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讲稿_第1页
行为医学讲稿_第2页
行为医学讲稿_第3页
行为医学讲稿_第4页
行为医学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行为英学概论

第一节行为医学的概念、发展简史

1.行为医学概念

是在行为科学和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基础上,在科学体系发生激烈变化、

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背景下,从上世纪3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

性的医学学科。1973年,美国学者Birk首先使用行为医学(behaviormedicine)

术语,现在,有学者将生物医学与行为医学、社会医学一起,列为现代医学

三大支柱。

2.发展简史

1979年,Pomerleau和Brady通过大量研究,合著《行为医学》一书。提

出行为医学有两大任务:一是把行为治疗等手段用于临床,包括躯体疾病、

心理疾病的预防、评估、治疗和管理;二是开展行为研究。1977年2月和1978

年4月,在Schwartz、Weiss等人的热心倡导下,分别在美国耶鲁大学、国立

医学研究所召开国际行为医学会议。1980年美国成立了行为医学研究会。

1984年,我国杨德森教授将生物反馈技术用于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取得一

定疗效。后又研究吸烟、酗酒、吸毒及自杀等行为,并对医学生、研究生开

设行为医学课。1985年,天津成立我国第一个行为医学研究会。1988年,湖

南医科大建立行为医学教研室。此后几年,行为医学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1989年,我国成立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1992年,《中国行

为医学科学》创刊,现已列入医学类核心刊物。

第二节行为医学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重点是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外显行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健康

人和有行为问题的人(包括躯体疾病患者和精神障碍者等),也要进行动物实

验。

当以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时,通过探讨人类各年龄阶段行为发展的规律,

研究怎样通过行为咨询,行为指导,预防问题行为发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使个体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以有各种行为问题的人为研究对象时,研究重点主要是行为的评估、

确定问题行为及其性质、程度、原因,以及行为治疗,帮助个体康复、回归

社会。

此外,行为医学也要借助动物进行一些研究。如行为药理学、行为毒理

学、行为解剖学、行为生理学和行为生化学的研究。研究目的是借动物实验,

探究行为的生物学机制,观察病理改变和药物对行为的影响,为认识和控制

人类行为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文献法等。

1、观察法:通过视觉的手段来进行研究。

按观察手段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前者是利用肉眼直接观察被试在

自然状态下或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反应;后者是设置一定的情境,如借电影、

录像等,使被试置身于设置的情境中,观察其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反应。

按方式分客观观察和主观观察。前者是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后者是

从被试的书信、报告等作品中了解受试者的行为。

按时间分长期和定期。如教师有计划地、系统地观察学生的行为或定期

观察,综合分析资料,了解学生的行为反应。

2、测验法:即借助仪器、量表等工具对被试行为进行定量研究。在行为

医学家眼里,如呼吸、心跳、血压、腺体分泌和内分泌,生物电活动(脑电、

肌电、眼动电、皮电等)都属于广义的行为范畴,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以一定的参考指标外显出来。

3、实验法:是在自然或特定条件下,通过一定程序对人或动物有步骤地

开展研究。如1924年美芝加哥电力公司的霍桑实验。实验法可分为自然人群

实验、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

4、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比较人类行为在不同文化、种族、不同

历史时期的差异性。

第二章行为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行为主义及其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由美国Hopkins大学心理学教授华生(Watson]

创立的独立的心理学派,主张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易于观察的外显行为

上。自1949年在美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跨学科会议上确立行为科学这一以行为

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的新兴边缘学科以来,行为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不仅包括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Skinner的操作条件学习

理论、Watson的学习理论,而且还包括Wolpe的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学习理论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Sechenev1829—1904)首先提出反射原理,认

为只要有适当的刺激,行为就会发生。人和动物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反射性的。

所有的反射都可以产生抑制。他认为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受到抑制的反射。还

得出,条件反射会发生联系错误或迷失,从而产生不适当或病态行为

巴甫洛夫,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形成完美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图表2-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示意图

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食物、铃声、灯光)语音、文字)

非条件反射一作.■»条件反射

(食物反射、防御反射、(谈梅止渴、

性反射)听铃作习)

机体与环境间较恒定联系暂时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有如下特点:

1)消退作用和自然恢复作用:条件反射的刺激出现后,得不到无条件刺

激的强化(如灯光亮后,不再有食物出现),条件刺激大量实施后,条件反射

会逐渐减弱或消失,原因在于条件刺激进入抑制状态。消退后如果条件反射

有足够的间歇时间,即使不加以强化,也可重新激发,但其强度较弱且不稳

定。前者谓条件反射的消退作用。后者称条件反射的自然恢复作用。

2)泛化作用和辨别作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与之类似的条件刺激也能

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

的写照。与之相反的辨别作用,指个体能对相近似的不同刺激有区别和选择

地给予反应。如在巴氏实验室中,用音义发音为条件刺激,食物为非条件刺

激,限定256音周时给食物,结果狗在强于256周的300周声音刺激下不分

泌唾液,狗不作出条件反射表明其形成了辨别反应。

2、华生的学习理论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首创者。他22岁就获芝加哥大学颁授的第一个

心理学博士学位。1913年他的题为“从行为主义者的眼光看心理学”论文在

美《心理学评论》发表,首次亮出行为主义旗帜。

他通过白鼠走迷津的实验和小阿尔伯特实验(对1岁的缺乏任何情感反

应的小阿尔伯特进行制造幼儿“恐怖症”实验)等一系列研究,认为所有行

为毫无例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学习得来的。这一观点与巴氏学说不

谋而合。华生认为,简单的反射活动是行为遗传特征,与生俱来。随着个体

成长,就能学会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复杂行为只不过是一连串互相联系

的条件反射而已。复杂行为的习得有两条规律:一是频因律。即某一行为反

应对某一刺激发生的次数越多,这一行为反应在遇到相同刺激时,越有可能

保留和固定下来。如一个遭遇挫折情境的人,其行为反应多是退缩,或示无

能为力,那么往后人生经历中再遇挫折,行为方式必然是“怕”当头;二是

近因律。某种行为反应在时间上越是靠近某种刺激,这种行为反应在多次相

同刺激时,有可能保留和固定下来。如小孩遭父母责骂,首先的行为反应是

哭,然后出现其它反应。随责骂出现,与之靠近的行为反应“哭”会被保留

和固定下来。

但华生,,把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放在同一平面加以考虑”的主张、不

失偏颇;他不承认意识、思想的存在。过分夸大环境作用,他的“给我-打

健全的婴儿,再给我一些特定的环境。只要满足这两点,不管婴儿的才能、

个性、本能及其父母的血统、职业如何,我都能将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所

需要的任何一种人。譬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乞丐或者小偷”的论

断就是代表。他的理论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内的不少学者的批判和挑战。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进一步研究应用了Thorndike(1874

年一1949年)和Hull(1884年—1952年)的强化理论。他设计的Sklinner

箱装置,有一个操作器和一个传递强化物的工具。操作器可以是可供老鼠踩

的杠杆,也可以是一个开关,一个把手,一个由人操作的活塞。强化物通常

是某种食物或任何供奖赏的东西,如音乐、电影等。箱中的实验动物一旦操

作操作器,就会得强化物,因而动物能按自己的意志控制操作的速度。结果

证明,老鼠按压杠杆的行为是操作性的,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行为出现的后

果一一得到食物(强化)反过来又成为下次行为(再按杠杆)的原因,老鼠

压杠杆的频数会不断增加。反之,如去掉压杆与获食物的联系,即压杆让其

得不到食物,反复几次,老鼠压杆的频数会下降。此乃操作条件反应的消退。

Skinner对强化方式进行了精心设计,分对每一次压杆反应都给予强化的连续

强化;只对某些反应给予强化,而对其它反应则不给的间断强化;根据反应

的比率而给予强化的比率强化。研究发现,三种强化方式每次强化所得到的

操作反应次数最高是比率强化,其次是间断强化,连续强化的反应次数少得

多;当强化完全停止时,间断强化比连续强化能产生更大的抵抗消退作用的

力量。即是说,比率强化反应率高,间断强化比连续强化更为有效和持久;

强化并不总是有效。如动物饱餐以后,就极少再出现操作反应。前面讲的都

是给予个体某些事物作为后果以加强行为再次出现的正强化。给予的事物(奖

品)为强化物;而另一种强化是行为出现后,从环境中给予某些对身体有害

的,排除能强化反应频率的强化物(强光、燥声、电击),以促使行为的减少,

直到消失的负强化。还可以通过一些刺激物作为行为产生的后果而减少行为

重新出现的可能性,称惩罚程序。一般采用恶性刺激作为对其操作行为的回

报,如电击、催吐剂、难闻的气味,致痛剂等,原则是不伤害个体身体。但

是,由于惩罚只是压抑了某种不良的行为表现,而不是使它消失。而且惩罚

不利于被惩罚者的人格健康发展,容易导致焦虑、悔恨、恐惧等不良情绪反

应,被惩罚者还会设法逃避惩罚,这就是一些报定“棍棒下出孝子”的家庭

的孩子养成撤谎,甚至变得富于攻击性、矛头指向兄妹甚至父母的原因。所

以惩罚要慎用,提倡与奖励结合使用。

斯金纳的研究还揭示了迷信行为的根源。如一个人无论在做什么事,只

要得到强化物,他就可能把成功的原因归根于强化物,甚至形成条件反射、

设想如果一个女孩受父母抚爱,给予她一只如意玉坠,她正好去参考、结果

取得好成绩,又带着玉坠在竞赛中获胜,她就会把自己的好结果与玉坠联系

起来,于是经常佩带,作为一种吉祥物,寄托很多希望,玉坠的“魔力”也

被扩大,崇拜和迷信也就形成。人们对烟草、酒类,以及特效药方、个人的

迷恋就是通过类似过程形成的。

根据操作条件学习理论所设计的阳性强化疗法,厌恶疗法作为行为治疗

有效手段已广为使用。但这一理论近年受到社会学习理论的挑战。认为人类

行为比动物行为复杂得多,刺激一一反应的规律不能解释人类一切行为。一

个人也可以在没有接受任何强化物的情况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这与个人

的认知(包括理想、价值观等)密切相关。也可模仿学习。

4、Wolpe的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

沃尔甫是成功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医疗实践的南非籍行为科

学家。

他的猫焦虑实验,是通过对实验笼中的猫先鸣电铃,后电击,猫出现严

重焦虑反应。一段时间后,不鸣铃、不电击,猫即使见笼,严重的焦虑也不

减轻。他企图在同一环境或相似环境实验建立另一个反应(适应反应),给猫

喂食,饱受焦虑之苦的猫拒绝进食。他称此为交互抑制现象。他将猫置于别

的房间,猫的进食逐渐恢复,他认为这是因为环境中没有引起焦虑反应的刺

激物,进食反应不足以被焦虑反应所抑制。设想,焦虑是不良刺激引起的不

适反应,进食是食物诱发的正常反应,两者互不相容。如果能使用原先会引

起适应不良行为的刺激设法诱导出与适应不良性行为互不相容的适应性行

为,就可以削弱或消除原刺激与适应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得到缓解或消除

原刺激引发的适应不良性反应,他称为交互抑制原理。即在引起焦虑的刺激

存在时,造成一个抑制焦虑的反应,就能削弱或消除刺激与焦虑之间的联系。

如焦虑恐惧时,机体植物神经系统被激活,肌肉紧张。通过肌肉的放松,神

经的紧张随之放松,情绪焦虑得缓解。

沃尔甫继续对猫进行脱敏实验。他不断改善前实验猫的进食环境,使猫

完全恢复正常进食后,再转移到原焦虑实验条件相似的房间,猫经历了局促

不安、犹豫后,终难抵御食物的诱惑,由边食边张望到专心进食。待猫完全

正常,他将其转入原焦虑实验室,进食位置从远离实验笼到靠近再入笼中,

这样循序渐进,曾经在此环境胆战心惊的实验猫,最终能若无其事在笼中进

食。实验猫对实验笼的环境刺激通过实验环境相似刺激、焦虑实验室、远离

实验笼、靠近实验笼、入笼中的刺激与反应(适应反应)达到系统脱敏,完

全消除了对实验笼的焦虑、恐惧。

沃尔甫创造了系统脱敏疗法和松驰训练技术。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一位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强调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也强调人是具有思维能力的有机体,具有自我指导的潜能,个人认知因素对

行为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有时可能起决定因素。

他1965年做过一项攻击行为实验,将4岁左右的小孩随机分三组,分别

观看三部不同影片。其中,一组看到一群孩子殴打玩具娃后获奖赏;二组见

一群殴打玩具娃的孩子受罚;三组是殴打玩具娃的一群孩子既未受奖也未受

罚的镜头。结果,三组小孩分别进入与各自看的影片情景相似的玩具室,他

们对室内玩具的行为反应,除二组小孩攻击行为最少,一、三组对玩具娃娃

的攻击行为相似。进一步实验,当所有孩子得知攻击玩具娃娃可以得到一份

果汁和彩画奖励时,一、二、三组攻击行为量的差异就消失了。证明惩罚只

是抑制了攻击行为的外显,并没有阴止攻击行为的习得。

班杜拉认为,人类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

称之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自己可以参

与学习过程体验,谓之直接观察(也称主动观察);通过语言、文化传播(电

影、戏剧等)向榜样学习谓被动观察(又称间接观察)。观察学习一般有下列

过程:一是注意要模仿的典型。二是保持获得的典范的信息,进行编码、存

储,以便应用。三是运动再现。对模仿行为的言语信息的呈现演绎有效的行

为过程。四是动机确立过程。他的实验还证明,直接观察的学习效果较间接

观察好。

、利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创立的示范或模仿治疗,已在行为治疗中广泛

应用。

第二节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是二战以后美国发生的心理学革新运动而兴起。代表人物是比

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C、R、

罗杰斯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Maslow学说的核心是动机理论,认为人

的行为主要为本能化的需要所驱使。创立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

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宿需要、尊重需要和自

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共同的特征是:缺乏它引起疾病;有了它免于

疾病;恢复它治愈疾病;当可选择时一,丧失者宁愿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它

的满足;在一个健康者身上,需要处于静止的,低潮或不起作用的状态中。

人与生俱来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潜在能力。有的人出现不健康,不成

熟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因为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能力被压抑,需要发挥他

们自身潜能,通过主观努力消除症状,使心理需要与外部环境重新平衡。罗

杰斯(Rogers)认为,人有内在的建设性倾向,这种倾向会受到环境的作用发

生障碍,但可以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注,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

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将这一理论用于教育,并注重亲密师生关系和学生

自我指导能力培养。

他们应用人本主义理论,创立了“患者中心疗法”“完形疗法”,如今已

广泛用于心理治疗。

第三节应激理论

应激(Stress)一,词由拉丁文Stringere派生出来,示''对刺激产生的反应”。

心理医学中指生活中各种困难的事件对人所引起的精神压力所产生的一种情

绪状态,同时伴有各种身心反应。也解释为个体‘觉察'出乎意料的紧急事

件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的过重负担时的情绪反应。可以是适应和不适应

反应。

“应激”一词由Cannonl925年首次提出。1936年,加拿大著名心理生理

学家汉斯塞里(Hansselye)首次提出,应激是机体对作用于它的各种影响的

非特异性反应(即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

应)。塞里首先对应激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世纪五六十年代,Mason、Lazarus

等进一步发展了Selye的理论,研究提出个体精神应激与适应不良行为之间存

在恶性循环。

1.应激源

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征或局限性适应综合征的因素多种多样,可统称为

应激源(stressor)(图表1—2)。它们主要来自三方面:①外部物质环境:包

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

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的因素有大气、

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②个

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外环境,

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

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

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③心理社会环境:大量事实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

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具有应激性。据Cannon研究,恐怖、愤怒、疼痛可

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血糖升高、血液浓缩、肌肉紧张等反应。在人们

的常识中也知道,惊恐、愤怒、悲伤、剧痛及饥饿有时会发展为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面色苍白、眩晕、意识丧失等。

事实上,任何能引起恐惧、愤怒、悲伤、焦虑的因素都可以成为应激源,

伴有明显的生理反应,甚至非常愉快的情绪体验,没有一点不愉快成分,也

可以伴明显的生理反应。然而亲人的离丧常常是更加令人注意的应激源,因

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产生明显的躯体症状。有研究表明,新近丧偶者在其居

丧几年内死亡率比同年龄的其它人群高得多。

生活事件是社会文化和心理应激源。(60年代由美学者Holmes首次提出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研究应激的成因和机体反应。)我国张明园1987年通

过全国1012名正常受试随机调查,制定了中国人生活事件量表。认为如果一

个人一年内遭遇的生活事件刺激积分超过300分,其中有80%的人可能在近

期发生身心疾病,必须积极防治。并且该人群易发车祸,运动中受伤,妊娠

和分娩并发症,心肌梗塞和心脏病。证明应激可能危害健康(下面是取其量

表的青年部分资料)。

图表2—2中国人生活事件量表(青年均分部分资料)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分生活事件均分

1.丧偶18.大量借贷34.性生活障50.小量借贷

113434223

2.子女死亡19.突出成就35.家属行政51.退休

102433118

荣誉处分

3.父母死亡20.恢复政治36.名誉受损52.工作更动

110413725

名誉

4.离婚6521.重病外伤4237.中额借贷3253.学习困难26

5.父母离婚22.严重差错38.财产损失54.流产

73422925

事故

6.夫妻感情破23.开始恋爱39.退学55.家庭成员

64454423

裂纠纷

7.子女出生24.行政纪律40.好友去世56.和上级冲

62364021

处分突

8.开除25.复婚41.法律纠纷57.入学或就

61423226

9.刑事处分26.子女学习42.收入显著58.参军复员

49342820

困难增减

10.家属亡故27.子女就业43.遗失重要59.受惊

60293120

物品

11.家属重病5628.怀孕4444.留级3860.业余培训20

12.政治性冲29.升学就业45.夫妻严重61.家庭成员

47413019

击受挫争执外迁

13.子女行为30.晋升46.搬家62.邻居纠纷

51282218

不端

14.结婚5031.入党入团2947.领养寄子3263.同事纠纷18

15.家属刑事32.子女结婚48.好友决裂64.睡眠重大

43343617

处分改变

16.失恋33.免职49.工作显著65.暂去外地

55362516

增加

17.婚外两性

48

关系

来源于余展飞等著《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年,第195页。

2.应激反应中的生理变化

在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何外部刺激(包括生物的、理化的和心理社会的)作用于人体时,关

于应激的信息(或通过感受器来自外部,或来自内部如体温、血液成分的变

化)由中枢神经系统接受、整合并传送到下丘脑。下丘脑通过兴奋交感神经

一肾上腺髓质机制引起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脏、脑、骨骼肌的血液供

应,提高机体对各种刺激的警戒能力和感受能力,以便对各种刺激作出及时

的、恰当的反应。下丘脑也分泌神经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CRF),作为一种化学信息兴奋垂体前叶一肾上腺皮质机制,使垂体前叶分

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特

别是那些已知的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对体内

各系统及其功能的广泛影响,以利于机体的进一步动员和适应外部刺激。当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时,主要出现应激的短期变化。当

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时,则出现应激的长期变化。在应激反应中胰腺

和甲状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应激源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和纤维发挥

作用的。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增强、唾液分泌和胃肠蠕动

抑制、小动脉收缩(引起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多汗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等。副交感神经兴奋倾向于调节内脏的正常活动,如促进平滑肌收缩、分泌

唾液和使心率减慢,促使身体恢复正常。所以,Selye认为,警告反应期产生

有利于机体进行动作准备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而促使机体恢复正常的拮抗性

冲动则在抵抗期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遇到一些新的生活事件,如参加考试、与陌生

人谈话、接受一项重要任务等,此时释放的肾上腺素会不断增加通向心、脑

等器官的血流,提高机体感知能力和增加能量以便应付这类事件。同时引起

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和血压增加、胃液分泌增多、胃肠

蠕动减慢、支气管扩张、呼吸加快、尿频、出汗、手足发冷、厌食、恶心、

腹胀乃至失眠等,直至人们适应了这种情境并顺利地应付这类事件以后,这

些生理反应才随之消失。如果人们遇到一些意外灾祸,面临某些紧张场面或

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用通常方法已不能顺利应付时,则将发生一系列更为

显著的生理反应:①肾上腺素的大量释放,会引起心肌收缩,产生心动过速;

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而使血糖升高,代谢加速,耗氧增加。②去甲肾上腺素释

放,使外周血管收缩,皮肤苍白,血压升高。由于此时肾血流减少,引起肾

素分泌,进一步引起血压、水盐代谢的变化。激素分泌的增加,对血压、血

糖、水盐代谢、脂肪与蛋白质代谢、细胞膜稳定性、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的

增加,对血压、血糖、水盐代谢、脂肪与蛋白质代谢、细胞膜稳定性、胃酸

及胃蛋白的分泌以及脑电活动等均有显著影响。不仅如此,皮质激素分泌增

加还会抑制免疫功能,如降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干扰淋巴组织的再循环而

引起淋巴组织退化,抑制"球蛋白形成,降低抗体活动能力等(图1—4)。在

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激素分泌受到一系

列反馈机制的巧妙调节。

图2—3应激反应中的生理变化

应缴源(生物、理化、心理社会性刺激)

大脑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髓质

前叶后叶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支气管扩张

水潴留

心肌收缩皮肤肾脏外周血管肾上腺皮质

心率增加、血压升高苍白肾素分泌血管收缩

♦糖皮质激素

增加

扩暄、出汗盐皮质激素[

代谢耗氧增加发冷血压升高

糖原分解+抑制免疫反应

钾排泄、钠再吸收血糖升高

蛋白质分解

抑制炎症

rfrt>1、Z4--lilt

为了回答心理应激如何引起躯体疾病,近10多年来人们研究了心理应激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称为心理免疫学

(psychoimmunology)或行为免疫学(behaviouralimmunology)。初步的研究

表明,应激对免疫功能有较大的影响。1977年Bartrop等人调查了澳大利亚火

车失事死亡者配偶的情况,发现丧亡后第5周这些配偶的淋巴细胞功能抑制

(对促细胞分裂原的T细胞反应)十分显著。

1978年Greene等人按照Holmes和Rahe的方法评估病人生活事件的变

化。他们发现处于应激性生活变化中的个体淋巴细胞毒素(lymphocyte

cytotoxicity)有明显降低。同年,Locke等人研究了在应激状态下应对能力很

差的一组大学生,发现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aturalkilleractivity)下降。这

两项研究提示,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尤其是应对不良者,发生感染和细

胞恶变的危险性增大。动物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发现。如1975年Riley将实

验动物分成两组,一组不给予应激刺激,另一组置于强烈应激的拥挤环境中,

两组动物均给予能引起乳腺肿瘤的Bittner病毒。实验结果第一组发生肿瘤者

占7%,而第二组发生肿瘤者高达92%。

如前所述,应激反应中有植物神经活动、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显著变化。

下丘脑对应激反应起了重要作用。它通过激活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机制产

生对应激的短期反应,又通过激活垂体前叶一肾上腺皮质机制引起体内内分

泌变化,产生对应激的短期反应,又通过激活垂体前叶一肾上腺皮质机制引

起体内内分泌变化,产生对应激的长期反应。应激反应中免疫功能改变的途

径可能有三:①下丘脑对免疫功能的直接调节作用;②植物神经功能对其支

配的淋巴组织的影响;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直接抑制作用。但是,

不应忘记,应激反应受到大脑皮质的调节和控制。对应激源的认识、运用以

往应激经验、分析应激性情境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的。

应激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内稳态。如果反馈信息表明情况良好,个体就

继续其行为以便恢复生理心理平衡。如果反馈信息不良,则将出现病理过程。

在应激状态下,由于某些器官或系统过度活动,激素分泌紊乱,则可以引起

疾病,称为适应病(diseaseofadaptation)0这种病并不是由某一特定病原引

起的,而是由适应反应的紊乱所致,包括情绪障碍、头痛、失眠、窦性心动

过速、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某些风湿性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冠心病、肾

脏病等。据估计,在工业化国家,患者中1/3是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因此,应

激和应激性疾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3.对应激源的情绪反应

有一种意见认为,应激要么是生理性的,要么是心理社会性的,两者截

然分开,互不相关。然而这种意见是不对的。因为在应激时机体是以整体方

式作出反应的。如临床上,患感染性疾病的病人,除了有体温升高、脉博和

呼吸增快的生理反应外,同时还体验到心理社会应激,如体验到患病的感觉、

身体活动受限、失去学习和工作时间,如果需要住院,还要和家庭分离等。

反过来也一样,恐惧时身体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变化。因此,我们讲应激的

时候,认为它既有生理成分,又有心理成分,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只是为了

叙述方便起见,我们将两者分开讲述。

关于应激源情绪反应方面的文献甚多,采用的术语也各不相同,这里不

拟一一讨论。现将比较常见的情绪反应作一说明。

①恐惧

恐惧(fear)是一种预期将要受到伤害或极不愉快的情绪反应,通常产生

回避行为,即避免进入恐惧的情境或从威胁性环境中逃走。当人们觉得恐惧

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全身动员准备逃避伤害性刺激。引起恐惧的原因通

常是面临真实危险的事物。感到恐惧的人,常常意识到危险存在,知道自己

恐惧的原因,但对自己战胜危险的能力没有信心。

没有恐惧似乎是理想的,但是,如果真的没有它,生命也许将变得更不

完全。有时有了恐惧,反使生活质量提高。例如,驾驶汽车的人,由于害怕

龙牛意外.会申加注意行车的行全

鼠惧病1大多数表达其恐惧情纂没有困难,医务人员适当地作些简单解

释,其恐惧就可消除。但有时病人虽有恐惧,却不大愿意讲出来,因为他们

怕被别人认为不聪明。一个住院病人在其他病人用早餐时得不到早餐,却有

人来给他抽血,他会产生恐惧反应,认为自己病情恶化,或即将开始某种治

疗。如及时给予解释,这种恐惧就可避免或减轻。

②焦虑

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或者要作出重大

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主观上引起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情绪,就是焦

虑(anxiety)<>与恐惧不同的是,恐惧在面临危险时发生,而焦虑发生在危险

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焦虑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panic)o焦虑是一种普

遍现象,人们在考试前、接受医生检查前、等待一次重要会见时,常有焦虑

体验。因为有这种焦虑反应,人们会力图避开引起焦虑的不利情况,积极参

加能减轻焦虑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焦虑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焦虑

过度、不适当或无明显原因时:就成了一个医学问题。

焦虑的典型表现是紧张不安的期待情绪,甚则惊恐,面容绷紧,愁眉锁

眼,无法安静,两手做无意义的小动作,如握拳、弄指,口动作刻板重复。

焦虑的生理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由于焦虑的人对其焦虑的原因缺

乏内省力,常集中注意焦虑的生理性症状。如疲乏、失眠、腹泻、恶心、呕

吐、厌食、多汗以及心悸、胸闷、“气透不过来”、“心脏像要跳出来”等。如

果焦虑变得慢性而持续,则有必要采用心理治疗。

焦虑的病人为了缓和内心紧张不安,常产生复杂的行为反应。如咬指甲、

来回踱步、反复翻弄东西,以手指敲击桌子或沉默不语等。有的病人反复向

医务人员询问某一问题或对自身健康状况表示过分关切,也常常是焦虑的一

种行为反应。

③过度依赖和失助感

过度依赖(overdependency)是以超出正常程度的失助感为特征的情绪

反应。失助感(feelingsofhelplessness)指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不愉快体

验的感觉。

患病的人,依赖性和失助感增强。对他人过度依赖的病人可能是有恐惧

感存在。例如,从心肌梗死恢复的病人,害怕体力活动增加时会诱发另一次

心脏病发作。另一种过度依赖性病人可能是怀有愤怒感者,或因疾病或外伤

使他成了伤残人,他甚至因此而指责健康人,对抗那些可帮助他发挥身体潜

能的努力。

过度依赖和失助感有时达到对病人造成伤害的程度,应注意观察并研究

这种现象的动机,帮助病人加以克服。

④抑郁

抑郁(加pression)指情绪低落,其时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自身感觉

不良,对日常生活的兴趣缺乏(包括性欲抑制),常有自责倾向,自我评价降

低,多伴睡眠与食欲障碍。研究表明,灾害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丧亡易产生

抑郁反应,失恋、被诬陷、失业等也可形成抑郁。患病人的久治不愈,长期

疼痛折磨,出现抑郁反应者也很多。

抑郁反应的发生常与素质有关。一般说来,中年以后抑郁倾向增大,抑

郁发生后也较为持续,尤其是一个勤奋的人到达中年以后没有取得他所期望

的成就时,抑郁反应就可能发生。

抑郁病人常萌生消极自杀念头,故对抑郁情绪的病人都应当深入了解其

有无消极厌世观念,严密观察与抑郁有关的心理生理症状,防止自杀意外。

对于患久治不愈躯体疾病、慢性疼痛、预后不良疾病如癌症等的病人,尤应

警惕其并发抑郁的可能性。

⑤愤怒

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斗争有关的情绪反应。由于有目的的活动

受到阻止,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排除这种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愤怒发生时.,心跳加快,血液重新分布,细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

肾上腺分泌活动增强。愤怒时运动反应多具攻击性,以利于排除面临的阻碍。

如经适当疏导,愤怒被成功表达出来之后,病人的情绪常有好转,焦虑、

不愉快的体验也相应减轻。

愤怒也可能被掩盖而以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如咳嗽、咽痛的孩子可能会

把玩具摔坏,因为他患病后不能上学,从而对母亲或自己生气。有些病人因

为疼痛找不出原因,从而对陪护他的人生气、不耐烦。

对于愤怒的病人,医务人员应当向他说明这种情绪是不寻常的,然后和

他…起寻找引起愤怒的原因并加以处理。

⑥敌意

敌意(hostility)是指不友好和憎恨的情绪,有时与攻击性的欲望有关。

敌意常与愤怒及想伤害或想羞辱别人的欲望一同出现。

敌意的强弱不能由外表行为作出可靠判断。而且由于存在把敌意转变为

其他行为的倾向,所以认识敌意的原因也不容易。例如,一个表面安静、不

与人交往的病人,其内心却可能是极端敌对的。他之所以这样表现,是因为

公开说明他的敌意可能使他觉得难堪、不适。因此他可能向医务人员表现那

样的安宁、“老实”。他的敌意也可能是针对其亲属的,是因他们在他生病后

对他漠不关心。

讽刺和辱骂常是敌意的表现。提出不合理或过分要求的病人,或具有攻

击性、争论性的病人也常常显示敌意存在。

⑦自怜

自怜(self-pity)是对自己感到惋惜、怜悯的情绪。病人往往感到悲哀,

认为自己被人愚弄,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常独自哀叹,并有很多申诉。

自怜包含对自身的焦虑和对自己愤怒的两种成分。持续时长短不一,独

居、对外界环境缺乏兴趣的人常持续较长。

单纯教育病人不要自怜是无效的。较好的做法是听取病人的申诉并提供

适当的支持,特别是当这些申诉看来是合理的时候。

上述情绪反应能增加患病体验的严重性,依其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

定。这些反应也可导致情绪和生理的危象,增强应对的困难。

第四节医学模式理论

医学模式,指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总的看法,也称“医学思维的人生观”。

它不仅反映医学科学总的特征和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处理医

学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

随着人类进步,社会经济、文化伦理和科技的发展,医学经历了原始医

学、古代经验医学、近代生物医学和现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

映医学科学从低级向高级、全面发展的历程。

1.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指将健康与疾病建立在有形的,阳性的、可视的躯体生

物学变量基础上的“医学思维的人生观”。这种医学模式对整个医学的发展起

过巨大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日趋突出。

首先,它偏离了作为医学服务对象一一人的整体性,身心统一性和社会

性。医生诊病,病人主诉各种不适,医生经体检和生物学检查,未找到阳性

结果,即判断病人“无病”,健康;健康检查和体格检查都建立在躯体健康基

础上,没有心理健康检查的意识;医疗的创新基于追求开发新型诊疗仪器,

发现特异病因,寻求特效药物,探求新的治疗手段。全然不顾及人是身心两

大系统结构和功能相互交错,互相渗透,协调活动的整体。人既有生物性,

也有心理性(精神性),更是社会的人,要在生物、心理、社会的背景中研究

人的健康与疾病。

其次,生物医学模式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许多新课题。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统计资料表明,人们的不良行为方式,不良生活方式

引发的慢性病在疾病率与死亡率中占据重要地位。日益蔓延上升的艾滋病,

就是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恶果。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权威性调查资料

指出,单纯由生物因素致病致死者仅占23.2%,即其余76.8%,约3/4的致病

致死因素是直接、间接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任正谊报导过(1983年),美国

近些年要求治病的人中,60%是那些声称有躯体不适,而实际查不出躯体疾病

的人,其中90%的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恢复健康。我国北京市教

委2000年对23所在京高校6000名在校生调查测试结果显示,16.51%的学生

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中国教育报,

2000年12月12日)。生物医学模式无法解释和应对这些问题。

医学的发展证明,生物医学模式至少存在下列弊端和缺陷:

(1)只注意个体的生理性,忽视精神和社会性。违反疾病防治的整体观,

只重局部,轻视整体;治病不治心“医病不救人”,难于做到以人为本。

(2)临床建制分科过细,医生分工过细,阻碍了现代医学活动过程资源

共享,信息交流,身心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应用。

(3)影响医学教育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

至今还有人抱定生物医学的模式培养医学生。相当多的医药院校尚未设置诸

如医学心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