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编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解读与答题技巧
(附巩固训练与答案解析)
【考点解读】
1.诗歌形象
赏析诗歌形象包括物象、人物、画面特征以及诗歌的意境,这些内容是诗歌
阅读的基础,有时也单独考核,平时注意积累。
2.诗歌语言
赏析诗歌语言包括炼字、诗歌的风格和综合赏析诗句等内容,是诗歌考核的
一个难点,应该重视。
3.诗歌表达技巧
赏析表达技巧包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写景是诗歌的一个重点,
因此把写景方式单独列出。
4.诗歌情感
分析诗歌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一般以答题的方式出现,所占分析较高,
一定要作为备考的重点,抓住要领,强化训练。
【答题技巧】
一、诗歌形象
1.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
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
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在高中语
文所选的诸多古诗文中,对意象进行解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1)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
意象,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其
中融入作者自己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作为作者精心挑选设计的外在投射,它出
现的时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落木”“飞
鸟”诸多意象围绕一个“悲秋”展开。此时的作者经历了国家战乱,爱子夭折的
生活折磨,已经从壮年“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中苍老,历经人世起伏,悲欢
离合,进入到生命的暮年之中,此时的季节“秋”,即时应景登高时的季节,也
是李唐王朝由盛人衰的时代之“秋”,更是作者生命走过白日放歌纵酒的壮年,
进入潦倒落寞的暮年的岁月之“秋”,一个季节三重意蕴,故清人评其“气象高
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
秋月何时了》当中,出现的季节则为春季,词中开篇即''春花秋月何时了”,词
尾再次点题,“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季本是最美好的时节,万物复苏,花红
柳绿,处处充满生机,但对于作者而言,如此美好的春天却给人以度日如年之感,
扣问这样的日子何时结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亡国被囚的耻辱,饱受宋帝的
折磨,不难理解,词中的春,有对昔日风华正茂时的春的怀念,更多的是而今沦
为阶下之囚的春的生无可恋。景物之春与生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将词人心灵上
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娓娓道出。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的内
名盘0
(2)认识意象所蕴含的颜色。
列宾说:“色彩,就是思想。”在诗词鉴赏中,抓住意象的颜色,就可以体会
浓郁的诗味。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32字无一处写喜,但一黑一红,两处颜
色的对比,让春雨为锦官城带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跃然纸上,“‘喜’
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昨日雨疏风
骤》,同样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娇俏少女的好奇问题,几千年
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而词句中的色彩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绿”代替叶,
“红”代替花,本是雨后花园的寻常之景,却因作者别出心裁,以颜色代替寻常
事物,使得诗句色彩鲜明、雨后的生机扑面而来,“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
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语言的创新,色彩的
应用使得词句“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3)留心意象的排列组合。
除了意象的季节和颜色,关注意象的排列顺序,对学生理解诗词意义,也具
有极大的帮助。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场面浓缩在一句14个字之中,战士战死沙场的悲壮与将军
醉生梦死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对统治者昏庸及批判力透纸背。在孟浩然《宿
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描写了
舟、烟渚、日暮、客、旷野、天、树、清江、月等9个意象,但却打破其常规的
时间、空间排列组合顺序,以近似倒叙的组合方式描写诗篇,荒诞之中,却蕴含
着诗人漂泊在外的愁绪,在途中江清月明,停泊桥边,但作者的思绪移舟孤独落
寂,独特的排列顺序,让这首诗如一帧帧蒙太奇式的画面,种种场景纷至沓来,
而作者的思绪却巧妙的藏在景物的出现顺序之中。
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我以我血荐轩辕”,从“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五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五千
年的诗词史。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就是聆听古人诗词歌赋背后的声音,让诗词中
的文字开口说话,让诗词中的故事打动人心。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走进
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文化,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2,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
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
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
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
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
位。
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
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
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
征。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
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
3.诗词中意境的分类有:
(1)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
(2)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
(3)和平静移、淡泊静谧典型代表——王维的《山居秋暝》
(4)宏伟壮丽、豪迈飘逸典型代表——王维《使至塞上》
(5)深邃沉郁、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
(6)清新素雅、自然淳朴典型代表——《古诗十九首》
(7)纤秣婉丽、秣艳瑰丽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
(8)凄冷寒凉、哀伤惨淡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
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
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二、诗歌语言
1.炼字一般是要求分析''诗眼”,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基
本上有两种类型,炼字有两种类型: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
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
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
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
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
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
法。
答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释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分析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及写景方法)
(明手法)
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
2.诗歌的语言
(1)语言特色类一一主要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
境界、情味等方面。
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
朴元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
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有人评述陶渊明的诗“平淡而思致。”
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
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
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
接写出。如《诗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
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
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
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
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
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
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
杯中之水。
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
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
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
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
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
畅、圆涧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
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入”
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
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
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
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全诗意境深远,语调沉郁悲凉,借暮秋的江天萧瑟之景,抒写颠沛流离、老病孤
愁的暮年情怀。既包蕴着诗人客里悲秋的无限心事,又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思。
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
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
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
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2)语言特色类一一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
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
富有哲理:也称理趣,即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
领悟。这种哲理或存于诗歌的某一联中,一般为最后一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整首诗都在说理,一般见于宋以后诗歌中,
如苏轼的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虽只是两问,实是苏轼巧妙地回答了琴与指的辩证关系。
淋漓尽致:指诗歌写得详尽透彻,或对某些东西暴露的彻底。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
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赏析诗句四技巧
(1)弄懂表层含意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
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
类型特点
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
互文句有种开合的美
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
炼字句有种凝练的美
(3)关注表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
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
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
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
解题步骤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三、诗歌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
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
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
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
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
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
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
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颖《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
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
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
买鞍塔,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
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
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
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
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
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
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
行》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
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
景》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
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2.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
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
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
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
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
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
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
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
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
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
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
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
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
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
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
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3.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
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
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
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
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
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一
—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
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
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
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
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
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
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
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
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
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
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
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
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
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
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
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
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
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
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
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
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
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
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
身,花影妖娩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
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
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4)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
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
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
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
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
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4.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
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
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四、分析诗歌的情感
把握诗歌主旨情感的五要点:
(1)明确古代士大夫的情怀。
传统士大夫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要求他们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关怀国运民生;道家启发他们在自然田园里安放心灵,回归纯朴与真
性情;佛家会让他们恋土怀乡、感叹生命短暂与人生无常,参悟个体、宇宙与社会
之间的关系。
(2)找准主旨句(含标题)。
诗歌常有点明主旨的句子,如律诗中的首联和尾联往往关乎作者的思想情
感,颌联和颈联常常含有艺术手法。还有的诗歌标题就揭示了主旨。
(3)知人论世,看清背景。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也就不
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入手。
(4)把握诗歌意象、意境的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是使用意象、意境表情达意,所以读懂诗歌的意象
与意境的内涵是解读诗歌主旨的重要依据。理解意象的内涵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
歌作品,不能拘泥固化,因为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
思。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
高洁。如虞世南的《蝉》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柳永的《雨霖铃》开
篇就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
氛。
(5)从诗歌中典故的意思反观主旨。
作者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考生如果
了解这些典故,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旨。
【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
(明)王廷相
朝霞飞散,正微借清霜,林外烘染。摇落年华,宋玉又伤幽怨。小楼悄悄阑
干倚,最浮云、不堪情恋。玉书难寄,楚天空阔,梦迷人远。
叹双鬓、年来较短。算病旅中秋,不禁登玩。只见青山,谁见古时人面。乡
心渺渺随流水,更不待、商歌魂断。新愁顿起,半窗瞑雨,一声归雁。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词是一首词。
2.简要分析本词的抒情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跖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葬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3.从诗歌题目中可得知,作者作诗的时间是(1),作诗的目的是(2)
4.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阳春曲•知几①
(元)白朴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张
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注)①几:人生吉凶的征兆。
5.从诗中可知,“四时风月”“口□”和“□□□口”构成了诗人生活内容的
主要元素。
6.诗或抒情,或明志,这首元曲重在明志,请简析它的“明志”艺术。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高邮①
(明)杨士奇
四顾无山色,苍茫极远天。水云涵郡郭,粳稻被湖田。
草舍津头市,菱歌柳外船。羁愁念前路,非为别离牵。
点绛唇•湖上②
(清)释正的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③。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
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
(注释)①高邮:江苏省地名。②清代陈廷棹评:“……除西湖老僧《点绛唇》
外,鲜有佳者……其中一片化机,未可浅视。”③西湖长:掌管西湖的人。
7.从题材上看,两首诗歌都属于山水田园范畴。从所抒发的情感看,第一首抒
发的是,第二首抒发的是.
8.两首诗歌在景物描写上各具特色,请比较二者的不同。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浪淘沙・题酒家壁
[宋]周文璞
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大槐宫里着貂蝉。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
盘礴古梅边,也是前缘。鹅黄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记取:明日新年。
(注)①大槐宫: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广陵淳于梦梦游大槐安国。
9.作者善于通过用典抒情达意,蕴藉深远,如“盘礴”语出《庄子•田子方》,
指箕踞而坐,写出人物的特点。
10.请从“酒”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②家。
红袖织绫冬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褚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伍子骨,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
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
所杀。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11.全诗紧扣诗中一个“”字,展现出杭州春日美景,既有,也
有风俗人情。
12.《唐诗笺注》:“涛声夜入,何等悲壮!柳色春藏,何等妩媚!有此妩媚,
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
之矣。"你如何看待这个评价,请结合诗句分析。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咏竹
(南北朝)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③泪,羞入上宫琴④。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舞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杳。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杜甫因避乱
往依之。②含算(tuo):包有笋壳。W:笋壳。③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
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④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
奏的琴。
13.从诗歌的题材来看,两首均为诗。杜诗首联采用的
写法,以“含”“出”两字生动地写出了春竹蓬勃生长的过程。
14.简析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的不同之处。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②,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②《折杨柳》笛曲,乐
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15.从体裁上看,两诗属于;从题材上看,高诗属于。
16.两诗皆说风传笛曲,境界动人,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宋]陈与义①
鱼龙舞②,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口口口。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注)①北宋末、南宋初杰出诗人。此词作于南渡之后。②鱼龙舞:水上的龙舟
和水中的鱼儿随波逐舞,这里喻指南宋初年湖湘一带贵仲正等的作乱。
17.上阕划线句运用了手法,下阕“移舟来听”后应填入“口”中
三字。
18.结合词句简析本词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背面美人图
局启
欲呼回首不知名,背立东风几许情。
莫道画师元不见,倾城虽见画难成。
题《背面美人图》陈楚南
美人背倚玉栏杆,惆怅花容一见难。
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
19.两诗立意不同,高诗有雅量,陈诗有童趣,请分别阐析。
20.两诗在刻画“图中美人”这一形象上手法相同,请作简析。
【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1.借景抒情诗(怀人、思乡、闺怨)
2.①借景抒情:上片借飞散的朝霞、清霜、秋林等意象,下片借青山、暝
雨、归雁等意象,营造了凄冷萧瑟的氛围,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②用
典(借事抒情):上片借用宋玉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幽怨之情;下片借用
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语典,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③直抒胸臆:词中“不堪情恋”“新愁顿起”等词句直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离
愁别绪。
【分析】
1.阅读全词可知,上阙借飞散的朝霞、“清霜”,秋林等意象;下阙借“青
山"''流水”“半窗暝雨”“一声归雁”等意象,营造了凄冷萧瑟的氛围,抒发
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怀人、思乡、闺怨)。
2.(1)从表达方式上看:本词借景抒情,上阕前三句“朝霞飞散,正微
借清霜,林外烘染"借飞散的朝霞,“清霜”,秋林等意象;下阕借“青山"''流
水”“半窗暝雨”“一声归雁”)营造了凄冷萧瑟的氛围,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
离愁别绪。
(2)从表现手法上:本词用典(借事抒情),词中“宋玉又伤幽怨”一句借用宋
玉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幽怨之情;“只见青山,谁见古时人面。”借用
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语典,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3)从抒情方式上:本词直抒胸臆,词中“不堪情恋”“新愁顿起”等词句
直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
【答案】
3.秋天晚上求官(干谒或请李侍郎举荐自己,意思相近即可)
4.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花”“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
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昵的悲凉之意;③借物抒情,写“惊蝉”
“旅雁”“求高树”“厌后行”,其实是以“惊蝉”“旅雁”自比,表达自己仕
途上进的愿望。④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
侍郎提携的心愿。(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
3.由题目“秋夕”可知,作者作诗的时间是秋天晚上;
由题目“献兵部李侍郎”可知,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4.本题要求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抒情手法”主要指的是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首联“年纪蹉蛇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
郎”有年华易已逝、自伤身世之感。“蹉花”“自怜”直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
的慨叹;
颔联“雨滋苔辞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此联是写景,描写了作者读书
的清幽环境,借景抒情,烘托了岁月蹉昵的感伤之情;
颈联“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意思是,蝉也希望栖在高树才
心安,迁飞之雁也不喜欢落在队伍后面。通过“惊蝉”“求高树”,“旅雁”“厌
后行”,借物抒情,以“惊蝉”“旅雁”自比,含蓄的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欲
选调的愿望;
尾联“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
借用“借光”之意,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的提携的心愿,属于用典抒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
5.诗酒乐山乐水
6.①直抒胸臆。直率明了地表达了自己远离世俗、清闲恬淡、不言是非、
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和归隐山水,诗酒相伴的志向。②用典。用两位古代名人的
典故,说明自己不去为官、寄情山水是明智的,肯定了自己的处世态度。③以问
作结,寄兴深远,进一步肯定了自己人生态度。
【分析】
5.首先根据题目给出的空格来分析,第一处空格应该填入两个字的内容,
第二处空格应该填入四个字的内容,这就圈定了回答的字数和范围。
其次,根据诗歌的内容,“无用人,诗酒乐天真”,表达了作者才华不高、
顺遂自己本性,满足于四季饮酒赋诗的情怀,可见“诗酒”是诗人生活的主要内
容之一。“乐山乐水总相宜”,表达了诗人醉心于山水风景,怡然自得、悠闲从
容的人生态度,可见“乐山乐水”也是诗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诗酒”
和“乐山乐水”也符合题目中给出的字数限制。
6.首先,根据诗歌中“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闲袖手,贫
煞也风流”“无用人”的内容,可见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率明了地表
达了自己远离世俗、清闲恬淡、不言是非、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诗书丛里淹
留”“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诗酒乐天真”和
“乐山乐水总相宜”的内容,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纵情于美酒、寄情于诗文,醉心
山水,一身清闲的生活状态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志向所在:归隐山水,
诗酒相伴,怡然自乐,不问尘俗。
其次,根据诗歌中“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的内容,可见诗人
采用了用典的手法,用两位古代名人的典故,说张良明哲保身离开了汉朝的权力
中心,范蠡辞官隐居在太湖上,避免了被迫害的命运,赞扬他们功成身退,洞察
世务。由此抒发了自己也如张良和范蠡一样,远离官场,不求荣华,徜徉山水,
避开灾祸的志向,说明自己不去为官、寄情山水是明智的,肯定了自己的处世态
度。
最后,诗歌以问作结,“君细推,今古几人知”一句是说,想一想,古往今
来又有多少人能预知事物将要发生变化呢?能远离祸害的又有多少人呢?诗人
语气感慨,寄兴深远,既是对历史的反思,对世人不知全身远害、热衷于高官厚
禄的感叹,也是进一步对自己处世态度的肯定。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
7.羁愁闲适(得意、不受世俗的羁绊、对自由的热爱、对隐居生活
的热爱)
8.①描写角度不同。《高邮》点面结合,既有远景勾勒,也有细致景物的
描摹,描写的较为细致,营造清新的意境;《点绛唇》只注重“点”,西湖特色
景致的“点”,引发读者想象勾勒整幅画面。②描写手法不同。《高邮》视听结
合,有生活气息,烟火气,偏向于景物的“活”。《点绛唇》则以动衬静,用''高
歌"“拍掌"''荡浆"反衬出景物的“静”。③写景目的不同,《高邮》为抒情
张本,借景抒情。前六句描写的山水田园风光是为了引出''羁愁”。《点绛唇》
的写景是把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写出闲适之情,不受世俗的羁绊,对自由的
热爱。
【分析】
7.第一首杨士奇的《高邮》一诗,错尾联“羁愁念前路,非为别离牵”中
的“羁愁”可知,诗作最后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的“羁愁”,故第一空填写“羁
愁”。
第二首,清代释正曲《点绛唇•湖上》一词,根据“来往烟波”“轻风小桨。
荡出芦花港”,写在喧嚣复归于宁静的西湖之夜,轻舟小桨,从芦花飞白的港湾,
荡入湖上,由此可知词人的闲适;该句''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句可知词人此
时是得意的;“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写作者在这沉寂的静夜荡舟
高歌,不求他人赏,只是自适其乐,表达了对隐居生活(自由)的热爱;“自家
拍掌,唱得千山响”,写词人面对湖山胜景,他并非如出家人那样一味地恬静寂
灭,而是颇具豪情逸兴,表现出他不羁尘俗、高蹈世外的生活态度和情趣。故第
二空可填写“闲适(得意、不受世俗的羁绊、对自由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工
8.首先要答出这两首诗在景物描写上的不同之处。
(1)写角度不同
《高邮》一诗中,“四顾无山色,苍茫极远天。水云涵郡郭,粳稻被湖田”
为远景,属于“面”上的勾勒,“草舍津头市,菱歌柳外船”是近景,进行“点”
上的细致描摹;采用点面结合,从远景近景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景色,营造清新的
意境。
《点绛唇》中的只注重“点”上的描写,“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是西湖
特色景致的“点”,“唱彻千山响”引发读者想象勾勒整幅画面。
(2)描写手法不同
《高邮》中的“山色”“苍茫极远天”“水云涵郡郭,粳稻被湖田”“草舍
津头市”是利用视觉写景,“菱歌柳外船”是通过听觉写景,运用视听结合的手
法,具有生活气息,具有烟火气,偏向于景物的“活”。
《点绛唇》中,“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自
家拍掌。唱彻千山响”,以动衬静,用“高歌”“拍掌”以及荡浆声反衬出景物
的“静”。
(3)写景目的不同
《高邮》一诗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羁愁念前路,非为别离牵”抒情,借
景抒情,前三联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是为了引出“羁愁”。所以,写景是为抒情张
本的。
《点绛唇》先说自己是“西湖长”,然后描写词人游览西湖夜景,重在写词
人“荡”“高歌”“拍掌”的活动。所以,本词中的景物描写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借景写出词人不受世俗的羁绊的闲适和对自由的热爱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答案】
9.放浪形骸(洒脱不羁)
10.①起句还好酒钱即安眠,写出了作者的洒脱不羁。②"大槐宫……雪
压渔船”三句由酒入梦,又从梦中醒来,似梦非梦之间表达人生无常之叹。③见
“鹅黄雪白”恍若醒来,把“明日新年”当作奇事来声张,依然是醉语,诙谐有
趣。④诗歌并非全是醉语,“雪压渔船”“明日新年”也透露出了对现实的无奈
和对流年暗去的伤感。
【分析】
9.“盘礴”,指箕踞而坐,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
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本指庄子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此处在古梅
边“盘礴”,表现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形象特点。
10.首句“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还好酒钱即安眠,写出了作者的洒
脱不羁,写到“盘礴古梅边”为不羁之态。
“大槐宫……雪压渔船”三句,写词人嗜酒、醉眠,他的美梦及其破灭等等,
都是处于当时社会现实下郁郁不得志的反应。词中“大槐宫里着貂蝉”,是用
来批判当时富贵无常、得失不定的社会现实。作者曾任过小官,也算在“大槐宜”
里呆过的人物,词人对“宫”内的沉浮、冷暖深有体察,即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曲
折而委婉的批判,表达人生无常。
最后一句的诙谐与奇特,更是超出常人想象之外。词人出人意料地说出了一
件尽人皆知、无''奇"可言的事,可见依然是醉语。而诗歌并非全是醉语,“雪
压渔船”,自然是作者在梦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实景物,却也未尝不是当时社会
现实的形象表现,写其严酷,寓有作者的指斥之意。“明日新年”,一年又过去,
新的一年到来,透露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流年暗去的伤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答案】
11.望自然风光
12.①本诗首联写白天眺望情景,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教师兼职聘用合同2024
- 2024年度对讲机采购与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数据中心网络设备升级换代合同3篇
- 销售总代理合同范本
- 2024年度质量保证合同:服装厂与质量保证公司的合作协议2篇
- 劳动合同完整模板
- 正规公司员工劳动合同
- 2024版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居间协议
- 亲戚之间借名购房协议书范本
- 门面租赁合同正规版
- 方便面成品感官品评(课堂PPT)
- 第六章缝隙天线及微带天线
- 管道探伤焊口计算表
- 江苏定额站对定额疑问的解答
- 室外照明设计规范说明WORD
- 1000字作文稿纸模板(完美版)
- 【校本教材】《身边的化学》高中化学校本课程
- 小学六年级健康教育《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 渠道混凝土衬砌方案
- 初一上册整式化简求值60题(含答案)
- 浅谈隧道混凝土衬砌裂缝的成因及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