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下健康权的国际法保护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自然灾害下健康权的国际法保护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自然灾害下健康权的国际法保护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自然灾害下健康权的国际法保护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自然灾害下健康权的国际法保护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灾害下健康权的国际法保护问题研究目录TOC\o"1-2"\h\u30809自然灾害下健康权的国际法保护问题研究 129735一、概述 14591(一)健康权的发展 14979(二)健康权的概念与结构 24862(三)健康权的权利基础 42566(四)自然灾害 532291二、国际法中的健康权保护 510140(一)健康权保护的理论基础 59589(二)健康权保护的国际标准 623057(三)健康权的国际法保护 86899三、自然灾害与国际法下的健康权保护 1016538(一)自然灾害下的健康权风险 1018798(二)自然灾害下健康权保护的国际法框架 1127014(三)面临的问题与现有解决措施 12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权兴起于经济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健康权得到了各国和国际层面的广泛认同。在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下称《公约》)中写道:“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自然灾害这种特殊情况下有效达成《公约》要求,需要通过弥合与协调健康权保护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冲突,满足特殊情况下的健康权保护需求,完善国际法下健康权的保障机制等方式来促进健康权保护。一、概述(一)健康权的发展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健康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人们也在不断与疾病相斗争。在研究早期人类和动物的残骸时发现,疾病在人类出现前就已经普遍存在。因此,人们为了健康而去寻找对抗疾病的方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健康权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习惯保护到法律保护,再到正式确立为人格权以及社会权类型,是人权运动的必然,也是工业革命后科学发展的成果"。[林志强著:《健康权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林志强著:《健康权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34页。现代健康的概念来源于医学和公共卫生,医学关注个体的健康,公共卫生则侧重于群体健康。近代人权观催发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之中,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人生而平等"等观点,这些观点对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权以人类文明轴心时期的朴素权利观为以韧,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的洗礼与锻打,又历启蒙时代思想家的的雕琢,终成正果。"[齐延平著齐延平著:《人权与法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18世纪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传统手工业逐渐被机器生产所替代,这同时也促进了医学的社会化进程。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特别是19世纪初期,霍乱与热病的大流行,促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英国率先于1848年开始了公共卫生改革。1883年德国颁布了《企业工人疾病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医疗保障法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由消极变为积极,许多国家对外签订关于健康福祉的国际条约,对内发展包括健康权利在内的各项公共福利。例如,1905年24个美洲国家签订了泛美卫生法规;1917年,苏联的全民医疗制度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而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以及国家对公民健康的积极责任。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章程》的序言第一次将健康权纳入其宪章,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也是健康权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随后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正式确立了健康权的基本人权地位。1966年,《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第12条对健康权做出了最广泛的承认。此后,一些其他的国际和区域条约也对健康权做出了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健康政策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二)健康权的概念与结构1.健康权的定义对于一项权利的定义,是我们系统研究的前提。在许多的国际公约、区域性宣言和各国的国家立法中对“健康权”最常用的表述为“健康权”(therighttohealth),但是也可以发现“健康保护权”(therighttohealthprotection)、“健康保健权”(therighttohealthcare)的表述。在表述上不一致的健康权,在其内涵上也有着分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健康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在传统上,健康只关注生理健康,后来健康纳入了精神健康方面的内容。20世纪以后,随着健康观念的发展,开始将健康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纳入健康观之中。正是由于对健康维度的不同认知导致了健康权的不同定义。目前对于“健康权”主要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内涵分析法。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权表述为“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的权利。第二种是代际定义法。依据法国学者卡雷尔·瓦萨科提出的人权代际理论,健康权应被划分为第二代人权。普遍将健康权作为与公民和政治权利相对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一部分,同时健康权也有其文化特性。第三种是制度安排法。这种方法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对健康权进行定义。2006年联合国健康权特别报告员在其递交的年度报告中指出:“从根本上说这就是健康权的含义:一个有效的、综合的根据需要作出反应的卫生制度,其中包括为所有人提供卫生保健和健康的基本决定因素。"[《人人有权享有最佳身心健康问题特别报告员保罗《人人有权享有最佳身心健康问题特别报告员保罗·亨特的报告》,联合国文件E/CN.4/2006/48,2006年。2.健康权的范围健康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从健康权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健康权的实现需要由国家提供卫生保障制度和其他基本的条件。健康权是一项概括性的权利,包括了一系列具体的权利表现形式,对健康权的认知不同以及自身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对其所包含内容的范围认知差异性极大。综合《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欧洲社会宪章》等有关健康权的规定可以看出,卫生保健是健康权的核心内容。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卫生保健被分为初级和更高标准两种程度。初级卫生保健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战略,目的在于保障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实现。在任何国家都需要保障“任何人都不能生活在健康基线以下”这一基本要求,这是一项不可克减的国家义务。在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之后,各国可以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为国民提供更高标准的卫生保健,例如提供免费的医疗、心理治疗、降低婴儿死亡率等。同时也不能忽略实现健康的基本前提条件,这里需要强调不是所有的健康基本条件都是健康权的内容范围,更不是所有与健康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健康权的范畴。比如提供健康教育与其他人权中的受教育权有交叉,但二者在具体内容上显然有着巨大差异。3.健康权的结构形态一项权利的组成一般包括权利的主体、客体以及内容三个方面。综合各项国际公约、区域性协定来看,健康权的主体应为个人。同时部分公约也承认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社会群体的权利。群体是个人的集合,群体的权利的最终受益者也是个人,健康权仍然应该归属于个人权利。权利与义务是相伴而生的,有人享有权利,也必定有人承担义务。国家、社会组织与个人都可以作为健康权的相对义务人。客体是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健康权的客体是指健康权利所依附的载体和所指向的对象。“健康”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概念,它在某一段时期内保持着一致,但它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单纯的身体健康到身体与精神健康再到现在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相统一,“健康”的概念在不断变化着,健康权的客体也在日渐充实。健康权不是单纯的一项权利,而是一个权利束。依据健康权的范围可以列举出主要的子权利为:预防保健权、疾病康复权和健康防疫权。(三)健康权的权利基础“健康”经历了由一项纯粹的观念演变为规范权利。现代社会,健康权是一项基本的、独立的社会权利,得到了国际人权法律的确认;同时许多国家都在宪法中规定了健康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目前主要有直觉主义的证明方式、制度主义的证明方式以及道德论证三种方式可以从正面证明一项权利。如果按照直觉主义的证明方式,健康权是不证自明的一项权利,但这种证明方式在面对不同直觉时是无法说服持有反对观念者的。从制度主义的论证方式来看,目前已有许多国际和国内的规范文件承认了健康权是一项权利,但是这也仅能证明健康权是一项法律权利。从道德论证来看,健康权完全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国家负有保障健康权实现的义务。(四)自然灾害古往今来,灾害一直与人类历史相伴而生,许多学者对于自然灾害有着不同的论述,没有形成过一个统一的定义。在研究自然灾害下健康权的保护问题中,需要厘清什么是自然灾害。我国学者罗祖德、徐长乐认为∶"灾害是由或二者兼有的原因而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害,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或者社会想象,而是一种是自然系统与人类物质文化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淑伟:淑伟:《社会风险治理的三个视觉》,《唯实》,2007年第2期,第86页。又见孙绍聘:《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版,第58页。自然灾害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自然灾害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自然灾害产生原因多样,发展过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多样的发展结果。第二,自然灾害具有多发性与反复性。回看人类历史,自然灾害时时刻刻发生着,同种自然灾害也在反复出现,比如汶川地震到福岛地震。第三,自然灾害具有相关性与区域性的特点。因为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某个国家或者地区会反复出现一种或多种自然灾害,比如处于地震带上的日本地震灾害频发。自然灾害的相关性表现为地域上相关与时间上相关。地域相关性是指同一地域上的多种因素促成了一种或多种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相关性是指前一次或几次灾害对后面的灾害发生有影响或有因果关系。第四,灾害具有破坏性。自然灾害的来临不仅局限于经济上的影响,还会对心理、社会方面产生影响。灾害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劫后余生的人们造成了心理影响。从客观上来讲,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防御。依据自然灾害的不同特点,可以有的放矢的依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预防性准备,制定具体的预案和防灾救灾的方针,为保护自然灾害下的健康权提供准备。二、国际法中的健康权保护(一)健康权保护的理论基础权利的保护是指权利不受侵害和破坏。通常而言的权利保障包括权利实现无阻却和权利实现出现障碍时的救济两个方面。人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权利,是人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它虽不依赖法律的规定而存在,但却依赖于法律而实现,只有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才能获得最切实的保障。每一个的健康权都应得到保护,在健康权遭受侵害时都有权利得到救济;保护健康权是一项国家义务。健康是个人发展、选择和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199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类安全”的概念。这项报告提出需要转变安全的概念,侧重点从国家、军备、领土方面转变到主要关注人类、人类发展、食品、工作和环境问题上来。《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将健康作为人类安全的七个目标之一,提到了需要防止癌症、产妇死亡等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人类安全”视角下的健康将疾病本身看作是一种威胁,而不是一项威胁的构成因素。同时对于健康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贫困、环境资源、饥荒等多种方面。当基本生存都出现问题时,人们没有能力去追求更多的权利。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一个概念,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方式。健康权的实现程度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相辅相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人类的健康,只有当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健康状态且有良好的健康权保护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二)健康权保护的国际标准健康权保护的标准主要依据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的“第14号一般性意见”,虽然经社委员会的一般性意见不具有强制适用性,但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而被普遍接受。总体标准作为原则性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可提供性可供性(availability)是指在一个国家境内,必须有足够数量且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卫生保健设施、商品和服务以及卫生计划。具体而言,可提供性不仅是指卫生服务的可提供性,也要求国家须要为人民提供卫生保健设施、商品和服务,还须制定卫生方面的国家战略。可提供性注重须要有覆盖到所有人的、数量足够的卫生服务和商品。可提供性还要求这些提供的卫生服务和商品都应是有效的,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但这是该项要求的应有之意。最后受限于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规定了不可克减的卫生要素,例如“清洁的空气和饮用水、适当的卫生设施、以及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等”。2.可获取性可获取性(accessibility)是指所有缔约国内的人民都应平等地获得健康权保护,不得因其他客观因素而差别对待。包括平等(不歧视)、地理、经济以及信息的可及。第一,平等(不歧视)。平等要求卫生设施、商品和服务必须在法律和实际上面向所有人,特别是人口中最脆弱的部分和边缘群体,不得以任何禁止的理由加以歧视。[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第二,地理上的可及性。这是要求基本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和清洁的饮用水、卫生设施等要素应处于所有人都可以到达的距离之内,特别应保障特殊群体,加大对农村和其它边缘地区的投入,平衡各地发展。许多国家将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甚至集中于高端卫生之中,不仅不满足地理上的可及性,也违反了平等原则。第三,经济上的可及性。是指在经济上可以负担,卫生设施、商品和服务应当是所有人可以负担得起的。对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应当由相应的政策倾斜,以保障他们不在健康权保护上有过重的负担。同时,无论国家、社会团体还是个人提供的健康基本要素,都要制定平等的收费标准,向所有人提供服务,消除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地域歧视。第四,信息上的可及性。这是指应保障所有人查找、接受和传播有关卫生问题的信息和意见的权利。[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3.可接受性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强调卫生设施、商品和服务等必须遵守医护方面的职业道德,尊重社会文化传统,在道德上适当且可被接受。表现为尊重个人、特殊群体、民族等特有的文化,例如在性别、风俗习惯等的敏感信息。4.质量标准这里所指的质量,是指卫生设施、商品和服务不仅应在文化上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必须在科学和医学上是适当和高质量的。这要求至少应有熟练的医务人员,在科学上经过批准、没有过期的药品,医院设备,安全和洁净的饮水和适当的卫生条件等。[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三)健康权的国际法保护在国际公约、条约、议定书,国际宣言、准则、规范、区域法律文书、国际会议记录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健康和人权的原则规定。从国际人权方面的文书来看:《世界人权宣言》的第2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它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母亲和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顾和协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儿童权利公约》第24条第一款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并享有医疗和康复设施。缔约国应努力确保没有任何儿童被剥夺获得这种保健服务的权利。”《消除各种形式种族歧视公约》的第5条、《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国际公约》的第12条也对健康权作出了相关规定。从区域层面的文书来看:《欧洲社会宪章》的第一部分规定“每个人有权享受任何使他能够获得最佳健康水准的措施。”《欧洲人权公约》第3条、第8条也确认了健康权。同时,《圣萨尔瓦多附加议定书》的第10条直接列出健康权,《美洲人权公约》、《阿拉伯人权宪章》等等国际与区域层面的国际法文件都承认了健康权。从健康权第一次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章程》中,健康权在联合国体系中被确立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通过缔结国际条约,建立监督机制来促进健康权从道德约束转变为法律约束,目的在于实现健康权在全球层面的“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自健康权第一次被写入《世界人权宣言》以来,大量涵盖健康权的国际文件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产生。联合国构建了包括六项核心人权条约自身的监督机构,人权事务委员会、促进和保护人权小组委员会、人权事务高级专员以及经社理事会等在内的联合国人权机构,主要通过缔约国定期报告制度来实现健康权的保护。尤其是健康权特别报告员制度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对健康权的广泛承认和实现。虽然联合国大会以及附设的各种有关人权保护的机构都对健康权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公民和政治权利,新生的健康权缺乏缔约国间控告制度和个人申诉制度,各项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保护机制的作用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只能通过现存的其他人权机制间接实现。在健康权的可诉性问题上,也一直没有一致的观点。同时,引以为傲的缔约国报告制度,也一直备受抨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6条、《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21条、《禁止酷刑或其它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第19条、《儿童权利公约》第44条等都规定了缔约国的定期报告制度,每个公约的报告期限和具体内容有相当差异,这使得缔约国在履行这项义务时负担沉重。大量缔约国未履行这项义务,并且由于经费开支等问题大量报告未经审议一直处于积压状态。在冷战结束之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也在逐步加深,这些在历史、地理、文化具有相似性的集合体内,各国更有可能达成一致合作,甚至让渡部分国家权力。从欧洲来看,欧洲区域性的健康保护主要建立在《欧洲社会宪章》与《欧洲人权条约》的基础上进行。《欧洲社会宪章》是欧洲保护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区域性公约,其健康权保护核心是宪章本身与集体申诉机制,为健康权保护提供了直接的法律渊源以及准司法性的执行机制。1995年欧洲理事会通过《建立集体申诉制度的欧洲社会宪章附加议定书》确立了集体申诉制度并于1998年正式生效,至2008年已有14个批准国。该议定书赋予了其它组织可就违反宪章而提起集体申诉的权利,欧洲社会权利委员会审查案件后作出是否接受的决定,最后由部长委员会作出准司法性的决议或建议。《欧洲人权公约》所建立的人权法律保护机制因通过强制司法手段保障公约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成为目前最有效的人权国际保护机制。《欧洲人权公约》通过一体化方法将健康权保护纳入人权保护机制,通过具有可诉性的公民和政治权利来为健康权保护的司法救济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相较于欧洲,美洲的健康权保护与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健康权保护建立在两个平行的公约至上,互相没有交叉;美洲则有两个重叠的保护机制,人权委员会兼具监督与实施两种职能,因此其地位重于人权法院。美洲主要包含健康权保护的人权文件有:1948年的《美洲人权利和义务宣言》和《美洲国家组织宪章》,1985年的《美洲国家间防止和惩治酷刑公约》,1988年的《美洲人权公约补充议定书》圣·萨尔瓦多议定书和1994年《美洲国家间禁止、惩罚和消除对妇女暴力公约》。其中《美洲人权利和义务宣言》、《美洲人权公约》以及圣·萨尔瓦多议定书是美洲健康权保护机制的三个最重要的法律渊源。美洲人权委员会是美洲国家组织的主要机构之一,既可以接受个人对当事国的控告,也可以处理国家间的争端。三、自然灾害与国际法下的健康权保护(一)自然灾害下的健康权风险国际上通常从四个方面考查健康权保护水平,即可提供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和质量标准。自然灾害由于其本身特征必然会对人们的健康或是获得健康保护造成影响,笔者将从健康权保护国际标准的四个方面分别分析。第一,可提供性。可提供性直接与资源相关,受限于国家发展水平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农村和偏远地区以及缺乏自然灾害应急保障措施的地区容易陷入风险之中。在自然灾害中,医疗设施可能会遭到破坏甚至会有医护人员伤亡的情况出现,在特大自然灾害情况下伤病人员的大量增加可能导致原有的医疗资源无法应对现实需求。例如,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中,在亚齐省北部有61%的卫生设施遭到破坏,有大约7%的医务工作者丧生。同时,自然灾害也会对交通通行以及通讯畅通造成破坏,会阻碍救援以及伤病人员的救治。比如2008的汶川大地震,因为交通中断,大型设备无法第一时间进入震中,威胁着灾区人民健康权的实现。第二,可获得性。可获得性包括四个方面:平等(不歧视)、地理、经济以及信息的可及,在自然灾害下这四个方面可能都会受到损害。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卫生设施与物资虽在法律上平等面向每一个人,但在实际上违背了规定。部分地区尤其是边缘地区不能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得到充足的基本健康要素,即使得到也可能不是所有人可以负担的,尤其是贫困家庭可能无法在自然灾害的冲击下负担健康方面的支出。信息也可能会遭受阻碍,比如不能及时的查询有关健康问题的信息和意见。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交叉在一次,使得自然灾害下歧视的加剧。第三,可接受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伤病的大量增加以及可能的医疗设施减少,医疗人员面临着超负荷的药理,可能出现不能满足病人的特殊需求以及保障生命权为先的做法;同时,不自律的医护人员可能出现临阵脱逃以及其他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情况,这些无疑会使健康权处于风险之中。第四,质量保障。自然灾害下由于大量伤病员的出现,医疗设施超符合运转,为挽救更多的病人,可能无法同正常时期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相当。同时,在自然灾害时期可能出现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医院救治病人的质量会遭受威胁。以及自然灾害会造成电力、水等基本公共设施的破坏甚至瘫痪,给公共卫生保障带来风险,这些也会造成连锁反应,加重当前灾害情况。综上,自然灾害会对健康权保护标准的四个方面都造成威胁,同时由于健康权保护本身救济途径的缺乏,自然灾害会对健康权保护造成重大影响。(二)自然灾害下健康权保护的国际法框架自然灾害下健康权保护的国际法框架主要包括国际人权条约以及软法性的国际人权文件,其内容包括关于健康权的一般规定以及关于自然灾害下健康权保护的特别规定,对于健康权的一般规定前文已有论述,这里主要指出自然灾害下健康权保护的特别规定。《残疾人权利公约》不仅规定了一般健康权保护,还有专门关于自然灾害下健康权保障的条款,该公约的第11条规定:“缔约国应当依照国际法包括国际人道主义法和国际人权法规定的义务,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在危难情况下,包括在发生武装冲突、人道主义紧急情况和自然灾害时,残疾人获得保护和安全。”在自然灾害时期对残疾人的保护应是多方位的,既需要包括一般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也要包括生存所必须的健康权利。除了国际人权条约之外,联合国也制定了许多软法性的国际人权法律文件,在这些文件中也有对自然灾害下的健康权保护有单独规定。在人权条约机构发布的一般性意见中,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发布的“第14号一般性意见”中有提到自然灾害下的健康权保护,在其中指出,缔约国为履行健康权的国际义务应尽最大能力提供有关救灾的国际援助。这一一般性意见代表了人权条约机构对这项问题的基本立场。2006年机构常设委员会通过了由联合国人权问题代表瓦尔特·凯林先生起草的《IASC业务准则:如何保护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下文简称为《IASC业务准则》)。这项准则的通过展示了国际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已由单纯的人道主义救援拓宽至人权领域,直接关注受灾民众的权利保障,为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提供指南。《IASC业务准则》指出了四项与灾民紧密相连的权利,其中健康权属于“与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相关的权利”,这项权利是紧急事态的权利即是挽救生命阶段最重要的权利,从中可以看出健康权对于灾民的重要程度。这项准则还详细规定了自然灾害下每项人权包含的基本内容以及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做是自然灾害下健康权保护最直接的依据与操作指南。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的《国内流离失所者指导原则》,意在为全世界流离失所者的权利保障提供原则性指导。该指导原则在导言部分中指出,造成流离失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天灾人祸,因而该指导原则也适用于受自然灾害影响而流离失所的人员。该指导原则在强调应平等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不应受到歧视,并直接规定了流离失所者的健康权以及决定健康基本要素的其他权利。(三)面临的问题与现有解决措施在自然灾害下,国家机关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会基于法律的授权而采取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在这个过程会不可避免的使个人相关权利遭受到损害,就会产生自然灾害与健康权保护的冲突。因自然灾害导致健康权被限制而产生的冲突。国家机关为保障更多人基本健康权的实现,会在自然灾害情况下克减部分高级健康权的内容,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会搭建临时性医院,这些医院对比普通医院而言,在条件上会有部分不足;又比如会临时性的停止一些医疗部门的服务,例如牙科整形。这些临时性的限制,会直接导致个人的健康权受到侵害,引发不满。综合上述内容以及健康权保护的四项标准,自然灾害下健康权保障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灾民治疗权的保障相对于正常时期,自然灾害对健康权带来的最明显的挑战来自于其本身具有大规模伤害性的特点,因此受灾民众能否享有治疗权是健康权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灾民的治疗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因为灾害而受到伤害的人民可以得到紧急治疗”,“第14号一般性意见”中写道:“得到治疗的权利,包括在事故、流行病和类似健康危险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应急的医疗保健制度,及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从中可以看出灾民治疗权的保障应该贯彻于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和灾后重建三个阶段。具体而言,在灾前预防阶段应建立紧急医疗保障制度,将紧急医疗常态化管理,例如在第69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中通过世卫组织认证评估的第一支国际应急医疗队——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这些医疗队受过充分训练,可以做到紧急驰援受灾地区,帮助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健康损失。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应急医疗队目前的数量远少于所需要的数量,这些医疗队仅由每个国家独立组建,没有直接隶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