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_第1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_第2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_第3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_第4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教案编写者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教学课题教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教案案使用者教案案使用者教学重点与难教学准备与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就可以了。数轴的认识也只是描述性的定义,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在直线上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需要一、正数和负数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使用者再创教师活动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500”正好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支出或存入(+)前加上“-”符号,注意:“0”既数(3)“-1.5”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给大家说一“+”可以省去。三二、用数轴表示正负数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使用者再创教师活动(一一)知识回顾-105.6+0.9-+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一天晚上黄山的气温是用正负数表示)动画7足球比赛准比较,超过标准与末达到标请同学试着用一条直线用正负数表示出他们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方向往东、往西是如何区分的。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点上画一棵大树,以大树为起点,向左为西,向右的方向为根据学生行走的方向和距离在直线上找出对应的位置画出学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教学例巩固练习(五)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并比较.三、正负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使用者再创教师活动通过这一组练习,让学生进通过这一组练习,让学生进2、如果+20%表示增加北京:6℃~10℃长春:-5℃~11℃拉萨:-6℃~8℃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表大树和学生,让学生用数表示这些小朋友与大树的相对位使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理解直线上的点与正负数的对应起往左是?你发现了什么规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温高,所以-2℃>-10℃,因此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根据学生讨论,通过小精灵自己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周五周四周一周六周三周二教学课题教案编写者六下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课题教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教案案使用者教案案使用者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与难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教学重点与难教学准备与手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椎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椎体积的教学,教材创设“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过程中获取,改变只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教学过程二、新课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圆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引出圆周长的求解方法。二、新课1.导入新课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和面或C=πd。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认识圆柱体的外部特征以及与长方体与正方体总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指出:(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1)认识底面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高垂直于底面。(2)认识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3)认识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师: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你们想一下,这个容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并且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下圆柱的侧面积4.圆柱的侧面积。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教师:圆柱底面的周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如果我们知道底面的半径r和圆柱圆柱的侧面积:S=2πrh5.圆柱的表面积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三、应用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三、应用三、应用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教师:我们看过圆柱的展开图后,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这样圆教师:我们看过圆柱的展开图后,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进而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教师出示例题4:一顶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你觉得该怎样求?(学生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教师: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巩固练习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巩固练习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二:圆柱的体积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入问题:什么叫物体的体积?(物体所占空间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二、新授课二、新授课1.由圆面积的推导思考圆柱体积的推导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指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由圆的面积推导方法对圆柱底面进行分割教师:前面我们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圆柱的底面也进行同样的分割。(出示图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指名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操作演示,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教师: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近似长方体)(2)由长方体的体积求解公式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教师: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3)完成做一做1)一根圆柱形木料,生独立完成)(4)对公式进行变形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让学生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让学生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πr2h3.应用出示例题6)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思考: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圆柱体的底面思考: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如何求解圆柱体的体积。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课堂小结进而得出结论。(注意单位的换算关系)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题目对课程内容进行巩固。明确:题目要求的是杯子的容积,即底面直立方厘米进行比较。三:圆锥的认识教学过程习习二、导入新课二、导入新课二、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三、新课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教师:大家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教师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总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指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3.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1)圆锥的底面和平(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教学过程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导入: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二、新课课教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积是通过切拼成长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体积教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学生:等于“底面积×高”。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教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SH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出示例题: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课堂课堂小结并完成部分课习三、课堂小结并完成部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教学课题教案编写者六下第三单元比例教学课题教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教案使用者教案使用者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与难教学准备与手教学重点与难教学准备与手集体备课时间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使用者再创教师活动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⑴6∶10和9∶15⑵20∶5⑷0.6∶0.2和3/4∶1/4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8∶4=()∶()15:10=()∶412∶()=()∶5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三三、巩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三、巩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解思考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题三、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是几?如果除数是2?呢?„„:(2.判断下面的两种量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82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指(4路程和?(路程/时间=速度)(指))))也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也不是成正比例的量2.整合信息,感悟出示1)12揭示正比例的意2量总结出来的特征使其(或商变的性质),有而一般情况下④比②易3.借助字母,突破S11底a底4.说明:通常如果,并完成表格。64人,第3次出去了6人,第4次出去了8人„„那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一)活动一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三、强化练习发展提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五、比例尺教学过程入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离和实际距离的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100000000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总结: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2.出示图例2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让学生完成第3.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整个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3.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整个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三、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指名读题,并说出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图上距离,求地铁1号线的实际距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但是要画出图还缺少画图设定的比例比例尺可以吗?”学生继续讨论。进提示: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教师启发:因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不知道,所设的教师启发:因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不知道,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千米单位。”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继续求操场宽在图上的距离,可以将宽设为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和宽在图上的距离,怎么计算呢?”六、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过程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二、新课二、2.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组织学生先讨论如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形状没变。”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画出放大后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形状没变。”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3.总结问题: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习三、巩固练习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七、比例的应用教学过程习习创设情创设情境引入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哪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引入:“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明确: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演示解题过程: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让学生检验所求的未知数x是否合乎题意。检验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问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要求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然后交流。通过订正、交流,使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同样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师:“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问题: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总结应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①问题中有哪两种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③根据这样的比例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教师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教师活动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你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圈时,后轮要轮上5-6圈.轮与自行车后轮上的飞轮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当踏板转一圈时,教学用课教学用课教案使用者教案使用者2、使学生能正确地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征准教学重点与难教学重点与难教学准备与手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展示统计结果。(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一、扇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最几﹪﹪﹪﹪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和作用.二、折线统计图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二、探二、探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教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时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行“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2.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抽屉问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抽屉原理”的应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4.老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解,并收集一一定时间内漏水的数量。课堂上,小组合作测量并计算出一、简单抽屉原理一“肯定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有”、“总有”个笔筒,无论放在哪个笔筒“至少”的情况题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把42个物体„„人们把这一原二、复杂抽屉原理教学过程话导入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本„„余1本(总有一个本„„余1本(总有一个本„„余本„„余1本(总有一个本„„余1本(总有一个抽3=1本„„2本,用“商+2”“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 结“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教学过程出结论一、创设情景,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