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0篇(含答案)(2003-2022)_第1页
江苏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0篇(含答案)(2003-2022)_第2页
江苏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0篇(含答案)(2003-2022)_第3页
江苏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0篇(含答案)(2003-2022)_第4页
江苏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0篇(含答案)(2003-20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江苏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0篇(2003—2022)目录大熊猫(2022江苏南京) 2南通风筝(2022江苏南通) 5火星探测(2022江苏宿迁) 7良渚稻作文化(2022江苏常州) 9文旅融合发展(2022江苏常州) 11森林涵养水源(2022江苏徐州) 12生物多样性保护(2022江苏扬州) 14应对气候变化(2022江苏盐城) 16方言(2022江苏苏州) 18网络与阅读(2022江苏连云港) 20关于“探测暗物质”为主题的阅读(2021江苏南京) 21关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阅读(2021江苏徐州) 23关于“电影《悬崖之上》”的阅读(2021江苏南通) 25关于“老人与数字化生活”为主题的阅读(2021江苏扬州) 27关于“鸟类的智慧”为主题的阅读(2021江苏苏州) 29关于“人口老龄化”为主题的阅读(2021江苏连云港) 31关于“世卫组织”为主题的阅读(2021江苏常州) 33关于5G技术的阅读(2020江苏连云港) 34关于减肥的阅读(2020江苏南京) 36关于老字号的阅读(2020江苏扬州) 37关于网络文学的阅读(2020江苏徐州) 39关于00后看南通的阅读(2020江苏南通) 41关于科学技术的阅读(2019江苏南通) 42嫦娥四号(2019江苏连云港) 44少儿编程热,需要冷思考(2019江苏徐州) 46《儒林外史》中的南京(2019江苏南京) 48苗族文化(2016江苏南京) 50教子方法(2015江苏南通) 52麻雀(2015江苏南京) 55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江苏南通) 57

大熊猫(2022江苏南京)【材料一】大熊猫的优点A.脸扁平;B.眼睛显得大;C.能够竖直坐立;D.能够玩弄小的物体;E.对人温驯而友好;F.活泼;G.体型圆胖;H.黑白分明;I.珍稀;J.价值连城。(摘自《追踪大熊猫40年》,胡锦矗著,明天出版社2012年5月版)【材料二】【材料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万安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熊猫形象与中国的文化内涵高度契合。具体而言,大熊猫温和可亲,蕴含着温良、和平、团结之意;另外,作为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还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意。《看熊猫》杂志特约主编谭楷认为,从美学角度讲,大熊猫是戳中了全人类的“穴位”。人类在美学方面是统一的,而大熊猫就是这高度统一的标志性动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更是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大熊猫架起了国际友好交往的桥梁,进一步展示了和平友善、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今天,人们不仅可以走进动物园观赏大熊猫,还可以阅读书刊,观看视频直播,随时了解大熊猫的生活。(根据媒体报道编辑)9.根据【材料一】梳理大熊猫的优点,完成表格。优点类别优点表现(填序号)形象憨头①___②___C、D、E、F无价之宝③___10.观察【材料二】中三个大熊猫形象,你有哪些发现?请简要概括。11.根据三则材料,在下面的问卷调查表中设计一个选择题。关于大熊猫受关注情况的问卷调查第1题:您了解大熊猫的主要途径是什么?选项:A.走进动物园□

B.阅读书刊□

C.观看视频直播第2题:_____________选项:A______

B______

C______12.“全球国宝联盟”拟邀请各国青少年以国宝为载体展示本国文化,你受【材料三】启发,为大熊猫撰写一段推荐语,宣传中国的“和”文化。

【答案】9.

A、B、G、H

可爱友善

I、J

10.①都是运动会吉祥物,与本届运动会主题息息相关;②和中国地标建筑、传统文化相结合;③寓意着运动员取得佳绩;④与时俱进,富有时代色彩;(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11.

您为什么喜欢大熊猫?

长相可爱,憨态可掬,戳中萌点。

性格温和,而且与人亲近,而且它还代表着和平、团结。

作为国宝,大熊猫知名度高,而且作为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12.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珍贵的国宝动物之一,它体态庞大却十分温和,拥有着可爱的黑白色斑纹。大熊猫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中国的文化内涵高度契合,蕴含着温良、和平、团结之意,而且还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意。现如今,大熊猫还架起了国际友好的桥梁,希望中国能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解析】9.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与概括。“形象憨头”主要是对大熊猫的外形的描绘,体现出大熊猫淳朴老实、呆头呆脑的样子,结合生活常识和材料中的图片,大熊猫脸大、眼睛大、长得圆滚滚的,全身颜色由黑白组成,十分的憨态可掬,据此可知第①空应选:A、B、G、H;结合材料一“C.能够竖直坐立;D.能够玩弄小的物体;E.对人温驯而友好;F.活泼”可知,这是对大熊猫的行为特征和性格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可见它脾气温顺,活泼可爱,第②空可概括为:可爱友善;“无价之宝”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多用来指东西极其珍贵,这是对大熊猫的价值描述,大熊猫是国宝,而且在我国数量稀少,不能用钱去衡量,据此可知第③空应选:I、J。10.本题考查图文转化和材料的提炼与概括。观察这三幅图片,分别是亚运会吉祥物“盼盼”,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晶晶”,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据此可知第一个发现:都是运动会吉祥物,与本届运动会主题息息相关;观察第一幅图片,“盼盼”手中所拿的金牌印有天安门图案,天安门是中国的著名的地标建筑、“盼盼”也像是在向伸出双手,鼓励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再观察第二幅图片及材料介绍,可知“晶晶”胸前的篆体“京”,代表北京,篆书曲笔弧线,体正势圆,像是一个奔跑的运动员,而且书法艺术也是我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再观察“冰墩墩”会发现,它胸前的草书“冬”,代表冬奥会,草书激情奔放、流畅自然,又好像一条冰雪赛道,运动员在极速滑雪。据此可知:这些大熊猫形象与传统文化相关联,而且寓意美好,鼓励运动员创造佳绩;熊猫“盼盼”,来源于京剧武生的扮相,熊猫“晶晶”采取的则是水墨工艺,头上的图案来自宋代瓷器的莲花造型,再观察“冰墩墩”,原来的它身穿富有科技感的冰晶外套,也打破了熊猫原本单一的黑白色彩,而且也有图画演变为3D造型,向世界展现出古老大国今日绚烂多彩的腾飞气象。据此可知:在形象上一代代的大熊猫形象与时俱进,富有时代色彩。1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结合三则材料,仿照示例,设计一个选择题和三个选项即可。示例:问题:你最喜欢中国奥运会哪个大熊猫形象的吉祥物?选项:A.大熊猫“盼盼”B.大熊猫“晶晶”C.大熊猫“冰墩墩”。12.本题考查推荐语。结合题干要求,以国宝为载体展示本国文化,为大熊猫撰写推荐语,可以结合材料三,从大熊猫的外观、性格、寓意等方面拟写,来宣传中国的“和”文化。注意文从字顺。示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这一点,在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大熊猫体型庞大,憨态可掬,温和可爱,在它身上寄托着中国人对和平、团结的向往,我们也会将大熊猫赠给别的国家,象征着和其他国家友好相处,共同构建美好世界。13.示例:他一副形销骨立的样子,仿佛一阵旋风足以将他裹卷上天空;人往往有病之后,才开始珍惜身体,锻炼身体,大多数人都这样,我自己也是;我的病和你的病比起来,就大不一样了;你们年轻人将来是咱们中国的主人啊。

14.示例:不同意。“落叶”交代了我学太极拳的背景,渲染了美好的氛围;把“老人”比作落叶,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突出了老人高尚的品质;如改成“教太极拳的老人”,则只能表现老人的身份。

15.示例:老人炯炯有神,目光矍铄,哪像带病之躯;和蔼可亲,诲人不倦,只为他人身体康健。

(2022年江苏南京)南通风筝(2022江苏南通)【材料一】南通风筝博物馆坐落在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全馆展区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厚重的风筝文化;第二展厅,巨大的风筝贡献;第三展厅,精彩的风筝世界;第四展厅,独特的南通板鹞。除此之外还设有风筝制作室、影视厅。馆中藏有来自民间演奏“空中交响乐”的各种器乐:“嗡声”“啜子”“哨子”“葫龙”等,种类齐全。还收藏着展示传统文化的数十种风筝画品,以及风筝制作器材、工具等,实物、照片、文字俱全。【材料二】“风筝”一词较早出现在明代陈沂的《询刍录》里:“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可见鸣唱的“纸鸢”才叫“风筝”。近代以来,人们熟悉的“南鹞北鸢”中的“南鹞”,往往就是指南通的板鹞风筝。南通板鹞具有轻风能上天、强风不掉地、一飞冲天的动态美,独特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结构美,介于年画、工笔画、壁画、唐卡之间的绘画美,得风而鸣、随风而歌的音律美四大艺术特色。2006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即有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这种由动态美、结构美、绘画美、音律美汇聚而成的艺术审美,形成了它在风筝类别中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特征。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鹞”,源于北宋,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南通板鹞风筝核心技艺是“扎绘糊雕搓放”,其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鹞为多,也有由多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这样的风筝因其硕大简朴的造型,形似门板而被称作板鹞。南通板鹞独特之处在于筝面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多者达数千。放飞时风力鼓荡百哨齐鸣,声线似古筝奏响天籁。南通板鹞的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寄托人们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如“福寿双全”“花开富贵”“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南通临黄海,渔业资源丰富,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天气预测是头等大事,关乎渔民的生命安全。从前每逢出海前夕,渔民将风筝放上高空,可以据鹞尾的摆动测定高空气流的缓急和气流方位的变化,以此作为获取气候变化情况的一个参考依据。渔民们还放一种六角形风筝,在风筝上绑上小旗,风筝放上天空后,可以从小旗的飘动情况来判断风向和风力,这种风筝称作“顺风旗”,有顺遂平安之意。南通板鹞源自人们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内心情感物化的体现。在小小的风筝中,凝结的是人们的精神祈盼、审美习惯和艺术品位。风筝高高飞上天,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承载的是浓郁的乡土情怀,难忘的童年记忆,还有人们在千百年间传承的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3月2日,有删改)【材料三】《红楼梦》第七十回里,体弱多病的林黛玉不舍得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纨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当紫鹃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时,林黛玉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否则就会沾上晦气。放晦气当然是迷信说法,但是,放风筝确实有益于身心健康。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抬头远视,这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且有益于视力。古人对此也有认识,宋朝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清朝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选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3月23日,有删改)南通风筝博物馆举办“传承非遗,筝鸣蓝天”专题展览,你作为江海志愿者积极参与。14、在第四展厅,你向参观者介绍南通板鹞的特点。(4分)15、你来到“风筝制作室”,参与互动。(8分)(1)你的同学融融希望制作的风筝能参加“筝迎新年”作品展。下面三种图案中,你推荐了最合适的一种给他,并告知了理由。(4分)(2)融融跟他爸爸说:“爸爸,学校建议参观展览的同学,学会制作简单的风筝,回去和爸爸妈妈或者同学一起放风筝呢。”爸爸说:“这是你们孩子的娱乐活动,你们放就好。”你听见后,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就放风筝的益处作现场宣传。(4分)16、假如南通风筝博物馆准备增设第五展厅。阅读三则材料,仿照材料一中的展厅名称给第五展厅命名,并就展览内容提出具体建议。(4分)【答案】14、大家好,欢迎来到第四展厅!南通板鹞风筝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核心技艺是“扎绘糊雕搓放”。形似门板,形状各异,以六角板鹞为多。筝面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多者达数千。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寄托美好愿望。(得名由来、外形特征、制作技艺、哨口、图案等五方面,写出其中四点,一点1分)15、(1)选择C。理由:风筝图案由鱼和莲花组成。“鱼”谐音“余”,寓意“吉庆有余”;“莲”谐音“连”。整个图案寓意“连年有余”,符合“筝迎新年”作品展的要求。(选择2分,阐述理由2分)(2)大家好!放风筝可以在牵线跑步、抬头远视中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家长与孩子一起放风筝还能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这将是孩子难忘的回忆。和您的家人孩子、亲朋好友一起动起来吧,尽情享受美好的快乐时光!(从放风筝有益身心健康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两方面谈,各2分)16、(示例1)展厅名称:文学作品中的风筝元素具体建议:分类展示名著中的风筝、诗词中的风筝等。(示例2)展厅名称:虚拟的风筝天地具体建议: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展出全国不同地区,甚至世界各地的风筝,还可以通过VR技术现场体验放风筝。(展厅名称与前四个展厅不重复2分;展览内容与展厅名称相符2分)(2022年江苏南通)火星探测(2022江苏宿迁)【材料一】①过去一年里,中国航天砥砺奋进,勇攀高峰,逐梦太空的脚步行稳致远。中国航天正不断书写探索太空的新篇章。②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我国迈出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5月15日,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100天行驶距离突破1000米。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意义的进展,彰显出中国航天的创新自信。③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2021年3月,嫦娥五号轨道器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四号着陆3周年之际,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与此同时,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④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访客”。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访客”。多次出舱、太空授课、在轨实验……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让人印象深刻。(摘编自冯华余建斌《中国航天筑梦苍穹》,《人民日报》2022年4月25日)【材料二】①“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满。接下来的2022年,如何乘势而上,持续发力?②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过去一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了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09%。基础研究做得越好,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就越强。筑牢根基,也要夯实人才基础。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领衔挂帅;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③为更好地凝聚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狠抓改革落实落地。④推动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国家将着力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的参与,在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方面,进一步加强参与度、话语权。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同时,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摘编自杨舒《2022年,科技创新如何持续发力》,《光明日报》2022年2月26日)【材料三】问:执行本次飞天任务,有什么感受?陈冬:能够再次执行飞大任务,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考验。12年朝夕相处,两年半的任务训练,我们乘组彼此越来越熟悉、配合越来越默契。我们身上虽然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问:准备此次飞行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刘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出舱活动训练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一次就妥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问:“太空出差”半年,有什么期待?蔡旭哲:最期待问天舱、梦天舱和天和核心舱对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刘洋:我们会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摘编自余建斌《对话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前来报到!》,《人民日报》2022年6月5日)11.展会请你做讲解员,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我国航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3分)▲▲1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你探究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3分)▲▲1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本次“科技创新成就展”拟一个标题(有一定文学色彩,不超过10个字),并简述理由。(4分)▲▲14.文雅说科技改变生活,请你联系实际,谈谈科技发展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答案】11.(3分)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每点1分)12.(3分)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航天人员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航天团队团结协作、意志坚定、顽强拼搏、充满自信。(每点1分,三点满分)13(4分)开放型试题,要求:围绕“科技创新成就”1分,有一定文学色彩1分,理由2分。示例:“鲲鹏展翅”,鲲鹏语出庄子《逍遥游》,鲲鹏展翅富有气势,能形象地表现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其他如“腾飞”“乘势而上”“一起向未来”之类皆可)14.(4分)开放型试题,围绕学习、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答题,每一方面2分。示例:科技创新拓宽了知识获取渠道,丰富了学习内容,优化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2分)让通讯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出行更加便捷安全,支付方式多元快捷,家居生活多维智能,文化娱乐更加丰富多彩。(2分)(2022年江苏宿迁)良渚稻作文化(2022江苏常州)【良渚喜讯】2019年9月,著名的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标志着由稻作农业孕育出的中华农耕文明在良渚得到实证。形成于5000多年前的良渚古城是早期城市文明的典型代表,填补了东亚考古史上城市文明的空缺。2017年,良渚古城宫殿区的池中寺遗址发现炭化稻谷堆积,保守估算,至少存有20万公斤稻谷。外城水利系统结构完整,蓄水、交通、拦洪、灌溉,功能齐全,为稻作稳产稳收打下了基础。(《良渚文明》解说词,2022)【考古链接】农业考古是考古学三大课题之一。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本世纪初,在浙江省“上山文化”考古中,陆续发现了1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充分证明上山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起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遗址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中,一粒炭化稻米被放置在显眼处,这粒稻米在上山文化早期灰坑中被发现,其长宽比相对于野生稻要小,经研究,属于驯化早期的原始栽培稻。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些发现让人类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1万年前,刷新了人们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讲,上山文化可以被视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母体。从农业尤其是稻作农业文化的起源、延续和发展来看,三者可以被看成是一组递进的发展阶段,而以稻作农业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路径,最终奠定了由上山文化“最早的村落”走向良渚文化“最早的国家”这个区域文明的演进模式。中国稻作的主体是稍具粘性、颗粒比较短壮、比较耐凉的温带“粳”稻,这与后来在印度等地发展起来的热带稻类明显不同,热带稻种一般都是没有粘性细长粒的“籼”米。今日云南境内籼稻和粳稻的分布是垂直的,海拔1500米以下种籼,1700至2000米以上种粳,中间地带则籼粳交混。良渚史前稻完全属于粳稻型。粳稻由北纬30°以南逐步北上,漫及江淮之间的大平原区,这可由历史文献得到充分的证明,证据链清晰。目前中国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6%左右,而粳稻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史前栽培出的矮生稻品及稻作农业的成功,无疑是世界科技史上极有意义的原创性贡献,而粳稻在其他温带国家的扩大种植,是原创性贡献中再度原创性的贡献。如今,水稻是世界上种植最广的作物之一,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水稻年产量达7.5亿吨,60%的世界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水稻科学家,又把中华稻作文化提升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在全世界享有最崇高的威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华稻作文化还将继续造福世界人民!(《文汇报》专题报道,2021)14、请简单说明良渚稻作文化从何发展而来,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15、粳稻和籼稻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答案】14、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讲,上山文化可以被视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母体(或:良渚文化从上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吸收营养,演变发展而来)。良渚稻作文化不断向中国北方和其他国家拓展,稻米养活大量人口,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发挥巨大的历史影响。两方面都答到,2分;表述流畅,加1分。摘写“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一句来回答后半问的,也算对。15、答案要点:①外形。粳稻颗粒比较短壮,籼稻颗粒细长。②粳稻稍具粘性,籼稻没有粘性。③粳稻比较耐凉,籼稻喜温。④产地。粳稻更适应北方和高海拔地区,籼稻更适应南方和低海拔地区。答出一点得1分,得满3分为止。(2022年江苏常州)文旅融合发展(2022江苏常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分)【材料1】【材料2】景区文物的维修与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文旅产业又涉及很多行业,需要相关配套,投资回报周期长,融资相对困难。文旅发展资金主要来自正府,由于财政资金短缺而社会资本参与又少,文旅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材料3】很多文创产品只是旅游纪念品,与文化没有什么关系,也没体现出文化责任。那些产品如果放到外地去卖,人们基本上不会把产品跟它所依赖的深厚文化结合在一起。旅游产品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材料4】在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旅游、传播传统文化的民俗旅游、体验美丽风光的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开发中,要以中外交流主题年等多种文旅活动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对外传播,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采自《旅游绿皮书》《光明日报》等)(1)旅游跟文化融合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请依据材料1说明理由。(2分)(2)探究材料,补写一个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策略。(3分)策略一:更好地对接公众需求,强化旅游过程中的文创体验。策略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文旅产业的投资力度。策略三:【答案】(1)文化概念和文化体验是公众旅游时关注的焦点,所以旅游必须跟文化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把“创新创意”纳入文化旅游的范围也是对的,答案表述会有多种,扣住某一两个关键词即可)(2)示例一:创新旅游产品设计,提高文创产品的文化品位。示例二:设计新颖的文旅活动,展示美丽中国的国际形象。示例三:培养高水平文创队伍,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本小题共3分。内容结合材料且表述得当,3分。完全照抄材料中的句子,0~1分;脱离材料自说自话,0分。其它合理的表达酌情给分。(2022年江苏常州)森林涵养水源(2022江苏徐州)【材料一】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朱清科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或调节径流的能力,还体现在森林各结构层次在各水文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产水、净水、拦洪、补枯等各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森林以其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等通过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表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4种气候带54种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在41~166毫米,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华南、东南、西南等地一般在100毫米以上。那么,这座森林“水库”自上而下是怎么调蓄水源的呢?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对垂直降雨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为拦截雨水作出贡献,增加林地土壤入渗能力。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多孔疏松、透水性强,林地土壤不仅能蓄持雨水,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森林是“水库”,作用也很大。森林的蒸腾和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量,增加蒸发量参与水分小循环,形成降水。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9日,略有改动)【材料二】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各结构层次图材料三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10.根据材料一的说明内容,材料二中的A、B处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11.材料一围绕“森林是‘水库’”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2分)12.“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一般在100毫米以下”中的“一般”“以下”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具体分析。(3分)13.请你用说明性的语言把材料三中的信息有条理地写出来。(3分)【答案】10、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11、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森林怎样成为“水库”的:或: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森林作为“水库”作用很大(森林作为“水库”有什么作用)。12、“一般”意为“通常”,也有特殊例外情况:“以下”指不超过。这里指这些地区的森林综合涵养降水能力值通常不超过100毫米。13、2021年(1分)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1分)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1分)(信息不全、信息不明或说明混乱给1分)(2022年江苏徐州)生物多样性保护(2022江苏扬州)【材料一】①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将每年5月22日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2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宣传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②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数量多,特有品种比例高。为了保护这一生物多样性宝库,中国政府坚持与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相契合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改写,魏辅文等,《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4期)【材料二】①扬州位于江淮交汇处,是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境内平原辽阔、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特色鲜明。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湿地类型,孕育了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②近年来,扬州采用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形式保护湿地,并积极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对重要的自然湿地资源进行修护。目前,全市重要和典型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重要水源区湿地资源逐步得到保护,初步构建了扬州市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③日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第一批)》《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第一批)》。④第一批《红色名录》共录有84种野生动植物,49种在扬州有分布。其中,植物1种,为水蕨;鸟类有46种;哺乳动物1种,为长江江豚;两栖爬行动物1种,为虎纹蛙。指示物种,指的是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生物。《指示物种清单》共有118个物种,包括哺乳动物、两栖动物、蝶、鸟类等,清单中扬州有记录的物种有60多种,哺乳动物有长江江豚、华南兔、刺猬、东方蝙蝠、狗獾、黄鼬等。华南兔在扬州郊野甚至城市中心都有记录,如在宋夹城、瘦西湖等地,都有过华南兔的踪迹;刺猬在城市中也很常见,四季园小区河边,居民在夏夜就看到过多只;夏季,每当夜幕降临,东方蝙蝠就开始出来活动……(据2022年5月24日《扬州日报》官方发布材料改写)学校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活动,请你运用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5.

洋洋无法理解“与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相契合的生态文明思想”(文中画横线处)的意思,请你以扬州的做法为例,为他解释。16.

为了让识字不多的张奶奶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你可以做些什么?17.

班主任委派你面向全校师生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宣讲,请你拟写出倡议的主要思路。【答案】15.“与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相契合的生态文明思想”,即像扬州一样,采用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形式保护湿地,实施湿地修复工程,构建扬州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相协调的思想。16.

(1)给张奶奶观看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视频;(2)陪张奶奶游玩瘦西湖等湿地公园;(3)口头向张奶奶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4)带张奶奶参观生物博物馆等。17.

(1)首先,向全校师生宣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其次,向大家介绍,我们国家、社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采取的措施;(3)第三,和大家分享,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4)最后,向大家发出呼吁,呼吁大家行动起来,畅想美好未来。【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据题干要求结合扬州做法理解,所以锁定材料二。由材料二第②段“扬州采用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形式保护湿地,并积极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对重要的自然湿地资源进行修护”和“初步构建了扬州市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可知,扬州采用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形式保护湿地,实施湿地修复工程,构建扬州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这样就达到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相协调的思想。像扬州这样的做法就是“与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相契合的生态文明思想”。【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根据题干,张奶奶识字不多,那就要通过一些直观地方式让张奶奶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如看视频、实地了解、口头宣讲、参观博物馆等。示例:(1)带张奶奶一起观看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片;(2)为张奶奶口头讲解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3)带张奶奶参观自然博物馆,以实物标本或图片来加深印象;(4)陪张奶奶到湿地公园游玩并观赏各种生物。【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倡议书指的就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在现实社会中有着比较广泛的使用。倡议书的一般行文思路:发文事由(发出倡议的原因、背景性信息的叙述)+具体倡议内容(以提出对策为主,最好能分条书写)+呼吁号召。思路示例:(1)向师生宣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意义;(2)向师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禁食野生动物等;(3)向师生发出号召,呼吁大家携手努力,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共筑美好家园!(2022年江苏扬州)应对气候变化(2022江苏盐城)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0~13题。(13分)【材料一】1980-2019年全球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统计(摘自联合国报告《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材料二】2021年7月17~24日,河南多地出现破纪录极端强降水事件,具有过程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范围广、降水极端性强等特征。河南有39个县市累计降水量达年降水量的一半,其中郑州、辉县、淇县等10个县市超过常年的年降水量。累计雨量超过250毫米的覆盖面积占河南国土面积的32.8%。1小时最大雨强201.9毫米,创下中国大陆小时气象观测降雨量新纪录。郑州等19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32个县市连续3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摘编自“中国气象网”及《南方周末》相关报道)材料三2021年7月伦敦遭遇暴雨侵袭。道路被淹没,公交车被困在洪水中。有些英国人认为,洪灾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但“超级地下室”的兴建增多可能是原因之一。因为一旦大雨倾盆,未开发的草地和土地容易吸收雨水,但如果大量建设地下室,降水无处可去,就容易导致洪灾。(摘编自《世界博览》2021年9月)材料四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预计到本世纪中期,全球许多区域出现并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事件的频率大大增加。高温热浪及干旱并发,极端海平面和强降水叠加造成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中国长期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包括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茶展开。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摘编自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21年10月)10.下面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上世纪80年代以来40年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事件中,最为突出的是洪水和风暴。B.2021年7月河南极端强降水事件中,1小时最大雨强打破了中国大陆气象观测纪录。C.有英国人认为造成伦敦洪灾的不同因素中,“超级地下室”的兴建增多是首要原因。D.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共建美丽中国,正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11.材料二中列举详实的数据有什么作用?(3分)12.材料二、三对发生在同一时段不同地区灾害的报道,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13.阅读材料四中的划线句,回答下面问题。(5分)(1)材料一中的哪类信息可以作为这一说法的依据?(2分)(2)面对这个形势你将如何做?请结合材料内容回答。(3分)【答案】10.(3分)C11.(3分)①突出河南极端降水事件雨量大、范围广、极端性强等特征(1分),②增强了(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1分)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1分)12.(2分)材料二:侧重降水事件的特殊性及灾害应对的改进建议;(1分)材料三:侧重于有些英国人对洪灾造成原因的推测及分析。(1分)13.(5分)(1)本世纪初20年(2000~2019年)全球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远远多于上世纪末20年(1980~1999年)。(2分。如仅答“2000~2019年全球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或“图表最下面一行数据”,未作两类数据间的比较说明,则得1分)(2)示例:①增强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灾害自救互救能力。②宣传倡导环保装修,不人为破坏自然生态。③节水节纸,节电节能。④实践“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⑤坚持绿色出行,倡导骑行、步行。⑥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3分。做法须从本题所给材料中生发而出,每点1分,答对任意3点即可)(2022年江苏盐城)方言(2022江苏苏州)【材料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节奏,都有其处理和思考事物的特定方式。因此,学习或遗忘一种语言,并非仅仅是掌握或丧失一种交流方式,而是直面一整个世界的出现或逝去。与母语的疏离影响到我们所有人。因为语言多样性是一种共有财产,对其加以保护是一种责任。在这方面,科技可以提供新的工具,例如让我们得以记录并保存有时仅以口头形式存在的语言,促进其传播和对其进行分析,简言之,使方言成为我们共同的遗产。然而,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语言单一化的危险,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只有我们保持警惕并为之作出努力,技术进步才能为多语主义服务。设计多种语言的数字工具以及支持媒体发展和连通性,这些工作都有待我们去完成,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在不放弃母语的前提下去发现其他语言。值此国际母语日之际,我谨呼吁所有人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因为这种多样性构成我们共有人性的普遍基础。(节选自2022年2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国际母语日致辞)【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出现经济驱动的多向流动。普通话作为流动大潮中必要的交际工具甚至谋生工具,也作为流动目的地居民所需的交流工具,成为多数人口的普遍需求。传媒的发达和社会的信息化,不但使流动人口需要以普通话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的信息,也使各处本地居民需要以此获取信息。当普通话在城镇地区的推广取得空前成果的同时,各地方言则在城镇地区以空前的强度和速度在消退,当然因地区而略有差别。2017年,网上流传一组据说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统计图表(见右图),显示若干城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熟练使用方言的比例。这一统计虽然出处不详,其所录的比例数可能不太准确,但是它反映的问题则离事实不远。语言或方言都是一个社会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正常情况下,都能充分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义内容,达成交际的目的。这样的语言或方言是完整的语码系统,具有足够的语言活力。但是,目前很多人已经将方言主要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不仅是专业词汇,社会上很多新生事物、新现象、新概念,都在看似方言使用的场合以普通话的读音夹杂其中,甚至连带所在句子都改用普通话表达。家庭是方言最后的领地。据调查,苏州本地人家庭三代人之间交流用语,祖辈和中间辈之间交流基本用苏州话,中间辈跟小孩辈用苏州话交流的比例骤降到65.9%,比他们与上辈交流用苏州话的比例下降近30个百分点。(选自《差别化政策是语言保护工作的迫切要务》,作者刘丹青,有删改)【材料三】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方言在年轻人文化圈层中的声音渐淡。比如,保留了中古音韵、软糯抑扬的吴语,更多地出现在昆曲、评弹、闲话等非遗文化形式中,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2021年底,首支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上线。该系列短片将人工智能方言技术新颖地加入文艺创作中,发声腔调、语音语气都透着真切,显得自然贴近,仿佛时空穿越,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中,深受年轻网民和昆曲爱好者的欢迎。人工智能通过影像赋能苏州话,不仅希望熟悉的乡音能够激发苏州人的乡情,唤起少时的乡音记忆,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参与方言保护,对方言感兴趣,把方言说出来、讲起来,用苏州话讲好更多的苏州故事。语言从来都是越用越活的。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护,不仅仅是让方言走近年轻人,更是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让人工智能的科技温度激活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选自2022年5月14日《光明日报》,作者刘亭,有删改)16.《姑苏琐记》系列短片将人工智能方言技术加入文艺创作中,推动方言回归。这一成功案例最适合作为材料(一)中哪个观点的事实依据?(2分)A.语言多样性是一种共有财产,保护它是一种责任。B.科技可以为我们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新的工具。C.我们必须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语言单一化的危险D.所有人都要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17.造成各地方言生存危机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18.在“为保护和传承苏州方言献一计”活动中,主办方收到了以下活动策略,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A.借助多媒体技术,典藏苏州方言资源B.开展网络调查,了解苏州方言使用情况C.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苏州方言D.编写苏州方言教材,增设方言学习课程【答案】16.B17.互联网带来语言单一化的危险;大量人口多向流动,普通话成为必要的交际工具;传媒的发达和社会的信息化,使普通话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很多人将方言使用主要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方言在青少年中使用比例低,面临代际传承的问题。18.B(2022年江苏苏州)网络与阅读(2022江苏连云港)【材料一】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国青年在网上积极弘扬正能量、展示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4月21日)【材料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从图书阅读率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图书阅读量来看,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的10.71本增加了0.22本;从阅读时长来看,未成年人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增长。同时,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为32.7%。(摘编自“中国消费网”2022年4月24日)【材料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Z世代”已成为网络文学读者增量的主力。作为“网生”一代,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Z世代”的加入,更加凸显了网络文学对于全民阅读的意义。“Z世代”成长于崛起后的中国,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他们通过评论反馈,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报告》指出:“Z世代”的涌入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网络文学不仅创造了年轻人爱看的中国故事,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正向价值引导作用,也在不断吸纳新读者、新作品,拓宽全民阅读的疆域和内容。(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4月13日)16.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20年底,中国未成年人网民超过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B.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较2020年的83.4%提高了0.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C.“Z世代”拥有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生存体验,具有更灵活、敏锐和前沿的“网感”,和同年龄段作者之间也更容易交流。D.“Z世代”作为“网生”一代,将成为网络阅读的主力,他们民族自豪感强、爱国热情高涨,通过评论反馈表达家国情怀。17.阅读材料一的图和材料二,你读出哪些信息?(3分)18.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Z世代”下的中国青年对于网络文学有哪些深刻影响。(3分)【答案】16.(3分)D(“将成为”错,原文是“已成为”)17.(3分)①2018年至2020年中国未成人网民规模逐年提升。②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向好(或未成人图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提升)。③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高。18.(3分)①“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网络文学发展潮流,弘扬网络文学正能量。②“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内容构成和价值内核。③“Z世代”中国青年深刻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取向、精神风貌和价值功用。④“Z世代”中国青年的加入凸显了网络文学对全民阅读的意义。⑤“Z世代”中国青年增加了网络文学的读者量,推动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2022年江苏连云港)关于“探测暗物质”为主题的阅读(2021江苏南京)图图和你读到学校科技社团编辑的杂志,被其中一个版面吸引,认真研读起来。探测暗物质18世纪末,开尔文指出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暗体。1906年,庞加莱首次使用“暗物质”这一说法。之后天文学的各种观测数据和结果都表明暗物质存在于宇宙,但科学家至今未能“捕捉”到它。寻找暗物质的路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大型高能对撞机去对撞产生暗物质粒子,再进行探测。第二种是在极深地下实验室中用探测器寻找暗物质粒子。第三种是发射空间望远镜测量宇宙射线中的电子能谱。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时会产生大量独特的高能宇宙射线,空间望远镜捕捉这种射线,测量其电子能谱,证明暗物质的存在。[注]WIMP指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这种粒子是暗物质粒子重要的候选者。中国暗物质“捕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于1988年10月建成,通过加速粒子使其对撞,模拟宇宙早期环境,打出新粒子,将暗物质粒子“创造”出来。这种方法对对撞机的能量要求极高。2013年,我国科学家率先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虽还无法证实是暗物质粒子,但国际物理学界高度评价了这个发现。2010年,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建成,中国实验组采用探测器“熊猫”直接探测来自宇宙空间的暗物质粒子和原子核碰撞所产生的信号。目前已发表了若干重要的暗物质探测结果,其最新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超越了国外同类研究。2015年发射升空的“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是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已获得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以期第一个发现暗物质。中国正后来居上,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中国力量。(根据《大国重器》《极简天文课》等改编)11.你和图图梳理中国暗物质探测成果。你根据杂志内容填空,完成表格。(4分)中国暗物质“捕手”探测成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①

②发表了若干重要的暗物质探测结果,其最新成果国际领先。“悟空”号探测卫星③

12.图图问:“‘悟空’号的探测属于图中哪种探测路径呢?”你给他作了解释。(3分)13.图图认为“悟空”这个名字既有领悟探索太空之意,又有巧借孙悟空“火眼金睛”观测宇宙之妙。你受此启发,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取了一个名字,并告知图图自己取名的巧思。你取的名字:,取名的巧思:(3分)【参考答案】11.①发现一种新粒子,虽无法证实,但国际物理学界高度评价该发现

②“熊猫”探测器

③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

④采集高能宇宙射线,获得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12.属于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时会产生大量独特的高能宇宙射线,如伽马射线、正负电子、中微子等。空间望远镜捕捉这种射线,测量其电子能谱,证明暗物质的存在。而“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是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所以属于间接探测。13.示例:林冲“冲”寓意对撞冲击,又取林冲有勇有谋,是暗物质的“捕手”之意(2021江苏南京)关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阅读(2021江苏徐州)材料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1日公布,当前我国总人口14亿多,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目前的10.75年……这些最新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然而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这些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将“人口红利”尽快转化为“人才红利”,如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如何处理好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都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人口问题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新华社电)(选自《算清“人口账”下好“发展棋”》《新华日报》2021年5月12日)材料二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次普查结果蕴含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2010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宁吉喆说。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魏玉坤/安蓓/邹多为)——选自《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仍具较强活力》《解放日报》2021年5月12日)材料三从城乡结构看,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宁吉喆介绍,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近70%。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陆娅楠)(选自《人口家底有了新变化》《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14.围绕人口变化,以上三则材料表达的中心分别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比较并分析下图内的两组数据,写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3分)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141178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0.53%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分析】本题是关于人口普查的材料阅读题。第一、二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第三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1)归纳信息要点,需要抓住关键句。材料一:根据“人口问题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可以概括“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材料二:根据“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可以概括“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材料三:根据“从城乡结构看,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可以概括“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根据“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可以概括为“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根据最后一段亦可以概括为“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2)根据材料二“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可以概括为:挑战: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机遇: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3)首先,分析图片中的要素。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拥有人口为141178万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增长5.83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上升为15467人。由此可见,近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依然在不断增长,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持续上升。同时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因此人口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答案:(1)材料一: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和素质)。材料二: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材料三: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或“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或“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2)挑战: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机遇: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3)(近十年来)我国人口在不断增长,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不断上升。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质量不断提高。【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2021江苏徐州)关于“电影《悬崖之上》”的阅读(2021江苏南通)【材料一】电影《悬崖之上》观众年龄群体统计20岁以下20-29岁30-34岁35-39岁40岁及以上(数据来自“淘票票”)【材料二】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4月16日,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人民网联合出品的电影《悬崖之上》发布“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特辑。根据全勇先原创故事改编的电影《悬崖之上》,将目光聚焦于人的情感,刻画了被逼入绝境依然坚守信仰的无名英雄群像。他们是无所畏惧的志士,也是心怀爱与牵挂的普通人。“他们的名字我们无从知晓,但正是他们的隐忍、牺牲和奉献,为我们换来了山河无恙。”于和伟、张译等演员在特辑中分享了自己对电影的解读,对曾在隐蔽战线做出牺牲的无名英烈表达了崇高敬意和追思之情。(选自2021年4月16日人民网,有删改)【材料三】《悬崖之上》:勿忘那群“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田卜拉①今年“五一”假期的电影院分外热闹,除了影片扎堆上映,“五一档”的票房、观影人数也打破往年纪录。其中,谍战片《悬崖之上》除了票房表现不俗外,更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②聚焦于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事迹,《悬崖之上》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为保护“日本开展反人类实验”人证,四位在苏联接受特训的中共谍报人员回国完成“乌特拉”行动的故事。不同于一般谍战片靠悬念推动故事的做法,《悬崖之上》在上半场就向观众亮明了角色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的叙事是反套路的。这一点首先激起了广大观众,尤其是观影群体主力青年观众的好奇心。③编剧全勇先说,我写谍战戏最关注的是人物,人物是最有魅力的。导演张艺谋表示,网络时代没有不被“剧透”的剧,用情感、用情节、用过程、用细节的铺排吸引观众是最大的难题。二人的回答殊途同归。影片摘下了英雄不死、十项全能的“主角光环”,塑造了有柔有弱、有疼有怕的英雄形象。面对更加理性也更加挑剔的观众,制作方清楚地知道,只有塑造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激发共鸣,才能拨动更多年轻人的心弦。④影片毫不吝啬地描摹了“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家国大义,但也精心还原了英雄的情感世界。在执行任务之外,一场革命夫妇寻找失散孩子的戏,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赚足了他们的眼泪。“活着的,去找孩子”的生死离别,“还有件小事,马迭尔酒店门口那群小叫花子里有我和王郁的孩子”的轻描淡写,父子相见不相识的辛酸无奈,隐忍地表达着革命者的内心牵挂。任务在先,家事在后,思念留心间。然而,影片中的儿女情长没有“鹊巢鸠占”,却成为革命理想的生动注脚、英雄形象的立体呈现主流价值的深刻剖析。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付情感以信仰之崇高,付信仰以情感之美好,这种结合是对主旋律的深度诠释。⑤“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悬崖之上》用群像戏的形式告诉人们,历史正是在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的前仆后继中不断前行。对于后人而言,唯有铭记于心,方不辜负英雄热血;唯有接力前行,才能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⑥“乌特拉”在俄语里的意思是黎明。影片结尾,幸存的年轻战士小兰问地下工作者周乙:“我们能看到黎明吗?”周乙回答:“能。你要活着,看到黎明!”身处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应该感念鲜血换来的幸福,更应护佑来之不易的光明。设身处地感受英雄的平凡与伟大、信仰与其情,历史就能在直击人心中激发思考、在感同身受中厚培信仰。(选自2021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4.阅读材料一、三,回答问题。(6分)(1)你从材料一中获取的最主要信息是什么?(2分)(2)阅读材料三,说说材料一所反映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15.材料二画线句与材料三第④段文字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能否用材料三第④段文字替换材料二画线句?为什么?(3分)16.九年级(2)班同学准备将《悬崖之上》改编成话剧。请你参与最后一场戏的设计。(6分)(1)说说你设计A处舞台说明的用意。(4分)(2)根据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在B处补写舞台说明。(2分)【参考答案】14.(1)电影《悬崖之上》的观影群体以青年观众为主体,占比一半以上。(2)①《悬崖之上》的叙事是反套路的,不靠悬念推动故事,能檄起青年观众的好奇心。②影片摘下了英雄不死、十项全能的“主角光环”,塑造了有柔有弱、有疼有怕的英雄形象,激发观众共鸣,拨动更多年轻人的心弦。③影片精心还原了英雄的情感世界。解析:第(1)题考查图(表)文转换。作答时,将图表的主要意思表达出来即可,同时注意可将图表的标题作为答案的主语。第(2)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可在阅读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原句。比如,第②段最后一句,“这一点首先激起了广大观众,尤其是观影群体主力青年观众的好奇心。”第③段,;“面对更加理性也更加挑剔的观众……才能拨动更多年轻人的心弦。”第④段,“影片毫不吝啬地描摹了‘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国家大义,但也精心还原了英雄的情感世界。”i15.示例;不可以。因为材料二是新闻消息,语言要求简洁明了,而材料三是影评,它详细地阐述了影片“精心还原了英雄的情感世界”,这也是该影片票房不俗,更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的原因。解析:此题考查新闻消息和影评语言的区别。新闻消息要求语言简洁,影评则要求阐述清楚自己对该影片的评价观点,理应详尽。16.(1)“大雪纷飞”,交代了自然环境的天气情况;“天还未放亮”交代了时间;在此种情形下周围一片黑暗,暗示社会环境的黑暗;但“稳隐有点点光透出”,又预示光明终将来临。(2)坚定地解析:第(1)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和把握。环境描写既能交代时间和天气情况,又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也能表现人物性格。而此处的“大冒纷飞。天还未放亮,但隐隐有点点光透出”还有着象征意义。第(2)题考查对舞台说明的把握。根据题干要“揣摩人物心理”,从对话中“能。你要活着,看到黎明”可以看出此时人物心理应是十分坚定的。(2021江苏南通)关于“老人与数字化生活”为主题的阅读(2021江苏扬州)【材料一】在高龄老人聚集的长宁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不仅解决了辖区老人“一键紧急呼叫”的需求,更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养老顾问服务,承包了老人们的生活圈。从家政服务、预约挂号、陪医配药到清洗空调,老人们的种种个性化需求都被细致地考虑到。多家政府采购供应商、市场服务供应商,从生活服务到健康服务一一覆盖,及时响应老人们的精细化需求。以生活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长宁区民政局还成为全市首批“为老服务一键通”试点区域,探索试点一键挂号、一键助餐等操作简易、直达需求的服务,让养老服务更均衡普惠、便捷可及。(摘自2021年5月17日《潇湘晨报》)

【材料二】【材料三】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客观上提供了更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但老年人却成为数字鸿沟中的“信息贫困者”,主要原因包括:一是__________。一方面,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有差距,部分老年群体受经济收入制约而无力负担接入互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