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古诗歌形象_第1页
第三讲 古诗歌形象_第2页
第三讲 古诗歌形象_第3页
第三讲 古诗歌形象_第4页
第三讲 古诗歌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古诗歌形象古代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这三类考法的解题思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需仔细揣摩辨别。诗歌形象把握不准,诗意就会理解偏颇。所以说,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必备基本知能。CONTENTS目录1234命题点一景物形象命题点二事物形象课时强化训练命题点三人物形象NO.1命题点一景物形象1.张若虚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诗人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这些景物幽美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从教材中悟通2.《登快阁》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一)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用阐释交代时令、地点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令是秋天,地点在边塞,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为下片抒发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作铺垫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营造出了与朋友离别时萧瑟、落寞的氛围在归纳中建模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开篇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点题、统率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中间承上启下,对后面的“体物写志”起铺垫和蓄势作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结尾呼应开篇,圆合首尾;点明题旨,收束全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续表寄情、寓理和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孕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续表(二)常见诗歌意境特点意境特点举例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壮阔苍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苍凉悲壮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闲适恬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清幽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明丽清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意境特点举例萧疏凄寂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安谧美好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王维《辛夷坞》)高远深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淡雅幽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清冷幽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三)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三要”1.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则只需提炼出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就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描述或者分析,拟写的答案要包含景物、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2.要掌握写景的主要技巧。如虚实相生、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手法。3.要掌握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四)鉴赏景物形象题答题“三步骤”第一步找出并用简洁的语言描摹诗歌形象(意境)第二步概括出这种形象(意境)的特点第三步分析形象(意境)的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这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决定取舍)在训练中应用(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群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仙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怜:_________________

(4)邈:_____________(5)殊胜:______________ (6)争似:_____________(7)梦断:______________ (8)直下:_____________各种艳丽、芳香的花草指神仙,用以喻梅花,言其清高绝世爱怜,喜爱

远远指特别的胜境怎能比得上梦醒直到(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解析:“‘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误。诗中是说梅花的高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解析:“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弄影,清清溪水倒映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映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参考答案: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白话诗歌]面对轻风淡然一笑,遍问群芳,谁才算是真香和纯白?卓然独立俗物无可朋伍,数一下也只有,姑射的仙客。超绝娇艳有谁怜爱,真心自我珍重,与尘世俗物远隔。天然生就超脱凡俗的风韵,和风露冰雪没有关系。应该嘲笑粗俗鄙劣的桃李,无来由招引轻狂的蜂蝶。怎比得你黄昏时临水弄影,和霜月一起映现在清浅小溪中。画角声中残落,瑶池楼台梦醒,一切蓦然都结束衰竭。当绿叶浓阴中结出青青梅子,不要轻易被人披裂摘折。[注]

①广陵客:琴师。②云山:代指归隐。(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半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霜凄万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星欲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奉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敢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鸦分飞夜霜使树林带有凄意星星变少了,指黎明时分奉命出使敬告(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和演奏者,“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B.铜炉熏染,华烛熠熠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C.“皆静”写出人们专注着迷的神态,愈言其静,愈烘托出琴师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D.末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规划的人生:从此要告别归隐生活。√解析:“从此要告别归隐生活”错,最后一句是说诗人萌生了强烈的归隐愿望。(2)“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有什么作用?解析:第三、四句转折一笔,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低沉压抑,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同时,它为下文写弹琴做了铺垫。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2)作用:①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②为下文写弹琴做了铺垫。[白话诗歌]主人今晚摆酒和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为酒宴助兴。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琴师先弹《渌水》后奏《楚妃》。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全都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不觉外面黎明将至。奉命去远离乡关千里的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命题点二事物形象NO.21.面对浩浩长江和滔滔黄河,古代文人曾滋生出无数诗情画意,如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教材中悟通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节选)》中也有“香草美人”之喻。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本体喻体表达效果蕙

、蛾眉、兰皋、

芰荷、芙蓉、芳、繁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女小人鸷鸟②________________方③________________圜世故圆滑的人参考答案:①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②君子③正直端方的人④这些词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因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高考对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概括事物形象特点;②分析物象在体现诗歌中人物的品格或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从教材中悟通(一)事物形象的归纳建模1.事物形象主要分为两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代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柳”有惜别怀远之意。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回答时,要先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2.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种意象”类型常见意象举例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美酒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莼羹、鲈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类型常见意象举例爱情类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战争类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二)题型技法的思维建模1.概括事物形象特点的方法及答题“两步骤”方法(1)抓关键词语。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2)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通过外在的形象特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步骤第一步:分析表层属性第二步:探求深层含义(内涵)2.准确分析意象作用的四个思考角度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是一种新的考查形式,属于低频考点,这种题型主要有以下四个思考角度: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诗人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和“一腔爱国之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的节操或性格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续表在训练中应用[注]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崇:____________ (2)童童:____________(3)状:____________

(4)偃蹇:____________(5)主:____________

(6)蟠据:____________(7)凭:____________

(8)吁怪:____________(9)浩荡:__________

(10)倚赖:___________山大而高像主持凭借,依仗

渺茫

茂盛貌屈曲伏卧盘踞;占据惊讶,惊异

依仗,依赖(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解析:C项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诗人是感慨盛衰无常,并非抒发思乡之情。(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解析:A项,“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二者寄托不同。C项,“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蟠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D项,“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故选B项。(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解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柏树、丹凤、鸱鸮三种意象。柏树:“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仅用四句诗便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鸣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参考答案:(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柏树、丹凤、鸱鸮三种意象。(2)柏树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白话诗歌]有一株繁盛的柏树生长在高大的山冈之上,它的树冠是那样的茂盛,形状就像是车上遮雨蔽日的车篷。它那如蛟龙猛虎般的风姿是那样的巍然高耸,它一定可主持担当高风流云的际会。它是如此的圣明,所以正直之人都依附于它,元老旧臣也对它行再拜礼。我怎么能够知道已经生长了一千年的树根,中途却变了颜色成为枯槁,不再有当年的风姿。[白话诗歌]它生长的地方不是没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它盘踞的地方是如此的高大峻峭。在凛冽的寒冬它突然间失去了依仗,一天天地过去,它的枝叶失去了青葱的苍翠,变得毫无生机。美丽的凤凰带领着它的九只幼鸟,凄惨地哀鸣飞翔在病柏的周围。丑陋的鸱鸮却志得意满,在柏树的洞穴内将养自己的幼子。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位漂泊之人,它面对此情此景长久地伫立惊讶着。静下来去探求事物精微的义理,世事无常难以依赖、倚仗。(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随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树高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始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金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公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婉转地啼叫随着自己(鸟)的心意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现在才知道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远远比不上终日,整天朝廷(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解析: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欧诗一、二句直接描写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飞翔,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鸣叫;三、四句就画眉鸟的叫声发表议论,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文诗则是从人的角度入笔,以画眉鸟的叫声衬托“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的愉悦心情,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解析: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可以从意境营造、衬托人物性格、结构上的线索作用、表情达意等角度考虑。欧诗一、二句写画眉鸟在山间千啼百啭、自由飞翔的景象,后两句针对自由的鸟和笼中鸟不同的叫声发表议论,看似写鸟,实际是写人。诗人通过巧妙的对比,借不同处境画眉鸟的叫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诗第一句“闲”字就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句写自己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后两句则写聆听画眉鸟的叫声的感受,全诗字字句句都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的闲适、自在。参考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白话诗歌]画眉鸟画眉鸟的叫声婉转动听,无论怎样变化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山花万紫千红,绿树高低起伏。听到画眉动人的啼鸣才知道,那些画眉鸟即使被锁在贵重的笼子里,也比不上在林间枝头自由自在地啼鸣。画眉禽一整天都站在有雕花和护栏的窗子边,吹着让人快活的风,突然从鸟笼中传来一声画眉鸟的叫声。公家的事务不忙,众人都已离去,自己好像回到了自由自在的山林间。命题点三人物形象NO.31.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教材中悟通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表明诗人不会被世俗污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3.《蜀相》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雄才大略忠心报国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二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从教材中悟通(一)把握常考形象类型形象类型教材链接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形象类型教材链接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送别友人、思念故乡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历经磨难、坚持追求屈原《离骚(节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寂寞愁苦、身世飘零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二)抓住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三关键”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是何人、何时(含“诗人处境时遇”,比如贬谪之际)有何事,为“解人”作铺垫。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即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即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大同”指的是上面三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需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缘由等外部因素。在训练中应用[注]

①王昌龄未出仕时,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隐处:_________________

(2)唯:

__________________(3)清光:

________________

(4)犹:

__________________(5)宿:

__________________

(6)药院:

________________(7)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谢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居的地方只有月亮的光辉还,仍然比喻夜静花影如眠种芍药的庭院生长着辞去世俗之累或不问世事与……为伍(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指溪水深不可测,王昌龄隐居之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之上。B.颔联写诗人夜宿此地所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明月不知主人不在,仍来相伴。C.颈联“宿”“滋”二字生动传神:“宿”,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写苔藓在滋长蔓延。D.尾联点明志向,将要归隐与鸾鹤为伴,“亦”字是说诗人要学王昌龄隐逸,实际可能是劝他坚持归隐的初衷。√解析:A项,“‘深不测’指溪水深不可测”说法错误。“深不测”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望不到尽头。(2)明代谭元春在《唐诗归》中点评此诗:“是昌龄一幅小像。”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参考答案:本诗描写了王昌龄品格高尚、情趣高雅的隐士形象。在前三联中,诗人以隐居环境的清静幽深来侧面烘托王昌龄的形象。在尾联中,连诗人自己也动了离开俗世隐居的心思,更加衬托了王昌龄清洁高雅的隐士形象。[白话诗歌]清溪远流一眼望不到尽头,故人隐居之处只见飘浮孤云。松树枝头露出朦胧的弯月,清辉洒落好像还是为着故人。茅亭台前的花影像睡着一样,栽种芍药的院子滋生出苔纹。我也将要远离纷繁的俗世,到西山与鸾凤白鹤相伴为群。(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霜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示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拿给您看残留的同“樽”,指酒宴(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诗之“剑”经十年磨制,侧面显出此剑非同一般,“霜刃”从正面写此剑锋利。B.贾诗托物言志,率意造语,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C.齐诗一个“绕”字,写剑客且歌且舞的场面,读者可以想见剑客的剑术及风采。D.齐诗“西风满天雪”,写景雄浑壮丽,“何处报人恩”道出剑客的前途茫然之感。√解析:D项,“前途茫然”有误,齐诗尾联意思是:这样大的风雪,连道路都难以识别,你到哪里去替你的恩人寻仇找敌为他报仇,来报答他对你的知遇之恩呢?表面上看这是对剑客的置难之词,其本意却是赞扬他下定决心,不为风雪所阻,不辞艰苦,一定要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2)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剑客”形象?请简要分析。解析:①贾诗塑造了一个精心学艺、豪侠仗义、充满自信的剑客形象。剑客呕心沥血十年磨出一剑,而这柄锋利无比的剑却还未试过锋芒。现在遇到了“君”,剑客马上毛遂自荐,请您看看我的宝剑,天下哪有冤屈和不平,我将奋勇上前。一个满怀豪情壮志,渴望施展才干,带着侠义正气的剑客形象跃然纸上。②齐诗“拔剑绕残尊,歌终便出门”,诗人塑造了一个真正的侠士形象。真正的侠士,从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便以性命相托。在筵席之上,这位侠士遇到了恩人,在酒酣之际,慷慨激昂,拔剑起舞,一曲终了,便出门而去,丝毫没有眷恋之意。侠士的这种看似不经心的表现,蕴藏着的是一颗至诚至信的心,此时,他已经向恩人许诺,定不负所托。“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西风凛冽,雪花漫天飞舞;要去哪里替恩人报仇?门内,是玉盘珍馐;门外,是漫天风雪。侠士义无反顾地离开,顶着漫天风雪,去寻找恩人的仇人,留给茫茫风雪的,是侠士一人一剑的背影。一方面,漫天的风雪为侠士的快意恩仇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另一方面,侠士毫不顾及“西风满天雪”,只为“报人恩”,表现了他勇往无前的坚定气概。参考答案:①贾诗中的剑客,刻苦自励,自信自傲,渴望施展才干。②齐诗中的剑客慷慨豪勇,毅然决然,知恩图报。[白话诗歌]剑客十年磨成一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还未试过锋芒。如今将它取出,给您一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剑客(节选)乘着酒酣拔剑起舞绕着残宴,高歌罢便毅然气昂昂地出门。西风呼啸满天飘着鹅毛大雪,要去哪里报答恩人的知遇之恩?课时强化训练NO.4123456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楚城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612345(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诗三、四两句写秋风穿过枫林,悲凉肃杀,“萧萧”一词更含不尽幽怨。B.陆诗首句通过“猿鸟”侧面表现了“城”之“荒”,强化了人之“悲”。C.陆诗三、四两句写时隔千百年,但“滩声”似旧,屈原式的悲剧不断重演。D.两诗均以写景为主,兼叙屈原的典故,怀古伤今,情感深沉、韵味无穷。√612345解析:D项,“两诗均以写景为主”错,两诗的写景都是为了抒发感慨渲染气氛或者作铺垫,并非以写景为主。612345★(2)这两首诗中,“沅湘”“滩声”都是与江水有关的意象,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解析: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脩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戴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骚人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从而引出对屈原的凭吊,形象地写出屈原之怨的绵长。陆诗以“滩声似旧”来反衬人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从而联想到楚城的荒芜,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的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同时“似旧”也有隐喻,“似旧”的不仅是涛声,可能612345还有千百年来像屈原一样的悲剧在不断重复,不断发生,而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哪里呢?值得每个人思索。这样的悲剧不断发生,那么国家命运又将如何?诗人以“滩声似旧时”隐喻楚城与屈原式的悲剧千年不变,表达了深沉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参考答案:戴诗首句用“沅湘”比兴,引出对屈原的凭吊,形象地写出屈原之怨的绵长。陆诗以“滩声似旧时”隐喻楚城与屈原式的悲剧千年不变,表达了深沉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612345[白话诗歌]过三闾庙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的悲愤似水深沉。暮色茫茫,江面骤起秋风,吹进枫林,听得满耳萧萧。楚城滚滚长江流过荒芜的秭(归)门城旁,两岸鸟呜猿啼是那么忧伤。隔着川流不息的江水,是诗人仰慕的屈原的祠堂。在屈原愤然投江后这一千五百年间,星移物换,屡经兴亡。只有江水拍击江岸的涛声,依然同屈原在世时一样。156234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歌子·游赏①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②连昌歜③,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156234[注]

①此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在端午节与友人游览杭州名胜十三楼后所作。②菰黍:粽子。③昌歜(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15623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游赏杭州十三楼所见的美景,既写出了景色的美妙,又暗含宴饮的欢乐。B.下阕写宴饮酒食,表现了宴席欢乐的氛围,而传来的歌声让词人和友人心生离别伤感。C.结尾两句写歌声在山峦间缭绕不绝,云霞也被吸引,运用比拟手法,突出歌声的高妙。D.本词重在写意,着意描绘饮酒、听歌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156234解析:B项,“而传来的歌声让词人和友人心生离别伤感”错误。词中写歌声是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表现游人的雅兴。156234★(2)本词中“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和姜夔《扬州慢》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都提到了扬州竹西亭,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解析:本词“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写游客们都喜欢登上十三楼,不再贪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这是写“端午之热闹”。“十三楼”,点出写作地点,即杭州。一个“都”字,说明来十三楼的游客之众多,景点之著名,观景之绝佳,在对比中表达了对十三楼美景的喜爱。姜夔《扬州慢》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以过去扬州的繁华和竹西亭的美好,反衬当时战乱后令人伤痛的凋残和败坏景象。156234参考答案:①本词写游人登上杭州十三楼,就不会再贪慕扬州竹西亭,在对比中表达了对十三楼美景的喜爱。②姜夔《扬州慢》中以过去扬州的繁华和竹西亭的美好,反衬当时战乱后令人伤痛的凋残和败坏景象。156234[白话诗歌]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动。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贪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菰米软糕菖蒲菜,琼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15623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平蔡州①三首(其二)刘禹锡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156234[注]

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15623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常语写奇袭,既没有正面描写奇袭的艰险,也没有正面描写李愬的智勇,而是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B.颔联“忆旧事”暗含对比,“忆旧事”到“皆涕零”,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以及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C.颈联“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首联相关合,表达了诗人对李愬用兵、治军的高超本领的赞美与歌颂。D.尾联写出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天宝年间那种太平盛世生活的惊喜之情;“元和十二载”,表明诗人是用史笔的手法来记载这一事件。√156234解析:D项,“百姓重新过上了天宝年间那种太平盛世生活”错,李愬率军夜袭破蔡州的胜利,让百姓看到了国家中兴的希望,并非让百姓重新过上了太平盛世的生活。156234★(2)“老人”是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①全诗的主要事件由“老人”表述出来。“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此二句借老人之口说出这次平蔡战争的重大意义:大路两旁的老人们看到这胜利的场景,不禁想起他们在藩镇割据时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和无情迫害,如今重得安定和平,痛定思痛,怎能不喜极而泣。“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这两句继续从老人的角度着笔。老人停止了哭泣走上前来一步说:“官军进城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这两句是写:“我”这把年纪156234了还能见到这样的快事,真好像又重新看到了天宝年间那兴盛的年代。诗人借老人之口,高度评价了这次平叛战争,并且对唐王朝的中兴充满了希望。②全诗的情感主要由老人的言行体现出来。如老人回忆时的“感激涕零”,写出老人看到胜利的希望,期望重新过上安定太平生活的愿望有可能实现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致辞”则进一步反映老人的欣喜,写出人民对官军的拥护、赞美以及对振兴的期望等。③手法上形成对比。通过老人“忆旧事”,将他们在藩镇割据时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和无情迫害和如今的重得安定和平形成对比,将平定前的蔡州的乱、百姓的苦和现在的情形巧妙地构成了对比。156234参考答案:①全诗的主要事件由“老人”表述出来。如老人站在路边,看着军队有序撤退,讲述军队无声无息入城平息叛军的情景等。②全诗的情感主要由老人的言行体现出来。如老人回忆时的“感激涕零”,“致辞”时的欣喜,写出人民对官军的拥护、赞美以及对振兴的期望等。③手法上形成对比。通过老人“忆旧事”,将平定前的蔡州的乱、百姓的苦和现在的情形巧妙地构成了对比。156234[白话诗歌]汝南城的晨鸡喔喔地啼鸣,城头上军鼓号角气调和平。路旁老人们回忆起当年往事,面对官军全都感激涕零。老人强止住眼泪上前致辞:官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宝年间太平时。156234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咏白海棠①曹雪芹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②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156234[注]

①此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诗社开社首次咏诗时写贾宝玉所作。因此时恰好有人送入白海棠两盆,就此物吟诗,诗社遂命为“海棠社”。②太真,杨贵妃的号。15623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正面描写了秋海棠花洁白如雪的颜色和枝杈繁多、花团锦簇、掩映重门的形态。B.颈联写晚上的雨水给秋海棠增添了一抹泪痕,早晨的风亦吹不散海棠花的愁绪。C.尾联说海棠犹如佳人一般独自凭倚画栏,心绪安闲,静听远处的寒砧怨笛,安然挥别又一个黄昏。D.全诗采用拟人等手法,套用“太真”“西子”“清砧”“怨笛”等常见之词写花寄情,浅显易懂。√156234解析:C项,“心绪安闲,静听远处的寒砧怨笛,安然挥别又一个黄昏”错误。尾联写白海棠如有情意,听着捣衣声、怨笛声送走黄昏。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有关。156234★(2)在颔联中,宝玉其实暗喻了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薛宝钗和林黛玉。你认为哪一句暗喻宝钗,哪一句暗喻黛玉?理由是什么?请联系《红楼梦》的有关内容简要回答。156234解析:“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白海棠咏宝钗。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丰满的美。《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宝钗。“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白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红楼梦》第三回中,宝玉送黛玉的“颦颦”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所以“出浴太真冰作影”暗喻宝钗,“捧心西子玉为魂”暗喻黛玉。156234参考答案:“出浴太真冰作影”暗喻宝钗,“捧心西子玉为魂”暗喻黛玉。理由:薛宝钗曾被贾宝玉比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说明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156234[白话诗歌]海棠花素淡的姿容映照着重重院门,繁枝上花朵盛开像团团白雪铺满花盆。似刚刚沐浴才出的杨贵妃以冰作影,像捧着心口皱着眉的西施以白玉作精魂。晨风吹不散花中的哀愁,经夜之雨又为其增添了一抹泪痕。独自斜倚着画栏像是在默默思念,砧声清冷、笛声哀怨送去落日黄昏。156234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守岁①苏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156234[注]

①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故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以抒发思念之情。②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15623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垂尽岁”比喻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