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篇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_第1页
第06篇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_第2页
第06篇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_第3页
第06篇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_第4页
第06篇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篇: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一:细菌的结构与生理

1.细菌形态:具有细胞壁和核质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无完整的细胞器。以微米为测量单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肉眼可见菌体集落。

2.细菌结构

(一)细胞壁:G-菌1.肽聚糖:为聚糖骨架;原核生物细胞特有。

2.磷壁酸:G+菌特有;其抗原性较强:黏附宿主细胞。

G-菌:1.肽聚糖:(少量)

2.外膜:外膜蛋白:脂蛋白.微孔蛋白。

脂质双层:

脂多糖:类脂A:内毒素成分。

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

特异性多糖:具有种•型特异性。

3.周浆间隙:外膜与细胞膜之间,可获得营养,解除病毒。

(二)细胞膜:定义:为脂质双层,并镶嵌有特殊功能的载体蛋白酶类;不含胆

固醇。

功能:物质交换.分泌胞外酶.产生与利用能量有关.细胞生物合

成的场所。

(三)细胞质:成分: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少量无机盐.核糖体.质粒。(为超

微结构)

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质粒:定义:细胞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DNA分子。

包括:F质粒:决定细菌的致育性。

R质粒:决定耐药性。

毒力质粒:决定致病性。

(四)核体:染色体(裸露的双链DNA)

3.G+菌:革兰氏染色为紫色;

G-菌:革兰氏染色为红色。

4.细胞壁的功能:维持固有形态.物质交换.携带有抗原决定簇与致病性有关。

5.细菌特殊结构:

⑴荚膜:①为黏液样物质;②为多糖或多肽或透明质酸奶;③在营养品丰富时才

形成;④能抵抗吞噬;⑤有特异性抗氧。

⑵鞭毛:①细长波浪状物业;②成分为蛋白质;③能运行(沙门菌);④有特异的

H抗氧;⑤与黏附有关。

⑶菌毛:①普通菌毛:有黏附功能的;②性菌毛:F菌毛。

成分为pro;有良好的口艺抗原性。

⑷芽孑包:定义: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形成;有多层膜包裹;通透性低;有完

整核质和酶系统;代谢静止;不能分裂繁殖。是抵抗不良环境的特殊形成。

灭活方法:160℃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气灭菌

6.细菌染色方法

①革兰氏染色法的程序:草酸镂结晶紫染色Iminf碘液染Iminf95%醇脱色30s

一碳酸复红Imin.

意义: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

②瑞氏染色法:将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的细胞核染成蓝色;背景和细胞浆染

成红色。

③抗酸染色法:常用于结核杆菌.副结核杆菌的染色(红色)。

顺序是:碳酸复红微热3—5min-3%盐酸酒精脱色~碱性美兰复红Imin.

④特殊染色法:包括抗酸染色法.芽抱/荚膜/鞭毛染色法。

7.细菌的生长条件:①营养物质;②酸碱度(最宜pH为7.2-7.6);③温度(最适

为3%);④气体(氧气.二氧化碳);⑤渗透性。

8.世代时间:一个菌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为两个菌体所需的时间。

9.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

①迟缓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分裂迟缓,细菌数增加不显著。

②对数期:活菌数对数直线上升;生物活性典型;对抗生素敏感。

③稳定期:新繁殖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平衡;产生芽抱,外毒素等。

④衰亡期:死菌数超过活菌数;菌体形态改变。

10.细菌新成代谢的能量由ATP供给。

11.细菌生物氧化的类型

①发酵:以有机物为受氢体。

②有氧呼吸:以氧气为受氢体。

③厌氧呼吸:以无机物硝酸盐为受氢体。

12.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

①致热源:(操作时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②毒素:内毒素为G-菌死后释放,外毒素为G+菌分泌的蛋白质。

③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促使细菌扩散)。

④色素:铜绿假单胞菌产绿色色素。

⑤细菌素:仅对近缘菌株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如:绿脓菌素。

⑥抗生素:多有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⑦维生素: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B维生素K。

13.细菌的分解代谢试验:

①氧化发酵试验:大肠杆菌产酸产气;沙门菌产酸不产气。

②氧化酶试验:阳性者为什么紫色。(阳性菌有假单胞菌.气单胞菌;阴性菌有:

肠科杆菌)

③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者产生气泡。(阳性:葡萄球菌.微球菌。阴性:链球菌。)

④硫化氢试验:产生黑色为阳性(阳性:变形杆菌;阴性:大肠杆菌)

⑤尿素酶试验:阳性者呈红紫色(阳性:变形杆菌;阴性:沙门菌)

⑥口引味试验:阳性呈红色(阳性:大肝杆菌.变形杆菌)

⑦甲基红试验(MR):红色反应为阳性(阳性:大肠杆;阴性:产气杆)

⑧VP试验:阳性呈红色(阳性:产气杆菌;阴性:大肠杆菌)

⑨枸檬酸盐利用试验(C):培养基变深兰为阳性(阳性:产气杆菌;阴性:大肠杆

菌)

⑩IMVC试验:大肠杆菌++一;产气杆菌一++

14.固体培养基中琼脂含义2%;半固体培养基中琼脂含量0.5%o

15.基础培养基:常用普通肉汤培养基,含蛋白陈.牛肉浸膏.NaCl.水等;常用于

糖发酵试验。

16.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膏等;常用血琼

脂平板(链球菌)。

17.选择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抑制G+生长,利于用大肠杆菌.沙门菌生长。

18.鉴别培养基:另加入底物及指示剂,而鉴别细菌。

19.厌氧培养基:常用疱肉培养基;即在肉浸液中加入煮过的肉渣,用凡士林封口。

20.液体培养基生长现象:①混浊生长(葡萄球菌);②沉淀生长(链球菌);③菌

膜生长(枯草杆菌)。

21.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沿穿刺线生长或穿刺线向四周扩散呈放射状生

长。

22.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平板上划线后形成菌落;斜面上划线重叠形成菌

苔。

细菌的感染

1.正常菌体的分布:

①口腔:球菌.乳杆菌.棒状杆菌;

②胃:乳杆菌.幽门螺杆菌;

③反刍前胃:无芽胞厌氧菌;

④大肠:双歧,拟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乳杆菌;

⑤鼻.咽:葡萄酒球菌;

⑥喉.扁桃体: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

⑦阴道:乳杆菌;

⑧尿道口:葡萄球菌,棒状杆菌;

⑨支气管.肺:无菌;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生物颉顽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3,柯赫法则: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有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

①特定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②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③此病原菌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④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物。

4.细菌的毒力因子:

⑴侵袭力

黏附因子

F1菌毛:无特异性;

F4菌毛K88:黏附猪小肠前段;

F6菌毛987P:黏附猪小肠后段。

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球菌产生;

胶原酶:梭菌,气单胞菌产生;

血液凝固酶:致病葡萄菌产生。

H型分泌系统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具有。

干扰防御

荚膜:抵抗吞噬;

细菌表面蛋白:抗吞噬.避免抗体补体作用;

蛋白酶:

细胞内逃逸:如产生过氧化氢,中和吞噬细胞中的氧自由基。

⑵毒素

外毒素

由G+及少量G-(如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

0.3%甲醛刺激

外毒素一一一一类毒素一一一产生抗毒素;

机体

神经毒素:包括破伤风毒素,肉毒毒素。

内毒素

是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细菌死亡后才游离出来;

产生症状:发热.毒血症.休克.内凝血.出血。

5.破伤风梭菌及其芽抱必须侵入缺氧的深部创口才能致病。

6.①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统,但不繁殖。

②毒血症:病原菌不的入血,但其产生内毒素入血,引起症状。

③败血症:病原菌入血,并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引起中毒症状(高热.皮肤黏膜淤斑.

肝脾肿大)。

④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入血并繁殖,产生新的化脓灶。

7.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

①敏感:用常用剂量时,该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②中介:指被测菌株的MIC与该抗菌药物常用剂量所能达到的血清和组织浓度相

近。

③耐药:指被测菌株不能被该抗菌药物常用剂量达到的血液浓度所抑制,临床治

疗无效。

三.细菌感染的诊断

1.采集样本的原则:

①严格无菌操作;

②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时期采集不同的标本;

③应在使用抗菌药前采集,且采集时不得使用消毒剂;

④样本须新鲜,尽快送检;

多数可冷藏运输,粪便样本常加入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

按规定包装.冷藏.专人递送;

做好标记。

2.抗体检测:最好检测急性期和恢复双份血清样本,后者为前者4倍以上才具诊

断价值。

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4种主要材料:DNA模板.引物.耐热DNA聚合酶.脱氧

核甘酸。

4.核酸杂交技术的设计原理:DNA双螺旋分子的碱基互补原理。

5.利用生化反应对肠道杆菌进行鉴定是必不可少的。

四.消毒与灭菌

1.消毒:指杀灭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抱。

2.灭菌:指杀灭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抱。

3.高压蒸汽灭菌法:应用最广.灭菌效果最好的方法。其条件为什么103.4

kp.121.3℃.维持15-30min.

4.煮沸法:100℃时5min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l-3h杀死芽狗,加入2%碳酸钠则

沸点升至少105℃

5.流通蒸汽法:100C30min杀死细菌的繁殖体,不可杀死芽苑I。

6.巴氏消毒法:主要用于食品消毒,如下65℃维持30min.

7.热空气灭菌法:160°C,2h可杀死芽抱。用于玻璃器皿消毒。

8.紫外线灭菌:265nm波长的紫外线杀菌能力最强。用于实验室,养殖场入口的

消毒室.手术室.种蛋等的空气消毒。

9.电离辐射灭菌:称“冷灭菌”,用于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消毒。

10.滤过除菌法:所器具为滤菌器,其孔径为0.22-0.45um即细菌不能通过,但病

毒.支原体可通过。

1L紫外线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3m.

12.消毒剂作用机制:①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醇.酚.醛);②干扰细菌代谢(酚

类);③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新洁尔灭)。

13.能杀灭芽抱的消毒剂:氯制剂.过氧化化物.醛类。

14.影响消毒药作用的因素:①浓度.性质.作用时间;②温度和酸碱度;③细菌

种类.数量状态;④有机物。

五.主要的动物病原菌

1.G+菌:球菌.李氏杆菌.炭疽.芽胞杆菌.梭菌.分支杆菌。

2.链球菌:①a链球菌:条件致病菌;②B溶血链球菌:致病力强;③r溶血链

球菌:无溶血环,不致病;④其血液琼脂平板:灰白.光滑.边缘整齐小菌落;⑤

猪链球菌Z型在绵羊血平板呈a溶血,马血平板为B溶血;⑥无芽抱.无鞭毛;⑦

症.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

3.蜂房球菌:即欧洲幼虫腐臭病原。厌氧培养:白色.边缘光滑.表面微突起的菌

落。

4.大肠杆菌:

①为G-菌,无芽抱.有菌毛.有鞭毛.兼性厌氧;

②琼脂平板:圆形.隆起.光滑.湿润.灰白色.中等大小菌落;

肉汤中:均匀混浊.管底形成黏性沉淀;

发酵乳糖可产酸产气;

麦康凯琼脂板:形成红色菌落;

伊红美兰琼脂:产生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

绵羊血平板:呈B溶血;

其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最常见;

毒力因子:包括菌毛(黏附素).肠毒素.类脂A.K抗原.0特异多糖;

诊断:取肝.脾.肾.小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分别在麦康凯和血平板上培养,

再取典型菌落进行生化试验。

5.沙门氏菌

①为G-菌,无芽抱,无荚膜,有鞭毛,兼性厌氧;

②但鸡白痢与鸡伤寒沙门氏菌无鞭毛,无纤毛;

③普通肉汤中:均匀浑浊;

④不可分解乳糖;

⑤麦康凯琼脂培养:无色,透明,圆形,光滑,扁平小菌落;

⑥毒力因子:菌毛,内毒素,肠毒素;

⑦诊断:需分离培养,生化鉴定;

鼠伤寒沙门氏菌:致各种畜禽的副伤寒及人类食物中毒。

6.多杀性巴氏杆菌

①为G-菌,无鞭毛,无芽孑包两极着色,兼性厌氧;

②麦康凯培养:不生长;

③血琼脂平板:露滴样小菌落,不溶血;

④血清肉汤中:液面形成菌环,管底出现粘稠沉淀;

⑤可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⑥可发酵甘鲁醇,山梨醇,木糖;

⑦引起的疾病:牛出败,猪肺疫,禽霍乱,兔巴氏杆菌病;

⑧毒力因子:荚膜,内毒素;

诊断:染色镜检发现两极着色的短杆菌;用血琼脂分离培养后来,再接种于三糖

铁培养基,使底部变黄;病料悬液皮下注射小鼠,多在哪里48h内死亡。

7.鸭疫里氏杆菌

①为G-菌,有荚膜,无芽抱,无鞭毛,瑞氏染色两极着色;

②巧克力板和二氧化碳箱中:无色素,圆形,光滑,b2mm的菌落;

③血清肉汤中:轻微浑浊,少量沉淀;

④不发酵葡萄糖(区别多杀巴氏杆菌);

⑤只氧化酶,触酶试验为阳性;其余为阴性;

⑥主要症状:2-3周龄鸭大批死亡;

⑦诊断:取病鸭脑,心血,用巧克力培养基分离,再进行生化鉴定。快速特异诊断

方法:PCR,凝集试验。

8.副猪嗜血杆菌

①为G-菌,短杆状,无鞭毛,无芽抱,美兰染色两极浓染。4,5型为优势菌型,兼

性厌氧;

②巧克力平板: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半透明的菌落;

③诊断:分离培养要求高,可用胰蛋白陈大豆琼脂。

9.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①为G-菌,小球杆菌,两极染色,有荚膜,有鞭毛,兼性厌氧。

②绵羊血平板:产生稳定的B溶血;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增强其溶血圈(即.CAMP

试验阳性);

③毒力因子:毒素(为穿孔毒素),荚膜;

④鉴定:绵羊血琼脂培养一CAMP试验一测月尿酶活性及甘露醇发酵能力->用琼扩

试验鉴定血清型。

10.布鲁氏菌

①为G-菌,球杆状,无鞭毛,无芽抱,严格需氧气,二氧化碳;

②马血清培养基中:透明小菌落;

③感染症状:猪牛流产,睾丸炎,人感染为波浪热,关节炎;

④毒力因子:内毒素,荚膜,透明质酸酶;

⑤诊断:采取流产胎儿胃内容物,肺等,作革兰氏和柯兹洛夫斯基染色镜检一红

色球杆菌(可初诊);

⑥以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作为最后确诊;

⑦感染动物:先出现凝集反应,其次出现补体结合反应,最后出现变应。

11.鼻疽伯氏菌

①为G-菌,即鼻疽杆菌,无芽苑1,无荚膜,不运动,专性需氧;

②绵羊血平板:正常菌落为光滑型,异常菌落为粗糙型;

③氧化酶试验阳性:腺酶试验阴性;

④可使石蕊牛乳产酸,凝固,陈化;

⑤施特劳斯反应:雄性豚鼠腹腔感染后可引起典型的睾丸炎和睾丸周围炎,睾丸

肿胀化脓后破溃;

⑥毒力因子:荚膜多糖;

⑦诊断:用鼻疽菌素3-4滴滴入一侧眼结膜囊内,其眼结膜红肿并排出脓性分泌

物,为阳性。

12.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①为G-菌,小杆菌,无芽抱,兼性厌氧,融酶阳性;

②牛血平板:0.5-l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

③麦康凯平板:菌落为兰灰色,周边有红色环,培养基为琥珀色;

④最有代表性的是:犬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幼犬窝咳),兔传染性鼻炎;

⑤毒力因子:黏附素,毒素;

⑥诊断猪萎鼻:用试管凝集试验,1:80以上为阳性。

13.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①为G+菌,无芽泡,4c时可繁殖,是冷藏食品主要病原菌之一;

②短杆菌,无芽抱,无荚膜,兼性厌氧;

③血平板中:为露滴状小菌落,呈B溶血,45°斜射光线下关察,可见淡兰绿色

荧光,(与猪丹毒相区别);

④临诊症状:败血,神经症,流产;

⑤诊断:动物试验:菌株分离f培养f制成悬混液f小鼠腹腔注射f观察死亡情

况。

14.炭疽芽抱杆菌

①为G+菌,是菌体最大的细菌,菌体两端平切,呈竹节状长链排列,无鞭毛,

不运动;

②在机体内形成荚膜,不易形成芽抱;

③在人工培养或外界环境或尸体被剖解后,易形成芽抱;

④普通琼脂平板:灰白,干燥,无光泽,不透明,边缘不整齐的粗糙型菌落;

⑤血琼脂平板:轻微溶血;

⑥肉汤中:成团的沉淀生长,无菌膜;

⑦青霉素培养基中:菌体形成串珠;

⑧毒力因子:荚膜,炭疽毒素;

15.拟幼虫芽胞杆菌

①为G+菌,是美洲幼虫腐臭病病原;

②菌落为乳白,半透明,稍凸起,略具光泽;

③能发酵葡萄糖,产酸,能还原N03-为N02-

④细菌培养物中可见到螺旋形的“巨鞭”。

(16)产气荚膜梭菌

即魏氏梭菌或产气荚膜杆菌;为细菌,直杆状,无鞭毛;芽孑包位于菌体中央;

创伤组织中形荚膜。

牛乳培养基中:形成汹涌发酵;

血平板上:形成双层溶环;

毒力因子:外毒素、侵袭性酶;

鉴定要点:厌氧生长、菌落整体、生长快、G+粗杆菌、不运动、双层溶血环、牛

奶汹涌发酵、鸽胸肌注射后死亡。

(17)牛分支杆菌(结核病)

为G+菌,短而粗,专性需氧;抗酸,染色为红色或从杆菌。

低于30度,或高于42度不生长;

罗杰二氏培养基:粗糙、隆起、不透明、连缘不整齐、颗粒状、乳白色菌落;

为细胞内寄生菌;

结核菌素试验:即注射后,牛颈部皮肤肿胀厚度差大于4mm为阳性;但不能证明

目前是否处于活动感染期。

诊断:检测特异性抗体可确诊,抗体阳性意味着病情恶化。

(18)、牛付给结核分支菌(副结核病)

为G+菌,无鞭毛、无荚膜、无芽抱、抗酸染色为红色。

为专性需氧菌;初次分离难;子牛最易感;

为胞内生长菌;在体内先产生细胞免疫,再体液免疫。

确诊:抗酸染色发现红色成丝的两端钝圆的中小杆菌。

抗体检测:可用补体结合反应(采用冷感作法,被检血1:10稀释时“++”以

上为阳性)。

(19)、猪痢短螺旋体

为G-菌,菌体为2〜4个弯曲,两端尖锐;严格厌氧;

牛血清培养基:扁平、半透明、针尖状、强B溶血性菌落;

症状:出血性猪痢疾(8-14),大肠卡他,出血、坏死;

确诊:新鲜粪便(粘)黏液,经姬姆萨氏染色;镜检每个高倍视野见2—3个蛇

样运动的螺旋体;

(20)、鸡毒支原体

为G—菌,为球形,细胞一端有“小泡”极体;兼性厌氧;

牛心浸出液培养基:0.2—0.3mm,圆形露滴样小菌落;

又名禽败血支原体,可垂直传播;缕发感染大肠杆菌时的特征病变:肝包膜炎、

心包炎、气囊炎;

确诊:支原体抗体阳性。

(21)猪肺炎支原体

为为G-菌,可通过0.3mm孔经滤膜;兼性厌氧;

易引起幼猪的地方流行性肺炎;

诊断:X线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22)牛支原体

为G一菌,引起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即牛肺疫;

菌落呈“荷包蛋状”;

小菌落型SC:分离自牛;大菌落型LC:分离自山羊。

(23)白僵菌

为“家蚕白僵菌病”病原;为真菌;

发育同期:分子抱子一营养菌丝一气生菌丝

病蚕血液或尸体可见大量菱形结晶。

(24)、蜜蜂球囊菌变种

为蜜蜂白晋病病原;为真菌;

阳性菌丝形成受精突;阴性菌丝形成产囊体。

子囊抱子临近成熟时子囊壁消失,多个抱子被共同的外膜包围,集合成紧密的抱

子球。

六、病毒基本特征

1.病毒:最小的微生物;最大的病毒为痘病毒;最小的病毒为圆环病毒.

2.病毒结构

核芯髓由核酸组成

壳衣壳由蛋白组成;能保护核酸;具有抗原性;分为螺旋对称,

病(裸病20面体对称复合对称。

毒毒)

结囊膜从宿主获得;含蛋白质、磷脂、胆固醇;用脂溶剂乙醛可除去

构脂质,使病毒失活。

纤突由糖蛋白组成,与病毒吸附细胞受体有关。

3、实验动物、鸡胚、细胞可用于病毒培养。

4、病毒培养所用的细胞: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传代细胞。

5、细胞培养的方法:静置培养、旋转培养。

6、细胞病变(CPE):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损伤;其表现为圆缩、肿大、形成合

胞体、空泡等。

7、TCID50:病毒的半数细胞感染数量。

8、包含体:是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出现的特征性的形态变化,可通过染色后在光

学显微镜下检测。如:Negri氏体(狂犬病毒产生);病毒胞浆(痘病毒产生);

猫头鹰眼(疱疹病毒产生)。

9、空坟王:将病毒接种吸附于单层细胞,原先感染病毒的细胞及病毒扩散的周

围细胞会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斑点,类似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称“空坟王”。

10、病毒克隆:将获得的单位个空坟王制成悬液,梯度稀释后再做空斑,最终可

获得只含一个病毒颗粒及其子代的空斑,叫“病毒克隆二空斑试验不仅可纯化

病毒,还可对病毒定量。

11、PFD:空斑形成单位病毒的定量单位(只含一个病毒及其子代)。

12、CPF:菌落形成单位;(只含一个细菌及其子代)

13、急性感染:即病毒原消灭型感染。

14持续性感染:

(1)、潜伏感染:病毒不复制,查不出病毒;

(2)、忧性感染:可检出病毒;轻微症状;反复发生;

(3)、忧发感染:可检出病毒;潜伏其胀;症状出现逐渐加重,最后死亡;

(4)迟发临诊症状的急性感染:病毒复制与病程无关;不能分离出病毒。

七、病毒的检测

ID50:半数感染发病;(鸡胚或动物)

RD50:体温半数反应(数)量;

ELD50:鸡胚半数致死量;

EID50:鸡胚半数感染量。

病料和采集

①取适宜的组织病料、分泌物和粪便等,充分研磨,加入青链霉素,4℃冰霜处

理2—4小时或过滤,离心取上清液。

②咽喉拭子:即用棉试子蘸取,浸泡入含有2%犊牛血清和含青链霉素的汉格氏

液中,充分涮棉试子,反复冻融3—5次,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接种材料。

最常用的病毒滴度测定技术:空斑试验、终点稀释法。

病毒中和试验:是检测病毒和新分离病毒毒珠鉴定的最经典的方法。

血凝抑制试验:(HI):用于检测具有血凝特性和病毒(流感病毒).

免疫转印技术:用于病毒蛋白质的分析.

PCR技术:检测语素核酸和病毒感染诊断,用于DNA病毒的检测。

RT-PCR:检测RNA病毒。

PNA芯片技术:主要用于大批量样本的检测和不同病毒的鉴别诊断。

八、主要的动物病毒

L绵茁、山羊痘病毒:皮肤及黏膜形成疱疹、化脓、结痂、死亡高;病毒为卵圆

形,衣壳为复合对称;核酸由双股DNA组成;绵羊与山羊痘病毒间存在共同抗原,

但不会交叉感染;

2.黏液瘤病毒:为兔病毒属;经呼吸道感染;症状为眼结膜炎、特征性“狮子头”;

体温4℃;诊断:检查感染细胞中的胞浆包含体。

非洲猪瘟病毒:有囊膜、衣壳20面体对称;基因组由单分子线状双股DNA组成;

是唯一已知核酸为DNA的虫媒病毒,由软蟀传播;症状:全身出血、呼吸障碍、

神经症状:本病为0IE报告病。

3.疱疹病毒科:包括伪狂犬、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马立克氏、禽传染性喉气管炎、

鸭瘟病毒。

伪狂犬:①病毒呈球形,有囊膜、有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只有一种血

清型;②有理想的疫苗,TK-\ge双基缺乏疫苗;③感染猪可周期性排毒;康复

猪分泌物排毒,但粪尿不排毒。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①即咎疱疹病毒1型,病毒呈球状,衣壳20面体对称,有

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绒状双链DNA;②感染细胞内有嗜酸性核内包含体;③只

有一个血清型;④主要有两种表现型,呼吸道型和生殖型。

马立克病毒:①即禽疱疹病毒2型,衣壳20面体对称,基因组为线状双股

DNA;②特征:致肿瘤,外周神经肿大、两肢麻痹;③4种病型,内脏型、神

经型、皮肤型、眼型、④病毒不经卵传播,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

禽传染性喉气管炎:①即禽疱疹病毒工型、有囊膜;②只能在鸡胚及其培养物内

增殖③症状:咳出血样粘液,白喉样变、发病率100%,死亡率50虬

鸭瘟病毒:1.即疱疹病毒1型,只有一个血清型;2.症状:肠炎、脉管炎广泛局

灶性坏死,产蛋率降2596、发病率10%;3.一旦发病应首先紧急免疫接种。

4.腺病毒科•:包括犬传染性肝炎,产蛋下降综合征。

犬传染性肝炎:1.即犬腺毒症、无囊膜、20面体对称、有纤突;2.基因组为单

分子线状双链DNA;3.弱毒疫苗被接种犬排放到环境后,而支其它与之接触的犬

获得高水平免疫;4.症状:肝、肾、脾、肺的严重出血、坏死;康复期出现“蓝

眼”;感染犬可尿粪、唾液排毒。

产蛋下降综合征:1.无囊膜、20面体对称;2.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只有一个

血清型;3.症状:褪色蛋、软壳蛋、输卵管上皮细胞坏死且可见核内包涵体;4.

主要传染源:蛋。

5.细小病毒科•:包括猪细小病毒病、犬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

症、貂肠炎病、貂阿留申病。

猪细小病毒:1.无囊膜、20面体对称、单分子线状单股DNA;VP2是主要免疫原

性蛋白;2.只有一个血清型,具有血凝部位;3.诊断:可用荧光抗体检病毒;检

测血清抗体价值不大。

犬细小病毒:1.无囊膜、20面体、单分子线状单股DNA;VP2是保护抗原;2.犬、

猫、貂细小病毒可交叉免疫;3.特征: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出血性肠炎、

严重脱水;4.诊断:用HA-HI实验检测犬粪悬液中病毒;5.具有血凝性。

鹅细小病毒:1.即小鹅瘟病毒,无囊膜、20面体线状单股DNA;VP3为结构蛋白;

2.无血凝活性,只有一个血清型,与番鸭细小病毒存在部分共同抗原;3.可通过

卵黄将抗体传给后代;4.3-20日龄小鹅死亡高、下痢。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即猫瘟热,感染后5天可测到中和抗体,抗体滴度与免疫保

护成正比。

貂肠炎病毒:L即貂细小病;特征:急性肠炎和白细胞减少;2.诊断:常用HA-HI

实验。

貂阿留申病:1.无囊膜,20面体,单股DNA;2.症状:1性消耗性、超敏感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3.引起:肝炎、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贫血、死亡;4.可经胎

盘感染;5.高滴度抗体不能中和病毒,5.诊断:碘凝集实验。

7.圆环病毒:球形、无囊膜、共价闭合环状双股单链DNA;衣壳具有良好免疫原

性;确诊需分离病毒后用免疫荧光法。

8.反转录病毒科:包括禽白血病、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马传贫。

禽白血病:1.球形、有囊膜、有纤突、由两个线状正股单股RNA组成,同一亚群

内病毒间有交叉中和作用;2.症:雏鸡肿瘤,病毒血症,淋巴细胞增多症;可垂

直传播。

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病毒:1.球形,有囊膜、单股RNA;2.为小万性病毒属成员,

感染率可达8096;3.症:2-4月令发生脑脊髓炎;12月令多发性关节炎;病毒可

通过吃初乳感染;4.诊断: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测抗体。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1.球形,有囊膜、单股RNA,为1病毒属;2.症:发热、贫

血、黄疽、死亡率达80%3.诊断:补体结合反应。

9.呼肠孤病毒科:包括禽正呼肠孤病毒、蓝舌病毒、质形多角体病毒。

禽正呼肠孤病毒:1.无血凝活性;2.鸡感染普遍,常无症状,或关节炎综合征、

暂时性消化系统絮乱。

蓝舌病毒:1.球形、无囊膜、三层衣壳、20面体、环状病毒属,双股RNA;VP7

为群特异性抗原;VP2为型特异性抗原。2.病毒有血凝性、经库虫蒙传播;3.症:

高热、舌部发维、唇部水肿。坏疽性鼻炎;4.诊断:必须临疹与病毒分离相结合

分离病毒应取急性发热期的全血。

质型多角体病毒:1.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2.球型、20面体;3.易溶于碱性,

在肠中碱性消化液中释放病毒;4.蚕室消毒时,应用甲醛与新鲜石灰配制成混合

液。

10.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为双RNA病毒科;1.无囊膜、20面体、双链双节段RNA;

VP2为保护性抗原;2.有两个血清型,无交叉保护,1型只感染鸡;2型无致病

性;3.症状:3-6周龄鸡最易感;4.诊:用免疫荧光抗体检病毒。

11.副黏病毒科:包括新城疫、小反刍兽疫、犬瘟热。

新城疫:1.即禽副黏病毒1型,IE通报疫病;2.病毒为球型、双层脂质囊膜;

3.有两种纤突:血凝性神经氨酸酶HN、融合蛋白F;它们的裂解与活化决定病毒

的毒力;4.只有一个血清型,通过气雾、食物、饮水传播;5.诊断:必须作病毒

分离及血清学实验;即接种鸡胚尿囊腔分离病毒,在做HI实验;6.当病毒对1

日龄雏鸡脑内接种的致病指数ICP>0.7,必须向0IE申报疫情。

小反刍兽疫:1.主要发生于西非,为0IE通报病;2.病毒为圆形、有囊膜、有纤

突、螺旋对称;3.为麻疹病毒属,单股负链不分节段RNA;4.有两种纤突:融合蛋

白F是决定病毒感染成功与否的关键;血凝素H蛋白同时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

酶的功能;④症:口腔溃疡坏死,回、盲、结、直肠严重出血;5.确诊:病料接种

绵羊细胞,特点是出现多核细胞;再进行病毒中和试验;6.只有一个血清型,与

牛瘟高度交叉保护。

犬瘟热:①病毒为球形,麻疹病毒属,单负股RNA。不分节段;②只有一个血清

型,与麻疹病毒、牛瘟病毒有共同抗原;③最常见的急性型:特征为双相热,且

第二阶段拌有白细胞减少症;④确诊:盲传数代后,可出现典型CPE:出现放射

状细胞及形成合胞体。

12.弹状病毒科:包括狂犬病、牛暂时热。

狂犬病:①病毒为子弹状、有钉撞纤突、有囊膜,螺旋对称,单股分子负链单股

RNA;②传播途径:咬伤;③带病毒动物唾液具有高度感染性,如用抗体处理可

推迟感染进程;④诊:需作脑组织切片,检测Negri氏包含体。

牛暂时热:①即牛流行热、三日热;②病毒为子弹状,有囊膜、有纤突、库蝶传

播;③症状:40℃以上,呼吸迫促,全身虚弱,发病100临死亡现。

13.禽流感:①即“真性鸡瘟”,0IE通报病,为我国一类病;②主要的高致病毒

株:H5N1,H7N7;③为甲型流感病毒属,单负股RNA,分8个阶段,易发生抗原

性漂移(基因点突变)和抗原性漂移(基因重组);④有两种纤突:血凝素HA

和神经氨酸酶NA,HA具有血凝性和免疫原性;⑤传播:野鸭;⑥诊:从泄殖腔

取样,接种于尿囊腔,去尿囊液用鸡红细胞作HA—HI试验。⑦高致病性毒株的

0IE标准:将含有病毒的鸡胚尿囊液1:10稀释,接种4周龄鸡8只,死亡26

只;⑧该病毒为正黏病毒科。

14.冠状病毒科:包含禽传染性支起管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①圆形、有囊膜、有纤突;单分子线状正链单股RNA,

S蛋白含有抗原位点;②该病毒易突变和重组,则预防上存在很大困难;③症状:

1-4周龄鸡最易感,呼吸抑制,产蛋下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①圆形、有囊膜、有纤突、单分子线状正链单股RNA,只

有一个血清型;②免疫特点:与呼吸道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犬冠状

病毒有抗原相关性;母源IgA抗体使仔猪产生被动免疫;仔猪血清中的IgG抗体

不能提供保护;唯有通过黏膜免疫才有效;③检测发病期及康复期双份血清抗体,

具有流行病学价值。

15.蓝耳病:①即:猪繁殖与呼吸综和症病毒。为动脉类病毒科;②病毒为球形、

有囊膜、20面体、单链不分节段正链RNA,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③症:感染

猪出现病毒血症,可经胎盘感染,导致坏死性脐带动脉炎;④诊:流产猪仔中病

毒易失活,应尽快采样,在猪肺泡巨噬细胞中培养,再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

病毒。

16.微RNA病毒科:包括口蹄疫、猪水疱病病毒,鸭肝炎病毒。

口蹄疫:①病毒为球型、无囊膜、单分子正股RNA,为0IE通报病;②共有7个

血清型,送检样品水疱液应冰冻保存;③通过检测3ABe抗体可区分野毒感染与

疫苗接种,感染动物为阳性;④VP1为主要抗原位点,易异变。

猪水疱病:①病毒为球形无囊膜,为肠病毒属,单分子正股RNA,20面体;VP1

的第132位氨基酸与酶力有关;②只有一个血清型;与口蹄疫无抗原有关;③感

染途径:伤口,消化道;④检测:ELISA检病毒。

鸭肝炎病毒:①I型分布全世界,主要感染5周内鸭,出现角弧张,死亡100%

主要为接触传播;②诊断:分离病毒接种鸡胚尿囊腔,出现胚液发绿。

17.兔出血症病毒:①为嵌杯病毒科,呈球形,无囊膜,单股正链RNA,有两个

0RF;②只有一个血清型,其主要结构蛋白VP6.是保护性抗原,可凝集人红细胞;

③该病俗称“兔瘟”,经粪-口途径传播,2月龄以上兔易感,出现流鼻液,神经

症状,全身出血(肺,肝最为严重)。发病率100%死亡率90双

18.黄病毒科:包括猪瘟、牛病毒性腹泻、乙脑。

猪瘟:①圆形、有囊膜、20面体、单正股RNA、E2为保护性抗原;②只有一个

血清型,我国主要为基因2群,但石门系毒株为基因I群;③扁桃体是最先定居

的器官,特征性病变为出血病灶和脾梗塞;④慢性病猪最显著的病变是:胸腺、

脾、淋巴结发生中心完全萎缩;⑤诊断:荧光抗体法;但细胞培养可分离病毒但

不产生CPE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即牛病毒性腹泻(急性);或黏膜病(慢性)2、为球状、

20面体、有囊膜、单股正链RNA3、其中1型与猪瘟有交叉抗原;2型的毒力更

强;4、症状:发热、整个消化道糜烂、白细胞减少、流产等。

乙脑:1、即日本乙型脑炎;呈球型、有囊膜、有纤突、单(股)正股RNA2、

症状:;流产、死产等3、诊断:乳胶凝集试验4、能凝集鸽和绵羊的红细胞。

19.肮病毒:1、既非DNA病毒,也非RNA病毒2、病毒无核酸,有传染性的蛋白

质颗粒3、其病毒性于正常肮病毒蛋白prpc转变为致病性肮病毒4、病变:脑

组织出现泡变性淀粉样蛋白块、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但不引起炎症、无包含体产

生、不诱导干扰素、不破坏T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不引起宿主的免疫功能

包括:羊痒病、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毛传染性脑病、传染性貂脑病、克雅

氏病。

20.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1、呈杆状,有囊膜、双链DNA,有折光性,易溶于碱

液;2、病毒的包含体称多角体。是在感染的细胞核或质中产生的包含和保护病

毒粒子的一种蛋白质结晶,多为六角形十八面体;3、新鲜石灰浆对其有较强的

杀灭能力。

九、抗原与抗体

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

疫的物质.

抗原性:包括免疫原理与反应原性。

免疫原理.: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既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

合的特性。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分子的宿主生物系统、免疫剂量与免疫途经。、

抗原分子的特性:异源性、分子大小、化学组成与结构、物理状态、对抗加工和

呈递的易感性。

不同免疫途经的免疫效果:皮内》皮下〉肌注》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抗原决定簇:即抗原表位,指抗原分子中与淋巴细胞特异性受体/和抗体结合,具

有特殊立体结构型的免疫活性区域.

抗原表位:由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构象表位:也叫不连续表位,指抗原分子中由分子基团间特定的空间构象形成的

表位。

顺序表位:也叫连续表位,指抗原分子中直接由分子基团的一级结构序列决定

的表位。

T细胞表位:被MHC分子递呈并被T细胸受体BCR识别的表位。

B细胞表位:抗原分子中,被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抗体分子所识别或结合的表

面.

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多糖、类脂、药物分子。

异种抗原:来自与免疫动物不同种属的抗原物质。

同种异型抗原:与免疫动物同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如:血型抗原、

同咱移植物抗原。

自身抗原: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份。

异嗜性抗原: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

原称:

超抗原SAG: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肠毒素,具有强大的刺激T活化的能力,

只需极低浓度即可诱发最大的免疫效应。

亲细胞性抗体:IgG可与B细胞、巨噬细胞结合;IgE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结合。

IgM为五聚体,分泌型IgA为二聚体,其他为单体结构。

抗体分子由四条肽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

抗体分子中:VH-Vc:为抗体分子结合抗原的部位;

CHI—CL:为遗传标示所在;

CH2:为抗体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

CH3:具IgG与B细胞,巨噬细胞的FC受体结合的部位;

CH4:是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FC受体的结合的部位。

IgM:产生最早,可进行早期诊断。具有抗菌、中和病毒素等作用。

IgA:分泌型,,对粘膜免疫有重要作用。

单克隆抗体: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

的抗体。

多克隆抗体: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征注入动物体内,经数

次免疫后果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得的抗血清称为“。。。。”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是动物最最要的造血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产生的抗

体主要为IgG;是再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法氏囊:即腔上囊,为禽类所特有;是诱导B细胞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可作为外

周淋巴器官。能捕捉抗原和合成的某些抗体。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过滤和清除异物;免疫应答的场所;

脾脏:红髓生成红细胞、捕获抗原;白髓产生免疫应答;有滤过血液的作用;有

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为免疫有大的重要场所;产生“特夫素”,能增强巨噬细

胞和中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哈德氏腺:为禽类眼窝内的腺体之一,在上呼吸道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对疫苗

产生抗体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

黏膜部淋巴小结:构成重要的黏膜免疫系统。

T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CP2分子、CD3分子、CD4分子、

CD8分子、有丝分裂原受体。

B细胞的重要标志:B细胞抗原受体BCR、FC受体、补体受体、有丝分裂原受体。

K细胞:即杀伤细胞;具有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K细胞

作用:抗肿瘤免疫、抗感染免疫、移植物排斥反应、清除自身的凋亡细胞。

ADCC作用:K细胞的重要特点是细胞表面具IgG的Fc受体;当靶细胞与相

应的IgG抗体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D的Fc片段结合,从而被

活化,释放溶细胞因子,裂解靶细胞;称为“ADCC”作用。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群既不依赖抗体,也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致敏就

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也具有ADCC作用;主要作用:非特异杀伤肿瘤细胞、

抵抗感染、排斥骨髓细胞的移植。

抗原递呈细胞:即辅佐细胞、A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朗罕氏

细胞。

将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巨噬细胞的作用:

一、结合有抗体和补体的抗原更易被巨噬细胞的吞噬,即ADCC作用;

二、为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

树突状细胞:即D细胞,通过结合“抗原体复合物”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

补体:存在于正常动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补体系

统含量稳定与抗原刺激无关。补体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生反应。

补体激活作用:细胞溶解、细胞粘附、调理作用、免疫调作、炎症反应、病毒中

和、(复)免疫复合物的溶解。

十、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是指有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些高活性多功

能蛋白质多肽分子。主要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功能,并参

与组织修复等。

2、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在白细胞间起免疫调节作用的因子。

干扰素IFN-R:由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有免疫调节功能。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和免疫调节分子。

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

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

一、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

二、通过细胞因子受体发挥效应

三、多效性

四、沉余性

五、协同性

六、颉顽性

十一、免疫应答

1、参与先天性免疫应答因素:解剖屏障、可溶性分子与黏膜结合受体、炎症反

应、NK细胞、吞噬细胞。

2、树突状细胞:是最有效的抗原递呈细胞。

3、T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线型表位。

4、细胞识别抗原的分子基础:是其膜表面抗原受体BCR和抗原递呈细胞的MHC

分子。

5、B细胞识别抗原的物质基础:是其膜表面抗原受体BCR的膜免疫球蛋白mlgo

6、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中心环节:是TH细胞的活化和克隆增殖。

7、效应性T细胞:CTL和TDTH细胞。CTL:细胞毒性T细胞。TDTH:迟发性

变态反应T细胞。

8、穿孔素和粒酶:由CTL细胞产生,是导致靶细胞溶解的重要介质。

9、肿瘤坏死因子(TNF-P):由CTL细胞释放,可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

诱导细胞自杀。

10、体液免疫:由B细胞通过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最后分化成浆细胞并

分泌抗体的过程。

11、初次答应:具有潜伏期;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其抗体总量低,维持时间

也较短。

12、再次应答:潜伏期显著缩短;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长;产生抗体大部分为

IGM;

13初次应答:反应的B细胞为幼稚型B细胞;再次应答:反应的B细胞为记忆

型B细胞。

14、特异性免疫的基本过程:致敏、反应、效应阶段。

15、抗体的免疫学功能:中和作用、免疫溶解作用、免疫调理作用、局部黏膜免

疫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对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作用(如:

支原体、钩端螺旋体)

十二、变态反应

1、I型过敏反应:如青霉素过敏。

(1)、参与过敏反应的成分:过敏原、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

IGE结合的Fc受体。

(2)、过程:IGE抗体的产生、活性细胞的致敏、过敏反应。

2、H型变态反应: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变态反应,常见的有:输血反应、新生

畜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传染病。

3>III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常见的有血清病(如:肾炎、关

节炎)、自身免疫复合物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Arthurs反应、由感染病原微

生物引起的免疫复合物。

4、IV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常见的有:Jones-mote反应、接触性变态

反应(皮肤湿疹)、结核素变态反应、肉芽肿变态反应。

十三、抗感染免疫

1、解剖屏障:皮肤和黏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2、可溶性分子与膜结合体:(1)、补体:由巨噬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脾、肝产

生。(2)、溶菌酶:由吞噬细胞分泌,可杀灭G+菌。(3)、乙型溶素:由血小板

释放,对热稳定;对G—菌有溶菌作用。(4)、干扰素: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

后,由巨噬细胞的等合成;可使正常产生抗病毒蛋白。(5)、抗菌肽:抗菌作用。

(6)、C—反应蛋白:促进吞噬细胞的作用。(7)、膜结合受体:诱导机体的固有

性免疫应答。

3、参与先天性免疫的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4、NK细胞:直接杀灭病毒感染细胞,抗病毒感染的早期起重要作用。

5、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特异性、免疫期、免疫记忆。

6、抗细胞外细菌感染:以体液免疫为主,包括:(1)、抗病毒性免疫,(2)、溶

菌杀菌作用,(3)、调理吞噬作用。

7、抗细胞内细菌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如结核布氏、李氏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