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中医学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
■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
■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I.《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3.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生理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内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一神一自然一社会
(-)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疤--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迪--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
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I.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
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
或类型的证候熨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3.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关系,最终判断为某种证型。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论治的前提、依据。
论治--辨证的目的,辨证的检验。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
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若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
鲤1: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内。
3.阴阳的相对性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整体而言: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部分而言:气机、气与血.、脏腑、经络:
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
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
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行的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日曲直一生长、生发、条达。
2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土爰稼稿…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一潜降、肃杀、收敛。
5水日润下一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制化: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平衡协调
2.五行的生克异常
1)相生关系的异常:母子相及
2)相克关系的异常;
相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
相侮一一反克,反向欺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阐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生长、生发、条达;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属木
火-温热、向上;心阳温煦作用一--属火
土-化生、承载、受纳;脾运化水谷,生化气血--属土
金-沉降、肃杀、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一-属金
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臧。肾有藏精,主水;属水
2.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克:
水克火:肾阴承制心阳,使之不过于亢盛
火克金:心阳制肺,使之不过于寒
金克木: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肝的升发太过
木克土:肝制约脾,肝的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使其不过于壅塞
土克水:脾制约肾,脾的健运可以调控肾主:水,使水湿不至于泛滥
(二)阐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子母相及的传变:
肝病传心--一母病及子,心病传肝---子病及母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侮的传变:
肝病传脾------木乘士肝病传肺------木侮金
(三)指导诊断疾病
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肝木过旺-----必乘脾土--健脾
2.确定治则和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
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具体治法:
补肾益精--治疗肝血不足--虚则补其母
肝实证,肝火炽盛--泻心火一实则泻其子
虚可同时补其子、实可同时泻其母
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温阳健脾,(肾阳,命门之火)
培土生金:补脾益肺-一培补脾气以益肺气
金水相生:补肺滋肾法--肺肾同补以纠正肺肾阴虚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和治则
治则:抑强扶弱补虚泻实
治法:
扶土抑木--疏肝健脾培土制水…••健脾利水
佐金平木--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
泻南补北--泻心火以滋肾水,治心肾不交
第三章藏象学说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
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脏(心肺脾肝肾):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第一节五脏
一、心(主血脉主藏神)
1.主血脉:指心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管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光泽2.舌质淡红荣润3.脉象和缓有力4.心胸部无不适感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1.面色无华或面色青紫
2.舌质淡白或青紫、或见瘀点、瘀斑3.脉象细弱无力或见涩、结、代脉4.心胸部憋闷或刺痛、或见心悸、
怔忡
2.主藏神
是指心有主管和调控人的精神、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和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
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睡眠安稳
心藏神功能失调:精神萎靡、神志昏迷、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失眠多梦
(-)系统联系
1.心合小肠
心有实火一移热小肠尿少尿热尿痛
小肠实热一上炎于心—心烦舌赤口舌生疮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生理: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一面部红润光泽
病理:心气血不足一面色淡白,晦滞;
心血瘀阻一面色青紫心火亢盛一面部红赤
3.开窍于舌
舌--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
心气血充足f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自如。
病理:
心阳气不足f舌质淡白胖嫩
心阴血不足-*舌质红绛瘦瘪
心火上炎f舌尖红,甚至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一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心神失常f舌强语骞或失语
4.在志为喜
生理:心气血调和一喜乐有度
病理:过喜,暴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
5.在液为汗
汗液一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毛窍(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
生理:血汗同源(饮食水谷),“汗为心之液”
病理:心有病变~异常出汗。
二、肺“华盖”
肺气的运动:
宣发:肺气向I:向外的发散作用。呼出体内浊气;
宣散卫气外达肌表;布散精微于脑及皮毛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与清肃的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
达于肾;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将体内代谢浊液下输膀胱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异常: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告终。
2.肺主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主行水、肺为水
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一切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系统联系
1.肺合大肠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一肺失肃降一胸满咳喘
肺失肃降津液不下一肠燥便秘
肺气虚弱—传化无力一便难、便秘
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3.肺开窍于鼻
鼻一司嗅觉、助发音、通行清浊之气。
4.肺在志为悲(忧)
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一悲忧适度
肺气不足一易悲善忧
悲忧过度~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5.肺在液为涕
生理:肺之阴液化涕,肺阴充足,润泽鼻腔
病理:肺为燥邪所伤一鼻干;肺为风寒所袭一鼻流清涕;肺热~鼻流黄浊涕
三、脾
1.主运化
牌主运化水谷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滤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
2.主升清
(1)上输精微: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2)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内脏口垂。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
3.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
脾不统血: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蚓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二)系统联系
1.脾合胃
生理1)脾与胃相表里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3)脾升
胃降,阴阳、燥湿相济
病理
脾气不升-胃失和降一纳呆呕恶腹胀
胃气不降一牌失健运一腹胀,泄泻
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生理: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
脾气健运一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脾气虚一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3.开窍为口,其华在唇
生理: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脾气健运一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一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口唇淡白无华
4.在志为思
生理:
脾气健旺-思维敏捷
病理:
思虑过度一影响气的升降出入,气机郁结,脾运化升清失常:不思饮食,脱腹胀闷,头目眩晕健忘
5.在液为涎
涎一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
生理:脾气和调一口腔润泽、吞咽顺畅。
病理:
脾胃不和(不摄)一涎液化生异常增多一口角流涎
脾精不足一涎液化生减少一口干舌燥
四、肝
1.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
卵行经
肝失疏泄:
脾A.头晕目眩B.泄泻
胃A.暧气,呃逆,恶心呕吐B.皖腹胀痛C.便秘
胆: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
(3)调畅情志
疏泄不及一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疏泄太过一急躁易怒
2.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不藏血:
出血:吐血、融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
血虚: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系统联系:
1.肝合胆
肝疏泄失职f胆汁分泌异常一口苦黄疸
胆汁分泌受阻一肝疏泄失职一食欲不振腹胀
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一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
爪一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
“爪为筋之余”
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一筋膜柔韧有力,爪甲红润坚韧
病理:肝血不足一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临床常见:肢体麻木手足
震颤爪甲枯槁
3.开窍于目
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肝之阴血不足一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一目赤肿痛
肝阳上亢一头目眩晕
肝风内动一两眼斜视或上呆
4.在志为怒
生理:
肝气舒畅、条达一怒而不过
病理:
肝气亢升太过(肝火)~急躁易怒
暴怒一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
郁怒不解一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
肝阴血不足一肝阳上亢一易怒
5.在液为泪
泪--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
肝气血调和一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
病理:
肝血不足一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
肝经湿热一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哆增多。
五、肾
1.主藏精(肾具有贮存和封藏精气的作用)
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性功能下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
肾阴:滋润、濡养全身脏腑,抑制气化,减少产热。
肾阳:温煦、推动全身脏腑,促进气化,增加产热。
肾阴虚: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咽干颗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肾阳虚: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
2.主水
功能失调: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
浮肿,尿少
3.肾主纳气
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II乎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肾不纳气: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
(二)系统联系
1.肾合膀胱
肾气不足,气化失职,固摄无权一膀胱开
合失约一尿频,遗尿,小便不利或尿失禁
2.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生理:
肾精生髓以充养骨骼、牙齿。“齿为骨之余”。
健聚而成脑,故脑称“髓海”。
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
肾精充足-骨髓充盛,骨骼健壮;髓海充满,思维敏捷:头发润泽。
病理:
肾精不足一骨髓空虚,小儿牙齿生长迟缓,骨骼发育不良或成人牙齿早脱、骨脆易折;思维迟钝,痴呆;
头发变白、枯萎脱落。
3.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一主司听觉。
生理:肾中精气上通于耳f听觉灵敏、聪慧。
病理:肾精亏损一耳鸣、耳聋。
二阴一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主司二便。
生理:肾中精气充足一二阴得养,二便通调。
病理:肾中精气不足一尿频,尿失禁,或尿少、尿闭;肾阴虚一大便秘结,
肾阳虚,脾失温煦,水湿不运f大便清泄
4.肾在志为恐
生理:肾精充足,蛰藏有度一恐而不过、有所节制。
病理:肾精不足,蛰藏失司一惶恐易惊
恐惧过度一肾气下陷:二便失禁,或遗精。
5.在液为唾
唾一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泌而出,能滋润口腔,滋养肾精。
生理:肾精充足,唾液丰富,吞唾养肾精.
病理:肾精不足~唾液分泌减少:口燥咽干,吞咽梗阻。久唾多唾一耗伤肾精
第二节六腑
生理特点:中空脏器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泻而不藏”
生理功能:以传化饮食和水液
一、胆
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
二、胃
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二临床强调“保胃气二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藏象学说以“脾升胃降”概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活动。
胃功能失调:口臭,脱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暧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三、小肠
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
小肠中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小肠主液”。临床应用:“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
小肠功能失调: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溃,小便短少,泄泻等
四、大肠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五、膀胱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功能失调: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至癖闭
六、三焦
二)三焦部位的划分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也有人认为包括上肢与头面部。
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下焦:是指脐下的下腹部。也有人认为包括外阴与下肢。
三)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三焦是对元气和水液运行通道的概括: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输布于全身: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都要依靠•定的管道系统,这种运行水液的管道系统,即称三焦。
2.三焦是对部分内脏及其部分功能的概括:
(1)“上焦如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象雾露•样均匀的敷布全身
(2)“中焦如返”: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描述.主要指脾胃消化饮食,吸收精液,蒸化津液的作
用。(3)“下焦如渎”:沟渠水道之意。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
名称部位脏腑功能
上焦膈以Jt心、肺宣发致布卫气、
水谷精减、律
液
吐焦如震”
中焦膈脐之间睥、胃、(肝)、胆消化、吸收效布
水铺微与颓
呻勘0沿
下焦脐以下小肠、大肠、肾、排泄糟粕和
膀胱尿液
用的概括。“下焦如渎”
第三节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似腑),功能贮藏精气(似脏)不与饮食
物直接接触,与五脏无表里关系
、脑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2)主管精神活动“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3)主持感觉和运动听
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都归于脑
(二)生理联系:
(1)脑与五脏;(2)脑与精气血津液。
二、女子胞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月经(2)孕育胎儿
(二)生理联系
(1)肾中精气(2)冲任二脉(3)心、肝、脾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肺气助心行血
(-)心与脾(血液生成与运行)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心主血-*推动血行
脾统血一血行脉道
(三)心与肝(血液及精神情志)
血行正常:心主血一推动血行;肝藏血f贮藏调节血量
神志正常:心主神明一主管精神活动;肝主疏泄一调节情志活动
(四)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肾不交: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
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下肢为其等。
(五)肺与脾(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六)肺与肝(气机的调节)
肺气主清肃下降,肝气主疏泄升发,一升一降,全身气机调畅
(七)肺与肾(水液代谢与呼吸)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一水液正常输布排泄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一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八)肝与脾(血液调控和饮食物消化吸收)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
脾(主运化)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肝藏血,调节血量;脾统血,固摄血液
(九)肝与肾(精血互化,阴阳充盛平衡,藏泄互用)
(十)脾与肾
脾(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
肾(肾精、肾阳)肾阳温煦以助脾运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升降相因: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燥湿相济: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第四章气、血、津液
第一节气
一、气的概念
气作为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
人与自然万物,皆为天地自然之气相合的产物。故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精气是生命的基础:精是气的精粹部分,是气以聚而成形,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一种形态,常与“精气”并
称。
二、气的生成
先天一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藏之于肾,
借三焦通达于全身
水谷精气一赖脾胃功能所化生
后天
吸入清气一赖肺气的功能所吸入
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三、气的运动
气机即气的运动,是指气的机能活动。
(-)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升一升其清阳降一降其浊阴
出----吐故、散布入----纳新、潜藏
(二)气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意义
3、气的升降出入是通过各脏腑不同的功能活动以及血和津液表现出来的。
并非每•脏腑必须具备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而是各侧重。
4、气机失调
气脱气闭气滞气陷气逆
三、气的功能
(J推动作用(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具有气化生热、温暖的作用(阳气)
——机体热量的来源。其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来实现的。
(三)防御作用
护卫肌肤、抵御外邪(人体正气)
----人体的抗病能力
(四)固摄作用
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控制统摄作用,以防其无故流失以及对脏器的固护作用。
(五)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1、精微物质的化生及其相互转化2、代谢产物的产生与排泄
五、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结构层次如F:
先天之气一元气后天之气一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原气、真元之气)
元气:是人体最基木、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生成与分布
源于先天一根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
长于后天一赖水谷精气滋养
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为通路沿经络系统敷布全身。
2,主要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
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二)宗气
1、生成
自然界吸入的清气,水谷精气
分布:
上出咽喉,循喉咙走息道,推动呼吸(肺):灌注心脉,推动血行;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丹田(下气海)注
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聚集于胸之
,,膻中”(上气海)
3、主要功能
•是走息道司呼吸一推动肺的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其有关
二是贯心脉行血一注入心脉,助心行血,凡气血之运行与其有关(虚里搏动)
(三)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营:营养、营运,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1、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柔(精华部分)和且富有营养的部分。行于脉中,贯五脏络六腑
2、主要功能
化生血液——经肺注入脉中,为血液的组成成分
营养全身一循经脉流注全身,为人体提供营养物
营运血液——为血中之气,具有营运血液作用
(四)卫气(卫阳)
卫:保卫、护卫,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
1、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刚悍、具有很强活力、运行速度快的部分。
2、主要功能
防御功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温煦作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调节作用:调控汗孔开合、有规律启闭,调节人体液代谢与体温
营气与卫气的比较:同源异名
第二节血
血液: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
二、血的生成物质基础
水谷精微——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肾精一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营气一血液的组成部分
津液——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量
其中以水谷精微与精为主。
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
脉管的完整和通畅。
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
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四、血的功能
1、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人体•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内含: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液(唾液、胃液、肠液,涕、泪等)。机体内,除血液之外,
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津与液的区别
津液
性状清轻稀薄,里浊粘稠,
流动性大流动性小
分布散于皮肤、肌肉、灌注于骨节、脏腑、
孔窍,并淮入于脉脑、髓等组织
功能滋润肌肉、滑利骨节、濡养脏腑、
充养皮肤补益脑髓
属性属阳属阴
生成: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大小肠参与共同
完成。
输布:虽与五脏皆有关,但以肺、脾、肾为主,并受三焦和肝的功能影响。
排泄:由肺、肾、膀胱、大肠等脏腑共同完成。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为:
同源: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
异名:性状不同;分布不同;功能不同;病变表现不同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温煦阴阳相系
血属阴、主静、主濡润阳生阴长
气主功能、血主物质
气能生血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化生血液
气能行血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1、直接推动血行运血者即是气2、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推动血行气行则血行
气能摄血一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行于脉中不外溢
联系到脏腑:
气之生血一与脾肾有关;
气之行血----与心、肺、肝有关
气之统血----与脾、肝、脉有关。
治疗:
益气生血、行气活血、补气行血、补气摄血等---血病治气,气血同治
(二)血对气的关系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行而到达全身
血能养气一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与功能提供养料,血盛而气旺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从阴阳属性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气对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一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推动激发脾胃功能;运化正常津液充足
气能行津一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气行则水行
气能摄津一控制津液的排泄,使体内津液维持一定量
联系到脏腑:
气之生津一与脾有关,
气之行津——与脾、肺、肾、肝有关;
气之摄津一与肾、肺有关。
病变:津液亏少;水液停留;津液不固
治疗:
益气生津、水肿行气、补气固津等
(-)津液对气的关系
津能载气一津液为气的载体,气依附于津而存在
津能化气一津液在肾阳蒸腾下,化而为气,升腾布散于脏腑(滋养)
病变:津亏气少;津伤气耗;气随液脱
在气与血、津液的关系中,气占有主导、统帅地位。故当它们之间发生病变时,治疗应考虑治气为先、为
重。
第六章病因病机学说
第一节病因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三因学说:
外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因: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不内外因--饮食、劳逸、金刃、虫兽所伤
一、外感病因
(一)六淫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六种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淫: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形成的一类外感性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风邪致病
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轻扬开淮病位在上头痛、鼻塞、咽痒.
(浮越)在表寒风、汗出.
病位游走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
风疹块之皮疹时除时现,此起彼伏。
多端
肢体异常破伤风之四肢抽搞、拘挛、
主动
运动角弓反张。
为百病之风寒、风热、风海、风寒海等
多蒙邪致病
长兼夹证.
2寒邪
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凝结、阻滞乂3)寒性收引(收缩、牵引
性质致病特点主要鬲症I
伤寒:恶寒、无汗
寒为阴邪寒证,伤阳气中寒:脱腹冷痛、呕吐腹
沟伴有形蹇肢冷.
蹇痹之关节冷病
款滞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伤寒之头身疼痛
中寒之踪眼冷痛
不通产生疼痛
胰理汗孔收缩恶寒、无汗、发热
收引
筋脓牵引拘急四肢拘念,屈伸不利
3.暑邪
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夹湿
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为阳邪,实
炎热高热,心烦,面红,脉洪大。
热证
上犯头目伤暑:头昏、目眩、心烦、面红-
上扰心神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升散竣理开泄多汗
伤津耗气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
多夹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何,
暑湿夹杂证
,湿呕恶,大便清泄不爽,苔黄腻.
4.湿邪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秽浊不清)(3)湿性粘滞(粘腻、停滞)(4)湿性
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犯肺一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
易伤津液,出现各
皮肤破裂,
种干燥症状
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干涩
干咳少痍,或痰粘难略,
易伤肺阴
疾中带血。
6.火(热)邪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伤津耗气(5)火邪易致疮疡
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为阳邪,买热证高热,面红,心慎,口渴,汗出,脓洪数。
牡目赤肿扁,咽喉肿痛口舌生死糜烂,牙理
症状多见于上部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
口渴飘饮,咽干唇焦舌媒,小便短赤,大
易伤滓耗气
炎便秘结,体催乏力少气.
热
高热神白,四肢抽播,两目上视,角弓反
易生风
灼张(热极生风).
炜
热迫血妄行,如吐血、略血、皿、尿血、
易动血1
皮肤发好
易扰心轻者心烦失眠;重者狂躁,神昏.谑语・
易致外疡痈肿,蔻疡,局郃红肿热痛。
(二)历气
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疫气'戾气)
疣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气•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二)饮食失宜(三)劳逸失度
(一)七情内伤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七情致病的条件1)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2)个体脏腑气血虚
弱,或个性脆弱,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能力卜.降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3、影响病情
喜则气缓,心气涣散,不能收持,神不内守
怒则气上,疏泄失常,,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悲则气消,忧则气郁
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二)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1)过饥--气血化源不足
(2)过饱一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小儿食积、“疳疾”
2.饮食不洁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1)劳力过度:一一-“劳则耗气”
(2)劳神过度:——“劳伤心脾”
(3)房劳过度:——损伤肾精
2.过逸
“久卧伤气”《素问•宣明五气篇》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2.瘀血:体内有血液停积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一)痰饮
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调导致水津停
滞的产物。质地稀为“饮”,稠为“痰”。
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表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体征,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液•类病证。
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旋阻于肺胸闷、咳嗽、哨促
阻滞气机湿困中焦脱腹胀满、恶心呕吐
阻碍气血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澳聚F局部痰核、夜历、阴疽海注
致病广泛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咳喻、眩暴、攘为、胸痹、廉痫、流注、中
病程较长风、使核、阴疽
易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失常的病证:精神不振、失眠易
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
多见厚飘舌苔
(二)瘀血
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1.形成
(1)血液运行不畅:气虚、气滞、寒邪导致血的运行不畅。(2)血离经脉外伤、气虚、血热迫血导致血离经
脉
2、致病特点
(1)疼痛:刺痛(2)肿块(3)色紫暗,有瘀点瘀斑
(4)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脉
(三)结石
2.结石的形成
(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
3.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六腑等脏器(2)病程较长,病势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4)发作缓解交替
结石致病特点
多发于六腑等脏器临床上虽有肾结石,但更多4L到
胆结石、胃结石、膀胱结石
病程较长,症状不定结石多由湿热气血淤阻,日久煎
熬而成;症状由结石的大小和停
留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影响气血、水谷、水液等运行与
排泄;可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
甚则发生绞痛一般可见到局部的胀痛、酸痛;
若结石导致通道梗塞不通,可发
生绞痛、冷汗淋漓、恶心呕吐
第七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
(-)望神
1、神的含义
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外在表现
神舌L
1癫证:
表情淡漠或神情呆滞、寡言少语或喃喃自语、闷闷不乐、哭笑无常一痰迷心窍
2狂证
烦躁不安、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力逾常人、不避亲属一痰火扰心
3痫证
突然晕倒,不醒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口中如做猪羊叫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二)望面色
2、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3、病色:青、赤、黄、白、黑
肝、心、脾、肺、肾
青色:机理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筋脉拘急
主病寒证疼痛血瘀惊风淡青或青黑-
寒盛痛剧口唇青紫-心气虚衰心阳暴脱
小儿眉鼻唇青-惊风
脏腑肝
赤色:机理热-气血充盈
主病: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午后颗红-虚热
脏腑心
黄色:机理脾虚机体失养湿邪内蕴
主病脾虚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一身俱黄-黄疸(阴黄阳黄)
脏腑脾
白色:机理:气血不荣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主病:虚证寒证脱血
淡白-血虚脱血
恍白-阳虚水泛
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
脏腑肺
黑色
机理: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
主病肾虚寒证水饮痛证面色黑-肾虚水饮
眼眶黑-肾虚
脏腑肾
(三)望形态
形体和动态
形体:形体壮实正气充盛
形体羸弱一一气血、阴液不足
形体虚胖--气虚痰盛
动态:关节不利,活动障碍一一痹证
半身不遂一一中风
舌诊
注意事项
1、光线: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
2、姿态:勿用力过度勿时间过长
4、顺序:舌质一舌苔舌尖一舌根
3、染苔(假苔)
二望舌质
1、舌神
有神一荣润有血色活动灵活一善侯
无神一干枯无血色舌体强硬一恶侯
2、舌色:淡红
3,(1)淡白舌
主病:寒证(阳气不足)虚证(气血虚弱)
(2)红绛舌
舌红有苔实热证
舌红少苔或无苔一虚热证
(3)绛舌(热盛)
外感—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
(4)青紫舌
绛紫少津一一热盛津伤
淡紫湿润一一寒凝血瘀
舌边紫斑一一气滞血瘀
胖大
主水湿、痰饮
胖大舌,齿痕舌,肿胀舌
舌质淡白多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淡红多为脾虚湿困;舌红多为湿热内盛。
瘦薄:
淡白瘦薄一一气血不足
红绛瘦薄一一阴虚火旺
裂纹
淡白裂纹一一气血不足
红绛裂纹一一阴虚火旺
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芒刺(实热)
舌尖芒刺一一心火亢盛
舌边芒刺一一肝胆热盛
舌中芒刺一一胃肠热盛
舌下络脉
正常一一长度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直径在2毫米内,隐隐呈淡紫色。
舌脉粗张一一气滞血瘀
4,舌态
强硬
舌质红而强硬一热扰心神
舌体胖大而强硬一痰迷心窍
舌强语蹇口眼歪斜一中风
震颤
舌质淡白而震颤一血虚生风
舌红绛而颤动一热极生风
歪斜
伸舌时偏向健侧歪斜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痿软
舌质淡白而渐痿一气血两虚
舌红绛而渐痿一阴亏已极
舌干红而暴痿一热灼津伤
短缩
舌淡紫湿润而短缩一寒凝筋脉
舌胖苔腻而短缩一痰湿内阻
舌红绛而短缩一热盛津伤
先天舌系带过短一拌舌
吐弄
舌体反复不自主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时间长,慢慢收回口内为吐舌一疫毒攻心正气将绝梢微伸出,立
即收回,或上卜左右舔弄口唇者为弄舌一
小儿智力发育不良动风先兆
三望苔
1、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
苔白而薄一一表证苔白厚腻一一寒湿
苔白而干一一寒邪化热伤津或燥邪伤津
黄苔主热证
苔黄而薄一一表邪入里化热
黄而干一一热盛津伤苔黄厚腻一一湿热淡黄一深黄一焦黄一灰黑
灰黑苔:灰黑而润滑一一阳虚寒证
灰黑而干燥一一热极津枯
2、苔质
厚薄反映病位、进退
薄苔一一表证厚苔一一里证
润燥反映津液盛衰
润苔一一津液未伤
燥、糙、裂苔一一津液耗伤
滑苔一一水湿内停
粘苔一一痰饮
腐腻反映湿浊与阳气的消长
腐苔一一阳热有余,蒸腾胃中湿
浊上犯一食积痰浊
腻苔一一湿浊内盛,阳气被遏,
湿浊停积舌面一湿浊、痰饮
剥脱反映胃气、胃阴盛衰
花剥苔(尖剥、侧剥、中剥)
全剥苔(镜面舌)
类剥苔(地图舌)
真假反映胃气存亡
真苔(有根苔、刮之不去)-胃气尚存
假苔(无根苔、刮之即去)-胃气大伤
舌质和舌苔综合诊察
舌质一脏腑虚实阴阳盛衰血病
舌苔一邪气性质消长变化气病
1、一致一病机单一
热证:舌质红绛、瘦薄、裂纹,舌苔黄、干燥少津
寒证:舌质淡白、瘦薄、裂纹,舌苔白、湿润、滑
问诊
1问寒热
寒一恶寒:外邪束表,卫阳被遏
畏寒:阳气虚衰,失其温煦
热一体温升高:阳热内盛,正邪相争
体温正常,自身感觉:正气不足
恶寒发热
概念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表证
表寒证一外感寒邪表热证一外感热邪
表虚证一外感风邪
但寒不热
概念病人只觉寒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
见于里寒证
新病但寒不热一寒邪直中
久病但寒不热一阳气虚衰
但热不寒
概念只觉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者,见于里热证
壮热:四大特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一阳热内盛,正气不衰(实热)
潮热:发热的时间、发热的特点及伴有症状不同
有三种潮热一阳明湖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
微热:根据临床表现、年龄的不同有三种微热一阴虚微热气虚微热气郁微热
寒热往来
概念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的症状,见于半表半里证
内容寒热往来,发无定时一少阳证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
2问汗
表证辨汗:表证有汗-外感风邪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
里证辨汗
自汗:昼间汗出,动则尤甚-气虚阳虚
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阴虚
大汗:汗出蒸蒸,汗出量多-里热炽盛
绝汗:病情危重,汗出不止-亡阴亡阳
战汗:病情严重,全身战栗,续之汗出
-疾病转折点
无汗:身无汗出-阳虚津亏
局部辨汗
头汗:汗出仅见头部-虚阳上越、湿热、热邪
半身汗:汗出仅见身之上、下、左、右
-邪气阻络
心胸汗:心胸部汗出过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
手足心汗:汗出仅见手足心-阴经郁热,阳明热盛
中焦湿热
3疼痛
实证:感受外邪,痰浊凝滞,气滞血淤食积、虫积砂石-一邪气阻络不通则痛
虚证:阳气不足阴血亏虚--经络失养,不荣则痛
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疼痛作胀一气滞
走窜痛:痛势走窜--气滞
刺痛:痛如锥刺一血淤
固定通:痛处固定一血淤、寒湿
隐痛:痛势绵绵一正气不足
空痛:痛而空虚一气血阴精不足阻络
冷痛:疼痛伴有寒冷感一寒邪、阳虚
灼痛:疼痛伴有灼热感--热邪、阴虚
绞痛:疼痛剧烈,痛如刀绞-有形实邪
重痛:疼痛伴有沉重感一湿邪
掣痛:抽掣牵扯而痛一筋脉失养或邪气阻络
问疼痛的部位
头痛
项背痛——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胸痛
属心的病变——胸痹真心痛
属肺的病变——支饮,肺热,肺痈,肺痛
胁痛
与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悬饮
皖
腹疼痛
部位划分一大腹、小腹、少腹、胃院
临床病证一虚证:气、血、阴、阳
实证:寒邪、热邪、食积气滞、瘀血、虫积等
背痛一督脉损伤感受风寒风湿阻络
腰痛——肾虚、瘀血、寒湿
四肢痛——行痹-风邪着痹-湿邪
痛痹-寒邪热痹一热邪
周身疼痛:新病--感受外邪久病-气血亏虚
脉诊
诊脉的部位与方法:寸口诊法
“独取寸口”的原因:寸口一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
脉
寸口的脏腑分属
左手:寸关尺
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
肺脾命
2、切脉的方法
时间:平旦一安静、医者调匀呼吸
五十动一」分钟以上
姿势:坐位或卧位
展臂、直腕、仰掌,手臂与心脏平齐
脉象
影响脉象的因素有哪些?
1、心脏作用2、血管情况3、管周状况
血管:
收缩、紧张度增高一紧脉
管壁硬化、硬度增高一弦脉
扩张、粗大,搏动范围大一洪脉
细小、搏动范围小一细脉、濡脉
走向变异一斜飞脉、反关脉
四、正常人脉象一常脉、平脉
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
寸、关、尺三部皆有脉
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
脉率:不迟不数,•息四到五至
呼吸频率16-18次/分脉率72・80/分
脉形:不大不小
脉势: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
常脉特点:
胃一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神一柔和有力,形体指下分明
根一沉取尺部,应指有力
常脉变异
1、季节昼夜: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2、地域气候3、年龄性别
4,饮食劳逸5、情绪
6、体格体质7、解剖变异:
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背部
1、脉位
浮脉
脉象特点: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位表浅,如水漂木
主病:表证,有力表实,无力表虚,多见于外
感病初期,久病见之为虚阳外越的重
散脉
脉象特点:散漫无根,至数不齐
主病: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
把脉
脉象特点: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沉脉
脉象特点: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位深在,如石投水
主病: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伏脉
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牢脉
脉象特点:沉弦实大而长,按之坚牢
主病:阴寒内实,疝气症痼
2、脉率
迟脉
脉象特点:来去极慢,一息三至每分钟六十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实寒,无力虚寒
缓脉
脉象特点:•息四至,常缓脉来去从容和缓
病缓脉来去弛缓怠缓
主病:脾胃虚弱,湿证
数脉
脉象特点:来去急促,一息六至每分钟•百次以上
主病:热证,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3,脉力
实脉
脉象特点:三部脉浮中沉取都有力按之充实
主病:实证各种实邪阻滞的病证
虚脉
脉象特点:三部脉举按皆无力,稍重按压即感空虚
主病:虚证-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
弱脉
脉象特点:沉细而柔,轻按不显重按可得
主病:气血虚弱,阴阳两衰
微脉
脉象特点: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阳衰气少,阴阳气血诸虚
4,利流度
滑脉
脉象特点: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血证等
动脉
脉象特点:脉形短如豆,滑数见于关部
主病:痛,惊
涩脉
脉象特点:往来艰难,涩滞不畅为轻刀刮竹,病蚕食叶
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5紧张度
弦脉
脉象特点:端直以长,如按琴弦(长、直、有力)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风证动脉硬化等
紧脉
脉象特点:脉来绷急有力,状如牵绳转索
主病:寒、痛、宿食。
革脉
脉象特点:浮弦相合,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濡脉
脉象特点:浮细而软,如水上浮棉轻按可知,重按不显
主病:诸虚,湿证
6、脉宽
细脉(丝脉)
脉象特点:脉体细小应指明显如丝线之应指
主病:气血两虚以阴虚为主又主湿证
洪脉
脉象特点:脉体宽阔粗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
主病:邪热亢盛亦见于邪盛正衰之危候
7脉长
长脉
脉象特点: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主:病:肝阳有余,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
短脉
脉象特点: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8、均匀度
促脉
脉象特点: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热实,气滞血瘀
痰饮宿食,跌打肿痛
结脉
脉象特点: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症痼积聚
代脉
脉象特点:脉来时止,止有定数
主病:脏气衰微,七情惊恐
风证痛证,跌打损伤
第八章辩证
症状:病人主观不适或不正常感觉。
体征:医者或病人通过感官觉察到的客观异常表现。阳性体征阴性体征
病:即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每种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及发生、发展规律,•种病
往往有一列的证所组成。
八纲辨证:纲:表、里、寒、热
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八类证候来概括病类、病位、病
性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的辨证方法。
一、表里辨证
表:躯壳、腑、经络、三阳经
里:脏腑、脏、脏腑、三阴经,皮毛、肌媵、经络
(三)表证的概念、成因、特点和临床表现
概念:病邪经皮毛、口鼻侵入肌体,正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
成因:六淫、疫病
特点: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的可查等。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二)里证的概念、成因、特点和临床表现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个人借贷法律协议样本
- 2024年大型商场租赁经营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家居油漆翻新工程承包协议版B版
- 2024版专利许可使用合同详细条款及标的说明6篇
- 2024年标准期货交易投资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工厂建设施工合同15篇
- 2024版技术秘密许可协议: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技术共享2篇
- 2024年度汽车维修店劳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居间人旅游业务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安装服务合同
- 学而思寒假七年级尖子班讲义第5讲二元一次方程组进阶
- 加气站的风险分析
-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报告距离保护
- 能源审计的方法程序内容
-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小学生艺术成长档案
- 白酒销售人员专业销售技巧培训ppt课件
-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意见书(范本)
- 十字绣校本教程
- 《2021国标暖通图集资料》96K150-2 圆伞形风帽
- 第三章_埋刮板输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