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日照黄海高级中学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山东省日照黄海高级中学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山东省日照黄海高级中学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山东省日照黄海高级中学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山东省日照黄海高级中学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山东省日照黄海高级中学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汤因比说:“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可见作者认为A.历史本身不具有客观性 B.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自我批评糖神C.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 D.历史学家应该带着偏见研究历史2.明代商人凭借财富实力,面对自然灾害,能有效组织起地方赈救事宜,有的甚至通过为有关部门进呈建言、供备咨问、领任差事、调节地方解纷等方式,直接参与地方和国家事务的处置。这说明明朝A.商人取代士绅承担公共职能 B.政府对地方基层管理的强化C.经济发展拓展商人参政空间 D.士商相互渗透合流趋势明显3.读《抗战时期大后方民营工业情况简表(1937-1944年)》,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民营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B.民营工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C.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得到改变 D.民营工业发展适应时代需要4.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时间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5.如图为美国发行的《抗战建国》邮票。这说明A.三民主义与林肯思想一致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C.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D.国民政府坚持三民主义6.明内阁与以往的三省和中书省不同,内阁大学士只对皇帝负责,只同皇帝发生工作关系。而不与六部、督察院等其他行政权力机关直接沟通和联络。这说明明朝A.剥夺了六部与督察院的权力 B.强化了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系C.提升了内阁官员地位与权威 D.使内阁成为全国行政运作的中枢7.1978年-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1992年比1978年增长比1949年增长国民生产总值24000亿元7.18倍—国民收入17400亿元5.78倍48.6倍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8.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意味着A.中共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中共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出现失误C.中共对其基本政策进行初步调整 D.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9.有学者认为:“17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对该段材料最为正确的解读是A.作者视该时段为东西方由盛转衰的分水岭B.东西两个君主分别是康熙皇帝和查理一世C.作者站在欧洲立场上看历史所以是片面的D.作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社会形态转变10.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A.不结盟运动兴起 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C.两极格局的存在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1.下面的统计数据反映了17—18世纪宗教书籍和启蒙书籍出版的变化情况。对此变化的最佳理解是A.理性精神取代愚昧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C.启蒙作品影响较大 D.民主平等渐成主流12.1947年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讲时主张:“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此后,美国实行的政策中不包括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C.组建北约组织 D.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3.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其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此文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 B.蕴含著民主革命的思想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 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14.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参与集体农庄的农户已占6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3%,社会主义工业已占全国工业的99%,成了工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领导力量。由此可知,一五计划期间苏联A.工农业获得了均衡发展 B.无产阶级政权得到巩固C.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D.计划体制制约经济发展15.下表为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单位:万公斤)年度粮食产量(原粮)采购量折合原粮数量占产量(%)占上市量(%)1950449057.520398.54.524.61951428382.528413.06.6551952575071.570146.512285A.“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16.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列有关罗马法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罗马法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C.罗马法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罗马法体现了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17.如图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此著作A.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B.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C.以剩余价值为中心揭露资本家的剥削D.后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临时章程18.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B.政府己废除了海禁政策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19.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这里的“第二次”是指A.伊斯兰教传入中国B.火药传到欧洲C.中华文化泽被东西D.早期西学东渐20.二战后,美国在西欧体现“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重要政策是A.大搞舆论攻势 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约组织 D.建立欧共体21.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三线建设”实施的国际背景是A.朝鲜战争爆发,威胁沿海安全 B.增强战略纵深,提高备战能力C.调整工业布局,提升经济实力 D.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局势紧张22.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德国A.军事封建色彩浓厚B.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C.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形成D.存在着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23.下图为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革命党杂志《新讽刺》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地主问农民为什么抱着-条腿,农民回答不知道另-条腿该放哪里,因为到处都是地主的土地,他害怕地主会找他要双倍赔偿。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当时A.革命使得农民的地位逐渐提高 B.土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C.苏维埃政权主张没收地主土地 D.社会革命党属于农民阶级政党24.“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由此可见,良渚遗址A.是学会农业走向定居的开始 B.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C.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 D.是中国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25.据统计,“八七”会议后的三个月内,各地爆发的武装起义多达22次,但唯独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代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A.提出了土地革命策略方针B.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C.打破了苏联革命道路束缚D.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6.老子认为,民众的贫穷、难治,社会秩序混乱,均是君主有为的结果。无论是刑罚,还是君主的令、言,均不符合无为政治理想,不符合道不干涉、不强制万物自然发展的态度。这反映出A.君主集权已经确立 B.道家思想始终无法被统治者接受C.儒道思想相互融合 D.老子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批判27.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教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这说明顾炎武强调A.君主要以仁德之心来治理天下 B.对财富的渴望败坏公序良俗C.民间教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D.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28.马丁·路德指出,只要受洗入教,心存信仰,人人都是教士,人人都可以成为祭司,都享有与主教同等的权力。据此可知,马丁·路德A.倡导信仰自由 B.否定宗教权威 C.主张权利平等 D.具有人文精神29.法国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这说明此时法国A.工业资产阶级已掌握政权 B.实行民主共和制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实行君主立宪制30.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材料二《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32.文明的演进从历史来讲,现代化的涵义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在此引领下,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对此进行了讨论后作了如下专题的阐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主题一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主题二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拿破仑法典》现藏于某博物馆,以下为其中的摘录主题三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某同学建立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有如下两张图片主题四中国现代的政治文明某博物馆陈列有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是以玉壁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图样,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1)依据主题一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信息内容信息分析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①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可以说明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②可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青铜器的铭文③青铜器的铸造工艺④(2)概括主题二中条款的原则,并指出该文件的思想来源。(3)主题三两幅图片反映的经济模式有何不同目的?其共同手段是什么?(4)结合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主题四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33.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斯大林语)。显然,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误入了歧途,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半球化”。——摘自李扬《“一带一路”将成全球化新引擎》材料二

实际上,反全球化是另一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产物。相对而言,它是弱势与受害群体对全球化黑暗面的微弱抗争,是对全球化的所谓不可规避性的挑战。

2000年9月下旬,捷克首都布拉格,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这里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分子跟踪而来。……示威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因为它们竭尽所能控制第三世界,使这些国家更加贫穷。……他们认为地球环境将因全球化而不堪重负,地球环境将因为全球化而受到最后的致命一击。材料三目前,反移民浪潮也成为反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约有三分之一的移民从发展中国家前往发达国家。……非法移民会抢走工作,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有分析人士指出,英国之所以选择脱欧,就与这种担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伊朗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代表,出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原因,也是反全球化的主要支持者。1996年10月,伊朗按照对伊斯兰女孩的期望生产出萨拉娃娃,欲取代在伊朗流行的美国产的芭比娃娃。……伊斯兰圣战组织的兴起和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袭击此起彼伏,也是反全球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极端体现。——以上材料摘编自庞中英《“反全球化”:另一种全球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二战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充其量只能被称为“半球化”的?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及这-局面结束的标志。(2)“反全球化是另一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产物”,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从材料中的”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其实,这是在说,以为优秀的历史学的作品,不可能做到完全还原历史,它始终带有历史学家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念。故选C。2、C【解析】

题干描述了商人社会影响力的上升,而这得益于其经济实力雄厚,说明经济发展拓展商人参政空间,C正确;A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并未提及政府对基层的管控,排除B;题干仅仅提到商人社会影响力变化,未提及士商相互渗透,排除D。3、D【解析】

从表格数据的解读可知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营工业的发展中,五金、机器制造、化学等重工业企业的数量和资本都占据主要部分,这与抗战时期军事的直接需求有关系,D正确;抗战期间中国的民营工业因为战争和搬迁,其发展遭到较大挫折,排除A;近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4、D【解析】

材料看不出英国不断的下降,只能看出到辛亥革命之前是有下降趋势,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从1927年以后美国的投资额不断增长,不能概括整个近代的特征,B错误;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并没有占据第1位,只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占据第1位,C错误;从1895年到1911年英国的投资额比重明显下降,丧失了绝对的优势,D正确。5、C【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抗战建国”并结合抗日战争知识可知,美国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给予了中国一定的帮助。C正确;材料未涉及二者的思想,不能证明二者的思想是一致的,A排除;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材料未体现,B排除;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坚持的不是三民主义,D排除。故选C。6、B【解析】

本题以明朝内阁制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明代内阁“只对皇帝负责,只同皇帝发生工作关系”,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参预机务,“不与六部、都察院等其他行政权力机关直接沟通和联络”,说明内阁大学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执政大臣,没有行政实权,这是明初君权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不与六部、都察院等其他行政权力机关直接沟通”目的是限制内阁的权力,而不是提升其地位,也不是剥夺六部与都察院的权力,A、C两项错误;从材料看内阁不是上传下达的权力中枢,D项错误。7、B【解析】

依据表格内容来看,199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教1978、1949年都有大幅度地增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只通过数据不能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排除;C项表格内容无法体现国民经济的高度繁荣状态,排除;D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只是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8、C【解析】材料“1931年”“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说明A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故D项错误。9、D【解析】

根据“17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可知此时西方开始向近代民主政治转型,而中国依然固守原有的社会形态,作者的着眼点是社会形态的转变,选D项;作者虽然认为“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但此时不一定是东西方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排除A;两个君主分别是查理一世和崇祯帝,排除B项;作者并不是站在欧洲的立场上看问题,排除C。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冷战,导致全球的分裂,结合本题材料中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应指两极格局的存在,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与题意不符。考点:二战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两极格局的形成·影响11、A【解析】

从图示信息来看,宗教书籍的出版越来越少,而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出版较多,说明在启蒙运动开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理性精神逐步取代愚昧,故答案为A项;B、C项不符合题干中“最佳理解”的要求,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12、D【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D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论述的是冷战的具体措施,A、B和C排除。13、C【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是“1903年”,此时《辛丑条约》已签订,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所以材料教科书主要是劝导学生要爱国,要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体现了民族危机深重,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优胜劣汰理论的宣传,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平等自由的追求,D项错误。故选C。14、B【解析】

根据材料“社会主义工业已占全国工业的99%,成了工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领导力量”可知,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工农业没有均衡发展,故A项错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材料无从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计划体制制约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主旨内容,并且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史实,故D项错误。15、C【解析】

根据“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两项指标都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增强,C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A项错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国家采购粮食不等同于“城乡一体化”,B项错误;合作化运动是在一五计划期间,D项错误。16、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并未揭露和批判私有制的罪恶,故C错误,符合题意;罗马法的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罗马法相关知识,学生应该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内容特点、性质作用、历史影响出发,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再以逆向思维排除。17、C【解析】

依据材料“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著作是《资本论》。《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揭露资本家的剥削,C正确;《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A错误;《共产党宣言》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B错误;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协会临时章程》,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临时章程,D错误。故选C。18、C【解析】

根据材料“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弛,C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坚持的政策,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选项材料未体现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19、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末的历算学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将西方的数学知识介绍到了中国,属于西学东渐,选项D正确;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不是在明末,排除A;火药传入欧洲时间不是在明末,排除B;明末西学东传,而非东学西传,排除C。20、B【解析】

根据“西欧”、“面包和选票”、“阻止共产党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在西欧实行了遏制苏联的经济措施,即马歇尔计划,选B;AC不属于经济措施,排除;D项不是由美国主导实施,排除。21、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国际局势动荡,战争因素急剧增长,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国防安全建设迫在眉睫,故D项符合题意;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1953年,排除A项;B项为我国战略决策层面,并非国际背景,排除;C项为“三线建设”的影响,并非国际背景,排除C项。故选D。22、D【解析】

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是工业强国”“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等信息可知当时德国存在着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D选项符合题意。军事封建色彩浓厚是材料的一方面,A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德国是工业强国,B选项排除。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和材料主旨无关,C选项排除。23、B【解析】

据材料“农民回答不知道另-条腿该放哪里,因为到处都是地主的土地,他害怕地主会找他双倍赔偿”可知当时土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故B正确;ACD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24、B【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良渚遗址发掘了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是证明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说明良渚遗址中人类最早学会农业走向定居,排除A项;良渚遗址并非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排除C项;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是启建立夏朝,排除D项。故选B。25、C【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开始了把革命力量引向农村的伟大实践,打破了苏联“城市中心论”,产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革命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B选项错误,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是古田会议;D选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秋收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6、D【解析】

本题考查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的思想。由材料可知,老子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认为现实中“民众的贫穷、难治,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皆因君主有为导致,体现了对君主现实统治的不满与批判,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尚未确立君主集权,故A项错误;西汉初期曾将道家“黄老之学”奉为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儒道两家思想的融合,故C项错误。27、C【解析】

依据材料中“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则财足而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信息可知,顾炎武认为伦理关系的好坏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民间教化也需要一定的财富积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财富积累有利于民间教化的推行,君主实施仁政并非材料主旨;B选项错误,顾炎武认为有了物质条件更有利于“天下平矣”,而并不是破坏公序良俗;D选项错误,顾炎武认为财富积累是儒家道德标准实施的条件之一,但并未比较两者的高低。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8、D【解析】

材料显示,马丁·路德认为凡是受过洗礼的人都可担任神职,有信仰者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这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马丁·路德关于信仰虔诚问题的理论,而非信仰自由问题,排除A;马丁·路德并不否认宗教权威,其强调的是信仰平等,排除B;只要虔诚信仰,人人平等,这是宗教信仰领域的平等,权利平等强调的是政治方面的平等,排除C。29、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国王受到法律的限制,由此可以得出这时的政体类型是君主立宪制。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1791年宪法30、D【解析】

据材料“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也改《户役》为《户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役”需要为官方出劳力的事,对“役”的改动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2)延续性: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二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获得政治特权等。第(2)问,“延续性”,由材料三信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得出:皇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