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试卷模板_第1页
小初高试卷模板_第2页
小初高试卷模板_第3页
小初高试卷模板_第4页
小初高试卷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八下专练08《经典常谈》一、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三、内容梗概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四、主题思想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五、艺术特色①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②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③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④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话,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六、内容简要概括1.《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3.《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文章分类大概为四:号令:“誓”或“诰”:军事“誓”:君告臣“命”:臣告君“谟”。

4.《诗经》第四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5.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失,《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6.《春秋》三传第六“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

7.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其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8.《战国策》第八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9.《史记》《汉书》第九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候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者《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奉诏续写。

10.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学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

11.辞赋第十一辞:《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时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从《诗经》二南到《离离骚》,能看出句运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莫定了这种体制。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表、刘向、王选都走着宋玉的路,汉我“楚辞”。刘帝时最盛。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向将这些东西编据起来。成为《楚辞》一书。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账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葡赋和屈辞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药御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句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

12.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13.文第十三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1.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经典常谈》目录序/001说文解字第一/004周易第二/011尚书第三/018诗经第四/025三礼第五/032春秋三传第六/037四书第七/042战国策第八/047史记汉书第九/051诸子第十/073辞赋第十一/073诗第十二/080文第十三/091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任务一:请你在《经典常谈》目录页面补写出作者姓名是。(2)任务二:“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这段话节选自《经典常谈》,请对照阅读《式微》,说说《式微》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式微》,你会选择《经典常谈》中的哪部分内容进行对照阅读?请写出“目录”中的章节名。(3)任务三:请你为《经典常谈》写一段推荐语,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注意不要写成作品简介。【答案】(1)朱自清(2)重叠(或复沓)《诗经第四》(3)①作者朱自清写作此书的目的,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阅读就是传承;②作者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适合中学生阅读;③《经典常谈》的撰写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摒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教人实事求是地地审视传统文化;④《经典常谈》为阅读经典指点门径;⑤与课内学习相沟通衔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⑥掌握选择性阅读方法。【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运用。“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两节诗只改变了三个字,因此在写法上是运用了“重叠或叫复沓”的方式。《式微》是《诗经》中的篇章,因此要选择《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进行对照阅读,以加深理解。(3)本题考查名著推荐。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的内容和主旨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即可。示例:《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所著的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成为启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经由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和重要文体,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是读者概览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不二之选。2.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原句原义教育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③【答案】做学问要精益求精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别人或者别人的意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题干要求,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意思相符即可。①根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铿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即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可知将玉比人,学习和修养最重要的在于能够坚持不懈,有始有终,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就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品德修养。告诉我们做学问要精益求精。②根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即人们不是没有良好的初心,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有很好的结局。可知,这句话从教育意义方面,应从做人做事上谈起,是教育我们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不能半途而废。③根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可知,这句话从教育意义方面,应从做人上谈起,“他山之石”即“别人或指别人的意见”,“攻玉”即“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是教育我们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3.阅读名著文段,回答以下问题。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的《经典常谈》。该书是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史记》等经典著作。(2)以上文段主要讲的经典是《》。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的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答案】(1)朱自清传统文化经典说文解字周易(2)诗经重章叠句【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全书基本上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概述了《说文解字》《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还涉及诸子、辞赋、诗文各个类别中的名著。故空1应填:朱自清;空2应填:传统文化经典(经典典籍);空3应填:说文解字;空4应填:周易。(2)本题考擦汗文学常识。结合材料“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分析,此处重叠应指《诗经》中“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是常用的语言表现形式,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故空1应填:诗经;空2应填:重章叠句。4.班级里举办以“了解经典常识,开阔知识视野”为主题的读书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写推荐语。读书会上,你要向同学推荐《经典常谈》这本书,请围绕作者、作品内容、作品风格三方面写一段推荐语。(2)盘点名著。在读书会上,你还要与同学分享“盘点《经典常谈》”,表格中有几个遗漏的信息需要补充。目录分类内容精要《说文解字》第一文字学“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日”“月”两字运用了这种造字法。《四书》第七儒家经典《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其中,《论语》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史记》《汉书》第九《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写《史记》是想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反驳观点。读书会上,有同学就“中学生该怎样阅读经典”这个议题表达如下看法,你需要针对此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阅读经典应该“观其大略”。首先,观其大略,才能利用有限时间涉猎更多的经典,开阔知识视野;其次,中学生又不是专家,对经典有所了解即可,没必要咬文爵字,过分深究。所以,泛读经典,效益最高。【答案】(1)示例:本书作者朱自清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他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通俗易懂,不故作高深,很适合中学生阅读。(2)象形中庸历史纪传(3)阅读经典应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除了用泛读增加阅读经典的广度外,还应选择重要的篇目或章节精读,使阅读更有深度,提高鉴赏力和阅读品味。所以,泛读加精读,受益更多。【详解】(1)此题考查名著推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作者信息: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作品内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作品风格:倾向于表达深刻的真理。它们的作者通常是富有思考能力、头脑清晰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生命、人性、道德、爱等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看法。这样的文章通常引人入胜,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有时甚至能够改变人生观和价值观。据此回答即可。示例: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囊括13篇文章,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直观的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让大家对传统文史典籍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非常值得一读。在此,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一定会大有收获。(2)此题考查名著内容。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①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题干中“日”“月”的字形就像太阳、月亮的样子,所以属于象形造字法。此空填“象形”。②“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此空填“中庸”。③《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结合此栏“分类”内容可知,此空应填“历史”。④《史记》《汉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此空填“纪传”。(3)此题考查反驳观点。阅读文段内容可知,此人的观点是“阅读经典应该‘观其大略’”,题干要求我们反驳观点,所以我们应从对立的观点“精读经典”着手答题。精读是一种深入理解文本的阅读方式,它要求读者仔细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并能够把文本中的信息提炼出来。所以精读经典不止让我们读懂文字,更是读懂作者的内心,更是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注意字数80字以内。示例:阅读经典应精读,首先精读能使我们充分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与观点;其次更多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那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所以要精读经典。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5.《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的著作,全书共篇,介绍了、、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和。6.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7.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答案】5.传统文化经典13《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诗经》《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汉书》等任意三个即可普及性通俗性6.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7.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解析】5.本题考查名著知识识记。《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这本书旨在教会中学生读经典。故第①空是传统文化经典;这本书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13个专题。故第②空是13;第③空是《说文解字》;第④空是《周易》;第⑤空是《史记》《诗经》《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汉书》等任意三个即可;《经典常谈》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故第⑥空是普及性;第⑦空是通俗性。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筛选文段“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原始歌谣主要用途:抒发情感、庆祝节日或彼此唱和竞胜。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从文段“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可见,一开始只是个人抒发情感;从文段“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从文段“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问。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见,众人修饰,最终形成歌谣的定本。8.完成下列小题。(1)《经典常谈》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2)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①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注释】①筌,quán,捕鱼的竹器。【答案】(1)朱自清中学生尚书(2)答案:“一只船”指的是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带领我们走进经典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经典。“以筌为鱼”是对我们的告诚,指的是不能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作者的这部书只是一个了解经典作品的工具,目的就是引导我们去阅读经典作品。如果阅读了这本书就不去阅读原著,就有违作者本意了。【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前两空:《经典常谈》是一本为中学生撰写的,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由朱自清先生创作。该书于1942年出版,几十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佳作。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第三空:根据原著“《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可填:尚书。(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结合“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知,这里把《经典常谈》比作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指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读者能够领略到经典的魅力,进而开始对经典感兴趣,主动去阅读。结合“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收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quán,捕鱼的竹器)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可知,这里把《经典常谈》看作是捕鱼的工具,是走进经典的工具,而要真正的了解经典,走进经典,则要去阅读经典本身,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本身,理解经典名著的意义。9.八年级(3)班全体同学共同阅读名著,下面是老师给同学们布置的任务,请你参与并完成。三是“①________”,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②________”,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声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1)根据原著,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造字法的名称。(2)上文选自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请简要概括《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答案】(1)①会意②形声(2)《经典常谈》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详解】(1)本题考查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结合“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可知,①会意;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结合“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声意符,声是音标”可知,②形声。(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艺术特色:①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②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③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④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10.班级开展“《经典常谈》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问题。经典呈现问题探究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该文段选自《经典常谈》中的《》(填篇名)这一篇。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的形式。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他却将玉比人,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③“断章取义”原指不顾原意而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段中孔子却“断章取义”、“将玉比人”。你是怎么理解的?【答案】①《诗经》②重章叠句③我认可孔子的做法\孔子的做法有道理(肯定态度)。此乃“巧用”,孔子借治玉来教化人,明确做学问(或培养人)与打磨玉器一样都需要有不断雕琢、不断精进的过程(明确共同点即可)。用诗句来表情达意更具体形象。【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的著作。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1)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根据选文“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和《经典常谈》的提示,可知,出自《诗经》;(2)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根据选文“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可知,此处填:重章叠句;(3)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应该对孔子的做法持肯定态度。此乃“巧用”,结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可知,做学问就像“治玉”,需要对做学问的人不断打磨推敲,使之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日臻完善,保持上进之心。11.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明最近一边阅读《经典常谈》,一边进行知识整理和心得总结,请你帮助他完成读书笔记的撰写。(1)小明阅读《经典常谈》所做的笔记里,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2)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原句原意教育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做学问要精益求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②①②【答案】(1)A(2)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有误。《说文解字》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故选A。(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原义: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这说明人们做事常常“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没有好的结果;启发我们做事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做好一件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原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玉器可以借助“它山之石”来打磨,启发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懂得“借力”,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使自己不断完善(帮助自己改正缺点)。12.下面是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的目录节选,请根据兴趣,任选其中的一篇,结合《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自己感兴趣的原因。《经典常谈》目录(节选)《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答案】《四书》中的《论语》是我最感兴趣的经典之一。《论语》是一部关于儒家思想的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所组成。它汇集了孔子本人及其弟子们的话语,涵盖了礼、乐、政、法、射、御等多个领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说文解字>第一》,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周易>第二》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筮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三礼——《礼记》《周礼》《仪礼》,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绍“礼”,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春秋三传(第六)》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四书>第七》围绕着朱熹展开,开篇介绍了四书为哪四部书,然后介绍了古时四书的用途——科举指定用书,接着梳理了四书的排列顺序,同时也解释了四书为啥是这四本书,继而介绍了四书的内容和朱熹所著相注书,最后解释了朱熹注四书的原因。主要内容:四书包括哪些书——四书古时的用途——“四书”如何成为“四书”的(“四书”的由来)——“四书”的两种排序——“四书”的内容。《<战国策>第八》先介绍周朝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然后写动不动就兵戈相见战国时代,继而引出纵横家这一应运而生的特殊群体,朱自清对纵横家进行了非常辛辣和精彩的评论,完美的解释了何为“以顺为正者”。最后引出《战国策》,整个内容水到渠成,极其流程,读完有一种舒畅之感。《<史记><汉书>第九》开篇从总体概述了《史记》和《汉书》的内容、体例、地位价值,然后分别介绍了两部著作的作者和具体内容,总后再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总的评价,采用了总分总的格式,阅读起来很轻松。《诸子第十》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学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浪潮平息了,落笔分,收笔合,大开大合,介绍的很系统。主要内容:诸子百家产生背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杨朱、老子、庄子)、名家、法家、阴阳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辞赋第十一》中辞的部分,先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介绍屈原可悲可叹可敬的人生经历,自然引出《楚辞》中的屈原作品:《离骚》和《九章》各篇,详细介绍了《离骚》《九章》的内容、风格、思想情感,宋玉和景差的作品一语带过。最后讲解《楚辞》一书的由来。然后过渡到对“赋”的介绍。《诗第十二》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这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顺序,着重介绍每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或者对诗歌发展起到或推动或转折作用诗人。从汉乐府写起,引出乐府诗,然后依次介绍汉献帝、魏晋交替时期五言诗的发展——介绍晋代诗时着重介绍两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齐武帝永明年间的“宫体”诗——唐朝诗歌的发展,重点介绍李白、杜甫、韩愈——唐晚期诗歌重点介绍杜牧,李商隐——南宋诗重点介绍苏轼、黄庭坚,三大诗人:杨万里,范大成,陆游。最后进行总结,表明历代诗歌各有所长。《文第十三》以时间为顺序,从辞到文,介绍了文的发展历程,由辞到文,其中包括:卜辞、讼辞、春秋战国辩者的说辞、第一种私家著作《论文》、诸子百家之文、寓言、以《春秋左氏传》为代表的记事文、第一部由自己系统的史书《史记》、辞赋、佛典的翻译、群经的义疏、新体“古文”(散文)、语录、传奇、话本、八股文。本章包含内容很多,但是条理清晰,繁而不乱。由此可知,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数目谈谈感兴趣的原因。13.学校读书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举行,校园小记者在八年级活动区域内进行随机采访,请你接受访问并回答下面问题。(1)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相信你应该读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有着自己的研读和理解。请问你最喜欢里面提到的哪部经典?说说你的理由。(2)小记者:《经典常谈》里不见得所有篇目我们都有兴趣,若进行选择性阅读,你的兴趣点在哪一方面?会选择哪些篇目来读?【答案】(1)示例一: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诗经》,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人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示例二: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书中记录的关于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的语句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教育,引导我成为一个有坚定志向、努力学习、善于自省的人。(2)示例一:我喜欢历史,所以我会选择《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两篇即可满分)。示例二:我喜欢汉字文化,我会选择《说文解字》篇。示例三:我喜欢古典诗歌,我会选择《诗经》篇、“辞赋”篇、“诗”篇。(篇目内容跟兴趣爱好要相符)【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名著内容理解。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自己的积累识记和兴趣爱好作答即可。《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经典常谈》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示例:小记者,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说文解字》,这本书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字,也更激发了我对文字的好奇心和热爱。(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识记。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自己的积累识记和兴趣爱好作答即可。《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经典常谈》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示例:我喜欢文学,选择“诗、文”来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后面的问题。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没有书,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口口传唱。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14.概括歌谣的特点。15.《蒹葭》是歌谣还是诗?为什么呢?【答案】14.口口传唱、重叠(复沓)。15.《蒹葭》是诗,虽然也重复咏唱,但字数均齐、韵脚协调。【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的提取。由第①段“歌谣没有书,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口口传唱”可知,歌谣的“口口传唱”是它的特点之一;由第①段“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可知,歌谣的另一个特点,即“重叠或叫复沓”。15.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由第①段“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和第②段“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可知,《蒹葭》虽然重复咏唱,但字数均齐、韵脚协调,因此它是诗。16.完成小题。唐诗经典《经典常谈》相关内容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1)《江雪》的体裁是(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2)《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意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使景色更加幽静。【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律诗八句四联,中间两句要求对仗,一句七字叫七言律诗,一句五字叫五言律诗。绝句一首四句,对仗可前可后,押平声韵,一句七言的叫七言绝句,一句五言的叫五言绝句。《江雪》共四句,且每句五个字,所以是五言绝句;故选A。(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示例:我认为《江雪》是铺排。首先,根据知识卡片,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江雪》中,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铺排“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从而突出了“江雪”的幽静;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为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17.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这本书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请结合教材中《经典常谈》名著导读中的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答案】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介绍从汉乐府诗至宋代诗歌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因为这本书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应适合选择性阅读。《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介绍了乐府诗到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诗歌受到的楚辞的影响。这三篇都与诗歌有关。《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现实义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将这三篇联系起来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18.老师: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经典常谈》昵?小宇:我们可以结合平时所学,选择性阅读相关内容。比如学习《蒹葭》时可以读读《经典常谈》中的(1)《》这一篇目。还可以根据兴趣或需要进行选择性阅读,比如对汉字文化感兴趣,可以阅读《经典常谈》中的(2)《》这一篇目。老师:我们现在想选择杜甫诗歌编辑成集,现在可以根据《经典常谈》中《诗第十二》这一篇来确定主题方向。确定的主题是什么呢?PPT: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小文:依据PPT展示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以将杜甫诗集的主题确定为(3),比如(4)。(以《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例,说明理由)。小宇:我明自了,学习《经典常谈》可以了解经典内容,可以了解一个作者的风格特点,还可以了解一个文体的发展脉络。归纳这些内容,利于我们系统学习经典。【答案】诗经说文解字示例主题:时代新声杜甫在《春望》中直接写到,国家动荡,春天满城草木的荒凉景象,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从而使诗歌在领域、主题价值方面都呈现了新境界。(抓住“时代、新领域或新世界”这些关键词,阐述为什么确定这个主题,还要依据PPT展示内容的)【详解】此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1)《蒹葭》描写了深秋时节,一个热恋者站在河边,对心中爱人的追求,但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与之相关的内容是《诗经》第四,包括了十五篇各具特色的诗篇。通过学习和欣赏《诗经》第四章节的诗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对生活、爱情、自然的理解,同时可以开阔视野、提升修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2)对汉字文化感兴趣,可以选择阅读《说文解字》第一,主要讲了文字的创造、演变过程,以及造字、用字的方法,让国学初学者对文字有一个初步、系统的了解,激发人们对文字的兴趣。(3)由“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可以将杜甫诗集的主题确定为“杜甫的忧国忧民”。(4)杜甫的忧国忧民体现在许多诗歌中,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中的“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诗人写出了国家动荡,春天满城草木的荒凉景象,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你对《经典常谈》的阅读经验,回答问题。《经典常谈》中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以我们学过的《周亚夫军细柳》为例,简简单单一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通过对周亚夫的和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一位的“真将军”形象。让我们时隔千年,仍能透过他的文字瞻望到先贤风采。【答案】动作语言恪尽职守(恪守军礼)/刚正不阿(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意思是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由“持兵揖”可知,运用动作描写;由“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周亚夫穿戴着盔甲不行跪拜礼,按照军礼参见,体现出他恪尽职守(恪守军礼),刚正不阿的形象特点。20.《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ABCD四个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序号)经典与观点经典观点《尚书》①《汉书》②《左传》③《离骚》④A.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B.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史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C.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D.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答案】BCDA【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积累。第一空,《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故选B;第二空,《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故选C;第三空,左传》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54年(鲁悼公14年)。《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故选D。第四空,《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对贤人君子的向往,以及对群小的深恶痛疾。故选A。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经典常谈》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21.下面是“莫”的几种字体,根据文段指出字体为隶书的一个,并推知其本义。隶书是(填序号),“莫”的本义是22.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用比、兴手法,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C.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要对全书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D.某同学如果想了解自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可以建议他先去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