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世仕进考述_第1页
宋氏家世仕进考述_第2页
宋氏家世仕进考述_第3页
宋氏家世仕进考述_第4页
宋氏家世仕进考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氏家世仕进考述

“春明宋氏”家族自宋代龟壳成为官方名称以来,在贫困中发展起来。龟符之子皋,已是宋真宗朝著名的馆阁文臣,而他为当代硕儒杨徽之所青睐,入赘佳婿,更对“宋氏”家学的丰富和成熟奠定了基础。北宋中期,宋绶官至参知政事,遂使其家族跻身于名门望族之列。宋绶之子敏求、敏修,熟知典章制度,长于撰述;而其孙庆曾、匪躬、尚贤、正功等亦有功于宋室。当然,这一家族也未能超越北宋望族由盛至衰的普遍规律,到南宋时,已经是人才凋零,渐告式微。虽说其真正的兴盛时间还不足百年,但“春明宋氏”世代相继,不断以文章“世其家”,在文学、史学及典章制度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受到当时士大夫的高度称赞。然迄今为止,有关宋氏家族、家学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许多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本文的讨论还得从考察“宋氏”世系开始。一有关“春明宋氏”家族的仕宦和文化基础“春明宋氏”籍贯为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据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宋绶,字公垂,赵州平棘人”,(1)苏颂所撰《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也称敏求“世为赵州平棘人”(2)。徐自明撰《宋宰辅编年录》卷四(3)、王偁《东都事略》卷五十七(4)称为“随州(治今湖北随州市)平棘”,黄震《古今纪要》亦记为“随州”(5),实未确考。因为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6),故宋氏家族亦被目为“常山宋氏”(7)。后人称之为“春明宋氏”者,盖因宋绶始居春明坊,而子孙繁衍于此之故。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二“本朝望族之盛”条云:“宋宣献居宣明坊,亦以巷名目之。”(8)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春明退朝录》解题云:“龙图阁直学士常山宋敏求次道撰。所记多故实。其父宣献公绶居第在春明坊,如晁氏称昭德也。”(9)“宋氏”起家之祖有史料可考者,为宋绶祖父宋龟符。苏颂撰敏求《神道碑》称,敏求“曾祖龟符,本州岛别驾”(1)。范镇撰《宋谏议敏求墓志铭》,也提到“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人。世事王氏,曾祖龟符犹为王氏平棘令,赠太师中书令”。(2)宋皋(991-1040),龟符之子。《长编》中有关于他的记载,卷六十三“景德三年”条云:“先是,三馆职事官多不时进用,及上即位,郊祀止加阶勋,故有累年官不迁者,己巳,诏京朝官任馆职,自至道三年至今不迁官及衣禄二十年者悉以闻,于是直集贤院宋皋赐绯鱼”,(3)同书卷六十九“大中祥符元年己巳”条云:“命秘书丞、直史馆刘锴摄将作监,与内侍张承素领徒封圜台石,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宋皋与内侍郝昭信封社首石,并先规度。锴、皋请对便殿,以式进御”(4)。范镇所撰敏求墓志则称:“祖皋,太宗、真宗时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赠太师、中书令、谯国公。”(5)《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宋绶传》也记载其曾为“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6)可以说,宋皋继承并超过了父亲的宦业,跻身馆阁高官行列,这无疑为“春明宋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仕宦和文化基础。宋皋二子:长曰绶,次曰絪。宋絪或以荫入仕,宦途也并不显达。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五一《楚州防御使楚国公赠奉国军节度使夫人宋氏墓志铭》云:“夫人宋氏,开封人。曾祖龟,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祖皋,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谯国公。考絪,西头供奉官。母张氏。伯父绶,参知政事。”(7)真正能将“春明宋氏”家族发扬光大的是宋绶。绶字公垂,仁宗朝时官至参知政事,朝廷“赐其居京师春明坊”(8)。如果说之前宋氏家族还可作一般仕宦望族观,至宋绶则已位极人臣,砥柱朝廷,渐臻辉煌。《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宋绶传》记载,宋绶自幼聪颖,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后周显德进士,太宗时曾参与修撰《文苑英华》,真宗时官至翰林侍读学士。(9)宋绶天资聪颖,聪慧过人,笃志好学,终得以“以文章道德显赫两朝,佐佑仁皇,再登宰政,号令风采为时宗工”。(10)宋绶一生为官三十多年,以恩荫入仕,四入翰林,两为参知政事,一为枢密院事,得幸天子,交游名宦,仕历丰富,彻底改变了宋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为其家族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宋绶也是一个文学家,文彦博《题宋宣献书帖后》中称他“文学徳望,为一代宗师”。(11)王偁《东都事略》卷五十七《宋绶传》载其“著有文馆、记事、外制、禁林、甲乙、秘殿、遗札七集”(12),《全宋文》卷三九九宋绶小传载其著有《常山秘殿集》、《托居集》、《常山遗札》、《文馆集》、《天圣卤簿记》(13)。流传下来的则有《契丹风俗记》,《岁时杂咏》等,可谓著述颇丰。他的文章受到当时名臣士大夫的称羡,宋绶逝世后,欧阳修为其作挽词云:“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工”,评价不可谓不高,并称他“翰墨时争宝,词章晚愈新”,(14)杨亿也称赞宋绶的文章“沉壮淳丽,尤善铺赋,吾不及也”(15)宋绶有诗句云:“奇材剑客当前队,丽赋骚人托后车。江涵帝子翚飞阁,山际真君鹤驭天。”(16)宋人吴开把他的诗作与晏殊诗加以比较,称赞宋绶“不袭陈迹,甚可佳也。”(17)宋绶在史学上很有成就,宋绶先前任翰林侍读学士,曾于天圣元年同修《真宗实录》,五年,同修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皆告完成,明道二年编修《中书总例》,同修《庆历国朝会要》,未及成而卒,史称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博通经史百家之书,文章为一时所尚,朝廷有大议论,多所裁定”。(18)宋绶不仅是整个家族兴盛的奠基者,也开创了宋氏家族以史学、文学传世的家学传统。恰如晁补之所云:“宋氏自宣献公益大,德行文章语世族者必先之。”(19)宋绶的两个儿子敏求、敏修也因其父恩荫入仕,并且大都能承继家学,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凡的表现。综上所述,宋皋、宋绶父子在“春明宋氏”家族发展兴盛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奠定了宋氏后代子孙在入仕、婚姻交游和学术上的坚实基础。二宋敏求的主要成就“春明宋氏”的兴盛,既由皋、绶奠基于前,更有其子孙辈发扬蹈厉于后。宋绶是整个家族兴盛的奠基者,开创了宋氏家族家学家风,但将“宋氏”事业推上高峰的当属宋绶的两个儿子宋敏求、宋敏修及敏求之子宋庆曾。他们虽然最初都以前人恩荫入仕,但后来都能承继家风,勤学不怠。熙宁三年,宋氏家族更有“昆弟三人同年登科”(1)之盛况,可见其时宋氏子孙学行之优。宋绶子孙辈中以宋敏求尤最为著名,其清风亮节,学识博洽,长于撰述,在“春明宋氏”家族的发展史上是个永不磨灭的亮点。宋绶二子“敏求、敏修”。(2)长子敏求(1019-1079),字次道,时人亦尊称敏求为“常山公”(3)。范镇所撰敏求墓志铭载其生平曰:天圣二年,以宣献公荫,为秘书省正字,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历馆阁校勘。坐赴同舍苏舜钦进奏院会,签书集庆军判官。……今上即位,迁兵部。……降刑部。以知制诰知绛州,……是冬召还,复兵部。修实录成,迁右议大夫。……明年,加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又明年,使河北祭塞河口,还,奏河北旱,蠲其夏租。熙宁七年,为龙图阁直学士。十年……以疾终于春明坊之第,享年六十一。终之岁七月癸酉,葬于管城县马亭乡东城原之先茔。(4)宋敏求的官运并不亨通,其宦业比不上父亲宋绶,但他在文学、史学上的成就却超过宋绶,在“春明宋氏”家族史上其著述最为宏富。他善为文章,苏颂称赞他“属词谨严似权仆射,论事简切似李司空,训辞兼常、杨之温雅,篇什得元刘、之清丽,盖有湛深之思”(5),宋敏求在史学、文学、地理学上都很有造诣,其曾补编唐末六朝实录,仁宗朝同修《新唐书》,英宗朝奉诏编修《仁宗实录》,神宗熙宁年间编修仁宗、英宗《两朝国史》,未及成而卒。宋敏求家富藏书三万卷,皆略诵习,苏颂称他“生十年而承家学,摛辞据古,早有过人者。自经、传所载,师儒所传,靡不旁通而浃洽,而于唐世及本朝尤为练达。礼乐之因革,官阀之迁次,朝士大夫之族系,九流百家之略录,悉能推本源流而言其归趣”,“至于庙堂典故,学者疑义,莫不从而质之而后决。”(6)敏求亦精于笔札,“凡当时巨卿铭碣,必得敏求字为荣”。(7)可见敏求为时贤所推崇的程度。敏求好古敏求,不以门第骄人,而好贤下士,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载:“王介甫在馆阁时,僦居春明坊,与宋次道宅相邻,次道父祖以来藏书最多,介甫借唐人诗集日阅之,过眼有会于心者,必手录之,岁久殆录遍,或取其本镂行于世谓之《百家诗选》。”(8)其一生交游广泛,其中不乏名臣重卿,文坛巨匠。敏求知太平州时,欧阳修曾赋诗一首相赠,对其褒扬有嘉,(9)司马光与宋敏求交往频繁,其《传家集》中同宋敏求的唱和诗及书信有14篇。宋敏求通判西京、知太平州时,司马光以《送次道通判西京》、《送次道知太平州》相赠(10),还曾为宋敏求所撰《河南志》作序,字里行间对其极为称许。宋氏兄弟与梅尧臣交友甚笃,《宛陵集》中梅尧臣与宋氏兄弟唱和诗篇达55首之多,其诗《寄宋次道中道》即称:“日世常山公,伯仲文学均。与我数还往,以义为比邻。”(11)宋敏求善为文章,明习典礼,博物洽闻,为当时的士大夫所敬重,毕仲游称其“引大体,明是非,至可进而退以自见,虽古节士无以加诸”,(12)曾巩所做祭文对其评价则更全面,文中云:公之于古今典章沿革,得之于心,山藏海积;又于旧闻隐显纤悉析之以口,天高日白。公在朝廷,群公百司解惑释疑,公为蓍龟;公在太史,维僚与属正缪辨讹,公为耳目。今公亡矣!廷有大议,问故事者众失其归;国有大典,考前载者人失其师.况公行不絶俗,而动有常度,言不忤物,而辞无可疵……至于笃友尚旧,比义亲仁,追往烈而竞逐,岂庸态之能邻?然而早蹈厉于儒馆,晚委蛇于从臣,曾未得历禁林之献纳,任廊庙之弥纶。何鸾仪而鹄峙,忽飚逝而星沦!哭公之丧者,客不绝于门庭;吊公之家者,使相望于道路;……公搜亡而集陨,盖旁罗而远属。至于帝宅神州,祖功宗德,咸在笔削,具存方册。争日月之光辉,与天地而终极!(13)北宋史学极盛,史家众多,而能父子前后相继修国史及实录者,在北宋只有宋绶、宋敏求父子,如同汉代司马谈、迁,为当时士大夫所称慕。苏颂评论宋绶、敏求父子,称其“五朝正史、二圣编年,出于一门父子手笔,可谓家世之盛矣”。(14)宋敏修,字中道,宋绶次子,敏求幼弟。苏颂《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载敏求“早与仲弟都官君敏修,文章学问互相开发”,(15)可见敏修颇能承家学。《宋会要辑稿·选举九》载:庆历三年五月六日“赐太常寺太祝宋敏修进士出身。敏修,故参知政事绶之子,以遗恩陈乞,召试学士院中格,命之。”(1)从当时一些士大夫为其所作制词中可知,他曾担任过著作佐郎、秘书省、守监簿等职,并两为太常博士。其著有《春秋列国类纂》。宋敏修与当时宦学名流如王安石、苏颂、梅尧臣、蔡襄、毕仲游等交厚,彼此多所诗文唱和。嘉祐年间,宋敏修通判洺州时,王安石曾赋诗《送宋中道倅洺州》(2)相赠,并在敏修死后为其撰挽辞云:“文史传家学,声名动帝除。兰堂空作赋,金匮不雠书。胜事悲畴昔,清谈想绪余。吹箫索上去,归国有魂车。”(3)苏颂作有《宋中道都官》二首,胡宿《文恭集》卷十三著录有《宋敏修可著作佐郎制》,称赞其先人有史功,而敏修也能承继家学,不辱门风。敏修曾两为太常博士,其一制词为蔡襄所撰,云敏修“世以儒闻,能名其家,经术益茂,命试列等,粲然可观”;(4)另一制词为王珪所撰,称其“学古从政,裕于干能,考之有司而功令当陟”。(5)梅尧臣与宋敏修的关系尤为密切,《宛陵集》中写给宋敏修的诗就有36首。其一诗篇《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云:“吾交有裴宋,心意月影比。”(6)另一诗作则称“晩节相知人,唯有胥宋裴”。(7)宋昌言,字仲谟,宋绶从子。《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宋敏求传》载敏求“……族弟昌言。”(8)同卷《宋昌言传》载:“昌言字仲谟,以荫为泽州司理参军……稍迁河阴发运判官……迁开封府推官同判都水监……转少府监。”(9)昌言一生长于治水。《宋史·宋昌言传》、《明一统志》等均载有其为官和治水事迹。昌言一生作为管理水利的官员,颇有政绩。然其与家学之昌,并无贡献。宋绶孙辈中,能承先人遗绪者首推敏求之子宋庆曾。宋庆曾,字承甫,为敏求长子,沈遘所作《大理评事宋庆曾可光禄寺丞》称“尔祖先帝之大臣,有勤劳于国家。尔父方执史笔,以事朕左右。尔克承其世,官簿以应审官之法来上”。(10)毕仲游《西台集》卷一三《判西京国子监宋公墓志铭》云:“公以王父荫起家,守秘书省校书郎,十迁至朝请大夫,自监南京粮料院十任而判西京国子监,积勋至上柱国,封平棘县开国男,食邑四百户。”(11)庆曾颇能继承家学,好学不倦,文章典丽,著述颇多。毕仲游所撰墓志铭中称:“昔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命为籍氏,而籍谈为司典之后。今宋氏自宣献公以儒居位,凡郊丘、庙祧、会朝、礼文、官名、制度一皆出之手。至常山公益明习,而公继两人后,卷不释手者三十年,亦多知古今沿革典故,公卿大夫疑于事必咨公而后乃行,本朝之籍氏也。”又云其为人“仁厚恬安,君子也”,“平居惟家学之为嗜,虽一饮一食未尝忘其学”。(12)“元丰八年三月,哲宗皇帝即位,太皇太后垂帘共政,有司讨论垂帘之仪未备,惟公(庆曾)家有其书,乃诏公上之。”(13)可见庆曾家中所珍藏历代礼书和朝章国典之富。当年仁宗即位,以冲年难理国政,由章献皇后垂帘称制,未有故实,“宋宣献家蔵书过秘府,……于其家讨论尽得之”(14)。事隔六十多年,哲宗即位,宣仁皇太后垂帘,其典礼又由庆曾奏定,祖孙前后辉映,实成儒林嘉话。宋庆曾一生著述甚丰,有家学之遗风,毕仲游《判西京国子监宋公墓志铭》载:“公嗣常山公著《平棘集》二十卷、《河南访古录》一卷、《先公故事》一卷、《愚谷记》五卷、《纂楹中集碎金》一卷。”(15)庆曾有两儿三女,男子为宋焞、宋辉。“焞为通直郎提举秦凤路弓箭手,辉为通利军卫县尉,女曰福和、福延、福因,皆已嫁”,“公以崇宁元年十一月某日卒,年六十五,至明年二月某日葬公郑州新郑县西颜村世墓次。”(16)“春明宋氏”自宋皋、宋绶始,至敏求、敏修,庆曾,累代为名史官,均以博学多闻、善著述获誉当世,经历了宋皋、宋绶“父子同馆”(17)、宋绶、敏求父子相继掌诰(18),前后相继修国史的辉煌,敏求、敏修兄弟“并以文学见称于世”(19),及至庆曾一辈仍多有能承续家学者,与其先人前后辉映,宋氏家族“四世以名德相继”,(20)其时可谓家学昌盛、人物辈出。后随着社会嬗递与家族遭遇变故,尤其是“宋氏”家藏典籍“元符中荡为烟埃”(1),对“宋氏”家学传承亦造成了极大破坏,宋氏家族慢慢进入衰微期,昔日家学之昌茂不复存在,其后世子孙在宦途和学问方面的成就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三宋对象及其家学思想宋敏求子孙颇为昌盛,考之范镇《宋谏议敏求墓志铭》及苏颂《龙图阁直学士修国史宋公神道碑》稍有出入,范镇称其“子男九人:庆曾,殿中丞;匪躬,著作佐郎;弄孙及其次早亡;尚贤,将作监主簿;正功,大理评事;表微,将作监主簿;揆方、处仁未官。女二人,适赞善大夫王佑、大理寺丞吕希纯,皆亡。孙七人:焞,将作监主簿;燔、煜、烨、爚、火造、辉皆未官。孙女六人,长适太常寺太祝曾说,次白马县丞范祖德,余在室。曾孙女一人。”(2)苏颂记载敏求“子男九人:庆曾,殿中丞;匪躬,著作佐郎;二早夭;尚贤,将作监主簿;正功,大理评事;表微、揆方,将作监主簿;处仁,始名。女子二人,适赞善大夫王佑、秘书丞吕希纯,并先亡。孙八人:焞,将作监主簿;燔、煜、爚、□、辉、灼,皆未官。孙女七人,长适太常寺太祝曾说,次适白马县丞范祖徳,五幼未有行。”(3)两宋之交,“宋氏”子孙大多以父祖辈恩荫入仕,多任丞、郎、簿、尉等低级闲散官职,且有关记载分散凌乱。宋匪躬,字履中,(4)宋敏求次子,以荫为著作佐郎。文彦博《举宋匪躬》札子称其“名臣之后,能世其家,博学多闻,习知典故。”(5)《长编》卷四百七“元祐二年”条载:“朝奉郎宋匪躬为正字,匪躬,敏求子,文彦博荐之也。”(6)同书卷四百六十九“元祐七年”条载“正字宋匪躬为秘阁校理”(7)。元祐中著有《馆阁录》。匪躬与当时的清流名士多有交游唱和,王安国曾作《宋匪躬太祝先辈示及刘贡父伯仲三人同年登第之诗因奉》一首,秦观《淮海集》收录有《次韵宋履中近谒大庆退食馆中》(8)、《次韵宋履中题李侯檀栾亭》(9)二首,《清江三孔集》收录有孔武仲《次韵宋履中岁晏言怀》、《答宋履中见赠》、《次韵宋履中兄弟九日诗》三首(10)以及《宋履中学士挽词》二首(11)。时馆阁文人多有交游,活动内容丰富,匪躬也是其中主要人物,孔武仲《信安公园亭题名记》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况,(12)匪躬逝后,孔武仲为其做挽词,称他“文雅承三世,渊源见九流”(13)。宋尚贤,将作监主簿。(14)宋正功,以荫为大理评事。《全宋文》卷二八七九载其崇宁中知单州,并载录其诗作《题高适琴台诗刻》(据《平津馆金石萃编》卷一九,刁忠民校点)。(15)宋表微,以荫为将作监主簿,曾知解州。慕容彦逢为其与他人合作的制词云:“勅具官某:爵禄之柄在予一人,褒善录勤,夫岂虚授?尔等协力鹾事,各迪有功,宜锡恩章,俾迁位秩,往其只服,益懋厥修可。”(16)勉励之外,对其家学文章并无涉及。宋揆方、宋处仁,范镇所撰墓志铭记载两人未官,苏颂所撰神道碑则称揆方将作监主簿,处仁始名。考之史籍,宋张纲《驳程俱差遣指挥状》提到宋处仁知南剑州,并非没有为官。宋刚叔,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四《续岁时杂咏序》载“宋氏故多贤,而宣献公之孙曰刚叔”,并称他“笃志于学,不愧其先人”,“尝集宋诗人之所为,为《续岁时杂咏》,以成其祖之意”。(17)并未提到他父亲的名讳。至于宋敏求的孙辈,范镇、苏颂所撰敏求墓志铭及神道碑中除了提到宋焞曾任将作监主簿外,余皆只录其名。毕仲游所撰宋庆曾墓志铭载:“公娶燕氏右谏议大夫度之女,生两男子三女子,男曰焞与辉也。焞今为通直郎提举、秦凤路弓箭手。辉为通利军卫县尉。女曰福和、福延,福因,皆已嫁。孙六人,曰某,郊社斋郎,曰圻举进士,余女子也。”(18)宋辉,庆曾之子,“字符实,春明坊宣教公之族子”。(19)生活在两宋之交,敏求逝时,宋辉年龄尚小,故范镇、苏颂皆称其未官。《中兴小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典籍中有他为官的记载。《全宋文》卷三〇三六宋辉小传载:“建炎三年十二月,由户部员外郎迁直徽猷阁,充江淮等路发运使。次年正月,除龙图阁阁。绍兴二年正月知临安府,五月升秘阁修撰,赐三品服。后坐事落职,至绍兴九年二月,始以右中散大夫复为秘阁修撰,充京西路转运副使,权京畿都转运使职事。踰月,改充应天府路转运副使,兼提点刑狱公事。”(1)关于宋辉,庄绰称他:“无它才能,在扬州尝掖高宗登舟渡江,故被记录,历发运使,以殿撰知临安府,士民皆诋恶之。”(2)总体来说,宋辉仕途尚顺,官至三品大员,然其为官政绩乏善可陈,甚至被目为“俗而懒”(3),“政残”“性愚”(4),史籍中亦多有诟病。周必大《文忠集》和庄绰《鸡肋编》都记有他的逸事,庄绰评价他“终以扶持之劳,简在上心也。”(5)可见对其颇不认可。其文学、史学方面的成就也已无法与先辈相比。所幸的是,他给后代还能带来享有一官半职的余荫,南渡后的宋氏家族有一支徙居绍兴,即宋表微的后代,便是靠他的恩荫而列藉仕版的。宋圻,庆曾孙,曾举进士,另有一孙宋某,此二人父亲未可考。四将子以死为本,《唐父墓志》载宋氏家族在南宋,史籍可考的主要是宋表微这一支。叶适《胡朝奉大夫知峡州宋公墓志铭》载:“靖康之难,宋氏奔迸,或在蜀,或在越,事定,解州家竟不知存亡。秘阁修撰名辉,公(宋绍恭)之从叔父也,请于奉议,以公后通奉,而以修撰遇郊之恩任之,然后解州始得祀于南方。”(6)表微之子宋炤,知丰县。表微之孙宋坦,字兹匹,曾任奉议郎,赠通奉大夫。宋绍恭,表微的曾孙,字彦安。叶适为其所撰《胡朝奉大夫知峡州宋公墓志铭》载:“曾祖表微,知解州;祖炤,知丰县;父坦,赠通奉大夫。公名绍恭,字彦安,历监南安庙,明州比较务,心丧免。崇安主簿,丽水县丞,知永嘉县,两浙运司干官,心丧免。通判江州,知峡州。嘉定九年十月初九日卒,十年三月初九日,合其配蒋氏葬会稽县五云西乡秦望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