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及优化建议18000字(论文)】_第1页
【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及优化建议18000字(论文)】_第2页
【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及优化建议18000字(论文)】_第3页
【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及优化建议18000字(论文)】_第4页
【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及优化建议18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完善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保障 22五、结语 22参考文献 23【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西北海市的经济飞速发展,人类活动日益频繁。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仍旧采用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导致“政府失灵”的现象产生。基于对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的研究,研究探讨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目前北海市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意愿低、“第三部门”发育不良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运用协同治理论,并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构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法制建设等加以解决对策。【关键词】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一、前言(一)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西北海市登上了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这两列经济发展的快车,旅游业、沿海重工业、海水养殖在广西北海市这片土地上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人口的增长,北海市的人类活动相较以前变得更加频繁。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即便当地政府迅速的做出了响应。但由于政府仍旧秉持着传统的治理模式,因此难以有效地对生态环境进行更好的治理,从而出现“政府失灵”现象。政府的“垄断权力”和“孤军奋战”行为是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必须冲破传统治理思维的禁锢,探索一种新的、可行高效的治理模式。想要打破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孤军奋战”的局面,众多学者在不同领域里探索研究新的概念理念设计出一种理想可行的新治理模式。协同治理理论的出现无疑是一道曙光,它打破了单个主体垄断治理的模式,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同时治理主体需要获得一定权威性和自主性。但是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多元化主体的参与意味着生态环境治理会有更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并且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势必会出现主体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摩擦和矛盾,这些摩擦和矛盾成为了协同治理的绊脚石。因此要想搬走这些绊脚石,对社会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和配置,顺利实现当地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应该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研究和探索。(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文研究的是北海市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可以理解为协同治理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领域的研究探索,研究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有利于推动协同治理理论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关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还不多的情况下,并且也可以从一些我国目前已有的区域性的生态环协同治理案例中总结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建设发展的经验。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本文能起到丰富协同治理理论本土化的作用。2.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可以为当地政府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大四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学习过程,尝试运用协同治理论来对生态环境治理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为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建言献策。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治理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参与主体的协同治理,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当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三)相关概念界定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生态资源一同组成的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和生物环境。它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和生产活动。随着人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声环境也逐渐的被纳入到生态环境当中。2.协同治理“协同治理”的学术探析起源于西方,随着对此概念探析的深入和实践,逐步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门词汇。对此,国内学者和西方学者对“协同治理”的概念界定有着不同理解。美国学者多纳霍(Donahue)将合作治理定义为,政府与合作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一同努力,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威性和选择性,用以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他认为,利益目标是由政府指定的,但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对这个利益目标进行自己的定义JohnDonahue,RichardJZeckhauserPublicPivateCollaboration[M]//RobertGoodin,MichaelMoran,MartinReinOxfordHandbookofPublicPolicyU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3。这一定义认可了其他治理主体的地位,但是政府在其中的影响仍然过大,打击了其他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JohnDonahue,RichardJZeckhauserPublicPivateCollaboration[M]//RobertGoodin,MichaelMoran,MartinReinOxfordHandbookofPublicPolicyU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3卡尔佩尔认为,“协作治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特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日常互动。在协作治理的过程中,政府不存在单面的垄断行为,而是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一起对某一个公共问题进行定义,同时共同设计处理此公共事务的方法。PepperDCulpepperInstitutionalRules,SocialCapacity,andtheSuffofPolitics:ExperimentsinColaborativeGovemanceinFranceandItaly[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2003,RWF034029:4”这个定义凸显了各个协同治理主体话语权和地位的平等性。PepperDCulpepperInstitutionalRules,SocialCapacity,andtheSuffofPolitics:ExperimentsinColaborativeGovemanceinFranceandItaly[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2003,RWF034029:4郑巧、肖文涛认为“以协同学和治理理论为基石,协同治理是将所在公共管理中,将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07):48-53.”。刘伟忠将协同治理定义为“一个循序渐进且长期的过程。其中涵盖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制度及相关法规条例和多种促成协商与合作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刘伟忠.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J].城市问题,2012(05):81-85.。”李辉和任晓春认为,协同治理是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和要素的互换互补,以达到国家和个人进行社会合作的最佳状态李辉,任晓春.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30(06):55-58.。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认为,协同治理是指个人、“第三部门”、企业和政府共同管理事务所采取的方法的综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还包含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目前学术界对协同治理这一概念的界定,大多比较认可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给出的定义。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07):48-53.刘伟忠.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J].城市问题,2012(05):81-85.李辉,任晓春.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30(06):55-58.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协同治理的界定,本文认为协同治理是指政府、“第二部门”、“第三部门”和公众一同为了一个共同认定的公共目标进行管理,制定规则制度,互相监督的活动过程。(四)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查阅了国外的诸多关于协同治理的研究,发现国外关于协同治理理论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因此没有特别准确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治理理论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研究。罗西瑙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一书中,认为现代的治理与传统的治理不同,现代的治理往往没有获得政府的正式授权,但是却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的效果要比传统的治理要更好。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治理并不仅仅依靠政府单个主体的力量,它的治理主体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多元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版.。库伊曼认为,治理依赖多个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而得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它具有自发性和自愿性等特点,并且治理的结构是内部相互作用生成的,不是外部强制力糅合而成JanKooiman,M.VanVliet.ModemGovernance:New'government-SocfetyInteractions,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1993.。阿尔坎塔拉认为,治理与管理在本质上并不相同,治理时非强制的,并且治理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同时力图让治理主体之间达成共识,从而采取积极的集体行动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版.JanKooiman,M.VanVliet.ModemGovernance:New'government-SocfetyInteractions,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1993.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1).安思尔认为,治理是由多个非政府部门和相关利益关系人通过正式的、和平协商的集体决策会议中进行沟通互动,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或是共同执行某一项达成共识的公共政策ChrisAnsell,AlisonGashCollaborativeGovernancein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8,18(4):p.543-571.。扎德克认为治理就是相关的利益主体共同制定规则,为社会公众面临的困难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ChrisAnsell,AlisonGashCollaborativeGovernanceinTheoryandPractice[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8,18(4):p.543-571.imonZadekTheLogicofCollaborativeGovemance:CorporateResponsibility,Aocountability,andtheSocialContract[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2006:32.国内研究(1)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我国学者主要从不同视角和使用不同研究对象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杨华锋对我国协同治理产生的背景作出了阐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政府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上不再处于绝对领导地位,更加注重多元化主体参与到公共治理,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价值内核的协同治理更加适应新的发展情势。杨华锋;杨蕾.国内协同治理研究现状与展望.社会治理.2016年:65-74杨华锋;杨蕾.国内协同治理研究现状与展望.社会治理.2016年:65-74李汉卿认为治理主体不再仅限于政府,还包括民间组织、个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加入到公共治理中,同时这些利益相关者可以拥有一定的权威性。治理主体之间通过积极互动交流等方法建立平等关系一同处理公共事务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理论月刊.2014年:140-144。李辉、任晓春认为协同治理是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合作治理的协同性,协同治理主体之间存在资源和能力等因素的互补,此外要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以及有合理的秩序规则来实现公共利益李辉;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理论月刊.2014年:140-144李辉;任晓春.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科学与管理.2010年:57-60杨庆华从公民参与协同治理的角度来对此理论进行研究。他认为,公民参与和协同治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呼吁公民积极且理性参与到协同治理中,同时加强与其他治理主体的互动联系,以推进协同治理的实现杨清华.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0-54+74。杨志军将多中心协同治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治理主体多样化和权威性能够在治理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具有高度弹性和开放性的协同治理网络杨志军杨清华.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0-54+74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43-50欧黎明;朱秦.社会协同治理: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120-123多数学者认为在公共事务中各系统相互协作配合就能够产生“1+1>2”协同效应,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协同治理模式成为了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理想模式。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贾先文认为,行政部门体系之间存在壁垒,利益角逐和公共产品性质模糊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行政交界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屏障效应”和“囚徒困境”等问题。因此政府内部应该整合各个主体要素,发挥互补效应,同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等“第三方部门”,以达到治理效能和效果最大化目标贾先文.行政交界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逻辑及效应分析.经济地理:1-15。司林波、聂晓云、孟卫东认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着责任划分不清晰、合作共识难以达成、环境保护的内在动力不足等诸多治理问题,需要构建一个以“内生动力为驱动的多元治理”模式司林波,聂晓云,孟卫东.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8,34(01):171-175.。贾先文.行政交界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逻辑及效应分析.经济地理:1-15司林波,聂晓云,孟卫东.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8,34(01):171-175.王喆、周凌一认为,资源管理体制不统一和不完善,地方利益存在一定差异和地方治理成本及收益不对等,共同造成了协同治理困难的局面。因此要将协同治理理论作为契机,寻找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路径王喆;周凌一.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基于体制机制视角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70-77。李礼、孙翊锋认为由于存在有限理性、利己主义等原因,政府、“第二部门”、“第三部门”以及社会民众等治理主体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自身利益,阻挠了协同治理的实现。要想在每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追逐战里找到动态平衡,就必须构筑可行高效的协同治理机制李礼;孙翊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应然逻辑、政治博弈与实现机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28-33王喆;周凌一.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基于体制机制视角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70-77李礼;孙翊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应然逻辑、政治博弈与实现机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28-33周伟认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存在着认知差异、监督管理难、缺乏协商合作、利益不协调等问题。为此要树立协同治理理念,完善补偿轨制,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参与度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周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以祁连山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256-261。孟庆瑜、梁枫认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困难是由于社会民众对生态环境危害的成因和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民意基础良好,但由于民众对环境保护和相关立法的关注度偏低,对环境监测的真实性缺乏信任,进而导致民众无法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因此要加快法治协同建设,形成新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格局孟庆瑜;梁枫.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实反思与制度完善.河北法学.2018年:28-39周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以祁连山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256-261孟庆瑜;梁枫.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实反思与制度完善.河北法学.2018年:28-39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看来,大多都是对于协同治理这个概念以及对政府传统治理模式的转变所进行的研究探析,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数量众多,我国的协同治理理论也在日趋成熟。而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这一方面,我国对此的研究成果较少,以基于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巨多,而其中又有多数是基于研究生态保护区、河流和近海,关于某一地方政府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研究还有些不足,笔者认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五)研究思路和创新点1.研究思路随着近年来北海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生态环境破坏和空气污染的的问题。虽然当地政府积极采取的防治措施,然而我国延续下来的传统治理模式与目前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治理形式格格不入,导致当地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单打独斗”,出现“政府失灵”的局面。本文围绕北海市生态环境进行协同治理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在协同治理的视角下,阐述协同治理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2)了解目前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状(3)整理和分析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4)根据当地的客观情况,结合协同治理理论,提出提升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2.创新点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在理论方面,本文主要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来进行研究问题。在这个协同治理视角下,政府的地位从垄断转变成主导,同时给予其他主体一定的选择性和权威性,提高其他治理主体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的话语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必定有多种的治理方式和措施。本文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对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六)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结合论文研究主题和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对相关文献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文献材料一部分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以及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权威文献数据库,除此之外还包括当地政府的相关报道和公开资料等等,然后对所搜集和整理的文献资料进行进一步“去粗存精”的综合分析和整理。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各研究领域内被广泛应用。本论文通过参考国内不同生态环境区域的协同治理经验,综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二、广西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现状(一)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现状1.水体污染概况(1)地表水北海市曾经发展较为缓慢,因此水体环境较为良好,但是随着北海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剧增,导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量增大,并且缺乏环保意识,将未经清洁处理的大量污水排入河流等水体,水质越来越差,进而造成水体污染。2019年,北海市共有9个国家和区域地表水控制断面,其中7个断面达到Ⅲ类标准。但是有些水域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由图表可以看出西门江老哥渡水质为IV类标准,超Ⅲ类的指标为溶解氧;南流江江口大桥水质为IV类标准,超Ⅲ类的指标值为总磷。表1:北海市地表水水质情况数据来源:北海市环保局(2)其他水体2019年北海市的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呈优良形势,水质优良率高达90%,相较去年,水质优良率下降了5%。除此之外,北海市银滩公园浴场是全国重点发布水质周报的海水浴场之一,2019年,浴场水质优良率为40%,与上年下降20%。主要污染源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数据来源:2019年北海市生态环境公报2.大气污染概况空气污染是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进入大气,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标准浓度,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一种环境污染现象。造成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通常有四种: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农业污染。根据2019年北海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空气质量指数AQI≤100)显示,北海市区空气质量达“优良”的天数为333天,其中达到轻度污染程度的天数为31天,达到中度污染程度的天数为1天,污染天数最多的时候集中在9月份和11月份,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图1:近三年北海市优良天数及优良率变化图数据来源:北海市生态环境局图2:2019年污染天气出现月份图图3:2019年全年空气质量级别图数据出处:北海市生态环境局3.声环境污染概况声环境污染,又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在特定的某一区域内产生的声音分贝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环境声音分贝标准,达到了环境噪声的程度,并干扰他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声环境污染现象。和其它污染类型一样都会危害环境和人类的健康。2019年北海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4分贝,同比上年增长了1.2分贝。区域声环境的主要生源为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分别占噪声的86.5%和12.5%。图4:2019年北海市昼间区域声环境主要声源构成图数据来源:北海市生态环境局(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内容生态环境治理包括对保护环境、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防止、正确筹划环境开发、复原遭到毁坏且程度不一的环境、提升治理环境能力以及提高环境质量等等。近年来,随着民众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政府对经济发展良性发展的关注,治理主体认识到环境治理的迫切性,只有合作协商,才有利于发挥各个主体的价值,形成互补,并且还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形成公共利益最大化。本文将从水质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声环境污染治理进行分析。1.协同治理水体污染(1)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也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北海市“十二五规划”以前,北海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增长缓慢且数量较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小,也能很好经过处理,对于水体污染的占比也并不大。但是随着国家的优惠政策开放和北海市自身对经济发展的规划,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北海市,北海市的人口近几年来急速增长。2010年北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常住人口153.925万人,户籍人口161.7453万人,到了2019年末2020年初,全市的常住人口为170.07万人,户籍人口数量为180.21万人。北海市人口数量的增多,使得生活污水的产生量变大,而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能力已然不能满足。除了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增长外,游客的数量也在每年攀升。北海市拥有全国重点的银滩公园浴场,但是浴场的水质要比其他区域水质还要差,很大程度上是游客数量激增导致的。据北海旅游文化体育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北海旅游人数将突破5000万人次,总计5278.85万人次,同比增长34.14%,而其中也有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游客,因此浴场水质率差。政府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以及对公民的水体环保意识的加强。浴场、海滩等景区加大了对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也在积极的做好海水捡拾垃圾和净化水体工作。当地民众也在自发自愿的加入到治理水体污染工作中来。(2)工业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在水体污染的原因占比里面占了大头。北海市经济的发展除了人口的激增,还引进了一些第二产业,尤以涉重产业居多,一般分布在北海工业园区和铁山港工业园区。一些涉重企业的环境意识弱以及环境管理水平较低,排污系统未进行相应的升级也是导致工业污水处理不达标后排放进而污染水体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存在白天装作污水达到标准,晚上却偷偷排放的不良行为。针对这一情况,北海市增强对41个直接排放进海的污水处理口的清理整顿治理,对个中的32个直排口进行了截断封挡,但是部分进海污水口的清理效果出现回弹现象。2.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生活中总是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城市居民产生的垃圾一般交由垃圾处理厂来处理,但是在农村地区缺乏垃圾处理厂以及农村居民缺乏垃圾处理的相关科学知识,很多农村居民对于垃圾的处理就是简单的焚烧。此外,在特定的节假日或喜庆日子,譬如春节这类节日人们总喜欢大量的燃烧烟花爆竹,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加重空气污染;在秋收之后,有些农村地区还是会进行秸秆焚烧,秸秆焚烧产生的三项污染指数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北海市政府在2019年出台了《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禁燃限放烟花爆竹的通告》,为了防止和削减因燃放烟花等引起的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以及会形成的大气污染。同时针对农村焚烧秸秆颁布了《北海市秸秆露天禁烧区规定和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和《北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严控随意焚烧垃圾、焚烧秸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对于工业不正确和不达标的废气排放行为,北海市出台了《北海市2019-2020年燃煤锅炉整治方案》,加强工业源、施工扬尘以及餐饮油烟等城市扬尘治理。此外还强化了“蓝天保卫战”联防联控,污染天气会商机制,启动污染天气应急响应。部分城区的人民群众对限放烟花爆竹的通告表示理解,并自觉的遵守限放烟花爆竹的法规。同时多数企业也在积极的对自身的治污技术进行升级,在废气的处理上努力达到国家的标准。3.协同治理声环境污染除了对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视之外,北海市政府还加强了对声环境污染治理。北海市政府对各个交通要点区域进行分贝监测,以及对民众普及噪声污染的危害和提升民众的维权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民众的投诉案件积极做出反应并且及时处理。部分施工单位自觉的在日间和晚间停止施工作业,为周围人们群众的休息创造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三)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初步成果1.水体治理取得的初步成果水体污染是近年来北海市面临的最大的污染困境,北海市也在水体污染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水体污染的法规和政策方面出台了一些依据,比如《北海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2019年度行动计划》就是对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一个大致的防治与治理规划,《北海市2919年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问题的整改方案》的出台为如何治理水体污染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为政府更好的联合多部门来进行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但是此整改方案仅限于政府多部门,并未有更多的相关主体参与进来。政府还积极加快推进市工业园污水处理厂、铁山东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项目。2.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初步成果大气污染是近些年来热门讨论的话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大气污染的传播和危害逐渐加大,因此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在大气污染的防治方面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北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作战方案(2018-2020年)》给政府做好长久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措施指导。北海市委和市政府以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作为抓手,部门层层落实,完善制度建设,并在年内引发关于燃放烟花爆竹以及其他生活燃烧污染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同时北海市政府开展秋冬-春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等八项专项整治行动,以便更好的对颗粒物臭氧进行协同控制。但是关于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并未提及,因此对于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管理还有待加强。3.声环境污染治理取得的初步成果北海市加强了对重工业和化工业企业、建筑工地、流动源(例如广场舞,街头歌手)等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区域的防治力度,并且在每一年的高中考期间发布关于此期间控制噪声污染源的通告;层层环节严格把关,从源头开始防治噪声污染,严格实行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的“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止措施。2019年政府共接收到有效的噪声污染投诉687件,其中,建筑噪音投诉占比最大,共有203起,工业噪音投诉仅4起,社会生活固定设备噪音投诉481起,政府处理率达到100%,。同时,每季度还对市区的11个功能区点位进行噪声监测,每年对62个交通噪声点位、208个区域噪声点位监测一次,共获得监测数据8706个。三、广西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制度好比是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进过程中的护卫者,由于制度的欠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进程会受到来自各种因素的阻碍。国外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发展比较成熟。他们大多都有相关制度来保证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例如讨论沟通制度、公众参与协商洽谈制度、区域合作体系和其他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相关的体系。因此,各治理主体可以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良好的协商与合作,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优势,在相互监督的圈子中,各治理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履行各自的职责。但目前北海市仍缺乏相关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缺乏体系不利于发挥“第三部门”治理主体的优势,政府对其他治理主体也就不能更好的进行鼓舞。因此,其他治理主体在参与协同治理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低,甚至会出现对参与漠不关心、对生态环境漠不关心的现象。因此,没有有效的制度对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保驾护航,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各个主体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优势。目前,北海市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尚在起步时期。首先,北海市没有设立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有关单位或机构,因此就不存在有一个专门的领导部门来设计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体系。没有制度的保障,每一个治理主体就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因此就会不顾其他治理主体的利益,做出不按规定排放,乱焚烧垃圾、污染水质、污染大气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制度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相关制度建设起来,各个治理主体才会在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做到有章可循。同时也要对那些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积极性参与的治理主体进行奖励,对于作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主体进行惩罚,依据制度办事,才不会出现乱奖乱罚的情况。2.社会公众的参与意愿低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程的推进,政府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政府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需要更多的参与治理主体加入,而且这些参与主体需要一定的治理权威。社会民众的参与意愿之所以不够高,是因为北海市民众的收入、文化程度和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公民加入到环境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同时,公民加入到环境协同治理的途径严重受限。如今,北海群众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手段有两种:向当地的环保部门、区长检举污染行为和企业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在北海365上公开公众污染行为。群众能直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仍然匮乏,像民间的环保组织协会等是几乎不存在的。很多时候群众反映的污染行为零散且数量众多,政府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整合处理,因此有一个类似民间环保协会的组织就能很好的整合民众的反映,再交给政府,大大的节省了交流成本,让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有效的进行。3.“第三部门”发育程度差“第三部门”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协同治理离不开“第三部门”参与。“第三部门”具有非营利性、公共性和自发性的特点。其特点决定了“第三部门”是由社会公众自愿参与加入的,但由于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环境治理方面的意识和关注度较低,因此使得“第三部门”难以发展起来。此外,“第三部门”还具有帮助政府进行各方主体协调的辅助功能。“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在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中给社会供应所需要的公共服务,维护区域平衡。但是,目前北海市的社会组织发育程度比较差,因为资金等财政问题受到政府的制约和管束,而且自身的力量也比较弱小,独立性差,所以不得不攀附于政府或者企业发展,这就造成了社会组织完全的成为了一个空有壳子的傀儡,毫无实际权力。“第三部门”发展不起来,导致它无法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4.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对污染治理缺乏重视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北海市在积极引入第二产业,在铁山港工业区进行重点规划,力求将其打造成环保型临海工业新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需要企业的加入。但在生态环境治理这方面,企业自身没有实施相应的环保措施。部分企业的污染排放仍旧不达标,很多污染物没有经过处理就释放到海域和大气中,进一步加重了环境污染。就目前政府公布的涉重企业污染隐患资料显示,涉重企业的工艺装备相对落后,环境管理水平低,有些涉重企业虽然引进了先进技术,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和经验,节能减排的效果仍旧不明显,管理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淡薄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在此范围内的各个主体都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之所以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网络尚未建立,是因为各个主体都缺乏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将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统一的主体,整体的每一部分都要服从于整体的发展,一旦脱离了整体,部分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首先,政府“单打独斗”,企业和社会组织若隐若现,公民漠然旁观就是缺乏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的表现。其次,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的不统一就会导致行动不一致,因为各主体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从而忽视整体的利益,进而导致整体的利益受损,而后反作用到各个主体部分的利益受损。最后,由于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的缺失,就会导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协同治理的方向没有统一性,缺乏一个有效的主体对此进行指导,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到整个北海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的淡薄是导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难以有效形成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统一的理念,就没有统一的行动力,就难以进行合作治理,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就会不断扩大,到头来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生态发展。2.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治建设不完善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法律的存在是为了平衡利益,实现公平,因此生态环境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治理主体在进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利益冲突,或是过于追逐自己的利益,这就容易导致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而法律具有威慑力和惩罚性,可以有效的震慑和遏制违法行为,约束和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同时法律也会维护各个主体的权益,在进行环境治理时,难免会因为自身的利益亦或是其他因素出来破坏治理,进而侵害到其他主体的权益,这就需要法律来进行权衡,法律要向人民的利益倾斜,这样才会调动起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主体的积极性。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仍然存在政府注重政绩、行业标准不清晰的问题。政府注重政绩,就更加的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完成某一规定的计划内容目标之上,忽视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和广泛性,生态环境短期成效显著,但也容易出现反复污染问题。行业标准不统一给予了企业的重金属污染排放自定义的自由,而北海市大部分企业自身的处理污染技术并未升级,就导致了污染物处理不达标和污染物排放量剧增,进一步加重环境污染。3.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每一位环境协同治理的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这就决定了各个主体所追求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的到最大化,蛋糕要分最大的那一块。但是整体利益是固定,某一个主体的利益得到扩大,就会损害到其他主体的利益,进而导致其他主体产生嫉妒报复心理,给协同治理的推进带来阻碍。第一,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冲突。政府作为环境协同治理的主要主体,担负着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参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责任,政府在向市场购买环境治理服务时,就会与市场发生一定的冲突。政府的目标是完成硬性规划,完成政绩指标,但企业都是具有盈利性的,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当中,这就使得政府与企业两者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利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第二,公民与政府的利益产生冲突。与政府相比,民众与生态环境的联系要更加紧密,所以当生态环境出现问题时,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民众。民众本应全力配合政府治理生态环境,但由于民众也是“理性经济人”,具有自利行为,因此往往会出现“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以及“公地悲剧”,无人想要去解决这类麻烦,因此就与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条件产生矛盾。第三,企业与公民的利益产生冲突。企业是主要的生产经营者,主要的目的是盈利,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生态环境的污染对民众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危害性,近年来“癌症村”的出现让民众意识到企业排污不规范的问题的严重性。企业对于生态环境治理一直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但是民众要求达到满分,不影响民众的健康、工作、生活和学习,两者的利益需求不同就产生了冲突。以上三种利益关系的冲突,造成了参与生态环协同治理的各个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出现参与冷漠,漠视环境现象,是导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量不足的重要原因。4.协同治理主体间信任危机弱化协同动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需要政府、“第二部门”、“第三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通力协作。但是在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之间存在的信任危机弱化了协同动力。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危机体现在认知产生差异、责任划分不清楚、信息资源不互通、利益不共享,以及协同治理网络未形成等方面,导致主体之间难以产生信任联系,因此就不能充分发挥治理主体的统筹协商作用,弱化了协同动力。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性,就容易导致协同治理机制失衡,甚至是缺失。对此,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协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政治博弈中找寻一个平衡点,将多元主体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责任界限划分清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确定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5.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缺乏相关体系保障北海市在进行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各治理主体“搭便车”的现象仍然严重,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打击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为了对这些行为进行约束和对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保驾护航,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体系。但是就目前北海市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即便政府制定了一些体系制度,但由于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没有贯彻落实这些制度体系,导致这些制度体系成了一纸空文,难以对“搭便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进而无法进行更好的环境协同治理。四、提升广西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一)加强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的构建1.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和协同治理理念公共事务存在着整体性、复杂性和系统性,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治理模式已然不能适应这种情况,若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提高公共事务处理效率,实现参与治理主体的共同利益,必须对如今仍然保持的传统观念进行改变,树立生态环境共同理念。目前北海市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思维,各个部分的行政区各管各事,导致在公共事务的治理存在着“片面化”问题。北海市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仅依凭一个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是很难将利益实现最大化的。要想让整体和部分的利益最大化,协调好两者的利益和处理好两者关系是关键。对此,在进行生态协同治理时,各部分要形成一体化,增强部分之间的合作意识,统一步调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此外,还需要注重对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的推广,呼吁公众、企业和高校等树立协同治理理念,一起加入到生态环境保卫战当中,共同守护美好绿色家园。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要想加强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培育公众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就需要公民和政府共同从多方面去做。一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生态意识教育经验,进行政府主导的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在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社区进行生态环境的绿色宣传,社区组织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多重渠道、形式多样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在学校的教育中可以穿插一些生态环境环保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向学生灌输和宣传生态教育的内容,进而提高其生态环境意识。(二)加快推进北海市生态环境治理法制建设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立法保障法律法规的缺失容易导致很多事情缺少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且还会产生很多不良行为,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来增强内在动力和防止不良行为。因此要做到严格立法、切实落实政策。在这方面,政府应继续根据《宪法》加强本地区的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此外,立法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填补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各主体在协同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要做到遵纪守法。除此之外,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相关的立项研究,不断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填补协同治理过程中的法律漏洞。2.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仅凭法律依据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将法律落到实处。只有法律条文的形式,没有实际的执法行动,那么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协同治理效果就不尽如人意。对此,必须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同时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共同应对公共场所内的环境问题,对毁坏生态环境的非法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推进社会监督,将治理政策落到实处。同时也要对社会监督制度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增加生态环境治理的透明度让更多的人民群众都加入到治理当中。(三)加强协同治理主体的协同性1.构建生态环境区域治理共享利益机制利益是合作基础,只有存在共同利益时,合作才可能产生。多元主体之间拥有共同的利益追求才能产生协作。但是北海市的区政府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一些区沿海,水体污染具有流动性,因此环境治理的压力会更大一些。因此如何调动各区政府加强合作的意愿是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可以构建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改变环境治理失衡的局面。比如改革传统的行政区域利益分配制度,填补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的漏洞维护区域利益平衡。对各地区的利益进行合理分配,有助于维护区域治理平衡,加强协同治理主体协作意识和提高其主动性,加快北海市环境治理的步伐。2.落实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共担责任治理主体在进行环境治理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以及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出现“公共池塘问题”和“公地悲剧”等问题,生态环境的合作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需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市场竞争机制来进行干预,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调动起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更好的加入到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当中,共同分担治理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本,共同分享利益。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种合理的协同治理制度,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确定生态环境治理的要求,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参与主体头上,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克服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责任不清、要求不清、沟通不畅、合作难、搭便车行为等问题。对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该做出公平合理的判断、评估,做出公平合理的决策,做到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协同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维护公平,才能实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促进北海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3.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统筹协商作用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需要一个沟通的媒介,相关的机构和平台是不错的选择。一个较为成熟机构和平台不仅可以促进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还可以协助政府设计相关规划和政策,为协同治理提供保障,同时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但是目前北海市没有形成权威性,代表性的组织或平台。目前区域组织尚未形成,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讨论也仅仅限于“北海365网”这样的一个生活交流网络平台。因此,北海市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合作治理,充分发挥现有的平台的协商作用,增加相关组织和平台的建设。4.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网络政府在传统的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占据着领导和主体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事务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处理复杂庞大的公共事务是不足够的,同时社会组织也在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自发的参与到治理当中来,也在要求增强自己在公共事务处理问题上的话语权。仅凭政府单个主体的力量是不足以对如今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作出应对的。因此需要加快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网络的进程。首先,要使治理主体多元化。为此需要加快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进程,给予“第三部门”、企业和民众更多的自主权、话语权和一定的权威性,让其他潜在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当中。其次,政府需要积极与“第三部门”、企业和民众进行沟通交流,与民众建立信任关系,保持信息资源的共享,搭建便捷的信息互通参与平台,为民众参与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再次,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把治理生态环境的进程向公众公开,让公众充分的参与进来,除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外,还可以确保生态环境治理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性。最后,政府要发挥自己“领导者”的角色作用,对参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其他主体进行负责,通过引进金融手段和政策,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平衡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保护其他参与方的利益,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环境的多主体协同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协同治理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四)推进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保障体系建设1.推进利益相关者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生态治理成本是阻碍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治理主体是“理性经济人”,首先想到的是自身利益,而生态治理成本过于高昂,使得除了政府之外的利益者都不愿意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当中,因此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进程才会如此缓慢。所以必须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利用市场配置来调节环境治理成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补偿那些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出现损失的主体,保持治理成本平衡。首先是生态财政补偿,政府可以专门给生态治理设立一个生态财政资金,通过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的方式进行补偿。其次是政策补偿,给予其它治理主体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可以辅助政府制定相关制度。最后是技术补偿,对一些治理能力较差和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治理主体进行培训,提高其的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譬如,在对于处理污水能力弱的企业来说,除了对企业进行经济补偿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培训升级。这三种补偿方式是目前较为理想可行的。2.建立政府生态环境责任追究问责保障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个需要各个治理主体不断协商与合作的长期过程。在这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和企业等治理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需要治理主体一同履行责任和分担生态治理成本。但是在协同治理的实际情况中,存在主体职责划分不清,相关法规条例的缺失等问题,因此产生很多冲突和矛盾。不仅破坏了治理主体的合法权益,还重重打击了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要完善生态环境责任追求问责机制,通过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来约束政府和干部的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让民众参与到监督问责机制当中去。3.完善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保障绩效考核机制是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体系。它是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协同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绩效考核机制的完善,可以对各治理主体的协同治理中取得实际效果,综合态度以及完成程度进行公允的评估。予以治理主动性高,完成程度高的治理主体精神鼓励以及一定的财政补贴。针对那些在环境治理中存在得过且过、偷工减料等行为的治理主体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保护其他治理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参与积极性。传统的考核制度往往只看重经济指标,忽略生态环境。因此要从考核的方式、内容、指标等方面对现有的考核制度进行完善,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此外,在考核人员方面,也要采取多元化主体考核机制。五、结语“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北海市的经济结构中,旅游业是基于绿水青山发展的,因此所生产的经济效益也与生态环境存在紧密联系。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才是当地发展的长盛不衰之计。本文通过对北海市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究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依据协同治理理论来研究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政府文件资料等方式,整理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写出该文。论文主要应用协同治理理论来对北海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政府颁布的一些文件资料来更好的寻找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