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知识点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期末知识点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期末知识点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期末知识点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期末知识点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③以“乐”字提挈全篇,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巧妙运用悬念和照应,一气呵成,结构完整而严谨。四、理解背诵1.为本文奠定抒情基调的两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3.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4.表现滁州百姓生活安乐,滁州政治清明的句子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5.文章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湖心亭看雪》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作者明亡入山之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二、重点字词句翻译1.一词多义:余:余住西湖/余舟一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邹忌求八尺有余独:独往湖心亭看雪/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更: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绝:湖中人鸟声俱绝/沿溯阻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往来而不绝者/绝巘多生怪柏一: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长烟一空)/便得一山/一鼓作气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赏赐百千强是: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客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大:见余大喜曰/三大白而别(大雪深数尺)见:见余大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见往事耳/席上见赠/乃入见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它重点字词更定、拏、拥、毳衣、雾凇、沆砀、惟、芥、而已、毡、对坐、焉得、强饮、别、其、及、舟子、莫、相公、似……者文章重点理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首句点明了事件的时间、地点。此文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作者为什么还用明朝纪年?答:任沿用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赏析这个句子。答:此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写景,一个“绝”字突出了冰天雪地、人鸟受冻、万籁无声的肃杀、冷寂的氛围,为下文写自己和亭上两人的“痴行”做铺垫。赏析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惟长堤一痕……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总写雪中西湖,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白茫茫地连成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广阔辽远之势。“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是由面到点、由远及近,具体写雪中特色之景的句子。“痕”“点”“芥”“粒”这些量词刻意把人和物缩得很小,与前文的辽远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天地的苍茫浩大,世间人、物的渺小,由此生发出人生渺茫(人生如沧海一粟)的慨叹,也映射出作者高洁傲岸的人格,不媚流俗的精神追求。此句写景还运用了白描手法,即对描写对象的特点、状貌作真实地勾画,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烘托。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就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4.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并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在这艘小船上,只有他是带着闲情雅致去赏雪的,他认为舟子不可能与他志趣相投,别人对他的行为和心中所想也是不理解的,所以称自己为“独往”,“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孤傲清高、超凡脱俗、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5.体会“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两人的答非所问,可见两人的同样是清高孤傲之人,含蓄的表达出作者对知己难再遇的淡淡惆怅之情;此处提到的“金陵”,乃是明朝旧都,因此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文章以舟子的话作结有何作用?答:借舟子口中的一个“痴”字,突出凡夫俗子对张岱的不解,而这正是他得意和感慨之处,“痴”字表现出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之情,他得意于自己能赏别人不能赏之景;表达出作者深夜遇知音的惊喜之情,得意于自己超凡脱俗、不同流俗的情致和个性;也含有对故国割舍不下的一份“痴”情。结尾是借舟子之口,含蓄地升华了主旨。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追忆西湖乘舟赏雪之事,写出了雪后西湖的清新雅致,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以及对故国往事的怀念。写作特点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人赏雪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背诵1.从听觉角度描绘西湖寒冬静默图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诗词曲五首》《行路难》文学常识:李白,代著名诗人,字,号,被誉为“”,与杜甫并称“”,其诗风大多飘逸洒脱,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主义色彩。创作背景:李白奉诏入京,却没有得到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谗毁排挤,后被“赐金放还”,此时写于离开长安之时,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政治上遭遇挫折后抑郁不平之感。重点字词:珍羞、直、投箸、四顾、茫然、渡、塞、满、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句内容、结构及心理变化美酒佳肴(夸张)抑郁不平不食拔剑(衬托)苦闷无奈道路艰险(比喻、虚写)引用典故————————从政期待前路崎岖(反复)————焦虑迷茫长风破浪(引典)————乐观坚定、执着追求诗句赏析(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采用夸张手法,写出朋友为李白准备的盛宴佳肴丰富,为下文“不能食”做铺垫。“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连用几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冰塞川”“雪满山”比喻政治道路困难重重。“垂钓碧溪”“乘舟梦日”引用两个典故(典故内容见课内注释),表达诗人渴望再被朝廷启用,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引用“长风破浪”的典故(典故内容见课内注释)表现作者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重树信心,坚定信念,相信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本诗多处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如1、2句是虚实结合,3、4句写实,5、6、7、8句都是虚写,最后两句也是虚写。5.主旨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同时又表现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自信、乐观的心态。6.理解背诵李白的《行路难》中体现诗人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文学常识:刘禹锡,字,代诗人、文学家,其诗刚健豪迈,雄浑老苍,因此有“”之称,与并称“刘白”,其文长于说理,与合称“刘柳”。创作背景:作者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后终于得以返回都城洛阳。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神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重点字词:酬、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过、病树、春、歌一曲、暂凭、长3.诗句内容及情感首联:贬谪生活——(叙述)——辛酸、愤懑颔联:归来感慨——(用典)——怀旧、隔世之感颈联:身世之感——(比喻)——豁达昂扬尾联:席间赠言——(抒情)——感谢、振作4.主旨自述被贬的坎坷遭遇,既表达了被贬的辛酸和愤懑,又表达了诗人亲历荣辱之后的旷达胸怀和坚定信念。(诗歌情感变化:辛酸、愤懑——坚定、乐观)名句赏析“闻笛赋”的典故:西晋向秀经过嵇康故居,听见笛声,作《思旧赋》怀念旧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牵连的旧友们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借晋人王质观棋烂柯的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被贬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恍若隔世和生疏之感,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达对时事变迁的感慨以及亲历人世荣辱之后的豁达乐观。现在也用这两句诗来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水调歌头》文学常识:苏轼,字,自号,(朝代)文学家,(派别)词人代表之一。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被称为“三苏”中的“”,三人同为“”。苏轼的散文与并称“欧苏”,诗与并称“苏黄”,词与并称“苏辛”。创作背景:写于苏轼被贬密州太守之时,其弟则在济南,两人已有七年没有见面。丙辰年中秋节的夜晚,苏轼乘着酒兴,写下这首抒怀思亲的词作。2.重点字词:把酒、天上宫阙、今夕、乘风归去、恐、琼楼玉宇、不胜、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恨、何事、长、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共、婵娟3.诗句内容及情感上片:望月问天即景想象矛盾心理:企盼又无奈情景交融思亲情切出尘——(过渡)——入世人生哲思旷达胸襟下片:怨月——思亲对月怀人人生感悟议论抒情美好祝愿重点诗句赏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联系当时作者“政治失意”的背景理解这句话,表面上写月夜清冷,实际是说“我想回到朝廷中去,但又担心党派竞争不休,难以容身,我经受不住”,含蓄表达内心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此诗中“天上宫阙”指朝廷,那么“人间”即指苏轼现在做官的地方。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的好;既然朝廷回不去,不如在地方上奋发有为,同样可以为国出力。这样想通了,不禁对月起舞,舒缓排解抑郁之情。因此,这两句诗是苏轼由出尘之想转入下文入世情怀的过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诗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如何理解?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与月亮有圆总有缺一样。世间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这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以旷达乐观的胸襟,去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才能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生活(人生哲思)。主旨:写作特点:多种表达方式相融合,寓哲理于抒情之中: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层次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化。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表现自己豁达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情怀,语言朴实无华,含义深刻。理解背诵:(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写他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苏辙)的手足深情,也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旷达乐观的心理变化,很有哲理意味,为千古名句。(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诗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旷达、乐观的情怀,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典小说《智取生辰纲》文学常识1.《水浒传》明代长篇白话文小说,元末明初人施耐庵所作,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再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的。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逼上梁山到起义到兴盛,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它深刻地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歌颂了英雄们的反抗精神,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小说结构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得故事繁而不乱,线索分明。语言上,以口语为基础,明快、生动、凝练,叙事绘声绘色,极其传神。人物塑造方面尤为突出。2.梁山好汉主要英雄的绰号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及时雨、呼保义——宋江;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鼓上蚤——时迁;浪里白条——张顺;白日鼠——白胜;小李广——花荣;拼命三郎——石秀;浪子——燕青;小霸王——周通3.【干支纪法】(参见《试题研究P39》)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王、癸;地支:子、丑、寅、卯、展、已、午、未、申、西、戍、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六十年的别称)。【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等。(3)干支纪年法。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法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嘉宗朱由校的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2)干支纪日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且、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有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如《智取生辰纲》中“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辰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七时至九时。【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故事概述及主旨:概述:杨志一行人押送生辰纲上东京,在黄泥岗歇息时遇上晁盖一伙侨扮的商人,喝下了被晁盖一伙巧下蒙汗药的酒。最终被劫取了生辰纲。主旨:本文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蛮横急躁、见识过人的性格特征,形象地表现了晁盖、吴用等人的智慧、胆识和力量,讴歌了他们的智慧、胆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文章最后一段运用补叙的手法有什么好处?1.使行文错综复杂,避免平铺直叙,吸引读者,收到意外的效果;2.最后揭晓谜底,对“智取”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补叙的概念: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①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四、人物形象分析1.:经验丰富、精明能干、做事谨慎、心思缜密,但同时也有简单粗暴、急功近利、不善于体察人心等性格弱点。2.晁盖、吴用团队:精明能干、善于伪装、团结协作、配合默契。《范进中举》文学常识1.《儒林外史》: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古代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主要内容: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主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毒害,讽刺和批判当时虚伪、势利的世风。写作特点:讽刺手法。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2.科举制度【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土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披官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都起到了束缚思想、推残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故事概述及主旨概述:久试不中的范进,听说自己中举后喜极而疯,后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醒后接受了张乡绅的赠予,打赏了胡屠户。从此衣食无忧。主旨: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了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人物形象1.范进:中举前的范进是个地位卑微、逆来顺受、畏缩迂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