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治国理政: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复习任务一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整合】选择性必修1第8课,概括该时期的政治制度。主干知识重构体系化时期中国古代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教化先秦时期___________之争特别突出,其具体体现在儒法之争,但最终_____思想因更切合社会现实而受君主们青睐儒家认为“礼”可以治国,主张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德治与法治法家时期中国古代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教化秦汉至隋唐(1)统治者重视法律,以_______为主: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②汉沿袭秦律,制成《________》,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为“令”(2)___________: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3)礼法结合: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而《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逐渐影响了社会教化(2)统治者重视“孝”和家训,提倡礼制和_________律、令九章律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议基层教化时期中国古代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教化宋元至明清(1)宋朝:基本沿用_____________,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多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_________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1)宋代: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中,_____是进行教化的基本载体,《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2)明清:乡约宣讲“圣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和法律约束力唐朝法律体系大明律律例合编乡约【核心概念】
敬天保民与法律儒家化(1)“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思想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2)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复习任务二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整合】必修上册第2、5、9课,选择性必修1第4课,概括中国古代代表性变法与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变法背景措施结果及影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2)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1)经济改革:废除井田制,_________(2)军事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3)政治改革:实行什伍连坐,建立_____(1)打击了_________,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2)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奖励耕织县制贵族特权秦成就统一霸业变法背景措施结果及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1)两晋南北朝时期,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2)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统一北方(3)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1)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________________等(2)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1)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加快了____________________,缓和了民族矛盾(3)缩小了南北差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了重要贡献均田制、三长制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变法背景措施结果及影响北宋王安石变法(1)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2)庆历年间,_______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以失败告终明朝张居正改革(1)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2)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3)1572年,_______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__________(1)_________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2)张居正死后,除_________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范仲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明神宗改革税制国家财政一条鞭法【核心概念】
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是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复习任务三中国古代的户籍、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整合】必修上册第3、7课,选择性必修1第16、17课,归纳中国古代的户籍、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演变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_____________,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1)汉朝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人管理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隋唐隋朝实行“_________”,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户籍分___________。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与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统称为“_________”,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_________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诸色户计黄册摊丁入亩【核心概念】“诸色户计”(1)“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2)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赋役含田赋、人头税和徭役。2.隋唐:经历了由租调制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的过程。3.宋元:宋承唐制,征收两税,后王安石推行_______;元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在税粮外又有“科差”。4.明清(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2)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_。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3)清朝:实行“_________”,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核心概念】
算赋和口赋(1)算赋和口赋是两汉时期以人口为标准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是政府的税收。口赋是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为皇室收入。(2)算赋、口赋是封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在两汉赋税中居重要地位。人头税的负担者主要是农民,而封建官吏和地主则有免税的特权。三、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概况: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具体表现秦汉时期县下设_______。乡设三老,掌教化。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_____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_______,设甲首、里长乡和里唐朝里甲制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演变(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_______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朝实行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_________,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邻保制度十家牌法乡里制四、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点①主体:_____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_____,核心在于_____________。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政府救灾保证粮食供应(3)发展汉朝汉朝建立___________,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①_____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②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_________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常平仓制度宗族慈善组织2.古代优抚政策(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①皇帝赏赐:_________,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②设置机构: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_______、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秦汉时期养病坊复习任务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整合】必修上册第3、4、5、6、9、10、13、14、15课,选择性必修1第11课,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表现以及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1.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好、互利形式具体事例和亲(1)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_________;西汉中期以后,为密切汉匈关系,昭君出塞(2)_______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和亲政策唐太宗形式具体事例会盟、议和(1)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为“_________”(2)1005年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3)1044年,夏宋订立和议,西夏对北宋称臣(4)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史称为“_________”经济文化交流(1)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开展_________(2)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3)两宋:通过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4)明朝: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5)清朝: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长庆会盟绍兴和议互市贸易互市和榷场形式具体事例册封(1)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_________为怀仁可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_________,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2)清朝顺治皇帝赐_________“达赖喇嘛”封号;康熙赐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设置管辖机构(1)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___________,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2)唐太宗征服高昌,设置___________;武则天设置___________,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3)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4)_____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域,元朝设_______管辖西藏(5)雍正时期,清朝派遣_________,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6)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_________骨力裴罗渤海郡王五世达赖中央政府的册封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元朝宣政院驻藏大臣改土归流【核心概念】
羁縻政策(1)它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政策。(2)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日本(1)秦汉:中国移民把___________________带到日本,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2)隋唐:日本派出_______,_________以唐制为蓝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鉴真和空海成为中日佛教交流的代表朝鲜(1)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_____________(2)10世纪初,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_______,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南洋(1)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2)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___________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遣唐使大化改新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郑和下西洋印度半岛从东汉到北朝,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东晋法显和唐朝_____远赴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亚和西亚(1)唐朝与大食国接触,_______由此传入阿拉伯地区(2)元代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欧洲(1)东汉:_____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一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2)元朝:意大利人__________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3)明清①_________,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_______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教介绍给西方②_______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玄奘造纸术甘英马可·波罗西学东渐利玛窦徐光启硬核聚焦剖析核心化高频考点备考攻略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把握“一个主题”“两个核心”和“三个阶段”(1)“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发展及两者关系的演变(2)“两个核心”:政治事功(法治)与伦理劝导(德治)(3)“三个阶段”:①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儒法)之争;②秦汉至隋唐:以礼入法,礼法结合;③宋元至明清:礼法融合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把握“四次改革”“两大类型”“一个根本原因”(1)“四次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2)“两大类型”:社会转型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3)“一个根本原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高频考点备考攻略中国古代的户籍、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把握“一个根本目的”“五个趋势”“一个主导”(1)“一个根本目的”:户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征发赋役(2)“五个趋势”: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以人丁为主→以土地财产为主;农民必须服徭役→纳绢代役;以实物为主→以货币为主;由不定时→基本定时;由繁杂多项→简化单一(3)“一个主导”:政府在基层治理中起主导作用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把握“一个主流”“四种方式”“四个概念”(1)“一个主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2)“四种方式”:政治隶属、经济往来、民族冲突、文化交融(3)“四个概念”:西域都护、都护府、羁縻政策和“改土归流”考向一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2·山东等级考·T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战国时期②核心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情境载体引入战国时期田齐法家思想构建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②转化信息:材料观点体现了法家用法来治理国家,用礼义来教化百姓的思想特点,A正确【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从社会治理角度考查法律与教化的作用1.(2022·海南等级考·T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解析】选A。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A;礼制和法律是为了约束个人的不法行为,并不是完全消灭个人的私欲,排除B;“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说明这些治理方式强调礼制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废除刑罚,而是宽柔相济、外儒内法,排除C;乡约教化主要通过道德感化的形式来引导百姓,而不是严刑峻法,以刑狱威慑百姓,排除D。2.(2022·北京等级考·T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解析】选A。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引导民众走近他们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审美趣味,最终起到儒家化移风易俗的效用,即注重推行社会教化,故选A;材料强调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推行社会教化,不涉及经济控制问题,得不出“放松”的结论,排除B;修建亭台馆榭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崇文抑武的方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3.(2021·湖北选择考·T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解析】选A。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杜绝”说法绝对,排除B;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审判结果公正与否,排除C;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视角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对习俗的影响4.(2021·北京等级考·T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解析】选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中国传统的祝岁风俗中,就官府层面而言,“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在民间则是“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这充分说明在祝岁风俗中,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的特点较为突出,故选B;题干内容仅是述及《诗经》和汉代关于“祝岁”的相关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该活动“出现”和“兴盛”的时间,排除A;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祝岁风俗中,都有关于“酒”的相关内容,这是农业发展的表现,与商业无关,排除C;在民间也有关于祝岁的相关风俗,而不仅仅是官方,排除D。视角3中国古代礼制对服饰的影响5.(2020·海南等级考·T2)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劳动者”“官吏”“贵族妇女”等不同身份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有关,故B正确;A、C、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深探究·精归纳】主题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材料周代形成了以维护宗法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并使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都纳入礼的范畴。在司法实践中,刑罚与礼互不相属。法官参照前辈先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以刑统罪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秩序宣告瓦解,国家制定的成文法开始居于法律规范体系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各种社会行为“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礼被排斥在法之外。汉儒以引经注律、经义决狱的方式,“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定的法律里”,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这个过程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律“一准乎礼”而告完成。此后,经宋迄明清,中国法律就基本定型于“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的正统体制,使以礼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规范实现了法典化,同时也使以刑为核心的法实现了道德化。——摘编自谢作《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进》【讨论】依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礼法关系及其意义。提示:关系:西周时期,以礼规范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礼法互不相属;春秋战国时期,以法规范各种社会行为,礼被排斥在法之外;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意义:法律儒家化,较好地把法治与德治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核心整合】1.先秦时期“德治”和“法治”之争项目德治法治哲学基础“仁”为基础源自道家的“道”的观点,人遵道行事,主张“法”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项目德治法治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人的教化和道德认为君主应当实现王权的专制,提倡重法、重术、重势历史观思想保守倒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战争观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人才观主张尚贤,实现贤人政治,主张教民,选贤任能,实现为政以德“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汉代以后,封建政权主要采取外儒内法的统治措施,其特点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阶段具体阐释汉代“引礼入法”(1)法律儒家化的发端(2)逐渐确立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1)法律儒家化的完善(2)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用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唐代“礼法合一”(1)法律儒家化的完成(2)确立了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拓展延伸】古代律令儒家化的原因(1)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2)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3)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4)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3.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和方法途径和方法阐释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中国古代有一条非常有效的施教途径,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途径和方法阐释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1)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2)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在整个社会教化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1)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关系密切。(2)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拓展延伸】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局限性(1)法律儒家化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实际背离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审判原则。(2)实行礼治,纳礼入律,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三纲五常、家族等级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中国特有的“讲礼有余、理性不足”的人格特点。(3)将“天下为家”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皇权至上、天下为家”,一国即一家,皇权即整个帝国至高无上的父权。这一点成为中国封建性始终难以铲除的历史根源,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4)中国法律儒家化维护皇权、维护封建等级,注重道德、关注礼教。更重要的是它注重人的作用,主张“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有治人无治法”。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言代法、言出法随的人治。考向二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0·山东等级考·T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历史解释→王安石变法注重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②核心价值→认识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方面的措施,树立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情境载体以王安石变法中的赈灾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②转化信息: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王安石变法1.(2020·北京等级考·T5)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①实行均输法②兴建水利工程③鼓励百姓养马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选D。根据所学,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①错误;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符合其“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救荒思想,故②正确;鼓励百姓养马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增强北宋军事力量,与救荒思想无关,故③错误;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盘剥的同时还能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符合其救荒思想,故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视角2黄宗羲的经济改革思想2.(2020·山东等级考·T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解析】选B。黄宗羲生活于明清之际,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材料中信息体现了他的意图是论证工商皆本替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合理性,B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排除A;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排除D。【深探究·精归纳】主题认识中国古代改革的得失材料从战国到清末,中国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集团内曾发生过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商鞅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斗争,使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但最后惨遭车裂而死。宋神宗即位后,鉴于宋王朝“因循不改,弊坏日甚”,“尤欲更新”,便起用改革家王安石实行变法。但在新法推行过程中,他不是从政治体制上革除“三冗”的病疾,反而应经济改革之急,制置三司条例司,使原来的行政机构更加庞大,同时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神宗便屡屡动摇,致使王安石处境艰难,最终在新法逐一被罢除中忧郁死去。明代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行考成法,提高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在此基础上才推行“一条鞭法”,使危亡的明王朝一度振兴,但他死后,不仅新政被废,而且落了个被抄家的下场。——摘编自潘日波《中国古代改革成败得失论》【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提示:改革家自身的能力和坚持;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改革是否顺应民心和迎合潮流;是否制定实事求是的合理的改革方案;政策是否保持连续性。【核心整合】1.中国古代改革的四大类型2.分析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1)看改革是否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希望比较大。(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只有有利的内外环境,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拓展延伸】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一般规律与认识(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改革的结局或是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了。(2)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3)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意志坚定,措施要行之有效,还要注意用人。考向三中国古代的户籍、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全国乙卷·T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明初②核心价值→通过分析朱元璋对基层管理的主张,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情境载体以朱元璋对基层管理的主张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②转化信息:朱元璋认为基层管理要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选B【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中国古代的户籍政策1.(2023·浙江1月选考·T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解析】选C。据材料“延载元年(694)”“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故选C;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排除A;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排除B;元朝户口类型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排除D。视角2中国古代的税收政策2.(2023·浙江1月选考·T5)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解析】选A。1581年张居正改革处于明后期,而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故选A;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清丈全国土地不能根本遏制土地兼并,排除B;“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优势地位,排除D。3.(2021·辽宁选择考·T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辄止勿责”,可知中国古代赋税沉重,而在灾荒等特殊时期免除百姓赋税显然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无关,排除A;蠲免是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无法遏制地方官员贪腐,排除C;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视角3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4.(2023·广东选择考·T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解析】选B。材料出自《宋论》,且认为该制度“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符合宋代保甲制度的特征,B正确;邻保制度是唐代实行的基层制度,排除A;十家牌法是明朝推行的基层制度,排除C;里甲制度是清初实行的基层制度,排除D。【链热点·凝认知】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今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赵鲲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提示: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征发赋役,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核心整合】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维度阐释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征税方式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人身控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利于农业发展(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拓展延伸】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1)从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朝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3)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4)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5)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民力殚残”,直至王朝崩解。(6)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总是将旧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征收,以图减少加派之弊,但是改革后随着统治者贪欲的增长,又会生出新的名目以加派赋役,即每改革一次,农民的负担就反弹一次,加重一次,称之为“黄宗羲定律”。3.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三大基本途径【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作用(1)乡、里作为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管理单位,承担基层户籍管理与社会治安的双重职责,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2)乡、里等基层组织在宗族家训基础上制定乡约,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对传播传统文化、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发挥了重要作用。【独具要点】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1)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①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②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需要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2)忠孝治理乡村: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首要的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成了家庭的放大。而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种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3)乡绅有限自治:①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②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考向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湖北选择考·T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唐朝②核心价值→通过理解唐朝对边远地区赋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增长历史见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情境载体以唐朝对边远地区的赋役政策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②转化信息:唐政府根据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赋役标准,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体现了唐朝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2023·湖南选择考·T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当时南北双方使节都是容貌较好、颇具文采之人,北朝使节也是汉族高门之人,而非鲜卑子弟,说明北方汉化程度加深,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于相近,故选B;材料反映了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使节的选拔标准,而非政权之间的关系,且当时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北方政权控制在少数民族手中,南方政权控制在汉族高门手中,士族势力强大,排除D。2.(2023·浙江1月选考·T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解析】选B。唐朝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①为安西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军政事务,②为北庭都元帅府;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③为伊犁将军,故选B。3.(2022·海南等级考·T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解析】选B。根据材料“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汉族人民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中原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群言百家的产物,排除A;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服饰,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4.(2022·海南等级考·T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解析】选C。根据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西夏和金朝属于独立王朝,不属于宋朝的疆域,排除A;政府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排除B;西夏、金朝和宋朝属于不同的国家政权,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认同的是中原政权的文化而不是政权本身,排除D。视角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5.(2021·重庆选择考·T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解析】选B。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并结合其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深探究·精归纳】主题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材料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提示:解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国家;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核心整合】1.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特点和实质(1)方式
(2)特点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②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③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④民族大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因此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⑥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3)实质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由开放走向闭关(1)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2)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1)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2)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3)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1)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2)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3)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4)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以和为主(1)和平交往的主要表现:①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②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③宋代海外贸易。(2)战争方式如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主题特征、特点类内涵是指人们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时代特点、新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等【突破大题】解法支招之二特征、特点类主题特征、特点类类型及问题呈现方式(1)类型一①类型:自身特点(横向描述);②问题呈现方式:根据材料(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的特点。材料为阐述某一历史事物各方面的状况(一般都是从历史要素如主体、时间、背景、目的、性质、方式、范围、地域、过程、程度、影响等方面进行表述)(2)类型二①类型:过程特点(纵向描述);②问题呈现方式:针对某一历史现象概括其发展变化特点的设问(一般都有多个时间、同类项的变化等)(3)类型三①类型:比较特点;②问题呈现方式: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同类历史现象特点比较的设问,一般部分概括材料,对应出新特点【链典题例证】【真题示例】(2023·山东等级考·T16)(节选)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未获得房产证的房屋交易合同
- 工人简单劳务合同格式模板
- 服装零售合作伙伴协议范本
- 抵押合同的法律效力与执行程序解析
- 2024年地下车位转让的法律协议
- 手机购销合同常用范本参考
- 产品地区独家代理合同范本
- 房产经纪人合作方合同范文
- 合作伙伴协定存款协议
- 工程设计行业规范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多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部分解析)
-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河南省军队文职(临床医学)高频备考核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
- 期中模拟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乙醇钠团体标准
- 202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副省级卷-解析
- 2024年银行考试-招商银行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2024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英译汉默写表
-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附试卷分析
- 教育机构线上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 服务营销《(第6版)》 课件 第5章 服务产品与服务品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