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生物(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选择了严格自花受粉的豌豆作为材料,下列是对其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测交和自交都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B.豌豆F2出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说明不符合融合遗传C.F2表现型的比例为3:1最能说明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D.用豌豆做杂交实验需要高茎豌豆作父本,矮茎豌豆作母本【答案】B【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1)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3)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4)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5)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自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但测交不可以,A错误;B、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这种观点也称作融合遗传;豌豆F2出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说明不符合融合遗传,B正确;C、测交的表现型比为1:1的结果最能说明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C错误;D、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将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进行了正反交,D错误。故选B。2、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动物的同一个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部分染色体组成图象,丁是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表示的是极体,处于图丁中的ab段或ef段B.乙细胞表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图丁中的cd段C.丙细胞形成乙细胞的过程发生在图丁中的de段D.乙细胞经减数分裂Ⅱ过程可形成甲细胞【答案】B【分析】题图分析:依题意,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动物的同一个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部分染色体组成图象。据图可知,细胞丙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具有同源染色体,则其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根据丙细胞两极染色体组成推断,甲细胞为极体,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依题意,丁是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知,bc段对应时间内细胞完成了DNA复制,de段对应的时间细胞中完成了着丝粒分裂。【详解】A、根据图中染色体大小、颜色等信息可知,结合图丙分裂时染色体的分配情况,可推测甲细胞属于第二极体,处于图丁中的ef段,A错误;B、根据丙细胞两极染色体组成推断,乙细胞表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处于图丁中的cd段,B正确;C、丙细胞形成乙细胞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图丁中的de段表示着丝粒分裂可发生在减数分裂Ⅱ过程,C错误;D、甲细胞的染色体与乙不符合,不是由乙分裂形成的,D错误。故选B。3、摩尔根曾经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后来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摩尔根的果蝇眼色杂交实验的结果可以验证分离定律B.摩尔根的果蝇眼色杂交实验的结果不能排除是伴Y染色体遗传C.F1雌果蝇与父本回交,可验证F1雌果蝇是杂合子并得到白眼雌果蝇D.可设计杂交实验排除眼色基因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答案】B【分析】红眼与白眼杂交,F1均为红眼,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F2红眼:白眼=3:1,说明该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规律。【详解】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均为红眼,F1雌雄果蝇交配,F2中红眼:白眼=3:1,且白眼只出现在雄果蝇中,该实验结果验证了分离定律,A正确;B、若为伴Y染色体遗传,F1雄果蝇表型应与父本相同为白眼,故可以排除是伴Y染色体遗传,B错误;C、若等位基因用R/r表示,F1雌果蝇(XRXr与父本(XrY)回交,子代雌雄果蝇中红白眼的比例均为1:1,既验证了F1雌果蝇是杂合子,又能得到白眼雌果蝇,C正确;D、用白眼雌果蝇与任一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均为白眼,可以排除眼色基因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D正确。故选B。4、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蚕性染色体为ZZ,雌蚕性染色体为ZW。研究发现雄蚕比雌蚕食桑量低,产丝率高。家蚕的皮肤正常(T)对皮肤透明(t)为显性,这对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单就皮肤性状便能在幼虫时期辨别性别淘汰雌蚕(
)A.皮肤透明雄蚕×皮肤正常雌蚕 B.皮肤正常雄蚕×皮肤透明雌蚕C.皮肤透明雌蚕×皮肤透明雄蚕 D.皮肤正常雌蚕×皮肤正常雄蚕【答案】A【分析】根据题意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的性染色体为ZZ,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正常家蚕幼虫的皮肤不透明,由显性基因T控制,“油蚕”幼虫的皮肤透明,由隐性基因t控制,T对t是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详解】可以用亲本为皮肤正常的雌性家蚕(ZTW)和皮肤透明的雄性家蚕(ZtZt)杂交,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后代出现的基因型只有ZTZt、ZtW,则后代雌性幼虫的皮肤全部是透明的,雄性幼虫的皮肤全部是正常的,因为可以根据幼虫的皮肤来区别雌雄,A正确。故选A。5、下图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标记噬菌体时需要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对其进行培养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蛋白质外壳或DNA进入细菌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其分离D.培养时间过长会导致离心后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答案】C【分析】1、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对噬菌体进行培养;可以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然后再用此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就可以获得35S标记的噬菌体,A错误。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B错误。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正确;D、题图是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胞体内,培养时间过长不会导致离心后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强,D错误。故选C。6、在制作DNA结构模型的实验中,若4种碱基塑料片共24个,其中6个C,4个G,6个A,8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8个。脱氧核糖塑料片、磷酸塑料片、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等材料均充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多能搭建出18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5个碱基对C.所搭建的最长DNA分子片段有45种碱基对排列顺序D.要使搭建的DNA片段最容易解旋,则需要代表氢键的连接物10个【答案】C【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分析题意,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8个,因此最多能搭建出18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A正确;B、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则A=T有6对,G=C有4对,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8个,则n=5,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B正确;C、该模型只能搭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理论上最多有45种碱基对排列顺序,但由于A=T有6对,G=C有4对,故<45种碱基对排列顺序,C错误;D、由于A-T之间有2个氢键,G-C之间有3个氢键,要使搭建的DNA片段最容易解旋,则应全是A-T配对,只能搭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故氢键连接物=5×2=10个,D正确。故选C。7、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死亡率极高。如图为狂犬病毒的增殖方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狂犬病毒增殖的过程与HIV病毒相同B.①②③④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RNA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与(一)RNA中的相等D.狂犬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遵循中心法则【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狂犬病毒的遗传物质的(-RNA),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RNA转录出mRNA,翻译出病毒蛋白质,同时-RNA还能合成+RNA,再合成子代-RNA。【详解】A、狂犬病毒增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RNA进行的是复制,而HIV病毒的增殖过程中遗传物质RNA进行的是逆转录,A错误;B、①②③④过程均涉及RNA链之间的配对,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都是A-U、C-G,B错误;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RNA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与-RNA中的比值互为倒数,C错误;D、狂犬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遵循中心法则,并且是中心法则的发展和补充,D正确。故选D。8、研究人员利用60Co-γ射线处理某品种花生,获得了高油酸花生突变体。研究发现,该突变与花生细胞中的M基因有关,含有MA基因的花生油酸含量与原花生品种无显著差异,含有MB基因的花生油酸含量较高,从而获得了高油酸型突变体(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花生的方法属于人工诱变,具有可在短时间内提高突变概率等优点B.MA基因和MB基因都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两基因中的嘧啶碱基所占比例相同C.MB基因中“A—T”碱基对的插入,可能导致具有活性的某种蛋白质无法合成D.若直接在M基因的第442位插入一个“A—T”碱基对,则也可获得高油酸型突变体【答案】D【分析】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低频性和不定向性。【详解】A、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花生的方法属于人工诱变,其原理是基因突变,人工诱变可在短时间内提高突变概率,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MA基因和MB基因都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双链DNA分子中,嘧啶碱基和嘌呤碱基互补配对,都是各占一半,故两基因中的嘧啶碱基所占比例相同,B正确;C、由于MB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插入,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某蛋白质不能合成、合成的某蛋白质没有生物活性或活性改变等情况发生,C正确;D、根据题干信息,MB基因是在MA基因的基础上插入碱基对获得的,故不能推断出“直接在M基因的第442位插入一个“A—T”碱基对,也可以获得高油酸型突变体”的结论,D错误。故选D。9、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没有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B.在患者家族中可调查血友病的发病率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能够有效地预防所有遗传病患儿的出生D.唐氏综合征患病原因与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21号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有关【答案】D【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详解】A、没有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有遗传病,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以及三体等,A错误;B、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B错误;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能够有效地预防部分而非所有遗传病患儿的出生,C错误;D、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21号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导致形成的卵细胞或精细胞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这样的卵细胞或精细胞经受精作用后会产生唐氏综合征患儿,D正确。故选D。10、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表彰他对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发现方面的贡献。斯万特·帕博先后从化石中提取到了尼安德特人(约10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一种已灭绝的古人类)的线粒体DNA和核DNA进行测序,最后绘制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草图。研究发现,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体内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化石中提取尼安德特人的DNA时要排除来自微生物或操作者的DNA的干扰B.线粒体DNA只来自母亲且比核DNA小得多,更容易进行测序分析C.生活在非洲的现代人不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说明二者没有共同的祖先D.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的直系祖先曾经和尼安德特人发生过基因交流【答案】C【分析】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于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具有物种特异性,因此可以利用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来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详解】A、绘制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草图时,为了减少误差,提取尼安德特人的DNA时要排除来自微生物或操作者的DNA的干扰,A正确;B、线粒体DNA比核DNA小得多,且只来自母亲,因此更容易进行测序分析,B正确;C、生活在非洲的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都是由直立人演化而来的,二者有共同的祖先,C错误;D、“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体内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说明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的直系祖先曾经和尼安德特人发生过基因交流,D正确。故选C。11、已知一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病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患者比例为7%,则该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致病基因频率和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分别为(
)A.0.07
6.51% B.0.14
13.02%C.0.14
6.51% D.0.07
13.02%【答案】D【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1)交叉遗传(红绿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患者的比例为7%,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男性中致病基因的频率也为7%(即0.07);由于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所以女性中致病基因的频率为7%,正常基因的频率为93%,则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2×7%×93%=13.02%,D正确。故选D。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到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答案】A【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详解】A、任何一个物种在自然界中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A正确;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错误;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单指新物种的不断形成,C错误;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故选A。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美国科学家米西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进行了改编,让大肠杆菌在以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当大肠杆菌标记上14N后,再将其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连续培养两代后。提取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用氯化铯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注:15N-DNA分布在重带;杂合14N-15NDNA分布在中带;14N-DNA分布在轻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大肠杆菌分裂一次,DNA复制一次,而纺锤体在前期形成,末期消失B.本实验所用研究方法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通过离心将不同质量的DNA分离C.若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子一代DNA经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后出现轻带和重带D.子二代大肠杆菌中,一半大肠杆菌的DNA含有15N,另一半大肠杆菌的DNA含有14N【答案】ABD【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详解】A、大肠杆菌分裂方式为二分裂,不形成纺锤体,A错误;B、本实验所用研究方法为同位素标记法,由于15N不具有放射性不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C、若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子一代DNA经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后会出现轻带和重带,C正确;D、子二代大肠杆菌中,全部大肠杆菌的DNA含有15N,一半大肠杆菌的DNA含有14N,D错误。故选ABD。14、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取食花粉和花蜜则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直接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被甲基化的DNA片段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RNA聚合酶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进行配对【答案】BCD【分析】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该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推测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后转录会被抑制。【详解】A、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不变,但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蜂王浆抑制DNMT3基因表达DNMT3蛋白,从而抑制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使该基因正常表达,则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B正确;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使转录不能正常进行,C正确;D、据图可知,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D正确。故选BCD。15、某女性一条4号染色体和一条20号染色体发生了平衡易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为染色体结构变异B.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可以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C.该女性细胞中最多可以有23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D.该女性婚后,不可能生出表现正常的孩子【答案】AB【分析】易位常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详解】A、由图可知该女性4号染色体和20号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中期进行观察,B正确;C、该女性细胞中有22种正常的常染色体,2种(20号和4号)异常的常染色体和1种性染色体,故染色体形态一共有25种,C错误;D、该女性体细胞中仍含有正常的4号染色体与一条20号染色体,减数分裂仍可产生染色体正常的配子,即使后代为平衡易位携带者,因为平衡易位不改变染色体数目,也不改变细胞中基因总数,因此通常不会有异常表型,综上所述可知该女性婚后,仍可能生出表型正常的孩子,D错误。故选AB。16、某雌雄同株的植物花瓣颜色有红色和白色,分别由基因D和d控制,该植物体内还有一对基因Ⅰ对基因i为完全显性,当研究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时发现,一株白色花(基因型为DdIi)植株的自交后代红色花和白色花的比例总是接近3:1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物花瓣颜色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Ⅰ基因存在时会抑制D基因的表达,但对d基因没有影响C.自交后代的红色花中有两种基因型,且都是纯合子D.DdIi和ddIi的杂交后代中白色花的比例为7/8【答案】BD【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由题意可知,白花自交后代的表型比例3:13是9:3:3:1的变式,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该植物花瓣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由基因型为DdIi的植株表现为白花可知,I基因存在时会抑制D基因的表达,但对d没有影响,B正确;C、DdIi自交后代中红花的基因型为DDii或Ddii,只有1种基因型是纯合子,C错误;D、基因型为DdIi和ddIi的植株杂交后代中红花(Ddii)的比例为1/2×1/4=1/8,则白花的比例为1-1/8=7/8,D正确。故选B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下图1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叶百合(2n=2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图2表示该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正确顺序依次是(用箭头和序号表示),①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2)图2中a、b、c分裂方式相同的是。图1中处于图2GH段的细胞有(填序号)。(3)图2LM段发生的生理过程是。IJ段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和核DNA个数分别是、。(4)已知物质X能够阻断植物细胞分裂周期,实验人员用一定浓度的物质X处理细叶百合根尖分生区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部分细胞着丝粒已经分裂,但子染色体没有移向两极,推测物质X阻断植物细胞分裂周期的机理可能是。【答案】(1)①→③→⑤→④→②→⑥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2)a和c①③⑤(3)受精作用12或2424(4)抑制纺锤体(或纺锤丝)的形成【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像,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2中BC、FG段表示细胞分裂的间期,CD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PQ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⑤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⑥为子细胞,正确顺序依次是①→③→⑤→④→②→⑥,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2)图2中a和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b减数分裂过程,可见分裂方式相同的是a和c;处于图2中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时期的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根据小问分析可知,图1中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③⑤。(3)图2中LM段染色体数目加倍,表明在进行受精作用;IJ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该时期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条数为12或24,DNA分子数为24。(4)根据题意可知,用一定浓度的物质X处理根尖分生区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部分细胞着丝粒已经分裂,但子染色体没有移向两极,推测物质X能抑制纺锤体(或纺锤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18、某科研小组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相同实验材料增加了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流程如图2所示(甲和丙为悬浮液,乙和丁为沉淀物)。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所示的实验材料中,活菌甲和乙中属于S型细菌的是。鼠1没有死亡说明。从鼠2中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并非全部是活菌乙,原因是。图1所示的实验结论是。(2)图2所示的实验能否用含有35S或32P的培养基直接标记T2噬菌体?,原因是。两个分组实验中,(填“能”或“不能”)用18О或15N对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进行标记?在图中的甲、乙,丙和丁中,放射性较高的是。【答案】(1)活菌乙活菌甲(R型细菌)没有致病性只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加热致死菌乙(S型细菌)含有让活菌甲(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因子(2)不能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增殖不能甲和丁【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1)图1中的实验属于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活菌甲是R型细菌,活菌乙是S型细菌。给小鼠注射活菌甲小鼠不死亡,说明活菌甲无致病性。给鼠2注射的是活菌甲和加热致死的死菌乙,死菌乙中的转化因子并不会将小鼠体内的活菌甲全部转化为活菌乙。图1所示的实验是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该实验鼠5存活性未知,故只能证明加热致死S型菌含有能让R型菌发生转化的因子。(2)由于T2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不能在培养基中增殖,也不能在培养基中将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由于该实验最终要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高低,而18O和15N属于稳定性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且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均含有О元素和N元素,用18O和15N标记无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因此不能用18O和15N标记。在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中,由于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所以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在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中,由于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所以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高。19、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有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其主要作用是影响神经可塑性和认知功能。研究表明,抑郁症与BDNF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及外周血中miRNA-195含量增多有关。图1为DNA甲基化机理图,图2为BDNF基因表达及调控过程。(1)DNMT3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据图1分析,BDNF基因的甲基化可能阻断基因的过程。(2)图2中过程③有(RNA种类)参与,若该过程某tRNA的反密码子序列为3’-GAA-5’,则其携带的氨基酸是。(已知密码子(5'→3')和对应的氨基酸如下:CUU亮氨酸;GAA谷氨酸;UUC苯丙氨酸;AAG赖氨酸)(3)若抑郁症小鼠细胞中一个DNA分子的一个C—G中胞嘧啶甲基化后,又发生脱氨基生成了胸腺嘧啶,则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所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异常的DNA占比为。(4)综合上图信息,提出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方案(写2个方面)。【答案】(1)转录(2)rRNA、mRNA、tRNA亮氨酸(3)1/2(4)抑制miRNA-195的合成;影响BDNF表观遗传(降低该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分析】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详解】(1)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过程,转录时,RNA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结合,启动转录;BDNF基因的甲基化可能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结合,抑制转录过程。(2)图2中过程③为翻译过程,有3种RNA参与,其中rRNA是核糖体的成分之一,tRNA搬运氨基酸,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反密码子序列为3’-GAA-5’,密码子的序列为5’-CUU-3’,对应亮氨酸。(3)若抑郁症小鼠细胞中一个DNA分子的一个C-G中胞嘧啶甲基化后,又发生脱氨基生成了胸腺嘧啶,该变化发生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则由发生改变的单链经过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分子均发生异常,而由正常的单链为模板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分子均正常,据此可推测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所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异常的DNA占比为1/2。(4)BDNF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的正常表达有利于缓解抑郁,因此设法影响BDNF表观遗传,降低该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或抑制miRNA—195的合成等均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方案。20、果蝇群体中,如果Ⅱ号染色体多一条(称为Ⅱ-三体)或少一条(Ⅱ-单体)的个体均能正常生活,而且可以繁殖后代。已知灰身对黑身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请写出杂交亲本组合的表现型:。(2)从变异类型分析,三体、单体果蝇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类型)。Ⅱ-三体进行减数分裂时,3条Ⅱ号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配对联会并正常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则次级精母细胞中Ⅱ号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有(写出全部可能性)条。(3)假设控制灰身和黑身这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某研究者猜测该对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正常黑身果蝇(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纯合灰身Ⅱ-单体果蝇杂交,若子代(请写出表现型及其比例),则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②将正常黑身果蝇(不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纯合灰身Ⅱ-三体果蝇杂交,F1中的三体果蝇再与正常黑身果蝇杂交,若F2(请写出表现型及其比例),则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答案】黑身(♀)×灰身(♂)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和减少1、2、4灰身:黑身=1:1灰身:黑身=5:1【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1)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应选择雌隐雄显,即黑身(♀)灰身(♂)。(2)三体果蝇属于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而单体属于个别染色体数目减少,减数分裂时3条Ⅱ号染色体进行分配有3种情况: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为1条或2条,但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2条或4条,则共有1条、2条、4条。(3)①若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则纯合黑身(aa)与纯合灰身单体(AO)后代为灰身(Aa):黑身(aO)=1:1;②纯合黑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多彩的活动》精美课件
- 2024年阿克苏旅客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许昌办理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试题
- 2024年湖南客运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芜湖客运模拟考试
- 2024年乌兰察布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
- 2024人工智能研发与许可合同
- 2024年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合同详解
- 中学科技节活动方案范文
- 铬污染地下水治理现状
- CPK与CP详细讲解资料(课堂PPT)
- 光动力治疗在气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课件
-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 群文阅读《奇妙的中心句》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考试题库600题(含答案)
- 2023年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镜头的角度和方位课件
- 污水处理常用药剂简介知识讲解课件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 1《My future》第1课时牛津上海版(三起) (共28张PPT)
- 光交接箱施工规范方案
- 气温和降水学案
- 普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竞赛试题库(1000题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