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4.3.1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同步练习卷_第1页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4.3.1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同步练习卷_第2页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4.3.1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同步练习卷_第3页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4.3.1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同步练习卷_第4页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4.3.1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同步练习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4.3.1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023年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1.在研究电流跟电压及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中,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两次的作用是()A.均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成倍数变化 B.均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C.前次使电阻R两端电压成倍数变化,后次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D.前次使电阻R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后次使电阻R两端电压成倍数变化2.关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B.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 C.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两端电压跟导体电阻成正比 D.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3.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为4V时,导体中的电流为1A,如果将两端的电压减少到2V时()A.0.25A B.0.5A C.2A D.3A4.某段电路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当电路中接入一个40欧的电阻,通过电流0.6安,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是()A.40欧 B.30欧 C.20欧 D.10欧5.数形结合是物理学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四幅图像能正确反映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是()A.图甲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B.图乙表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C.图丙表示同种物质密度与其体积的关系 D.图丁表示物体由静止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与时间的关系6.对于两个电阻,R1=5Ω,R2=15Ω,给它们两端加相同的电压时,通过R2的电流为1A,则通过R1的电流为()A.1A B.2A C.3A D.4A二、填空题7.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连接的实物图,指出其中的三个错误或不妥之处。(1);(2);(3)。8.图甲是小明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实验时可供选择的定值电阻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图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I﹣R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当电压一定时(正比/反比);他每次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为V不变,若实验中所用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0~20Ω”,要想保证可用电阻均能正常进行实验V至V之间。9.当某导体两端的电压是6V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0.6A,如果是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再增加8V(填变大、不变、变小),通过它的电流是。10.甲、乙两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4Ω和8Ω,若将它们并联后接在12V的电源两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则通过甲电阻的电流与乙电阻的电流之比是;若将两电阻串联到同一电源上,则通过他它们的电流之比是。三、实验探究题11.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中的三种电路,试完成下列问题:(1)甲同学认为图中的(b)电路比(a)电路好不变。(2)乙同学认为图中的(c)电路比(b)更好(c)中的电路便于。(3)乙同学利用图(c)电路完成了本实验,测得数据如下:实验次数电压U(V)电流I(A)110.2220.4340.8处理数据时,请你为该同学把上表中第四列(第一行)补上合适的栏目名称是。(4)估算图(c)中导体R的阻值是欧。(5)实验操作过程中,丙同学发现滑动变阻器已损坏,但经过思考后利用图(b),该同学的做法是。12.实验小组同学们利用图甲电路及多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小明根据图甲所示电路图连接成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其中只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在这根导线上打“×”(连线不要交叉)(2)电路接通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到最(选填“左”或“右”)端。(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I﹣U和I﹣R的图像,如图丙、丁所示。①由图像丙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②由图像丁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图像丁中25Ω电阻对应的电流应为A。(4)小刚同学根据他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戊的图像,依据图像小刚也得出了正确的电流与电阻关系的结论,则戊图中的横轴代表的物理量是。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4.3.1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023年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解答】解: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要保持导体的电阻不变。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的关系时,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是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成倍数变化,通过多次实验。而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的关系时,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记录下对应的电流值。故选:C。2.【解答】解:A.在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而变化,不正确;B.在电阻一定时,而此选项因果关系搞反了;C、导体两端电压取决于电源或与电路的连接情况有关,不正确;D.根据欧姆定律,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故选:D。3.【解答】解:(1)∵U=4V,I=1A,∴导体的电阻为:R===4Ω;(2)∵导体的电阻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导体两端电压减少到7V时,即电压U′=2V时,此时通过电阻的电流I′===0.5A。故选:B。4.【解答】解:由I=可得U=I1R1=4.6A×40Ω=24V,∵电路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当电流I2=5.6A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R2===40Ω。故选:A。5.【解答】解: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与时间无关,故A错误;B、在电阻一定时,电压变大,而图中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C、同种物质密度与其体积无关,故C错误;D、物体由静止下落过程中,根据G=mgh=mgvt可知,做功越多。故选:D。6.【解答】解:由欧姆定律可得电阻两端的电压:U=I2R2=3A×15Ω=15V,通过R1的电流为:I1===3A。故选:C。二、填空题7.【解答】解:(1)电源电压为3V,故电压表应选用小量程与电阻并联;(2)变阻器应按一上一下原则接入电路中,而原图中将变阻器的下面两个接线柱同时连入电路;(3)电流应从电流表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故答案为:(1)电压表量程选择过大;(2)将变阻器的下面两个接线柱同时连入电路。8.【解答】解:由I﹣R图象可知I与R成反比,故当电压一定时;每次控制的电压U=IR=1.0A×8Ω=5V;当电流Imax=1.7A时,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为零,Umin=IR=1.0A×3Ω=5V;当电流Imin=0.4A时,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最大阻值Rmax=20Ω,电阻R=25Ωmax=(Rmax+R)Imin=(20Ω+25Ω)×0.2A=3V;故电源电压的范围为:5V~9V。故答案为:反比;5;5;9。9.【解答】解:电阻是导体的一种特性,只与导体的长度、材料和温度有关,因此如果是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再增加8V;当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U=6V时,通过的电流为I=7.6A==10Ω,当该导体两端电压再增加8V时,即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U′=8V+8V=14V,则通过它的电流是:I′===1.3A。故答案为:不变;1.4A。10.【解答】解:(1)两电阻并联后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时,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由I=,通过甲电阻的电流与乙电阻的电流之比:====;(2)将两电阻串联到同一电源上时,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1:2。故答案为:2:1;4:1。三、实验探究题11.【解答】解:(1)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要保持电阻大小不变,定值电阻能更好地保持电阻不变;(2)图(c)电路中变阻器与电阻串联,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R两端的电压,从而得出普遍性的结论;(3)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应该比较电压与电流的比值;(4)当电压为1V时,电流为0.5A==5Ω;(5)发现滑动变阻器损坏,可直接将电阻接在电路中,达到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目的。故答案为:(1)电阻;(2)多次测量;(4)5。12.【解答】解:(1)原电路图中,定值电阻和电压表没有接入电路中,定值电阻,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2)为了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由图知,所以滑片应移到阻值最大的最左端;(3)①由图丙知,绘制出电阻R的I﹣U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