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时空坐标课程标准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学习要点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核心概念]法家的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

”思想。

(2)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

思想与法家的

思想。

(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②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敬天保民德治法治成文法2.儒家与法家之争

项目儒家:德治法家:法治主张①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②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孟子:“施

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①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②商鞅: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主张通过

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民本思想有利于富国强兵和加强各国君主专制。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

的封建国家

为政以德仁政道德礼义中央集权[微点归纳]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①法家:“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②儒家:“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③道家:“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核心要语

记一记①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②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边角要语

读一读①教材P45《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说明,孟子强调“仁政”,重视民众的作用,但是在战国大变革的时代却难以贯彻落实。②教材P46“史料阅读”强调了法家和儒家治国策略上的不同,法家强调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儒家则是强调道德仁义在治国上的作用。易混易错

辨一辨①“敬天保民”思想是西周统治的基本政治方针,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②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③儒家推崇的治国思想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图解历史

议一议先秦成文法产生的过程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核心概念]律令儒家化: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律令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1.秦汉(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2)汉承秦制,制成《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九章律2.魏晋时期

特点律令儒家化

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表现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

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法律以亲属之间的

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儒学思想尊卑亲疏3.唐朝(1)编纂《唐律疏议》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又撰成《永徽律疏》,即《

》。

②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确立的标志。

③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2)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

》,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重视

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唐律疏议中华法系大唐开元礼家训[微点归纳]唐律的特点①所有条文都以封建的“三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许多法律条文都直接源于礼的规范,将礼的精神与律的形式紧密而完美地结合为一体。③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唐律条文的“疏议”部分。核心要语

记一记①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其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②《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也是此后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边角要语

读一读①教材P47的《<唐律疏议>书影》图片,是对《永徽律》的解释,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古代法律产生了一定影响。②教材P47“历史纵横”说明,唐朝的法律以唐律为主干,但同时还有令、格、式等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法律体系。易混易错

辨一辨①汉代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被称为引经注律。(

)②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

)③汉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提示

所述现象发生在宋代。

图解历史

议一议秦汉至隋唐法律的演变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核心概念]家训: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其名称除“家训”外,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等。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著有《》。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拓展资料律文之不足而设的条例或案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

天圣令大明律大清律例2.教化

背景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

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

之中

朱熹的《

》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内容宋朝以后,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

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

合流

理学族规、家训家礼吕氏乡约强制力法律[微点归纳]明律的特点①加强了对危害封建专制统治行为的刑事镇压。②设立“奸党罪”专条,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③重点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④以刑罚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⑤严惩流民。核心要语

记一记①《问刑条例》的最后一次重修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②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③宋朝乡约以儒学士人的道德教化为主,明清时期的乡约改为宣讲“圣谕”的内容。边角要语

读一读①教材P48《清朝的乡约仪式》图片说明,统治者通过宣讲和仪式化的方式达到教化和惩恶扬善的目的。②教材P48—49“学思之窗”反映了不同时期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乡约已完全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③教材P49“问题探究”三则材料所表述的概念虽然不同,但实质是统治者“软”与“硬”的两种统治手段。易混易错

辨一辨①明清时期的法律既重视律,也重视例。(

)②明清法律与教化合流,都为君主专制服务。(

)③清朝法典否定了明朝法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提示

清朝法典沿袭明朝《大明律》。

图解历史

议一议中国古代的法律发展演变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主题一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教化历史解释

儒家的德治思想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①。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②——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教你读史①在重建礼乐秩序的过程中,孔子强调“德”和“礼”的作用②讲述了孔子认为的重建礼乐秩序的主导力量探究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治国思想。

提示

重建礼制社会,以礼治国;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

史料实证

中国古代的教化材料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出处内容(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①。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②,岂俟余勖哉(宋)刘清之《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③。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明)姚舜牧《药言》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④(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⑤教你读史

①—⑤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如“静”“俭”“德”“忠孝”“耕读”等,概括古代家训的基本思想探究二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思想。

提示

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重农抑商;重视耕读立业传家。史论史识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不同

项目德治法治哲学基础源自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源自法家思想,以“法”为基础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统治者的教化和道德君主应当实现专制,提倡法、术、势经济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战争观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主题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历史解释

秦汉国家治理的区别材料

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①,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②。——摘编自张洪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教你读史①秦代依靠法律,强力治国②汉代采取儒家道德教育和法家外在约束双管齐下的治国方式探究三根据材料,概括从秦代到汉代的社会管理方式发生的变化。

提示

秦代崇尚法治,侧重法律制度;汉代兼具儒法思想,外儒内法。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材料

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①。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②。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③。——摘编自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教你读史①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属于中华法系②中国古代法律皇权色彩浓厚③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征探究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示

特点: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皇帝掌握立法权;以礼入法,以礼入刑,礼法并行。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法律受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史论史识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表现国家主义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奴隶社会君主的“命令”即法律,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中国古代法律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理论和实践法外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特点表现诸法合体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以法治吏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培养•史学思维家国情怀——家训内容及影响古人往往通过家训把自己及前辈的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子孙后代。有些家训在后世流传甚广,如周公、孔子留下的口头家训,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还有唐太宗的《帝范》等。古代家训的内容主要有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学、婚姻、择业和仕宦八大类。其中,修身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家训实施的主要方法是对家庭成员进行规劝、诱导,但有时对违反家训者也会采取相应的处罚,如张榜公布其不良行为,宣布其为不孝、不贞,或者罚跪、鞭笞、禁食等。——摘编自徐秀丽《中国古代家训通论》【理论升华】

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作用中蕴含的家国情怀(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2)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力量)。(3)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社会治理。(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对点训练1.宋朝,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

)A.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B.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D.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理学大师朱熹编著儿童启蒙读物,其他宋代儒者把理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使其通俗易懂,使人们更易接受,这反映出宋代儒学世俗化的教化功能,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的世俗化,而非思辨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教育体制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的是世俗文化,而不是儒学,排除D项。2.明朝时期有家训告诫族人:“孝为立身之本。若不孝于亲,必不能忠于国,友于兄弟,睦于宗亲、乡党,合群于社会,必反为社会之蠹虫。”材料可说明明朝家训(

)A.是儒家和法家思想融合的产物B.蕴涵着家国一体的儒家伦理观C.对忠和孝两种思想的艰难抉择D.深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影响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示明朝家训教化族人以孝为本,只要注重家族内的孝悌、友爱、和睦,就可以忠于国家、和谐于社会,因此明朝家训中包含家国一体的儒家伦理观念,故选B项;材料内容只涉及儒家思想,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A项;明朝家训注重忠孝的结合,而非对二者进行抉择,排除C项;明朝家训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项因果倒置,排除。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12345678题组1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 B.体现了民本思想进步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商代的迷信鬼神,到西周提出“怀保小民”,反映了西周更关注人世的现实精神,这是民本的体现,故选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治国理念的进步,不属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范畴,排除C项;材料仅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并不属于近代民主主义的范畴,排除D项。123456782.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这些思想(

)A.重视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B.成为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源头C.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D.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统治者看到民众的强大力量,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这些思想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和爱护民众,对统治者有一定约束力,体现了西周统治者重视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故选A项;“以德配天”依然强调“天”的力量,并非唯物主义,排除B项;西周统治者虽认识到“天命靡常”,但也已经认识到民众的力量,且材料并未强调神秘主义,排除C项;材料强调“敬德保民”,即爱护民众,并非君本思想,排除D项。12345678123456783.韩非强调“不务德而务法”,但也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主张(

)A.刑主德辅 B.德主刑辅C.礼法并举 D.严刑峻法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韩非虽然强调君主应“不务德而务法”,但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故选A项;德主刑辅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强调德治的主导性,这与法家思想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礼法并举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主张,与韩非的主张不符,排除C项;严刑峻法是商鞅变法及秦统一后的治国思想,这与题中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12345678题组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4.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在秦代,对基层法吏而言,虽有律文,但不明晰之处依然很多,一些近似的法律术语、量刑标准甚至需要上级部门作出专门解释。据此可知,秦代(

)A.法律体系内容严密 B.律令解读不可或缺C.基层政府无自主权 D.权力制衡机制健全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代法律条文中有部分不明晰之处,需要上级部门进行解释,说明秦代律令解读不可或缺,故选B项;“不明晰之处依然很多”说明秦律并不严密,排除A项;基层法吏不能明确解析法律条文,需要向上级部门请示进行解释,不能将此理解为整个基层政府的权力受限,排除C项;权力制衡是指在公共政治权力内部或者外部,存在着与权力主体相抗衡的力量,上级部门解释法律不是权力制衡,排除D项。12345678123456785.下表为汉代人物传记,这反映出汉代(

)人物传记丙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官至丞相黄霸“少学律令,喜为吏”,后从大儒夏侯胜学《尚书》,后为扬州刺史黄昌“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钟皓“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A.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B.豪强地主势力影响政局稳定C.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了挑战D.出现儒法与儒吏合流的现象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丙吉等人在掌握儒家经典的同时,通晓国家律令,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有的甚至官至丞相,反映出汉代出现儒法与儒吏合流的现象,故选D项;隋代才出现科举制,排除A项;“本起狱法小吏”说明丙吉不是豪强地主,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