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字符出版不可撼动的神话,图小说、绘本、图文书等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称这一时代为“阅时代”。“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人类原本是想借助直接图像来交流的,因为技术条件不支持,才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并通过电子书签使“阅影像”如同“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文字的用量也开始浓缩了,是因为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如微博)。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正如国家有国旗国徽,企业有LOGO,商品有商标。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例证。抽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表达抽象思维的文字符号也可用非文字符号替代。某些领域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但技术的未来发展至少会使符号的重要性显著下降。有人说,读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会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用图表达就没有这样的魅力。须知,唐诗的魅力在于语言,而不是字符。语言可创造文学意境,图也可以。文学上图与影像无法取代语言,但与语言结合后并非不能取代文字。“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这是在预测未来,而不是对未来投票表决。未来不由我们决定,当看到青少年和儿童强烈地倾向于阅图时,未来实际上已被确定:无论出版人多么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情感无助于赢得未来,只会有害于判断未来。(摘编自《“阅时代”》)材料二: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因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借助直接图像交流,所以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B.有人认为唐诗的魅力无法很好地用图表达,但事实上语言可创造文学意境,图也可以。C.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D.许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可能会导致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被搅乱、文章的内在文脉中断,甚至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技术使“阅影像”可间断和接续,克服了音像传播中的缺陷,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收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B.虽然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表达抽象思维时会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C.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D.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B.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C.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在画中题诗,以诗补画,使意境更加深远,让人在看画与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D.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4.材料二有哪些的论证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5.在对待文字和图像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C2.C3.A4.①采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材料的论证更加清晰有力。②论证结构逐层推进,层次分明,使论证更加深入。③论证语言理性、严谨,注重逻辑性。5.相同点:①两则材料都认识到图像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②两者都关注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的互补与冲突。不同点:①对图像的态度不同,材料一对图像在“阅时代”中的作用持积极态度,认为图像能够激发想象力,提高传播效率,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材料二则持更为谨慎的态度,担心图像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曲解和庸俗化,甚至可能使经典作品失去深度。②对未来的预见不同,材料一认为“阅时代”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技术进步将推动图像在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材料二则更关注当前的文化现象,表达了对“读图时代”可能导致的文化和审美危机的担忧,特别是对图像可能压制文字影响力的忧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C.“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可能会造成两种结果,有可能是有效阐发,也有可能是曲解和转义,选项过于绝对。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可知,现代技术使得“阅影像”能够像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确实克服了传统影像传播中的缺陷,增强了“阅”的传播可能性,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并未使文字符号的功能发生根本性改变。B.“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表达抽象思维的文字符号也可用非文字符号替代。某些领域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但技术的未来发展至少会使符号的重要性显著下降”可知,文字符号并未被淘汰。D.“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可知,作者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疑问,并非结论。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图像也有可能对文字进行有效的阐发,这样读者也可以从图像中品味文学作品诗意语言。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强调“阅时代”的到来以及图像、影像的重要性,提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的传播方式。A.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涌现,正是技术和市场发展带来的结果,直接支持了材料一的观点。B.虽然提到图像化的写作缩短了编码与解码过程,但这更符合材料二中的“互文性”论点,而不是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因此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C.虽然提到诗画结合能增强艺术效果,但这是一个传统的艺术观念,与材料一中的“阅时代”论点并不直接相关,因此不适合作为论据。D.提到复杂图像可能让人迷失,这更多是材料二对图像的负面影响的讨论,而不是材料一中的观点,因此也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可知,材料二通过对比图像和文字各自的特点来进行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指出图像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与文字的抽象性和联想性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作者突出图像的优势和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可能影响文字的独特表达功能。材料二引用了林白的观点:“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采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来说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互文性”阐发。这一引用既说明了图像和文字可以互相补充,也引出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的可能性。根据材料二原文“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可知,材料二设想了一个极端的情况:如果读者只通过漫画式的理解来接触古代经典,他们的理解可能会变得浅薄,甚至出现误解。这种假设论证通过设立假想情境来加强作者的论点,警示读者可能存在的文化风险。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先从图像和文字的美学特点入手,通过林白的观点引出“互文性”的讨论,然后深入探讨“读图时代”带来的“危机”,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图像可能对文字的影响。结构安排上,由浅入深,逻辑严密,论证过程环环相扣。材料二的语言理性、严谨,注重逻辑性。例如,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假设语气和条件句,如“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表明作者在探讨“读图时代”的潜在危害时,保持了审慎的态度。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相同点:承认图像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原文“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可知,“阅时代”的到来预示着图像在现代传播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二原文“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可知,材料二也承认图像在现代阅读中的直观性和影响力。两则材料都认识到图像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关注图像与文字的互动:根据材料一原文“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可知,材料一讨论了图像与文字结合后可能会改变传统的文字传播方式,使阅读更加视觉化。根据材料二原文“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材料二探讨了图像与文字的“互文性”及其可能引发的文字曲解问题。两者都关注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的互补与冲突。不同点:对图像的态度:根据材料一原文“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可知,材料一对图像在“阅时代”中的作用持积极态度,认为图像能够激发想象力,提高传播效率,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根据材料二原文“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材料二对文字和图像的关系则持更为谨慎的态度,担心图像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曲解和庸俗化,甚至可能使经典作品失去深度。对未来的预见:根据材料一原文“‘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可知,材料一认为“阅时代”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技术进步将推动图像在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二原文“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可知,材料二更关注当前的文化现象,表达了对“读图时代”可能导致的文化和审美危机的担忧,特别是对图像可能压制文字影响力的忧虑。(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李敬泽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①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③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炼成诗。我又想起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北京雨燕,于宫殿的最高处栖息,不停歇地飞翔,形象独特,作者用以寄托自己对作家形象的深刻认识。B.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种写作态度的思考。C.在作者看来,李白作为“谪仙人”和“无脚鸟”,生活得不累且不牵挂,他的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成为杜甫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D.由文章内容可以推知,杜甫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别是他在“云路”和“本路”上创作的诗歌。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出北京雨燕“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的特点,能让人“目光拉得更远”,同时也喻指“不让大地拘禁”的像雨燕一样的作家。B.第②处,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C.第③处,引用杜甫的诗作,表现杜甫在年轻时也曾壮志凌云、一往无前。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甫能把苦难炼成诗的原因。8.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有人认为本文在倒数第三段就可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又写到了曹雪芹和苏轼?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齐湣王死,法章主,君王后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苏轼卷》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初遣A李信B以二十万人取楚C不克D乃使王翦以六十万E攻之F盖空国G而战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表示侥幸,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中的“幸”的意义不同。B.法章主的“主”,与《烛之武退秦师》“东道主”中的“主”用法和意义相同。C.“赵虽未亡”中的“虽”,与《报仁安书》“虽被万戮”中的“虽”意思不同。D.三晋,文中指战国时期的赵、魏、韩三国。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打败晋国执政智氏,之后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认为秦国兼并天下,不是有正道,仅仅是方法巧妙罢了,当然也并不是侥幸。B.在秦人不对齐国用兵的观点上,苏轼和司马迁的观点不同,苏轼认为秦国用安抚齐国的方法来瓦解韩、赵、魏的联盟。C.因为秦国攻取韩、赵、魏三国,所以齐国人认为秦国不会攻打他们,在三国被攻打时没有施予援手,依旧与秦国联合。D.苏轼以拔取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作喻,认为秦国轻视楚国,攻打楚国会受到严重的损失,所以秦国不灭亡是侥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2)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14.苏轼认为秦国攻取楚国的方法笨拙,请简要概括其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头五咏·栀子杜甫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节选)杜甫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栀子品种珍稀,虽然总遭受风霜雨露,但终能得其所用。B.栀子“贵在映江波”实为杜甫生出于江边终老此生的想法。C.杜甫对平凡事物的吟咏开拓了诗歌天地,区别于早年的咏物诗。D.在文学创作方面,杜甫不仅关注艺术形式,更重视“神”的观念。16.明代诗评家王嗣奭评价“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两句为“作文之诀”,既言明为文雕刻之妙,又强调为文用心之细。请据此分析第一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学习了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后,小桢被词人的高洁忠贞所感动,选取了上片“______”与下片“______”两个语意相近的句子组合作为人生座右铭,立志成为光明磊落、心地纯洁的人。(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当得知客人要来,主人会以洁净的环境迎接客人的做法。(3)小强在阅读欣赏古典诗词时,深深体会到古代诗人善于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即使是诉诸听觉的声音也能通过形象的画面再现出来,如“______,______”。【答案】(1)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俱、澄澈、缘、蓬、幽咽、芙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除父母以外,我的家人都远在一千公里之外。在我们家低矮的石屋附近,有一栋气派的小洋房,从扇形的玻璃窗和雕花栏杆的缝隙望去,这儿有我的第一个玩伴。(甲)我们一起学会了认字,懵懵懂懂地认识了“本地人”与“外地人”。她说:“我是本地人,你呢?”“我是外地人吧。”我说。她忽然冲我扮了个鬼脸:“妈妈说外地人都是怪物。”②不久后,我就回了一趟老家重庆。③每夜每夜,我都兴奋得睡不着,只好在火车上数羊,五百、一千……(乙)第三个夜晚过去,我踏上了所谓“故土”。在大巴车上的一路颠簸让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浐灞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低温仓储冷链物流优化案例考核试卷
- 医药制造业的精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方法考核试卷
- 创业空间的融资与资本运作策略考核试卷
-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07 世界近代史(原卷版)
- DB11T 387.3-2013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评定 第3部分:引水管线
- DB11∕T 3016-2018 低温食品储运温控技术要求
- 过家家课件教学课件
- 地理土壤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结构力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教师思想政治培训
-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4纸质文物病害形成机理
- 氢能源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中的新应用研究
-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应用
- 2023年1月自考00324人事管理学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舞台布景赛项规程+赛题
- 数据资产的估值与行业实践
- 暑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中秋节里的中国精神
- 消杀消毒培训课件
- 旅游保险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