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高三一模仿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高三一模仿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高三一模仿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高三一模仿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高三一模仿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一模仿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样是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动因是有所不同的。明代中期以前,包括明代中期,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而明末及清代,经过晚明进步思想的洗礼,小说本身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对小说的包容和认同大大增加,甚至统治阶级成员也加入了阅读小说的行列。明末清初以来,代表俗文学的小说和代表雅文学的诗文几乎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小说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已不再是不入流的文学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序跋作者为了争取提高小说地位而强调其社会功能的用意也随之大大缩减,它更多的是对“文以载道”思想的一种客观继承与坚守。而与此同时,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于小说的娱乐功能则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认识。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文学批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而消遣娱乐功能,可以追溯至孔子“游于艺”的思想,正如朱熹《论语集注》所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的小说序跋中很少有体现,而这一情形在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有了根本的改变——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关于小说娱乐功能的内容比比皆是。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这一方面与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性质有关——这类题材本身富含娱乐色彩。另一方面也与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重要关联: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晚明“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反思和解构的基础上的。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的文学思想既有从“礼”,即情感克制的一面;又有主“情”,即情感释放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一方面强调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对“礼”的遵从与信守,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对“情”的关注与释放,体现了“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融合,反映了清人对小说功能认识的变化。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往往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科举落第的寒士,他们在思想上继承了明末思想解放的余绪,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实现。他们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想象,以小说的形式炫出自己的才华,在对作品情节的驾驭中获取精神自由。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实际上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孔子“游于艺”的思想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志于道”与“游于艺”在此实现了对立统一,小说的功能定位也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一。(摘编自孙玮志《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小说功能认识的新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的序跋主要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B.清代社会对小说的包容和认同大大增加,是因为经过进步思想的洗礼。C.在明朝末年之前,小说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属于不入流的文学形式。D.撰写小说的艺术创作和阅读小说的欣赏活动,都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作者重点论述了明末及清代的小说序跋在写作上的特点以及其形成原因。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历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统一。C.文章采用由表及里的方式展开论证,开篇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在逻辑上逐层递进。D.文章末段论述了清代小说的功能定位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明末清初以来,俗小说和雅诗文已经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B.历代的小说序跋鲜有提及小说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C.孔子“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小说的序跋中没有体现过。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的实现。〖答案〗1.A2.B3.D〖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的序跋主要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错,原文“同样是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动因是有所不同的。明代中期以前,包括明代中期,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可见选项所说的内容是明代中期以前的。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历代”错,原文“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文学批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到了清代,小说序跋中“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才形成对立统一。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已经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错,原文“几乎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选项的“已经”错。B.“历代的小说序跋鲜有提及小说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错,原文“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文学批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是清代以前的小说鲜有提及。C.“在历代小说的序跋中没有体现过”错,原文是“‘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的小说序跋中很少有体现”,是很少,不是没有。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特征,消费内容由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产品,旅游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消费观念向绿色健康转变。兔年春节消费需求也体现出升级特点,一是年货消费火爆。年货节订单同比增长近七成,全国范围内异地订单同比增长了170%。二是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体,通过购买预制菜来丰富节日餐桌,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来享受假日时光。数据显示,腊月以来,“家宴”外卖搜索量同比增长10倍,其中超过一半用户是“00后”群体。三是中长线旅游升温。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近三成,精品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倍;跨省游订单占比已超八成,亲子型、携老型商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倍;出境游预订量创下近3年峰值,游客的出游范围显著扩大,出游时长显著增长,结伴人数显著增加。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积极调控供给,稳定物价,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具体来看,一是稳定市场价格。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商品市场运行态势,及时解决因市场供求严重失衡而引发的价格大幅波动,对哄抬物价等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二是从严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协会和媒体等多方主体作用,促进餐饮等领域行业规范的设立,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行业默认标准。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包括增加影院春节档影片数量,鼓励各大影院结合春节各影片的观影人数与反馈,动态调整排片量,释放大众文娱消费潜力;增加各类文艺演出的供给数量并扩大覆盖范围;引导城市商圈推出主题展览、艺人演出等体验活动,打造老字号、电影等主题式消费场景,吸引居民前往“打卡”。四是便利居民节日生活。鼓励超市、快递等服务类企业春节期间服务不间断,支持社区生活服务企业“不打烊”,为居民生活服务提供基本保障,让人民群众过个暖心的春节,共同迎接兔年的到来。(摘编自依绍华《春节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光明日报》2023年1月17日)材料二:过大年,备年货,烟火气十足的农村集市是观察乡村消费趋势的窗口。钱包鼓了,日子好了,农村消费环境日益改善,老乡们的消费意愿被不断激发。眼下,广大农民不仅追求吃得饱、穿得暖,还追求吃得健康、穿得舒服、用得方便。专家测算,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乡村消费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国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能。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对强农、惠农、富农不松动,让农民“能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激发潜在消费需求,首先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兴旺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结构的“大头”,要继续稳岗拓岗,促进外出务工,鼓励返乡创业,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此外,还应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加强兜底保障,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深化改革,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升。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优化供给,让农民“愿消费”。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市场主体应该耐下心,深耕乡村大市场,瞄准农民需求,推动更多优质产品下沉。优化供给离不开完善的商业网络体系。乡村商超、物流配送中心、商贸中心等商业设施短板要加快补上,乡村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应继续打通。对于偏远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改造升级传统小卖部,建设新型乡村便利店、便民服务点等方式,让农民消费更便捷。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农民“敢消费”。农村市场点多面广,集市不固定,流动商贩多,基层监管力量比较薄弱,织密“安全网”必不可少。各地要加强对农村的市场监管,特别是针对庙会、节假日等消费集中时段,强化巡查监督,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不给不法商贩可乘之机。针对一些农民维权意识较弱、农村维权成本较高的情况,各地可结合网格化治理、开设流动维权窗口等方式,多出巧招解难题。总之,瞄准痛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就能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摘编自王浩《不断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人民日报》2023年1月20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这直接关联着2023年年货消费比春节出游更为火爆的局面。B.根据相关统计,兔年春节预制菜及“家宴”外卖的消费群体主要是“00后”群体。C.作者认为,为满足居民节日生活需求,应鼓励超市、快递及社区生活服务企业春节“不打烊”。D.通过乡村消费情况可看出国计民生状况,而观察乡村消费状况的窗口是充满烟火气的乡村集市。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统计,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游客高星酒店预订量约是去年的130%,可见春节旅游在升温。B.据统计,2023年春节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年货消费火爆、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和中长线旅游升温三大特点。C.消费、过上好日子的基础是百姓钱包有钱,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是扩大内需作用的突出体现。D.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兜底保障,这样才能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财产性收入才能稳步提升。6.两则材料同样是针对消费进行剖析,但在写作重点和行文思路上不一致,请简要分析。〖答案〗4.A5.D6.写作重点:材料一写作重点是阐述居民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和政府部门在春节期间针对消费的主要内容制定的为春节市场保驾护航的政策举措。材料二写作重点是释放乡村经济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以及如何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行文思路: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层层推进,并在每一层论述的过程中分点列举,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了问题。材料二的行文思路是总分总,先总说,再分点论述如何做,最后总结观点。〖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直接关联着2023年年货消费比春节出游更为火爆的局面”错误。材料一“兔年春节消费需求也体现出升级特点,一是年货消费火爆……二是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三是中长线旅游升温”可知,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居民消费发生变化,其中年货消费和春节出游是变化的表现,两者之间没有比较的意思。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错误,材料二“产业兴旺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可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故选D。【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写作重点:由材料一“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特征,消费内容由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产品,旅游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消费观念向绿色健康转变”“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积极调控供给,稳定物价,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具体来看,一是稳定市场价格……二是从严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四是便利居民节日生活”可知,材料一写作重点是阐述居民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和政府部门在春节期间针对消费的主要内容制定的为春节市场保驾护航的政策举措。由材料二“烟火气十足的农村集市是观察乡村消费趋势的窗口”“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对强农、惠农、富农不松动,让农民‘能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优化供给,让农民‘愿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农民‘敢消费’”可知,材料二写作重点是释放乡村经济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以及如何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行文思路:材料一第一段“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特征,消费内容由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产品,旅游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消费观念向绿色健康转变”“一是年货消费火爆……二是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三是中长线旅游升温”分析了居民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具体的内容;第二段“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积极调控供给,稳定物价,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具体来看,一是稳定市场价格……二是从严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四是便利居民节日生活”分析了政府部门如何在消费新形式下为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保驾护航。故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层层推进,并在每一层论述的过程中分点列举,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了问题。材料二分六段,其中第一、二段“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能”总的论述了乡村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五段“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对强农、惠农、富农不松动,让农民‘能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优化供给,让农民‘愿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农民‘敢消费’”分析了要让乡村经济成为强大动力,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最后一段“总之,瞄准痛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就能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结了全文,即要发展乡村经济,繁荣乡村市场,让乡村经济成就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故材料二的行文思路是总分总,先总说,再分点论述如何做,最后总结观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寻梦季羡林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开了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和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光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来过哥廷根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有删改)文本二:一把解读季羡林的钥匙卞毓方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在季羡林的认识里,北京是既古典又新潮的,对于北大的历史,他说:“如果我们改一个计算办法的话,那么,北大的历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是旧时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这也是受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规律影响而成的,与其他国家的大学不太一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学中,一马当先的是北京大学。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的。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兴中华,这不是爱国运动又是什么呢?”在谈到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时,季羡林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这是我个人的印象,但是我自认是准确的。至于为什么说是准确的,则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去揣摩吧。”一个“清新俊逸”,一个“沉郁顿挫”,我心头一亮,突然悟到,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掺和在一起的。当初读大学,他只能选定一家,一脚不能踩清华、北大两只船;如今论风格,则可兼容并包,涵融荟萃。简而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作者却远涉重洋,到德国留学深造。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未尽孝于母亲榻前的内疚之感。B.作者在德国哥廷根的一间屋里梦见去世的母亲,这个梦境很沉重,作者和母亲都在哭;这个梦境不完整,是一些零星碎片。C.作者以对母亲和家乡的怀念为线索,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借助梦境,描写了母亲的面影、哥廷根的景物以及家乡的景物。D.“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使用讳饰语,不仅说明了母亲去世的事实,还使痛苦心情表达得更内敛。8.“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结合文本一,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9.文本二指出,季羡林“清新俊逸”“沉郁顿挫”的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掺和在一起的,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B8.①作者失意伤感地望着暗淡的天空,满眼泪光,表达出对已逝母亲的思念之情。②“母亲的面影”贯串全文,照应标题,文章结构严谨完整。③“母亲的面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反复抒写,有一咏三叹的效果,强化了思念之情。9.①文中的梦轻盈、缥缈而又甜蜜,有一种清新、朦胧之美。母亲依稀的面影、水面下白而大的鸭蛋、杨树顶上那一抹淡红的朝阳等,无不清新俊逸,给人愉悦之感。②然而,这些梦境饱含思念之情、怀念之意,深沉而情重。杨树下躺着的母亲、哥廷根的教堂,那橡树、芦苇和杨树,那潺潺雨声、寒意枕头等,无不沉郁顿挫,饱含作者的凄苦之情,让人热泪盈眶,痛彻心扉。③清新俊逸与沉郁顿挫水乳交融,完美地融于一体,使文章显得既清美隽永、不落俗套,又富停顿转折,深沉蕴藉。〖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B.“作者和母亲都在哭”错误,原文是“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这个梦境不完整,是一些零星碎片”错误,文中并未说梦境不完整。文中的“碎片”说的是梦醒后的回忆。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分析语句和段落作用,应该从结构、内容、情感等方面分析。情感方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是散文的结尾句,作者梦到了已于两年前去世的母亲,母亲去世前已经有八年没有见过儿子,母亲思念儿子,儿子也思念母亲,也许这就是作者梦到母亲的深层情感原因。虽然梦到了母亲,但母亲的面容却是模糊的,“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于是作者失意伤感地望着暗淡的天空,满眼泪光,表达出对已逝母亲的思念之情。结构上,句子中的“母亲的面影”照应了标题“寻梦”,同时也贯穿全文。开头写梦到母亲,醒来“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然后回忆梦中的情景,反复提到“母亲的面影”:“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最初是感觉在自己住的小屋中;后来是觉得在家乡的芦苇坑边,“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再后来是面影的重叠,“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最后是仰望天空,在泪光中“幻出母亲的面影”。这样就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完整。最后理解“母亲的面影”在文中多次出现的效果,多次出现,而且从开头到结尾贯穿全文,类似于反复手法,具有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强化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点的能力。“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原本是用来说李白和杜甫的写作风格的。“清新俊逸”是指清美新颖,不落俗套;“沉郁顿挫”是情感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文本二末尾说季羡林“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要求我们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分析鉴赏使应该先“分”后“总”,先分析两种风格在文本一中的具体体现,可以从写作内容、情感及表达方面分析;最后写两种风格统一的效果。“清新俊逸”。从内容上看,本文写的是“梦境”,梦中反复出现母亲的面影,母亲能够跋涉万里从家乡来到哥廷根看儿子,而且不同场景不断变换,家乡的苇塘,哥廷根的白花等交融变化,整个梦境轻盈、缥缈而又甜蜜,有一种清新、朦胧之美。具体体现,比如母亲依稀的面影,“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比如水面下白而大的鸭蛋,“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光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比如杨树顶上那一抹淡红的朝阳,“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等。这些景物和场景描写无不清新俊逸,给人愉悦之感。“沉郁顿挫”。从情感上看,作者怀念母亲,为没能尽孝而遗憾、伤感,因而梦到了已经去世的母亲,这些梦境饱含思念之情、怀念之意,深沉而情重。具体来看,文中写了杨树下躺着的母亲“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哥廷根的教堂、橡树,“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和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芦苇和杨树“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那潺潺雨声、寒意枕头“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等。这些景物描写或古旧残破,或气氛哀伤凄凉,大多笼罩着忧伤,无不沉郁顿挫,饱含作者的凄苦之情,让人热泪盈眶,痛彻心扉。清新俊逸使文章呈现出一种轻盈的美感;沉郁顿挫又使文章凝重深沉,二者风格不同,然而在文中却毫无违和感,而是水乳交融,完美地融于一体,这就使使文章显得既清美隽永、不落俗套,又富停顿转折,深沉蕴藉。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卫国城割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骛,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沟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也,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越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且夫强大之祸,常以王人为意也;夫弱小之殃,常以谋人为利也。是以大国危,小国灭也。大国之计,莫若后起而重伐不义。夫后起之藉与多而兵劲,则事以众强适罢寡也,兵必立也。事不塞天下之心,则利必附矣。大国行此,则名号不攘而至,伯王不为而立矣。”(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赵A得是B藉也C亦袭魏D之河北E烧棘沟F坠黄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结而喜主怨者孤”中,“约结”即结盟,订约;“孤”是动词,即陷于孤立。B.“倍时势”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C.干将,文中指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铸剑师,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莫邪是干将的妻子。D.“夫弱小之殃”中,“殃”即遭到灾祸,它与“祸国殃民”中的“殃”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喜欢带头发动战争的人有后患,合伙攻打别国的人遭众怨而陷于孤立,而圣人则不然。B.锐利的弓箭和坚硬的箭头只要有弓弦、弩机的配合,就能发挥作用,射杀远方的敌人。C.苏秦认为,当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偏要去做与强国为敌等事,建立霸业的目的就不可实现。D.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顺应民心办事情,不为他国出兵去抵抗强敌,结盟不招来众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答案〗10.CEF11.B12.B13.(1)借势而为,是万物的关键;抓住时机,则是百事的关键。(2)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善于估计军事实力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合纵联合。〖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国有了楚国这个依靠,便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纵火焚烧棘蒲,毁坏黄城。“赵”作主语,“得”作谓语,“是藉”作宾语,“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也”后C处要断开;“袭”作谓语,“魏之河北”作宾语,有完整的动宾结构,独立成句,后面的“烧棘沟,坠黄城”是战争的具体内容,所以E处要断开;“烧棘沟,坠黄城”是对称结构,中间应停顿,所以F处要断开。故选CE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带头缔结盟约喜欢和他国结怨的最终陷于孤立。B.错误。两个“倍”意思相同,都通“背”,违背。句意:违背时势/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C.正确。D.正确。“殃”,遭到灾祸/使遭殃。句意:弱国遭受灾殃/使国家受害百姓遭殃。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要有弓弦、弩机的配合,就能发挥作用,射杀远方的敌人”错,依据“矢非不铦,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可知“射杀远方的敌人”除了“锐利的弓箭和坚硬的箭头只要有弓弦、弩机的配合”,还需要“权藉”(借力之物)这一因素。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率”“长”,意思相同,关键;“时势”,名词作动词,“抓住时机”;“……者……也”判断句的标志。(2)“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君主;“料”,估计;“从”,通“纵”,合纵。参考译文:苏秦游说齐闵王说:“臣听说用兵打仗喜欢首先发难的将有忧患,带头缔结盟约喜欢和他国结怨的最终陷于孤立。后起者就会有资源凭借,远离怨恨便会得到时机。因此圣贤做事,必定借势而为,抓住时机。借势而为,为万物的关键;抓住时机,则是百事的关键。因此,不懂得借势而为、抓住时机之理,能成就大事的实在微乎其微。现在即使有干将、莫邪一类的宝剑,如果不施以人力,则不能破损毫发。而再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能借助弓弩,也不能从远处杀伤敌人。箭并不是不锐利,剑并不是钝而无力,那是什么缘故呢?只是由于少了借力之物。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赵国袭击卫国,车不停顿,人不歇息,逼近了卫国,修筑刚平城,卫都有八座城门被堵塞,两座城门被摧毁,这是亡国的景象。卫国国君光着脚,去向魏国告急。魏王身披战袍,磨砺宝剑,亲自领兵向赵国挑战,邯郸大乱,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也乱作一团。卫国有了魏国做依靠,便收集残兵,引兵北上,攻破了刚平,毁坏了中牟的外城。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卫国就像是一支利箭,魏国好比强弓劲弩,卫国只是借助了魏国的力量,才取得了赵国河东之地。赵国恐惧,楚国救赵国而讨伐魏国,在州西开战,然后穿过魏都大梁的城门,驻军林中,饮马于黄河。赵国有了楚国这个依靠,便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纵火焚烧棘蒲,毁坏黄城。所以刚平被攻破,中牟被毁坏,黄城被削平,棘蒲被烧毁,这都不是赵国、魏国的初衷。可是它们两国非要竭力去做,为什么呢?这是卫国能看准时势和借力掌握权变的缘故。当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却不是这样。自己兵弱,偏要同强国为敌;国家疲惫,偏要招来众怒;事情失败,偏要蛮干到底;自己兵弱,却不愿意居人之下;自己国小,偏要与大国为敌;事情失败了,偏偏喜欢行诈。如果干这六件事情,还想成为霸主,那就差得太远了。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善于估计军事实力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联合。所以结盟不会成为众怨所归,作战时不替他人去抵抗强敌。这样,自己的兵力不会消耗,地位不会降低,土地可以开拓,目的可以实现。以前,齐王联结韩、魏两国讨伐秦、楚两国,齐国作战并不是不卖力,分得的土地又不多于韩、魏,可是天下唯独(将战争)归咎于齐国,为什么呢?因为齐国把天下对韩、魏两国的怨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再说那时天下正烽烟四起,齐、燕争斗,又有赵国图谋中山;秦、楚与韩、魏不断交锋,而宋、赵主专攻伐;这十个国家,钩心斗角,相互竞争,然而天下只埋怨齐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齐国喜欢结盟而招来怨恨,两军相交时喜欢攻打强敌。再说强国招致祸患,往往是因为一心想为人的首领;而弱国遭受灾殃,常常是由于一心想算计别人取得好处。所以,强国不免危殆,小国则不免覆灭。为大国所计,不如后发制人,坚决讨伐那些不讲道义的国家。后发制人能有所倚仗,盟国多而兵力强,从而形成以人多势强对付疲敝衰弱的有利局面,战争必能取得胜利。办事不违背天下人心,那么利益就随之而来。强国依此而为,名号自然不争而得,霸业也能袖手而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咏史龚自珍金粉①东南十五州②,万重恩怨属③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④。避席⑤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⑥。田横⑦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⑧。〖备注〗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②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苏、浙、皖一带。③属(zhǔ):结交。④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权贵、幕僚把持着大权,内宫佞臣窃据了朝廷要津。团扇才人在这里指轻薄文人。⑤避席:为表恭敬或畏惧离席而起。⑥为稻粱谋:为生活打算。⑦田横:秦末群雄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田横不肯归顺而自杀。⑧列侯:汉制,王子封侯称诸侯,异姓功臣受封称列侯。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的“名流”既指手握大权、铜气熏天的“牢盆狎客”,亦指百无一能的轻薄文人。B.“名流”把金粉江南搞得乌烟瘴气,诗人对此深恶痛绝,“操”“踞”二字极富鞭挞之意。C.诗人对清政府利用文字狱镇压士人的行为愤恨不满,对那些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示同情。D.本诗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相统一,政治思想表达与艺术概括相统一,笔锋犀利,造语凝重端方。15.本诗借用“田横抗汉”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田横不接受刘邦虚情假意的招抚而自杀。②诗人借此典故揭露清政府对士人的笼络具有欺骗性,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③诗人借此典故,辛辣地讽刺了没有骨气的、向清朝统治者卖身投靠的士大夫。〖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那些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示同情”无中生有。“著书都为稻粱谋”,对那些不顾国家利益、只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示了不满和慨叹。故选C。【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典故用法及作用的能力。①先看“田横抗汉”典故的内容。根据注释⑦可知,“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田横不肯归顺而自杀”,即田横不接受刘邦虚情假意的招抚而自杀。②再看诗人的用意。作者谙熟史事,从中发现了统治者的丑恶嘴脸,从刘邦假惺惺的不可能兑现的封侯许诺,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的洋洋得意,再到朱元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自外其教”,应“诛其身而没其家”的酷法,再到清初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字狱案,谙熟史事的龚自珍深悉底里。此处借用田横的典故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借这一历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他们才是造就这些“黑幕”的总后台。③同时,联系颈联“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诗句中既表现了诗人对清政府利用文字狱镇压士人的愤恨,也对那些不顾国家利益、只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示了不满和慨叹,对现实的另一端、与官场相对照的“士林”心态予以揭皮见骨的描摹,痛下针砭。而尾联诗人借田横的典故,让这些没有骨气的文人与田横形成对比,辛辣地讽刺了没有骨气的、向清朝统治者卖身投靠的士大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样,都含有趁着所犯错误不太严重而及时改正的意味。(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亮从东方升起而且似在缓缓移动,生动形象,如在目前。(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诗人面对滔滔逝水,亦常常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或表达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阴沉沉的,仿佛要下雨。我沿羚牛谷而上,一路相伴的正是这溪水,它或潺湲,或高歌,仿佛让我置身浪漫的少年时代。在有水潭的地方,它驻足,用漩涡逗着小鱼小虾玩耍。它亲吻河里的石头,那石头上的绿苔,不就是它热吻的印记吗?沙子静静地伏在水的身下,仿佛聆听着溪水的优美旋律。水在跳下陡峭的悬壁的那一刻,绽放的是浪花,表现出的是勇敢,是奋不顾身。此刻的水,仿佛千丝万缕的玉带,是瀑布了。有的地方瀑布连瀑布,飞流直下,①,凸显的是生命的蓬勃。水流到平缓的沙滩上,则变得如多情少女般温柔、缠绵。它和溪边的原始古树聊起岁月之沧桑,和石头上的山花共话世间之美。牛背梁的水,一年四季有着它不同的风姿,不同的气质。春天,它如新生儿般稚嫩、柔美,让人怜惜;夏天,它长成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小伙儿,耍脾气时,一口气能把一块巨石从山腰推到山脚;秋天,它像一位②的少妇,不急不缓地流动,环绕在它周围的是斑斓的色彩和清幽的果香;冬天,溪流的一部分沉静成白玉般的冰,一部分则在冰下嬉戏。每走一次羚牛谷,都能与这里的水③,可每次见到的都不是同一个它。它见到的我也从青丝到了白发。“逝者如斯夫”,我们走着各自的路。17.下列各句中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两项是()①天阴沉沉的,仿佛要下雨。②它或潺湲,或高歌,仿佛让我置身浪漫的少年时代。③沙子静静地伏在水的身下,仿佛聆听着溪水的优美旋律。④此刻的水,仿佛千丝万缕的玉带,是瀑布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仿照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形式,另选一个对象,写一个句子。〖答案〗17.C18.①一泻千里;②风姿绰约;③不期而遇19.示例:花从高高的枝头飘落的那一瞬间,陨落的是生命,迸发出的是奉献,是无怨无悔。〖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②③表想象,①表推测,④表比喻。故选C。【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写瀑布,前面有“飞流直下”,此处可填“一泻千里”。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现比喻文笔奔放畅达,也泛指直线下降,势头很猛。②语境把溪流比作少妇,后面还有“不急不缓”,用来形容少妇优雅美丽,可填“风姿绰约”。风姿绰约:形容气质优雅,体态柔美。③语境是说“每走一词羚牛谷”,都能与这里的水相遇,可填“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要从话题选择、内容、句式、修辞等方面尽量与原句保持和谐一致。先分析被仿句,“水在跳下陡峭的悬壁的那一刻,绽放的是浪花,表现出的是勇敢,是奋不顾身”,描写对象是“水”,内容是写水从悬崖落下,激起浪花;后半句揭示的水的精神品质;句式上,“……从……的那一瞬间,……的是……,……出的是……,是……”;修辞上,后半句写精神品质的部分,采用的是拟人修辞。根据以上分析选取合适的对象仿写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耳聋威胁各年龄人群,危害更是贯穿人的一生。平常,个人可以采用一种测试听力的简便方法:(1)那就是在听音乐之前,先将音量调到自己勉强听得到的最小音量,当听了一段时间歌曲后,①,那就说明当事者的听力已处于暂时性损害的状态。但如果出现和他人说话时听不清楚,或与他人交流时,总是漏掉部分谈话内容的窘况,②。当前,对噪声性耳聋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预防噪声性耳聋则主要落实在“防护”二字。平时应尽可能躲开噪声环境,(2)少去KTV等高分贝噪音场所,避免不要接触过强的声音;不可长时间戴耳机或用较高的音量听歌曲;(3)每次打电话不要超过三五分钟。另外,夏季临街的房屋尽量少开窗;居室内电视机、录放机、收音机音量不宜过大;冰箱不要放在卧室里;烧菜、煮饭开启油烟机时,尽量佩戴好耳罩。做好这些细节防护,噪声带来的伤害就会“大打折扣”了。20.材料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1)在听音乐之前,先将音量调到自己勉强听得到的最小音量。(2)少去KTV等高分贝噪音场所,避免接触过强的声音。(3)每次打电话不要超过五分钟。(每次打电话不要超过三分钟)21.①如无法再以这样的音量听到歌曲;②就需要及时去专科门诊查找原因了。〖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成分赘余,前面有冒号,此处不用再写“那就是”,删掉这三个字即可;(2)不合逻辑,否定失当,“避免”后面不能再用“不要”,删掉“不要”;(3)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超过”后面不能跟范围,应该是确数,可改成“不要超过五分钟”或“不要超过三分钟”。【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面是讲音量调到自己勉强听得到的最小音量,过了一段时间,此处应写是否能听到这最小声音;而后面“那就说明当事者的听力已处于暂时性损害的状态”说明以这样对的音量听不到歌曲了,可填:如无法再以这样的音量听到歌曲;②前面出现的是较为严重的情况,此处应是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应用“就需要”承接;后面出现“治疗手段”,表明应该去就诊,可填:就需要及时去专科门诊查找原因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许地山曾应邀到汉文中学演讲,面对这些学生,他具体解释了“奖品”的意义:“(一)自然的收获,如春播种,秋冬自然收成;(二)法律的劝禁,如商鞅立木,信赏必罚;(三)得奖者实与全体共有之,以己为奖品之所寄而已。”许地山告诉他们:“更大的奖品在前头,不是在后面。”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话题是“奖品”。许地山先生对奖品给出了三种意义解释,从自然到社会,“奖品”的内涵很丰富,包蕴的范围很广。“奖品”的三种意义中,第一种和第三种是站在获奖者的角度而言的,承认奖品是对获奖者的付出的一种肯定;获奖者只是群体的代表、标准。第二种是站在社会层面,强调信赏必罚。材料最后说“更大的奖品在前头,不是在后面”,强调奖品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而是我们前进路途中的一股动力。在探讨奖品的意义时,我们可以运用三元思辨法,即从个人、社会和未来三个层面进行深度剖析。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奖品对于获奖者而言,其首要意义在于肯定与激励。这是对其辛勤付出的一种高度认可,可以激发个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也可以塑造个人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这种荣誉不仅是对过去成绩的表彰,更是对未来潜力的期待。其次,从社会层面考量,奖品具有引领与导向作用。获奖者成为了大众的标准、榜样,可以激励更多的人以此为目标努力奋斗,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都有着积极意义。最后,从过去与未来的角度来说,奖品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但“更大的奖品在前头,不是在后面”,总结获奖的经验,加上此刻更大的努力,追求未来更大的奖品,这才是“奖品”真正的价值所在。写作时考生要着眼于许地山关于“奖品”的表述,从不同层面分析奖品的意义,如思考如何获得奖品,需要我们怎么做;设立“奖品”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激励作用有哪些;获奖之后应该怎么做等。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一模仿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样是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动因是有所不同的。明代中期以前,包括明代中期,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而明末及清代,经过晚明进步思想的洗礼,小说本身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对小说的包容和认同大大增加,甚至统治阶级成员也加入了阅读小说的行列。明末清初以来,代表俗文学的小说和代表雅文学的诗文几乎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小说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已不再是不入流的文学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序跋作者为了争取提高小说地位而强调其社会功能的用意也随之大大缩减,它更多的是对“文以载道”思想的一种客观继承与坚守。而与此同时,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于小说的娱乐功能则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认识。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文学批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而消遣娱乐功能,可以追溯至孔子“游于艺”的思想,正如朱熹《论语集注》所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的小说序跋中很少有体现,而这一情形在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有了根本的改变——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关于小说娱乐功能的内容比比皆是。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这一方面与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性质有关——这类题材本身富含娱乐色彩。另一方面也与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重要关联: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晚明“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反思和解构的基础上的。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的文学思想既有从“礼”,即情感克制的一面;又有主“情”,即情感释放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一方面强调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对“礼”的遵从与信守,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对“情”的关注与释放,体现了“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融合,反映了清人对小说功能认识的变化。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往往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科举落第的寒士,他们在思想上继承了明末思想解放的余绪,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实现。他们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想象,以小说的形式炫出自己的才华,在对作品情节的驾驭中获取精神自由。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实际上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孔子“游于艺”的思想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志于道”与“游于艺”在此实现了对立统一,小说的功能定位也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一。(摘编自孙玮志《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小说功能认识的新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的序跋主要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B.清代社会对小说的包容和认同大大增加,是因为经过进步思想的洗礼。C.在明朝末年之前,小说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属于不入流的文学形式。D.撰写小说的艺术创作和阅读小说的欣赏活动,都具有消遣娱乐的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作者重点论述了明末及清代的小说序跋在写作上的特点以及其形成原因。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历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统一。C.文章采用由表及里的方式展开论证,开篇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在逻辑上逐层递进。D.文章末段论述了清代小说的功能定位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明末清初以来,俗小说和雅诗文已经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B.历代的小说序跋鲜有提及小说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C.孔子“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小说的序跋中没有体现过。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的实现。〖答案〗1.A2.B3.D〖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的序跋主要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错,原文“同样是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时期的小说序跋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动因是有所不同的。明代中期以前,包括明代中期,强调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可见选项所说的内容是明代中期以前的。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历代”错,原文“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文学批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到了清代,小说序跋中“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才形成对立统一。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已经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错,原文“几乎形成了半分天下的格局”,选项的“已经”错。B.“历代的小说序跋鲜有提及小说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错,原文“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均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文学批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清代以前的历代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是清代以前的小说鲜有提及。C.“在历代小说的序跋中没有体现过”错,原文是“‘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历代的小说序跋中很少有体现”,是很少,不是没有。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特征,消费内容由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产品,旅游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消费观念向绿色健康转变。兔年春节消费需求也体现出升级特点,一是年货消费火爆。年货节订单同比增长近七成,全国范围内异地订单同比增长了170%。二是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体,通过购买预制菜来丰富节日餐桌,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来享受假日时光。数据显示,腊月以来,“家宴”外卖搜索量同比增长10倍,其中超过一半用户是“00后”群体。三是中长线旅游升温。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近三成,精品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倍;跨省游订单占比已超八成,亲子型、携老型商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倍;出境游预订量创下近3年峰值,游客的出游范围显著扩大,出游时长显著增长,结伴人数显著增加。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积极调控供给,稳定物价,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具体来看,一是稳定市场价格。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商品市场运行态势,及时解决因市场供求严重失衡而引发的价格大幅波动,对哄抬物价等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二是从严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协会和媒体等多方主体作用,促进餐饮等领域行业规范的设立,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行业默认标准。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包括增加影院春节档影片数量,鼓励各大影院结合春节各影片的观影人数与反馈,动态调整排片量,释放大众文娱消费潜力;增加各类文艺演出的供给数量并扩大覆盖范围;引导城市商圈推出主题展览、艺人演出等体验活动,打造老字号、电影等主题式消费场景,吸引居民前往“打卡”。四是便利居民节日生活。鼓励超市、快递等服务类企业春节期间服务不间断,支持社区生活服务企业“不打烊”,为居民生活服务提供基本保障,让人民群众过个暖心的春节,共同迎接兔年的到来。(摘编自依绍华《春节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光明日报》2023年1月17日)材料二:过大年,备年货,烟火气十足的农村集市是观察乡村消费趋势的窗口。钱包鼓了,日子好了,农村消费环境日益改善,老乡们的消费意愿被不断激发。眼下,广大农民不仅追求吃得饱、穿得暖,还追求吃得健康、穿得舒服、用得方便。专家测算,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乡村消费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国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能。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对强农、惠农、富农不松动,让农民“能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激发潜在消费需求,首先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兴旺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结构的“大头”,要继续稳岗拓岗,促进外出务工,鼓励返乡创业,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此外,还应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加强兜底保障,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深化改革,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升。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优化供给,让农民“愿消费”。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市场主体应该耐下心,深耕乡村大市场,瞄准农民需求,推动更多优质产品下沉。优化供给离不开完善的商业网络体系。乡村商超、物流配送中心、商贸中心等商业设施短板要加快补上,乡村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应继续打通。对于偏远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改造升级传统小卖部,建设新型乡村便利店、便民服务点等方式,让农民消费更便捷。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农民“敢消费”。农村市场点多面广,集市不固定,流动商贩多,基层监管力量比较薄弱,织密“安全网”必不可少。各地要加强对农村的市场监管,特别是针对庙会、节假日等消费集中时段,强化巡查监督,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不给不法商贩可乘之机。针对一些农民维权意识较弱、农村维权成本较高的情况,各地可结合网格化治理、开设流动维权窗口等方式,多出巧招解难题。总之,瞄准痛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就能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摘编自王浩《不断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人民日报》2023年1月20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这直接关联着2023年年货消费比春节出游更为火爆的局面。B.根据相关统计,兔年春节预制菜及“家宴”外卖的消费群体主要是“00后”群体。C.作者认为,为满足居民节日生活需求,应鼓励超市、快递及社区生活服务企业春节“不打烊”。D.通过乡村消费情况可看出国计民生状况,而观察乡村消费状况的窗口是充满烟火气的乡村集市。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统计,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游客高星酒店预订量约是去年的130%,可见春节旅游在升温。B.据统计,2023年春节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年货消费火爆、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和中长线旅游升温三大特点。C.消费、过上好日子的基础是百姓钱包有钱,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是扩大内需作用的突出体现。D.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兜底保障,这样才能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财产性收入才能稳步提升。6.两则材料同样是针对消费进行剖析,但在写作重点和行文思路上不一致,请简要分析。〖答案〗4.A5.D6.写作重点:材料一写作重点是阐述居民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和政府部门在春节期间针对消费的主要内容制定的为春节市场保驾护航的政策举措。材料二写作重点是释放乡村经济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以及如何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行文思路: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层层推进,并在每一层论述的过程中分点列举,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了问题。材料二的行文思路是总分总,先总说,再分点论述如何做,最后总结观点。〖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直接关联着2023年年货消费比春节出游更为火爆的局面”错误。材料一“兔年春节消费需求也体现出升级特点,一是年货消费火爆……二是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三是中长线旅游升温”可知,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居民消费发生变化,其中年货消费和春节出游是变化的表现,两者之间没有比较的意思。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错误,材料二“产业兴旺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可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故选D。【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写作重点:由材料一“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特征,消费内容由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产品,旅游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消费观念向绿色健康转变”“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积极调控供给,稳定物价,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具体来看,一是稳定市场价格……二是从严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四是便利居民节日生活”可知,材料一写作重点是阐述居民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和政府部门在春节期间针对消费的主要内容制定的为春节市场保驾护航的政策举措。由材料二“烟火气十足的农村集市是观察乡村消费趋势的窗口”“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对强农、惠农、富农不松动,让农民‘能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优化供给,让农民‘愿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农民‘敢消费’”可知,材料二写作重点是释放乡村经济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以及如何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行文思路:材料一第一段“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特征,消费内容由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产品,旅游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消费观念向绿色健康转变”“一是年货消费火爆……二是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三是中长线旅游升温”分析了居民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具体的内容;第二段“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积极调控供给,稳定物价,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具体来看,一是稳定市场价格……二是从严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四是便利居民节日生活”分析了政府部门如何在消费新形式下为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保驾护航。故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层层推进,并在每一层论述的过程中分点列举,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了问题。材料二分六段,其中第一、二段“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能”总的论述了乡村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五段“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对强农、惠农、富农不松动,让农民‘能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优化供给,让农民‘愿消费’”“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农民‘敢消费’”分析了要让乡村经济成为强大动力,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最后一段“总之,瞄准痛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就能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结了全文,即要发展乡村经济,繁荣乡村市场,让乡村经济成就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故材料二的行文思路是总分总,先总说,再分点论述如何做,最后总结观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寻梦季羡林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开了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和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光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来过哥廷根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有删改)文本二:一把解读季羡林的钥匙卞毓方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在季羡林的认识里,北京是既古典又新潮的,对于北大的历史,他说:“如果我们改一个计算办法的话,那么,北大的历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是旧时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这也是受存在决定意识这个规律影响而成的,与其他国家的大学不太一样。在中国这样的大学中,一马当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