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时优化练习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时优化练习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时优化练习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时优化练习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时优化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时优化练习含答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课时优化练习1.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A.缉拿烟贩 B.没收鸦片 C.虎门销烟 D.对英作战2.1987年联合国大会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一纪念日的设立来源于()A.虎门销烟 B.公车上书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3.“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A.维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促进文化交流 D.加强友好往来4.“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A.维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促进文化交流 D.加强友好往来5.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A.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6.下列人物牺牲在虎门炮台的是()A.琦善 B.陈化成 C.关天培 D.陈玉成7.在谈到道光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8.战败赔款几乎是大清王朝在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必有条款,下面规定的分期赔款清单最有可能出自()·此时交银六百万圆;·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圆。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圆加息五圆。A.《辛丑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南京条约》9.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具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0.1843年,英国从中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约是()A.《尼布楚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虎门条约》11.“公元1840年4月7日星期二,在英国下议院,一场异常激烈的辩论足足进行了三天,但是让他们激烈争论的不是英国的法案和政令,而是攸关万里之外另一个国家国运的决策”。“辩论”做出的决策导致了()A.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日本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2.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史料;后者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以下可以作为研究鸦片战争的第一手史料是()A.纪录片《中国通史》B.电影《鸦片战争》C.历史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的记载D.《南京条约》原件13.勿忘侵略,铭记历史。材料: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把侵略扩展的矛头指向了幅员辽阔的中国。①________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②________》,……——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请把材料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据材料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据所学知识回答,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实际上是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后期的基本特征是“上升”。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内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沉沦”从哪场战争开始?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哪一事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对手是?材料二:1842年《__________》签订之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当一个国家不能全部独立地拥有领土、关税、司法主权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主权完整就遭到破坏。(3)将材料二中《__________》处填空,并指出这一条约中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的条款分别是什么?材料三: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砸开封闭的铁罐头”指的是?(5)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2.答案:A3.答案:B4.答案:B5.答案:D解析:林则徐、关天培、定海三总兵、陈化成都是清朝官员,三元里人民属于农民阶级,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不能反映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排除AC;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鸦片战争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B。故选:D。6.答案:C7.答案:B解析: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期间,正值道光帝在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B符合题意。故选:B。8.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圆”,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所以D项正确;A项所述的条约赔款列强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所述的条约赔款日本白银2亿两,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所述的条约赔款英、法两国增为800万两白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9.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A。10.答案:D11.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为1849年,与题干中1840年不符,故A项错误;B.根据题干,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讨论“攸关万里之外另一个国家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辩论以是否对华宣战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下议院通过了发动战争的决议。1840年中英爆发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这个“决策”导致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主要来源于美国而不是英国,故C项错误;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中1840年不符,故D项错误。12.答案:D13.答案:(1)1840、南京条约。目的: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2)影响: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目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为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2)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4.答案:(1)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2)鸦片战争;虎门销烟;英国。(3)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英协定关税。(4)打开国门(结束闭关锁国)。(5)加快中国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进化(有利于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解析:(1)内涵:根据材料一内容,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沉沦和”“上升”两个阶段。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历史),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中国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境,包括外部侵略、国家衰落、社会动荡等问题。而后期的近代中国历史基本特征是“上升”,中国在这一阶段逐渐走向复兴和富强,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因此,中国近代史既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历史。(2)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导火线: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对手: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3)填空: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因此,材料二中《__________》处填南京条约;条款: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一条约中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的条款分别是割香港岛给英国、中英协定关税。(4)“砸开封闭的铁罐头”根据材料三“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砸开封闭的铁罐头”指的是打开国门。(5)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是加快中国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进化(有利于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课时优化练习1.《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中说道:“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据此,可以判断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鸦片战争中割占香港岛,建立了据点 B.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2.在下表情形之下,英国()英国对华贸易额及流入中国的白银统计表(单位:万英镑)年份英国对华贸易额从英国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为英镑)出口进口1850157.4584.96.11853175.0825.657.91855127.81066.4139.11856221.61065.2321.9A.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由,发动了鸦片战争B.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再次发动侵略战争C.以调停为借口,大肆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D.要求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应纳税款须经双方协议3.1857年,英国《泰晤士报》宣称:“由于这次爆发了军事行动,现有的各种条约就此作废了,我们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我们同中华帝国的关系了。”据此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指()A.三元里抗英 B.中英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4.“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5.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这样称赞圆明园:“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这个“奇迹”毁于谁之手()A.英国侵略军B.英法联军C.日本侵略军D.八国联军6.“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的是()A.甲午中日战争B.义和团运动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7.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北京条约》签订后B.《马关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天津条约》签订后9.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我的胞兄香港(岛)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啊,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再泪涛汹涌!”其中的“香港(岛)”和“九龙”被英国割占分别是通过()A.《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10.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传教士依约深入内陆地区。这些活动()A.进一步传播了西学 B.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C.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D.促使中国融入世界1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A.侵占大片领土B.索要巨额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D.获得领事裁判权12.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林则徐被道光帝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和英军谈判B.《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材料二:年代1837—1839年1845年1846年英输华货物总值年均不到100万英镑约179万英镑约239万英镑材料三: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一些官员称其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幻想。(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4)请列举两个史实说明材料三反映的内容。14.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侵略史。请你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收。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到了堡垒一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作英吉利。——录自法国作家雨果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1839年的这场运动”和“战争”分别是哪一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这场运动”与“战争”的爆发有何关系?(2)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为什么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3)材料三中“两个强盗”指的是谁?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战争期间?(4)近代中国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并战败,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并指出导致中国战败的相同原因主要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从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和已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故选:C。2.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额增长缓慢,甚至有下降,且始终是进口远大于出口,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由,发动了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表格时间不符,排除A项;“以调停为借口,大肆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指的是俄国,排除C项;“要求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应纳税款须经双方协议”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1857年,英国《泰晤士报》宣称:由于这次爆发了军事行动……来安排我们同中华帝国的关系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D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A项;中英鸦片战争是1840年,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且不是英国和清政府的冲突,排除C项。故选:D。4.答案:C解析:据题干“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并洗劫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的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对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故C项正确;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C。5.答案:B解析:据题干圆明园……这个‘奇迹’毁于谁之手和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发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B项正确;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火烧圆明园却不是英国侵略军独自完成的,排除A项;日本侵略军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并没有攻入北京,因而不可能火烧圆明园,排除C项;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但是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已经被烧完了,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C解析:由材料“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可知,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I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还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故选:C。7.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选B。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B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传教士依约深入内陆地区”,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丛报》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英文刊物,介绍了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而上述刊物《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传教士依约深入内陆地区,搜集了内陆地区的信息。这些文章为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信息和参考,B项正确;介绍通商口岸的情况和传教士深入内地不会进一步传播了西学,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加剧了西方侵略,不会促进国人的觉醒,排除C项;中国融入世界包括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材料所述报刊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但没有到促使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所以,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侵占大片领土,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索要巨额赔款和增开通商口岸的是英法等国,排除BC项;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C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评价,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13.答案:(1)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2)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呈上升趋势。(3)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等。14.答案:(1)运动:虎门销烟战争:鸦片战争关系: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2)原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强盗:英法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4)原因:①腐朽的封建制度;②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③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闭关锁国阻碍国家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时优化练习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农民阶级反抗外国侵略的代表是()A.洪秀全 B.关天培 C.左宗棠 D.李鸿章2.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下面表格★处的内容应该是()兴起全盛失败金田起义★北伐、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初步建制C.颁布《资政新篇》 D.定都天京3.文献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规定“凡田分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好丑各一半”的分田办法。这些规定出自()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 D.《劝世良言》4.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件,其中①②处分别指的是()A.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B.金田起义、天京事变C.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D.永安建制、天京事变5.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作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的原因是()①领导者腐朽思想的日益滋长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③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的影响④洪仁玕与洪秀全政见的分歧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6.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石达开的意气用事 B.杨秀清的过错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扶清灭洋”7.太平天国运动中,出现过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作品以及相关人物是()A.《天朝田亩制度》和洪秀全 B.《君主立宪制》和麦哲伦C.《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D.《资政新篇》和洪仁玕8.太平天国运动中,列强成立“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这说明()A.太平军已经攻陷北京城 B.清军已经失去抵抗能力C.外国势力已经全面侵华 D.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9.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太平天国的失败源于时代局限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10.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历史教科书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而1933年版教科书则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上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表述反映了()A.时空观念应该跟随民族立场 B.史学研究必须揭露历史真相C.时局变化能够影响历史评价 D.社会性质可以决定史观变化11.根据下表内容,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应是()1851金田起义1853太平军北伐185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天京内讧1864在湘、淮军和洋枪队的联合进攻下失败A.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B.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C.农民阶级是革命同盟军 D.下层民众顺应时代潮流12.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上述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A.历史背景B.消极影响C.失败原因D.事件经过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会”,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哪些特点?(2)材料二中《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的结果是什么?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资政新篇》的看法。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会,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材料二: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到天京协助洪秀全总理朝政,并颁布了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件,对近代中国的出路做了开拓性的探索。在洪仁玕身上,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具有科学意识与民主精神的政治家,比起魏源在军事方面“师夷长技”的主张已前进了一大步。(1)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提出有何意义?(2)材料二中洪仁玕颁布的带有施政性质的文件是什么?(3)请写出这场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4)这场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洪秀全。故选:A。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通过西征达到全盛,在此之前的事件应是1853年北伐西征前的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D项正确;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定都天京后,由于《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实施,故不能作为走向全盛的重要事件,排除A项;初步建制指的是1852年的“永安建制”,太平天国还没有走向全盛,排除B项;颁布《资政新篇》是在天京事变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是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理想社会,出自《天朝田亩制度》,故选A项。4.答案:D解析:阅读折线图,找到序号①②对应的阶段特征,即发展和转折。由所学知识可知,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是其发展阶段;而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是其转折点。故选D。5.答案:B解析: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太平天国权断手足情指的是1856年统治集团内部因领导者腐朽思想的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而导致的争权夺利引发的天京事变,导致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因猜忌出走,导致太平天国元气大伤。①②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6.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在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故C正确;A、B都是太平天国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故错误;“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故D错误。综上故选C。7.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作品,D项符合题意;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纲领,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BC两项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中,列强成立‘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可知,列强成立了“洋枪队”说明太平天国受到外来反动势力的镇压,它们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体现了中外反动势力共同勾结,D项正确;太平军没有攻陷北京城,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军,说明不了清军已经失去抵抗能力,说明不了外国势力已经全面侵华,排除BC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A并不是题干强调的主旨,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依据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可知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时代局限,故排除D。故选:C。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6年是清政府统治时期,所以站在清政府的角度是反对太平天国运动;1933年是抗日战争时期,用太平天国运动的反侵略性唤起民众意识,从而出现对太平天国不同的评价,所以说历史评价是受到当时时局变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太平天国运动的时空观念不会因其他因素而改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真相问题,排除B项;1906年和1933年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B解析:由材料“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太平军北伐和西征,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下失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爆发到失败的过程。从过程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中外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最终失败。B符合题意。ACD材料均未涉及,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故选:B。12.答案:C解析: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这是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者享乐腐化、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争权夺利,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日渐尖锐化,1856年,杨秀清逼封万岁,结果韦昌辉杀了杨秀清,韦昌辉被处死,由于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出走,太平军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是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而不是消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涉及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1)特点:向西方学习,如创立拜上帝教,提出《资政新篇》;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等。(2)没有实行;它试图建立一个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3)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没有实行。解析:(1)特点:向西方学习,如创立拜上帝教,提出《资政新篇》;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等。(2)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原因:本身的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战争环境不允许其实现。(3)看法:《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不利的社会环境,因此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实现。14.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2)《资政新篇》。(3)天京事变。(4)天京陷落。解析:(1)文件:依据材料一信息“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主张绝对的平均主义,天下大同的思想。所以,洪秀全表达“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2)文件:依据材料二信息“洪仁珏到天京协助洪秀全总理朝政,并颁布了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件,对近代中国的出路做了开拓性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玎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3)事件:结合所学知识,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4)标志: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守城将士与敌人展开巷战,大部分战死,其余突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课时优化练习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2.1894—1897年清政府新设主要军事工厂概况(部分)开办年份1894年1896年1896年1897年厂名陕西机器制造局奉天机器局湖北军火所新疆机器局厂址西安沈阳武汉乌鲁木齐据表推知,清政府()A.扶持民族资本发展 B.调整军事工业布局C.落实百日维新措施 D.开启了军事近代化3.有人认为:曾国藩是事业功名和持家教子的成功典范,下列活动与他有关的是()①创办福州船政局②创办湘军③创办安庆内军械所④创办轮船招商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4.清政府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海军初步建成是在()A.19世纪60年代B.19世纪70年代C.19世纪80年代D.20世纪初5.清政府初步建成的三支海军中,规模最大的是()A.南洋舰队 B.北洋舰队 C.福建舰队 D.广东舰队6.下表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一所新式学堂的部分课程设置情况,据表中内容,可以推断该新式学堂是()时间(年)课程内容1862英文1863法文、俄文(后增加德文、日文)1867增设算学、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等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黄埔军校7.下列有关洋务运动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C.创建福建、南洋等海军 D.由李鸿章等官员发起8.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到洋务运动的是()A.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C.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一次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的运动9.“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据此观点,洋务运动()A.推动了世界产业革命进程 B.实现了中国民众思想解放C.构成了中国近代化一小步 D.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10.1878年,清政府向左宗棠发布圣谕,西征军中如果有将才要多多留意,可用于处理新疆地区善后事务,清政府此举意在()A.防止英国渗透B.巩固西北边疆C.完善科举制度D.加强君主专制1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率军收复新疆的进攻的策略是()A.“浑水摸鱼” B.“走为上计”C.“无中生有” D.“先北后南,缓进急战”12.“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在此方略指引下,清政府派遣钦差大臣从沙俄手里收复了新疆。如果为这位钦差大臣量身打造一句台词,最符合的是()A.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B.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C.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减少10万匹。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材料二:“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什么?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什么?这场运动中有哪些代表人物?(请写出两位代表人物)(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场运动的积极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这场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启示?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认为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必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于是他们打起“自强”“求富”的牌子,主张推行洋务“新政”。——摘编自龚书铎、方攸翰《中国近代史纲》材料二: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先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近代化的军队,第一,需要近代化的军器,所以有江南及天津两个机械制造厂的设立……第二,新式军器必须有技术人才去驾驶,所以设立武备学堂和派遣军官出洋留学。第三,近代化的军队必须有近代化的交通,所以有造船厂和电报局的设立,以及铁路的建筑。第四,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好几倍……所以……要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摘编自蒋廷激《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洋务运动并未能完成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代任务,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却以失败而告终。它的出现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曾经带给人们以某些新的希望,但希望破灭之后留下的则是更大的失望。——摘编自余明侠《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旗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一位代表人物。(2)依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探索的方向或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的失败之处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后,中国开始对西方的冲击做出积极的回应,有了一种向西方学习的倾向,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起了洋务运动,A项正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民族危机加重,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变法图强,排除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提出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B3.答案:D解析:结合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曾国藩创办的湘军和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②③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④的ABC。故选:D。4.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清政府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故G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兴起,但清政府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海军初步建成是在19世纪80年代,故A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建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故B项错误;清政府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海军初步建成是在19世纪80年代,而非20世纪初,故D项错误。故选:C。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水师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故B项符合题意。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广东舰队不是规模最大的舰队,排除ACD项。故选:B。6.答案:A7.答案:A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达,题干选项中选项BCD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选项A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评价。故选:A。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组织的一场运动,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故A、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从李鸿章的话中能够看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故D项错误。故选:C。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比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兴建了一大批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构成了中国近代化一小步,C项正确;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世界产业革命进程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目标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与民众思想解放无关,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展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因此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B解析: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78年,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清政府希望左宗棠培养处理新疆地区事务的将才,说明统治者意在巩固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与防止英国渗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完善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1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率清军分三路挺进南疆,攻占吐鲁番,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D项正确;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率军收复新疆的是左宗棠,他采取的策略是“先北后南,缓进急战”,而不是“浑水摸鱼”“走为上计”“无中生有”,排除ABC项。故选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当时左宗棠收复新疆,而材料“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赞扬了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伟大业绩,D项正确;A项出自谭嗣同的名言壮语,排除A项;B项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B项;C项反映的是甲午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壮烈殉国,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西方的先进技术;(3)人物: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3)积极作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启示: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解析:(1)运动:根据材料一“上海轮船招商局……湖北官办织布局后……”和材料二“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结合所学知识,上海招商局、湖北官办织布局都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故“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根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根据材料二“……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材料二中“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的是西方的先进技术。人物: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3)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减少10万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是对外国资本入侵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根据材料一“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本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反映的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我认识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4.答案:(1)自强、求富;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2)方向或领域:创办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兴办新式学校。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3)失败之处: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解析:(1)依据材料一“……于是他们打起‘自强’‘求富’的牌子,主张推行洋务‘新政’。”可知,洋务运动的旗号是自强、求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2)依据材料二“第一,需要近代化的军器,所以有江南及天津两个机械制造厂的设立……第二,新式军器必须有技术人才去驾驶,所以设立武备学堂和派遣军官出洋留学。第三,近代化的军队必须有近代化的交通,所以有造船厂和电报局的设立,以及铁路的建筑。第四,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好几倍……所以……要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概括可知,洋务运动探索的方向或领域是创办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兴办新式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3)依据材料三“洋务运动并未能完成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代任务,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却以失败而告终。它的出现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曾经带给人们以某些新的希望,但希望破灭之后留下的则是更大的失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失败之处是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课时优化练习 1.“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为悼念右图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一起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而写。这位民族英雄所参加的战争()A.有左宗棠、丁汝昌等人牺牲 B.黄海海战全歼北洋舰队主力C.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避战求和 D.签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平壤战役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坊之战4.在山东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解说员,你将向参观的人们介绍哪些内容()①林则徐率军抵抗英军②邓世昌为国捐躯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④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日本侵华的重要组成部分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5.“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由此可知,一些有识之士预见了《马关条约》的签订()A.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C.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6.1895年5月,台湾人民群情激愤,“一律准备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台湾人民群情激愤”是因为()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7.“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是台湾人民因为哪个条约的签订而集会示威()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8.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 B.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9.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这场战败()A.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导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1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时,曾在三幅图片前久久凝视,其中一幅就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列强瓜分,鹰犬环伺)。当时出现《时局图》中时局的国内背景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时 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时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马关条约》的签订后11.1895年以后,列强称中国为“正躺在死亡榻上”的“远东病夫”,提出要将“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提上议程。这个“分配”活动的开端是()A.三国干涉“还辽” B.黄海大战的爆发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12.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面对的问题已不再是过去所说的强或弱,而是更加冷酷的存或亡了……”这主要基于()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沦为了列强统治的工具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D.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13.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分水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材料二: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材料三: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藤原洋认为,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认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应对。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应对中国。——摘编自蒋丰《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他是谁?他的壮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5)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生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14.甲午中日战争是一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个悲壮的故事,让我们穿越战争硝烟,回望甲午风云。【甲午风云•一页沉重历史】材料一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1)日本有些人认为:“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的因素引起的。”结合材料一,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黄海海战•一个悲壮故事】材料二(2)概括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悲壮故事及其体现的精神。【马关议和•四万万人恸哭】材料三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在华设工厂,开放四口岸。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3)请分析“在华设工厂,开放四口岸”的危害。【瓜分狂潮•亡国灭种危机】材料四(4)《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绘。指出该图反映的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9月,日本舰队在黄海袭击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放炮,击沉致远舰。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C项正确;丰岛海战揭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平壤战役中左宝贵牺牲,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以身殉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可知,黄海海战中,致远、经舰、定远、镇远等舰官兵英勇抗敌,不畏牺牲,B项正确;黄海海战是抗击日本侵略的海战,与英军无关,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解析:林则徐与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中反抗英国侵略有关,②③④都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因此选C。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可以看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内容,排除A项;题目没有涉及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排除B项;题目没有涉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故选:D。6.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的签订。根据材料“1895年5月,台湾人民群情激愤”“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出现了台湾人民发起反割台斗争,愿与日本决一死战的情形,故C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故排除A项;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故排除B项;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故排除D项。7.答案:B解析:由材料“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可知,这反映的是台湾被日本割占的史实,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中国的台湾,所以材料中的集会示威是因《马关条约》而起的。故选B。8.答案:C解析:据“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可知,材料表明晚清绅商救亡图存意识增强,选项C符合题意。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和所学可知,“中国战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刺激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南京条约》的签订使香港岛割给英国,后来导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了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权利、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时局图》是列强在华抢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生动表现。根据题意,D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是1842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是185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A符合题意;黄海大战的爆发是在1894年,B排除;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C排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排除。故选择A。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B项错误。中国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但不是“更加冷酷的存或亡”。D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没有改变。13.答案:(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2)人物:邓世昌。民族精神:勇敢反对外来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3)原因:中国军事力量和作战技术相对落后;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团结一致;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未能全力以赴;仅依靠政府力量,未发动广大民众参与。(4)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努力奋斗,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解析:(1)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一信息“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2)人物:根据设问信息“甲午中日战争”“致远舰管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民族精神:邓世昌的壮举体现了为民族、国家利益勇敢反对外来侵略、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3)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军事力量和作战技术相对落后;根据“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应对。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可得出: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未能全力以赴;仅依靠政府力量,未发动广大民众参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团结一致,这也是战败的原因之一。(4)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使命: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符合新的历史时期,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即可。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努力奋斗,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14.答案:(1)不正确。日本侵略中国早有预谋,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2)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冲向敌舰,最终壮烈殉国。体现了为民族、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3)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开四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4)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优化练习 1.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人在京参加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这一事件()A.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C.拉开了中国的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3.下表中这些学会宣传的主要观点是()近代中国创办的学会(部分)名称地点备注强学会北京由康有为发起上海强学会上海创办《强学报》南学会长沙由谭嗣同等倡建蜀学会成都创办《蜀学报》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维新变法 D.民主共和4.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5.下图为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统计示意图,对此可以解读出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始出现 B.“变法、图强”思想传播日益广泛C.“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民主、科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6.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斥洋务派满足于练兵、制器、开工厂、修铁路等,“变法不知本原”。据此,梁启超主张()A.全盘否定洋务 B.推翻封建帝制 C.推行政治变革 D.进行文学革命7.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