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良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4.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朗读《回延安》

一、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3.检查字词

二、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1.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感情诵读

文本的五个部分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小结

既然诗人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十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诗人在诗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同学们可以反复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认真揣摩。

六、布置练习。1.熟读诗歌。

2.任选某一部分试着从比兴、用词、修辞等手法赏析。

第二课时

---品读《回延安

课前复习

1.贺敬之是当代_________________。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

《》。主要诗集有《》《乡村的夜》《放歌集》《》等。

2.信天游,也叫“”,是流行干陕北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其形式通常为

0

答案示例:1.诗人剧作家白毛女朝阳花开

贺敬之诗选2.顺天游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

一、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明确:(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只是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的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陈说,从而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倒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儿在歌唱、欢笑。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

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诗人成长,因此,诗人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紧紧连在一起一样,延安的父老乡亲与诗人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歌表达不宜直白,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

第三部分主要写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景,请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亲人相见时的热烈、真挚之情,延安人的成长和他们美丽、淳朴的心灵的。

明确:(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形象,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情投意合,谈话内容异常丰富。

四、朗读第四部分,思考

第四部分中“母亲延安换新衣"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一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

明确:(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情感。(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诗人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使延安之“新"跃然眼前。

五、朗读第五部分,思考

1.第五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将这部分内容放在最后

明确: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公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写既能突出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诗人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诗人赋予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使人读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前进,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2.本诗于1956年3月9日写于延安,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结尾是不是与现实矛盾呢

明确:不矛盾。“再回”紧扣题目和开头第五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中的“回”字,首尾呼应,结构圆融。虽然诗人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诗人怎么舍得呢因此,诗人用了这样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达自己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同时,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诗人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诗人人虽没有离开,但思想已经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未来延安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赅,意深而情更深!

六、小结,布置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2.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第三课时

---探究《回延安》

课前复习

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一、内容探究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2.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明确: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申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回”回到,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生活家园,一下子把延安和自己的关系揭示出来了。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字能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回"是全诗的诗眼,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4.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明确: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5.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明确:(1)运用拟人、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2)运用凝练的词语表现情感。

6.延安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明确: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延安精神的内涵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写法探究

1.比兴手法。

(1)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明确: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

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明确:比兴手法写出自己和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2.多种修辞手法。

(1)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明确:夸张,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

(2)“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明确:拟人: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3)“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明确:运用拟人修辞,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的感情,也揭示了“我"和延安的关系。

(4)“—条条街道宽又平……—排排绿树迎春风”明确:排比,有气势,显示延安的繁华。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凝练的词语如: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

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2)“抓”“贴"动作急遽,感情深挚。

“搂定”——“搂"拥抱,亲热;“定”紧紧的;“扑"干净利索,表现对延安母亲的依恋

4.鲜明的地方色彩。

(1)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

(2)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使用了民歌中的修辞手法。

(3)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白生生"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课堂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哥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及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