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懂有道-由教材悟明读懂诗歌要有“宽度”_第1页
1 读懂有道-由教材悟明读懂诗歌要有“宽度”_第2页
1 读懂有道-由教材悟明读懂诗歌要有“宽度”_第3页
1 读懂有道-由教材悟明读懂诗歌要有“宽度”_第4页
1 读懂有道-由教材悟明读懂诗歌要有“宽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多诵读建“诗模”古诗歌阅读专题四1读懂有“道”古代诗歌创作时代之久远,场景之陌生,意象内涵之丰富,语言之凝练,情感之复杂,技巧之多样……诸此种种,导致了古代诗歌阅读的障碍。正因如此,要想读懂古代诗歌,品味到诗香,就应如沸水泡茶一样,需要“诗语的散开”“思维的发散”“场景的联想”等。一言以蔽之,读诗须具备思维的宽度。由教材悟明,读懂诗歌要有“宽度”CONTENTS目录1234一、知识面要拓宽——古诗歌基本常识建构二、词句理解要拓宽——高度凝练的“诗家语”须泡开四、读诗视角要拓宽——多方检索、汇总信息明诗意三、想象思维要拓宽——设身处地还原场景NO.1一、知识面要拓宽——古诗歌基本常识建构(一)溯源教材——由教材篇目透视古诗歌的选材必修上、下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五册教材,共选取中国古代诗歌37首。除每册最后一个“古诗词诵读”单元外,还有“文学阅读与写作”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两个任务群。这两个任务群共选诗歌17首,五个“古诗词诵读”单元共选诗歌20首。这些诗词中,出自唐宋两代的最多。下表按照时间先后排列。这些诗词作品几乎涵盖了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常考的题材和手法、内容和情感等知识点,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助手。时期选录诗歌重点解读先秦芣苢/《诗经·周南》氓/《诗经·卫风》静女/《诗经·邶风》无衣/《诗经·秦风》离骚(节选)/屈原教材中选取的唐代诗歌数量与宋代诗歌数量大致相当。宋代选11家13首;唐代选7家12首。其中唐诗作品贯穿整个唐代。这些作家作品基本能反映唐诗的全貌,古体诗和格律诗兼具,涉及多种风格流派和多种体裁、题材。两汉孔雀东南飞并序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魏晋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南北朝拟行路难(其四)/鲍照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明清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蜀道难/李白将进酒/李白燕歌行并序/高适蜀相/杜甫登高/杜甫登岳阳楼/杜甫客至/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李凭箜篌引/李贺锦瑟/李商隐虞美人/李煜望海潮/柳永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登快阁/黄庭坚鹊桥仙/秦观声声慢/李清照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书愤/陆游插秧歌/杨万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扬州慢/姜夔游园/汤显祖重点解读宋代诗词选取了从北宋早期的柳永到南宋晚期的姜夔,共11人的诗词,这些诗词基本能体现宋代诗词的全貌,风格多样,流派繁多,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均有涉及。宋代虽以词著称,但宋诗也严谨有致。词选苏轼两首,一豪放,一婉约;诗选陆游两首,一愤慨,一闲适。足见教材选材之用心。续表(二)进补知能——掌握古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Ⅰ.古代诗歌的分类类型具体阐释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定型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类型具体阐释词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时是用来搭配乐谱歌唱的。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曲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Ⅱ.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章法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2.结构章法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Ⅲ.重点掌握近体诗的结构和写法1.常见章法结构律诗常见结构①四分法:起承转合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绝句结构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1)“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等。律诗首联为起,绝句第一句为起。了解古诗的起笔之法,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文本。如较为常见的点题起笔法,即诗歌首联点明呼应标题。(2)“承”起续境承,即承接。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的关联,并紧接起句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例证。律诗第二联为承,绝句第二句为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但它不是“起”句的简单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句多为写景或叙事。(3)“转”造波澜转,通常指转折,但也有转变、变化之意。律诗之转在第三联,绝句之转在第三句。转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的思路,“转”句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常在“转”句上做文章。(4)妙“合”主旨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句(联)通常会表明题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句(联)所蕴含的情感主旨。3.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工整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工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利用“对仗工整”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相同”“语意相关”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推知诗歌中的难点。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可有效协助考生解答试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表格中的解读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分析文字。章法诗歌:江村(杜甫)作用起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①紧承诗题,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②渲染了__________的氛围承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承接上文,进一步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安宁清幽

梁间燕子自在飞翔,水中

白鸥双双戏水即时体验章法诗歌:江村(杜甫)作用转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转写家人:老伴在纸上画棋局,小儿子_______________。生活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合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尾联议论,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呼应______,圆合首尾敲针作鱼钩开篇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白话诗歌]二、词句理解要拓宽——高度凝练的“诗家语”须泡开NO.2“诗家语”是诗人为了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而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无言的。即无法,无理,无言。”因此,读懂诗歌,需要按照诗歌的语言特点去读诗,要读懂“诗家语”,要泡开“诗家语”。(一)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有的诗歌会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因此诗人注重凝练、含蓄、形象、生动的表达,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地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有以下几种类型。1.情绪的跳跃诗人在诗歌中不作任何的交代说明,但在字里行间却明明白白地体现了情感、思绪的大起大落。示例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分析“柔情似水”,两情相会,温柔缠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也不乏失落、怨恨之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不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不仅含有无限依恋和惜别之情,还含有无限辛酸的眼泪。词人情绪由兴奋到失落再到惜别,情感的跳跃融入短短三句话中,让人感受到无穷的魅力。2.时空的跳跃或从古代到今天,或从现在到将来,或从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过渡和连续。诗人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打乱生活中严谨的逻辑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创造新形象。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分析诗歌空间上的大幅度跳跃——青海、雪山、玉门关,把整个西北边境绵延数千里的风貌在极为精练的十四个字中,高度概括地描绘了出来,展示出一种空旷、迷蒙、悠远、寂寥、凄清的深邃意境,从中反映了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辛;同时与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情紧密连缀,把将士们戍国卫疆的豪情壮志和坚定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3.逻辑的跳跃这种跳跃更多地采用并列式或者递进式来完成,通过具有一定逻辑联系的意象组合来展示诗歌主题,发掘诗歌内蕴,其本质也可以说是诗歌呈现形式的跳跃。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分析诗的每两句构成的对偶关系,也是一种并列。这四句诗写的是四个方向,第一句写“黄鹂”,第二句则转写“白鹭”;第三句写“西岭”,第四句又写“东吴”。其不是线性的发展,而是呈现一种不同方向的立体状态,形成逻辑思维的跳跃流转。(二)诗歌“留白”的艺术性诗歌语言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有意省略句子成分、过渡和关联的字句的现象,也就出现了“留白”,从而给读者留下想象、思索、补充的空间。“留白”是诗歌的艺术和魅力所在。古代诗歌的省略主要有以下特点:诗句中主、谓、宾成分的省略示例:“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吾”,“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对话中上句或下句的省略示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分析: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将诗歌精简为二十个字。意象组合中联结词语的省略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续表1.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1)情在骏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送客湓浦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时体验(4)景翳翳以将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应为“(余)情在骏奔”。(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3)省略介词。省略了介词“于”,应为“送客(于)湓浦口”。(4)省略宾语。应为“景翳翳以将入(山)”。2.下面这首诗的诗句皆省略了主语,请就此简要分析。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参考答案:一、二、三、四、五、六、八句的主语都是诗人韦应物(可以“余”指代),第七句的主语是李儋(可以“汝”指代),皆被省略。[白话诗歌]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三)诗歌语序的颠倒性与语意省略相比,语序的颠倒(或词语错位)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在古代诗歌阅读中,要重视语序的颠倒(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古代诗歌常见语序的颠倒(或词语错位)类型如下:类型举例谓语前置渺渺兮予怀。(正常语序:予怀渺渺兮)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正常语序:而今在安哉)主宾互换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正常语序:黄花报霜信)定语后置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正常语序:一月夜飞度镜湖)类型举例定语与中心语互换凌万顷之茫然。(正常语序:凌茫然之万顷)状语后置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正常语序: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名词作状语前置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正常语序:休(向)北阙上书]名词作状语后置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正常语序: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3.赏析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1)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清角吹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时体验参考答案:(1)正常语序应是“百战黄沙穿金甲”,意思是经过千百次战斗,黄沙把铁甲都磨穿了。将“黄沙”提到句首,正是为强调战场上漫天的“黄沙”,突显了边塞战争的特点,以及它特有的艰苦性。(2)正常语序应是“寒清角吹”,意思是“寒风中凄清的号角吹响”。“寒”字的倒置,除了表达了写实的“寒风”之意,还使读者更多地感受到由凄清的号角所吹出的“寒”意。(四)词类活用的普遍性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名词活用作动词示例:“羽扇纶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分析: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名词活用作形容词示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分析:“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示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屈原《离骚》)分析:句中的“美”,就是将形容词“美好的”当作名词使用,代指美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示例:“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分析:“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加高;“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加长。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示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分析:句中的“重”“轻”都是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即看重;轻视。名词活用作状语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4.赏析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时体验参考答案:(1)“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泪下。该句活用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洞箫声的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全句意为: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2)“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为……而献身;“厚”,形容词作动词,推崇、看重。该句活用词语,表现了屈原坚贞不屈的气节。全句意为: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五)互文见义的特殊性“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两者结合,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的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其原意。同句互文示例:“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分析:诗句中的“主人”“客”互文,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又一起到了船上”。对句互文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分析:词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得丰富优美。5.赏析下列诗句中互文见义的妙处。(1)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李白《蜀道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望海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时体验参考答案:(1)句中“朝”“夕”互文,诗句意为“清晨和傍晚都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防范长蛇的灾难”。该句运用互文,使诗句对仗工整,音律和谐。(2)“弄晴”“泛夜”二词,互文见义,说明羌笛从早到晚都在晴空下吹奏,采菱的歌声在夜空中飘荡,营造出一幅其乐融融的渔家生活画卷。三、想象思维要拓宽——设身处地还原场景NO.3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以便正确解题,考生在阅读诗歌时要善于“补白”(设身处地还原场景)。“补白”原是相对“留白”而言的。中国古典艺术创作很重视“留白”手法的运用,画家绘红杏一朵,观者可领略春光如海;诗人叹一叶飘落,读者能想见万木凋零;无论诗或画,总能给读者(观者)留下大片想象空间。正是有了创作者的“留白”,才有了欣赏者的“补白”。(一)善补古代背景之白——还原与再现历史场景,唤醒诗词生命

1.重回古人生活情境,填补古今之变所形成的时空鸿沟历史茫茫,岁月悠悠,存亡兴废,何其多矣。然深究起来,则秦汉之分、唐宋之别远小于古今之变。绵延两三千年的古典时代,其间无论科技、文化还是政治、军事,发展都是缓慢的。只有近代科技兴起乃至当今电子信息时代,才真正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古代诗歌所描绘的境界,常常是月明星稀,一灯如豆;桥头落梅,松下泉声;长亭相送,蹇驴嘶鸣;血战沙场,马革裹尸……这样的情境,对于在高速交通和迅捷通讯条件下长大的考生如果不能通过联想、想象回到古代,又怎能区分“鹧鸪”和“杜鹃”、“梧桐”和“芭蕉”、“落花”和“落叶”呢?又如何能理解古人的真情诉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从诗中所写物候来认知季节,要求体会古代游子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之心。这对考生来说有一个很大的难处,就是难以回到古代情境。桃花谢了,梅子酸了,蛙声唱起来了,此种景况,今天的学生有多少能眼见耳闻?现代人即使身在外乡,和故乡的亲人联系或直接回家都很方便,对游子行居客地见季节变更、时光流走而念故地亲人的敏感又有多少共鸣?坐上飞机在云间穿梭的现代人和骑上毛驴风餐露宿的古代人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联想、想象来填补这个空白。品悟答案:春夏之交乍暖还寒。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2.结合诗人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读诗读一首诗,除了读诗本身,还要读“时代”,读“诗人”。(1)读“时代”如:魏晋诗多写建功立业,自然隐逸,狷介不羁;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唐朝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有反映边塞生活的,有描绘山水田园的,有献诗以求引荐的,也有写离别思乡的;北宋诗重写义理;南宋诗重抒爱国情怀;等等。又如:对唐诗,要分清安史之乱前后之别;对宋词,要知道宋高宗南渡前后之异。(2)读“诗人”联系诗人的生平思想、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来读诗。比如:杜甫,他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的诗歌多反映民间疾苦,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陶渊明,他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农村田园风光和劳动的情景,风格平淡自然、韵味隽永,语言简洁含蓄,多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怀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贴标签,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个性都不一样,还要以对作品的精准把握为依据。高考试卷中,熟悉的名家诗人一般不注释,需要考生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陌生的诗人一般会提供相关的注释;如果不提供注释,一般来说题目中涉及诗人的内容就会相对较少;如果题目中涉及了对陌生诗人的解读,又缺少相关的注释,那么考生就要完全依靠从作品里提取有关诗人的信息来作答。如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不少考生对这首词理解不透。究其原因,一是考生未能联系作者所处时代、时局来解读词意,二是考生对辛词好用隐喻的特点不了解。在这首题为《鹧鸪天·送人》的词中,作者不只抒发了离情别意,更隐喻性地表达了对“带雨云埋一半山”(朝廷中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的时局的忧虑,含蓄地抒发了对时局国事艰难(“风波恶”)的忧虑之情和对自己理想抱负难伸(“行路难”)的愤慨之情。因此,在读诗(词)时我们应该能联想、补充关于时代和作者的背景性知识,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二)善补省略跳跃之白——共鸣与同化情感体验,回归诗人生命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的古代诗歌,它的“留白”首先表现在语言的省略和语意的跳跃上。因此,读懂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要把省略、跳跃了的诗意补充完整,理顺语意。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何人?何时?)浓睡(何时?)不消残酒。(何人?)试问卷帘人(问什么?),(何人?)却道海棠依旧。(为何连声发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上括号中的问题,便是省略和跳跃所形成的“空白”所在,补充如下,诗意就清晰了:昨夜雨疏风骤,(我昨夜)浓睡(今晨)不消残酒。(我)试问卷帘人(窗外海棠花如何),(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我想:一夜风雨,海棠焉能依旧?于是急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又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该诗首句说洛阳城里逢秋至,次句言欲作家书心潮翻滚,第三句(写好家书之后,此为诗意跳跃处)说担心话没说完,末句说临近带信人出发时又把信拆开来看。应该说这首诗是很平易的。可是,不少考生由于不能看出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有“写罢家书”这个跳跃,导致诗意理解起来有困难。(三)善补言外意旨之白——感悟与思考深层意蕴,升华诗词认知古诗常常以“含吐不露为贵”,追求表意的曲折之美。每一首诗,都能给我们一种相对确定的字面义,但这只是表层的。比如我们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时,显然能从中听到弦外之音。透过表层语义,从而生成形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深层意蕴——这往往才是欣赏诗歌的正途。有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比较委婉,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我们要熟悉诗人常用的间接抒情的方式,除此之外,诗人有时或正话反说,或运用设问、反问,使情感表达含蓄。例如“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一句中的“敢”应理解为“岂敢”,“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一句中的“敢”也应理解为“岂敢”;“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句中的“可堪”应理解为“不堪”;“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句中的“忍看”应理解为“不忍看”……考生平时要对诗词中常见的抒情方式进行梳理,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对于古诗,我们要善于感受景外之情,领悟事外之理,解读诗人表达含蓄情感的经验,从有限的语言空间获得丰盈的意蕴,从而在填补言外意旨这一“空白”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一种丰富的审美情趣。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首联表面说此处当年曾有凤凰游,今日则凤去台空唯江自流;深层含意则是指昔日繁华而今日荒芜。颔联说“吴宫花草”,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当年的歌舞美人;说“晋代衣冠”,自然让我们联想到彼时的豪门贵族,二者如今一则埋于幽径,一则化作黄土。如此,该联所隐含的存亡兴废之感也就一目了然。这一联可以说是对首联含意的具体化。颈联转向写眼前美景,解读并无难度。尾联中的“浮云”“蔽日”“长安不见”皆语含深意,“长安”自然是指朝廷,而“日”则为帝王的象征,“浮云”亦即奸邪小人之喻——透过字面理解了诗人的言外之意,我们对该联所隐含的忧国伤时之感也就不难把握了。正是这种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给了读者很大的联想、想象空间,而“补”这样的“白”显然就成为读懂这类诗歌的关键所在。读诗视角要拓宽——多方检索、汇总信息明诗意NO.4读诗第一步,先通过标题、作者、注释和粗读诗句,大致揣摩诗歌大意。1.标题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其蕴含信息: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表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抓标题、作者和注释初感知1.挖掘下列标题中蕴含的信息。即时体验标题蕴含信息《答友人论学》(1)《湖上晚归》(2)《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3)《鹊桥仙·赠鹭鸶》(4)《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5)《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6)参考答案:(1)①交代题材,“答”字看出是酬唱应答诗;②写作对象,友人;③写作范围,论学。(2)①交代地点,湖上;②说明时间,傍晚;③交代事件,归家。(3)①表明时间(人日);②揭示地点(南山);③说明事件、人物(约应提刑懋之)。(4)①表明写作对象(鹭鸶);②表明词的题材(咏物词)。(5)①交代写作缘由、目的(南丰先生出山);②表明诗的题材(奉和诗)。(6)①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②表明诗的题材(奉和诗);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希望朋友早日康复)。[特别提醒]规避读标题的误区(1)《饮中八仙歌》《琵琶行并序》《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的是诗歌的体裁类型。(2)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能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3)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将进酒”等。2.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阅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苏轼,豪放旷达;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辛弃疾,沉郁豪放。(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①作者被贬谪、排挤时所作,主要感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立志报国;对朝廷不满、愤懑;寄情山水。②作者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游学宦游,主要感情:羁旅愁思、思乡怀人。③作者是南宋诗人(或前朝灭亡,仕于新朝),主要感情:收复失地、志存恢复、思念故国、亡国之痛。④作者是爱国诗人,主要感情: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国恨家仇、感时伤世、壮志难酬。(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初唐初唐前期,多是歌功颂德、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初唐后期,诗歌有风骨兴寄,抒情刚健有力。盛唐诗歌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之音成为主流。中唐情感基调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审美情趣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锤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晚唐晚唐诗歌感时伤怀,个性鲜明。题材上,转入日常生活;艺术上,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锤炼。北宋继承与创新并存,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南宋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即时体验(1)作者提示了哪些信息?参考答案:①作者是南宋人。②作者是一位爱国词人。③作者无法实现抗金抱负,屡次被贬。(2)作者信息与本词内容有哪些对应之处?参考答案:①李将军与李蔡的对比,突出了李广悲惨的命运,也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处境。②“舍我其谁也”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强烈情感。(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词以李广自喻,指出像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尾句是“含泪之微笑”,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白话诗歌]千古扬名的李将军,能够在战斗中夺得匈奴的战马。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这多么不像话!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3.注释试题中对诗歌的注释,大多是命题者为了减轻试题的难度而设置的,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注释作用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注释作用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链接他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指出注释包含了哪些信息。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即时体验[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李揆入吐蕃会盟,单于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注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释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暗示借代手法,帮助读者读懂该句意思:诗人提醒远在朔漠的弟弟莫忘朝廷和京城岁月。②暗示借代手法,帮助读者读懂该句意思:诗人提醒远在朔漠的弟弟不要忘记远在杭州的哥哥。③暗示此联表现手法(用典)及本诗主旨:诗人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白话诗歌]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辽国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州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是)朝中第一等人物,只(说)在苏家门庭。逐句精读是读诗的第二步。此步骤重点聚焦寄寓情感的词句,体现主旨的意象,影射心迹的用典。通过对这些关键字词的聚焦,再结合第一步对诗歌大意的初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基本上就清晰可感了。(二)抓情语、意象、用典等关键字词明诗意1.抓情语诗歌中如果有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情语”多出现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尾句。有时诗人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哀”字。当然,诗歌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诗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使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通过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1)显性词语阐释指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示例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2)隐性词语阐释示例①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词)眼,却能暗示诗(词)人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②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字,将词人在遥望金陵时生发的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4.请找出下面这首唐诗颈联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雨夜感怀韦应物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耿耿心未平,沉沉夜方半。独惊长簟冷,遽觉愁鬓换。谁能当此夕,不有盈襟叹?即时体验(1)显性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隐性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愁既写出诗人居处的愁苦,也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冷。(2)“惊”与“冷”两字平中见奇,从主客观两方面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强化了诗人的孤寂、悲凉之情。2.抓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请找出下面这首唐诗中的主要意象,并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即时体验(1)抓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定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白话诗歌]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鹤巢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稀疏。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处处是采菱人荡舟来归。3.抓用典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要想读懂典故,重要的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6.请分析下面这首唐诗的尾联运用这两个典故的目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即时体验(1)接舆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柳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将裴迪与接舆对比,反衬出裴迪的隐逸悠闲,意在表达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2)五柳先生,即陶渊明,王维引用这一典故,含蓄蕴藉地说明自己有隐居之志。[白话诗歌]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拄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醉酒,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4.抓关键字词,突破理解障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边读边思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感情基调。抓关键字词,除了前面提到的抓“情语”外,还需推测难字,突破障碍。古诗语言本质上是文言文,既然是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去推断其中的疑难词语。(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详见文言文部分,这里不再赘述。)这里要特别注意三类疑难词语:(1)古今异义词。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的“可怜”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可爱”意。(2)关键且难以理解的词。如2023年全国甲卷《临江仙》中“明年应赋送君诗”的“应”是“应该”的意思,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由此判断第14题A项“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错。又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送别》中“君到南中自称美”的“称”,结合前面的句子“胜境由来人共传”判断,应为“称赞”“喜欢”,而非“相称”,由此可以判断第15题B项“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是错误的。(3)古代诗歌中的特殊词语。如2022年全国乙卷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中的“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这一联是反问句,句中的“何”是“何必、何须”的意思,也就是说诗人和朋友并非多年老友,而是一见如故,理解了这一词语,就容易判断第14题A项“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是错误的。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即时体验(1)指出一、二句中的倒序词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诗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