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的特点_第1页
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的特点_第2页
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的特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的特点

贵州东北部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市北部的五江流域。该居住区是典型的高原山区。除了河流和河流,还有山谷。这座山又高又陡,交通不便。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形成了黔东北土家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及民族文化。在土家族民族文化中,高腔山歌独秀一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态上保持了完整的“原生态”特征。土家族高腔山歌是从“竹枝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反映了黔东北土家人的生产、劳动、生活等方方面面,也是土家人用来抒发情感、传递信息、调剂情趣、振奋精神的重要方式。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主要分布在铜仁市郊、思南、印江、德江、沿河、石阡、江口、务川、凤岗等县市。其演唱类型、润腔、唱词和旋律的特征因地域的特性表现得十分鲜明。笔者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以及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检索表明,国内尚无以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为对象的专门研究。在笔者多年的采风、访谈及文献等方式搜集的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的音乐特征给予分析研究。一、演唱形式及特点作为戏曲声腔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声腔系统,高腔从明代中期开始向全国各地流传。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与发展,高腔与各地民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在各地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变异,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音乐风格的高腔山歌。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在其流变的过程中吸收了川剧的高腔。土家人在演唱高腔山歌时,一般是把嗓音提高一个八度来演唱,并采用真声与假声相结合的技法。鲜明的地域性是否是这种独特的演唱风格的成因呢?这也是导致笔者进行此项研究的基点。土家族高腔山歌在内容上,覆盖了土家族的生产、劳动、生活等方面。族人能歌善舞,即兴歌唱是其演唱方面的一大特征。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路途相遇,以歌对答;上山拓荒薅草,击鼓助威;砍柴放牧,以歌唱景:春播秋收,以歌祈愿;谈情说爱,借歌抒怀。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在民众的时代传唱中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口头文本,这体现了土家人的生活选择与文化选择。演唱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劳动调剂类:土家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为了消除疲劳、振作精神,调动和激发劳动积极性时所唱的高腔山歌,这里把它归为劳动调剂类高腔山歌。其特点为歌词简洁、朴实,旋律高亢、自由。最典型的有《栽秧歌》、《犁田歌》、《薅草歌》等。②休闲对唱类:土家人在休息闲暇时,要对歌进行娱乐。这一类的高腔山歌,土家人叫问答歌,有的地方也称盘歌,以“对”为主,一问一答,讲究“说得赢问得输”,故土家人有“盘根生”之说,即刨根问底的意思,这类高腔山歌叫做休闲对唱类高腔山歌。突出的特征是歌词比喻形象生动,问答有趣,融谜语于歌中,曲调悠扬易记。最突出有《盘歌》、《交情》等。③生产自娱类:土家人在人数少或单一的生产、劳作时,为了解除生产劳动中的寂寞,独自消遣娱乐而演唱的高腔山歌,类似于自言自语,不一定要有听众的这一类高腔山歌,我们称其为生产自娱类高腔山歌。代表性的歌曲有《望牛歌》、《扯谎歌》、《打渔歌》等。演唱的内容朴实健康,表现形式多用反衬、比喻,音乐旋律悠扬婉转,轻松自在,给人以淳朴的美感,如下例。④谈情说爱类:土家族高腔山歌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上山砍柴相遇,隔山劳动相逢时互诉爱慕之情所唱的山歌,常常采用比喻、暗示、影射、衬托和双关语等手法来表达他们的态度和心思。他们歌唱花草山川、吟咏太阳、月亮、星星来表达彼此爱慕之心,歌词委婉、雅致、含蓄、美妙,曲词流畅,引人入胜。最具代表的歌曲有《太阳出来照白岩》、《大雨落来细雨飘》、《十朵梅花开》等。二、演唱中的降b产品润腔是歌唱者在演唱中运用语言中的语音、语调及装饰音对旋律进行修饰、润饰,使旋律越加生动、感染力更强,更具表现力的演唱技法。一首具有特色的山歌,除了地域特点和色彩及调性、旋律的构造不同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润腔特色的运用。同样一首高腔山歌,不同地区的歌手来唱,由于润腔运用得不同,演唱的特点与色彩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土家族高腔山歌的演唱,具有高亢、嘹亮、奔放的特点。歌曲引子自由延长较多,旋律高潮部分多以大跳进行,节奏自由富于变化,拖腔较长,常运用“甩腔、滑音、直音、颤音”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润腔手法进行表现,配以衬词、方言,使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如大山一般绵延悠长。①甩腔特点:甩腔是演唱高腔山歌时,为使声音达到悠远效果的一种歌唱润腔技法,具有声音大、冲击力强的特点。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演唱时多运用于句末衬词,拖腔时值较长,在句末常有下滑音色彩。土家人在演唱高腔山歌时往往是隔江、隔山进行,距离在六、七十米,甚至百米之外,为了使演唱的声音能达到悠远的效果,他们在长期的歌唱实践中摸索出了甩腔的发声技法,该技法要求唱时吸气深至小腹,运用小腹肌肉群的“弹力”快速送气,巧妙的将声音从上口盖向前用力“甩出”,从而获得高质量甩腔效果。甩腔符号用“”1表示,如下例《望牛山歌》2(甩腔)。②滑音特点:滑音是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演唱中一种重要的润腔手法,运用非常多,极富变化,演唱中有较强的装饰功能,滑音的运用体现了土家人粗犷豪迈的性格。从滑动方向来看有上滑、下滑。唱上滑音时气息在结束时迅速上提,之后声带突然放松,同时截住气流,用短又重的头腔声音形成向上扬的声调,是一种渲染情绪比较夸张的唱法;下滑音多用在乐句间,半终止及终止处,也可用在同音之间或不同音之间,演唱长音下滑音时一般作渐弱处理,声带先紧后松,气息下沉。演唱滑音时要求始终保持连贯流畅,形成优美动人的声音线条,在不同的歌曲中,滑音在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还有种种细微变化,能表现多种多样的情感内涵并体现不同的风格特征。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演唱中运用下滑音要多一些。下滑音符号用“”3表示,如下例《这山望去那山高》2(滑音)。③颤音特点:颤音是土家族高腔山歌润腔中最具特色,使用最多的一种演唱技巧。这种技巧多用于土家山歌的引子部分,演唱时靠运用气息的强弱变化和喉头给力的大小而产生。演唱中一般以某个本位音为基音,围绕其上方或下方,声音作无固定音高的颤动,这样发出的声音有强烈的抖动感。这种抖动产生了美妙的声音装饰效果,这种颤音的装饰效果使人的声音与大山的连绵起伏融为一体。土家人在演唱山歌时是随性而唱、即兴而歌,因而演唱时运用的颤音都没有固定的音高,而山歌手们唱出来却是那么自然、那么美,好似顺理成章,犹如自然天成一般。颤音符号用“”4表示,如下例《大田栽秧行对行》2(颤音)。④直音特点:直音在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中广泛使用,在音乐上表现出直畅自由的山歌基本特性。居住在大山里的土家人,具有山一样的性格,这种性格表现在音乐中,使其音乐旋律具有直畅性。直音的唱法是用较强的气息冲击声带从口腔中间所发出的喊唱声,具有爆发力、号召力强的特点,多用于领唱。直音符号用“”3表示,如下例(直音)。从以上几种土家族高腔山歌中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润腔来看,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在演唱中的润腔非常独特,唱腔有着鲜明的地域个性。但单个润腔技法在演唱中,不能孤立使用,这样就会失去音乐的魅力。实际演唱高腔山歌时,常常是多种润腔相结合、交替进行的运用。同时,还要根据歌曲的需要,调整音色的明、暗,音量强、弱,加入声调、语调、语气、表情等诸多因素才能完整的表现土家族高腔山歌。三、高腔失学及旋律特征我们知道根据音程的远近关系,进而形成音乐的旋律模式。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极富旋律性,其横向音程关系的变化非常丰富,旋法多用两种:一为级进,分上行和下行,其功能在于保证旋律的流畅、丰满而不呆板;二为跳进,其功能为了增强旋律的个性色彩及乐曲的力度和张力。在黔东北很多土家族高腔山歌多用跳进来进行,一般以三至五度较为常见,也有七、八度的大跳。其旋律音域跨度上多在八度与十二度之间,最高音可至“小字三组d3音”,声音高亢嘹亮,在节奏上多为四二拍和四四拍节奏模式,自由舒展,可快可慢,节奏规整,首尾常用散板。综上所述,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是土家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生存方式以及语言等与其他地域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该地区高腔山歌独特的音乐特征。本文首次将黔东北土家族高腔山歌按其歌唱功能类型,分为劳动调剂类、休闲对唱类、生产自娱类、谈情说爱类四类,并对其润腔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所引谱例有关的润腔符号标记,是在参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符号作为“甩腔”、“”符号作为“滑音”、“”符号作为“颤音”、“一”符号作为“直音”的润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