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汇编_第1页
三农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汇编_第2页
三农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汇编_第3页
三农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汇编_第4页
三农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汇编TOC\o"1-2"\h\u32122第1章精准扶贫概述 2137201.1精准扶贫的定义与意义 2116971.2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历程 326684第2章农村贫困现状分析 39052.1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征 3303432.2农村贫困原因分析 47625第3章精准扶贫目标与原则 4313633.1精准扶贫目标 4131273.2精准扶贫原则 52257第4章精准扶贫主要任务与措施 56754.1产业发展扶贫 5307354.2劳务输出扶贫 5144824.3教育扶贫 6308244.4健康扶贫 618869第5章贫困识别与帮扶机制 693635.1贫困户识别与退出机制 6256285.1.1识别标准 6163285.1.2识别程序 6322225.1.3退出机制 7124135.2精准帮扶措施 7290385.2.1产业发展 715095.2.2就业扶持 7239535.2.3教育帮扶 716695.2.4医疗救助 7282045.2.5住房保障 8308175.2.6社会保障 872225.2.7持续跟踪监测 86022第6章资金投入与管理 898826.1资金来源与投入 856356.1.1资金来源 8211976.1.2资金投入 862856.2资金管理与监督 8151996.2.1资金管理 8321016.2.2资金监督 925557第7章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 9264167.1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与途径 9175457.1.1企业参与 951007.1.2社会组织参与 9221247.1.3个人参与 1020827.2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支持 1096827.2.1财政支持 1063977.2.2政策引导 10278317.2.3服务保障 10297007.2.4宣传推广 10307537.2.5合作平台建设 1031086第8章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与培训 10311088.1政策宣传 1098538.1.1制作宣传资料 11113488.1.2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11305238.1.3建立政策宣传长效机制 11146388.2培训与指导 1191008.2.1培训内容 11192618.2.2培训方式 11310998.2.3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1212737第9章考核评估与激励机制 12263979.1考核评估体系 12304429.1.1考核指标设定 1262909.1.2考核方法 12241599.1.3考核流程 12294039.2激励与问责机制 1343949.2.1激励机制 13150159.2.2问责机制 1310723第10章精准扶贫工作保障 132823010.1组织领导与责任落实 131108410.2政策协同与部门协作 132159310.3信息管理与公开透明 143193910.4监督检查与整改落实 14第1章精准扶贫概述1.1精准扶贫的定义与意义精准扶贫,即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和精确考核的一种扶贫方式,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扶贫资源与扶贫对象的精准匹配。其核心要义在于“精准”二字,强调在扶贫工作中做到目标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保证扶贫资源真正用到贫困群体身上,避免资源浪费和无效投入。(2)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扶贫有助于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3)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精准扶贫关注弱势群体,缓解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2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历程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扶贫政策摸索阶段(19781993年)。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关注贫困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如设立扶贫机构、开展扶贫试点等。(2)扶贫政策框架构建阶段(19942000年)。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阶段,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政策为导向、以贫困县为扶贫重点、以整村推进为扶贫方式的扶贫政策框架。(3)扶贫政策深化阶段(20012012年)。这一阶段,我国扶贫政策进一步深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扶贫工程,如《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等。(4)精准扶贫政策实施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我国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阶段,我国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加大扶贫力度,推动扶贫工作向精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第2章农村贫困现状分析2.1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征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分布不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山区、高原、边疆及革命老区等地,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年龄结构偏大。农村贫困人口中,中老年人占比较高,青壮年劳动力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能力的不足。(3)教育水平较低。农村贫困家庭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问题,影响了家庭成员的就业和发展。(4)健康状况较差。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健康状况不佳的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突出。2.2农村贫困原因分析农村贫困原因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条件恶劣。许多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收入低下。(2)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3)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导致农民增收困难。(4)教育资源匮乏。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质量。(5)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贫困家庭在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保障水平较低,导致贫困问题加剧。(6)金融支持不足。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突出,制约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7)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影响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8)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但在部分地区,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导致扶贫效果不明显。第3章精准扶贫目标与原则3.1精准扶贫目标精准扶贫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2)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3)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4)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构建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5)到2020年,保证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3.2精准扶贫原则精准扶贫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保证扶贫工作精准、有效;(2)以人为本原则。关注贫困人口的需求和意愿,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3)综合施策原则。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发挥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形成扶贫合力;(4)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扶贫与环保、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5)动态管理原则。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掌握贫困人口脱贫情况,保证扶贫工作有的放矢;(6)公开透明原则。加强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信息公开,提高扶贫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第4章精准扶贫主要任务与措施4.1产业发展扶贫产业发展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主要措施如下:(1)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助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升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贫困群众增收。(4)鼓励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2劳务输出扶贫劳务输出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措施如下:(1)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劳务输出数量。(2)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为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务维权等服务。(3)鼓励贫困地区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引导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4)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政策支持,落实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4.3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措施如下:(1)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资助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学生不因经济原因失学。(3)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4)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创业能力。4.4健康扶贫健康扶贫是保障贫困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举措。其主要措施如下:(1)完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贫困群众基本医疗需求。(2)实施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3)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提高贫困群众健康素养,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4)落实贫困地区医疗保险政策,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降低贫困群众看病负担。第5章贫困识别与帮扶机制5.1贫困户识别与退出机制5.1.1识别标准根据国家扶贫标准和地方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科学确定贫困户识别标准。保证将真正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纳入扶贫范围。5.1.2识别程序(1)宣传发动:通过村民大会、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贫困户识别政策及程序。(2)农户申请:符合条件的农户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填写贫困户申请表。(3)民主评议:组织村民代表、员、村两委成员等进行民主评议,确定初步名单。(4)公示公告:对初步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5)乡镇审核:乡镇对村委会上报的名单进行审核,确定贫困户名单。(6)县级审批:县级扶贫部门对乡镇上报的名单进行审批,最终确定贫困户。5.1.3退出机制贫困户脱贫后,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退出:(1)贫困户自主申请: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后,可向村委会提出脱贫申请。(2)民主评议:组织村民代表、员、村两委成员等进行民主评议,确认贫困户脱贫情况。(3)公示公告:对脱贫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4)乡镇审核:乡镇对村委会上报的脱贫名单进行审核。(5)县级审批:县级扶贫部门对乡镇上报的脱贫名单进行审批,最终确定脱贫贫困户。5.2精准帮扶措施5.2.1产业发展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如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提高贫困户家庭收入。5.2.2就业扶持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就业能力,通过公益性岗位、企业吸纳、转移就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5.2.3教育帮扶实施教育扶贫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5.2.4医疗救助完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降低贫困户医疗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5.2.5住房保障实施危房改造,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5.2.6社会保障加强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保证贫困户基本生活得到保障。5.2.7持续跟踪监测对脱贫贫困户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及时发觉并解决返贫风险,保证脱贫成果持续稳定。第6章资金投入与管理6.1资金来源与投入6.1.1资金来源为保证三农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以下渠道:(1)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2)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包括农业、农村、农民等相关政策资金;(3)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资金;(4)金融扶贫政策支持,如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贷款等;(5)其他合法合规的资金来源。6.1.2资金投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资金投入方向和规模:(1)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3)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4)对贫困人口实施生活救助和技能培训,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5)其他与精准扶贫相关的投入。6.2资金管理与监督6.2.1资金管理(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审批程序和监管责任;(2)实行专账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3)加强资金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4)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审计,发觉问题及时整改。6.2.2资金监督(1)强化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2)建立扶贫资金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审计、监察等部门作用;(3)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4)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及时发觉和纠正资金使用中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三农精准扶贫资金的安全、合规和高效使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第7章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7.1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与途径7.1.1企业参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精准扶贫:(1)投资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2)实施就业扶贫,为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促进贫困家庭稳定脱贫。(3)开展公益扶贫,捐赠资金、物资,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4)实施智力扶贫,与贫困地区开展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等合作,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7.1.2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具有专业性、灵活性等特点,在精准扶贫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社会组织可通过以下途径参与精准扶贫:(1)开展扶贫项目,针对贫困地区实际需求,实施教育、健康、产业等方面的扶贫项目。(2)组织志愿者服务,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志愿服务。(3)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拓展贫困地区发展空间。7.1.3个人参与个人参与精准扶贫,可通过以下方式贡献力量:(1)捐赠资金、物资,支持贫困地区发展。(2)参与志愿者服务,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帮助。(3)通过消费扶贫,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7.2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支持7.2.1财政支持对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给予财政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7.2.2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如鼓励企业投资贫困地区产业、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项目等。7.2.3服务保障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便利条件,包括优化审批流程、提供政策咨询、加强项目监管等。7.2.4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提高社会认知度,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7.2.5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合作平台,促进社会力量与贫困地区的有效对接,提高扶贫效果。第8章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与培训8.1政策宣传为了保证三农精准扶贫政策深入人心,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执行力,各级部门需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工作。以下是政策宣传的具体措施:8.1.1制作宣传资料各级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如政策手册、宣传海报、宣传视频等,保证政策内容准确、易懂。8.1.2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1)传统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2)网络媒体宣传:利用网站、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政策信息,拓宽宣传渠道。(3)线下活动宣传:组织政策宣讲团,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地开展线下宣传活动,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解答疑问。8.1.3建立政策宣传长效机制各级部门应将政策宣传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定期对宣传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宣传手段和内容,保证政策宣传的长效性。8.2培训与指导为保证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扶贫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以下是对扶贫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措施:8.2.1培训内容(1)政策法规培训:让扶贫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国家及地方的精准扶贫政策法规,提高政策执行力。(2)业务技能培训:针对扶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3)实操经验分享:组织优秀扶贫工作人员进行经验分享,推广成功案例,提高整体扶贫工作水平。8.2.2培训方式(1)集中培训:组织扶贫工作人员参加集中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2)在线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培训,方便扶贫工作人员随时学习,提高培训覆盖率。(3)实地指导: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扶贫一线,对扶贫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指导,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8.2.3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建立扶贫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培训质量。对培训成绩优秀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政策宣传与培训措施,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第9章考核评估与激励机制9.1考核评估体系为保证三农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和成果的巩固,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估体系。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考核评估体系:9.1.1考核指标设定根据三农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设定以下考核指标:(1)贫困人口脱贫率:以年度为单位,对贫困人口脱贫情况进行统计,评估脱贫成效。(2)贫困村退出率:对贫困村整体脱贫情况进行评估,以贫困村退出率为主要指标。(3)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包括资金到位率、项目完成率、资金使用合规性等。(4)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培训、落实情况进行评估。(5)扶贫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扶贫项目的实施进度、效益和可持续性。9.1.2考核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主要包括:(1)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为考核提供依据。(2)现场核查:组织专家对扶贫工作现场进行核查,了解实际情况。(3)群众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9.1.3考核流程考核流程分为自评、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1)自评:各级扶贫部门对照考核指标,开展自我评估。(2)复评:上级扶贫部门对下级扶贫部门进行复评。(3)终评:组织专家对复评结果进行终评,形成最终考核结果。9.2激励与问责机制为激发扶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构建激励与问责机制如下:9.2.1激励机制(1)绩效奖励:对扶贫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2)职务晋升:对扶贫工作成绩显著的干部,优先考虑职务晋升。(3)培训与交流:组织扶贫干部参加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开展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促进相互学习。(4)表彰与宣传:对扶贫工作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树立榜样。9.2.2问责机制(1)责任追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