没有纤毛这个结构,⑥大脑视交叉上核区域约2万个神经元就不能实现同频共振,⑦这样,身体就无法抵御外界节律的干扰,⑧进而引发睡眠障碍、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⑨这一发现为节律紊乱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原理遵循,⑩为节律调控新药的研发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找到有形生物钟的同时,跟生物钟有关的谣言却还在蛊惑着人心。比如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肝脏开始大量排毒,所以11点前要睡觉"。但只要仔细想想,B。假如人体真有那么多毒要排,应当是代谢越快排毒越多。事实上,当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整个代谢都平缓了下来,为何在谣言中睡觉时肝脏等器官的排毒却加强了呢?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肝脏开始大量排毒,所以11点前要睡觉”是谣言。文本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符合三段论这一推理形式。请根据示例写出得到结论的推理过程。
示例:
大前提: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
小前提:晏子出使的不是狗国:
结论:晏子不会从狗门进:
大前提:______小前提:______
结论:睡眠状态时人体不会多排毒。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1.下列句子中“又"与“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中的“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
B.沈从文先生曾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C.农村里很多土地流转不成功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农民对土地租金不满意,而大户又不愿意提高租金导致的。
D.面对一些奶茶品牌推出的新品价位不断升高,有网友表示无法接受:我的钱又不是大风吹来的!一杯奶茶超30元,你会喝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就这样撒在屋上、地上和枯草上”,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疼痛感,简称为痛感,由疾病、创伤等引起,会传导至中枢神经,使人产生难受的感觉。疼痛感是人体发出的预警,没有它,我们被烫伤、刺伤或者出现某些疾病,都会浑然不觉,那是很可怕的。其实,无论是青春成长、艺术创作,还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都会有而且也需要有类似的“疼痛感”。
请以“疼痛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
(摘编自高文、黄铁军《人工智能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
材料二: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文学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得这一能力。
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
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
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在机器上实现模仿乃至超越人类智能的系统,分为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B.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C.人工智能的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创作的过程需要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
D.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创作”,文学创作则需要进行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因此,强人工智能之路任重道远。
B.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身智能潜力,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
C.当下的人工智能创作只能算“模拟创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因而不具备实际的价值。
D.媒体人的工作速度不可能快过人工智能,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刘慈欣的小说《诗云》中克隆诗人“李白”虽能凭借技术写成出神入化的诗歌,但始终不理解艺术的精妙之处何在。
B.当代文学的写作实践中一直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人工智能的创作则对这一倾向有着强有力的冲击。
C.“微软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并开设“小冰的诗"专栏,出版方称《阳光失了玻璃窗》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
D.诗人衣米一说:“即便机器人写诗了,我也不会取消写诗。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记忆,机器人和上帝都不可能替我写出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学校辩论社计划近日开展辩论活动,辩题为“人工智能创作会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正方立场为“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请你结合材料,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
【答案】1.B2.A
3.D4.首先介绍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分类,简要介绍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接着介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优势,并说明未来的机遇大于挑战;最后阐述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
5.
反方立场:人工智能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
①人类创作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当下人工智能再“智能"也无法具备情感与思想,因而人工智能创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
②人工智能创作虽然在效率上胜过人类创作,但无法进行价值评判,只能辅助人类进行创作而不能取代。
③人工智能会激发人类挖掘自身发展潜能,对人类的创作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助推人类创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材料一中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起步较晚”,可知:①其“基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而不是“基础理论研发最早”;②“中国"不是“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而是“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推断绝对。材料一说“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强调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有积极影响,但并不能据此推断“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赶超”。
C.因果错误。人工智能创作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但并不能说明其“不具备实际的价值”,在某些领域(如新闻传媒),人工智能创作有不小的价值。
D.“可以预想未来最先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就是传媒”于文无据。在新闻传媒工作中,人工智能的工作效率高,但材料二并没有说传媒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文学创作是主观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A.描述的情节符合材料二的观点,但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因此说服力不够强。
B.表述正好与材料二的观点相左,意在说明人工智能创作属于一种颠覆固有认知的创作形式。
C.只是介绍了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创作,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D项中诗人的表述符合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分三个层次,第一段为第一层,原文“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紧接着“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概述人工智能的分类;最后详细介绍了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内容。
第二段为第二层,由“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引出后文,详细介绍了中国人工智能的现状与优势;接着,“当然"一词转折,引出后文“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说明未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段为第三层,由“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说明人工智能的意义,“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智能社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利用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目要求站在反方立场撰写辩论要点,所以反方观点应该是:人工智能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
材料二第二段,由“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可知人工智能创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作,不会取代人类创作。第三、四、五段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该观点。
材料二第六段,由“对新闻价值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可知人工智能无法进行价值评判,只能辅助人类进行创作而不能取代。
材料一最后一段,由“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可知,人工智能会激发人类挖掘自身发展潜能,对人类的创作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助推人类创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庭院
余秋雨
①二十七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一个人在岳麓山上闲逛。
②暮色压顶,山渐渐显得神秘起来。一堵长长的旧墙围住了很多灰褐色的老式房舍。沿墙走几步,便看到一个边门,轻轻一推,竟能推开,我稍作迟疑,还是跨了进去,装着咳几声,直着嗓子打招呼,都没有回应。走着走着,我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控制住了,脚步慢了下来。这儿没有任何装点,为什么会有一种莫名的庄严?这儿我没有来过,为什么处处透露出似曾相识的亲切?这些房子和庭院密密层层,每一个层次又排列得那么雅致和安祥,应该聚集过很多人,出现过一种宁静的聚会,一种无法言说的斯文,一种不火爆、不壮烈的神圣。
③我在这个庭院里磨磨蹭蹭不愿离开,终于摸到一块石碑,凭着最后一点微弱的天光认出那四个大字:岳麓书院。
④岳麓书院存世已有千年,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中国的事,说“老"可信,说“高等学府”便要打上一个问号,但这个问号面对岳麓书院完全可以撤销。千年间,岳麓书院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光论清代,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等等。
⑤这个庭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韧劲彰显了教育对一个民族的重大意义。历朝历代,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长久。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官府对它们投注了太多功利要求,控制严苛,而这种控制又必然导致繁琐和形式主义成风,说是教育,却着力于物质、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品格却失落了。
⑥而岳麓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这个称呼听起来野趣十足,不仅与书院所在的环境相应,还包含着对朝廷级别的不在意,显现着幽默自在。山长们只想管住一座书院,满山的春花秋叶、夏风冬月,管住一个独立的世界。在山长的执掌下,书院采取较自由的教学方法,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余则以自学为主,有问题可随时与师友讨论,同时有明确的学规,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此外,学生还须记录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山长定期抽查。可以想象,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酿造出令人心醉的学习氛围,而这种氛围有时可能比课程本身还能熏陶人、感染人。
⑦岳麓书院能够延绵千年,除了上述管理的成功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人格力量的贯注。这种力量便是一种灵魂。一旦散了魂,即便名山再美也成不了大气候。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我漫步于此,恍惚间看到许多书院教育家飘逸的身影,其中最清楚的是朱熹,尽管他离开书院已有八百年。
⑧朱熹是一位学者,辛弃疾曾称赞他的学术:“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一般说来,这样一位大学问家,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再去做教师。但朱熹有着另一层面的思考,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离开了这一途径,便谈不上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和发展。
⑨他晚年一直蒙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诬陷和攻击,纵使讲席前听者如云,内心却积贮着无法倾吐的苦水。被朝廷的高官们攻击他为不学无术、欺世盗名、宜摈斥勿用之人。兴办岳麓书院的举动没有逃过诬陷者的眼睛,就在朱熹到长沙的第二年,理学已被朝廷某些人宣判为“伪学";再过一年,朱熹被免职,他的学生也遭逮捕。又过一年,“伪学”进一步升格为“逆党”,朝廷多方拘捕朱熹的学生和追随者。朱熹虽然逃过一死,但著作被禁,又眼看着自己的学生和朋友接连受到迫害,心里实在苦痛。但是,他依旧以教育家的独特态度来面对这一切。1197年官府即将拘捕他的得意门生蔡元定,朱熹与一百余名学生为蔡元定饯行,席间有的学生难过得哭起来了,蔡元定却从容镇定:为自己敬爱的老师和他的学说去受罪,无怨无悔。朱熹席后对蔡元定说,我已老迈,今后也许难得与你见面了,今天晚上与我住在一起吧。这天晚上,师生俩在一起竟然没有谈分别的事,而是通宵校订了《参同契》一书,直到东方发白。蔡元定被官府拘捕后杖枷三千里流放,死于道州。
⑩我在这个庭院里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岳麓书院以它千年的流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但这种积累和磨砺是不是必然往前呢?如果不是,那么,漫长的岁月不就组接成了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
人类历史上,许多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无奈和悲凉。对于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接受了苦难;最使他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他们为之献身和企盼的“千年教化之功”成效远不如人意。也许在技艺传授上好一点,而在人性人格教育上则几乎总是这样。当一代学生终于衰老死亡,他们的教师对他们的塑造也就随风飘散了。这就是为什么几个学生之死会给朱熹带来那么大的悲哀。当然,被塑造成功的学生会继续传播希望,这对教师无疑是莫大的慰藉与幸福,但这种结果又并不为教师所左右。更何况,总会有很多学生只学“术"而不学“道”。还会有少数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不良之徒,与社会文明对抗,使教师不得不为之自责自嘲。
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
(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历史文化题材的散文,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手法将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多维度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B.第②自然段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发现岳麓山建筑群的经过与内心感受,既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自然引出下文。
C.通过第⑤自然段和第⑥自然段中官学与岳麓书院各自的办学特点进行对比,突出岳麓书院重视人格培养和文化熏陶的教学方式更能产生深远影响。
D.作者在院子里“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运用通感与双关的的手法,将触觉的“凉”转为嗅觉,旨在体现深秋时节、暮色渐深时天气的寒凉。
7.下列各项中,对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与开头相呼应,“我"没来过却感到“亲切”正是其中代代传承的文化与人格精神仍然健在,而“我"就是潜移默化中的继承者,也以此证明这座文化的“庭院”无法被夺走。
B.结尾将“教育"比做“游戏”,又说“不要过问结局”,这是对上文“教师不得不为之自责自嘲”的回应:教育者无法左右教育的结果,因此“过问终局"只会徒增无奈与痛苦。
C.结尾运用比喻,阐述了喻体特征,却始终不点明本体,作者将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具象为场景,更加耐人寻味,意蕴悠长,更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深思。
D.“庭院”即是题目“千年庭院"的深层含义,指千百代教育家们用教育构建的文化殿堂;“我们”不仅指朱熹一样义无反顾传承中华文脉的教育家,也指如作者一样接受文化教育并自觉维护它的读书人。
8.如何理解文中“野趣"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真正的教育家”的形象特征。
【答案】6.D7.B
8.“野趣"内涵有二:①自然之趣:山间的花草自由生长,风月四时变换,共同营造出不同的景致,各有意趣;②精神之趣:在自然生长的景致中,岳麓学子的精神也能够得到自然的舒展,在学院自由开放的学风中,他们的精神也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束缚,能够享受学习、陶冶性情。
9.(1)“真正的教育家”常常要面对失望与无奈:他们所奉献终生的事业,其成功的希望都是渺茫的。“真正的教育家"无法决定自己的学生是坚守、传承真善美,传承希望的种子,还是“有术无道”,甚至与社会文明对抗。
(2)他们同时也充满信仰与勇气:在选择为教育奉献自己时就已经接受了苦难与悲哀的现实,但他们又同样具有面对这种苦难与悲哀的勇气,“真正的教育家"用一生赌一把能够塑造出传播希望的学生,在文化传承的崇高理想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成就他人而实现自己,这是属于信仰者的幸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旨在体现深秋时节、暮色渐深时天气的寒凉”错误。根据“我在这个庭院里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岳麓书院以它千年的流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但这种积累和磨砺是不是必然往前呢如果不是,那么,漫长的岁月不就组接成了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可知,结合本段内容,这里的“凉气”指千万年来教育者们在世代积累,期图改变民族素质的愿望并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一现实带来的无奈与悲凉,而不是单纯指向气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因此‘过问终局’只会徒增无奈与痛苦"错误。尾段所说的“庭院”虽然会被侵凌、毁坏,但无法被夺走,说明作者相信在无法避免的破坏中,我们的文化仍然通过教育留下了痕迹。另一方面不“过问终局"的含义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文化的传承正是因为代代都有朱熹这样真正的教育家出现才能绵延不绝,因此这里是对“真正的教育家"们坚持干绝境之中,将不可能化作可能的无私奉献与大无畏精神的赞颂与敬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丰富内涵意蕴的能力。
根据“山长这个称呼听起来野趣十足,不仅与书院所在环境相应,还包含着对朝廷级别的不在意,显现着幽默自在。山长们只想管住一座书院,满山的春花秋叶、夏风冬月,管住一个独立的世界”可知,“野趣"表面上写的是山间的花草自由生长,风月四时变换,共同营造出不同的景致,各有意趣。强调的是“自然之趣”。
根据“在山长的执掌下,书院采取较自由的教学方法,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余则以自学为主,有问题可随时与师友讨论"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酿造出令人心醉的学习氛围,而这种氛围有时可能比课程本身还能熏陶人、感染人”可知,“野趣"的深层内涵是,在自然生长的景致中,岳麓学子的精神也能够得到自然的舒展,在学院自由开放的学风中,他们的精神也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束缚,能够享受学习、陶冶性情。这强调的是“精神之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许多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无奈和悲凉。对于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接受了苦难;最使他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他们为之献身和企盼的千年教化之功'成效远不如人意"可知,“真正的教育家”常常要面对失望与无奈,他们所奉献终生的事业,其成功的希望都是渺茫的。
根据“被塑造成功的学生会继续传播希望,这对教师无疑是莫大的慰藉与幸福,但这种结果又并不为教师所左右。总会有很多学生只学‘术’而不学‘道’。还会有少数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不良之徒,与社会文明对抗,使教师不得不为之自责自嘲"可知,真正的教育家无法决定自己的学生是坚守、传承真善美,传承希望的种子,还是“有术无道”,甚至与社会文明对抗。
根据“人类历史上,许多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无奈和悲凉"对于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接受了苦难”可知,“真正的教育家"在选择为教育奉献自己时就已经接受了苦难与悲哀的现实,但他们又同样具有面对这种苦难与悲哀的勇气。
根据“岳麓书院能够延绵千年,除了上述管理的成功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人格力量的贯注”“被塑造成功的学生会继续传播希望,这对教师无疑是莫大的慰藉与幸福"可知,“真正的教育家”用一生赌一把能够塑造出传播希望的学生,在文化传承的崇高理想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成就他人而实现自己,这是属于信仰者的幸福。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材料二: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天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③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节选自《庄子·至乐》,有删改)
【注】①胶西:山东密州。②瀹(yuè):煮。③誙誙然:一定要取得的样子。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且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是时A予弟B子C由D适在济南E闻F而赋之G且名H其台曰超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覆,指内心反复不定,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相同。
B.比,指连续、接连,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
C.烈,指功业、功绩,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
D.“吾未之乐也”与《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特殊句式类型一致。
12.下列对原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文中指出人有无穷的欲望而且被束缚在外物之中,眼界狭小,出现了寻求祸患而逃避幸福的反常情况。
B.苏轼调任密州知府之时,车马劳顿、栖身于粗木建造的陋室,远离杭州美景,又自感愚拙无能,身心备受煎熬。
C.虽同为“记”,但《超然台记》与《登泰山记》写法不同,苏轼由理入事,由事及景,再以理收煞,布局密合。
D.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即使是长寿的人,当他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中而没有死去时,也会十分苦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4.苏轼与庄子的快乐观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0.AEG11.A12.B
13.(1)所以爱憎不断产生,忧愁和快乐就都出现了;这能不极大的哀痛么!
(2)园的北面,靠着城墙所筑的台已经很旧了,把它略微修补刷新了一下。
14.①都突破世俗推崇的快乐观,不以对外物的汲汲以求和欲望的满足为乐。
②都超然物外,随性而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正好在济南府,听到这情景便写了篇赋,并且将这个台命名为“超然"。
“方是时”,时间状语,这个时候,放在句首单独成句,后面应断开,即A处断开;
“予弟子由"是偏正短语,之间不能断开,且做后面“适在济南”的主语,即在E处断开;
“闻而赋之"中“而”链接“闻"和“赋之”,表顺承关系,中间不断开,在宾语“之"后G处断开。
故在AE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是“书信往返"。句意:我就常常昏乱反复。/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
B.正确。“比及三年”的“比"意思是等到。句意:连年收成不好。/等到过了三年。
C.正确。句意: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发扬先前六代祖辈遗留下来的功业(事业)。
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意:我以为清静无为是真正的快乐。/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又自感愚拙无能,身心备受煎熬”错误,“愚拙无能"是作者自谦之语,“煎熬”一说与原文“余既乐其风俗之淳"乐哉游乎”不合。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横生”,横逸而出,不断发生。
(2)“因”,靠着,挨着;“葺”,修缮;“新”,使动用法,翻译时可以表述为“更新”“刷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和“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可知他们都突破世俗推崇的快乐观,不以对外物的汲汲以求和欲望的满足为乐。
②依据“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和“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可知他们都超然物外,随性而为。
材料一:
大凡事物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如果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就都有可以使人快乐的地方,不一定是奇异、雄伟、壮丽的东西。吃酒糟,喝淡酒,都可以醉;瓜果、蔬菜、草木一类的东西,都可以饱肚。从这类事物推开来,我到哪里不能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寻求幸福、逃避祸患,是因为幸福叫人欢乐,祸患却使人悲伤啊。人的欲望没有穷尽,但能够满足我们欲望的事物却是有限的。美好和丑恶的判别在心中斗争,舍弃和获取的选择在面前交错,那么可以使人快乐的事物常常很少,可以使人悲伤的事物却常常很多了,这就叫做寻求祸患而逃避幸福。寻求祸患而逃避幸福,难道是人的常情么?其实是被物欲蒙蔽了啊。他处在事物的里面,却不能超脱在事物的外面。事物并没有大小的区别,从它的里面来看它,那就没有不是又高又大的呢。它依仗着它的高大来对待我,我就常常昏乱反复,好像从缝隙里看着人家殴斗,又哪里知道他们胜败的原因?所以爱憎不断产生,忧愁和快乐就都出现了;这能不极大地哀痛么?
我从浙江钱塘调任密州,放弃了舟楫畅通的安逸,却来承受车马颠簸的劳苦;离开了华丽的建筑,却来住这简陋的房屋;远离了湖山的胜景,却行走在种植桑麻的田野。刚来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盗贼遍野,案件多不胜数;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只是吃枸杞、菊花之类。人家本来要疑心我不快乐啊。但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却是面容比以前丰满,白头发也一天天地返青了。我已经喜欢这里的质朴风俗,而这里的佐吏和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笨拙。
于是我整理园林,清扫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木材,来修补破败的地方,作为暂时安居养生的处所。园的北面,靠着城墙所筑的台已经很旧了,把它略微修补刷新了一下。时常和宾客一起登台眺望,舒展情怀。向南面望去,只见马耳山和常山,时隐时现,像很近又像很远,也许那里住有隐士吧?它的东面就是卢山,秦时人卢敖隐居的地方。向西面望去,只见穆陵关隐隐约约宛如城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还有存在着的呢。向北面俯视潍河,感慨叹息,怀想淮阴侯韩信的功业,但伤悼他的悲惨结局。这个台高大而安稳,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下雨落雪的早晨,刮风有月的夜晚,我都在台上,宾客也总是跟随着。采摘园里的蔬菜,捞捕塘里的鲜鱼,酿了高粱美酒,煮了糙米饭,大家一起来吃,说:“这游览多快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正好在济南府,听到这情景便写了篇赋,并且将这个台命名为“超然”,借以表现我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没有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超脱在世俗之外啊。
材料二:
世界上有没有至极的欢乐呢?世界上所尊贵的,就是富有、尊贵、长寿、善名;所享乐的,就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饮食、华丽的装饰、美好的颜色、悦耳的声音;所厌弃的,就是贫穷、卑贱、短命、恶名;所苦恼的,就是身体不能得到安逸,口腹不能得到美味,外表不能得到华丽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美好颜色,耳朵不能听到动人声音;如果得不到这些,就大为忧惧,对养生来说,岂不是太愚昧了吗?富人劳苦身体,辛勤工作,聚积很多钱财而不能完全使用,这样对于护养自己的形体,岂不是背道而驰吗?贵人日以继夜,忧虑着名声的好坏,这样对于护养自己的形体,岂不是很疏忽吗?人的一生,和忧愁共存。长命的人昏昏沉沉,久久地忧患着不能死去,多么苦恼啊!这样对于保全自己的形体岂不是很疏远吗?现在世俗所追求和所欢乐的,我不知道果真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我看世俗所欢乐的,一窝蜂地追逐,十分执着地好像欲罢不能,而大家都说这是快乐,我不知道这算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果真有快乐没有呢?我以为清静无为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人所大感苦恼的。所以说:“至极的欢乐在于‘无乐’,最高的声誉在于‘无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暑早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菜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一“屠"字,把风当作刀,希望清风“杀掉”暑热,却不能成功,表达了诗人对暑热的强烈憎恶。
B.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表现了盼望太阳赶快坠落、凉爽快些到来的心理。
C.颔联由描写转入议论,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连上天也非常害怕银河干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忧虑。
D.颈联宕开一层,诗人因暑热而思冰雪,由热思寒,从而触发了对清凉世界昆仑山和蓬莱岛的联想。
16.本诗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C16.浪漫主义:
①具有丰富的想象,诗人看到江海干涸,遥想天上的银河;诗人由热思寒,遥想到寒冷的昆仑山、蓬莱岛。
②使用宏大的意象,“江海"河汉”“昆仑"蓬莱”等意象宏大,气势磅礴。
现实主义:
①关注现实,诗人关注到苦难的现实,天气炎热,土地干旱。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否则宁愿与天下人共苦难。
②关心民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连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错误。“天岂不惜河汉干”是诗人对上天的责问:“天难道不怕银河也会因此而干枯吗”,并不是说上天也害怕银河干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使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首联:“落日着翅飞上山”一句中,落日本该下山,诗人却写它犹如生了翅膀,飞上了山;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写诗人看到江海干涸,遥想天上的银河”想象丰富,富浪漫主义色彩;
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写天气暑热,颈联写“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菜之远常遗寒”,诗人由热思寒,遥想到寒冷的昆仑山、蓬莱岛,富浪漫主义。
诗句使用宏大的意象,“江海"河汉”“昆仑"蓬莱”,气势磅礴,富浪漫主义。
关注现实:
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写出天气炎热,“人固已惧江海竭”写人们担心江海枯竭,土地干旱;尾联“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诗人此时想到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此联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济世拯民的思想,体现他关心民生,希望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否则宁愿与天下人共苦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学《陈情表》时,发现有两句“_,”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类似之处,都提到“影”。只不过李白表现的是旷达洒脱,李密表达的是孤独悲哀。
(2)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从万物的欣欣向荣里,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兰亭集序》里描写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为报倾城随太守”一词,全城出动,跟随太守一同狩猎。可见太守亲民爱民,深得百姓拥护。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__,"的文句,描写男女老少,全家出游,可见太守励精图治,能与民同乐。
(5)2024年是龙年,2024年《故宫日历》就选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学校维修合同书
- 2024年度网站域名合作契约
- 新建住宅购买合同样本
- 药品销售代理合同范例
- 高中生宿舍管理规定范本
- 建筑机械租赁合同简易格式
- 2024年资产抵债协议书
- 房屋房基流转协议书-合同范本
- 制造企业员工合同样本
- 产品加工合同典范
- 电力工程施工售后保障方案
- 2024年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五篇)
-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 机器学习 课件 第10、11章 人工神经网络、强化学习
- 北京市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书籍小兵张嘎课件
- 氢气中卤化物、甲酸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编制说明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机械制图》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任务四)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通河县所属事业单位招聘74人(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私募基金管理人-廉洁从业管理准则
- 房地产估价机构内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