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6.2 《六国论》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6.2 《六国论》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6.2 《六国论》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6.2 《六国论》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苏

洵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人称“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送二子入京应试,以文章谒见欧阳修。欧阳修上其书于朝,公卿士大夫争相传阅,名动京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

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解

题“六国”:战国时代除秦国以外的燕、赵、韩、魏、齐、楚六个诸侯国。“论”: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①政论: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朝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六国破灭之论,即“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写作背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武器亏损相继全都因为原因动词,保全弊端连词,因为疏通文意六国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战术(打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有人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六国割地史实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韩魏楚)不赂者:盖失强援(齐燕赵)弊在赂秦总分总本段论证思路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思考:此处的“或”(有的人)是谁?“或”——对苏洵的“弊在赂秦”论持怀疑或反对意见的人。学一招:“引入假想敌”所谓“假想敌”,是指作者在议论某一问题时,要考虑到反对者的意见或观点,并对此进行分析说理的一种论证方法。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创设假想敌,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消除读者疑虑,有效增强议论的严谨性。标志性术语:或许有人会说、有人认为、也许有人提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用,凭借邑镇最想要最担心丢失它的实际疏通文意本来大的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其,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古今异义通“曝”,暴露,冒着连词,才对待给这样以后安稳睡觉拿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奉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从道理上讲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既然这样,那么满足愈加确定灭亡名作状,按道理侍奉代土地代赂秦之国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赂秦的做法为什么“不可取”?从文段中提炼出作者的理由。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受赂所得——攻取所得六国赂秦所失——战败所失祖先得土地之难——子孙献土地易诸侯奉之弥繁——暴秦侵之愈急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危害】强弱胜负已判。颠覆,理固宜然。【本质】抱薪救火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随着灭亡起初坚守正义,名作动这用才疏通文意亲附招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但却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几乎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的确是不得已的事。两次使……退却,击退等到因为几乎智谋和国力,古今异义的确坚持到底被诛成为况且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杀(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天数,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或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假如依附不行动,古今异义命运同“倘”运数或许轻易估量文本解析齐、燕、赵灭亡的原因与作者的感情色彩诸侯国直接原因外部原因感情色彩齐国燕国赵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鄙夷赞美惋惜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失强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速祸赵——牧以谗诛,用武不终举例论证三国各爱其地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齐人勿附于秦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假设论证向使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用礼遇长久形成的威势胁迫合力治理国家的人疏通文意形势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尚且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降低身份重复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是又在六国的下面了。势力降低身份旧事如果凭借疏通文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析其理,感其情此篇处处说六国,却处处刺时弊。何以知之?说六国不妨写得详明剀切,刺时事则必写得婉恻缠绵。篇中何等缠绵,何等婉恻,想见老泉忧时爱国深心。——(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老泉全集》卷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心论点分论点论

述结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不战胜负判智力孤危败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总分总分总分并列分总引古讽今递进论

断论之为体,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细读文本,思考苏洵在论证逻辑上真的做到“弥缝莫见其隙”了吗?

有没有疏漏呢?(提示:可以从观点表达、论据选用,论证分析等方面入手)六国割地事实 六国战败事实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93白起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

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前289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前285秦蒙武击齐,拔九城。前278秦拔郢,烧夷陵。前276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前248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

三十七城。前247秦将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

置太原郡。前244蒙骜伐韩,取十二城。……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

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韩魏楚三国与秦接地,赵稍远,而燕齐尤远,以兵力较之皆弱于秦,迨合纵之约既散,而秦挟远交近攻之策,肆其蚕食,则地之远近而祸之迟速分焉。……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亦自然之势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司马光《资治通鉴》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清)朱川探究思考:《六国论》既有如此多破绽,何以成为经典?优秀的议论文范文(1)语言:用词精准,气势不凡。(2)逻辑:自圆其说,逻辑自洽。(3)结构:总分总说,思路清晰。(4)目的:文以载道,借古讽今。

文人希望从旧有典籍中找出新的诠释意义,给予当代政治环境崭新的思考。因此我们发现北宋史论讨论的古代人物或事件,大多集中在国君、大臣身上,尤其三代圣王的淳美之治更是心向往之的论述重点。二苏也不例外。当他们面对古籍所呈现的事实、意旨时,或是勇于否定驳辩,或是发挥想象力,关注史料的空白,填补古籍所不清楚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史论作者常在不同程度上超越历史的原貌,进行着“主观阅读”之旅。因为“史论”毕竟与历史著述不同。历史著述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而重新进行的“历史建构”,而“史论”属文学范畴,它是文学家对于历史事件进行的“意义建构”,二者大相径庭。(何玉兰《略论苏洵、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文言知识——虚词“而”(1)赂秦而力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二败而三胜(8)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因果表修饰表转折表转折/并列表顺承表转折表并列表转折

表顺承文言知识——虚词“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有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5)至丹以荆卿为计(6)洎牧以馋诛(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8)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因为介词,用,凭借连词,表条件,才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介词,用介词,因为连词,表顺承介词,凭借文言知识——虚词“之”(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秦国之所大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