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渺茫"证骗”等重点词语,掌握“脊梁"省悟”等字的读音。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3.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2.难点:

(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

(二)知人论世识体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2.探寻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3.认识文体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思路是摆观点——论证一—重申观点。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倒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思路是摆敌观点——批驳——树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驳论方式有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包括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的观点不能成立。

(三)基础梳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渺茫(miǎo)证骗(kuāng)家谱(pǔ)脊梁(jǐ)诬蔑(miè)笼罩(zhào)慨叹(kǎi)省悟(xǐng)

cuī(摧)残tǎng(倘)若前pū(仆)后继笼罩(lǒng)鸟笼(lóng)抹杀(mǒ)拐弯抹角(mò)抹布(mā)

气gài(概)灌gài(溉)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证骗:说谎话骗人。,哄骗。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3.辨析词语。

前仆后继:侧重于不怕牺牲,多形容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前赴后继:侧重于奋勇前进,多形容不怕艰险、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例:①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②战士们前赴后继地冲锋向前,终于拿下了敌方阵地。

(四)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体的特点,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2.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本文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①-②段)树靶子

二、(③-⑤段)驳敌论

三、(⑥-⑧段)立己论

四、(⑨段)作结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

(五)初读思考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明确:(1)交代了时代背景。(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依据是两年以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一这些都不是“自信"。(2)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本文通过驳论据的方式进行批驳。

第二课时

(一)析读课文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句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明确:这里比喻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华优秀儿女。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精神和价值,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作者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对对方片面论断的激愤之情,强调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存在。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证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怎样理解这几句话的含意

明确:“脂粉"指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能看表面的现象和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要看那些真正的有精神、有品质的人的所作所为,要看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

(二)品味语言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

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感悟深意

1.如何理解文中的“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1)“脂粉”指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2)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2.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明确: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是希望人们能够独立思考,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在今天,我们观察社会时也应该保持这种态度,不盲目相信媒体或他人的言论,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