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明的孕育与起源——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商鞅变法更侧重于破旧立新,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生产力发展,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政治:经济:思想:先秦经济文化政治国家的出现;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家国一体”;血缘纽带;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商周变革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井田制;“青铜时代”;“工商食官”;“刀耕火种”;人工育蚕、养蚕缫丝;“妇功”;商人、商业产生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夏小正”、夏历;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分封制宗法制的思想文化及民族意识观念影响;华夏起源等知识定位·关键词夏商、西周经济文化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各国变法,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开始出现郡县制);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初税亩”“废井田,开阡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推广;“垄作法”;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水利:都江堰、郑国渠白渠六辅渠(关中);重农政策到重农抑商;官营手工业主导的三大手工业并存;货币流通广泛;工商食官局面打破,富足的巨商和商业中心华夷观念;华夏认同;中华民族同宗同源观念;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儒、墨、法、道;科技:司南、《石氏星表》等;文学:诗经、离骚等;彩陶画,帛画知识定位·关键词春秋战国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1早期国家的形成袁建平在《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的邦国与方国》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国家经历了“邦国—方国—王国—帝国”四阶段。邦国是以古城为中心的小国寡民式的地方性国家,是中国早期国家第一阶段——初始的早期国家阶段,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500年~前2500年间。方国是一个大邦国与其他众邦国的统一体,是早期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方国孕育于邦国阶段晚期,时间大致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王国是方国的进一步发展,到夏代进入方国联盟的王国阶段。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标志着王国的产生。史料实证: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1早期国家的形成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诞生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私有制的发展,社会出现明显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的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出现王所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具有暴力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历史解释:古代早期国家的诞生(1)国家是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2)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3)国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划分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王位世袭制【典例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商周王位继承制度(1)对周代:商代确立了以“父传子”替代“兄终弟及”传统。而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宗法制度的核心。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使得王位继承有了更为稳定的标准,维护了王权统治,为周代几百年的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对后世:嫡长子继承制成为中国古代王位继承的根本制度,为了避免因王位继承而引起王室冲突,随后被历朝历代所承袭。B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分封制历史解释:“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夏商维系中央和地方方国和部族联盟的政治体制。通常以天子国都为中心,每外延五百里为一服,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分封制【典例2】(2020·全国卷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分封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1)等级观念:分封制对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即便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激烈冲击,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然存在。(2)民族融合:打破了殷商时期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3)文化交流:在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下,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分封制【典例3】(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变式练】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交融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AB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家族生活政治化的宗法制【典例1】(2020·天津高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宗法制的政治特征和政治影响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宗族组织与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相一致。“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基因有着深远的影响:宗法血缘关系将政治体系与伦理秩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伦常纲纪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地方政治体系中,血缘关系始终是民间基层管理的一条坚韧的纽带,以尊宗敬祖为原则凝聚的地方宗族势力是皇权在地方上的补充。B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商周政治文明的传承和变革【典例1】(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商周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商周“德政”与周“天命观”对儒家思想影响)商周早期的“仁德”治国及“敬德保民”理念;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意识;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理念,“认祖归宗”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周代的天命观,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作出合理解释,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A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商周政治文明的传承和变革[学术前沿]“商周之变”“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殷文化与周文化的差别(1)商朝时女性地位高,女性贵族可以参与国事管理,甚至可以拥有封地。周朝时禁止女性参与政治,确立了男尊女卑制度。(2)殷朝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而重视人的能力,即“尚贤”;王族成员并没有太多被委以特权,而许多出身卑微的人却能被提拔为大官。周朝时用人唯亲,实行绝对的世官制。(3)殷人重视工商业,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制造业技术,崇尚经商谋利。商朝是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混合体,周朝是单一的农业文明(4)商朝时很注重法治和契约,把严刑法治放在德治之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的法制文化。周朝建国,减轻了殷人残酷的刑杀,倡导人治德治,留下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等级特权礼制。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之商周政治文明的传承和变革[学术前沿]“商周之变”“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殷文化与周文化的差别(1)商朝时女性地位高,女性贵族可以参与国事管理,甚至可以拥有封地。周朝时禁止女性参与政治,确立了男尊女卑制度。(2)殷朝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而重视人的能力,即“尚贤”;王族成员并没有太多被委以特权,而许多出身卑微的人却能被提拔为大官。周朝时用人唯亲,实行绝对的世官制。(3)殷人重视工商业,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制造业技术,崇尚经商谋利。商朝是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混合体,周朝是单一的农业文明(4)商朝时很注重法治和契约,把严刑法治放在德治之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的法制文化。周朝建国,减轻了殷人残酷的刑杀,倡导人治德治,留下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等级特权礼制。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何尊①及铭文中的“中国”②从“内外服”到“何尊”,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其反映夏商早期国家怎样的特征?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但血缘、部族色彩明显,中央集权程度不高。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角度6青铜时代的农耕经济——井田制与“工商食官”【典例】(2020·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注: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不允许自由买卖;井田制下,诸侯国的收获物由自己支配,每年诸侯按照规定向周王纳贡,因此不是全部上缴国家。井田制是商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D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早期中华文明的构建专家视点:中国文明的多源与多元的特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广阔的文明国家,自司马迁以来的学者,几乎都相信中国文明一元发生论,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形成的。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文物考古事业迅速发展,这种局面有了彻底地扭转。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知道商周王朝统治区域是很辽阔的,在王畿外有诸侯,其周围还有附属的大小方国,远远超出了人们原来的想象。苏秉琦先生从考古学的角度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可概括为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一体结构。费孝通提出关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从民族形成的角度为中国文明的多源与多元说,提供了佐证。“多元一体”奠基于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形成。①中原核心,华夏认同。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角度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典例1】(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1)传统王权体制面临挑战,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2)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由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链接选修:商鞅变法)(3)官僚制取代世官制,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4)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D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角度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与民族融合思考从图中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看,对该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有何认识?提示华夏族以文化政治的领先逐渐被少数民族认同,民族融合、各族同源同族的观念得到发展。问题探究·角度史料实证“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夫如是,则四方之民(夷狄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战国时期,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史论要点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领先,自称“华夏”,称居住在其四周的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2.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号召与之斗争,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3.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华夏作为政治、文化实体,逐渐被少数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角度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与民族融合问题探究·角度【典例】(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和经济模式的变化(1)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2)农耕方式:从奴隶制的集体耕作到小农个体经营为主。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农耕工具的发展,特别是春秋战国的赋税制度变革,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角度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基础变革与上层建筑的演变D问题探究·角度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货币流通广泛,工商业发达。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也反映出列国各自为政,经济自成体系的局面,经济发展孕育着统一要求。史料实证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菑的经济繁荣景象: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角度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基础变革与上层建筑的演变问题探究·角度【典例1】(2020·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早期儒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角度4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繁荣D政治方面政治和伦理相结合;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重教化,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伦理方面强调“仁”和“礼”经济方面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教育方面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问题探究·角度【典例2】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早期儒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探究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角度4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繁荣B知识小练: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从唯物史观看,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规律?提示: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理。问题探究·角度史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货运服务合同
- 短期版空地租赁合同范本
- 墙绘服务合同示范模板
- 青少年责任保证
- 石子购销合同协议
- 临时工派遣合同
- 保鲜包装材料购买合同
- 汽车租约合同样本
- 卫星数据处理测绘招标文件
- 房建工程监理招标项目
- 重庆市江北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DB32-T 4757-2024 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 2023年职业病监测评估培训考试卷(A卷)附有答案
- 地漏剖面节点构造讲解
- 古代戏剧与现代话剧的对比
- 2024-2029年中国儿童牙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上海市徐汇、金山、虹口区2024届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解析
- (高清版)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
- 2024年北京东城区高三二模英语试题和答案
- 快递主管岗位职责
- 医疗差错、纠纷、事故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