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与人生
主讲人:某某老师/CONTENTS
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第二章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第三章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第四章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
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学习导航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2.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懂得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奋发图强,开拓进取。课程引入叶明亮:做一名有温度的残疾人工作者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这是叶明亮自2016年进入南陵县残联工作以来一直坚持的初心。由于叶明亮是一位残疾人,因此他对残疾人工作有着浓厚的情怀,总说:“开展残疾人工作,就要将残疾人当作自己的家人,事事都要想在前、做在前。”2016年11月,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叶明亮来到南陵县残联,成了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经过组织调配,叶明亮承接了办公室岗位的工作。办公室工作无小事,他所负责的工作涵盖党建、文秘、残疾人宣传、组织联络、扶贫等多项内容,每项工作都需要耐心和细心。“残联是残疾人的群团组织,我们就是想通过我们的工作引导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残联组织真正成为残疾人和党委、政府之间的连心桥。”谈及自己的党建工作,叶明亮这样说。叶明亮其实是一位走路蹒跚、双腿肌肉萎缩的残疾人。由于出生时在母体中窒息时间过长,叶明亮大脑的运动神经元发育受损,在10岁前一直无法行走。在父亲的陪伴下,要强的他从来都没有放弃,凭借自身的毅力在10岁那年终于学会了行走。如今,叶明亮虽然能够走路,但每走一步都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还摇晃着整个身体以维持平衡。在工作中,他却比正常人做事还要利索,下基层、访民情,在走访慰问中拉家常、问冷暖,让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带着温度落地。“叶明亮同志自2016年从事办公室工作以来,一直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是一个实干的人。他所从事的党建工作多次受到县委组织部、县直工委的肯定,所在单位党组织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我们单位的人都很敬佩他。”同事张恒这样评价他。在残联工作后,叶明亮发现自己的身边竟有那么多的残疾人,他希望凭着自己的努力带领身边的残疾人共同发展,走向幸福的生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叶明亮经常下街道、进社区做入户调查,向未能就业的残疾人宣传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家自主创业,为他们申请残疾人自主创业资金。由于残疾人业余生活内容相对贫乏,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定期筹划、组织残疾人活动,细心安排活动内容,确保每个类别的残疾人都有适合自己参与的活动。“残疾人虽然生理上存在缺陷,但是心理是正常的,都有着生活、工作、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的需求。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我要尽可能地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能和岗位实际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需求与困难,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叶明亮说。若想有为,必须立志。小时候的苦难让他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成熟和坚韧。自工作以来,叶明亮先后荣获“南陵县向上向善好青年”“南陵县优秀共产党员”“南陵县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称号。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你是否曾仰望星空,思考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在不经意间,你已经开始思考这些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探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星空群星灿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中最明亮的一颗星。一、认识哲学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哲学在人们的生活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黑夜,给迷途中的人们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一)哲学的概念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而哲学是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形成的思想体系。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角度出发,可以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就是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这样的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还要解决世界对人来说“应怎样”的问题,反映了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念,所以哲学同时包含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人们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不系统、不自觉的,它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因而不能算是哲学。哲学和世界观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在于:首先,哲学和世界观的形成不同。一般人的世界观在没有经过专门的哲学训练之前是自发形成的;哲学是由哲学家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世界观进行加工整理,从而自觉形成的。其次,哲学和世界观的内容不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内容是杂多的,既有这样的内容,又有那样的内容,不同的内容甚至相互矛盾;哲学的内容是专一的,哲学只有一个基本的主张、基本的观点,是一家之说。最后,哲学和世界观的形式不同。一般人的世界观没有严密的论证,没有理论体系;哲学有严密的论证,有一定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一门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在于:首先,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哲学家对人们的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加工整理而形成的,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其次,哲学是世界观的指导。哲学家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一种哲学理论。这种哲学理论被人们掌握,对人们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们在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和处理中就表现出了自己的世界观,贯穿了一定的哲学观点,但这并不等于掌握了完整的哲学理论。哲学并不神秘,不应是少数人垄断的圣物;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自己特定的内容,要了解它,就得努力、认真、系统地学习它。2.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过程的特殊规律。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即要对具体科学的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由特殊性的认识上升到普遍性的认识。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前者不能包括更不能取代后者,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首先,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从世界的整体性和总的联系方面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是研究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某一方面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从对世界的直接研究中揭示其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的科学。其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以具体科学的规律为前提,从中概括总结出一般的普遍规律。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发展,必须反对“代替论”——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最后,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必须反对“取消论”和“哲学无用论”。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谓方法论,是指世界观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遵循与使用的最一般方法,即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形成以后,人们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世界观作为观察、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根据,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使这些世界观成为一种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法是有层次的,各门科学都有自己具体的研究方法和适合本领域的最一般的方法。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用不同的世界观去认识、分析、处理工作,解决矛盾,就必然表现为不同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此外再没有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所使用的不同方法,不但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而且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论。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导。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总之,必须从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完整地理解哲学的科学含义及特点。小讨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客观世界的现象纷繁复杂,但归结起来无非是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两类。任何哲学体系都必须首先对这两类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回答。恩格斯对此给出高度概括:“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恩格斯指出,这里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总之,所有哲学都要回答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或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完全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也是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分标准,也被称为哲学中的认识论思想。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所有哲学,由于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被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可以被认识,思维能够认识存在的,就是可知论;凡是否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事物的现象或本质不可以被认识,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就是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归根到底是思维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做了肯定的回答,少数哲学家做了否定的回答。其中,一切自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某些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是,唯物主义可知论与唯心主义可知论是根本不同的,只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才是彻底的可知论。做了否定回答的少数哲学家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者认为人只知道感觉,在感觉之外是否有什么东西存在不可知。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的解决;同时,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第一方面的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与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做出明确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三)哲学的基本派别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有哲学归根到底可以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总的倾向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但是,由于实践的水平、程度和层次的不同,人们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从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角度来看,人们并非一开始就提出了“物质”这一高度抽象的哲学范畴。由于实践能力有限,人类只能从自身能够感知到的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中探讨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才逐渐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大致说来,哲学物质范畴的提出、演变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发展的原始阶段,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依据他们对自然现象的直观理解,将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代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最高水平的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东汉时期王充的“元气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万物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的,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原子按不同秩序和位置运动组合,构成不同的事物。王充的元气论则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天和地都从元气中分化出来,又通过相互交合而生人和万物,人和万物由元气组成,死后又复归于元气,从而把人和万物的生长都描绘成一个不受天意安排的自然而然的过程。(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当时的自然科学已经揭示,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的,构成元素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原子是当时的自然科学所揭示出的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哲学家便把原子当作世界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等局限性。知识卡片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以下三大局限性:(1)机械性。它用纯粹的力学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连人也是“机器”。(2)形而上学性。它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不是内因,而是外因;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发展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或者是不断地重复和循环。(3)唯心史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研究历史,把抽象的理性和天性等社会意识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是分离的,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中的合理思想,克服了其中的局限性,吸取和总结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一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范畴的经典定义之中。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而存在,为人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感觉、自我意识、主观观念等看作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万物离开人的意识就没有意义,认为人的思想是头脑中固有的或主观自生的。知识卡片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性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性观点有:英国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德国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法国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中国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先于并独立于物质、在个人意识之外存在着的“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或产物。这种“客观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虚构的,它只能是披着哲学外衣的“上帝”而已。
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必然走向“唯我论”。知识卡片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性观点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性观点有: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中国朱熹的理学,认为“理在事先”“理本事末”。知识卡片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性观点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性观点有: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中国朱熹的理学,认为“理在事先”“理本事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上的截然不同的回答,反映在认识论上便表现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列宁指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主张第一条认识路线,唯心主义主张第二条认识路线。按照第一条认识路线,人们认识事物只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不能附加任何主观成分,更不能按照主观意识去“构造”认识对象。按照第二条认识路线,人们认识事物只能从主观愿望出发,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去规定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实践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主义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越发展,越能证明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唯心主义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虽然它也包含某些合理的甚至是很有价值的成分,如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但是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的辩证法为了服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不得不活活闷死了自己。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在哲学历史演变过程中,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发展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并不是独立的哲学派别,而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基本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出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各种组合。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和现代唯物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大多数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和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柏拉图)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古代朴素辩证法具有自发、直观的性质,它只是大体上描述了事物现象和整个世界的一般特征,而没有把握其细节;即使有对世界一般特征的描述,也是不完备的,具有猜测的性质。近代唯心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第二阶段。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充分的发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辩证法具有自觉的性质,它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从而具有科学的根据而不再仅仅是猜测。但辩证法的合理因素被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现代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第三阶段,是迄今为止辩证法发展的最高形态。在这里,辩证法具有最广泛、最深刻的含义。形而上学有两重基本含义。在古代,形而上学是关于经验之外对象(如抽象观念、人的灵魂、自由意志、上帝等)的学说,是关于一切事物不变本质(如世界本原、物质实体)的学说;现代西方哲学中也保留了它的这层含义。但是,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形而上学新的含义,认为它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一定的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知识卡片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举行了两次起义。起义者高呼“做工不能生活,不如战斗而死”的口号冲进市区。经过激烈战斗,他们占领了城市,逮捕了省长。起义领导者向全市人民宣告:将在里昂成立普选的人民基层会议,听取本省人民的要求,成立一个新的国民自卫军,建立共和国。虽然这两次起义先后被镇压,但它表明法国的无产阶级已经觉醒。1839年、1842年和1848年,英国先后出现三次宪章运动的高潮。英国工人阶级成立“伦敦工人协会”,起草以争取普选权为内容的《人民宪章》,建立具有政党雏形的“全国宪章派协会”,在格拉斯哥、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举行了“不给面包就革命”的大游行。由于以欧文的信徒洛维特为首的“道义派”的“合法革命”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宪章运动于1848年法国六月起义失败以后被镇压下去。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是“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知识卡片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他们不满工厂主、面包商及封建势力的层层盘剥,在有1/6的工人直接死于饥饿的情况下,于1844年6月4日高唱着工厂主“榨尽了穷人的血汗”“剥掉穷人最后一件衬衣”的自编歌曲走过工厂主的住宅,但却遭到了毒打和逮捕。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被迫举行起义,烧毁了资本家的账簿和财产契据,捣毁了一些工厂,并赶走了当地军队。后来,在普鲁士政府派来的大批军队的镇压下,起义失败了。这次起义的重要意义在于,工人阶级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因此,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知识卡片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三大工人运动都遭到镇压,得到深刻的教训: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创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知识基础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知识卡片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1.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对此评价很高,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知识卡片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焦耳与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1953年,威廉·汤姆生终于帮助焦耳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得到公认。知识卡片3.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是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他们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性的改造与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知识卡片马克思主义的问世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下了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6年春天,他与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完成。《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结晶,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种种不合理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必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的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一次质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实现了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确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任何哲学“代替论”和哲学“取消论”都是错误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旧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的缺陷,使之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的社会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及哲学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内容、阶级性和历史作用等方面根本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在人类认识发展初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践范围、实践能力的限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难免会比较狭隘、肤浅,在据此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中,不存在各门学科的明确分工和严格界限,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内容交融在一起,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逐渐深化,特别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哲学和具体科学迅速发展,各门具体科学相继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知识门类,从而打破了认识史上哲学与其他科学长期合为一体的格局。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并没有顺应科学发展的这种进步趋势,一些哲学家仍然把哲学当成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试图用自己的哲学体系包罗一切知识并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通过它来穷尽一切领域,说明一切问题,解决一切疑难。其结果是既妨碍了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也堵塞了哲学自身的前进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深刻变革,打破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幻想,把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辩证法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从而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揭示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是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在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规律。这就使哲学能够摆脱包办一切的重负,在总结各门具体科学成果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以此来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哲学的伟大变革之一。在哲学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最初有过自发的结合。古代朴素辩证法往往都是唯物主义的。但是,这种自发结合缺乏科学的论证,带有极大的直观性和猜测性。而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是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互分离为特征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替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代替朴素辩证法。这种哲学理论形态的更替和递进无疑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这个进步却是以破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为代价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节给哲学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形而上学限制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窒息了辩证法。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改变这种违背自然、历史本来面目的分离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这个矛盾,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它强调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主张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它主张联系和发展的主体是物质,是客观世界本身,强调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水乳交融、血肉相连、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而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许多哲学家曾尝试用物质的原因、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总体来说,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从来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的原则贯彻于自然观之中,而且将这一原则运用于对社会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考察之中,从而创立了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物主义原则第一次贯彻到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真正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旧哲学把哲学的任务或哲学的历史作用仅仅归结为对世界的批判和对世界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强调哲学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革命地改造世界,从而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争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而斗争的精神武器。首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第一,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在理论上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实践在全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整个哲学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以实践为目的,强调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以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随时随地都在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这就体现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真理性。为了保证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获得成功,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而理论的科学性又是以其实践性为保证的。因此,实践及由其规定的科学性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阶级性。哲学作为一定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从来都是一定阶级的哲学,是反映特定阶级的愿望并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大多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的只是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它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掩盖自己的阶级性,宣称自己是代表全人类利益的“超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公开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实践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共同的基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决定着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哲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身受益(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根据和强大的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作风。应该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下功夫,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走进生活腾冲市:哲人故里说哲学,极边盛开“智慧花”九九春秋,栉风沐雨。在建党99周年之际,腾冲市隆重举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演讲(说课)比赛”颁奖仪式暨“七一”庆祝活动。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和顺古镇艾思奇纪念馆考察时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为落实好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实发现和培养一批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讲好的人才,2020年4月以来,腾冲市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筹划、制订方案、下发通知,各乡镇、各部门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演讲(说课)比赛”新潮,经过历时两个多月的初选,各条战线分别推送了123名演讲选手和45名说课选手。走进生活6月21日至23日,腾冲市举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演讲(说课)比赛”初赛,共有30名选手脱颖而出。6月30日,腾冲市“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演讲(说课)比赛”经过决赛,最终评选出演讲(说课)比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5名。在整个比赛中,市委、市政府高位启动、高标部署,各成员单位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各乡镇、各部门大力支持、认真落实,全市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主动思变,来自云南省委党校、保山市委党校、保山学院及腾冲市内的专家评委专业性强、指导意见实,参赛选手着眼腾冲是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故里,立足实际学哲学、用哲学、讲哲学,绽放极边“智慧花”。问题:你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好处?(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集中反映。当代中职生要担当历史重任,不仅要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而且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铸造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说,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高尚的人生观。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工作方式、生活环境和文化素质不同,因而人生观也不同。而不同的人生观又与其哲学观念密切相关。例如,有人认为,人生就像水中浮萍,随波逐流而行;有人认为,一切皆命中注定,祸福非由人;又有人认为,人之初,本空无,一个人的命运全靠自我意识的选择和自我精神的设计;等等。这些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的精神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等问题抱有不同的哲学观点。人在实现自己人生追求和价值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受无可选择的必然性的制约;另一方面有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按照个人意志选择人生追求的自由。如何正确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问题,是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的关键问题。因为这里有“是自觉的选择还是盲目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还是错误的选择”的区别,不同的选择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世界观的高度正确地阐明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阐明了如何通过主观与客观的一致使主体与客体达到统一的规律,认识和把握必然性,实现人的自由等问题。只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主观与客观达到一致的规律,才能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逐步获得更多的自由。个人的幸福和解放离不开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也是连在一起的。当代中国青年执着于追求真理、探索人生的理想,都深切地关心社会的命运、人类的前途,也都愿意把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必然趋势,从而使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都可以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和应负的使命。只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牢固地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才能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懂得如何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小讨论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学会辩证思维方法,有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斗争;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社会改革的潮流席卷全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种国际、国内情况错综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领域也不断出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需要有高度的理论思维能力,以便把大量的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从丰富的个别实例中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那么,如何使人们善于透过纷繁迷乱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到事物的规律,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达到一致呢?这就要学习运用概念的艺术——理论思维。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运用概念进行思维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种能力,但运用概念的艺术是人类在漫长的认识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次失败和碰壁,克服多种错误观点和倾向,而后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类理论思维的主要成果凝结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畴,集中体现在哲学理论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哲学就是关于思维的哲学,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所以要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概念的艺术,“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没有别的手段”。理论思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凝结了人类思想认识成果的精华,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结晶。今天,中华民族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更新思维方式,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以新的雄姿走向世界,就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的艺术。
我要提问
你认为哲学与你的生活存在哪些联系?第二节物质、运动与规律世界是物质的,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物质世界是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一原理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原,科学地论证了物质与其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前提,也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一、世界统一于物质(一)物质的概念要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首先需要弄清哲学的物质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树木花草、桌椅板凳等,看作物质。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无限多样性。无论是有形的存在物,如石头、苹果等,还是无形的存在物,如引力场、电磁场等,乃至社会领域中的生产力、国家机器等,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的物质概念就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最一般的共同本质。物质概念同哲学的基本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否正确地界定物质概念关系到能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彻底战胜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核心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吸收其中的有效成分,在总结哲学、科学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世界的物质性,科学地规定和说明了物质概念,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所著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就对物质概念做了唯物辩证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表明,作为哲学概念的“物质”是对各种实物共性的概括和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而存在,为人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该定义明确指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揭示了“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概念的最本质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列宁强调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本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了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反对唯心主义。列宁还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表明“何者为第一性与何者为第二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是物质的复写、摄影、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所以,意识是物质这个世界唯一本原的产物,不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原。这种一元论的立场和思想彻底地驳斥了世界有两个独立本原的二元论的错误主张。
我要提问
如何区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其次,该定义明确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物质是现实存在的可以认识的客观对象,绝不是虚无缥缈的“绝对理念”或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有些东西,如微观粒子或宇宙星体,是人的感觉器官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高技术手段感知它,进而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它。当然,由于受特定的科学技术条件和水平的限制,目前尚存在许多令人难以直接认识的事物和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可认知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些难题或不解之谜终究会被人们认识和解决。这种可知论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的奇谈怪论。最后,该定义明确指出,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相互区别,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规定或唯一特性。也就是说,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和关系的共同本质的理论概括,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则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理论认识。哲学物质概念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当然,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又是密切联系的。二者研究的都是现实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为哲学的物质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种辩证的物质观与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狭义的自然界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在人类出现前,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和人而存在。在人类出现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现代科学揭示宇宙天体是物质的;物理学揭示微观粒子是物质的;生命科学证明生命、人是从无生命的物质发展而来的,精神是人脑的机能:唯物史观证明社会历史的本质是物质的。因而,科学成果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社会历史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是物质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表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社会的思想关系不过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这表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是不受“神”和任何人的意志支配的,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小故事莱布尼茨与国王谈论哲学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茨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莱布尼茨在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相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让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茨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可见,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都具有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如实地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二、物质在运动中存在(一)物质是不断运动的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不断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从大尺度的宏观宇宙到小尺度的微观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不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其中有生生灭灭、荣枯兴衰。在宇宙中,绝对不动、凝固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宇宙万物都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而化学元素就有一个由轻元素向重元素演化的过程,广阔的宇宙和微观粒子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中,由化学元素、微观粒子构成的各种物体也就不断运动着。运动具有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理解运动,既承认运动具有绝对性又承认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人类对于运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都承认事物的运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运动理解为机械运动,几乎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从哲学的角度看,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之中,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自然界中就不存在任何东西了。所以,在哲学上谈物质存在的形式时,运动是绝对的。这里所说的运动,包括一切变化,而不仅局限于位置的变化,这就是运动的绝对性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小讨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所谓相对静止,是指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相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例如,以地球为观察点,它上面的山川、房屋都是静止不动的。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生命有机体在没有死亡之前就保持了相对静止状态。但是,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例如,地球上的山川、房屋相对于别的星球而言,是与地球一起运动的;生命有机体生存到一定时期,也是会灭亡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事物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因为事物只有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世界上才可能存在一个个有差别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事物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恩格斯指出,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本质条件。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人们要描述或测量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一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系,没有这个参照系,便无法描述和测量物体的运动。总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既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人们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因为时间具有一去不复返的一维性特点,所以要珍惜时间,决不可虚度光阴。人们通常说的另一些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都是要人们珍惜宝贵的时间,不要虚度年华。小故事时间性古希腊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但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物质的空间特性表现为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从大的天体、星球到小的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都有一定的体积;第二,物质的空间特性表现为每个物体都处于一定的空间位置,都和它周围的物体存在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每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人们用一个物体的长、宽、高三个数据测量它的体积,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就是一个表示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概念,它的意思是在长、宽、高的基础上加上时间。所以,人们在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时,需要把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结合起来。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既然物质及其运动是客观的,那么作为物质运动存在方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任何把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割裂开来,从而否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恩格斯指出,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词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我们要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去认识、把握其绝对性、无限性。(三)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武则天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小故事帮蝶破茧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有一个小姑娘正好看到这一幕,她一直观察着,蝴蝶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很长时间过去了,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看样子它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小姑娘看得实在心疼,决定帮助一下蝴蝶,便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蝴蝶很容易地挣脱了出来,但是它的身体很萎缩、很小,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小姑娘观察着,期待着在某一时刻,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起来,足以支撑它的身体,成为一只健康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的时间。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一)认识规律与规律的特点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发展着的。物质的运动发展有其不确定、无序的一面,同时有其确定、有序的一面。物质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规律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是一种稳定的联系,它与变动不居的现象不同,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会重复出现。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规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是否承认规律,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不仅自然规律是客观的,而且由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价值规律就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里起作用。有的规律在某一特定范围和领域起作用,如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反映的是在宏观低速运动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有的规律在一切领域中都起作用,如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所有领域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二)认识意识的起源、能动性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曾长期没有生命物质,没有高等生命,更谈不上人类的存在,因而也就没有意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意识的产生过程大致经过了三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过程或环节:一是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二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三是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现象是人类特有的,只有出现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人类社会是在劳动中产生并在劳动中发展的。劳动使类人猿的“手”变成了人的手,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从而产生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劳动者之间的交往促成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手段。劳动和语言使类人猿的脑容量越来越大,脑的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严密,可以从周围世界中获得更丰富的感觉印象,感觉印象又在语言的帮助下巩固和积累起来。这样终于形成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产生了人的意识。同时,生产劳动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使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一种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有意识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物质运动过程。它归根结底也是由物质世界所决定的。所以,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不仅如此,人类意识所认识和反映的也是物质世界。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的这一本质体现了人对物质世界把握的能动性。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由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反映就必然带有特定个人或主体的主观色彩。个人的经验、社会地位、动机、兴趣和情绪乃至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使反映表现出差异来。因此,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然而,任何一种反映,不管是近似的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一种意识,即使是最荒唐的意识,也总具有其客观原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无论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对过去的考察与总结,以至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宗教信仰、神话故事、梦境奇遇等也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某种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过是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而已。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像镜子那样机械地反映,而是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果人的意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就是正确的反映;反之,则是错误的反映。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无论人们的意识活动有多大差异,它们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客观事物。2.意识具有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意识活动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的认识活动是意识活动,这种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就必须事先确定行动的目标、蓝图、任务,这就是目的性。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又必须制订行动的计划、方案、方法、措施和步骤,这就是计划性。这些是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另外,在意识指导下的人的实践活动因意识的参与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其次,意识活动有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描摹、复制当前的对象,还因其主观性而能够追溯过去、超越现在、推测未来,并创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或幻想世界。意识能超越经验、超越时间,从而能创造新事物。如果意识不会复制、不会创造,那么就不会有今天日新月异的世界。再次,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意识先可以在观念范围内把知识和价值结合起来并创造出一个现实世界所没有的、理想的、人所需要的事物,这种理想的事物以理论、观念的形态存在着。这些理论、观念可以变成实践的目的,通过指导实践,转化成现实的东西,通俗地说就是精神变物质。这个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就是意识通过实践对世界的改造,使“自在自然”变成“人化自然”。小讨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你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最后,意识可以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行控制。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职工管理篇】十篇
- 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辨析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合集【职工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合集【人员管理篇】
- 《寿险经营的命脉》课件
- 《看见学生的需要》课件
- 《班孙楠消防日》课件
- 物流行业人事工作总结
- 过年小学作文15篇
- 宠物行业宠物护理培训总结
- 承压设备事故及处理课件
- 煤层气现场监督工作要点
- 工会经费收支预算表
- 舒尔特方格55格200张提高专注力A4纸直接打印版
- 质量管理体系各条款的审核重点
- 聚丙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BBC美丽中国英文字幕
- 卫生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CDR-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 铝合金门窗制作工艺卡片 - 修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