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 课件 项目六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_第1页
经济法基础 课件 项目六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_第2页
经济法基础 课件 项目六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_第3页
经济法基础 课件 项目六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_第4页
经济法基础 课件 项目六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六反不正当

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主讲人:XXX反不正当竞争法01反垄断法02目录CONTENTS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不正当竞争的概念、特征和不正当竞争行为2.理解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应负的法律责任3.了解垄断的概念和特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和认定4.理解常见的垄断行为、违反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能力目标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相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素质目标增强法律意识,树立自觉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情景引入南京花牛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南京花牛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18日,系“花牛”“花牛旅行网”“花牛旅游网”等多个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人。北京花牛天下公司成立于2009年9月29日,成立时的名称为“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0年10月19日,更名为“花牛天下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花牛公司”。二者经营活动中均包括旅游相关票品的出售。北京花牛公司在宣传和推销产品时自称为“花牛”,在进行招聘咨询时称其为南京花牛公司的分公司、在与票品供应商沟通合作时声称其与南京花牛公司或花牛旅游网有关联。南京花牛公司认为,北京花牛公司的上述行为主观恶意明显,足以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侵犯了南京花牛公司的商标的专用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南京花牛公司请求判令北京花牛公司停止使用含有“花牛”的企业名称、停止在商业活动中宣称与南京花牛公司存在关联关系,同时,消除影响、赔偿南京花牛公司的经济损失20万元等。北京花牛公司辩称:不存在侵犯南京花牛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南京花牛公司所享有的注册商标的服务类别不包括票务代理业务,南京花牛公司诉我方侵权没有法律依据;我方在商业活动中没有进行过宣称与南京花牛公司存在关联关系的误导行为;我方不存在不正当竞争,我方与南京花牛公司不是同一个经营级别,南京花牛公司针对的是散客(终端消费者),我方经营针对的是渠道(向散客销售票品的上级经销商);南京花牛公司主张的经济损失20万元,没有依据,我方不应当赔偿。试分析说明北京花牛公司是否应该赔偿,并说出理由。Part01反不正当竞争法一、概述(一)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指商品经济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商品经营者为自己的利益在特定的市场上通过提供商品或服务,为争夺市场地位或顾客而进行较量,并产生优胜劣汰的结果。竞争有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之分。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非法的或者有悖于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与方式,与其他经营者相竞争的行为。(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及其特征1.《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对象,即在反对制止不正当竞争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因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在经营者之间形成的不正当竞争关系。(2)因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的权益关系。一、概述(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及其特征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的特征调整的是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经济关系调整的是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经济竞争关系调整的是由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引发的各种社会关系一、概述(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

1

自愿原则(交易主体按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业关系,不得强买强卖)

2

平等原则(当事人之间在从事市场交易等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3

公平原则(对任何经营者都只能以市场交易规则为准则,公平合理地对待)

4

诚信原则(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应当以诚待人、恪守信用)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特征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违法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后果具有危害性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规定1.混淆行为(1)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2)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3)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4)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对于混淆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8条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商品。违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的,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5万元的,可以并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规定2.商业贿赂行为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单位或有关人员或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对于违反规定贿赂他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9条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由监督检查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规定3.虚假宣传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对于违反规定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违反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处罚。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规定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以不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规定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1)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第(1)项中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4)教唆、引诱、帮助他人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规定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对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7条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经营者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1倍以上5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规定5.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附带提供给用户和消费者金钱、实物或其他好处,引诱购买者与之交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不得存在下列情形。(1)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2)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万元。对于违反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2条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规定6.商业诋毁行为商业诋毁行为又称为商业诽谤行为,是指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捏造、散布虚假事实,贬低、损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从而削弱其市场竞争力,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对于商业诋毁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3条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规定7.利用技术手段妨碍、破坏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不正当竞争在自然领域里的延伸,实际上属于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类是互联网领域特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利用技术垄断市场、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来进行,以及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的产品正常运行等要素。对于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和赔偿损失。01停止侵害凡假冒其他企业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持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等行为02赔偿损失行为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行为人应当给予经济赔偿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责任

(三)刑事责任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销售伪劣商品,采用贿赂手段以销售或购买商品,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强制行为人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没收违法商品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Part02反

法一、垄断的含义和分类(一)垄断的含义垄断是指特定的经济主体,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的,在其目标市场范围内进行的排他性经营活动。A“特定的经济主体”既包括大企业,也包括小企业和政府B

“特定的目的”既包含利润最大化目的,也包含扩大市场占有率、维持市场地位等其他企业目的或者是政府的社会福利目的C“目标市场”是指垄断企业或政府所控制的市场范围D

“排他性经营活动”是指垄断企业为了维持其垄断地位和限制其他竞争企业的进入,而实施的控制技术、价格或生产的活动一、垄断的含义和分类垄断可以分为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两种。合法垄断A国家为了保护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反垄断法》中明确规定的不适用反垄断法的垄断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协议、安排或协同行为,或者滥用经济优势地位,排斥或控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在某一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实质上限制竞争的行为非法垄断B二、非法垄断行为(一)垄断协议1.垄断协议的含义垄断协议又称限制竞争协议(在国外也被称为卡特尔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2.垄断协议的类型垄断协议有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的协议,包括:①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②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③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协议,包括:①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②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③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④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⑤联合抵制交易;⑥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二、非法垄断行为(一)垄断协议3.垄断协议的豁免根据《反垄断法》第15条规定,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垄断协议。(1)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4)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5)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6)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7)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二、非法垄断行为(一)垄断协议4.实施垄断协议的法律责任《反垄断法》第46条规定,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行业协会违反《反垄断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二、非法垄断行为(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1.市场支配地位的含义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2.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根据《反垄断法》第18条的规定,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1)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2)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3)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4)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5)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6)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二、非法垄断行为(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形式(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交易。(4)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交易。(5)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6)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7)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二、非法垄断行为(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4.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反垄断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1.经营者集中的含义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1)经营者合并。(2)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二、非法垄断行为(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2.经营者集中的申报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并提交相关文件和资料,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但是,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1)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的。(2)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的。二、非法垄断行为(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3.对经营者集中的审查决定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对经营者提交的文件和资料进行审查,认为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4.违法集中的法律责任《反垄断法》第48条规定,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50万元以下的罚款。二、非法垄断行为(四)行政性垄断行为1.行政性垄断行为的含义行政性垄断行为是行政机关或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反垄断法的任务是维护市场自由和公平竞争的秩序,因此,如果政府的一项行政行为明显导致对市场参与者的不公平待遇,或者是对某些企业、某些行业或者某些地区的歧视,一般应被认定为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二、非法垄断行为(四)行政性垄断行为2.行政性垄断行为的表现方式行政强制交易行政限制招投标行政强制限制竞争抽象行政垄断行为地区封锁行政限制跨地区投资二、非法垄断行为(四)行政性垄断行为3.行政性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反垄断法》第51条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三、非法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依据情节处以行政罚款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实施的审查和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材料、信息,或者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