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答案精析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答案精析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答案精析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答案精析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答案精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教材文言文点线面答案精析必修上册(一)单篇梳理1劝学微点夯实(第1段)停止(第2段)①合乎②弯曲的弧度③即使④晒干⑤直⑥这样⑦磨刀石⑧检验,省察(第3段)①踮起脚后跟②劲疾③清楚④善于奔走⑤到达(第4段)①兼词,相当于“于此”②非凡的智慧③没有用来……的,无从④停止,止息⑤刻⑥雕刻⑦因为心思重点梳理1.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②“有”同“又”,复、再;“暴”同“曝”,晒③同“智”,见识④同“性”,天性2.①鼓励②金属制的刀斧等③蟹腿④广泛地学习⑤爪子和牙齿⑥地下的泉水⑦托身,藏身⑧特指长江与黄河3.(1)①接近,靠近②就任,赴任③成就(2)①借助②临时委任③假期④与“真”相反,不真⑤假如,如果(3)①横渡②停止呼吸,气绝③停止,中断④绝交,断绝往来⑤隔绝的,封闭的⑥绝对,完全(4)①强健的,强大的②勉强③弓弩有力④有余,略多⑤加强,使……变强⑥强迫,迫使4.(1)游泳(2)①每天②向上/向下(3)①弯曲的弧度②高处③善行(4)①变直②变锋利(5)专一5.(1)“……者,……也”表判断(2)标志词为“于”,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于蓝青”“于水寒”(3)标志词为“之”,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7.①青出于蓝②冰寒于水③锲而不舍④跬步千里⑤积土成山⑥积水成渊⑦积善成德⑧驽马十驾考点巩固1.(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以为轮使之然也(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8)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金就砺则利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柔情似水2.(1)君子广泛地学习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得分点:博学、参、省、知)(2)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得分点:生、假、物)(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得分点:用心、一,定语后置句)3.(1)BCF解析“吾故市人家”为判断句,语意完整,应在后面断开;“生子而能业”中,“业”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从事这个职业”,在句中作谓语,后面应断开;“吾业不废足矣”,意思是“我的手艺不会废弃就足够了”,“矣”用于句末,后面应断开;“奈何从儒生游也”为反问句,语意完整。(2)B[B项均指“交往”。D项“秦人开关延敌”的“延”指“迎击”。]参考译文詹鼎,字国器,是宁海人。他的家庭向来贫穷,父亲在市中以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家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去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读的内容。吴氏很喜欢他,对詹鼎的父亲说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他的父亲却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就是做小生意的人家,生的儿子能够从事这个职业,我的手艺不会废弃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每节课都认真学习,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可改变,就让他入学读书,一年之后,他把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就告辞离开了。当时吴家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孩子,詹鼎就在吴家学习,吴氏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没有人能和詹鼎谈论学问。单篇梳理2师说微点夯实(第1段)①知道,懂得②本来③跟随④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岂”⑤因此,所以⑥没有(第2段)①尚且,还②代词,相当于“之”③更加,越发④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⑤自己⑥意动用法,以……为耻⑦糊涂⑧丢弃⑨类⑩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⑪竟⑫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一说,表感叹语气,真是(第3段)①固定②同类的人③比得上(第4段)①全面②时俗,这里指“耻师”风气③赞许④赠送重点梳理1.①同“授”,传授②同“否”,这里指不向老师学习2.①求学的人②a.用来……的,凭它(他)来……的b.……的原因③跟从并且④一般人⑤小的方面学习⑥不一定3.(1)①道理②风尚③途径,方法④思想,学说⑤路⑥说,讲⑦原因⑧同“导”,引导(2)①有的②或许③有时④有人(3)①老师②学习③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尊师学习⑤掌握一定技艺的人⑥军队(4)①传授②流传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传送,传递4.(1)低于(2)成群(3)①圣人/愚人②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①以……为师②以……为耻(5)使……学习5.①之族②之属③之伦④之党6.(1)①“……者,……也”表判断②“……也”表判断(2)“于”表被动(3)标志词为“于”,正常语序分别为“于师学”和“于弟子贤”(4)标志词为“之”,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考点巩固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9)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1)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年长和年少的区分,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2)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得分点:或、遗,宾语前置句)(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得分点:不必、于、攻)(4)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我学习。(得分点:经传、通,被动句)3.(1)BEH解析“今之世”语意完整,指当今时代,中间不能断开,后面可断开;“有师”是“未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后面可断开;“哗笑之”意为“哗然讥笑(他)”,中间不能断开,后面可以断开。(2)C[C项使眼色/眼睛。A项毛病/忧患,祸害。B项均为更加。D项得到/能够。]参考译文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整合迁移1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与动词活用一、1.D[D项均为“及,比得上”。A项又,再/恢复。B项凝结/成为。C项同“智”,见识/知道。]2.C[①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③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④古义:托身,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⑥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⑧古义:从,跟从;而,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3.C[C项均为名词作状语,每天。A项名词作动词,低于/名词作状语,向下。B项形容词,与“大”相对/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D项形容词作名词,高处/形容词作动词,抬高。]4.A[①⑦⑧为状语后置句,②④为判断句,③为定语后置句,⑤为宾语前置句,⑥为被动句。]二、1.(1)①学者,求学的人②从而,跟从并且③爪牙,爪子和牙齿④寄托,托身、藏身⑤中人,平常的人⑥以致,来招引⑦山东,崤山以东⑧非常,意外的变故⑨斯文,这些诗文⑩颜色,脸色、面容;形容,外貌、模样(2)(祖逖)知道大业不能成功,情绪激动引发重病。解析“遂”,成功;“感激”,古今同形异义词,情绪激动。参考译文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业不能成功,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2.(1)①“收藏”“经营”,指金玉珍宝等物②“亡”“北”,败逃的军队③“谗”“讥”,诬陷、嘲讽的话④“得”,收获⑤“继”,继承人(2)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解析“行事”在此处是动词作名词,可译为行为事迹。三、1.ADG解析“既至”,省略主语“韩愈”,“至”是谓语,后面应断开;“召众贼帅前”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众贼帅前”后断开;“抗声数责”是句子的谓语,省略了主语“韩愈”,应在“责”后断开。2.B[A项“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同“嘱”,嘱咐、嘱托。B项淡薄/靠近。D项均为“自然”。]3.D[“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做官”错,原文“令乃约之出元翼”的意思是“(贼帅)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4.(1)(韩愈)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将他们的学说发扬光大。(2)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征收田租时的弊病。解析(1)“悦”,喜欢;“业”,学习;“侈”,发扬光大。(2)“列言”,陈说;“是”,这样;“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放宽,宽限。5.①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②学业上: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③生活上: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解析①由“视我无能,待予以友”可知,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②由“讲文析道,为益之厚”可知,学业上,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③由“三来视我,笑语穷日”可知,生活上,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参考译文材料一:先生名愈,字退之。七岁时就能写文章,语意天然。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将他们的学说发扬光大。贞元十四年,以进士的身份从军跟随宰相董晋平定汴州之乱,后又辅佐徐州、青州、淄州政务,开通江淮漕运河道。贞元十九年,关中因干旱闹饥荒,人死后相枕而卧,官吏苛刻招致民怨。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征收田租时的弊病。执政者厌恶先生,先生(被贬)前往连州阳山县当县令,阳山县的百姓至今大多用先生的姓氏及字呼唤他们的子孙。唐宪宗以盛大礼仪护卫迎接佛骨进京,全长安城男男女女恣意围观,先生很恐惧,立刻把奏章(《论佛骨表》)交给典校官,极力劝谏皇帝(不要供奉佛骨),(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正常情况下)大官被贬到州县,(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先生到了潮州,好像是因资历升迁一般。他深入探究海边的民俗,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物产丰饶,官府也不损害百姓的物产。被劫掠卖的人可用计算佣工的办法免除奴婢的身份,往来相互计算工钱,(不够抵时)总是由官府出钱帮他们赎身。等到(奴婢们)回到自己家之后,先生把不准蓄奴写在赦免政令中。先生转任袁州刺史(处理政务)像潮州一样。被任命国子监祭酒,先生的属下一律选用的是儒生,每日召集儒生学徒讲经论学,以学生六艺学问的深浅来推荐官职。(先生)被提拔为兵部侍郎之后,藩镇造反,镇守太原的士兵用轻薄的利益去诱惑回纥族的人,(皇帝)召见先生讨论边疆的祸福情况,先生以引诱老虎撕咬臃肿的血块作喻(议论利诱之事),指出今日忧虑的问题,并不是兵力不足,(先生)急忙给皇帝上疏陈说藩镇问题的得失。王廷凑屠杀士大夫,围困(上级节度使)牛元翼,人心惶惶见王廷凑像大毒蛇,先生却奉诏进入王廷凑的贼窝(去劝降),深潭虎穴没有人敢伴随其前行。先生到了之后,召集众多叛变的将帅上前,多次大声责骂他们,并传达天子的教导命令。言词漂亮又锋利,洞悉他们叛变的动机及内情,叛变的将帅中很多人恐惧佩服。叛变的将帅说:“(接下来)只按您的意思行事。”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让被杀的士大夫的尸体归家治丧安葬。先生的安抚成效符合皇帝意图后再回朝廷复命,唐穆宗非常高兴,且想任命他为宰相,提拔他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二日,先生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随后,皇帝以不上朝表示哀悼,追赠先生为礼部尚书。材料二:贞元十二年,兄长在汴州做辅佐官。我从徐州出发外出游历,开始与兄长结交。观察我的才能有缺陷,(兄长)以朋友的身份对待我。(兄长)为我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这对我的益处很丰厚。相识二十九年,(我)都不觉时间已久。兄长因病告假休养,我也因病躺于卧室。(兄长)多次来看望我,我们以欢声笑语度日。什么荒地不能耕种呢,只要做事专一就能领会其要义。人的心是乐于活着,都怕提及死亡。而兄长在生病时,则把生命的终结与活着等同视之。(兄长)顺应自然走向生命尽头,在心中没有任何烦恼。必修上册(二)单篇梳理3赤壁赋微点夯实(第1段)①缓慢,慢慢地②起③劝请④笼罩,横贯⑤放任⑥往⑦越过⑧指广阔的江面⑨太空⑩驾⑪脱离人世⑫指飞升成仙(第2段)①敲②逆流而上③悠远的样子④循,依⑤同声相应,唱和⑥细丝(第3段)①容色改变的样子②端正③当④斟酒⑤一下子,很轻易地⑥余音,指箫声(第4段)①此,这里指水②满③缺④终究⑤消减增长⑥竟,竟然⑦如果⑧即使⑨享有(第5段)①再②即“狼藉”,凌乱③互相④枕着垫着⑤已经重点梳理1.①同“凭”,乘②同“缭”,盘绕、围绕2.①白茫茫的水汽②旷远的样子③所思慕的人3.(1)①农历每月十五日②远望,眺望③名望,声望④盼望,期望,希望⑤观察(2)①一种文体②朗诵③创作④赋税⑤征收⑥陈述,表达(3)①端正②高③正直④危险,危急(4)①表示假设②将要③率领④带兵的人,将领⑤扶持,扶助⑥助词,无实义⑦愿,请⑧又,且4.(1)下,攻占;东,向东进军(2)西,向西;东,向东;南,向南(3)①整理②变得明亮(4)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5)舞,使……起舞;泣,使……哭泣5.(1)疑问代词“何”“安”等作宾语时需前置,这三句正常语序分别为“为何其然也”“而今在安哉”“而又羡何乎”(2)①标志词为“之”,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②标志词为“者”,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3)“……也”表判断(4)介词“于”表被动(5)标志词为“于”,“于”与后面的名词(名词性词组)作前面动词的状语,翻译时需提至动词前,正常语序分别为“于赤壁之下游”,“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于天地寄蜉蝣”“于悲风托遗响”考点巩固1.(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8)舳舻千里旌旗蔽空(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1)抱明月而长终一尊还酹江月(12)人有悲欢离合而又何羡乎(1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1)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像是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得分点:冯虚、御风、遗世、羽化)(2)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得分点:“西”“东”的活用、缪、“困于周郎者”句式)(3)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伙伴,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杯来互相劝酒。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得分点:渔樵、侣、友、属)3.(1)BEH解析“填之”的主语是“羸兵”,“之”作“填”的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句,即B处;从固定句式来看,“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羸兵”作“为人马所蹈藉”的主语,应在主语前断句,即E处;“陷泥中”的主语是“羸兵”,省略主语,其前应断句,即H处。(2)C[C项“砅崖转石万壑雷”的“雷”是名词作动词,响起雷鸣般的声音。A项“列坐其次”的“次”指旁边。D项“下车引之”的“引”指拉,牵。]参考译文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在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距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行驶像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烟火满天,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兵随后杀来,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人很多。单篇梳理4登泰山记微点夯实(第1段)在(第2段)①在②冒③到达④石阶⑤顺着⑥挡⑦背⑧停留(第3段)①天边②有的③杂④脊背弯曲的样子(第4段)模糊或缺失(第5段)裂缝重点梳理1.①同“彩”,色彩②同“圆”,圆形2.①到达②平的和方形的③晃动3.(1)①音shù,几,几个,表示约数②音shù,天数,命运③音shuò,屡次,多次④音shù,算术⑤音shù,数目,数量⑥音shǔ,计算( 2)①界限②门槛,这里作状语,像门槛一样③限度④险阻,阻隔⑤限制,限定(3)①逐渐②略微,稍微③事物的末端4.(1)①向西②向东③像门槛一样(2)照5.(1)①“……者,……也”表判断②“……也”表判断③“皆”表判断,相当于“都是”(2)“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限当道”为“崖”的定语考点巩固1.(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4)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5)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1)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得分点:以、乘、至于)(2)等到登上山顶以后,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一样。(得分点:既、负、烛、居)(3)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得分点:承、三个“或”、偻)3.(1)CDG解析“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主谓宾完整,C处需断开;“楼阁甚壮”为主谓句,D处需断开;“其后颓废至尽”中,“其”为主语,指前文的“楼阁”,“颓废至尽”是谓语,G处需断开。(2)D[D项更加/渐渐。A项均为“遇上,遇到”。B项均为“使”。C项均为“迎着,逆流而上”。]参考译文我原来与朱子颍约定一块来游灵岩寺,恰好遇上子颍有公事,于是他让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就可以到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向西流,汇集到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向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于泰山北谷的溪流。传说晋代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为众人讲说佛法。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在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整合迁移2名词活用一、1.A[A项断绝/横渡。B项均为“起、产生”。C项均为“背”。D项均为“沿着,顺着”。]2.B[B项古今义相同,均为“没有穷尽,没有限度”。A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C项古义:晃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D项古义:平的和方形的。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3.A[A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东。B项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南边。C项名词作动词,攻占/名词作动词,低于。D项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判断句标志。]4.D[D项状语后置句/被动句。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均为判断句。C项均为定语后置句。]二、(1)第1组①向南②向西③向东④在旁边⑤在东边⑥像对待兄长一样⑦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⑧在夜里⑨向上第2组①攻占②命名③识其本名,说出④递眼色⑤值得说起⑥称王⑦向东进发(2)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解析“罢市”,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市上停止买卖以表示哀悼;“丧”,灵柩;“白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白色衣帽;“酹”,洒酒祭奠。参考译文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破旧的箱子,这是有些贫苦的读书人不能忍受的。(王用汲)因而感动得流泪,凑钱为他收殓。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三、1.CEG解析“臣忝备侍从”,主谓宾结构完整,后面应断开;“谬于知人”,状语后置,应为“于知人谬”,“人”后应断开;“至引此人”,“引此人”为动宾结构,后面应断开。2.A[A项“以乱易整”的“易”指“取代”。B项“久不见若影”的“若”指“你的”。C项俯伏,趴下,这里引申为表示恭敬,表谦敬/同“服”,保持。]3.D[“苏轼请求皇帝把弹劾自己的谏官交付有司彻查”错,苏轼是恳请皇帝把谏官弹劾他的奏疏交付给有关部门。]4.(1)那么就暂且不要重用苏轼,希望这样使他不会马上招致灾祸。(2)并不是陛下您违背法律袒护包庇我,(如果能这样的话)我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解析(1)“且”,暂且;“庶几”,希望;“遽”,马上。(2)“庇”,包庇;“虽”,即使;“恨”,遗憾。5.①心胸不够宽广;②文学才能卓著;③富有为政才能。解析根据“苏轼、程颐向缘小忿,浸结仇怨”可知,心胸不够宽广,因为小的积怨就与人结仇。根据“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可知,文学才能卓著。文章可与“六经”攀比,超越班超、司马迁。根据“公论倚重,隐如长城,使之在朝,用其善言,则天下蒙福;听其谠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可知,富有为政才能。如果得到朝廷重用,他的善言谠论可以为国家造福。参考译文材料一:欧阳修先赏识他,他的名字就能和欧阳修相提并论,难道不是苏轼的天才是不可掩盖的,这是天下最公平的事,做不做宰相那是命运决定的。唉!苏轼不能做宰相,又难道不是他的幸运吗?有人说:“苏轼稍微低调收敛自己,即使不被重用,也会免去灾祸。”虽然如此,假使苏轼以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成为苏轼吗?材料二:九月庚申日,王觌上奏说:“苏轼、程颐先前因为小积怨,渐渐地结下仇怨,于是与程颐、苏轼相亲近友好的人便互相诋毁攻击,以此来求取胜势。前几日程颐失败,然而言官却论及苏轼,如果想要保全苏轼,那么就暂且不要重用苏轼,希望这样使他不会马上招致灾祸。”十二月,郓州州学教授周穜在吏部被罢免官职,是因为刘安世、苏轼的言论。刘安世说:“我看见周穜呈上的奏折,他请求让已故丞相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周穜凭借一个地位微贱的身份,却怀有狡诈恶毒、静观事态的想法,凌辱污蔑朝廷公议,狂妄地议论典章礼仪。臣请求加重处罚,对其施以流放或杀戮,以表明朝廷的好恶态度。”苏轼说:“臣有愧于身为侍从,错误地认为非常了解人。以至于推荐了这个人,让其污蔑了学校。现在我恭敬地请求弹劾自己,等待降罪于我。”三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停止春宴。苏轼被授予龙图阁学士,到杭州做知州。过了一个多月,苏轼说:“我近来因为胳臂有病,坚决地请求到地方一郡任职,只是认为朝廷怜惜我的身体有疾,答应了我的一点私自请求。等到行朝参礼时,我恳请圣上恩准把台谏官弹劾我的奏疏交付有关部门,让他们彻底审理,臣看重的是让天下人都清楚地知道我到底有罪还是无罪,并不是陛下您违背法律袒护包庇我,(如果能这样的话)我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夏四月癸卯日,给事中赵君锡上奏说:“苏轼请求到朝廷外任职,于是被任命为杭州知州。苏轼的文章可以攀比‘六经’,超越班超、司马迁。他知道的没有不说出来的,这使奸佞的人害怕、忌惮,从而消停,势力缩小。他的言论能被看重和依赖,就有如长城一般,让他在朝廷任职,采用他的良言,那么天下就能获得福分;听信他忠诚的言论,那么圣上的心智就会受益;推行他建议的政令,那么天下的人就会如风一样跟从。希望陛下收回给苏轼的新任命,让他再一次留在翰林院,仍然作为侍从给皇上您讲解经筵。”必修下册(一)单篇梳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微点夯实(第2段)①因为②同“已”,停止。一说,用③平日,平时④了解(第3段)①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②夹处③军队④接续⑤饥荒⑥等到(第4段)微笑(第6段)①人民富足②等待(第8段)胜任,能做到(第10段)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第11段)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第12段)①已经②定③唱歌(第13段)①叹息的样子②赞成(第15段)自己的(第17段)谦让重点梳理1.①同“已”,止②同“稀”,稀疏③同“暮”,晚④同“欤”,吗2.①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②少年,未成年的男子。3.(1)①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②纵横,方圆③正,将要④方形⑤地域,边境⑥正直⑦当,在⑧才(2)①起身,站起来②写作,创作③劳作④振作⑤发动,发生⑥建造(3)①表假设,如果②或者③至于④去,到⑤比得上,赶得上⑥如同,好像⑦按照⑧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①谦让②辞让,拒绝③责备④转让权力、职位4.(1)①吹风②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③弹奏④戴帽子⑤落在后面(2)①勇气②小,小相/大,大相5.(1)①“吾”是“知”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②“何”是“以”的宾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2)①②③标志词为“乎”,介词“乎”与后面的名词(名词性词组)作前面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④⑤标志词为“以”,介词“以”与后面的名词作前面动词的状语(3)“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和“童子”的定语考点巩固1.(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5)非曰能之愿学焉(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8)风乎舞雩鸣琴垂拱2.(1)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得分点:如、或,“何以”宾语前置句)(2)治国要用礼,(可是)他(仲由)的话毫不谦逊,所以笑他。(得分点:让、哂)(3)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得分点:安、方、如)3.(1)DFH解析“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承前省略主语“陈、蔡大夫”,也是状语后置句,“于野”是“围”的后置状语,应在D处断开。“不得行”是“绝粮”的原因,能愿动词“得”后必有动词“行”,共同作谓语,应在F处断开。“绝粮”指“断绝了粮食”,意思完整,应在H处断开。(2)C[C项文中的“穷”指处境困窘。A项“盘庚之迁”的“迁”指迁都。D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的“固”意思是“本来”。]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礼聘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双方共同派人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前行,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这样处境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胡作非为了。”单篇梳理2齐桓晋文之事微点夯实(第2段)不得已(第4段)安民,养民(第8段)①往②释放③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④替换⑤“之乎”的合音(第11段)①的确②狭小(第12段)①对……感到奇怪②他们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④痛惜,哀怜⑤区别(第14段)厨房(第15段)①揣测②这样③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第16段)①禀报②视力③整车的柴火④相信(第18段)偏偏,却(第20段)①告诉②实在③拿④称量⑤丈量⑥考虑(第21段)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②结怨③痛快(第25段)①或者,还是②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第27段)统治(第29段)恐怕,可能(第33段)①回到②憎恨③奔走求告④如果(第34段)①不明事理,糊涂②达到这一步③愚钝④试行(第35段)①放纵②不正③过度④同“矣”⑤规定⑥养活⑦容易⑧荒年⑨足⑩讲求⑪申诫,告诫重点梳理1.①同“悦”,高兴②同“肢”,肢体③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⑤同“途”,道路⑥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⑦同“斑”,“斑白”即花白2.①从而推广到②推广到③妻子儿女④中原地区3.(1)①吝惜,舍不得②疼爱③爱护④喜爱,喜欢(2)①像②如此③如果④至于⑤你,你们⑥比得上⑦相当,差不多⑧如果⑨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3)①某一类人②囚徒,服役的人③徒然,白白地④只,仅仅(4)①抵御,抵挡②治理③驾驭,统治④驾⑤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4.(1)①处罚②穿③称王,统一天下(2)①视力②两个“老”,意思均为“老人”/两个“幼”,意思均为“小孩”③肥甘,指美味的食物/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3)①远离,不接近②老,敬爱/幼,爱护③慎重办理(4)①兴,使……兴起/危,使……处于险境②使……朝见③使……臣服(5)对……感到奇怪5.(1)①“乃”表判断②“也”表判断(2)“见”表被动(3)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正常语序分别为“臣未闻之也”“莫能御之也”和“未有之也”②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正常语序为“牛之何”③标志词为“之”,正常语序为“谓夫子也”和“不举一羽”(4)①标志词为“于”,“于”与后面的名词(名词性词组)构成状语,修饰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正常语序分别为“王于堂上坐”“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王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异”和“吾何于是快”②标志词为“以”,“以”与后面的名词性词组构成状语,修饰前面的动词“申”,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5)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考点巩固1.(1)养民而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得分点:保、王、御,宾语前置句)(2)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得分点:爱、易,主谓倒装句)(3)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得分点:乃、反、戚戚)(4)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时能丰衣足食,荒年时也不致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得分点:制、畜、妻子、凶)2.(1)BEG解析“织绩而食”中,“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中间不应断开,“何以异于织绩而食”语意完整,B处应断开。“中道废而不为”指中途废弃而不做,语意完整,E处应断开。“其夫子”作“衣”的宾语,G处应断开。(2)D[D项“夜夜不得息”的“息”指休息。A项“方其破荆州”的“方”意思是当。B项“百废俱兴”的“废”指衰败的事业。]参考译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没有办法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很害怕,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单篇梳理3庖丁解牛微点夯实(第1段)①替,给②剖开,分割③踩④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⑤进⑥合乎⑦节奏(第3段)①天道,自然的规律②超过③精神活动④击⑤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⑥空隙⑦顺着⑧筋骨相结合的地方⑨大骨⑩出⑪磨刀石⑫宽绰的样子⑬戒惧的样子⑭轻⑮散落,卸落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⑰揩拭重点梳理1.①同“响”,声响②同“盍”,何、怎么③同“隙”,空隙④同“枝”,支脉2.①牛体的自然结构②本来的结构③虽然这样④很难做⑤动作因此⑥不曾尝试3.(1)①众②(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③灭族④家族,指同姓的亲属⑤类(2)①放下,舍弃②释放,赦免③融化,消散(3)①同“盍”,何、怎么②同“盍”,何不③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④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⑤伞盖⑥遮盖,掩盖(4)①又②这样③是④你的⑤竟⑥才,再⑦于是,就4.(1)岁,每年/月,每月(2)视,目光/行,动作(3)厚度(4)缓慢下来5.(1)①“……也”表判断②“……者……也”表判断(2)①标志词为“之”,正常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②“是”是介词“以”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以是十九年……”(3)标志词“于”,“于硎”是“发”的状语6.①游刃有余②目无全牛③踌躇满志④切中肯綮⑤批郤导窾⑥新硎初试考点巩固1.(1)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得分点:遇、官知)(2)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动刀十分轻微。(得分点:怵然、行为、微)(3)我提刀站立,因为这一成功而环顾四周,因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揩拭好刀然后收藏起来。(得分点:顾、善)2.(1)BDF解析“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B、D两处断开;“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应断开。(2)C[B项策略/定数,命运。C项意思不同。同“嘉”,嘉奖、赞许/凭借,借助。D项动词,厚待/名词,厚度。]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惩罚暴国并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齐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有哪些?”管仲回答:“选取天下才能出众的人,搜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齐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了。”齐桓公:“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整合迁移3通假字与形容词活用一、1.D[A项“遇”指接触。B项“哂”指微笑。C项“易”指替换。]2.C[C项均为“谁”。A项或者/好像。B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土地方圆。D项揩拭/擅长。]3.D[D项古今义均为“揣测”。A项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B项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C项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亲爱,喜爱。]4.A[①②③④为名词作动词,⑤⑩为形容词作名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⑦⑧为使动用法,⑨为名词作状语。]5.A[A项定语后置句/被动句。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均为判断句。]二、1.(1)①希稀②说悦③涂途(2)不—否嘿—默息—熄乡—向亡—无邪—耶寤—悟参考译文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客人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座,其他的各自按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邀请说改成“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杀牛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然后)去邀请那位客人。2.(1)①活用为名词,厚度②活用为名词,小相/大相③活用为名词,英俊之才④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⑤活用为动词,变亮⑥活用为动词,与……交好⑦活用为动词,变小/变弱⑧活用为名词,才能⑨活用为动词,亲近/疏远⑩活用为动词,走完(2)奇:活用为名词,奇兵。译文: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三、1.BCF解析“用”的意思是“任用”,动作的发出者是“宣王”;而“适”的意思是“到……去”,动作的发出者是“孟子”,故“用”和“适”之间应断开。“梁”是“适”的宾语,“梁惠王”是下一句的主语,故“适梁”后应断开。“不果所言”意思是“不实行他的主张”,“所言”是“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2.D[D项“意思相同”错。“退而与万章之徒”的“退”意思是“返回”,“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意思是“使……撤退”。A项正确。B项“加之以师旅”的“加”意思是“施加”。C项“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意思是“出”。]3.D[A项“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说法有误,结合材料二“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可知,梁惠王没有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B项“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有误,材料一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C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说法有误,材料二“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应是没有区别,选项曲解文意。]4.(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2)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解析(1)“谨”,慎重、认真地办理;“申”,申诫,告诫;“颁”同“斑”,头发花白;“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道路负戴”。(2)“至于”,到;“庶人”,平民;“弊”,弊病;“何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5.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解析由材料一中“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是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角度提出的办法。根据具体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可概括出,孟子从保民的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根据“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概括出,孟子从教民的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参考译文材料一: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算是)尽心了。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运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收成不好,也是这样。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孟子说:“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占耕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的事。”“(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材料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田忌等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求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必修下册(二)单篇梳理4烛之武退秦师微点夯实(第1段)事二主或两属(第2段)①听从,同意②推辞③尚且④然而⑤答应(第3段)①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②已经③自言冒昧的谦辞④增加⑤渡河⑥版筑的工事⑦延伸,扩张⑧侵损,削减⑨考虑(第4段)①依靠②损害③结交,同盟④代替⑤表示祈使⑥离开重点梳理1.①同“供”,供给②同“餍”,满足③同“智”,明智2.①越过别国②外交使者③那个人,指秦穆公④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3.(1)①把……当作边邑②边邑、边境、边疆③看不起,轻视④鄙陋、见识浅⑤轻贱⑥谦辞(2)①没有②轻③细微,细小④含蓄隐晦⑤隐蔽,不清晰⑥地位卑微⑦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①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②疆界③封赏④封闭,查封(4)①相交往②互相③互相援助④互相,一起4.(1)①均为“驻扎”②结盟(2)①在夜晚②向东③在早上/在晚上(3)①恩惠②害处(4)①远地,指郑国②缺少的资粮(5)变厚/变薄(6)①使……侵损、削减②使……获利③使……灭亡④使……成为疆界(7)把……当作边邑5.(1)“也”表判断(2)标志词是“于”,“于晋”和“于君”作状语,分别修饰“无礼”和“有益”(3)标志词是“之”,正常语序为“有何厌”考点巩固1.(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得分点:厌、封、肆、阙,宾语前置句)(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得分点:因、敝、与、易、其)2.(1)BDF解析从句法结构和断句的标志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对称,应各自独立,在它们前后断开,即在BDF处断开。(2)D[D项第一个“利”,利益;第二个“利”,使……得利。A项“畔主背亲”的“亲”,亲人。C项“木直中绳”的“中”,合乎。]参考译文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程度很深了,相互结盟很深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单篇梳理5鸿门宴微点夯实(第1段)①明天,第二天②犒劳③替、给④劝说⑤君主宠爱女子(第2段)①一向,平时②交好,友善③跟从,跟随④往⑤私下里⑥详细⑦一起⑧逃走⑨告诉⑩浅陋无知的小人⑪对等,比得上⑫旧交情⑬交往⑭幸亏,幸而⑮侍奉⑯酒器⑰趁机,就此⑱对待(第3段)①合力②于是③屡次,多次④将要(第4段)①拿着,持着②分开③吃④尚且⑤尽⑥尽⑦特意⑧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⑨往(第5段)①辞别,告辞②推辞,此处有“讲究、顾及”之意③责备④拿⑤恰逢,正赶上⑥放弃,丢下⑦估计⑧才(第6段)①承受②两次③责备,责罚④即将、马上重点梳理1.①同“彩”,色彩②同“拒”,据守/同“纳”,接纳③同“勠”,合力、齐力④同“邀”,邀请⑤同“背”,背弃⑥同“早”,比一定的时间靠前⑦同“隙”,隔阂、嫌怨⑧同“座”,座位2.①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②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③小人的谗言④……的原因⑤意外的变故⑥黄河以北/黄河以南3.(1)①道歉②辞别,告别③感谢,答谢④推辞,谢绝⑤凋谢,衰亡⑥告诉,告知(2)①等,类,辈②亲属③隶属,归属,附属④管辖,掌管⑤属于⑥撰写⑦接连,连续⑧劝请⑨同“嘱”,嘱托,叮嘱(3)①秘密地②空隙③离间④参与⑤间隔,隔断⑥夹杂⑦偶尔,断断续续地(4)①料想②意图③神情,态度④情趣,意趣4.(1)①驻扎②称王③造册登记④递眼色⑤施以刑罚,惩罚⑥取道(2)①像对待兄长一样②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①小的方面②危急的事(4)①交好,友善②接触,沾染(5)①使……活命②使……跟从,带领③使……止步/使……进入④让……为王5.(1)①“……也”表判断②“……者,……也”表判断③无标志判断句④“为”表判断(2)①“为所”表被动②“为”表被动(3)①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何以”应为“以何”②疑问代词“何”“安”作动词宾语时前置,“何为”应为“为何”,“何操”应为“操何”,“安在”应为“在安”(4)①标志词为“于”,“言于项羽”应为“于项羽言”②标志词为“以”,“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7.①鸿门宴②秋毫无犯③劳苦功高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考点巩固1.(1)项伯于是连夜骑马来到刘邦驻军地,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得分点:之、私、具、俱)(2)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紧急,所以幸亏他前来告诉我。(得分点:游、活、幸)(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得分点:所以、备,出入(偏义复词)](4)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在座位上袭击刘邦,杀掉他。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得分点:若、因、坐、且,被动句)2.(1)BDG解析“臣计”是“用”的宾语,后面应断开。“幸而时中”意思是“幸而时常料中”,语意独立,应在后面断开。“臣愿封留足矣”意思是“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矣”为句末语气词,后面应断开。“三万户”是“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2)D[D项两个“卒”含义不同,“保卒余年”的“卒”意为“终了,完结”。A项“封府库”的“封”指查封,封闭。B项“天下可运于掌”的“运”指转动。C项“河海不择细流”的“择”指舍弃。]参考译文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没能进行封赏。在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整合迁移4偏义复词一、1.(1)B[A项游:交往。C项济:渡河。D项具:详细。](2)D[A项从:率领,带领。B项辞:推辞。C项封:使……成为疆界。]2.C[C项“不能”古今义相同,均指不能够,没能。“小人”古今义相同,均指人格卑鄙的人。A项“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越国”,古义,越过别国;今义,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B项“夫人”,古义,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指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婚姻”,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山东”,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义,山东省。]3.B[①④⑥为名词作状语,②⑤⑦⑪为名词作动词,③⑨⑫为形容词作名词,⑧⑩为形容词作动词。]4.C[C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二、(1)①进入②婆婆③劳作共同点: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都偏于其中一个字,另一个字只起到陪衬的作用。(2)①存亡存②异同同③远近近④父兄父⑤车骑骑三、1.DEG解析本文中,秦国出兵讨伐的是郑国,而郑国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在“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一句中,“秦”为主语,“而”是转折连词,连接“不哀吾丧”与“伐吾同姓”,所以D处应断开;“秦则无礼”,主谓句,E处应断开;“何施之为”,“何……为”为固定结构,加强反诘语气,G处应断开。2.A[A项“今者出,未辞也”的“辞”指“告别、辞别”,二者意思不同。]3.D[“弦高为迟滞秦军进军速度”错。依据原文“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可知,弦高“假装奉国王之命前来犒劳秦军”的主要目的,并非“迟滞秦军进军速度”,而是让秦军误以为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得不取消侵略郑国的行动。事实上,秦军还没有到郑国就返回了。]4.(1)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生意,在这里遇到秦军,先送上四张熟牛皮作为引礼。(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解析(1)“市于周”,状语后置句;“市”,做生意;“先”,次序或时间在前的。(2)“克”,攻克,战胜;“继”,后继,后援;“其”,表委婉地商量,译为“还是”。5.①秦军经过周朝都城的北门时,轻视他人,举动无礼且骄横。②骄横无礼的军队会缺少谋略。③进入险要之地却缺少谋略的军队就会失败。解析由原文“秦师过周北门”“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可知,秦军经过周朝都城的北门时,轻视他人,举动无礼且骄横。由原文“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可知,骄横无礼的军队会缺少谋略。由原文“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可知,进入险要之地却缺少谋略的军队就会失败。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了他,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活到中寿就死去,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加入了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山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鲁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不谨慎。进入险境而不谨慎,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生意,在这里遇到秦军,先送上四张熟牛皮作为引礼,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查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辞谢戍郑的秦大夫,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了。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岂不是忘记了先君文公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必修下册(三)单篇梳理6~7谏逐客书与妻书微点夯实谏逐客书(第1段)①私下②生,出生③兼并,吞并④殷实,富裕⑤乐于为用⑥攻克,占领⑦社会安定⑧吞并,囊括⑨肥沃⑩延续⑪堵塞,封闭⑫凭借,依靠⑬假使(第2段)①求取,获得②充实③附着,加上④娴雅变化而能随俗⑤击打,拍打⑥大腿⑦适于观听(第3段)①辞让,拒绝②成就③百姓④丰裕,繁盛⑤竟然⑥送给,付与与妻书(第1段)①完成②内心(第2段)①扩充②体察,理解③副词,表示祈使,一定(第3段)①与其②不如③承受得住,经得起(第4段)①恰好②答应③指笔(第5段)①只是②还是③像(第6段)①偏指一方,你②靠近(第7段)①大恸②四更天重点梳理1.①同“纵”,合纵之策②同“彩”,彩饰③同“释”,舍弃④同“借”,借给⑤同“够”⑥俗同“廿”,二十2.①贵族的门客、策士等②幸福③感情丰富,多情善感④想象,揣摩3.(1)①私人的,自己的②私下,偷偷地③偏爱(2)①推辞,拒绝②使……退,击退③退回④退下⑤还、再⑥反而(3)①攻取②拔起,拔出③提拔④突出,超出⑤动摇,变动(4)①均为“自身”②身孕③身体4.(1)①在西面/在东面②向西/向北/向南③像蚕一样④在内部/在外部⑤用数字(2)①值得珍爱②追求③婚配,嫁给(3)①使……来②使……离散③使……变强④使……明显⑤使……成就霸业⑥使……快乐/使……愉悦⑦使……愉快(4)以……为乐5.(1)①“非”表否定判断②“为”表判断③“也”表判断(2)“为”表被动(3)标志词为“于”,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状语,修饰前面的动词(4)①“二十”是“国”的定语②“千里”是“地”的定语③标志词是“者”,正常语序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之天下人”(5)正常语序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考点巩固1.(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3)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2.(1)假使四位君主拒绝宾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以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得分点:向使、却、内、疏、是)(2)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得分点:重、轻、所以、术)(3)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就是我敢于任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得分点:钟情、率性)3.(1)BEH解析“其豪臣”是“赂”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其谋”是“乱”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应断开。(2)B[B项“终老不复取”的“取”同“娶”,娶妻。A项“而听细说”的“说”指言论、说法。D项“弱固不可以敌强”的“弱”指弱小。]参考译文秦国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李斯上书劝说,秦王才废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他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灭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尉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单篇梳理8促织微点夯实(第1段)①崇尚,喜好②进奉③责令④囤积,储存⑤摊派,征收⑥人口⑦总是(第2段)①从事②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③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④恰巧,正好⑤征敛⑥残破的墙垣⑦摸取⑧无⑨最终⑩成功⑪规格⑫大腿⑬形容液体湿淋淋地往下滴的样子(第3段)①准备②到,前往③开合。翕,合;辟,开④差失,不合⑤贡献,缴纳⑥像,相似(第4段)①莫非②非常相似③勉强④拿着⑤草木茂盛的样子⑥顺着,沿着⑦追逐⑧追随⑨拨开⑩立刻,马上⑪轻轻拨动⑫仔细察看⑬比不上(第5段)①私自②你父亲③算账(第6段)①覆盖②窥视,探看③就④形容跳得轻快而高⑤仔细察看(第7段)①坚持,一定②强迫,迫使③但④咬⑤脖子⑥得意,骄傲⑦一尺多。咫,八寸⑧止(第8段)①次日。“翼”同“翌”②倒下③兼词,相当于“之于”④没多久⑤上报⑥使⑦赠送,赏赐(第9段)①抵押②蛀虫,这里比喻胥吏③杖击的责罚④恩惠荫庇重点梳理1.①同“才”,刚刚②同“翌”,明(日、年),次③同“又”2.①百姓②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③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④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3.(1)①到②制定③创造(2)①即使,纵使②就,就是③立即④当,就在⑤登上(帝位)⑥假使,假如⑦就,靠近(3)①本来②所以③原因④旧交情⑤特意⑥仍旧⑦旧有的,原来的⑧过去,从前⑨故交,老友⑩死亡⑪旧,老⑫故意(4)①打开②头发,比喻极小的数量③发射④派遣⑤开放⑥发生,发出⑦出发⑧表现4.(1)①每年②用笼子③在早上/在晚上④均为“每天”⑤用草席(2)①用杖打②流着泪③成仙④有才能⑤命名⑥穿着皮衣,骑着骏马(3)非凡本领(4)①用尽②走近③变穷/变富(5)①均为“使……高”②使……倾尽(6)①认为……对②认为……奇特③认为……劣5.(1)“非”表否定判断(2)①标志词为“于”,“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状语,修饰前面的动词②“如前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焚拜”③标志词“以”,“以”与后面的名词构成状语,修饰前面的动词(3)标志为“者”,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者少年”(4)①“为”表被动②“杖”意为“被用杖打”考点巩固1.(1)城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着它们,抬高它的价钱,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得分点:昂、直、居)(2)成名的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说得对。(得分点:裨益、冀、万一、然)(3)不久在井里找到了他的尸体,于是化怒气为悲痛,头撞地,口呼天,几乎要绝命。夫妻二人面对着墙角(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所指望。(得分点:既、抢、聊赖)(4)(成名)仔细地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得分点:审谛、顿、以、劣)2.(1)BDF解析句中的“由”“更由”“既”“复”等词语描述了写文章的过程,这些词语都居于句首,所以需在BDF三处断开。(2)C[C项均为“创作”。A项“举类迩而见义远”的“类”指事物。]参考译文古代大将的指挥才能,大都出自天授。而他们面对强敌却能取胜,原因都是先了解敌兵部署的虚实,以避开敌军实力所在、攻击其薄弱部位作为百战百胜的法宝。文士写文章,又未尝不是这样?所以一个题目到手,必须先静心思考题目的意蕴和范围。由实字探求到虚字,又由有字句处探求到无字句处,这样做了之后,再周密地探求到上下四方,使题目再无其他意思被遗漏。等到弄清题意动笔写作时,一定要做到,别人用几十句、几百句还不能表达完的,我只用几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对于别人几句话就写完的,我则能写出几十句、几百句,铺陈起伏,摇曳多姿。如果这样写文章,又何必担心文章理不明、辞不达、文无神韵、文气不足呢!这就是所谓避实击虚的方法。整合迁移5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一、1.(1)D[D项均为“囤积,储存”。A项生,出生/产业。B项攻克,占领/全。C项兼并,吞并/并且,连。](2)A[A项均为“打开”。B项充实/真实。C项延续/用。D项总是/就。]2.(1)D[D项古今义相同,均为“认为”。A项古义:在于。今义:在意,介意(多用于否定式)。B项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C项古义:百姓。今义:户籍。](2)A[A项古今义相同,均为“不一定”。B项古义: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今义:客人(总称)。C项古义:幸福。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使生活上得到利益。D项古义: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3.B[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在西边。A项使动用法,使……来/动词,由彼至此,由远到近。C项名词作状语,每年/名词,年。D项意动用法,认为……对/连词,表转折。]4.D[D项主谓倒装句/判断句。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均为被动句。C项均为定语后置句。]二、1.(1)①就使六国的合纵同盟离散,让他们向西侍奉秦国。(使动用法:散)②加强王室的权力(使王室强大),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使动用法:强)③帝王不拒绝百姓,所以能彰明他们的美德(使美德变得明显)。(使动用法:明)④现在竟然抛弃老百姓使之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诸侯成就霸业。(使动用法:业)⑤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使价格变高),但是也没有买主。(使动用法:高)(2)具有使动意义的词语:纷乱。译文: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解析“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复杂混乱。参考译文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2.(1)①应该也以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幸福为乐,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意动用法:乐)②单于认为苏武节操壮烈,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意动用法:壮)③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意动用法:侣、友)④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意动用法:耻)(2)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译文:滕公对他的言论感到惊奇(认为他的议论很奇特),认为他相貌豪壮,于是释放了他而没有斩首。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对他的言论感到惊奇(认为他的议论很奇特),认为他相貌豪壮,于是释放了他而没有斩首。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