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九 学案84 赏析人物形象及描写艺术-正邪两赋圆形立体_第1页
板块九 学案84 赏析人物形象及描写艺术-正邪两赋圆形立体_第2页
板块九 学案84 赏析人物形象及描写艺术-正邪两赋圆形立体_第3页
板块九 学案84 赏析人物形象及描写艺术-正邪两赋圆形立体_第4页
板块九 学案84 赏析人物形象及描写艺术-正邪两赋圆形立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84赏析人物形象及描写艺术——正邪两赋,圆形立体复习任务1.把握《红楼梦》中重点人物的形象特点。2.赏析《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原则与技巧。活动一把握重点人物的形象特点1.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厚望的继承人。请根据下表中内容并结合全书,将表中“形象特征”和“悲剧成因”两栏补充完整。姓名贾宝玉别称富贵闲人、绛洞花主、怡红公子住所怡红院人物相关曲词《西江月》二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经典情节宝玉抓周,试才题额,宝玉摔玉,宝玉挨打,宝玉赠帕,宝玉瞒赃,宝玉出家。形象特征①结局背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悲剧成因②人生启示保持天性的纯真与善良。做独特而又思想自由的自我。敢于蔑视和反抗陈规陋习及不合理的制度。即使不能改变现实,也依然保持自我而不同流合污。答案①率性、叛逆,多情、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单纯、没有功利心。②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与性格的“乖僻邪谬”等。2.请列举影响贾宝玉心灵成长的五件大事,按其影响的程度排序并作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影响贾宝玉心灵成长的大事主要有初试云雨情、听曲悟禅机、共读西厢、金钏儿投井、晴雯屈死、黛玉魂归等,对影响程度的理解因人而异,言之成理即可。3.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倾注了大量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请根据下表中内容并结合全书,将表中“形象特征”和“悲剧成因”两栏补充完整。姓名林黛玉别称潇湘妃子住所潇湘馆人物判词或相关曲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家庭背景出身官宦名门,后家道中落,母亲早逝,后来父亲也去世了。经典情节黛玉进贾府,黛玉含酸,黛玉葬花,宝黛共读西厢,黛玉听曲,二玉心事,宝黛诉腑,黛玉探伤,作《葬花词》,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黛玉惊梦,颦卿绝粒,焚稿断痴情,黛玉离魂。形象特征①结局为爱情流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悲剧成因②人生启示做人不要太计较,心胸尽量放宽。保持未经世俗污染的纯真明净,不随波逐流,权欲熏心。尽量发现生活的美好,不要总是悲凉处世。答案①天生丽质、优雅脱俗,内慧外秀、楚楚动人,聪明绝顶、悟性极高,善良真诚、多愁善感。②父母早丧、家道中落,没有一个有相当社会权势和财富的家庭做她的后盾,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她的不入时流的叛逆思想和不甘趋炎附势的独特个性。4.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还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请根据下表中内容并结合全书,将表中“形象特征”和“悲剧成因”两栏补充完整。姓名薛宝钗别称蘅芜君住所蘅芜苑人物判词或相关曲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家庭背景出生于富商家庭,一直养尊处优,家庭环境优越。经典情节宝钗戏蝶,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宝钗探伤,教导爱读“杂书”的林黛玉,小惠全大体。形象特征①结局虽被尊为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凄凉孤苦。悲剧成因②人生启示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自己的分析、判断、观察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学会宽恕别人,尊重别人。以爱心待人,体察他人的需要,把关心、爱护他人融入自己的习惯和人格之中。答案①貌美贤淑,世故,处事周全,外冷内热,关心人,体贴人。②性格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性格又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她的生活环境是她人生悲剧的基础。5.(2020·江苏)《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请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句浅白,表明其学识浅薄;诗句能领起全篇,表明其聪明颖悟,有一定领导才能;诗句意境肃杀,表明其心怀忧惧。解析第五十回主要写大观园的姐妹们在一起即景联诗、雅制灯谜。拈阄为序,起首是李纨,王熙凤却插进来说道:“既是这样说,我也说一句在上头。”于是就有了一句“一夜北风紧”。大家也都说,这句虽粗,但后边的余地很大,无论怎么接都行,可以算是个好的开头。从王熙凤抢先的行为来看,在众多才女中能即时吟出一个合适的开头,可见其天资聪颖,颇有悟性,且能领起全篇,有统率群芳的表现欲和相应的能力;从内容看,诗句浅白,与下面黛玉诗句“翦翦舞随腰。煮芋成新赏”、宝琴诗句“林斧不闻樵。伏象千峰凸”,自是不可同日而语,表明其学识浅薄。即景联诗为大观园中盛事之一,充满了富贵享乐的情绪,却以王熙凤的一句“一夜北风紧”起首,从深处看,暗示了盛会只是暂时的表象,贾府结局堪忧;从近处看,言为心声,诗句也是王熙凤对贾府未来充满忧虑与恐惧的内心反映。活动二赏析写人原则和方法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二元对立”(正邪两赋)的手法塑造了一大批性格迥异、个性鲜明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人物,分析这一手法的运用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谓“二元对立”法,就是指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不是只写其好,也不是只写其坏,而是“正邪两赋”“小才微善”,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没有一个人物是绝对的善,也没有一个人物是绝对的恶。就以中心人物贾宝玉为例,他富有爱心、温柔多情、聪明灵秀,但有时乖张顽劣、颐指气使。他会对下人大发脾气,枫露茶事件不分青红皂白赶走茜雪就是一例;生气时踢袭人;无聊时调戏金钏儿;对家庭衰败不主动承担责任等。《红楼梦》塑造了一大批各美其美的美女、才女形象,但不打造绝代美女与才女群,而是各有其陋,用脂砚斋的话说:“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请看下列美女、才女的“正邪两赋”:①林黛玉:坦率纯真、才华横溢、冰雪聪明、自尊自重、姿容绝世;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孤傲清高、尖酸小性。②薛宝钗:温柔敦厚、博学多识、豁达大度、通情达理、品格端方;世故圆滑、阴险奸诈、虚伪冷漠。③王熙凤:聪明权变、精明能干、口才极好;两面三刀、心狠手辣、贪婪嫉妒。④史湘云:豁达开朗、热情豪爽、心直口快、单纯乐观、文才不俗;大大咧咧、善于咬舌。⑤贾探春:敢作敢为、办事练达、刚强聪慧;凉薄寡情。2.红学家王昆仑有句经典评论:“《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分析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什么令读者的情感如此复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王熙凤的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王熙凤阴险恶毒,铁槛寺弄权,逼死尤二姐,为人所不齿,十足惹人厌恨。但她又那样聪明能干,富有情趣。如钗、黛正斗口时她一句“大热天的你们都吃了辣椒”,显示出她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取笑贾母额上的包是“盛福寿盛满了”,显示出她的急中生智;日常相处中少了她的幽默风趣、人情练达,便仿佛缺了一些滋味,令人念她想她。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人物。解析王熙凤色才兼具,“恨凤姐”“骂凤姐”是因为王熙凤为人圆滑,性格泼辣,稍显阴险;“不见凤姐想凤姐”则体现出王熙凤的过人才干(曹雪芹在书中这样提到王熙凤: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王熙凤是荣国府孙媳妇,主管着家中的一切大小事务,大事处理得当,小事尽显圆滑周到,是荣、宁二府以及荣国府内各种关系的沟通桥梁。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描写得极其鲜活且精彩的人物之一。她出身富贵,是金陵王家的女儿。王家是武将出身,而王熙凤将武将的飒爽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自小被王家充当男儿养,性格泼辣,对仆人可以抬手一巴掌,对尤二姐可以不顾其死活,对觊觎她美貌的贾瑞更是没有丝毫仁慈,对平头百姓的官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顾他人衷情死活,可以说心肠冷硬乃至歹毒。可就是这样的王熙凤却不能算作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她对黛玉极好,常常记挂着她缺什么;她对宝钗虽然不喜却也有得体的礼仪;她对平儿、鸳鸯等丫鬟都非常尊重;她对刘姥姥这位远亲,也十分厚道亲近。她的内心深处,其实也藏着善良,但善良的前提是,你要能入得了她的眼。读者会为她的毒辣手段而恨她,也会为她的机敏能干而爱她,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人物。3.在《红楼梦》中,层层渲染是一个常见的艺术技巧,即对人物的出场和介绍不直接点明,而是在不同的章回中逐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叙述。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的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中心人物贾宝玉的形象就是通过层层渲染来逐步揭示的。最初是采用作者的口吻点明石头的来历、经历,指出成书经过,暗喻宝玉为人的不同凡响。而后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一回加以补叙,道出宝黛的“仙缘”及二人的悲剧结局,并通过甄士隐眼睛描绘出“通灵宝玉”的形貌。然后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中,借冷子兴之口和“假语村言”细说宝玉其人,以几个系列的前朝名人作比,点明宝玉作为“仙品人物”,具有超凡脱俗之禀赋,又生于富贵之家,必成情痴情种。因而毋庸置疑,他一定是不流于世俗,更不容于世俗的。另外,还以甄宝玉相辅相衬,进一步说明贾宝玉生活在珠围翠绕的女儿乡中,懂得热爱女性、尊重女性,懂得用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人性化的方式表达他的爱心与倾慕,在理解与欣赏中实现与女性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流。4.《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能以小见大,以小寓大,能抓住生活中极平常的事,在平淡无奇、自然而然的描叙中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人物形象,赏析书中的细节描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第四十回写道:刘姥姥在大观园进餐,凤姐和鸳鸯为寻开心,故意为她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让她去夹那小巧圆滑的鸽子蛋。接下去就通过一段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刻画各人的笑态。“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这段描写,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笑的细节,写尽了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笑,或叫,或滚,或搂,或指,或拉,或伏,或蹲,或躲,或忍等举止潇洒的欢笑情形,这一纸欢乐的笑声,就为我们镂刻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典型,使人犹如听到了那飞自不同嘴唇,激荡长空的笑的旋律,又使人仿佛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那笑的力量和笑者的独特个性。对点练案46一、信息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曹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曹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答案B解析A项“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错。材料一的表述是“……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可见材料一认为,“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C项“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错。根据材料一可知,贾府仅是“寄生”于“清王朝”,因此不能说“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D项“都认为……”错。材料一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材料二重在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将两则材料的表意重心以“都”字统摄,信息整合有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意识。答案D解析“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意识”说法绝对。材料二的表述是“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这只是个例,作者的“自省”“忏悔”意识不一定是文学作品达到新高度的决定性条件。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C.材料二最后一段用对比和比喻论证,论证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术胆识。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答案C解析材料二最后一段的比喻论证并非论证“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术胆识”,而是论证了“忏悔”对心灵的净化作用。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②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④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解析①由材料一“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可概括出:读者可以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②由材料一“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可概括出:读者可以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由材料二“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可概括出:读者可以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④由材料二“《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可概括出:读者可以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内容摘要,不超过15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曹雪芹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解析由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可概括出:《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由材料二“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可概括出: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由材料二“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可概括出:曹雪芹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结合以上关键信息进行作答即可。注意“摘要”要语意连贯、语句通顺,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二、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红楼梦(节选)曹雪芹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的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①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倒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样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香,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②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是: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不算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是《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③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付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要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断了绳,拿下他来。”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赶忙命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④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限定几个小调写作“柳絮词”后,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所作“柳絮词”各具特色。B.薛宝钗认为林黛玉、薛宝琴二人创作的“柳絮词”过于伤悲,而她创作的这首《临江仙》夸赞柳絮,众人认为不落俗套。C.“蕉丫头”“蕉下客”是探春,“潇湘妃子”是林黛玉,“枕霞”是史湘云,这些诗社里的别号来源多与居住环境有关。D.选文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答案A解析湘云作“柳絮词”是在林黛玉起社填词之前。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运用动作描写,进行细节刻画,巧妙暗示了黛玉考虑细致、周到。B.②句语意紧承上文,引出下文宝玉提笔续词,单独成段,凸显李纨的重要。C.③句中的“卷”,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及柳絮的轻盈。D.④句以宝钗放风筝收束全文,与前文多处宝钗言语相呼应,形成表现张力。答案B解析“单独成段,凸显李纨的重要”属过度解读。8.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选文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才华出众,文思别致。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2)心直口快,纯真坦率。对宝钗所写《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3)孤傲旷达,命运凄苦。从《如梦令》所写柳絮形象、暮春之景可知。(答出两点即可)9.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小说的语言同样如此。试从本文选三个人物,分析其所作“柳絮词”暗示了人物怎样的命运结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示了她远嫁海疆的命运;宝玉帮她完成后半首,暗示了兄妹二人的人生就像南柯一梦。(2)湘云的《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象征她的凄苦命运,“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隐喻她命运困顿,史家衰败。(3)宝琴的“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暗示“好日子”即将结束,成为一场梦,贾家败落。(4)黛玉借柳絮的“粉堕”“香残”“飘泊”“白头”“谁收”抒发了其漂泊无依、年华易逝、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